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通用27篇)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通用27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1

  學利用量角器畫角時,本節課學生學的還比較輕鬆。比較成功的是新知的探究:

  教材畫角的例題呈現了畫65°的角,下面是畫角的步驟,看了教材以後,我想畫角是否讓學生自學教材,然後讓他們動手畫角。但是,就在上課的一剎那,我改變了預設的方案,我讓學生先獨立嘗試畫角,因為學生有一定量角的基礎,可能他們會自己摸索出畫角的方法,如果不會,再採取方案一,自學教材,基於對學生的信任,於是問:“你們會畫60°的角嗎?先想一想,自己準備怎麼畫,再動手。”(沒有選擇教材的65°,而選擇了60°,我想學生可能會現不同的畫法,比如用三角尺畫。)聽說能畫角,學生比較興奮,想了一會兒,個個摩拳擦掌,興致勃勃地動手畫了起來,果然不出我的所料,彙報時學生出現了:王寧:“我是用三角尺的60°角畫的。”把他的作品反饋在實物投影上,確實是60°,但是角的頂點這兒畫的不太理想。陸雨婷:“我是用量角器畫的,先在本子上畫一條射線,再用量角器的中心點對著射線的端點,0刻度線對著射線,再在量角器的60°的地方畫一個點,最後從射線的端點出發,透過這個點再畫一條射線。”陸雨婷的說法多好啊!我在心裡佩服學生的能力。“你們喜歡那種畫法呢?”學生說的不一。“既然這樣,你們就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畫一個70°的角吧!”學生動手畫了起來,彙報的時候,學生都選擇了用量角器畫角,我問:“你們為什麼不選擇用三角尺畫呢?”學生都說用量角器畫比較方便。學生同桌交流自己畫70°角的方法後,再讓他們看書,我說:“其實你們的畫法和書上的介紹的方法是一樣的,你們真了不起!”學生開心地喊出了“耶!”看到學生的高興勁,我知道他們此時已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那麼我呢?當然也感到無比的幸福。學生看書以後,一個學生舉手了,“老師,我還有補充,畫好以後還應該檢驗,用量角器測量一下自己畫的角是否正確。多好的的孩子啊!我從心裡感嘆著。

  另外:當出現要求畫的角,如:75度、155度……有5度的角時,會出現問題。主要出現在,學生利用內圈刻度畫角,有5度的,如75度,不能直接在量角器內圈的75度的位置上打點,於是找不到記這個點的位置。於是教會學生要在量角器上75度的位置一直向外看,因為內圈70度對應外圈110度的位置,內圈80度對應外圈100度的位置,內圈75度就對應外圈105度的位置。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2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始終把學生置於學習的主體位置,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形入手,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多次動手操作和思考,體會多種安排後最佳化的好處。每個活動都是把學生做為解決問題的主人在設計,我就只當自己是學生的朋友,合作者,一起去解決問題,一起去感悟合理安排的策略。然而,在好幾次的教學中,我都有一種失敗感,學生每節課出現的問題都不一樣,每節課都沒有一種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維,學生的積極性、能動性都沒有得到有效的激發。

  在反思和調整的過程中,我覺得在把握這一價值取向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更好地處理好如下兩個關係:

  1、活動與教學的關係。

  這節課透過 小鬼當家的 3個活動:烙餅、燒水沏茶招待客人、豐盛的午餐待客,不斷地提高學生在面對具體問題時透過統籌安排的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完成教學任務。透過這節課,我更清楚地認識到新課標下的數學課,活動味與數學味是緊密相關聯的。活動不是作秀,不是走過場,更多成分是讓學生在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學習的,是在有意義的有挑戰性的活動中建構知識模型的。。

  2、師主與生主的關係。

  這其實是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師生兩條思維主線的碰撞與融合的問題。在《合理安排》中,我的教學觀是一切以學生為主,一切以學生的問題和認識過程出發,發現、探究、建構知識。可是在操作交流中,我發現我找不到了自我,沒有當教師的感覺,也就是聽課教師感受的,我被學生牽走了。課後我好好反思,發現對於一個問題,由於學生的關注點與教材(或教師)的預設存在差異,教學中就可能出現兩類問題:一類是教材(教師)預設的問題,一類是學生關注的問題。我們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就是教師預設的問題和學生關注的問題的一個融合過程。比如在解決如何讓客人儘快喝上茶?這一問題時,學生只會對如何快也就是節約時間上最感興趣,而對運籌問題要注意的處事的邏輯及習慣缺乏考慮,這樣在教學中出現了兩類問題的不一致。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3

