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連加連減》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精選13篇)

《連加連減》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連加連減》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精選13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連加連減》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連加連減》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1

  這節課我主要是想使學生在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的同時,接觸連加連減。購物是每個孩子都經常性接觸的行為,孩子們可以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進行連加連減的列式計算,讓運算順序、計算方法,潛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較枯燥、抽象的數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同時在教學活動中,由於學生選擇商品的自主性較大,所以所列算式及計算過程也是不盡相同的,既強調了學生的自主性選擇,又增大了全體學生練習的數量。最後的購物環節,可以用來複習、鞏固、提高。

  雖然是這樣設計的,但是由於我的原因,所以有許多問題存在:教學的層次不是很分明,新授課與練習課的分界不太清楚。教學的節奏應該有張有弛,數學課求快,是我的一個誤區,數學應該有快有穩,這樣學生才能學的又清楚,又不十分緊張。還有個別環節處理的不夠妥當,如:練口算時候用了開火車的方式,不利於面向大多數學生,類似的問題,應該多加註意。

  《連加連減》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2

  這部分內容是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的知識,是學生在10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前面所學計算方法的綜合練習。透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進一步鞏固所學的100以內的加減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因為一年級已經學習了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運算順序,因此這節課的重點放在學習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中需要用豎式計算的方法。

  在具體的教學中,我結合情景圖例1,先按照運算順序,分步列兩個豎式計算,接著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怎樣寫就比較簡便?簡便在什麼地方?學生透過觀察發現兩個豎式連寫比較方便。在連減和加減混合的計算中,讓學生結合連加的豎式寫法類推出來。這樣既鞏固了前面的知識,又給了學生思考的空間,整節課的效果很不錯。

  在進行鞏固練習時,我採用一貫的方法,讓全班學生每人出一道題,內容可以是連加的、也可以是連減或加減混合的。然後全班一起計算,教師強調書寫格式和進位、退位的計算。這樣感覺學生計算自己出的題興趣很高,而且還鍛鍊了學生的思維和思考能力。

  在本節課中發現不足的地方是學生在自己出題時考慮不是很周全,有的題最後的結果可能超出了100,這樣就給學習困難的學生增加了難度。另外還有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進位和退位容易出現錯誤,審題不是很清。需老師在以後的練習中注意這方面的指導,讓學生認真審題,發現錯誤及時糾正。

  《連加連減》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3

  最近,我上了《連加連減》這一課,《連加連減》一課是本單元的一個難點內容,主要難在計算過程上,都要分兩步進行口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數作加數或被減數,才能完成計算任務。而且這個知識點的思維方法對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這個知識點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較重要的。而學生在學習這個知識前已經熟知加減法的含義,絕大部分學生對10以內數的加減口算也比較熟練。而且學生具有“添上、再添上”與“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所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並不困難。但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的結果,學生往往忘記第一步的得數。為了讓學生順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和方法,教學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首先,創設情境匯入,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在數學教學實踐中創設恰當的課堂情境,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而且還能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由發展的陣地。

  其次,引導學生看圖也是關鍵。因此在上這節課時,要讓學生透過體驗事情的發生過程,來明白算式的含義,我把書上例題的投影片稍作改變,使小雞吃米變成一個運動的過程,讓學生感受“來了、又來了”用連加計算的生活經驗。充分發揮一圖多用,讓小雞吃完米“走掉、再走掉”,讓學生感受“去掉、再去掉”用連減計算的生活經驗。同時,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在看懂圖的基礎上,列出算式。可採用同桌合作的學習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為了解決連加、連減時,學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數,或者由於看不見第一步得數而造成第二步計算的困難,本課設計時重點透過在第一步算式下畫橫線確定運算的順序,並記下第一步的得數,然後再接著往後算,從而解決了這一難點,當學生計算熟練後,第一步算式下畫的橫線不用再畫,第一步的計算得數也只要記在腦子裡就行了。

  最後,還要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的培養。本節課我引導學生看算式先畫○,後說計算過程來進一步鞏固連加、連減,深化新知。從而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為今後學習數學埋下種子。

  《連加連減》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4

  在學習這節課之前,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筆算加法和減法的方法。這節課的新知識就是,讓學生學會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的式題。教學中要緊緊抓住這一重點。這節課我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他們自己學會知識。在教學設計上進行了如下的嘗試。

  首先,為學生創設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以幫農民伯伯收南瓜的情境貫穿於本課。由分小組收南瓜引匯出連加算式,再由李大爺,王叔叔運走南瓜引匯出連減算式,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濃厚起來。

