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

  教學前,我首先對教材進行了認真的分析,《認識比》是在學生已學過 除法的意義、分數的意義、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以及相關應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這個單元的的起始課。教材安排了牛奶杯數與果汁杯數的比 洗潔液配比路程與時間的比三個生活情境去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並在此基礎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介紹比的各部分名稱,使學生認識比。備課時我反覆斟酌:學生初次接觸比,難免會有這樣的想法:為什麼要學習比,比在生活中有什麼應用。在1、2兩個例題中,比的必要性不容易體現出來,學生可能感覺沒必要用到比。其次對學生也進行了思考: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學習基礎以及學習方式方法我發現,他們喜歡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喜歡探究式、合作式的學習方式;六年級的學生也具備了一定的的閱讀、理解和自學能力。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有意識設計自學、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在豐富、有趣的學習情境中逐步體會比的意義和價值。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應該改進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1)要善於調動課堂學習氣氛,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持之以恆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不僅是課堂教學的需要,更能對學生今後的發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2)對所設計的教學問題和有關知識點沒有深入地思考和預設,有時顯得空間過大,使學生的思考失去針對性、方向性;有時又因為沒有提得很到位或明確,使得學生在思維的影響下,回答和思考的問題背離本課的教學目標和要求。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2

  兩個數相除不止侷限於同類量相除,出示一道不同類的數量之間關係,“路程÷時間=速度”,這是一種對於學生來說並不陌生的數量關係,學生運用知識的遷移,路程與時間的關係也能用比表示。讓學生在充分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加深對比的意義的理解。這裡把同類量的比和不同類量的比區分教學,不但教學過程更清晰,而且使學生進一步完善了對比的認識。比的意義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主要採用學生接受學習和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這樣再次加深了學生對概念的識記,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在書中畫出比的意義。

  比、分數和除法的聯絡,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我發揮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優越性,採用小組討論學習、自學的方法,讓他們交流、彙報,實現由模糊到清晰的過程,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真正感悟出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關係,這也是讓學生充分展現自己思維的過程。最後把三者聯絡填在表格中加深對概念的理解,表格的出現使這三者的聯絡與區別顯而可見。

  思維拓展題的出現既幫助學生加深了對比的意義的理解,又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大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數學思考能力。而且還給學生增加了樂趣,特別是培養了學生辨析能力,使學生感到比在生活中處處可見。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3

  《比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比的概念實質是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表示兩個數量間的倍比關係。任何相關的兩個數量的比都可以抽象為兩個數的比,既有同類量的比,又有不同類量的比。教材還介紹了每個比中兩項的名稱和比值的概念,舉例說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數的關係,著重說明兩點:(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數表示,也可以用小數表示,有的是用整數表示。(2)比的後項不能是0。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和運用比的意義及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絡;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敢於表達自己的見解和善於傾聽老師講解與同學的發言;教學難點是理解比的意義。

  高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和自學能力,所以在教學時,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探索、討論、總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在學習比的意義的時候,考慮到學生對&qut;比&qut;缺乏感性上的認識,學習比的各部分名稱及讀法、寫法時,採用了讓學生先自學課本的方式,自學課本也是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根據高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充分相信學生,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探索、討論、總結,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有利於學生思維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間的合作精神。在反饋交流自學這一部分的知識時,以小老師講解為主,其他學生傾聽和補充的方式為輔,有效提高了學生認真傾聽的興趣。因為角色的變換使課堂相對以往新穎、有趣多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漲。只有認真傾聽小老師的講解,才能確定他說的正確與否,需要更正和補充些什麼。小老師講得投入,同學們聽得認真,效果不錯!從而培養了學生認真傾聽的良好習慣。

  在學習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數關係的時候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意在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講授,讓學生藉助教材、板書的有機結合,總結出三者之間的聯絡,實現了自主學習。

  不足之處:由於課堂上放手讓學生自學、小老師講解和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需要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本節課只是把知識點講解完成,卻沒有更多的時間練習和鞏固知識,在課堂教學時間的把握上還待改進和提高。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4

  本節課是一節複習課,回顧本單元的教學,我認為“探索”是一個關鍵詞——“結合具體的情境,在操作活動中,探索並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探索並掌握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是本單元的重點及難點。