  根據數學新課標理念,我把本節課的重點放在經歷探索過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上。課開始引導學生進行一些特殊算式的口算,例如:25×4,125×8,25×8等,為學習簡算作鋪墊,再讓學生猜一猜情景圖中用了多少個小正方體,並估一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接著出示課本情景圖,透過從不同角度觀察寫出計算小長方體個數的不同算式,在計算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合作交流討論後,舉例驗證,進而建立模型,歸納總結用字母表示乘法結合律。最後應用規律,由學生獨立嘗試練習,集體交流對一些算式進行簡便運算。課後仔細分析,我覺得從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來看,應該讓學生邊學邊練,講完乘法結合律就來進行簡便運算的教學,這樣更利於運算定律的掌握、理解。並不是每次按照學生上課隨機調整教學就是靈活的課堂,就是符合教學規律,有時也應該把學生調整到自己預定的計劃、預期目標、認準的方向去。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4

  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應儘量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搭建自主探究的平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從中獲得數學學習成功的體驗,點燃學生創新的思維火花。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學生的數學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數學課堂上,我儘量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搭建自主探究的平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從中獲得數學學習成功的體驗,點燃學生創新的思維火花。

  在本課中,每一個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習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索如何設計一個自己喜歡而又簡單的圖表。然後,在全班進行展示交流,展開生生互評、師生互評。在相互評價的過程中,取長補短,互相幫助,互相欣賞,引發思維的碰撞,發揮學生的思維潛能,從中領悟集合的數學思想。

  心理學認為,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便會激起無休止地追求意念和力量。當學生在探索知識過程中經歷“磨難”後,突破重圍有重大發現時,這是一種強有力的和令人興奮的情緒體驗,他會產生再次追求這種情感體驗的願望。因此,在本課中,我透過引起學生參加50米跑的、參加跳繩的和兩個專案都參加的是哪些同學的認知衝突,使學生不斷克服思維障礙,自主探索設計韋恩圖,解決數學問題,從而感悟集合的數學思想,獲得成功的體驗。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5

  學生學習中,難免有疑點、難點,教師應及時發現,並抓住它,站在兒童的角度,以兒童的思維去介入,用兒童的語言去幫助,和學生一起探討、研究,分解學生探究的難點,使難點不難,讓學生容易明白。

  對於“乘法分配律”概念,老師們都是這樣描述的: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用這兩個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第一次教學時,我照本宣科,反覆講解,但每次作業仍會出現這樣的錯誤:如(3+5)×8=3×8+5。究其原因,是沒有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所以第二次教學時,我就採用適於兒童理解的語言來理解乘法分配律:如9×99+99是這樣描述的:9個99再加1個99共有10個99,寫成算式就是:9×99+99=(9+1)×99。無需重複,學生居然能迎刃而解。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6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這種教學模式的實踐在我校已經開展了很長一段時間了,在實施過程中,我們取得了一些成績,也總結了一些經驗,並且在全校的語數教師中也湧現出來一批實驗的佼佼者,讓我感到慚愧的是我這個全天候任課教師始終不太適應這種教學模式,或許因為內心的不喜歡,導致自己沒辦法淨心研究,造成了目前我的課堂出現的問題多多,現在針對今天執教的《筆算除法》一課談幾點反思:

  1、時間的分配不夠合理。本節課可以說是一節失敗的課,40分鐘只解決了例題的教學,當堂訓練沒有時間完成,第一次檢測時間過多,原因是本打算讓學生在第一個問題中把演算法說明白,這樣第二個問題解決起來就容易多了,但在第二個問題中發現學生算的都正確全班只有4名學生有錯誤,但是在說算理時卻很費勁,反思原因,平時對於差生的關注太多了,導致了一些好孩子不願意舉手,不願意發言,長時間的不鍛鍊,說理能力差了很多。

  2、在備課過程中思考的東西太多,如:小組合作是否有效,兵教兵環節的處理,評價機制的運用等等,這些東西考慮的太多,有時往往忽略了更重要的東西,因此當一種事物還沒有完全弄清時提倡創新我感覺有些困難,創新是要有一定的基礎的。

  3、從開學一直在使用這種模式,但是目前的情況是教師上課沒有激情,學生課堂上像個悶葫蘆,差學生因為總被提問變得更沒自信,好學生因為不經常被提問,變得興趣全無,雖說一直在運用激勵的方式,但當學生的新鮮感沒有的時候,那些激勵評價變得是那麼的無力。累累累,煩煩煩,這種課堂真的讓人感覺壓抑。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7

