查文庫>教學反思>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1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猜想圓錐的體積可能與它的什麼有關係,再來猜想圓錐的體積可能和什麼立體圖形的體積有關係,透過學生自主的實驗操作,探究出圓錐和圓柱在等底等高情況下的倍數關係,再透過學生的討論,推匯出圓錐的體積公式,最後應用探索出的結論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一、 讓學生經歷猜想—實驗—驗證—結論的實踐探索的全過程。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數學史上許多重大的發現都離不開猜想。著名科學家牛頓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所以,在課初,猜想圓錐的體積與他的什麼有關係,再來猜想圓錐的體積和什麼圖形的體積有關係,然後透過學生的動手實踐驗證了自己的猜想,並應用新知解決了問題。這樣,即向學生滲透“猜想---驗證‘ 的數學思想,有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學會了怎樣學習。

  二、給學生一個“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空間。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地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耐模仿和與記憶,動手實踐、資助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書學者們課程,不但需要觀察,還需要試驗。有些知識單憑解說是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透過試驗,才能深刻領悟其中的內在奧秘。

  在探究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把動手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動地獲取知識改變了一教師講解、師範為主的教學方式。學生不再是實驗演示的被動的觀看者,而是參與操作的主動探索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數學知識,而且更多的是探究學習的科學方法,探究學習的喜悅。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會逐步變的有思想、會思考、會逐漸發現自身的價值。

  三、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人在數學商獲得不同的發展,這是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生活知識數學化,數學知識生活化,我們所學得只是最重要應用於生活實際。為了體現“學有用的數學”這一理念,教學中,我設計了買冰淇淋、奧運火炬、“神五”等與圓錐體積有關的問題,使得數學問題生活化、趣味化。課後,又設定了在邊長4分米的正方體木料裡笑一個最大圓錐的問題,教室裡放置一個最大圓錐的問題,使得課堂知識迴歸生活,引發學生思考。這樣,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探索精神,使得數學學習不再枯燥,,而變得更精彩。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2

  實踐出真知,我覺得這句話講得非常的好。對於學生的學習,我覺得也是這樣。讓學生真正成為活動的主動者,才能讓學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特別是在圖形的教學中,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注重操作,注重實踐,可以讓教學達到最高效。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我感悟特深刻。

  以前教學圓錐的體積後,學生在實際運用公式時容易出錯誤的地方還是和往屆一樣,圓錐的體積=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個三分之一,在計算的時候經常出現遺漏。

  怎樣讓學生自己探究出圓錐的體積公式,並且時時記住那個容易被人遺忘的三分之一呢?我這次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每個學生都經歷提出猜測--設計實驗--動手操作--得出公式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我讓學生拿出自己的學具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走出課堂,深入實踐,到操場上去裝沙子,到水池邊去裝水,看幾個圓錐的體積才能把圓柱裝滿。在我適當的引導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設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體積之間的關係,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讓每個學生都經歷一次探究學習的過程。教學中我感到學生真正地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我沒有牽著學生走,只是為他們創設了一個猜想圓錐體積方法的情境,讓學生在猜測中找到驗證的方法,並且透過動手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測。最後得出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激發了他們主動探究的慾望。

  推導公式時,我沒有代替學生的操作,始終只以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其中,使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起來,在這種形式下,學生運用獨立思考、合作討論、動手操作等多種方式進行了探索。另外,為了突出等底、等高這個條件的重要性,我巧置陷阱,我還特意安排了一組等底不等高,一組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結果學生的實驗結論和其他組的不一致,這時候就出現了爭論,這時,我時機引導學生與上次演示比較,1比3的關係是在什麼基礎上建立的?學生恍然大悟,明白圓錐體和圓柱體等底、等高,圓錐體體積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相信今天透過同學們自己的動手體驗,對圓錐的體積計算方法印象深刻,只有自己經歷了才會牢牢記住!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3

  課前我安排學生收集、整理生活中應用圓錐的例項和資訊資料。教學時我首先列舉生活中大量的圓錐實物,在學生觀察思考這些物體形狀的共同特點,並從實物中抽象出幾何形體的基礎上引入。再引導學生對照模型和圖形,互說圓錐的特徵,加深對圓錐的認識。感受幾何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同時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為生活服務的意識和能力。

  在本課中,我無論從問題的引入,圓錐概念的定義,高的尋找及測量方法的探索,我都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嘗試、研究和討論,讓學生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合作、交流,這樣的過程,不僅提供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也提高了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意識和信心,大家積極發言,爭先操作,參與率很高。

  我積極地創造機會讓學生自己去學習或者去探究問題。透過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說一說,猜一猜等問題情境,讓學生親身感受數學,在找中學,在測中學,在思中學,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直觀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使數學課堂教學,動起來,活起來,讓學生在做中學,使數學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4

  最近教學了《圓柱與圓錐》,內容包括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體積、圓錐的體積等,並參與實踐活動。從教材編寫的層面上講力圖體現以下特點:

