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10的認識教學反思(精選30篇)

10的認識教學反思

10的認識教學反思(精選30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10的認識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1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

  從畢業到實習,再到現在身體力行小學數學教學,一路走來,收穫著,也感慨著。關於數學教學、關於小學課堂,我想我再也不會報以輕鬆的態度,所以也越來越多地明白,一堂好課組織起來的不易,和展示出一堂精彩數學課的重要意義。

  新課標中指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中起主導作用。而總結反思我自己的這堂課,我發現在這一點上我做的非常不到位。首先,在40分鐘的課堂中,作為老師,自身講授的時間過多,學生自我表達、自我展示的時間太少,甚至是缺失,這樣不僅加重了自己的工作量,還不利於引起學生興趣,整堂課便顯得枯燥,沒有生機,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增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減少老師講的時間,增加學生表達的時間;第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環節沒有突出“自主”,一直是老師引導,放手不夠,同時教學手段,講解方法太過單一,從數字6到數字10都是統一的套路,沒有變換,可能會使學生厭倦於繁瑣的講授,而後來評課過程中有老師也提到可以多種方法進行,比如:在解決跑步有多少人?這個問題的時候,稍作引導,便讓孩子到螢幕前自己數,展示他數數的方式;在解決大樹有多少棵?這個問題的時候,在前一問題的基礎上再適度放手,讓孩子自己數,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實現表現自己的慾望,繼而在解決後面問題的時候可以同桌互數,從而是學生充分融入課堂;第三,在學生使用學具這一環節的操作上,存在很大問題,任務佈置不到位,不具體,學具的使用反而分散了學生的注意,而在學生紀律得不到控制時,自己的情緒又受到學生的影響,不能很好地控制課堂,這一點需要及時進行改正,在平常的數學課中就要鍛鍊學生運用學具的能力,同時學會採用多種方法控制課堂,適當運用表揚,樹立榜樣,慢慢疏導課堂氣氛,引導學生注意力轉入學習任務中。

  聽優秀教師的數學課,往往是教師語言流暢,課堂組織有序,學生掌握得十分輕鬆。而在我的這堂課上,數學語言的組織就存在許多不恰當的地方,比如在點和人對應方面,直接說了6個人對應6個點,而換成1位同學對應1個點,那6位同學對應幾個點?會給孩子思考的餘地,讓孩子回答,課堂也相對充實,有數學課的味道。同時我課堂的評價語言也相對匱乏,只會簡單的表揚,這樣的表揚亦顯得空洞,得不到孩子的共鳴,相對而言:觀察的真仔細,回答聲音很響亮,字寫得真漂亮,聽的最認真……這些具體到點上的表揚需要加一些,使學生充分體驗到老師的表揚,使表揚達到應有的效果。

  透過這堂課,我充分感受到對一年級孩子學生而言,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抓住學生注意力,提起學生表現慾望,引導學生參與課堂的重要性。在以後的數學教學中,無論在課的結構組織還是課堂語言組織上都要狠下功夫,積極向學校老師請教,及時反思,爭取快速融入數學教師隊伍,做合格的數學教師。

  最後我不得不說作為一名新教師的幸福,這一堂課講下來,真的是受到了很多老師的幫助,包括備課、磨課、課件的製做,甚至是學具的準備,沒有孤軍奮戰的疲憊,他們讓我我感受到教師隊伍的溫暖,讓我感動,十分感謝他們,而這也將成為我繼續向前的動力。

  1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

  教材是教學資源之一,它為我們老師的教學提供主要的教學內容。但是,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學習需求,教師提供的教學內容就不應該僅僅只有教材上提供的內容,應該結合具體上課的環境、時間、目的而有機增加、修改教材,當然教材中承載的數學知識的學習和能力訓練的要求,教師不能夠任意改變。

  我執教的這節課,關於教材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改變:

  (一)關於主題圖

  1、把靜態的10只鴿子改變成動態的9只鴿子,又飛來了1只鴿子,使學生經歷9增加1就是10的過程。

  2、把遠處模糊的樹木清晰化,具體成10棵數,豐富學生數數的物件。

  3、藉助課件,把畫面中所有的物體全部動態,而且這裡的互動性非常強,可以從任何物體開始數,方便學生用點數法正確數出10個物體。

  4、藉助課件,幫助學生感受“生活中的事物——學習用具——數學符號”的抽象過程。

  (二)關於10的分合

  1、小組合作學習形式,要求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表現:

  有的小組合作有序、有的小組合作無序;有的學生能夠想出多種分合方法、有的學生只能夠想出一種分合方法;有的學生能夠有序想出多種分合方法、有的學生不能夠有序想出多種分合方法。

  2、操作基礎上整理:同樣整理分有序和無序,還有的學生能夠從一組分合想到另外一組分合。

  (三)關於練習

  1、在學習活動中處理相關練習,使學生輕鬆完成。

  2、練習中先提問題,幫助學生理解題意,使學生明確練習目的,練習更落實。

  教材的改變,使我上課得心應手,教法和學法融和,課上學生和我成為好朋友,彼此共同就“10的認識”進行研究。這節課的教學,有如下三點體會:

  第一,教方法的教學使得學生越來越聰明。

  大家都知道數是在數的過程中產生的,學生學習10以前已經認識了1——5、0、6個7、8和9,對於數數不是陌生的,可是我在教學中並沒有因為熟悉就淡化了數數過程,要知道我們的教育物件只有6、7歲,知識需要在具體的活動中練習才能轉化為能力,所以我請學生先數主題圖中的具體物件:9個小朋友、9只鴿子,然後藉助“又飛來一隻鴿子,還是9只鴿子嗎?不是9只,那是幾隻呢?”使學生在數的過程中初步認識10,也滲透了“數是在數的過程中產生的”。經過這樣的改變,我發現學生的數數能力提高了,而且知道了“遇見要了解某個事物有幾個的時候,就需要去數數。”這樣教方法的教學使得學生越來越聰明。

  第二,分層教學解放了學生和老師。

  在進行10的分合教學時,我設計的學生分組進行,可是對學生研究的成果不做統一的要求,因為“不同的學生對數學的學習速度是不一樣的”,有的小組是完整的;有的小組是不完整的;有的小組是無序的;有的小組是有序的。因為我自己頭腦中沒有對學生一定要達到什麼樣的研究結果的界定,在上課中我真正投入到學生的研究中去做個參與者,同時學生也放開手腳自我探索,這樣解放了學生和老師,使得課堂真實呈現學生的認知過程,出現了多種多樣的操作結果,我現場選擇兩個小組的結果全班交流,使學生既明白了自己的操作是否正確,又瞭解了同伴的操作結果,最後提煉成為完整的、有序的五組10的分合,即書本第65頁出現的填空部分。

  尤其是第一小組的研究結果出現了0和10,我根據創設的情景啟發學生思考:“小明要把這10瓶牛奶放在兩個帶子裡,你這樣是放在兩個帶子裡嗎?”該學生搖頭。我又說:“那你能夠自己改改你的分法嗎?”該學生想了想點點頭,然後動手把他擺在右邊的學具一個個往左邊挪。我靜靜地看著他挪,他挪完了望著我的時候,我才問他:現在你是怎麼放的”他說:“一個帶子放8瓶,一個帶子放2瓶。”我表揚他:“不錯,這樣改一改就很好地幫助小明解決了問題。”這樣,我藉助輔導該學生的過程也使全體學生體會到“數的分合是要把數分成為兩個數,一般不含零。”

  第三,老師多一份情感,學生就多一堆表現。

  新課程提倡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可是教師帶著職業性的微笑對著學生,學生的心怎麼能夠熱起來呢?本節課,我真心投入,為每個學生的發言賀彩,為每個學生的操作捧場,自己都上得熱血沸騰,你說課堂裡學生會不動嗎?因為學生不是天天和我見面,在短短40分鐘裡,我要靠我的熱情去感染、吸引他們,我能職業性的微笑嗎?在精心設計的教學中,我用我的語言不斷鼓勵學生,用我的手勢啟發學生,學生表現越來越積極,越來越精彩,真是老師多一份情感,學生就多一堆表現啊!