  在教學連加的.豎式時,我引導學生嘗試列出自己所想的豎式,由於,我沒有限制他們的思路,完全讓他們自己思考。透過他們自己嘗試列豎式後,由個別同學發表觀點,其他同學可以贊同可以反駁。在這樣寬鬆的學習環境下,就出現了三種不同的豎式方法:一種是用兩道豎式來求出得數;一種是直接把三個數加在一起算出得數;另一種是先算出前兩個數的得數再加第三個數。在解決例1時,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得數,充分尊重了學生,提倡演算法多樣化,在寬鬆的學習環境下,學習非常樂意展示自己的思維。

  其次,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學例2,我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做,學生根據連加的堅式計算方法,自主探索連減的筆算方法。讓他們經過自己的切身體會,從而解決問題,發自內心的選擇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遷移能力,又體現瞭解題策略的多樣化。教學中引導學生注意,能口算的可以口算,要根據實際需要示活地選擇解題方法。

  本節課的內容對於學生來說比較簡單,只要計算不要出現錯誤一般學生都會列對豎式。不過,因為加法可以三個數相疊進行計算,因此也出現了連減三個數一起相疊的豎式。從計算正確率來說,還有點讓人擔憂,以後還要強調計算時的細心和計算後的檢查!

  在這次的教學過程中,我也找到了自己身上的很多的不足:

  一、教學機智的培養。在對比三種豎式的優劣時,由於學生比較激動,只想贊成自己的想法,所以他們都爭著說自己的方法最簡便,最好。而且有的學生不知如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想法。這種情況下,我便草草結束了對每種豎式方法優劣的討論。由我簡單小結了一下:這些豎式都有優缺點,你們選擇自己適合自己的方法吧。這一問題的出現說明我在課堂教學中出現問題時的調控能力還有待於加強。

  二、計算課在鞏固練習時應加大訓練力度。由於我在教學豎式的不同方法時,多讓學生觀察其他同學的計算方法,並慢慢地細心計算,導致教學新知花費的時間過長。有的學生會出現不專心聽講,不認證傾聽其他同學的想法。這樣也導致了在練習用豎式計算的計算量是不夠的。我應該分層次佈置任務,這樣可能會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收穫。

  三、運用四導理念不充分。

  新課標中強調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四導教學法中也明確提出在課堂中要引導、誘導、指導、互導,有利於學生學習。可是這節課我卻沒有充分運用四導的理念,沒有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列豎式的方法。這是我在潛意識中不夠重視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結果。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會在需要動手操作時讓學生一起去合作完成。其實,像這樣的計算課,也是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一個機會。

  如果讓全班分組討論、交流,引導學生總結出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以及計算中應注意的問題。這樣使全體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不僅獲得了新知識,而且培養了觀察、分析能力和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我應該把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儘量用到每一節課中,最終,讓學生能夠站在講臺,把課堂還給學生。

  透過這次的教學,我明白了自己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在今後教學中,不僅要充分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更應該在教學中充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習慣,還要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連加連減》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5

  在分析教材後,我認為學生在計算上的問題應該不大,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的計算出來,而該課的教學重難點理解連加、連減的意義,並能正確掌握計算順序。以此為出發點,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環節進行突破,並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一、用剪紙小人呈現學生遊戲的情節,引起學生們關注身邊的數學。

  一年級的孩子求知慾很強,在開學不久他們許多人就已經將數學書多次翻看。如果在教學中我再原原本本地使用課本情境,孩子們不會很感興趣。所以我採用自制的剪紙小人來呈現學生遊戲的情節,讓學生透過小人參加遊戲的人數變化,逐步建立連加連減的模式。並透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引導學生明確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這樣做達到了以教材為基礎,以學生有興趣的情節為依託,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探尋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充分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二、玩一玩遊戲,讓孩子們體驗學習數學有趣又有用。

  在課中,我和孩子們一起玩一玩“乘車”遊戲,引導孩子們關注乘客的人數變化,並用算式表示出來。從中使他們充分體驗和理解連加連減含義,能夠運用解決生活、遊戲中的數學問題。讓他們感到生活中有數學,遊戲中有數學,學習數學有趣又有用。

  為了體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在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的同時,接觸連加連減,因此我還設計了購物遊戲。購物是每個孩子都經常性接觸的行為,孩子們可以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進行連加連減的列式計算,讓運算順序、計算方法,潛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較枯燥、抽象的數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同時在教學活動中,由於學生選擇商品的自主性較大,所以所列算式及計算過程也是不盡相同的,既強調了學生的自主性選擇,又增大了全體學生練習的數量。