  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進行對數學知識的探索活動,要根據不同的材料和背景採用不同的策略才能達到活動的目的。例如在本單元的分數乘法(一)中,由於學生有比較堅實的整數乘法意義的基礎,所以對於探索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和計算法則的探索完全可以讓學生獨立進行。

  而在分數乘法(三)中,由於學生剛剛認識“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並且用圖形表徵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比較複雜,因此採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具體的講就是:透過簡單的具體事例進行集體引導,再透過具體的探索要求幫助學生嘗試著探索比較複雜的例項。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5

  《比的應用》是十一冊教材的內容,與前面學的比的知識密切相關。教材用配製稀釋液例題,學生缺乏這一方面的生活經驗,因此在教學這一部分的內容時,我重組了教材,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到身邊的分配,學有所得,學有所用。

  一、情境引入,切入課題:

  好的課題匯入能引起學生的知識衝突,打破學生的心理平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和求知慾,能引人入勝,輝映全堂。新課匯入的藝術之一在於能把生活中的問題作為例題,使學生切實體會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必要性,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因此我創設了分練習本的情境。當然學生的回答比較多,我適時點撥:平均分不夠合理,那該怎麼分呢?學生很快說出了最好根據人數來分。讓學生嘗試用學過的方法解決上述問題。經過對教材知識的挖掘,並精心設計探究活動,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增加了學生探索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

  二、體現了學生是學習主體的理念。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核心任務就是要改變學生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轉變.充分調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從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來看,學生在引導下討論、交流、真正實現了學習方式的轉變。同時設計了兩個活動,讓學生親自交流合作,然後再觀察比較,最後得出結論。整個過程,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三、體現了教師是教材創造者的理念。

  在如何使用教材這個問題上,我們應該摒棄過去那種“教教科書”的傳統思想,充分挖掘新課知識點,整合課堂內容,最佳化課堂結構,真正實現“用教科書教”。本節課捨棄了教材中原有的例題,大量地從生活中就地取材,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增加了研究這樣一個知識點,輔之以活動,促進學生在活動中知識得以理解、內化。

  四、多角度分析問題,提高能力

  在解答應用題的時候,透過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解法,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另外,改變以往只從例題中草草抽象概括數量關係、讓學生死記硬背的做法,讓學生充分實踐體驗,在探究中加深對這類應用題數量關係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為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不足:課堂結構不緊湊,導致練習中的部分題沒做完。解決的.策略:教師的語言要再簡練,環節設計要再推敲,透過預習要了解學情。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6

  本單元是對分數除法這一單元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整理和複習。透過整理和複習,把前面分散學習的知識加以梳理,整出頭緒,加以歸納,提出要點。

  成功之處:

  1.在複習概念方面,主要複習了分數除法的意義和比的意義。透過式子b×3/4=a,明確b的3/4等於a,由b×3/4=a得出a÷3/4= b; a÷b=3/4,a與b的比是3:4,使學生更清晰地感悟乘法與除法,分數與比之間的內在聯絡。

  2.在複習計算方面,先讓學生說一說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使學生明確整數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數,所以不管被除數、除數是整數(0除外)還是分數,都可以把除轉化為乘,即除以一個數(0除外),等於乘這個數的倒數。

  3.在複習比的化簡方面,透過讓學生說出比和除法、分數的關係,化簡比的依據,然後完成第3題,結合題目對常用化簡方法加以概括總結。

  前後項同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數

  分數比 前後項同時除以它們的最大公約數

  整數比 最簡單整數比

  小數比 前後項的小數點右移動相同位數

  重點強調了化簡比和比值的區別:化簡比是以比的形式出現,而比值是一個數。

  4.在複習比的應用方面,透過分析數量關係,變換條件讓學生感受到分數乘除法形變神不變的內涵。

  六年級有男生60人,( ),女生有多少人?