  1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3

  11月5日,縣數學名師指導小組來我校進行數學教學工作的指導,學校安排我執教一堂課進行教學彙報。這讓我感到既興奮又緊張,一方面這是一次難得的向教壇前輩學習取經的好機會,另一方面自己從事數學教學只有兩個月的時間,擔心自己經驗不足,會班門弄斧而貽笑大方。經過反覆思考,特別是在學校數學教研組同事的指點幫助下,我上了《10的認識》。透過課後與各位縣級名師以及數學組同事的交流,我感受到了在數學教學這個廣闊舞臺上,我邁出了第一步,但前面的路還有很長。

  上課伊始,我透過談話形式,小朋友們,你們見過一種白色的鴿子嗎?他叫和平鴿,是和平的象徵,想和她們交朋友嗎?只要你愛動腦筋,愛學習,和平鴿就會飛到你的身邊。瞧,這些就是愛學習的小朋友。很自然地引出了主題圖的教學。此時學生的興趣也比較濃厚。另外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觀察、操作、遊戲編排的較多(因為一年級的小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一般只有5到10分鐘),這樣可以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大家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充分發揮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使個個學生都在課堂上,不感到枯燥、乏味,主動的來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會到解決問題後的成就感。

  存在的不足點:

  1.數學培養學生的是一種思維,一種能力,而不是簡單的模仿,記憶,浮於表面的東西。在教學由形抽象到點的過程中,我純粹的讓學生看著10只鴿子,10個人畫出相對應的圓點,而沒有深層次的去培養學生的一種數感。我應該再增加一個估點子數的環節,讓學生估這是不是10個圓點。先畫個兩個圓點,讓學生感知,這比10個圓點少了很多,畫20個圓點,讓學生感知這比10個圓點多了很多,從這樣的一個比較中,讓學生更好的領悟到10個圓點。

  2.對“10”的基數和序數的教學編排不夠理想。這裡的著眼點是讓學生明白第10只有一個,10表示10個。我在出題的時候應該給出的數量不一,隨時變化,讓學生靈活運用,而不是機械的出示兩道類似的珠子圖和大象圖。

  3.在10的組成教學時,我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把白紙上的10根小棒按一定的規律分成兩堆(畫一畫)。我的想法是,一年級的孩子比較好動,如果拿實物小棒去分會出現部分孩子玩小棒,而且分完一種之後,不能把分法儲存下來,到最後到底分了幾種方法可能學生並不清楚,透過畫可以把每一種分法都很好的記錄下來。但問題也隨之出來了,透過畫小棒,學生體會不到總數不變,也不能很好的體會到10可以分成1和9,9和1是同一種分法,只是交換了小棒的位置。所以這部分的處理,應該在細緻點。

  透過這次鍛鍊,我認識到,相對於教學計劃的完成,學生興趣和能力的培養是更為重要的方面。只有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全面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學生才能鞏固所學的知識,始終保持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同樣,作為教師,在營造輕鬆愉悅教學氛圍的同時,也要積極探索讓學生從直觀認識走向深刻理解,不斷增強教學的層次和深度。

  1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4

  從本節課的數學實踐來看,學生學得輕鬆愉快,積極主動,教學效果較好。

  一、透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興趣

  在教學“10的認識時”我用一個有趣的故事調動學生的興趣:有一天,0--9幾個數字娃娃做起了排隊遊戲。9最大當上了隊長,就驕傲起來,看不起別的數字娃娃。他神氣的對0說:“你呀,表示一個物體沒有和我比起來真是太小了。”0聽了圓圓的眼睛裡流出了眼淚,小朋友你能不能幫0想個辦法呢?這樣創設出學習情境課堂顯得生動有趣,學生的積極性大大的調動起來。

  二、透過各種途徑培養學生的數感

  教學中,教師向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資訊資源,如主題圖中的鴿子與人物;教室裡的小朋友;學具盒中的小花;計數器上的珠子,點子圖、直尺等,讓學生透過具體的物體個數或事物,體會到數是數出來的。注重讓學生經歷認數的過程,而不是簡單的讀數、數數、寫數,如在計數器上撥數,透過對直尺的觀察感知數的順序,用不同的方法數出10朵小花等環節都在幫助學生建立數的概念,發展數感。

  三、注重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學生逐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教學中特地安排了生活中的數,並用10來說一句話,火箭發射前的倒計時,馬路口紅綠燈的倒計時,這幾個環節,讓學生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不僅加深了對數概念的理解,對身邊處處有數學的體會,也使學生獲得了用數學的體驗。

  四、注意從學生已有的適應經驗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資訊積累,更重要的是新舊知識經驗的衝突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認知結構的重組。這一課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基礎出發,如學生能口頭數10以內的數,已經掌握2至9各數的組成,並能找到規律,有序地記憶數的組成。因此,老師在教學中只是在稍加指點和幫助,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說,自己做,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

  五、注重培養學生的有序思維

  在教學數的組成時,促使學生進一步深入思考,找到10的組成的規律,使知識規律形象的展現在腦海裡,從而在把握事物規律的同時,獲得研究事物規律的方法。

  1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5

  這節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一冊第64頁的內容。10是一個特殊的數,由於我們採用的計數法是十進位制計數法,滿十要向前一位進1,因此10的組成十分重要,也是今後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進一步認識100以內、萬以內以及多位數的基礎。

  課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包括教具、課件和整節課的設計等等,課後,我再回過頭來思考課中的每一個細節時,發現其中有些地方處理得不錯,有些地方就需要改進。這節課我力圖透過愉快的情景啟發學生初步來認識10。在上課時的匯入部分,我選用了小朋友喜歡的數字排排坐課件引人入勝,讓學生幫0和1想出辦法對付橫行霸道的9,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感悟到兩個數字可以組成一個新的數,數和數之間是有聯絡的,是可以組合的。在這樣的問題情境裡,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接著我又讓學生觀察課本上的主體圖,說一說畫面上有什麼物體是表示10的,還讓學生動口用10說一句話,使學生獲得感性的認識,並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這也很好地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就在生活中。

  在教學10的分解和組成這部分內容中,我注意創設有意義的活動情境,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在10的分與合活動中,學生可以用擺小棒的方法,也可以用1~9排列組合的辦法,能力強的學生可以不擺,直接用類推的辦法都可以。允許學生用自己不同的方法去學習,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因材施教的過程。雖然我打破了傳統陳舊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但是在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及評價等方式來組織教學活動時,做得還不夠,收放得不夠自如,似乎有點擔心一年級小朋友沒有完全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能很好地完成某些教學環節,上完這節課後,我覺得很多的擔心是不必要的,一個成功的好老師就是要在教學上敢於突破和創新,我應該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操作、去探索,今後我也會努力地朝這個方向去做。

  1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6

  眾所周知,每一個孩子都愛問為什麼,每一個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據孩子的這種心理,我多次採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在教學中,我注重對學生進行“用數學”過程的指導,讓他們明確大括號和問題所表示的意義、重視學生親身經歷觀察畫面、理解畫面內容、選擇有用條件和恰當的方法計算的過程,以此讓學生獲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基本方法和途徑。

  1.對於大括號的作用的很好體現。在引入大括號時我用課件演示出大括號,讓大家體會大括號表示把兩個或幾個物體合起來,讓學生用手勢來演示,再讓學生來說說你覺得大括號有什麼作用,突出大括號的作用,體會大括號的意義。

  2.在對進行加法和減法的對比中,我逐個出示,練習,再讓學生觀察對比這兩組題目有什麼不同的地方,讓他們自己發現其中的不同,再透過他們自己的話說說什麼情況下用加,什麼情況下用減,教師這時做一個總結,這樣教學效果較好。

  3.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應用於生活。課前我佈置學生收集一組生活中表示數量是8和9的資料,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學生透過自己動手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活動,親身感受到了8、9的基數和序數含義,同時培養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學生對8和9已經有了一些的認識,已經掌握了數數的一般方法。因此,在教學主題圖時我讓學生透過觀察,自己找出數量是8、9的物體,並說明數量是8的物體用數字8來表示,數量是9的物體用數字9來表示,學生不僅初步瞭解了數字8、9的形成過程,而切培養了學生有序觀察的能力。在前面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大小,已經掌握了比較的方法,在比較7、8、9的大小時,我沒有講怎樣進行比較,而是讓學生透過觀察,直接用“>、<”表示他們之間的數量關係,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1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7

