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大自然的聲音》教學反思11篇

《大自然的聲音》教學反思

《大自然的聲音》教學反思11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聲音》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自然的聲音》教學反思1

  這篇課文結構嚴謹,第一自然段概括地說明了“大自然中有許多美好的聲音”,作為文章的總起。第二、三、四自然段均以總分的方式構段,介紹了風、水、動物的聲音。

  因此,我以“大自然有哪些聲音”為主線展開教學,在小組彙報時,我有所側重地引導學生學習第三自然段“水的聲音”,抓關鍵詞、重點句進行朗讀、體會,然後觀察發現“頂針”的句式,“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嘩啦啦地洶湧澎湃”,當然“頂針”這樣的術語不能直接告訴學生,只能讓他們去發現句子的結構特點“前一個句子的末尾成為下一個句子的開頭,自然連線”,進而有規律地背誦。

  另外兩個自然段我採用扶、放的過程,“風的聲音”側重對比的寫法,“動物的聲音”運用了排比的手法,都是展示了聲音的魅力,我意在培養學生獨立閱讀和團結合作的能力。

  最後又回到全文,引導學生髮現全文的構篇特點和第二、三、四自然段的構段特點,從整體上對全文有一個把握。

《大自然的聲音》教學反思2

  《大自然的聲音》是一篇淺顯易懂、生動有趣的課文。我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入境、想象、美讀、感悟,讓學生真正地走進大自然,體驗大自然,發現大自然,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另外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我還注重指導學生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這篇文章的第1自然段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段、總起段。學習完課文後,我提出問題:這篇文章哪些段落具體地寫了大自然的聲音?學生一下就回答出:2—4自然段具體地寫了風、水、動物的聲音。我又繼續追問:那課文中的哪一段是概括地寫呢?學生很快就發現了第一自然段。我啟發學生思考:第1自然段和2—4自然段是什麼關係?學生想了一下便說:2—4自然段是圍繞第一自然段來寫的。

  我相繼表揚他們很會動腦筋,並告訴他們,第1自然段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段,而它又是第1自然段,在文章的開頭,所以它又叫總起段。接著我又告訴學生,這篇課文的第2—4自然段中還出現了總起句和中心句,看看你們能不能找到。學生的求知慾被激發了,他們積極地讀著課文,思考著,一下就找到了中心句、總起句。

《大自然的聲音》教學反思3

  這課生字不難,所以採取了集中識字的辦法解決識字。學生學生字的差距就很大,會的人是不教就已經都會了,尾巴上的幾個同學明明預習過了,但連字詞都讀不對,只得用笨辦法:越不會讀,越叫起來讀,課上讀完,課後再寫兩遍拼音再到講臺上單獨讀給我聽。要是還不行,有必要對這幾位同學單獨檢查預習情況。

  高老師的文章裡說過,當學生基本上能做到“自主掃除閱讀中的字詞障礙”這一要求後,要進一步提出第二項預習要求:遇到不理解的詞語,查、詞典瞭解它們的意思。如今第一學期已經到了最後兩個單元,我準備開始在預習作業中增加一項詞語解釋,所以今天鋪墊了一下怎麼寫詞語解釋,為此額外花了幾分鐘時間。

  照例讓學生來說生字的書寫要點,最近同學們寫字的進步普遍很大,我也特地選了幾個進步很大的同學來說。“器、演、柔、琴、感、滴”都說得不錯,也複習了“激”的筆順,對比了“敲”的右半部分和“支”的區別,第一個說“奏”的同學說下面的“天”捺變點,很快有同學指出不是“天”而是“夭”,觀察還是很細緻的。字可以集中識,但詞還是要放在句子中理解。前幾個單元學的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不能丟,“呢喃”可以用聯絡上下文理解,“匯聚”是同義構詞,理解“洶湧澎湃”和“波瀾壯闊”時藉助了圖片,追問了一句這兩個詞都可以形容大海,那麼又有什麼區別,問倒一片。小沈同學說得最清楚,“洶湧澎湃”強調水勢急,“波瀾壯闊”強調水域廣,這種對詞義的敏感是大量的閱讀培養出來的。“輕柔”和“溫柔”放在句子中進行辨析,又當堂出題檢驗了一下,希望她們都記住了。