  本課的教學是在學習了平移和直線、射線、線段認識的基礎上學習的。《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透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根據這一理念,我在教學中透過課件展示生活中的平移,引導學生動手移窗戶、同桌之間移鉛筆盒,課件演示鉛筆的移動等讓學生感受到由平移與平行線的關係,平行線之間的特點。然後讓學生透過折一折、畫一畫、找一找等實踐活動,抽象出平移與平行的關係,平行線之間的特點。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探究的趣味性。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8

  《乘法》 這個單元主要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這部分知識是在三年級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根據已有知識經驗能比較順利地實現知識間的遷移和同化,從而完善認知結構,在習得知識的同時提升思維品質。

  《乘法》在教材中是分成兩部分進行學習的。其一是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其二是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口算和筆算。在教學這兩節課時,採用的教學方法基本相似:呈現情境——根據情境列出算式——嘗試計算——交流評議——適當總結——鞏固應用。在本單元中,除了新知學習,還安排了4節練習課,每節課的教學設計也大體相同:簡單回憶、梳理——有效練習(三個層次:口算、筆算、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總結反思。

  第一,放手讓學生嘗試計算、自主探索,在交流評議中提煉出演算法。筆算三位數乘兩位數時,第二次乘得的積沒有和十位對齊;乘數末位有0的乘法,在把0前面的數相乘後沒有把乘數末位的0添上去;當然還有豎式計算時口算錯誤的。當這些錯誤與正確一同呈現時,學生的學習資源就豐富、生動了起來,接下來教師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觀察,說一說哪些計算是對的,哪些計算存在問題,問題在哪裡。這樣的學習過程,充分展現了學生的思維過程,也便於學生比較辨析,深化認識、發展思維。

  第二,練習設計在尊重教材的同時有補充、拓展,綜合性強。蘇教版國標教材在練習的設計上做得非常好,既有層次性、針對性,又密切聯絡生活實際,並且有一定的拓展,教學時很方便。我在教學時,尊重教材、儘可能地採用教材上的習題,同時還適當補充、拓展了一些,這樣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識,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9

  數的認識其認知結構是相通的,都要從“數的意義、數的組成、數的讀寫、數的排序”等方面進行認識和研究。現行小學教材把數概念的教學分散編排在一至四年級中,但由於老師在每次的教學中缺乏必要的聯絡和溝通,同時課堂組織中數的讀、寫、組成的又獨立進行。從而造成學生年段知識間的斷裂與跳躍,對單元知識缺乏整體的認識,所以同一層面的學習必然呈現重複、機械、割裂的狀態。

  大數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了萬以內的數,並能正確讀、寫和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會進行相應的四則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生活中的大數廣泛存在,對大數的認識既是對萬以內數的讀寫的鞏固和拓展,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礎的數學知識之一。為了讓學生從數的讀、寫、計數單位、數位、數級等概念能進行全方位的認識,我嘗試讓學生依據已有經驗,從整體進入對大數的自主性研究。同時透過與原有認知結構多角度地溝通,使之不斷提升學生的數概念認識,形成學習結構,為後續學習奠定主動發展的契機。

  學生經過一至三年級數的認識,已經具備了一些關於數的認識的直接經驗,對萬以內數的組成和計數單位等有了一定的經驗,這就為數的知識擴充到萬級做了很好的鋪墊。基於以上認識,我從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規律出發,對教材進行了一系列的重組。讓學生依次經歷萬以內的數,再到十萬以內的數,再到整個萬級數的認識這樣一個過程。引導學透過對萬以內數的讀法進行類比遷移,溝通五位數與萬以內數的聯絡,再類比到整個萬級的數。同時在過程中體會數位順序表的生成性,掌握分級讀數的原理與方法,拓展了學生今後的延伸學習的思維與能力。

  這是一堂複製課,是根據局小的一節課,自己再進行了一定的理解,稍有所改動。

  本節課分為三大塊教學,第一大塊是分類,在教學的時候,因為出現了類似40501的數,我想表揚,放是放開了,但在收的時候忘了收。當時沒有反應過來,雖然過了一會兒就已知道,但以覆水難收。我指的是第一大塊在結尾的時候,應作如下總結:我們在這裡僅對8個5位數進行了研究,就已會讀所有的五位數了,看來分類研究對數的研究是非常有用的,我們今後要多采取此種研究方式來為我們服務。