  孩子們天性愛活動,他們的生活就是活動,他們的學習也是各種有趣的活動。本節課的教學就是充分利用多媒體強大的功能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操作中感知,在實踐中探究。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本節課無論是課題的引入還是學習內容的展開,都力求創設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課始故事引入,巧妙有趣。有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其帶著一種愉悅的心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課件中設計的猜一猜、說一說、玩一玩等活動,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活動中走進數學王國。

  2、透過各種途徑,培養數的概念

  教學中,多媒體向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資訊資源,如主題圖中的鴿子與人物;計數器上的珠子,直尺、蘋果等,讓學生透過具體的物體個數或事物,體會到數是數出來的。注重讓學生經歷認數的過程,而不是簡單的讀數、數數、寫數,如在計數器上撥數。透過對直尺的觀察感知數的順序,用不同的方法幫助學生建立數的概念,發展數感。

  3、緊密聯絡生活,提高應用能力

  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學生逐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教學中特地安排了這些環節:生活中的數、用10說一句話、火箭發射前的倒計時等這幾個環節,讓學生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不僅加深了對數概念的理解,對身邊處處有數學的體會,也使學生獲得了用數學的體驗。教學中,透過數一數、做一做、拔一拔、分一分、塗一塗、排一排等活動,啟用學生的知識和思維,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這樣,學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不僅能學知識,而且能學方法,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4、精心組織活動,快樂學習數學

  本節課設計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精心安排了找朋友、對口令、考一考、試一試、玩一玩這幾個既有趣又有意義的遊戲活動,讓學生玩中做,做中學,在快樂遊戲中輕輕鬆鬆地學習。同時,多媒體課件的人機對話功能,培養了學生意志品質,促進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去學習。如在尺子或數軸的空格處填數、練習中的數一數、做一做,填對時則顯示對,否則顯示叉。練習由易到難,逐層推進,採用“答題+評分”,學生每回答對一道題,多媒體用它那層出不窮的表揚方式讓學生興奮不已,以調動全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在課件的表揚或激勵下,不斷獲得“獨立發現的愉快體驗”。

  這節課,我和同學們融為一體,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課堂紀律不是太好,對學生的數學活動放手不夠。在教後我感到自己在處理預設目標和達成目標的問題上還有待磨練和提高。如:當學生沒有回答出自己想要的答案時,引導不夠;由於內容安排較多,所以有些環節倉促而過,並且減少了學生的回答次數等。

  1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8

  認識6時,透過老師操作撥珠,學生擺了6個圓片,學生的頭腦裡形成的6這個抽象數字的認知是比較到位的,而對7、8、9、10 的認識,我為了緊縮課堂時間,以為學生憑藉原有的知識經驗,不需要透過操作擺圓片,就能夠建立數感,結果大失所望,學生只認識了數字,根本沒有形成數的概念。

  數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單獨一個數字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並不大,關鍵在於它和具體的事物結合在一起,才會產生實際意義。認數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實物動手操作,把數感培養落實到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可使學生對數學知識有一個明顯的表象,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時,他們會在頭腦中有一個明顯的參照物,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數感。

  如果“7、8、9、10的認識”的教學過程中,能不惜時間,讓學生操作擺圓片,學生透過圓片的個數逐漸增多,感受到8、9、10都比7大,也就不會出現認為10不比7大的錯誤認識了;如果在遊戲中讓學生擺的圓片比7多,有學生擺了10個,肯定不會認為是非得擺8個才對。

  一年級學生年紀小,認知水平較低,讓他們多感受、體驗數從實物到抽象過程是有必要的,動手操作活動就是學生學習過程的展現,是經驗不斷內化、提升的過程,也是學生主動發展的自由天地。數概念有了切實體驗和理解,這與數感培養是分不開的。

  1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9

  案例一的設計是嚴格尊重教材的編排順序,亦步亦趨進行教學設計,不顧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教師牽扯著學生往前走,帶來的學生厭學。

  案例二的教學設計打破了過去傳統的認數模式,對10的認識與10的加減法進行了整合與重組,教學效果非常顯著。這充分證明有效的教學設計應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1、突出教學活動的主體化。

  教學的起點和歸宿是實現以人為本。首先考慮的就是學生怎樣學習?他們想到哪裡

  去?而不是教師想要學生到哪裡去?教師不能把學生當作一張白紙,而要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只有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的教學,才能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真正達到教學有效的境界。

  案例一的教學是管束下的學生活動,教師圍著教材轉,學生圍著教師轉,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空間,只能囿於教師和教材劃定的圈子裡,做著無味地、重複性的練習。案例二的教學則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生主動活動。

  2、突出教學過程的動態化。

  當代教學設計理論家和教學心理學家梅里爾教授在其《首要教學原理》一書中提出教學的五項基本原理,實際上是五個要素、五個階段——以“問題”為中心,教學要圍繞著“啟用”、“展示(論證)”“應用”和“整合”這樣一個迴圈圈展開。也就是要創設問題情境,充分啟用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經歷探索思考的過程。

  案例二的教學過程是一種流動、動態的過程,把學生作為教學的出發點,瞭解學生的認知起點,在此基礎上教師透過精心設問,有效引導,引領學生到達他們想去的地方。學生對10的抽象過程、10的基數、序數、含義及10的組成已經有了足夠的認識,教師採用壓縮此過程,而將認知的方向延伸到更高的地方,即透過10的組成自然而然學習10的加減法,將10的組織與加減法充分聯絡起來,達到知識整合的目的,使學生在一種動態生成下的“做數學”中建構了數學模型,獲得了成功的情感體驗。

  3、突出教學交流的民主化。

  4、突出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1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0

  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課始,我透過愉快的情景啟發學生初步認識6-10各數。在匯入部分,選用了小朋友喜歡的數字人物,並用課件一一的出現,有前面認識過的05,還有今天認識的610。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感悟到數的順序。

  然後,出示主題圖:在數數的時候,指導學生有序的數:可以按上下數;也可以按左右數;還可以以數的大小順序來數。同時,再結合教室的實物來數,比如:數桌子、數椅子、數同學、數鉛筆等內容都是讓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學習,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教學效果很好。在認識了這些數後,為使學生獲得感性的認識,並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讓學生選用6-10中的任意一個自己喜歡的數說一句話或做一個動作,也很好地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就在生活中。

  最後,用自己的小計數器撥數,先撥上6個,然後逐一的新增一個小珠子,在體會後繼數的同時也感受到數和數之間是有聯絡的。並在此引發學生進行了深度的思考:6個添上一個是7個,還可以怎麼得到7呢?讓學生自己試著撥撥,在撥的同時孩子們會想到:5個添上2個是7個;4個添上3個是7個同時,也為組成做了鋪墊。

  整節課,孩子們的情趣很高漲。總之,本節課,我儘量使課堂做到生活化、活動化和趣味化,儘量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並且結合孩子好玩、好動的生理天性,讓他們在觀察、比較、操作的學習過程中體驗與數學的距離,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的發展,個性得到的張揚,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的玩數學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在教學中,我注重對學生進行用數學過程的指導,讓他們明確大括號和問題所表示的意義、重視學生親身經歷觀察畫面、理解畫面內容、選擇有用條件和恰當的方法計算的過程,以此讓學生獲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基本方法和途徑。

  1.對於大括號的作用的很好體現。在引入大括號時我讓大家,體會大括號表示把兩個或幾個物體合起來,讓學生用手勢來演示,再讓學生來說說你覺得大括號有什麼作用,突出大括號的作用,體會大括號的意義。

  2.在對進行加法和減法的對比中,我逐個出示,練習,再讓學生觀察對比這兩組題目有什麼不同的地方,讓他們自己發現其中的不同,再透過他們自己的話說說什麼情況下用加,什麼情況下用減,教師這時做一個總結,這樣教學效果較好。