  (1)女生人數是男生的2/3

  (2)男生人數是女生的2/3

  (3)男生人數比女生多2/3

  (4)男生人數比女生少2/3

  (5)女生人數比男生多2/3

  (6)女生人數比男生少2/3

  透過不同形式的變式練習,使學生體會到只要掌握住數量關係,就能解決問題。

  不足之處:

  1.複習中只注重了基本的練習,但是題型千變萬化,學生靈活解題能力欠缺。

  2.對於實際數量和分率的區別,學生容易出現混淆。

  再教設計:

  在分數乘除法應用題中夯實數量關係的分析,用“單位1”已知和未知來進行乘除法的檢驗和驗證。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7

  旋轉是生活中處處可見的現象。在教學中,教師不僅僅是使學生感知和初步認識平移和旋轉,並滲透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還要使學生初步認識平移和旋轉的實質,並會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平移後的圖形。引導學生把學習過的數學知識迴歸到現實生活中去,培養學生觀察和思考興趣。

  “面的旋轉”主要知識內容是“圓柱和圓錐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等平面圖形和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為了便於學生理解,教學時把點、線、面的運動過程製作成多媒體課件,在想象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觀察。課堂上呈現了幾個生活中的具體情境,讓學生進行觀察,啟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感受“點、線、面、體”之間的聯絡。首先設計了一個利用腳踏車車輪轉動體會“點的運動形成線”的活動,即在腳踏車後輪輻條上繫上綵帶,觀察綵帶隨車輪轉動的情況,發現綵帶轉動後形成了圓。然後又呈現了三幅情境圖,讓學生結合這些生活現象體會“點、線、面、體”之間的聯絡,第一幅圖是“很多小的風箏在天空中連成一條線”,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點的運動形成線”;第二幅圖是“雨刷運動時的情況”,引導學生感受“線的運動形成面”;第三幅圖是“轉門”,引導學生感受“面的旋轉形成體”。

  在結合具體情境感受的基礎上,又設計了一個操作活動,透過快速旋轉小旗,引導學生結合空間想象體會立體圖形的形成過程,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8

  教給學生的,要強調紮實。透過反思和查閱相關的書籍,我認為除了繼續沿用以前好的做法外,還應積極地採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改善:

  1、對於學習落後的學生,一定要讓他堅持達到老師提出的目的,獨立地解答習題。有時候,可以花一、兩天的時間讓他思考,教師細心地指導他的思路,而習題被他解答出來的那個幸福時刻到來的時候,他求知的願望將永遠伴隨著他的學習。

  2、學習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在組織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認真探索指導學習的方法,多給學生創造一些自主學習和勇於創新的機會,激發學習主體的自覺性,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主動活潑的完成學習任務,並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以此改變以往老師講得多,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現象。

  3、在改善學生學習習慣方面,需要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精神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同時結合知識點進行方法和技能的教學(如培養學生解題時必有驗算的習慣);培養學生自我檢驗和自我評價能力,指導學生對自己作業中的錯題分析並登記錯因,認真改錯,提高正確率;每天的作業計時(做的時間、檢查的時間),並取得家長的有力配合(簽字)等等。

  4、備課和教研再紮實深入、細緻全面些,發揮集體的優勢,盡最大努力作好教學工作。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9

  這節整課的難度非常大,它是在研究圓與它外切正方形的比是π:4,圓與它內接正方形的比是π:2的,有一定的難度,加上學生在學習圓的面積計算時,根本沒有直接用π來計算,而是用3.14來計算,所以這一節課要讓學生用π來計算,又增加了一點新的難度。

  本節課是一節思維訓練課,難點就是研究兩種關係:

  1、透過讓學生計算多個在正方形中畫一個最大的圓,求出圓的面積和正方形的面積,再計算它們的面積比。

  2、透過讓學生計算多個在圓內畫一個最大的正方形,求出圓的面積和正方形的面積,再計算它們的面積比。

  然後運用這兩個知識點解決實際問題。而要得出這兩個結論不能直接告訴學生,必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猜測、計算、推理等一系列數學活動。

  1、在一個正方形中作一個最大的圓,圓的半徑就是正方形邊長的一半,並在多個圖中強調,讓學生印象深刻。

  2、學生在解決求圓內畫一個最大正方形的面積時,提出的方法很多,我在肯定學生的同時,要引導學生選擇簡單的方法計算,這樣也為學生在計算中省下不少時間。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0

  北師大版《比的化簡》一課教材不像以前給出了比的基本性質,而是根據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係,利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來化簡比。這是因為利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完全可以進行比的化簡,另外,讓學生關注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係,比單純地記憶結論更有價值。基於這樣的思考,我遵循教材的編寫意圖展開教學。首先借助教材提供的情境哪杯水更甜?讓學生進行猜測:你認為哪一杯會更一甜一些?