  三、說一說課本例題的含義,加深對連加連減計算的理解。

  在學生充分理解連加連減算式的含義後,就課本上的例題和“做一做”的習題,我讓學生展開想象看圖說一說帶數量變化的數學故事,根據數量變化的先後,結合算式說一說計算順序,培養了學生對生活情節發展的分析能力,並進一步鞏固知識。

  課上下來,感覺學生學得還不錯,對計算方法、計算順序掌握的還可以,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的虛心學習,使自己不斷提高。

  -

  《連加連減》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6

  《連加連減》是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10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前面所學計算方法的綜合練習。透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進一步鞏固所學的100以內的加減法,提高計算能力。學生對連加、連減運算順序在一年級上、下冊已經學過,因此我將這節課的重點放在教學連加、連減中需要豎式計算的。

  我認為這節課的亮點就是讓學生自主探討學習。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教育的宗旨不在於把儘可能多的東西教給學生,取得儘可能大的結果,而首先在於教會學生怎樣學習,學會怎樣發展自己,以及離校後繼續發展”。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什麼,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如何學習,讓學生真正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取知識、主動發展,成為學習的主人。由於前面已經教學過列豎式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一年級也已經知道連加的運算順序,所以出示了28+34+23這個連加算式後,讓學生根據前面的經驗,列豎式計算,學生交流彙報後,我再針對學生平常容易錯和忽視的地方給與強調,規範寫法,這樣的能給學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著很多不足,很多值得我深思的地方:

  一、計算教學是否需要情境。

  教學中創設情境是為了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但是不是每一個內容都需要情境呢?什麼樣的情境才是有效的呢?比如在教學《連加連減》時,我是由幫農民伯伯摘西瓜這一情境引入的,到底我的這個情境對學生學習這節課的內容有多大的作用呢?如果改為由複習前面學的列豎式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引入,這樣讓學生透過知識的遷移,來自主探討列豎式計算連加會更好呢。

  二、當課堂上出現多種演算法時,不能急於去最佳化哪一種,而是要學生經過選擇、比較,自己實現演算法的最佳化,讓他們經過自己的切身體會,選擇出方法,這樣的理解才能更深刻。

  另外,在教學時要鑽研教材,要有機整合、研讀教材,注意前後知識的滲透,為以後相關知識的教學埋下伏筆。如,學生知道了三個數連加怎樣列豎式,那加個數,四個數連加,還會做嗎?這樣能幫助學生真正理解用豎式做連加;還有就是我們知道滿十要向前進一,那現在如果是列的三個數字直接相加的豎式,那就有可能滿20,這要怎麼辦呢?這些問題在這裡都可以涉及到,變成是滿幾十就向前進幾,為後面要學的知識做好鋪墊。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應繼續深入學習課標,研究教材,多瀏覽教育教學書刊,多上網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加快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步伐,注意積累,讓孩子們都獲得更多的收益。

  《連加連減》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7

  《連加連減》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初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

  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體驗連加、連減的意義,本課透過情景創設,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對連加連減有了初步的動態感知,接著引導學生觀察靜態的主題圖,讓學生在靜態中再次領會連加的意義。學習連減時,引導學生初步動態感知連減的意義,再定位觀察靜態圖畫,讓學生在靜態觀察中再次領會連減的意義。為了讓學生透過事情的發生,體會理解算式的含義,我把書上2道靜態的例題,以喂小雞課件的形式動態呈現,變成一個運動的過程,透過跑來2只小雞,又跑來1只小雞,讓學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透過小雞吃飽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讓學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這樣既讓事情發生的先後次序一目瞭然,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我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列出算式,再用課件動態展示喂完小雞後的情景,將連加連減這兩個知識點聯絡起來,像動畫片一樣娓娓道來,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展示了知識的連續性,學生很快就列出了連加連減的算式,教學難點自然也就迎刃而解,這一新授環節處理的可謂得心應手。

  連加、連減是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重要基礎,也是本單元的難點之一。連加、連減,難在計算過程中它們都需要分兩步進行口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作加數或被減數,學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數,或者由於看不見第一步得數而造成第二步計算的困難。因此,本課設計時重點透過畫符號確定運算的順序,並記下第一步的得數,然後再接著往後算,從而解決了這一難點。

  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本課練習環節,我設計了一個具有開放性的問題:想一想,在我們生活中有沒有用連加連減計算的例子?