  3.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應用於生活。課前我佈置學生收集一組生活中表示數量是8和9的資料,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學生透過自己動手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活動,親身感受到了8、9的基數和序數含義,同時培養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學生對8和9已經有了一些的認識,已經掌握了數數的一般方法。因此,在教學主題圖時我讓學生透過觀察,自己找出數量是8、9的物體,並說明數量是8的物體用數字8來表示,數量是9的物體用數字9來表示,學生不僅初步瞭解了數字8、9的形成過程,而切培養了學生有序觀察的能力。在前面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大小,已經掌握了比較的方法,在比較7、8、9的大小時,我沒有講怎樣進行比較,而是讓學生透過觀察,直接用、表示他們之間的數量關係,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6-10的數學的組成是學生在學生了2-5的數的組成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已經學會透過操作學習數的分解和組成,而且絕大多數的學生在幼兒園中已經知道了2-10的組成。怎樣教學這部分的內容才能使學生保持高昂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原來的基礎的有所提高,同時讓學生的遷移類推和歸納分析能力得到培養。

  加強操作,把操作與思考結合起來。操作是一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一種基本方式,在教學中我非常重視學生對實物、圖畫的深入觀察和學具拼擺,引導學生親身經歷觀察、操作的活動過程,讓他們在活動中建立起6~10的數概念和加減法計算的知識表象。如教學8、9的組成,我讓學生把8個圓片分成兩部分,學生馬上按擺也了一種分解。這時我讓學生思考怎樣才能把所有的分分法不重複、不遺漏地找出來。學生們經過思考、討論、交流,聯絡前面學習的經驗,按照一部分依次加1,另一部分依次減1的規律擺出8的組成。因為學生對擺學具找數的組成這樣的操作活動已經不太感興趣,所以我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激發學生的活動動機,讓他們操作的願望。同時在交流討論中,全體學生都能真正參與到活動中,並在自己所參與的觀察和操作活動過程發現問題、探索規律。

  1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1

  學生不是一張白紙,他們已有一定的數學經驗和知識積累,特別是10的認識這一內容,大多數學生在幼兒園或在家裡已接觸過。因此教學中不能讓學生被動汲取、模仿、記憶和反覆訓練,而是創設了動手時間、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環境,體現知識形成過程,體現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一、從動手操作讓孩子理解10個一是1個十

  10個一是1個十是建立新舊計數單位聯絡的重要內容,也是為孩子後續學習所需要的至關重要的內容。教學時我讓孩子數小棒,邊數邊擺當數到9時停頓以下在擺一個,問孩子:有幾根小棒?孩子很容易回答10根,這是馬上指導孩子把10根小棒用皮套捆成一捆,讓孩子用語言描述自己的操作過程: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跟著教給孩子10個一是1個十,有了直觀的小棒及捆小棒的過程作依託孩子很容易的理解了。而後又用計數器,知道孩子邊撥珠邊數數,進一步鞏固滿十進一的十進位制關係。但從孩子的操作情況來看,孩子對數為的理解還有待提高,同時讓我深深的感到孩子確實不是很聰明,也是我信心滿滿的完成實驗的任務而有所動搖了。

  二、透過實際讓孩子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學生在從分得活動空間列舉了很多與10有關的例子,如:10個手指、10個腳趾、10個同學站一隊、一捆小棒有10根,等透過讓學生距離動一動說一說數一數指導10可以表示物體的個數,指導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學生活中的數學。

  教學要針對學生的實際,適時調整。也就是要充分備學生,瞭解學生的基礎,一切以學生的需要為出發點,才會讓孩子學有所得。

  1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2

  新課一開始,我利用故事引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既複習了9以內數的大小,又引起了新的數學思考:用什麼辦法不讓9這麼驕傲,幫一幫傷心的0,很自然的引出了今天要學習的新數“10”。同時,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感悟到了兩個數字可以組合成一個新的數,數與數之間是有聯絡的,是可以組合的。

  在數數的時候,創設大量的情境:數人物,數鴿子,數珠子,數刻度等內容都是讓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學習,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教學效果好。

  在教學10的組成時,因為學生在學習2~9的認識時,已經對數的分解有一定的方法了,所以,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和學習,這樣鍛鍊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把以前學到的方法順利遷移過來。在回報完答案之後,再讓學生評一評哪種方法最好。然後透過師生間,生生間的對數遊戲鞏固新知。又讓學生說說看到什麼,就能想到什麼,找出各個分解式之間的聯絡,培養了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最後以一首兒歌《湊十歌》結束新課,學生學得輕鬆活潑,興趣十足。

  1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3

  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現代教學的根本目標。新的教學理念師認人學到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的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根據這一總體目標,首先要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索的精神。因此,我首先創設問題環境,為學生探索學習進行鋪墊。上課一開始,我就用謎語讓大家猜一猜並講有關“10”的故事。這樣既可以複習9以內數大小的比較,又可以引起學生新的數學的思考:1和0用什麼辦法使9無話可說?很自然引出今天要學習的新數“10”。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的樹幹的道理充分的發展。由於這樣步步引導,產生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另外,新授教學部分中,我設計了個教學環境即動手操作、探究新知:讓學生邊動手操作邊紀錄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10是怎樣組成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在教學中,我還堅持兩個原則:學生能自己說出來的,教師不引:學生能自己會的,教師不教。我在教學中,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圍繞著“學”來教,把課堂變成“學”堂。另外,我還努力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在教學活動中,我努力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著、合作者和點播者。數學語言師數學思維的載體,學生的創新成果必須透過語言來表達。教師必須用規範的語言進行示範,這樣才在能使學生的思維和資訊進行再加工。本節課,我的數學語言欠規範,土話太多,所以學生的語言就不規範了,長期下去就造

  成了不良的後果。另外,還要繼續培養學生分組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落實到實處。

  透過這次的教學活動,是我清楚認識到: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接受再教育,不斷更新教學觀念,使自己的創新意識不斷增強。只有這樣才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才有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1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4

  本節課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發,應用了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熟悉活動。在一開始,利用故事引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既複習了9以內數字的大小,又引起了新的數學思考:用什麼辦法不讓9這麼驕傲,幫一幫傷心的0,很自然的引出了今天要學習的新數字朋友“10”。

  在數數的時候,創設大量的情境:數人物,數鴿子,數珠子。數刻度等內容都是讓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學習,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教學效果好

  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圖和多媒體技術,努力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運用觀察,比較和數數的方法使學生充分經歷10的認識過程,在此基礎上,逐層推進,讓學生用這些方法比較10和9的大小。

  在教學10的組成時,我提出問題“把10個蘋果分給兩個小朋友,有多少種不同的分法?”讓學生自己動手分一分,在這個環節中,我把握的不是很好,首先我沒有引導學生要有序的分,可以在黑板上示範一下。其次,10可以分成9和1,學生大叫這樣分不公平,我沒有馬上強調“這節課我們不去考慮是否公平,而是研究10的組成有多少種。”或者我可以把話鋒一轉:那麼不公平的分法還有哪些呢?這樣過渡就比較自然了,也穩定了學生的情緒。所以我覺得自己的教學機智還有待提高。

  總結出10的組成以後,我問學生有什麼好辦法可以快速記住10的組成,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雖然幼稚天真,卻極富個性,這是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理解數學的最好體現。同時也讓他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到一定的發展。我總結的方法是《湊十歌》,把方法編成口訣,非常容易掌握。學生拍手讀《湊十歌》是本節課的亮點,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並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是充滿樂趣的。

  整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10的組成,但是由於前面的內容節奏比較慢,所以講完10的組成以後,剩下的時間就不夠做練習了,以至於有兩道10的組成練習題沒有當堂做完。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上完這節課,我對自己的表現並不是很滿意,還有很多細節的問題需要改正和加強。作為一名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新教師,我還需要不斷地學習和積累,爭取早日成為一名優秀的數學教師!