  第二大塊其它問題是都在預設之內的,有個問題給我來了個措手不及,也就是100000的寫。因為本節課的重心是萬級數的新數位的產生以及它的讀寫以及組成。所以對寫數稍有所放鬆。在然後在這裡我就多問了一個問題,1000000怎麼寫,當然相應的延長了時間。另外,我對原來的結構中的十位、百位、千位的產生過於瑣碎,又讓學生重新說了一遍,而沒有重心下移,也導致浪費了大量的時間,以至於第三大塊的教學時間不夠,從而在最核心的一塊學生的時間感悟不夠,一堂課的整體感也就沒有出來。

  到了第三大塊的時候,我看了一下時間,還剩15分鐘,就比較急了,因為學生感悟的時間比較少,對於無0的萬級數學生會讀,但更重要的讀法的補充有問題。我原來是透過兩個問題來推進的:一是無0萬級數與個級數的讀法有什麼相同,又有什麼不同,以此來完善無0萬級數的讀法,二是對於無數位表的12345678怎樣讀比較簡單,從而完善萬級以內數的讀法。到底是先比較相同點還是先比較不同點。從課堂生成來看。這樣的三個步驟我覺得比較好。一、萬級上的2356與個級上的2356有什麼不同,生答:多一個萬字。二、其它還有什麼不同?生:沒有。三、師收:也就是萬級數按個級數來讀,再多一個萬字。我有點過於糾纏了。還有一個問題是在叫學生寫數的時候,相當一部分學生還是寫在數位表中,沒體現出分級讀的優勢,應提醒學生寫在表外。這樣學生就會應用剛才所學知識來讀新的無0的大數。關於有0的數的讀法,是本節課的難點,這裡的問題是:一是在讀萬級數的時候,因為規則沒有完整歸納,所以導致到有0數無法順利遷移,即萬級數按個級數讀,然後再找讀法是否相同,再讓學生讀起來就比較方便了。所以這裡的第一層次是先學生讀,再比較0讀法是否相同。第二層次應讓學生有一個知道0的讀法相同之後,讀一讀,再一次感悟。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10

  這一週的教學任務是:《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教學效果明顯的不好,錯題的型別很多。我仔細地分析了學生的錯題,發現,這個知識點的學習負遷移的干擾比較大。

  1、商的位置寫錯,因為,試商的時候是將80除以20看成8除以2來看的,所以就將商寫在十位上了。這是試商帶來的負影響。

  2、除的時候不該落下的零就落下了,主要出現在商是兩位數的時候,最高位上商的時候,除數的個位上本來不需要落下來,也就錯誤的落下了,我想這主要是因為以前學了末尾有零的乘法的影響。

  3、基礎問題也是運算錯誤主要原因之一。比如,有些同學不會退位減法,尤其是連續退位減法;乘法口訣也不熟練。

  4、還有部分同學,計算豎式完全正確,但在橫式後寫結果的時候,抄寫錯誤,大多數學生沒有良好的驗算習慣,完全是任務觀點。計算錯誤,驗算卻是正確的。

  總之:《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教學效果不好,原因很多,總覺得學生在低年級學得很不紮實。也許是訓練不到位;也許是本來計算就枯燥,且有一定難度,學生學起來興趣不濃;一些家長也不重視孩子的學習,不能很好的配合教師的教學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11

  在教學《商不變的性質》時,嘗試從學生感興趣的例項引入,從學生的反應來看比我原來直接出現一些數學算式,讓他們直接計算的效果更好。課的開始我首先給學生講了一個小故事:悟空摘來了一些桃子,他拿出20個分給10個小猴子吃,小猴子們覺得太少了;於是悟空40個分給20個猴子吃,小猴子還是不滿意。於是孫悟空又拿出200個桃子分給100個猴子吃。同學們你們認為誰最聰明呢?於是我很順利的就引入了本課的教學。教學中我緊緊抓住:“孫悟空總是分給每個猴子2個桃子,你發現什麼訣竅嗎?”這個關鍵引導學生從自己編題到自己動腦探索,從數之間的變化得出“商不變”的規律,期間教師扶得少,學生創造的多;學生學會的不僅僅是一條數學性質,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學會了獨立思考,學會了進行合作,還學習了“像數學家一樣進行研究、創造”。同學們學習積極性很高,人人參與互動學習,透過列式、比較、討論,學生自己總結出了商不變的規律,同時還有個別同學能指出希望同學要注意的地方,這一點講的非常好,從這裡我看到了學生的潛力。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12