  1.結合具體情境和操作活動,引導學生經歷“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過程,體會“點、線、面、體”之間的聯絡教材的第一個活動體現的內容是“由平面圖形經過旋轉形成幾何體”,這不僅是對幾何體形成過程的學習,同時體會面和體的關係也是發展空間觀念的重要途徑,這也是教材將此課題目定為“面的旋轉”的原因。教材呈現了幾個生活中的具體情境,鼓勵學生進行觀察,啟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經歷“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過程。在結合具體情境感受的基礎上,教材又設計了一個操作活動,透過快速旋轉小旗,引導學生結合空間想象體會立體圖形的形成過程,發展空間觀念。教材還提供了若干由面旋轉成體的練習。

  2.重視操作與思考、想象相結合,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操作與思考、想象相結合是學生認識圖形、探索圖形特徵、發展空間觀念的重要途徑。在本單元中,教材重視學生操作活動的安排,在每個主題活動中都安排了操作活動,促進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發展空間觀念。如“圓柱的表面積”的教學中,教材引導學生透過操作來說明圓柱的側面展開後是一個怎樣的圖形,並呈現了兩種操作的方法:一種是把圓柱形紙盒剪開,側面展開後是一個長方形;另一種是用一張長方形紙捲成圓柱形。再如本單元的最後專門安排了一個“用長方形紙卷圓柱形”的實踐活動,先讓學生用兩張完全一樣的長方形紙,一張橫著捲成一個圓柱形,另一張豎著捲成一個圓柱形,研究兩個圓柱體積的大小;然後組織學生將兩張完全一樣的長方形紙裁開,把變化形狀後的紙再捲成圓柱形,研究圓柱體積的變化,引導學生髮現規律,深化對圓柱表面積、體積的認識,並體會變數之間的關係。

  3.引導學生經歷圓柱和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體會類比等數學思想方法類比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是合情推理時常用的方法。教材重視類比、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在“圓柱的體積”教學時,教材引導學生經歷“類比猜想—驗證說明”的探索過程。由於圓柱和長方體、正方體都是直柱體,而且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都等於“底面積×高”,由此可以產生猜想:圓柱的體積計算

  方法也可能是“底面積×高”。在形成猜想後,教材再引導學生“驗證說明”自己的猜想。在“圓錐的體積”教學時,教材繼續滲透類比的思想,再次引導學生經歷“類比猜想—驗證說明”的探索過程。另外,教材還注意轉化、化曲為直等思想方法的滲透,如在驗證說明“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時,引導學生把圓柱切割拼成近似的長方體進行研究,體現了化曲為直的思想方法。

  4.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鞏固所學知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圓柱和圓錐的知識在生活中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教材在編排練習時,選擇了來自於現實生活的問題,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如學習“圓柱的表面積”時,鼓勵學生計算薯片盒的包裝紙的大小、通風管需要的鐵皮的面積、壓路機壓路的`面積等,由於實際情形變化比較多,需要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選擇有關資料進行計算。在學習“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後,教材鼓勵學生計算水桶的容積、圓木的體積、圓錐形小麥堆的體積、鉛錘的質量等。這些實際問題的解決,將使學生鞏固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體會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豐富對現實空間的認識,逐步形成學好數學的情感和態度。

  從教學層面上講,我覺得要注意這麼幾點:

  1、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生成,理解公式的由來。

  2、熟記相關公式和一些常見資料,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和速度。

  3、注意知識的拓展應用,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5

  1、學生透過自己的實驗,非常順利地得到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推匯出來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原因之處有:(1)猜想:發揮學生的空間想象,使學生初步建立圓錐與圓柱體積之間的關係,教師預設學生可能粗略地知道有“三分之一”這一關係,“那麼三分之一這一關係怎樣推導呢”引起以下怎樣推導圓錐的體積這一過程。

  (2)在推導過程中,帶著思考題(思考題實際就是學生實驗的過程),讓學生帶有目標進行實驗,讓學生更有目的性,也非常方便,有操作性。

  (3)學具準備充分,各小組選擇水、沙子,增強趣味性,主動性,積極性高。

  (4)公式推導完之後的一個反例子(出示一個非常大的圓柱和一個非常小的圓錐),讓學生明確並不是所有的圓錐的體積都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強調了等底等高。

  2、練習題由淺入深,判斷題主要是要加深學生對概念、公式的運用和理解,第2題是書上的一組題,為提高效率只列式不計算,這三道題分別是告訴底面積和高、底面半徑和高、底面直徑和高,把幾種型別都呈現出來。最後一題是動手實踐題,一要考察學生的公式運用情況,二要考察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策略,雖然沒做幾道題,但我覺得:解決問題比什麼都重要。

  3、本來想用不等底、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參與實驗,考慮到可能會得出錯誤結論而影響體積公式的推導,所以把這一環節省去。設計了一組大的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讓學生明確不管大小,只要等底等高就有3倍這樣的關係。

  4、時間分配上不到位,例題的處理中,考慮到本節的重點是理解公式並運用公式,所以沒花多的時間,由於數字教大,部分學生沒做完。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6

  《圓錐的體積》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學目的:使學生初步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並能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圓錐的體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圓錐的體積應用

  學具準備: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水和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圓錐有什麼特徵?(課件出示)

  使學生進一步熟悉圓錐的特徵:底面,側面,高和頂點。

  2、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指名學生回答,並板書公式:“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同時滲透轉化方法在數學學習中的應用。

  二、導人新課

  出示一個圓錐形的谷堆,給出底面直徑和高,讓學生思考如何求它的體積。 板書課題:圓錐的體積

  三、新課

  1、教學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師:請大家回億一下,我們是怎樣得到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的?