  1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5

  在《10的認識》一課中,10的組成這一環節非常重要。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對這一環節有較深的體會:

  一、實現了教師角色的轉變。

  教學中,我沒有盲目地去執行教材,而是對課程資源進行了創造性開發與挖掘,為學生提供了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10的組成有什麼規律?怎樣記更方便?學生在這開放的問題情境中透過觀察、討論、推理、交流等活動,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數學知識與技能,並獲得了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二、誘發了學生創新的潛能

  學生提出的10的組成的幾種記法,雖然幼稚天真,卻極富個性,這是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理解數學的最好體現。同時也讓他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到一定的發展。

  1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6

  《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 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學生動手去“做”數學,而不是用耳朵“聽”數學。因此,教學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動手中學習,在動手中思維,在思維中動手,讓學生在動手、思維的過程中探索、創新。另外,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少,選擇兒童身邊最熟悉的事,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便於理解和接受。因此,“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活動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

  10是一個特殊的數,既是計數的結果又是計數單位。在計算中以10來進位和退位時,所以單獨安排了這一節課。從我的實際教學來看,基本達到了原來所定的教學設想,我覺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我體會比較深的是:

  一、熟悉生活情景的創設,讓學生體會了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

  創設情境,國慶節就要來臨了,各族兒童正在歡慶國慶節呢!讓學生數圖中小朋友的數量後再讓學生舉出生活中與10有關的例子,這個活動的設計給每一個學生展開了豐富的活動平臺,學生在充分的活動空間中可以舉出許許多多與10有關的例子,讓學生打開了思維的門鎖,舉出意想不到的好例子,如:人有10個手指頭,左邊5個腳趾加右邊5個腳趾就是10個腳趾,10個同學可以組成一組,一桌酒席坐滿剛好是10人等。透過讓學生舉例,動一動、說一說、數一數,知道10可以表示物體的個數。學生經歷了由物抽象到數的過程,感悟到數與生活的聯絡,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教學形式、學習方式靈活多樣對學生多種感官的刺激,提高學習效率。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本質上是溝通與合作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展,實現了教學相長。新課程下提倡多樣化的,現實的、主動探索的、合作交流的基礎上,獲得的知識,這樣的知識才是具有應有價值的、終身受用的知識。透過參與看圖數一數、動手擺一擺、看數說一說、照著寫一寫等學習活動,經歷了初步感知物操作——實際應用——臨摹寫數等認識數10的過程。

  教學設計

  注意突出10的基數與序數意義,幫助學生理解10的含義,初步形成10的概念。在“想想做做”的練習中,既滲透10可作為計數單位,又突出可以2個2個、5個5個地計數,建立按群計數的觀念;透過讀數和寫數,引導學生掌握0—10的順序和大小比較,建立起相對完整的認知結構。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正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思維往往還要藉助於形象直觀的實物影象和實踐操作的體驗活動作為認識的基礎,所以一開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主題圖上,充分利用主題圖所提供的資源,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觀察,然後從中抽象出數10。這樣的設計適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從本節課的數學實踐來看,學生學得輕鬆愉快,積極主動,教學效果較好。

  綜觀整節課的教學來看,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現的我決不包辦代替。做到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學形式有分有合,最大限度地拓寬了學生的思維。

  1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7

  週一下午,我們一數辦成員在辦公室對秦靜玲老師《10的認識》進行評課,很遺憾沒有聽秦老師這節課,聽各位老師對秦老師這節課的評價,回想我講這節課,我有很多思考:

  口算、複習舊知的時間過長,用了10分鐘左右。過多的複習錯過了學生思維最活躍、注意力最集中的時間段。複習要精而短。

  從圖中的具體事物抽象出“10”,再到點子圖、用手中學具擺10個,再到一些具體的實物,讓學生理解個數是10個的都可以用“10”表示。在這裡可以讓學生用學具擺一擺,由於課前沒有提醒孩子準備學具,所以擺的活動沒有展開,課前準備不充分。

  學習10的過程中有些知識沒有講到位,比如:介紹10是有兩個數字組成的數,雖然在書寫時告訴孩子10左邊是1,右邊是0,合起來讀“十”。

  處理練習題時做的不好,聽宗老師講解練習題時發現自己有些知識沒有滲透到。沒有理解這道題意義何在。

  講解的內容含量少,沒有講解分成與組成。由於學生學具準備不充分,缺少動手操作環節,所以安排到下節課講解。

  整節課感覺學生學習的興趣不足,參與度不足,不像宗老師的課堂,人人參與到課堂中來,這點還需要繼續學習。

  這節課雖然看似簡單,但如果不吃透教參、課本、課標,很多知識的滲透可能就會被我們遺漏。在教學中,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思考,認真去琢磨這節課,認真去設計,想辦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快樂中學到知識,我們要努力。

  1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8

  從本節課的整體效果來看,學生學得輕鬆愉快積極主動,

  這節課我的設計是透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在教學“10的認識時”,我用一個有趣的故事匯入新課,在教學“10的認識時”我用一個有趣的故事調動學生的興趣:有一天,0——9幾個數字娃娃做起了排隊遊戲。9最大當上了隊長,就驕傲起來,看不起別的數字娃娃。他神氣的對0說:“你呀,表示一個物體沒有和我比起來真是太小了。”0聽到9這麼說,傷心地哭了起來。1在旁邊聽見了,很想幫助9,同學們你們想幫幫9嗎?快幫他想想辦法吧!這樣創設出學習情境課堂顯得生動有趣,學生的積極性也被大大地調動起來。

  在教學中,我向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資訊資源,如主題圖中的鴿子與人物;數學具裡的圖片;畫計數器上的珠子;把數字寶寶請回直尺等,讓學生透過具體的物體個數或事物,體會到數是數出來的,而且要指一個數一個,才不容易出錯。注重讓學生經歷認數的過程,而不是簡單的讀數、數數、寫數;透過對直尺的觀察感知數的順序,10和第10的區別, 建立數的概念,發展數感。

  整節課基本結構緊湊,同時學生已經有一定的數字學習基礎,因此對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完成較好。但課堂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在教授知識的同時還應該引導學生關注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比如可以提出問題:找一找我們身上和生活中有用10表示的物體嗎?學生可能發現手指和腳趾都是10根;教室窗戶師10扇;可以訓練學生用10來說一句話。這樣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學生逐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數概念的理解,更會是學生體會到身邊處處有數學。這些方面在我這節課的教學中是欠缺的,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會注意改正。

  在講10的組成時,我先讓學生了解一首湊十歌,然後再記憶10的組成,這一方法是不對的。這一知識點應該著重在理解,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處理問題,應該讓學生在擺一擺的活動中自主探索。另外,因為在前面2到9的組成中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知識經驗和認知基礎,因此在此處教學中可以稍加指導,並讓學生自己擺,自己說,自己做。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分析學生的學情,該放手的地方一定要明確指導,然後讓學生自主探究,鍛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9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8、9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引導學生經歷認識的過程,發展學生數感。學會10的數數、認數、寫數、大小比較和10的分與合,對10的數數概念獲得全面認識和掌握。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觀察能力及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引導學生感受數10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由於我們學習的都是十進位制計數法,所以10的組成這部分知識很重要。它是今後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進一步認識100以內、萬以內以及多位數的基礎。

  本節課設計思路指導學生讀圖、讀題、讀書中關鍵句,為學生高年級自學進入高效課堂打下基礎。首先讓學生用小手點著按一定的順序去數10個人物、10只鴿子。目的讓學生學會讀圖,為了照顧每個不同的個體差異我設計這樣的問題,誰數的結果不一樣舉手,然後透過課件主題圖指導這些孩子再與老師去數。接著讓學生數點子圖並擺10朵花,目的增加學生的數感。教師撥了10顆珠子,讓學生觀察撥珠過程,目的讓學生明白10是由9加1得到的。尺子圖讓學生按從小到大和從大到小讀數,並設計這樣的問題。9前面有哪些數字?9後面有哪些數字?目的讓學生掌握10以內數的順序。我還設計這樣的問題,讀這些數字時越往後越怎樣?設計這樣的問題目的是讓學生有意識的進行數的大小比較,為下道題點子圖的大小比較埋下伏筆。在進行點子圖比較大小時,我讓學生比較完點子圖9、10的大小時,設計這樣的問題,假如拋開點子圖你還能怎樣完成9

  目的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在教學10的組成部分,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所以這部分我用的時間比較長,我讓學生用各種方法背10的組成,並讓男女生對口令背誦,四人小組比賽背誦。10的書寫部分由於學生以前都學習了1和0的書寫,所以這一環節,我放手讓學生去用準確的語言給我描述10的書寫。

  本節課失誤之處,在學生數鴿子、人物的時候,我提問的過於細緻,如:誰的結果和別人不一樣,然後又讓數錯的學生一起與我來數,我假如說我們一起來數數,可以節省一些時間。當學生說出10只鴿子、10個人的時候,我沒有總結,如10只鴿子用數字10來表示,10個人用數字10來表示等等。在用點子圖進行比較大小時,我敘述的過於籠統,只說根據點子圖來進行數的比較,沒有具體強調數字對應上面的點子圖,所以出現不符合題意的情況。