  孩子的天性需要遊戲。不管是什麼遊戲,只要是沾上“遊戲”兩個字,孩子的眼睛都會為之一亮。遊戲能給孩子即將活躍起來的心理機能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從而也提高了學習的興趣。

  對於抽象、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孩子們往往更加難以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對數學產生興趣的慾望不高。而數學遊戲教學方式,能夠補充這一方面的不足。遊戲教學法具有趣味性和娛樂性,透過遊戲教學,能夠給孩子們帶來樂趣,讓學生們能夠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習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興趣,擺脫心中的抗拒因素,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學生升入四年級後,數學知識性增強,難度加大,部分學生開始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一些學困生更是表現出明顯地懈怠。為了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在上《有趣的算式》這一課時,根據教材提供的素材,我大膽對教材進行了重組,把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設計成猶如遊戲一般。課後,透過聽課教師的反饋以及學生的反應,這一課,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一教學目標地達成上是非常成功的。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13

  《生活中的正負數》一課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第二課時,它的上一課是《溫度》,在前一節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初步從溫度的知識中瞭解了一些生活中的正負數。知道了可以以0℃為分界線,分別用正負數來表示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而且也已經知道0℃既不屬於零上溫度也不屬於零下溫度。但並沒有引入正數和負數的概念。《正負數》一課就是讓學生在認識溫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地認識正負數以及0的特殊意義。並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課前我也查閱了一些相關的資料,在取其精華的基礎上,結合新的理念和學生實際以及教材特點又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課前溫度複習

  為了新舊知識點的自然銜接,課前設計了重溫溫度的活動,使學生自然的感受到可以用正數和負數來表示零上和零下這兩個具有相反意義的量,順勢過渡到新授的環節,生成自然。

  2、透過記錄相反意義的量,初步瞭解負數的意義。

  上課伊始,我首先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三組相反意義的量,課堂上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呈現出多種不同的記錄方法。最後由師生共同探討達成共識:總結出正負數的表示方法更簡便、清晰、準確。緊接著我又強化了正數分別代表了足球比賽中的進球、轉學人數中的轉入和收入情況以及負數代表的失球、轉出和支出情況。並板書在黑板上,為下一步學習“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埋下伏筆。

  3、總結歸納正、負數和0的關係。

  “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是本節課的難點。透過溫度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感知0℃既不屬於零上溫度也不屬於零下溫度。我並沒有急著讓學生下結論,而是讓學生觀察黑板上的數,說說發現了什麼。給學生留下較大的思維空間,讓他們透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索出正、負數和0的關係。

  4、藉助例項,解釋應用

  為進一步鞏固對正負數的認識,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正負數在生活中的作用,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充分舉了生活中的用正負數表示的具有相反意義的量,教師不要小看學生,他們潛在的能力要靠我們教師去挖掘,讓學生說“生活中的正負數”這一設計,也讓我大開眼界,使我堅信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不可忽略。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有的學生舉出了“打羽毛球贏了、輸了能用正數和負數表示”,有的同學想到“炒股賺了、賠了用正負數表示”的例子。緊接著我又“趁熱打鐵”,安排了 “超市經營中的正、負數”、“海拔高度中的正、負數”、“老師的體重”等一系列的練習,這個環節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維和交流的空間,使學生學得興致盎然、意猶未盡。

  總之,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儘可能地從生活中尋找素材並引領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努力爭取讓學生自己發現和感受,做到人人參與學習,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14

  小數的大小比較”並不難,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早已有了較豐富的生活經驗。學生在幼兒時期就會對兩個商品的價錢的高低進行比較,學生在生活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且在三年級時學生已經學習了“小數的初步認識”,會藉助“元、角、分”和“米、分米、釐米”來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但是,我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以及對學生進行的學情分析,發現學生的正確率並不象我們想象的那樣高,往往會用比較整數大小的方法來比較小數的大小,誤認為小數位數多的那個數就大。因此,我這節課主要明確比較的方法,使學生注意比較小數大小時,位數多的小數不一定就大,這也是小數大小比較的難點。

  在本節課上學生的學習興趣盎然,課堂氛圍民主和諧。創設“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要求之一。我們的數學課堂應該是現代化,人文化的課堂。這節課中,教師寓 “導”於“情”,變傳統教學的“指令性”語言為合作、幫助、關愛性的語言,為課堂注入活力。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15