  指名學生敘述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使學生明確求圓柱的體積是透過切拼成長方體來求得的。

  師:那麼圓錐的體積該怎樣求呢?能不能也透過已學過的圖形來求呢?

  先讓學生討論一下用什麼方法求,然後指出:我們可以透過實驗的方法,得到計算圓錐體積的公式。

  教師拿出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各一個,“大家看,這個圓錐和圓柱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然後透過演示後,指出:“這個圓錐和圓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們透過實驗,看看它們之間的體積有什麼關係?”

  學生分組實驗。

  彙報實驗結果。先在圓錐裡裝滿水,然後倒入圓柱。正好3次可以倒滿。 圓柱裡裝滿沙子,倒入與他等底等高的圓錐,三次正好倒完。

  接著,教師課件邊演示邊敘述:現在圓錐和圓柱裡都是空的。請大家注意觀察,看看能夠倒幾次正好把圓柱裝滿?

  問:把圓柱裝滿一共倒了幾次?

  生:3次。

  師:這說明了什麼?

  生:這說明圓錐的體積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的。

  多找幾名同學說。

  板書:圓錐的體積=1/3 ×圓柱體積

  師:圓柱的體積等於什麼?

  生:等於“底面積×高”。

  師:那麼,圓錐的體積可以怎樣表示呢?

  引導學生想到可以用“底面積×高”來替換“圓柱的體積”,於是可以得到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板書:圓錐的體積= 1/3 ×底面積×高 師:用字母應該怎樣表示?

  然後板書字母公式:V=1/3 Sh

  師:在這個公式裡你覺得哪裡最應該注意?

  教學例1一個圓錐的零件,底面積是19平方釐米,高是12釐米。這個零件的體積是多少?

  1/3×19×12=76((立方厘米))

  答:這個零件體積是76立方厘米。

  做一做:課件出示,學生回答後,教師訂正。

  1、一個圓錐的底面積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2、已知圓錐的底面半徑r和高h,如何求體積V?

  3、已知圓錐的底面直徑d和高h,如何求體積V?

  4、已知圓錐的底面周長C和高h,如何求體積V?

  5、一個圓錐的底面直徑是20釐米,高是9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例2在打穀場上,有一個近似於圓錐的小麥堆,測得底面直徑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麥約重735千克,這堆小麥大約有多少千克?(得數保留整千克) 判斷:課件出示,學生回答後,教師訂正。

  1、圓柱體的體積一定比圓錐體的體積大( )

  2、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 ( ) 。

  3、正方體、長方體、圓錐體的體積都等於底面積×高。 ( )

  4、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如果圓柱體的體積是27立方米,那麼圓錐的體積是9立方米( )

  四、教師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你還有什麼問題嗎?

  五、作業。課本練習

  六、板書

  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字母公式:V圓柱= S·h

  圓錐的體積=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字母公式:V圓錐= S·h

  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六年級圓柱和圓錐的內容,主要是求圓錐體的體積。就小學現有的知識,把圓錐體積轉化為體積相等的其它物體有些困難。因此,教學圓錐體積公式採用的方法與圓柱相同,採用“轉化”的思想。因而這節課首先複習圓柱的體積公式及推導方法,讓學生從圖畫直觀上感受——圓錐體的體積比等底等高的圓柱體體積小。在此直觀的基礎上,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這裡除了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發現的能力,還讓學生在操作實驗的過程中,各種能力得到鍛鍊,同時還讓學生在實驗中感受數學的嚴密性,感受數學的內在魅力,激發學生對數學的熱愛。學生學識的關鍵還在於會不會運用,因而,在學生探索好後,讓學生用自己探索到的結論,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讓他們真正感受到數學的用處——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最後讓學生談談收穫,鞏固這節課的重點,加深印象。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7

  【教材解讀】

  《圓錐的體積》這部分知識是小學階段學習幾何知識的最後一部分內容,也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幾何形體,教學這部分內容,有利於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我認為《圓錐的體積》這部分內容在本單元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學情分析】

  高年級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逐步增強,這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學習創造了有利條件,他們已掌握了一些幾何知識,瞭解部分幾何圖形之間的轉化方法。但學生的立體空間觀念還不是完全成熟,形體之間的轉化還有一定的困難。針對學生的實際,教學中我主要採用觀察法,猜想、操作等方法,組織學生探索規律,歸納總結,體驗知識的生成和形成。

  【教學目標】

  1. 透過學生動手操作實驗發現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從而得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並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 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 透過生活中的故事,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重點難點】