  這一單元要賞析生動的語句,但不能進行生硬的修辭手法概念填鴨,這一課又有足足兩段需要背誦,課堂上要是讀不夠,老師又不教怎麼背書,孩子一回家,少不了要讓家長孩子齊齊把頭髮薅禿。所以以第二自然段為例,就教怎麼背誦。怎麼背呢,說起來複雜,其實跟上一個單元的內容是有銜接的。路徑還是一致的,先讀,讀完思考每個句子講了什麼,再找句子和句子之間的關係,然後找關鍵句,藉助找到的關鍵句來理解整段話的意思。這是背誦的準備工作,要做到背誦,還要藉助工具,課堂上,板書就是工具;

  回家後,鉛筆橡皮草稿材料紙原樣模仿。

  課上怎麼練的呢,一句一句讀,“風,是大自然的音樂家。”學生已經很敏感了,不等後面讀完就大聲說:關鍵句!音樂家做了什麼呢?第二句告訴我們了。“他會在森林裡演奏他的手風琴。”分別理解“他”和“手風琴”指的是什麼,然後多做一步,回到上一句,問這兩句話有沒有關係。當然有,這兩句話先說風是音樂家,再說音樂家做什麼。緊接著問,那麼這句和下一句的關係呢?聰明的孩子已經會說了,樹葉就是琴鍵啊,所以翻動樹葉,讀到“唱出各種不同的歌曲”,孩子又發現了,這句話尾巴上的“不同”和下句話裡的“不一樣”是對應的。那麼下一句話裡有幾個“不一樣”呢?數數都是會數的,小朋友爭先恐後地說有四個,那為什麼分號只有一個呢?有一個同學讀錯了,讀成了“有不一樣的樹葉,有不一樣的聲音;

  有不一樣的季節,有不一樣的音樂”,趕緊抓住這一點追問,為什麼這麼讀的話就錯了?小朋友對比著把這句句子又讀了幾遍,讀明白了,它不是並列的四個小分句,裡面其實藏著因果關係,因為樹葉不一樣,所以聲音不一樣;

  因為季節不一樣,所以音樂不一樣,這是兩個“因為所以”。這時候再讓小朋友單獨挑戰背這一句話,就再沒有像剛才那樣讀錯的了。後面是一個超級長句,把它拆分成兩半,一半是微風,一半是狂風,這時候就開始用“工具”:先讀微風,把“拂、輕柔、好像、讓人感受到……”寫在一側黑板上,藉助這幾個關鍵詞來背這半句,每抽一個同學,就擦去一個詞,到第四個,已經能把這半句背出來了。再用同樣的方法背狂風,這次讓學生來說可以寫什麼關鍵詞,大家依葫蘆畫瓢,說“吹起、激動、雄偉、令人……”就這樣,用同樣的方法又背了後半句。教到這裡,告訴孩子,在家也這麼背,一開始不記得,可以先寫幾個關鍵詞,再遮住或者擦去,多讀幾次,這句話就背出來了。這一句背完,還要回到上一句,微風和狂風一樣嗎?不一樣,對呀,這就是解釋前一句說的“不一樣”,所以每一句和每一句之間都有關係。一句一句地背,就能把一個段落背出來了。

  在反思中如此詳細地把這部分記下來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因為課上教了,但肯定還有孩子回家又不記得怎麼背了,在此進行記錄,可以讓有需要的孩子重新回顧課堂上教的方法;

  第二,是正好晚上和田林的沈成老師進行了對句子關係的討論,我個人覺得這一段文字很適合用來讓孩子一邊讀一邊發現句子之間的聯絡。

  在我的預設裡,學生對擬聲詞是很熟悉的了,因為平時課堂中沒少接觸過,之前疫情期間給孩子們讀故事的時候還專門讀過一篇裡面有大量擬聲詞的童話呢。但是藉助練習冊上的習題一檢驗,才發現部分學生還不明白,把“洶湧澎湃”也當作擬聲詞了。所以又花了一些時間把這個知識點敲實。再加上前面一起背書花的時間,今天來不及寫小練筆了,只得挪到明天。