  引發學生的衝突,有的說淘氣調製的甜一些,有的說笑笑的,有的說一樣甜。接著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驗證自己的想法。這時孩子藉助上節課所學的知識,把蜂蜜與水的關係寫成比再來比較,當發現數字較大難以一下子比較出來時,很多孩子懂得把它轉化為已學過的分數再來進行比較,從而得出結論:兩杯一樣甜。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如果不轉化為分數還有其他的方法嗎?從而引導學生利用商不變的性質來化簡比。這樣在學生解決哪杯水更甜?的過程中不僅加深對比的意義的理解,進一步感受比、分數、除法之間的關係,還體會到化簡比的必要性,學會藉助分數的基本性質或商不變性質來化簡比。接著,提問:是不是所有的比都可以藉助分數的基本性質或商不變性質來化簡呢?能不能找一些比來驗證?(提示:為了結果的準確性,所找的比的前項和後項應儘可能範圍廣一點,不能都侷限在同一類數上。)在這一環節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所選取的資料各有特點,因而讓學生在整數與整數的比,小數與小數的比,分數與分數的比,整數與分數的比,整數與小數的比等不同題目中體驗、鞏固化簡比的方法。最後與全班學生一起回顧總結本節課所學習的內容,並談收穫。從學生的課堂表現及作業反饋,我對本課的教學效果還挺滿意的。

  1、在本課教學中,能把課堂還給學生,採用猜想驗證得出結論的方法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併合理的把新知轉化為舊知,讓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解決新的問題,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2、合理地把有效的生成轉化為課堂資源。在教學中發現一些學生將化簡比與求比值混淆在一起了。針對這一情況,我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透過這樣的討論,學生髮現求比值和化簡比的區別,並對化簡比和求比值有了一個更清晰的認識。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1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存在著數學思想,關鍵是教師是否善於結合課堂教學內容,精心地去捕捉“生活現象”,採頡生活中的數學例項,為課堂服務。《認識負數》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內容。負數的認識是數概念的進一步拓展,是學生學習有理數的啟蒙階段。本階段中所指的負數,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學生可以直接感受的負數。學生在認識負數的過程中,能更加深切地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及數學的價值。教學中,我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有利於認識負數的情境,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符號感

  正、負數是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相反意義的量是學生學習負數的已有經驗。課始我讓學生記錄老師的話“今天的氣溫零下4度到零上7度”。學生基於自身的經驗,用自己的方式記錄教師敘述的意義。有的用語言的方式進行記錄,有的用列表的方式進行記錄,有的用數的方式進行記錄。透過展示,學生對不同的記錄方式進行融合與比較,在此過程中初步體會了負數的意義,同時對用數字符號表達資訊的簡捷性有了不同的體驗。

  二、密切聯絡生活實際,增進對負數的瞭解

  初步認識負數以後,我讓學生結合生活的經驗,舉一些生活中可用負數表示的例子。學生對負數獲得了基於自身經驗的不同理

  三、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數的相對大小關係

  初步認識負數後,我透過生活情境:以樹為起點,一個向東走5米,一個向西走5米,讓學生在數軸上表示,透過數形結合,學生對於正數和負數獲得了更深的認識。在比較兩個負數的大小時,有兩種方法:一是在數軸上表示出兩個負數,右邊大於左邊;二是,兩個負數,數值大的反而小。這樣學生才會對比較兩個負數的大小這一數學問題獲得主觀的認識,從而提高知識的活力。

  四、藉助於具體的資料,使學生獲得一些生活的常識和社會的知識

  教材中安排的許多習題有的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識,如我國的最低點、南極的溫度等。在教學中我們不僅僅要讓學生會讀數,還應該讓學生對於這一些知識有所瞭解,從而實現數學的綜合化。

  本單元教起來似乎覺得輕鬆,學生學起來也看似輕鬆,可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卻會發現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

  要從具體事例中,知道或舉例說明物件的有關特徵(或意義),能根據物件的特徵,從具體情境中辨認出這一物件,還需要作進一步的努力!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2