  1.圓錐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2.進一步理解圓錐的體積公式,能運用公式進行計算,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策略】

  1.加強實踐操作:

  《數學課程標準》中要求“在教學中,應注重使學生探索現實世界中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應注重使學生透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及變換”。所以,在教學中,設計了多次實驗環節,讓學生自己動手,親身經歷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發展學生思維。

  2. 整合課程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數學課程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在引入新知時,我創設了一個貼近生活的情境,使枯燥的數學問題變為活生生的生活現實,讓學生的課堂氣氛充滿了樂趣和活力,在探究圓錐體積公式時,設計了兩次試驗,使學生更加明白了:只有“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體積才能有3倍的關係。引導學生由表及裡,層層逼近的過程,進行深的資訊加工。

  3.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教學中,我積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小組合作交流,透過小組合作完成實驗過程,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敢於質疑,樂於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發猜想

  1.播放錄影。

  夏天,小朋友們玩得大汗淋漓。小雅去“便利超市”購物,在冷飲專櫃那兒買了一個圓柱形的雪糕。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小林看見了,小林的眼珠咕嚕一轉,計上心來。他去冷飲專櫃裡買了一個圓錐形的雪糕。小雅剛張開嘴,滿頭大汗的小林拿著一個圓錐形的雪糕一溜煙跑了過來。(圖中圓柱形和圓錐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

  2.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討論。

  二、自主探索,操作實驗

  同學們利用老師提供的實驗材料分組操作,自己發現圓柱與圓錐體積間的關係。注意每個學生要先根據老師提供的材料思考實驗方法,然後小組討論拿出最優方案,組員分好工,然後開始實驗。

  1.小組實驗。

  (1)學生分5組操作實驗,教師巡迴指導。(每組的圓柱和圓錐是等底等高的,各組間的大小不同。教師提示:用沙子做實驗的小組往容器裡裝沙子時注意不要用手使勁壓,裝滿後用尺刮平即可。用水做實驗的小組往容器裡裝水時注意把容器裝滿。這樣能保證實驗的科學性。)

  (2)同組的學生做完實驗後,進行交流

  2. 集體交流。

  (各小組彙報,結論是:圓柱的體積是圓錐體積的三倍,也就是說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3、深入探究“等底等高”

  4. 推導公式。

  同學們嘗試一下,用V、S、h、表示圓錐的體積公式?(生獨立寫公式)

  5. 問題解決。

  同學們再回到故事中,你們應該知道小雅和小林怎樣交換才公平合理了吧?它需要什麼前提條件?

  三、運用公式,解決問題

  1、教學例3。

  工地上有一些沙子,堆起來近似於一個圓錐。它底面直徑是4米,高是1.2米。這堆沙子大約多少立方米?(得數保留兩位小數)

  2. 學生嘗試計算,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彙報:(1)沙堆底面積3.14×(4÷2)2

  =3.14×4

  =12.56(平方米)

  (2)沙堆的體積1/3×12.56×1.2

  =4.19×1.2

  ≈5.02(立方米)

  答:這堆沙子大約5.02立方米?

  四、實踐應用,拓展深化

  1、填空。

  1)一個圓柱體積是10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是( )立方米。

  2)一個圓柱鋼材能溶鑄成( )個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

  2、判斷。

  1)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 )

  2)圓柱體積一定比圓錐體積大。( )

  3)一個圓柱體木料,把它加工成最大的圓錐體,削去的部分的體積和圓錐的體積比是2 :1( )

  4)圓錐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1/3。 ( )

  3、圓錐的底面積是7.8平方釐米,高是2釐米,體積是多少立方米?

  4、神舟五號宇宙飛船的上端是一個圓錐形,它的底面直徑是2米,高2.1米,你能求出它的體積嗎?

  5、哈南雙語幼兒園的屋頂是圓錐形,測量出它的底面周長是12.56米,高是6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五、質疑問難,總結昇華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哪些收穫?

  【板書設計】

  圓錐的體積

  1/3

  V=1/3Sh

  例3

  工地上有一些沙子,堆起來近似於一個圓錐。它底面直徑是4米,高是1.2米。這堆 沙子大約多少立方米?(得數保留兩位小數)

  (1)沙堆底面積 3.14×(4÷2)2

  =3.14×4

  =12.56(平方米)

  (2)沙堆的體積 1/3×12.56×1.2

  =4.19×1.2

  ≈5.02(立方米)

  答:這堆沙子大約5.02立方米?