  1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0

  首先引入數字寶寶的故事:“這些數字寶寶決定成立一個數字隊。9最大,當上了隊長。9當上隊長後很得意,有一天,9對0說:“你呀,沒頭沒腦地,表示一個也沒有,和我比起來,你實在是太小了,真沒用。”0聽到9這麼一說,傷心地哭起來,1在旁聽見了,就很有禮貌地對9說:“如果我和0站在一起,比你還要大呢!”。9一聽,覺得非常吃驚,小朋友,數字1說得對不對呢?我們一起來看看,1和0站在一起,就組成數字幾呀?”就直接讓學生看課本的主題圖,直接問學生:“圖上有些什麼,它們的數量是多少?”時。有一個學生很快說出圖上有10只鴿子。對於學生的回答我很快給予了肯定,但我沒有追問下去你有什麼好辦法能這麼快就數出結果。其實這裡也是突破教學重點的一個有利契機,如果我讓這個孩子到前面數一數不僅能讓學生鞏固10的數法同時也教會了學生數物體個數的方法。而我卻忽視了

  其次是在教學10的組成時,因為學生在學習2到9的認識時,已經對數的分解有一定的方法了,所以,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和學習,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同時這也是對初入學的小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一次培養。在彙報完答案之後,出示兒歌記憶了10的分成。沒有讓學生說說看到什麼,就能想到什麼,找出各個分解式之間的聯絡,不利於培養了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對學生活動指導的不夠。

  在以後的教學中注意加強應變能力,使課堂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1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1

  10是一個特殊的數,既是計數的結果又是計數單位,表示1個十,在計算中要滿10進位,破10退位,因此單獨安排一課時。

  教學時,我根據一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創設小朋友喜歡的跳舞場面,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比較自然地進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之中。

  在出示教學情境圖,利用掛圖讓學生觀察數數,先數給同桌聽,再指名在掛圖上數一數,數的時候,提醒學生注意有次序地數。之後,讓學生動手操作,把圖上每個小朋友用一個圓片來表示,使學生獲得對數10的感性認識,並透過用算珠表示、用數字表示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使學生真正理解10的意義,並初步培養了學生抽象概括的意識。

  教學寫數時,為了突出了10與以往學過的數的不同點,使學生認識到10是由過去學過的1和0兩個數字組成的。我先引導學生觀察數字“10”和我們以前學過的數字有什麼不一樣,讓學生在觀察中自己得出結論,這比老師直接傳授的好。這一層次採用了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彙報等方式來組織教學活動,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練習應用中,先組織學生拿出尺,借用尺,讓學生把0-10各數有序地讀一讀;再組織學生數小棒,數出10根,把這10根捆成一捆,讓學生知道生活中常把個數是10的捆為一捆,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10還是一個計數單位。透過讓學生很快數出山楂和手的個數,使學生認識到數數除了1個1個地數,還可以2個2個,5個5個地數,提高他們的數數能力。

  1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2

  得益於現在幼兒園教育的日益規範化,現在的一年級小孩以及有了很多數學知識的基矗可惜,一群孩子們的數學基礎還是有著很大差別的,這就會在課堂上明顯地體現出來,或感興趣、或得意、或迷惘

  教材是最權威科學的教學材料,我們的教學充分尊重蘇教版教材。今天,我在“認識10”的教學中充分採納了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上的各個細節建議。在教學中,我更多地瞭解了學生的情況,下面結合兩個班的實際來進行一下教學反思。

  首先在引入、新知環節,由情景圖,到用十說一句話,再到用算珠表示數量10,最後推出數字10,並分析講解10在日字格中的書寫。因為這和前面認識數的教學程式一樣,所以教學流暢,學生反映良好。但是,我覺得自己有些話語有些羅嗦了,一直在重複學生已經很熟悉的知識。譬如,我說把0寫圓時,費了過多的時間,也轉移了學生的關注重點。

  想想做做1,點名學生回答,沒有什麼問題。在問到5的前面是幾,後面是幾時,我先問了5的前面是哪面?為什麼?這正是昨天補充習題上個別學生出現問題的地方。學生難以說清,我就告訴他們:直尺的起點是0,直尺的起點在哪面,哪面就是前面。

  想想做做2,我滲透了“10個一就是1個十”,但是在我引導學生說出並板書後,我從他們的反應中發現也只能滲透而已吧。我想,我在引導、講解時急於想讓學生真正理解,以至於耗費了過多時間,卻依然沒有深刻的效果。

  想想做做3的2個2個數、5個5個數,很順暢。但是,我過於鼓勵學生上黑板指指、講講,也造成了教學的拖沓。這是一節內容相對豐富的課吧。

  想想做做4、6、7都不成問題,學生已經比較熟練這種練習方式。

  可是,很遺憾的是,想想做做,學生很難一下子說清“從左邊數起,哪幾只小鴨戴帽子?從右邊數起呢?”我耐心引導後依然效果甚微,可能是平時孩子們說得不夠,口答能力欠缺。也可能是前面的問題相對簡單,這裡一下子要說好幾個“第幾個”,他們還需要一個熟悉過程。或許以後我平時就多找機會,讓孩子們能多回答這種比較複雜的問題,讓他們多多練習吧。什麼都逃不了熟能生巧吧。

  這裡要再反思一個課堂常規問題。之前我發現學生的課堂學習習慣不好,在自己的課本上的書寫和看黑板之間的切換遲鈍、緩慢,總是容易來不及寫、不聽講。於是,我這一週想辦法來訓練他們能快速對老師的口令做出反應,快速“切換”,養成良好的聽課習慣。當然,很有成效,但是,課堂的進度也被拖慢了。我今天也對孩子們的寫字課進行了觀察,發現他們能對教師的強調性的用語立刻

  做出反應,停下筆,看老師,或者繼續寫。我結合自己課堂上學生的情況,覺得應該簡化口令,最終讓這種聽課習慣自動化,只需要偶爾的表揚來激勵、鞏固。

  回想聽二年級的課,節奏快、內容多,但學生也能很快對簡化的口令做出反應,學習效率很高。這也肯定是師生長期共同磨合的結果,配合會越來越好。

  本節課最大的遺憾是,留給學生的作業時間不夠。一方面是自己在前面3個環節重點不明,節奏有點拖沓,組織學生效率不高。還有一方面是學生的獨立作業能力沒有完全培養起來。現在,學生做題既要依靠教師幫助其讀題、審題,還要教師督促其抓緊時間完成,以及打“績分線”等細節的提醒,這樣肯定要持續很長的時間。但是,其實學生真正的作業時間也就5分鐘吧。那麼如何培養他們的獨立作業能力呢?肯定要培養他們的讀題、審題能力,以及解題時的細心態度和做完後自檢的好習慣!

  我現在已經在點名學生來讀題、審題了,並且準備用口令式的語言來幫助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口令是這樣的:

  先把題目讀一讀,

  再在腦中想一想,

  還要嘴巴說一說,

  最後動筆做一做,

  做完自己查一查。

  如果養成了這樣的習慣,解題的效率自然提高,而且這樣的解題習慣將讓他們長期受用。想想吧,以後只要教師簡短的教學用語,學生自己的讀題、審題,教師偶爾的引導,那麼作業自然可以快速高效完成,學生也真正得到鍛鍊、找到成就感!