  以往教小練筆,我自己不寫,就等著用學生寫的來講。後來觀察吳老師不是這麼做的,吳老師每次都先自己寫,寫的過程中,就知道學生哪裡會有問題了。所以我也學著先自己寫“鳥兒是大自然的歌手……”,第一次寫的句子寫了夜鶯、麻雀和喜鵲,用了擬人和排比,但是沒有用擬聲詞,經過吳老師的提醒,增加了擬聲詞,這時發現選的寫作物件不行,叫聲不夠有特點,不是啾啾就是嘰喳,吳老師提示可以說貓頭鷹或布穀鳥,於是進行了第三次修改。在這個改句子的過程中,也可以預測學生一定也會遇到和我一樣的問題,如果我自己不寫、不改,就很有可能忽略這些,練筆的效率和效果必然會不盡如意。“廚房是一個音樂廳……”也是如此,廚房裡會發出聲音的東西可不少,選什麼來寫呢,我會經歷的思考過程,也是學生將面對的過程,如果老師能想在前面,教的時候自然就胸有成竹了。

  今天還和沈成老師交流了關於第六單元圍繞關鍵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他說他是把最後的關鍵句先拿出來,然後藉助這句關鍵句去看一看每一段話是不是這麼寫的,比如《海濱小城》寫的是海濱小城既美麗又整潔,然後就拿著每一個小節的內容來看是不是圍繞著這個美麗或者整潔去寫作的。但是高老師提出了異議,她說不是為了印證,而是應該抓住這句話去理解這個部分的意思。沈老師很慷慨地和我分享這段記錄並問我的想法。在我的理解中,關鍵句是幫助我們理解文章內容的一個工具,但並不是整篇文章的寫作目的。我們找關鍵句的意義是什麼?我們讀文章的意義是讀懂,那麼搞懂每句話的意思也好,找關鍵句也好,都是為了讀懂而服務。因此,讀的目的從來就不是找關鍵句本身,而是透過找關鍵句的過程,理清楚句子的意思,如果有關鍵句,那麼用上這個找到的關鍵句來概括段意,有的段落甚至沒有明顯的關鍵句,那就需要我們自己去提煉。三上還沒有概括的要求,那麼就應該是能說一說這段話的大致意思。找關鍵句只是其中的一個步驟,我們讀文章的目的就是讀懂文章的意思,能借助關鍵句把一段話的意思說清楚,而不是去不斷印證文章是不是圍繞著關鍵句來寫的。

  我也不確定我的理解對不對,所以暫時先記錄下來,留待日後繼續討論。不管怎麼樣,能有這樣的跨區研討,是相當幸福的,能有小夥伴這樣一起捋一捋思路,很多東西會在討論中變得清晰。

《大自然的聲音》教學反思4

  本課要求學生朗讀課文,會背誦第2—3自然段。

  《課程標準》中第二學段要求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教—學—評一體化教學策略與實踐》中有關於“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的細化標準。

  正確:讀準字音,讀準停頓,讀準重音,讀準節奏,讀準語調;

  流利:讀得連貫不指讀、不詞化,讀出速度不唱讀、不拖音;

  有感情地朗讀:在理解文字的基礎上,透過語音、語調、語速的變化,表現出文中人物心理、態度、心情、精神、認識等方面的變化。

  以上是整個基礎教育階段的朗讀要求以及細化,根據學段要求,第一學段要求做到讀準字音、不唱讀、不指讀;第二學段要做到讀準停頓、不詞化。

  在《大自然的聲音》一課中,語言非常生動。在實施的過程中,我先佈置了預習,課上小組內檢測朗讀情況,只有一半的學生能夠熟讀課文。這樣一來,對課文的朗讀目標達成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我只能把課文分解,先進行第二自然段的熟讀成誦。

  班裡有三四個女生朗讀很好,讓她們範讀的時候,也出現了字音不準影響發揮的情況。看來,預習的作業需要制定一個評價標準了。

  其實三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理解基礎,他們知道“微風”“狂風”的區別,在朗讀的時候也會想要透過語調的變化來區別,只是大部分學生“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只能我帶著他們讀。