  【教學資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

  【教學反思】

  今天上了《圓錐的體積》這節課,反思整堂課的教學,自我感覺較為滿意的是以下幾點:

  1.大膽猜測,培養猜測意識

  假設和猜想是科學的天梯,是科學探究的重要一環。任何發明創造我想都是離不開假設和猜想的。基於這樣的認識,結合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特點,我在教學中把生活中的故事引入數學課堂,讓學生大膽猜想它們的體積可能會有什麼樣的關係?使課堂充滿生機、樂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然後讓學生藉助學具進行實驗、探究。事實證明這樣教學設計不僅僅是能夠培養學生的猜測意識,更重要的是充分調動了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大家探究的慾望強烈,為本節課的成功教學奠定了基礎。

  2.操作驗證,培養科學的實驗觀。

  數學不僅是思維科學,也是實驗科學。教學中,學生能透過觀察、猜測、實驗、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積極主動地發現了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積間的關係,進而推匯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V=1/3Sh。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非常重視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學生始終是活動的主體。同時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態度去對待這個實驗,實事求是,認真分析自己的實驗結論,培養了學生科學的實驗觀。

  3.重視課堂資源的生成

  教學中“圓柱和圓錐不等底等高,他們的體積還是三倍的關係嗎?”這一教學環節不是預先設計的。它是課堂中隨機生成的,卻飽含著教師和學生真實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維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動的過程,氣氛相當活躍。在這個過程中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生成,讓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明確了:只有等底等高,圓錐的體積才能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總之,這節課,每個學生都經歷了“猜想---實驗---發現”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學生獲得的不僅是鮮活的數學知識,獲得更多的是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孩子們不僅收穫了知識更體驗到了探究成功的喜悅。

  【教學評析】

  1.教師能深入瞭解學生,對學生的原有認知水平、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即學習起點能力分析得比較清楚。力求構建一種非直線型的教學路徑,這樣的教學設計思路值得提倡。

  2.教師能利用《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的理念處理教材,加工教材。如本節課結合了現實中的具體情景,創設了一個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並把這一故事情節貫穿整節課的始終。教學中做到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整節課的結構渾然一體。教師遵循了“現實題材——數學問題——數學模型——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來設計教學,引導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探索與應用的過程,使學生逐步學會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本節課在實驗探索中,學生透過小組合作,發現出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有的同學會持反對意見,這樣剛剛建立起來的平衡旋即被打破,當大家發現他們的實驗器材不等底等高時圓柱體積不是圓錐體積的3倍,又能建立起新的平衡,學生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中,認知結構得到了豐富和發展。

  4.多樣化的數學活動,如實驗、交流、推理、問題解決使學生的意義建構有了堅實的基礎。學生的情感在認知的過程中也得到了和諧的發展,他們在相互交往中加深了理解、溝通和包容,品嚐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悅。

  5.在數學課堂上教師不失時機的進行德育教育,體現了在學科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在學科中滲了透德育教育,為數學課堂增添了亮麗的一筆。

  6、本節課教師引領學生積極探究新知,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合作探究知識,實現了學習方式的多樣化。課堂上師生互動,注重學生的態度和情感的體驗。迴歸常態教學,教學真實、紮實、樸實,構建了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

  《圓錐的體積》課堂實錄

  一、創設情境,引發猜想

  1.播放錄影。

  師:夏天,小朋友們玩得大汗淋漓。小雅去“便利超市”購物,在冷飲專櫃那兒買了一個圓柱形的雪糕。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小林看見了,小林的眼珠咕嚕一轉,計上心來。他去冷飲專櫃裡買了一個圓錐形的雪糕。小雅剛張開嘴,滿頭大汗的小林拿著一個圓錐形的雪糕一溜煙跑了過來。(圖中圓柱形和圓錐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

  2.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討論。

  師:小林對小雅說:“我的雪糕可好吃了,我們來換一換吧!”小雅看了看她的雪糕,又看了看自己的雪糕,小雅陷入了沉思……”同學們,故事先講到這。如果此時小雅和小林換了雪糕,你覺得小雅有沒有上當?

  生:我覺得小雅上當了,小林的雪糕小。

  師:好,你的眼力真不錯。如果這時小林手上又多了一個同樣大小的圓錐形雪糕。小雅這時和小林換雪糕,你們覺得公平嗎?

  生:公平。

  生:我覺得還是不公平,小雅還是吃虧。

  師:同學們有不同的看法了,假如你現在就是小雅,小林手中的圓錐形雪糕有幾個時,你才認為公平合理,才肯與他交換?

  生:四個。

  生:五個。

  生:三個。

  師:小雅究竟用幾個跟小林怎樣交換才公平合理呢?(學生沉默,幾秒後有學生舉手) 生:老師如果知道他們的體積就好辦了,可是我們只會求圓柱的體積,不會求圓錐的體積。(學生均點頭)

  師:你的想法非常好。那圓錐的體積怎樣計算呢?大家想知道嗎?