  1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3

  成功之處:

  這節課我在教學新課前,根據教材上的主題圖,營造出一個教室裡師生勞動的場景,這是孩子們隨處可見的場面,由於它就來自於學生周圍,因此學生熱情高漲,感到十分親切、熟悉,情不自禁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隨後,我引導學生說圖,數人,數物,不僅滲透了講衛生、愛勞動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且讓學生利用生活中已有的數數經驗,初步建立了6、7的概念,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預習這一教學環節中我設計了讓孩子帶著問題去學習,去探究。透過小組合作,交流觀察到的內容,說一說,和同桌交流交流,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運用學具擺一擺,比一比,透過學生實踐操作,使學生明確6、7的基數意義,體現出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在認識6與7的大小關係時,我採取透過小組合作,共同操作學具,從感性明確6與7的大小關係。在指導書寫6、7這一環節中,我透過指導學生觀察課件形象、直觀地展示6、7的筆順,幫助學生掌握6、7的寫法;啟發學生想像6、7像生活中的什麼,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和創新能力。

  不足之處:

  1、高估了孩子的自學能力,在設計自學提示時,我沒有把問題提得很細,只是讓孩子看圖說出數學資訊,孩子語言組織能力不行,語言表達不出來,說不出重點。

  2、這節課我設計的學生動手操作的環節很多,學生的積極性倒是調動起來了,課堂氣氛也很活躍,但是我有點收不住,有部分學生沒能把學具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

  3、在教學過程中,雖然處處體現了學生動手,自主學習,但是我還是講的有點多,沒能體現出精講多練。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不斷地去摸索,去學習,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更好的服務於教學。

  1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4

  一、本節課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發,應用了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熟悉活動。在一開始,利用故事引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既複習了9以內數字的大小,又引起了新的數學思考:用什麼辦法不讓9這麼驕傲,幫一幫傷心的0,很自然的引出了今天要學習的新數“10”。

  二、在正確認識了10之後,我設計了找找主題圖中的10,動手數出10朵小紅花,再找找生活中的10。這個環節給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可以從生活中找出許許多多跟10有關的事情,讓學生經歷了由物抽象到數的過程,感受到數與生活的聯絡,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就在我們生活中。

  三、在教學10的組成時,我採用了同桌合作、實際操作等方法進行教學。因為學生在學習2到9的認識時,已經對數的分解有一定的方法了,所以,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和學習,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同時這也是對初入學的小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一次培養。在彙報完答案之後,又讓學生說說看到什麼,就能想到什麼,找出各個分解式之間的聯絡,培養了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四、創設生活中的遊戲,吸引學生參與,鞏固新知。

  民主和諧的氣氛加上分富多彩的學習活動組織形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學生良好的學習情感,積極主動、全身心投入學習。愛玩愛動是孩子的天性。日常生活中的遊戲各種各樣,可以創造性的把遊戲移植到數學教學中,使學生在數學遊戲中長知識、長智慧。在練習的環節我設計了有關10的組成的歌謠,師生伸手指對口令,動手塗色等活動。從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學生在不知不覺在遊戲中得到了學習和練習,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輕鬆、學得主動、學得深刻。

  課後我及時做了反思有很多要改進的地方:

  1、課堂討論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有效的討論,有利於調動全體學生投入自我探索,有利於師生間、生生間的情感溝通和資訊交流,有利於思維的撞擊和智慧火花的迸發,尤其有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的培養。雖然本課學生課堂上的討論交流較多,但我發現有時討論的並不充分,過早停止討論,影響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組織效率也不高,往往只有十幾個學生參與,部分中差生積極性不高且很少有發表意見和提出問題的機會。我想,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明確討論的目的,給予充足的討論時間,重視討論的組織和引導,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充分發揮課堂討論的獨特作用,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對學生活動指導的不夠。

  每次講一次公開課,我覺得自己都會有不同的收穫,學校組織這樣的活動對我來說是一次鍛鍊也是一次提高,給老師提供了很好的平臺。這樣的活動雖然會讓人覺得有點累但是在品味自己進步的時候又是一種快樂。

  1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5

  作為教師首次面對的就是教學一年級的新生。教學經驗上的不足使我有了很多的困惑和徘徊,這期間我灰心過,氣餒過,但是更多的是鼓起勇氣、重拾起對教學的熱情向前進,一學期過去了,有必要對這一學期進行下總結。

  一、做得較好的方面。

  不侷限於教材,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適當重組教材,做到能對教材進行靈活運用。例如:在教學“第幾”時,我拋開教材中靜止的畫面,利用教室中活生生的資源,讓全班學生一起來參與活動,學生興趣很濃厚。先讓學生一起準備好,我說:“第一排”。那麼第一排的學生就迅速的站起來。在說第幾排的時候,營造一種緊張的氣氛(把“第”字拖長聲),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在遊戲中充分體會第幾的概念要信任學生,一年級的學生一樣具有無限的創造潛能。

  只要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他們的創造潛能是無限的。如教學數的組成”時,學生不僅能總結出組成方法,還會把方法併成又如,個數字,我讓學生編一套操來形象的展示這個數。可以用身體,手等。在第二天的彙報交流時,我驚喜的發現了學生巨大的創造能力,每個數字在學生的深動演繹下變得活靈活現。

  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教學,如在教學“分類”時,學生透過對房間裡的東西進行分類,發現可以按顏色分、按大小分、按用途分、按形狀分、按材料分等。同時,學生又對分好類的東西放在哪裡有各自不同的見解。分鞋子時,學生把皮鞋放一層,涼鞋放一層,並能說出人按高矮來排隊時,矮在前,高在後。學生把分類思想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充分體驗了分類的用途、好處和分類帶來的方便。

  二、不足與困惑。

  我雖然在師範的學習中學習了較多的理論知識,也看了較多的課改書籍,理論上明白該怎樣做,但在實施中往往還會變樣,很多在書上介紹的教學方法照搬到現實教學中並不適用。雖然思想開放,也大膽嘗試新的教法,但在課堂組織方面顯得有點無力,秩序不是那麼好,學生一聲高於一聲,做什麼的都有,再好的教學設計也無法實施。在本學期我試過用嚴厲的教學態度,也試過用溫柔可親的教學態度。

  但效果都不持久,在下學期,我也許應該運用“嚴”和“松”並重的教學方法和態度,但何時“嚴”何時“松”是我作為新教師要在今後幾年裡好好探索和把握的: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還不夠,我希望是在一年級能用到課件的課都用課件演示生動的教學過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這樣,課堂紀律也會好很多,但是由於時間的問題,我所做的課件都比較簡單,無法真實再現生動的畫面,再者,從網上下載以及和各位老師交流課件還不夠,這是我在下學期要努力的方向。

  一年級學生起點不同是令老師們頭疼的問題。在教學中,常常會出現好生“吃不飽”,差生“撐不了”的局面。特別是我教學的一個班級,程度好的學生對於難題點撥以下就能自己理解和明白,但是程度較差的學生說了三、四遍也不是很消化。如何對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這又是一個頭疼的問題。

  三、方法與措施

  1、自己的教育觀念需要不斷更新,教學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比如學生不懂的問題,有些學生站起來想解答,可是我們就是不讓,偏

  要自己點一個學生起來講;又如學生列出的式子是對的,但由於不合常規,而我一時沒想透就不予肯定等,都暴露出自己的教學觀念還跟不上學生的發展需要,還有待進一步學習提高。

  2、由於我們是農村的學校,家長不太重視孩子在家的學習,學校教育和家庭學習達不到一致。要加大宣傳力度,使學校和家庭教育相結合。

  總之,這一學期的數學教學給了我很多需要反思的方向和提高的建議。希望下學期我會有所進步。

  1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6

  《10的認識》這節課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會讀、會寫10,會比較10以內數的大小,學會用不同的方式去數數。學生也感受了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是和數學有關的。

  一年級學生上課很活躍、積極,為了讓他們都用到學習上,就要儘量多地去創設一些學習情境,讓學生自己去動手。讓學生用計數器撥一撥數字;上黑板數一數;動手擺一擺……這些小小的互動遊戲能幫助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學生在玩中學習,在一種輕鬆的氛圍中學習,在觀察和實踐中學習,這是很重要的。在課堂中要注意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回答問題要完整,表達要清晰,準確,善於表揚積極動腦的學生,讓學生建立信心,從而對學習更有熱情。

  本節課教學目標完成,感覺學生聽課效率很好,也積極回答問題。但在教學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1、計數器撥10的時候只說了9填上1就是10,沒有強調這個10除了表示10立珠子,添上的這一粒還表示“第10”。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0,然後讀一讀,之後插了一個問題“比5大比7小的數字是誰?”,而下面的一道練習又是“數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這個插進去的問題感覺不合適,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本來是想讓學生猜一猜數字,比較一下10以內數的大小,但由於時間關係,只問了一題,所以這個地方的教學設計還需改進一下

  2、學生課堂上很積極,但我可能每道問題問了一個學生,他答對之後就過了,沒有去多問幾個同學,數一數也請了一位同學上來演示,之後是老師重複一下大家一起數,這一點在以後教學中要改進,多讓幾位學生回答,如果大家多回答對了,那就省去老師重複。雖然目標是讓學生多說,但是在實踐中教師還是說的比學生多了。