  在教學“括號”時,本人透過讓學生解答生活中的具體問題來掌解掌握帶括號的四則運算順序,讓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我做到了如下幾點:

  1、將理解運算順序融於解決問題的過程之中。

  在教學中充分運用了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體驗,並在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形成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每一步算什麼?求的是什麼問題?將解題的步驟與運算的順序有機地結合起來。正確引導學生髮現引入小括號的必要性,感受括號的實用價值。透過觀察對比由學生自己歸納出帶括號的四則運算的運算順序,印象更加深刻。

  2、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對比、分析,強化小括號的作用。

  出示有關拓展題目,從有無括號、括號的位置、括號的多少等不同角度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和比較,讓學生自己說說“有什麼感受”,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括號的認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

  不足之處:透過本堂課的學習,雖然同學們理解了括號的作用以及在算式中的運算順序,但部分學生在應用的過程中還不夠熟練,也有粗心出錯的情況。

  改進措施:強化練習,加深理解,多培養學生細心計算的好習慣。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16

  今年是我第一次教數學。和我一起教四年級的老師都是一些經驗豐富的老師,他們心中有一種無形的壓力。當然,這不僅是鍛鍊的機會,也是對自己的挑戰。

  我努力使教學結構適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注重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培養創新意識,更注重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教學改革主要在課堂和業餘時間進行。在課堂上,我注重加強潛能的培養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業餘時間,他們注意讓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將數學應用到現實生活中。班長在教學中也給了我很多幫助。他經常和我討論教學,互相傾聽,這也使我很快就走上了數學教學的正確軌道。一個學期就要過去了。我將總結這學期對數學教學的反思。

  教學方法有待改進

  我很幸運本學期參加了數學教研活動,但無論是公開課還是普通的“普通課”,如何把握課堂,如何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我一直有一種感觸。如何準確、嚴格地運用數學語言,還有很多問題。特別是在教材處理、教學方法、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以及與學生的融合等方面。

  課堂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17

  作者實行“提出設想《驗證設想》得出結論”的這種從開始匯入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方法來明確指導學生學習研究的方法,本課很好的體現了這一觀點並提出幾個改進建議。

  從開始的匯入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方法:“提出設想《驗證設想》得出結論”來明確指導學生學習研究的方法。在教學中讓學生能有條理的進行研究。數學廣角的教學本身就是讓學生學習數學的思維,這點在我的課上應該是體現了。

  1、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出發,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透過觀察,操作,實驗,推理,交流等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選擇最最佳化方安。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初步體會數學方法的應用價值,初步體會最佳化思想。

  2、烙餅的教學過程體現了從實踐操作到探索結果,從直觀的實驗到抽象的思維,再到深入探索發現規律並運用規律來解決問題的過程。

  3、立足於教材,但又發展了教材。

  需要改進的方面:

  1、要給予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時間。交流時,要讓學生更清楚的知道發言同學的觀點產生的原因。

  2、發現規律的過程還可以花更長的時間,讓學生再多烙餅,更清楚的明白單數的餅和雙數的餅的不同烙法。

  3、教師的語言還可以簡練些。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18

  在教“上海在北京的南偏東約30°的方向上。北京在上海的什麼方向上。”這一內容時,關鍵教師要讓學生把握好以什麼為觀察點。“上海在北京的南偏東約30°的方向上。”它是以北京為觀察點。而“北京在上海的什麼方向上。”它是以上海為觀察點。如果學生把握好了觀察點,就比較容易地得出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約30°的方向上。

  在教“我向正南方向走50米到路口,再向南偏西約30°走100米到公園。要求學生畫出路線示意圖。”這一內容時,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此題中的觀察點是在不斷地變化,一開始自己要確定一個起點作為觀察點,然後向正南方向走50米到路口,到了路口要以路口為觀察點,再向南偏西約30°走100米到公園。老師不但要讓學生明白圖上的1釐米代表實際距離多少米,還要提醒學生每畫(走)到一個地方,就要畫上方向標,標出名稱。

  如果學生弄懂了以上兩道例題,這一單元的其它幾道題也是大同小異,那麼學生對這一單元的知識自然而然地全學會了。這樣,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也輕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19

  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的圖形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90度。數學教學應是活動教學,在課堂上我儘可能地創設機會讓學生“做”數學。我帶領孩子們仔細觀察鐘錶和風車旋轉的過程,分別認識這些實物是怎樣按照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旋轉,明確旋轉的含義,探索旋轉的特徵和性質。我引導學生討論,觀察旋轉的圖形是看整個圖形簡單些還是選擇圖形中的一個點來觀察簡單些?