  生合:想。

  師:好,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下圓錐的體積這部分知識。(板書)

  二、自主探索,操作實驗

  師:下面,請同學們利用老師提供的實驗材料分組操作,自己發現圓柱與圓錐體積間的關係。注意每個學生要先根據老師提供的材料思考實驗方法,然後小組討論拿出最優方案,組員分好工,然後開始實驗。

  1.小組實驗。

  (1)學生分5組操作實驗,教師巡迴指導。(每組的圓柱和圓錐是等底等高的,各組間的大小不同。教師提示:用沙子做實驗的小組往容器裡裝沙子時注意不要用手使勁壓,裝滿後用尺刮平即可。用水做實驗的小組往容器裡裝水時注意把容器裝滿。這樣能保證實驗的科學性。)

  (2)同組的學生做完實驗後,進行交流

  2. 集體交流。

  師:下面請各個小組同學彙報你們是怎樣實驗得出結論的。

  (各小組彙報,結論是:圓柱的體積是圓錐體積的三倍,也就是說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3、深入探究“等底等高”

  師:各小組的結論都是一樣的:圓柱的體積是圓錐體積的三倍,也就是說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那老師就奇怪了,你們各小組間的圓柱和圓錐的大小不一樣啊,結論怎麼會一樣呢?難道你們手中的圓柱和圓錐之間有什麼奧妙嗎?想知道嗎?快探究一下吧!(生合作探究)

  師:你們發現了什麼?

  生:我們發現圓柱和圓錐的底面積相等高也相等。

  師:這用四個字概括就是“等底等高”。

  生:我們也發現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

  師:也就是說只有圓柱和圓錐是等底等高的時候,圓錐體積才是圓柱的體積的1/3。 生:(舉手提問)老師,圓柱和圓錐不等底等高,他們的體積還是三倍的關係嗎?

  師:這名同學提得問題非常有價值,他問:“圓柱和圓錐不等底等高,他們的體積還是三倍的關係嗎?”大家說是嗎?

  生:我認為圓柱和圓錐不等底等高,他們的體積不會是3倍的關係了。(大多數同學點頭,同意他的觀點。)

  生:我和他的意見不同,我認為圓柱和圓錐不等底等高,他們的體積還是三倍的關係。(有幾名學生表示同意)

  師:有的同學認為是,有的同學認為不是。那麼這樣,小組間調換一下圓錐,使你手中的圓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8

  圓錐的體積這一部分內容是圓柱體積的遷移。在這節的設計上我主要是採用讓學生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得出結論的模式進行教學的。在操作的過程中,我充分的利用學具,先讓學生觀察手中的圓柱與圓錐有什麼關係,學生觀察到他們是等底等高的,我的目的就是為了深化學生對這一個條件的認識。緊接著學生開始嘗試用學具研究圓柱與圓錐體積的關係。當他們一切進行的都很順利的時候,有一個小組突然提出用“圓柱向圓錐裡倒水也是可以的。”話音剛落,另一個小組的學生馬上說道:“那樣很麻煩的,還得測量出圓柱的體積,計算出來。”顯然圓柱與圓錐之間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已經牢牢的印在腦海中,這就已經達到了我所需要的效果了。

  記得有位老師曾經說過:老師說了,學生記住了,沒有多久就忘了,只有動手操作了,學生記住了,形象的記憶就會產生了。讓我們多創造一些動手的機會給他們吧!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9

  就小學現有的知識,把圓錐體積轉化為體積相等的其它物體有些困難。因此,教學圓錐體積公式採用的方法與圓柱不同,沒有采用“轉化”的思想。因而這節課首先出示例5,讓學生從圖畫直觀上感受——圓錐體的體積比等底等。就小學現有的知識,把圓錐體積轉化為體積相等的其它物體有些困難。因此,教學圓錐體積公式採用的方法與圓柱不同,沒有采用“轉化”的思想。因而這節課首先出示例5,讓學生從圖畫直觀上感受——圓錐體的體積比等底等高的圓柱體體積小。在此直觀的基礎上,讓學生猜想該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幾分之幾。當然這裡教師並不追究學生猜想的是否準確,可以說1/2,1/3,或其它的分數都可以。,關鍵在猜想的基礎上讓他們明白,估計的結果一定要經過驗證才能確認或修正。

  讓他們明白“估計——驗證”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因而,在估計的基礎上,我再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這裡除了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發現的能力,還讓學生在操作實驗的過程中,各種能力得到鍛鍊,同時還讓學生在實驗中感受數學的嚴密性,感受數學的內在魅力,激發學生對數學的熱愛。學生學識的關鍵還在於會不會運用,因而,在學生探索好後,讓學生用自己探索到的結論,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讓他們真正感受到數學的用處——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最後讓學生談談收穫,鞏固這節課的重點,加深印象。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10

以前教學圓錐的體積時,由於教具的製作非常麻煩,多是先由教師演示等底等高情況下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正好是圓錐的體積,再讓學生驗證,最後教師透過對比實驗說明不等底等高的差異,但收到的效果不佳,計算圓錐的體積時容易忘掉乘。學生對等底等高這一重要條件掌握並不牢固,理解很模糊。在本次課中,新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察,根據學習體積的經驗,先判斷四個圓錐的體積大小,引導學生猜測圓錐的體積和它的什麼有關,學生聯絡到了圓柱的體積,都能說出圓錐的體積跟它的底面積和高有關係,在猜想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白學習目標。