  3、由於時間問題,做練習題的時候都是我讀題,學生做。老師引導。以後要慢慢讓學生自己讀題,自己去學會讀題、做題。

  1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7

  本節課是名師孫瑛老師和唐豔芳老師前來指導,心中倍感壓力。經過第一次授課後,孫老師和唐老師都給出了不少建議,我對課件和教案做出更改,在後面的三次授課中,一次次進步,每次都有不透過的收穫。在此,特別感謝這兩位老師的指導和同年級老師的支援。

  “100以內數的認識”是在學習了“20以內數的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100以內數的數數和數的組成。大部分學生都有口頭數數的經驗,但是這種數數大都屬於唱數的水平,學生對100以內數的概念並不是很清楚。從學生的認識基礎出發,開始讓學生猜一猜一堆雜亂的小棒有多少根,再讓學生實際數一數,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數是數出來的,數的過程中讓學生明白“拐彎數”的下一個數是幾十以及“幾個十是幾十”。然後讓學生自己說說是怎樣數出100根小棒的,明確100的基數含義,同時讓學生在數物品的過程中對計數單位“一”、“十”和“百”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在認識數的時候,我們藉助了一個好幫手 “10”,肯定10根10根數的方法,告訴他們每十根紮成一捆,最後10捆再紮成一大捆,形象地再現了10個一是10,10個十是100,比較順暢地理解了10個一是10,10個十是100。

  本節課內容及目的是讓學生經歷數數的過程,體會數的產生,會正確的一個一個地數出數量在10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認識計數單位百,瞭解10個十是100,這節課主要幫助孩子建立100以內數的概念,並對數的組成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總之,對自己的教學,我要加強反思,努力找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才是自己成長的過程中少走彎路,取得進步。

  1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8

  10是一個特殊的數,既是計數的結果,又是計數單位,在計算中以10來進位和退位,所以是小朋友認數的一個重點內容,也是20以內進位加法的基礎。本節課知識點多,容量大,面對厭靜好動的低齡兒童,我力求為學生營造一個怡人、精美的課堂環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愉悅和諧的課堂氣氛中獲取新知。於是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發,應用了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熟悉活動。

  在一開始,利用故事引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既複習了9以內數字的大小,又引起了新的數學思考:用什麼辦法不讓9這麼驕傲,幫一幫傷心的0,很自然的引出了今天要學習數“10”。同時,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感悟到了兩個數字可以組合成一個新的數,數與數之間是有聯絡的,是可以組合的。

  在數數的時候,創設大量的情境:數人物,數鴿子,數珠子,數刻度等內容都是讓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學習,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教學效果好。在教學10的組成時,我採用了小組合作、實際操作等方法進行教學。因為學生在學習2--9的認識時,已經對數的分解有一定的方法了,所以,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和學習,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同時這也是對初入學的小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一次培養。在回報完答案之後,又讓學生說說看到什麼,就能想到什麼,找出各個分解式之間的聯絡,培養了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雖然我打破了傳統陳舊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但是在同桌合作交流討論及評價等方式來組織教學活動時,做得還不夠,收放得不夠自如,似乎有點擔心一年級小朋友沒有完全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能很好地完成某些教學環節,上完這節課後,我覺得很多的擔心是不必要的,一個成功的好老師就是要在教學上敢於突破和創新,我應該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操作、去探索,今後我也會努力地朝這個方向去做。

  1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9

  這次的教研活動內容是大班數學活動《認識10以內的單雙數》,採用同課異執的形式。“同課異執”顧名思義,就是同一節課,由不同的教師來執教。我在想,這樣的一個活動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思考,能提高我們多少的能力?不由對這個活動充滿了期待。

  教學活動由年輕的C和G執教,教學流程是這樣的:情景匯入,激發興趣——超市購物,感知單雙數——交流討論,理解單雙數——操作、遊戲,鞏固單雙數。雖然教案是一樣的,但在一些細節的處理上卻有不同之處,引發我們的思考:

  首先是給購物環節,第一個活動中教師先演示怎樣使用代用券(每2元圈起來)、購物、付款(把相應的“錢幣”撕下來給收銀員),然後讓幼兒操作圈一圈,交流“你可以買幾樣東西?”幼兒購物後交流“你有幾塊錢,買了幾樣東西,還剩錢嗎?”第二個活動中教師也是先演示圈一圈,購物時直接把卡片覆蓋在相應的錢上。幼兒在圈一圈完成後直接可以進行購物,減少了幼兒的等待時間,使環節更加緊湊。這個環節中兩位老師的處理都是教師先示範,幼兒再操作。我在想的是教師是否可以再放開些,讓幼兒操作在前,教師提升總結在後呢?

  在交流環節,一個活動中老師先讓剩下一元錢的幼兒逐一說“我有幾元錢,買了幾樣東西,還剩幾元錢”,老師逐個出示相應的代用券並按順序排列。另一個活動中老師用“代用券回收”的策略——剩下一元的放左邊,沒有剩的放右邊,讓幼兒一下子把代用券分成了兩組排列,然後教師再進行小結出示漢字“單數”、“雙數”以及相應的小孩圖示。這個“小孩”圖示也是為接下來的幼兒操作活動打下了基礎。給我的啟示是同樣的一個環節,教學效果會因設計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教師要更加關注環節的緊湊和有效,避免重複和冗長。

  在感知單雙數排列規律上,兩位教師都用了兩種顏色的卡片來寫單雙數,也都是按照順序進行了排列,但第二個活動中幼兒很快就能發現排列的規律是一個單數、一個雙數。我想原因是由於第一個活動中的卡片既有數字又有硬幣圖示,使幼兒的視線受到干擾。從中我得到的啟示是教具的設計使用要儘量減少干擾因素。

  另外我還有一個想與大家探討的是幼兒分組操作後的交流環節是否一定需要?我感覺這樣的操作活動在當時的效果不是很大,因為大家的材料不同,糾錯也只是該組幼兒的參與,對大多數孩子來說是沒有效果的;其次是導致教學活動時間過長,幼兒注意力無法很好集中。我想解決的辦法是教師可以在課後進行批改,看看孩子是否掌握。對於個別的問題,教師可以採用個別輔導的方法,而對於大家都存在的問題,教師可以針對該問題再次集體教學。

  同課異執活動結束了。這樣的研討活動使我們關注的重點不在於一節課的成與敗,而是引發我們思考怎樣更好地上好一節課!它留給我們思考的很多,如幼兒記錄經驗的積累問題,孩子操作快慢的問題、教師提問語言的指向性問題等等。還有,教研活動中幼兒的人數都只是班級中的少數,而且一般還是能力較好的幼兒。那麼,在平時的教學中面對全班全部幼兒教學時對個體幼兒的關注和指導問題,班級中剩下的能力更差的孩子的指導問題等等,都將引發我們的思考、研討和實踐,期待著這樣紮紮實實的教研活動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收穫。

  1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30

  《快樂的校園》主要是認識10以內的數。它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開始。雖然內容比較簡單(大多數孩子經過學前教育,對數有一定的瞭解。),但它卻是學生學習數學所必備的最基礎的知識之一,對學生學習數學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資訊圖是選取的孩子們即將開始的校園生活《科技小組活動》為素材,讓學生在一連串的現實的、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10以內的數。

  《科技小組活動》這幅資訊圖一出示,就吸引住了孩子,發言的積極性很高,這一點,作為一年級的教師,應該鼓勵、保護。其實每個剛上小學的孩子,都有表現自己的慾望。但同時,我也發現,孩子對圖的觀察缺乏細緻性和系統性,因此,我有意識地加以引導,讓學生按從上到下的順序去觀察,力求觀察得全面。數數時,我注意發現,有的孩子們能夠利用實物有序地去數,我就請這樣的同學起來做示範,給別的孩子樹立榜樣,這樣別的孩子就會跟著學,幫助孩子們準確地數數。經過這樣的努力,孩子們對看圖、數數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瞭解。從中我也體會到,孩子們還小,對於他們來說,一切都是新的,都需要學習,更需要教師的指導,因此,我們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儘量從小孩子處著眼,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使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學會學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