  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

  在比較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和理解圖意時,我可以再放手一些,讓學生大膽去觀察、去表達,儘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給予充分的肯定,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

  《連加連減》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8

  1、動畫演示,直觀形象。本課憑藉多媒體的動畫演示,變抽象為具體,非常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小雞隻數的變化過程,把數量的變化過程和相應的計算過程同步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獲得了理解連加、連減含義的直觀形象支柱,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2、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練習時,利用學生的挑戰心理,創設了闖關形式的練習,學生情緒高漲,積極參與,興趣盎然。

  3、緊密聯絡生活。一開始,從現實生活入手,創設了小明餵雞的情境,提出要解決的問題。由問題的刺激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較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解決新問題。同時對學生進行了愛勞動的教育。新課學完後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連加、連減現象,有意識地拉近抽象的數學問題和生活實際兩者的距離,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4、精心設計練習。設計練習充分考慮每一層次的學生。基本練習幾乎人人都能過關,拓展練習使中、上學生得到發展,訓練了學生的思維。練習的形式多樣,有根據圖意列式的,是從具體到抽象;有根據算式畫圖的,是用具體的圖形幫助理解消化連加、連減的含義。

  《連加連減》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9

  《連加連減》是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6~10的認識和加減法》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初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下面,就《連加連減》教學過程設計,談談我的體會和思考。

  1.創設情境匯入,激發學習興趣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種重要教學策略。在數學教學實踐中創設恰當的課堂情境,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還能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由發展的主陣地。這堂課,我創設了小明喂小雞的情境,一下子就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很快就投入到學習的狀態中。

  2.動態感知,靜態領會

  為了讓學生透過事情的發生,體會理解算式的含義,我把書上2道靜態的例題,以喂小雞課件的形式動態呈現,變成一個運動的過程,透過跑來2只小雞,又跑來1只小雞,讓學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透過小雞吃飽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讓學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這樣既讓事情發生的先後次序一目瞭然,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我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列出算式,再用課件動態展示喂完小雞後的情景,將連加連減這兩個知識點聯絡起來,像動畫片一樣娓娓道來,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展示了知識的連續性,學生很快就列出了連加連減的算式,教學難點自然也就迎刃而解,這一新授環節處理的可謂得心應手。

  3.體現演算法多樣化

  我在教學做一做的兩道題目時,學生出現了幾種不同的算式方法:一種是先算左邊和中間的小棒,再加上右邊的小棒;另一種是先算出右邊和中間的小棒,再加左邊的小棒;還有一種是先算左右兩邊的小棒,再加中間的小棒。在解決這道題時,我提倡演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用不同的算式來解決問題,充分尊重了學生主體意識,給學生更多展示自己創造性思維的機會。

  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

  1.在理解圖意時,我可以再放手一些,讓學生大膽去觀察、去表達,儘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這是孩子們思維的萌芽,老師的肯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個了不起的發明家,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

  2.在教學5+2+1時,有學生先計算2+1=3,再算5+3=8,雖然我給與了肯定,但是對學生鼓勵表揚不夠。在教學例題8-2-2=4時,有位學生說:“因為2和2組成4,8-4就是4”,這體現了數學演算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我未能很好地抓住這一教學資源,進行拓展教學。

  3.在小組交流探究時,個別學生參與度不高,我沒能給與關注。當學生回答問題時,受年齡限制,語言組織能力不強,我耐心有待加強,應給與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發揮。

  《連加連減》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10

  在講連加連減這一課時由於課件是動態展示情境圖,孩子們注意力比較集中,並且能完整的說出圖意,這節課我重點讓孩子們多說,讓孩子們能理解連加連減的意義,說完算式的意義讓他們觀察和之前學過的算式不同之處,孩子們都是一個小小數學家,說的都非常好。那該怎麼計算呢?我沒有想到的發生了。第一個孩子說我先跳過去2先用4+1,我當時有點驚訝,跟我預設的不一樣,也沒有去問問孩子為什麼這麼做,就讓他先坐下找了另一位孩子說,結果這個孩子說先算後面的2+1,和我預想的還不一樣,我讓他先坐下又找了第三位孩子,並且也已經看出前兩個孩子的疑惑,嗯?這樣做不對嗎?其實我知道不能說錯,而是這節課就是要學的是按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所以我也沒過多評價,第三位說出我我想要的答案,先算4+3等於7再算7+1等於8,我記得最後我多說一句對前兩個孩子,從左往右計算不容易出錯。於是接下來練習都讓孩子多去說一說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明白從左到右計算的含義。整節課很順利就是練習有點少,孩子們還是需要多加練習。