  為了讓學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斷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條件,同時為了節約教學時間,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片斷:讓學生思考,圓錐與學過哪個立體圖形的關係最近?為什麼?學生很容易找到圓柱,接著我又拿出幾個不同的圓柱,問:考考你們的眼力,選擇哪個來研究這個圓錐的體積比較好?將學生選的圓柱進行驗證,發現與圓錐是等底等高,告訴學生在選擇實驗材料時要儘量選擇有些相同條件的,這樣實驗時可以少走彎路,實驗的結果準確些,在這個過程中加深了對等底等高這個條件的理解。這時,讓學生進行小組合做,實驗探究,經歷一番觀察、發現、合作、創新的過程,得出圓錐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樣讓學生置身於有目的的實踐中,增加對實驗條件的選擇及資訊的歸納。既圓滿地推匯出了圓錐的體積公式,又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和批判意識的發展。而這些目標的實現,完全是最佳化實驗過程所產生的效果。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為了增強實效性,避免走形式,在課前,我引導學生製作等底等高的一組圓柱和圓錐,使每個學生都能真切的參與實驗、參與到探究中去,讓他們以這樣每個學生都能懷著喜悅的心情進行學習,最大限度的發揮每個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的學習不僅使學生學會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意識到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利以學生認識發展規律為依託: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解決問題,探究解決問題得出結論,實際應用使學生在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中理解運用知識。在教學環節中以學生探究為基礎引導學生在探究中總結規律,並運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感受到數學的應用性,解決問題的樂趣,逐步提高學生探究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中比較遺憾的時,在製作課件時考慮不周全,幾個圓錐的相關資料不準確,比例不合適,對學生的學習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煩,影響了學生的判斷結果,這些看似細節的環節,卻反映了在備課時的粗心大意,對學生也會產生不良的影響,今後要注意,時刻記住:細節決定成功!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11

  圓錐的體積是在學生掌握了圓柱的特徵及圓柱的體積等有關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成功之處:

  1.讓學生經歷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弄清來龍去脈。在教學中,我首先透過給學生提供兩組不同的學具:一組是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另一組是等底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讓學生透過倒水,發現在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中,用圓錐容器裝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圓柱容器中,剛好倒三次,即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而在等底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中,則不存在這樣的關係,圓錐的體積就不是與它等底不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由此透過公式可以得出:V圓錐=1/3圓柱

  =1/3Sh(知道底面積和高)

  =1/3πr2h(知道半徑和高)

  =1/3π(d*2)2h(知道直徑和高)

  =1/3π(c*2*π)2h(知道周長和高)

  2.加強學生的實踐,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與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我提供的是兩組不同的學具,目的是讓學生透過自己的親身實踐,親自動手,親身體會圓柱與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這樣利於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與同學之間合作學習,共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此項活動中,不僅收穫了知識的來龍去脈,還體會到了與同學合作,共享成果的幸福喜悅。

  不足之處:

  由於課前把製作的隨身碟帶回家,未帶回來,所以導致課上無法透過多媒體課件的形式,把動手操作的完整過程給學生進行展示。

  再教設計:

  上課前的一點一絲疏漏都要力求避免,課前準備真的是對於教師來說至關重要,缺少哪一環都會在課堂上留下遺憾。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12

  《圓錐的體積》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掌握了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的基礎上進行的。多年的教學,讓我學習和累計了很多的教學經驗。教學時我先生活故事匯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讓學生大膽的猜想圓錐的體積公式,然後透過實驗操作來發現圓錐與等底等高的圓柱之間的關係,從而得出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並能運用這個關係計算圓錐的體積,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一、讓學生經歷發現、提問、解決問題的全過程

  新課一開始,我就利用教師出示一堆煤,師:將這堆煤倒在地上,會變成什麼形狀情境匯入,教師再演示削鉛筆:把一支圓柱形鉛筆的筆頭刨成圓錐形,讓學生觀察,猜測圓錐的體積和什麼有關,由於課件很形象直觀,學生很快聯絡到了圓柱的體積,而且很容易想到應該是幾分之幾的關係。在猜想中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更明確了學習的目標。教師從展示實物圖形到空間圖形,採用對比的方法,不斷加深學生對形體的認識。然後讓學生動手實驗,讓孩子親歷教學的驗證過程,從實驗中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推出圓錐的體積公式。這樣,就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對圓錐的體積建立了鮮明的印象之後,就應用公式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起到鞏固深化知識點的作用。

  二、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

  在實驗前讓學生先猜想,再透過小組合作實驗、演示、交流得出結論,親自去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既調動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也透過他們的實際操作自己得到結論促進了小組的合作意識。符合數學來源於實踐的認知。充分發揮學生小組合作的精神,大膽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實驗,並完成實驗結論。推匯出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並懂得圓錐體和圓柱體之間的關係。在感知事物,獲取感性知識中,操作與思維緊密結合,加深對圓錐及體積的認識

  1、情感的發展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情感發展主要包括學生對數學、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自信心和意志力,學習數學的態度與學習習慣。本節課的教學,擺脫了傳統“灌”的教學,從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探索問題,學生在發現中激起興趣,從探索中尋找快樂,然後又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學生經歷了一個探索性的學習過程,不知不覺地掌握了知識,發展了能力,增進了對數學的情感。學習變成了一個賞心悅目的活動。