  分數混合運算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小數混合運算的基礎上進行。在教學中,不是告訴學生要怎樣計算,也不是讓學生去探究怎樣計算,它只是將整數、混合運算的順序遷移到分數混合運算中,所以對於該內容完全可以運用遷移學習方法,透過學生自己嘗試計算,然後比較交流總結方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我認為,在課堂上如果老師講得太多,這樣的教學剝奪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教學中學生能夠自學的內容,教師絕對不包辦;學生能夠自己表達的,教師儘可能不說,鼓勵學生去表達;學生自己能做的,教師放手讓學生去做;教師不必要將自己的結論強加給學生,只有在不規範不準確的地方教師才可以作補充說明。因而這堂課我設計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放手給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完全是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只是輔助性的導,包括後面課堂活動也都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

  計算題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計算方法,提高計算正確率。但在教學中發現學生計算正確率不高。是學生沒有掌握計算方法嗎?不是!為什麼學生容易算錯呢?有時可能是粗心,但有時卻是一些習慣性的動作,就拿分數連乘中的約分來說把,有時該約分沒有約分,或者沒有約成最簡分數;有時他們會習慣的把用進行約分的數字寫下來;還有的會當成減法,減一下得到資料,最後連乘的時候,他們有可能進行加法算式。對學生的練習要認真檢查,還要多關注學生是否全員、全程和全身心地參與教與學活動。力求每一節常態課有效,並追求高效課堂。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3

   核心提示:《扇形統計圖》的學習是基於折線統計圖、條形統計圖以及圓的知識。但是,學生對於扇形的知識尚屬於空白,因此,我在教學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現狀,從扇形的感性認識入手組織教學。 首先,我帶領學生複習我們已學...

  《扇形統計圖》的學習是基於折線統計圖、條形統計圖以及圓的知識。但是,學生對於扇形的知識尚屬於空白,因此,我在教學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現狀,從扇形的感性認識入手組織教學。

  首先,我帶領學生複習我們已學的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知識,讓他們回憶統計圖的作用和優點。接著,我揭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學習扇形統計圖,讓學生自學教材。在學生自學時,出示學習提綱:1、扇形統計圖是把什麼圖形分成了若干份?2、是用什麼線來分的?2、 部分與整個圓是什麼關係?4、扇形統計圖由哪些部分組成?在學生自學後,交流學習效果。在講到扇形統計圖是把什麼圖形分成若干份和用什麼線來分的時候,趁機介紹扇形的知識,讓學生感知扇形是圓的一部分。對於扇形統計圖部分與整體的關係,學生比較容易掌握。我在教學的過程中讓他們自己分組交流討論,憑著自己的發現、自己的想法來探索扇形統計圖的特點,我在這裡面只是起到一個引導作用,不再是絕對的主體的作用。在教學中,切實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聯絡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體現“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這節課做得比較不足的是整堂課有點前松後緊,原因是在完成統計表的時候,有一部分學生計算能力比較差,尤其是小數除法除不僅時,在這一環節上耽誤了一定的時間。因此,以後在練習中還是要加強計算方面的訓練。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4

  在設計本節課的時候,教師首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發,展示了一組洪災肆掠的圖片,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會發現有警戒水位線,然後教師再呈現某市8月1日至7日的水位記錄表,讓學生說說表中的資訊,學生透過觀察發現8月2日至5日的水位都達到或者超過了警戒水位線,其餘幾日的水位都低於警戒水位線;細心的學生還發現只有8月2日的水位高於歷史最高水位。此時教師再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對警戒水位和歷史最高水位的理解,學生的體會和感受已經比較深刻,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說出來,再鼓勵學生以0米為0點,用折線統計圖來表示水位變化情況並標出警戒水位就不是什麼難事。

  然後教師出示8月1日至7日的水位統計表,讓學生用正負數來記錄每天的水位變化情況,並以8月1日和2日的水位作範例嘗試填一填,學生很快得出8月1日的水位是41.80米,記作高出警戒水位-0.20米, 8月2日的水位是42.60m米,記作高出警戒水位+0.60米,再讓學生說說每個正負數表示什麼意思,學生結合表中的資料理解:把警戒水位看作0米,-0.20米表示比警戒水位低0.20米;+0.60米表示比警戒水位高0.60米,然後再填其他值,學生透過填和說,體會到了“0”的相對性。接著教師鼓勵學生以警戒水位為0米,畫出折現統計圖,學生在製圖的過程中初步感受到兩幅圖的形狀是一樣的。