  圖形繞一個點旋轉,這個點在圖形旋轉時位置發生了變化嗎?請同學們用準備好的三角形紙板自己旋轉一下,並將旋轉前的圖形和旋轉後的圖形都描下來,然後進行比較。並且要求學生明白在表述圖形的旋轉時,一定要說清“圖形繞哪個點旋轉”“是向什麼方向旋轉”“旋轉了多少度”這三點。引導學生小結旋轉時要掌握了中心點不動,圖中的其他點圍繞中心點動的原則,作圖時就不那麼容易出錯了。學生在畫90度角時尋找起始邊就清楚多了。課開始我引導學生學習旋轉地方法,有順時針旋轉、逆時針旋轉,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20

  在教學《商不變的性質》時,嘗試從學生感興趣的例項引入,從學生的反應來看比我原來直接出現一些數學算式,讓他們直接計算的效果更好。課的開始我首先給學生講了一個小故事:悟空摘來了一些桃子,他拿出20個分給10個小猴子吃,小猴子們覺得太少了;於是悟空40個分給20個猴子吃,小猴子還是不滿意。於是孫悟空又拿出200個桃子分給100個猴子吃。

  同學們你們認為誰最聰明呢?於是我很順利的就引入了本課的教學。教學中我緊緊抓住:“孫悟空總是分給每個猴子2個桃子,你發現什麼訣竅嗎?”這個關鍵引導學生從自己編題到自己動腦探索,從數之間的變化得出“商不變”的規律,期間教師扶得少,學生創造的多;學生學會的不僅僅是一條數學性質,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學會了獨立思考,學會了進行合作,還學習了“像數學家一樣進行研究、創造”。同學們學習積極性很高,人人參與互動學習,透過列式、比較、討論,學生自己總結出了商不變的規律,同時還有個別同學能指出希望同學要注意的地方,這一點講的非常好,從這裡我看到了學生的潛力。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21

  統計問題是最常見的生活問題,如何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情感教育是我這節課主要研究的內容。針對以上目標我反思如下:

  1、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實出發,使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我的第一想法。因此,我不管在課前的談話引入還是新授時的引導學生走進觀測氣溫這個生活情境中,以及鞏固運用時所選擇的三個題目,()都是有目的而選取的與生活緊密聯絡的題,從而培養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線統計圖,會根據折線統計圖上的資料去分析、預測事件的發展,並且使學生體會到折線統計圖的優勢和作用。

  2.注重共性和學生個性的發展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注重學生整體的發揮,而對於每個學生獨特的思考和做法,我又不急於給予評價孰優孰劣,而是留給學生自己思考、判斷、比較的思維空間。如在案例中,我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探索的空間,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去操作(繪製折線統計圖),去探索,去講解。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22

  運算定理和簡便運算是小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其中包含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乘法分配律,以及簡便計算等。在教學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時,首先應考慮到,這是在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教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加法的運算定律與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比較相似,由兩條加法定律猜想到兩條乘法定律,難度不大,十分自然。其次,兩條乘法定律一起學,一方面有利於比較區分;另一方面,更利於實際應用,事實上在應用計算中,這兩條定律通常是結合在一起應用的。在本節課的教學時,教師本人注重了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也注重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由學生小組合作自己探討出了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給學生較大的自主探索空間,體現了數學邏輯思維的嚴謹美,訓練了學生的思維。

  在這節課中還有很多地方做的還不夠理想,留給學生小組合作的時間過少,原因可能是這節課安排的內容過多,同時練習留出的時間也不多。教學就是這樣,有成功也有失誤,讓我們經常加以反思,保持優勢的教學方式,放棄失敗的教學方式,努力使自己的教學盡善盡美。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23

  本節課是對加法運算律的運用,透過這節課的教學,一方面鞏固學生對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理解和運用,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到學習運算律的價值。

  首先以計算47+58+42為教學例題,討論:你會怎麼做?生:先給58+42加上小括號。運用了加法的結合律。師:怎麼計算89+14+56。最後出示:78+(47+22),學生獨立做在本子上。交流時,強調這裡運用了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練習時候,我以怎麼計算204+417為例,學生獨立完成。交流時出現兩種情況:一個是把204拆成200+4,一個是把417拆成400+17。師:哪個數更接近整百呢?把哪個數拆開更有利於我們接下來的計算?學生們統一了認識,在後來的練習中,還是有好多孩子不能選擇更接近整百的數去拆。