  透過這節課我發現了之前評課楊老師提過的建議,精彩評價和延伸,在自己預設之外的該如何做,現在自己還是沒有一個很好的處理,首先要去表揚鼓勵,再強調本節課我們的重點,我們需要掌握的為什麼是從左到右的順序,不要否定孩子們的想法,透過這節課我也發現自己的不足,以後這方面我還需要多學習。

  《連加連減》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11

  《連加連減》的教學目標是初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

  為了有效達到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我在新授課前安排了一個生活情境匯入新課,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於生活,是實實在在的東西。同時,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也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因此,本堂課我創設了芳芳和她的弟弟去鄉下的奶奶家玩的情境。學生們比較感興趣,能很快地投入到學習的狀態。

  為了讓學生透過體驗事情的發生過程,來明白算式的含義,我把書上的2道例題變成一個運動的過程,透過跑來2只小雞,又跑來1只小雞,讓學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透過小雞吃飽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讓學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透過將喂小雞這一課件以動態的形式呈現,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事情發生的先後次序一目瞭然。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列出算式。再用課件動態展示喂完小雞後的情景,將連加連減這兩個知識點聯絡起來,像動畫片一樣娓娓道來,展示了知識的連續性,又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但是在理解圖意並說一說時,其實還可以再放手一些,讓學生去觀察,去表達,儘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這是孩子們思維的萌芽,老師的肯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個了不起的發明家,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連加連減》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12

  本節課教學連加、連減,這也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難點,主要是在計算的過程中要分兩步計算才能算出來結果。本節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

  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本節課所學的內容,我注意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教學開始,我透過讓學生根據圖中小女孩摘南瓜的圖,自己編故事並表演動作,把圖中的意思表達出來,學生們都很積極的把自己編的故事說出來了。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把題中的數量關係表達了出來:第一筐有4個南瓜,第二筐有2個南瓜,小紅有推來了一個南瓜,一共摘了7個南瓜。

  我本來想先讓學生列出兩道算式,再把這兩道算式整合成一道算式的,結果學生一下子就把連加的算式說出來了,因為學生對於連加、連減的算式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我就直接跳過了那個步驟,直接進行下面的教學了。在接下來教學連減的過程也是和連加的過程差不多。在連加、連減教學完以後,讓學生總結一下今天學習了哪些內容,連加和連減的計算順序是怎樣計算的。學生對於他們的計算順序也都比較熟悉。在後面的練習中,我也是儘量先讓學生把圖所表示的意思說出來,得出數量關係,再進行列式計算。

  本節課不足:

  在練習的時候,理解題意時,我應該再放手一些,讓學生大膽的去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應該給予他們充分的肯定,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

  《連加連減》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13

  1、動態感知,靜態領會

  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體驗連加、連減的意義,本課設計了一開始就設計了“算式接龍”的遊戲。透過情景創設,喚起舊知,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對連加連減有了初步的動態感知,接著引導學生觀察靜態的主題圖,讓學生在靜態中再次領會連加的意義;學習連減時,引導學生在“小朋友愛勞動,採摘絲瓜”中初步動態感知連減的意義,再定位觀察靜態圖畫,讓學生在靜態觀察中再次領會連減的意義。

  2、重視演算法,突破難點

  連加、連減是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重要基礎,也是本單元的難點之一。連加、連減,難在計算過程中它們都需要分兩步進行口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作加數或被減數,學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數,或者由於看不見第一步得數而造成第二步計算的困難。因此,本課設計時重點透過畫符號確定運算的順序,並記下第一步的得數,然後再接著往後算,從而解決了這一難點。

  3、開放應用,凸現價值。

  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本課練習環節,我設計了一個具有開放性的問題:想一想,在我們生活中有沒有用連加連減計算的例子?

  生舉例:我原來有5支鉛筆,媽媽先買來了3支鉛筆,又買來了1支,現在我一共有幾支鉛筆?可以用 5+3+1=9 來計算。

  生:媽媽給了我10元錢,我買鉛筆用了2元,買本子用了3元,我還剩多少錢?10-2-3=5,引導學生把知識運用於實踐,解決實際問題,對知識有一種實質性的理解,從而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所在。

  4、遵循規律,寓教於樂

  一年級學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課堂40分鐘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設計環節,還是練習環節都要符合一年級孩子的心理特徵與認知特徵。因此在練習部分設計了智力闖關。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採用遊戲形式來鞏固學生剛學到的新知,重點突出運算順序。

  需要改進的地方:

  在比較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時,我還可以在放手一些,讓學生去觀察,去表達,儘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這是孩子們思維的萌芽,老師的肯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個了不起的發明家,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