  有了以上的鋪墊,再讓學生以歷史最高水位為0米記錄每天的水位變化,畫出折現統計圖,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再次體會到“0”的相對性,然後教師鼓勵學生將三幅折線統計圖進行比較,談談有什麼想法或者發現。學生透過觀察比較,發現三幅折線統計圖的形狀(即水位變化趨勢)是完全一樣的,不同點是每幅圖的參照標準不一樣,第一幅折線統計圖是以0米為標準,第二幅是把警戒水位看作0米畫的折現統計圖,第三幅是把歷史最高水位看作0米作的統計圖。學生透過資料的比較還發現,雖然每次的0點不同,但數的相對大小關係不變,因此折現統計圖的形狀是不變的。

  整節課的重點就是讓學生掌握如何用正負數表示不同參照標準下的水位變化情況,能說說每個數實際表示的意義,體會“0”的相對性,感受到在研究問題時,可以根據實際需要人為規定0點。難點在於比較三幅折線統計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畫了三幅折線統計圖,學生會感到困惑,為什麼每次都要用折線統計圖來表示,它的意義在哪裡?透過觀察、比較和討論,學生的困惑終於解開了,明白了畫折線統計圖的意義就是要體會不同參照標準下畫出的圖變化趨勢一樣,是因為每個數的相對大小沒有發生變化,只是0點不同而已,從而深化學生對“0”的相對性的理解。

  整堂課的設計比較清晰有條理,每個環節的過渡比較自然流暢,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了“0”的相對性,會用正負數記錄生活中的一些資料,能說出實際表示的意義;課堂氛圍融洽,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和討論,感受深刻。可是整堂課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現在學生在比較過程中只知道了三幅折線統計圖的變化趨勢一樣,卻沒有深入細緻討論不一樣的原因究竟是什麼,雖然教參建議這個討論不作為基本要求,但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會遇到類似問題,由於在課堂上沒有將此部分深入處理,學生在練習時就說不出深層原因,回答比較淺顯,有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此外在課堂時間的把握上也要多注意,課堂節奏的掌握還要教師多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訓練提高,本節課也正是因為時間上處理得不是很準,才使得最後環節的討論沒有時間深入滲透。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多學習多思考多請教,爭取有更大的提高!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5

  《折扣》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百分數的知識基礎上教學的。本節課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絡非常緊密,大多數同學在日常生活中透過新聞媒體、交往、購物等多少都有所接觸、瞭解。但學生的這種認識還只是憑藉生活經驗產生的感性認識。如打折,學生都能想到是便宜了,比原價少了,但問其所以然,能解釋清楚的並不多。所以對摺扣知識概念學生並未真正理解。另外,學生很少會將這種生活中的商業折扣與數學、與課本上的百分數數學知識相聯絡,欠缺知識間溝通互化的意識。所以,需要教師規範、指導形成系統的概念,聯絡生活實踐來展開教學。但是在農村生活中,打折的現象比城市少見一些。所以我在設計這節課時,儘量考慮到我們農村學生的現狀。

  數學本身來源於生活。所以我在新課匯入時,就由學生們經常接觸到的腳踏車為切入點,農村的學生很多都是騎腳踏車上學的,對腳踏車學生們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就創設了為女兒買腳踏車的情境。透過猜測我買的腳踏車多少錢,與原價對比,從而引出了打折。然後再進一步探究,打折究竟是怎麼回事,並用所瞭解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反思這節課的教學,我注重了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強調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好的數學問題,是啟用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教學中我適時地結合生活情境,結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正確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不斷地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很好地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如在發現問題環節,在學生掌握髮現折數與百分比的相互關係的前提下,分層提出了“原價相同折率不同、原價不同折率也不同、原價不同折率相同”等一系列問題,使學生不斷解折率表示的是現價與原價的關係這一核心內容。

  2、注意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情景的設計貼近生活,把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絡起來,讓學生去感受數學、學習數學、應用數學,豐富學生的解題策略。如拓展提高環節,習題的設計使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多種促銷方式、不同的解決方案,體會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同時為學生創設了展示智慧、發揮潛能的空間。

  3、突出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的全面性。

  事物往往包含兩面性,促銷的背後同時也包含著正常的商業競爭與虛假欺騙的兩種情況,如請你策劃環節,使學生在理解其實際意義的同時,學會多角度地分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