  對於例如:345+201這樣的計算,在怎樣運用簡便計算時掌握的不是很好。這反映了學生對於運算律的運用還不夠靈活,尤其是對運算律的逆向運用,我覺得可以進行一個專項的訓練。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24

  小數,學生在三年級、四年級已有所接觸,多數學生對於小數的意義的理解是膚淺的,沒有真正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上的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讓學生經歷具體分析一位小數的意義的過程,為後面理解二位、三位小數的意義作鋪墊,在此基礎上再實現對小數的整體意義的概括,降低了教學難度。

  小數的意義是比較抽象的知識,抽象知識的教學最好的方法是採用直觀形象的手段進行教學,越形象具體學生越容易理解。我讓全體學生都從一位小數學起,積累一定的認知經驗,再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時就比較容易,也更能借助分數來理解的小數的意義。學生能過對正方體學具的操作,一步一步加深對小數意義的理解和認識。

  從上完的這節課的效果來看,我總感覺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學生練習質量不高。究其原因我感覺可能問題出在“分數”上,學生對分數也只是有初步的認識,有關“分數”的更多更具體的知識根本沒有學習,如今要藉助分數來理解小數的意義,存在一定的困難也在情理之中。究竟如何突破,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存在問題:

  1、課前預設,特別是練習量較大,沒有考慮學生實際。

  2、課前對學生的學習實際瞭解不夠,且在課中沒有及時調整。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25

  本節課是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小數乘法的第五課,在本節課的學習中,我先讓學生複習判斷積的小數位數的方法,並在練習中檢查掌握情況,為接下來的學習做鋪墊。接下來以情境匯入,引出關於蠶絲的資訊,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瞭解小數乘法的多種演算法,加深對用豎式計算小數乘法的演算法及算理的理解,總結計算小數乘法的注意事項,隨後提出問題“積一定比乘數大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計算,比較,找規律,發現乘數大於1、等於 1 和小於 1 時,積與另一個乘數的大小關係,並透過舉例加深體會,然後在練習中鞏固所學,最後以談收穫結課。

  在學習過程中,對於錯誤的脫式計算,為求讓學生理解,我用畫圖的方法一步步展示,分析,讓學生明白每一部分的意義,知道錯在哪裡,正確的演算法是什麼,比較直觀,但花費時間也較多,致使後面練習的時間不足,找規律環節的舉例也沒能進行。課堂氣氛在後面的環節也過於沉悶,透過反思,我覺得自己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估計不足,應變能力也較差,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在這些方面多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提高課堂效率。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26

  本節課本著“教學為學生服務”的宗旨,創設了一個讓學生到菜館點菜的情境,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透過“自主點菜”——“瞭解營養”——“調整菜譜”——“自己設計菜譜”的一系列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養成了科學飲食的習慣。

  一、以情境創設來激發學生興趣

  本課先以民主路小學為學生提供的三種午餐,讓學生選擇要吃哪一種?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全班同學竟然沒有一位同學選A、B,全部都選C。究其原因,因為C份午餐有兩種菜是肉類。因此我便順勢接下來,透過我們的學習,同學們就會知道選C份午餐是否是合格的營養午餐?同學們個個興趣盎然,學習積極性非常高。

  二、以實踐活動來促進內化

  本課透過學生學習掌握科學的營養標準,對原來不注意營養均衡造成的可怕後果的感受,調整菜譜和最後學生利用本節課的收穫“自己設計菜譜,充分促進了學生知識內化,知識鞏固和能力培養。學生透過計算每份午餐的熱量脂肪體會到B、C兩份都是不合格午餐,只有A份午餐才符合營養標準,並自覺的促使自覺養成科學、合理的飲食習慣。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27

  本節課的教學與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的關係一課設計的環節基本相同,都是先透過情景,理解乘除法的意義,然後學生透過小組交流理解和掌握,乘除法各部門之間的關係。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借用各種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充分讓學生思考,並觀察,分析,比較由乘法算式轉換成乘除法算式所發生的變化,最後再透過學生的交流與討論,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總結出乘除法的意義及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求邏輯思維的發展,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反思:本節課教學,在教學中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教材為本,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如在教學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係時,最後總結除法與乘法的關係是互為逆運算。

  不足之處。

  1、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強,學生參與程度不高。

  2、必要的練習不夠。導致部分學生對乘除法算式的轉化還不清晰,無法達到運用自如的地步。

  3、對乘除法意義的進一步理解、拓寬還需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