  2、思想的發展

  小學數學教材中,含有大量思想教育因素,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師在教學數學知識的同時,要注意發揮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時機地、潛移默化地滲透思想教育活動是兒童認識數學的重要方式。新課改提倡學生的自主活動,把數學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情境,讓學生親自實踐,大膽探索。

  三、多層次設計練習題

  練習設計從基本題入手,過渡到情境題,發展到綜合解決實際問題,這個過程中訓練了學生的解題能力,培養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後感覺到遺憾的是,由於教具準備不足的關係,學生參與以小組合作學習的面小,小組合作分工不太合理,使每個學生不是全身心投入到探究實驗中去。這樣少部份學生的學習參與積極性不高,有點被動、遺憾進行學習,沒有最大限度的發揮每個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的學習雖然是培養了學生的能力,但合作意識還需加強,學生小組合作完成試驗的默契還需加強。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13

  一、教材說明:

  《圓錐的體積》一課的教學,是在掌握了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的基礎上進行的。多年的教學,讓我學習和累計了很多的教學經驗。教學時我先生活故事匯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讓學生大膽的猜想圓錐的體積公式,然後透過實驗操作來發現圓錐與等底等高的圓柱之間的關係,從而得出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並能運用這個關係計算圓錐的體積,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二、三維目標解析:

  教學目標是:

  1、初步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並能運用公式正確地進行計算。2、透過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與小組協作的能力。

  目標解析:

  1、情感的發展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情感發展主要包括學生對數學、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自信心和意志力,學習數學的態度與學習習慣。本節課的教學,擺脫了傳統“灌”的教學,從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探索問題,學生在發現中激起興趣,從探索中尋找快樂,然後又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學生經歷了一個探索性的學習過程,不知不覺地掌握了知識,發展了能力,增進了對數學的情感。學習變成了一個賞心悅目的活動。

  2、思想的發展

  小學數學教材中,含有大量思想教育因素,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師在教學數學知識的同時,要注意發揮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時機地、潛移默化地滲透思想教育活動是兒童認識數學的重要方式。新課改提倡學生的自主活動,把數學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情境,讓學生親自實踐,大膽探索。

  3、透過練習,形成技能。

  三、教法設計:

  1、讓學生經歷發現、提問、解決問題的全過程

  複習有關圓柱體積知識後,教師出示一堆煤:將這堆煤倒在地上,會變成什麼形狀情境匯入。教師再演示削鉛筆:把一支圓柱形鉛筆的筆頭刨成圓錐形,讓學生觀察,猜測圓錐的體積和什麼有關,由於課件很形象直觀,學生很快聯絡到了圓柱的體積,而且很容易想到應該是幾分之幾的關係。教師從展示實物圖形到空間圖形,採用對比的方法,不斷加深學生對形體的認識。然後讓學生動手實驗,讓孩子親歷教學的驗證過程,從實驗中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推出圓錐的體積公式。這樣,就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對圓錐的體積建立了鮮明的印象之後,就應用公式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起到鞏固深化知識點的作用。

  2、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

  在實驗前讓學生先猜想,再透過小組合作演示實驗、交流得出結論,親自去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既調動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14

  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延伸,所以再學生了解圓柱體積計算公式以後,我有意識地讓學生來解決圓錐的體積,有的同學說圓錐的體積公式是V=sh,也有的同學說不是V=sh,而是V=sh÷3,當我問及為什麼是V=sh÷3時,這位同學說,是書上是這樣說的。我知道這位同學在老師講新課之前,他已提前預習了。接著我把提前準備好的兩個學具擺在學生面前,找人上來操作,讓學生從實際操作中驗證圓錐的體積公式到底是V=sh,還是V=sh÷3。因為數學由於語言的嚴謹性,我說“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這句話是否正確。有不少同學透過剛才的試驗,絕大多數同學都說這句話是對的。然而也有極少數同學認為這句話不夠嚴謹,還應該加上“當圓錐與圓柱等底、等高時,圓錐的體積才是圓柱體積的1/3.”透過辨析,我讓學生不僅明白了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還讓學生明白圓錐體積公式與圓柱體積公式之間的內在聯絡。

  一節好的數學課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透過試驗總結、歸納、體驗,透過活動“做”出來的。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15

  教學圓錐的體積是在掌握了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的基礎上教學的。本課教學摒棄了以往把學生分成若干組,小組實驗得出結論的方法。

  新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察,先猜測圓錐的體積和什麼有關,學生聯絡到了圓柱的體積,在猜想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白學習目標。然後讓學生看白板演示將圓錐裡的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圓柱裡,需要倒幾次。雖然孩子們沒有進行實驗,但孩子目睹了過程,從中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推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對圓錐的體積建立了鮮明的印象之後,就應用公式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鞏固深化知識點。

  思考:雖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成為一個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但不是並不是每個知識的獲得都必須學生動手操作。從課後的作業反饋來看,學生的出錯率比以前小組合作的學習的還要好。看來,這樣的學習,學生學的活,記得牢,即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