  先讓他們克服每個字的節奏一樣的問題,一句一句、一個詞一個詞帶著他們讀,我朗讀讓他們邊想象邊跟著我不出聲讀……反覆幾遍之後,集體朗讀時已經有了很大進步。

  接著進行了5分鐘小組內賽讀,看誰能背下來。5分鐘後,有13人學會背第二自然段,但是在背誦的時候,朗讀要求很明顯又降低了。

  經此一課,對於朗讀目標的落實有以下改進措施:

  1、制定預習檢測標準,讓學生能自我監測。

  2、課堂上多領帶學生進行朗讀,把朗讀要求以及標準讓學生掌握熟練,知道自己要達到的目標。

  3、多佈置一些片段背誦,讓學生經常練習,使背誦和朗讀達成一個水平。

《大自然的聲音》教學反思5

  在課堂的一開始我就和學生相互強調了上課的規則,整堂課如果一次手都不舉那將會被扣操行分。舉手次數有一次或者兩次以及三次以上的分別將有不同程度的操行分加分。

  上課時,由一段大自然的聲音來匯入,請孩子們聽聽,從這些聲音當中,你聽到了哪些聲音?可能是因為課堂一開始的聲音匯入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所以從一開始孩子們都在全神貫注地投入課堂。

  在學習詞語的時候,我首先出示了兩排詞語。在請兩個學生進行交流的過程當中,我都對他們進行了鼓勵性的評價,並且在第一個學生教讀完成以後,我發現孩子們的聲音非常的響亮,甚至有一些吵鬧,於是我就藉助出示的詞語裡面的三個詞語來提醒孩子們。這三個詞語分別是“溫柔”、“感受”、“激動”,我提醒孩子們讀的時候,不要太激動,聲音不用那麼大,可以稍稍溫柔一些,學會用心去感受這些詞語。這讓我想到了李主任講的將課文內容與自己的教學評價相結合。

  在講到“琴”這個字的時候,出現的詞語是手風琴,我隨機抽問學生,你還知道哪些其它的琴類,學生一一列舉出了有小提琴、鋼琴、電子琴、胡琴、豎琴等等。這其實是在引導學生學會歸類組詞,這也是受李主任講到“花”這個字的時候的啟發。在講授給“花”組詞時,可以問學生你還知道哪些花,學生可能會答出玫瑰花、菊花、太陽花等等,教師再總結這些都是花的不同種類;接著問學生你見過哪些顏色的花,學生可能會答出紅花、白花、藍花等等,教師再總結這是不同顏色的花;還可以問學生花由哪些部分組成,有花瓣、花蕊、花籽等等;最後還可以問學生你在生活中知道哪些像花但不是花的東西,比如火花、水花、心花等等。引導學生學會歸類組詞其實也是對學生一種思維的訓練。

  在講我會寫的生字的過程當中,我摒棄掉以前的我講學生聽這種方式,變化成了全部過程由學生自己來分享。首先讓學生觀察所有生字的結構,將生字的結構搞清楚並進行歸類,然後讓學生自己仔細觀察哪些生字容易寫錯,並說說容易寫錯的地方在哪裡,最後在我覺得有必要範寫的生字上引導全班學生一起進行書空。

  在整堂課的過程當中,我感覺課堂氛圍非常的愉悅,整堂課上下來也很流暢,自我感覺很舒服。分析了一下原因,第一,學生一開始被我調動了興趣;第二,在整堂課的過程當中,我一直在對學生進行鼓勵性的評價,評價與也不再像以前一樣單調;第三,整個過程完全是由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做引導。做得不好的地方就是對課文的讀還沒有進行一個基本的回顧。

《大自然的聲音》教學反思6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首文筆優美,語言生動活潑的科普知識性兒童小詩。它從一些最為常見的自然現象入手,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秘。詩歌文字淺顯,文筆優美。

  一.教學效果:

  1、落實朗讀訓練,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理解課文內容,在品讀過程中感悟語言,體會大自然語言的妙不可言。

  2、注重在閱讀中引導學生髮現詩歌寫作上的特點及形式,指導學生仿寫,給學生創作寫作的平臺,使其思維得到拓展。

  二.成功之處:

  1、轉換語言文字的敘述形式。小詩中是以第三人稱來寫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文字更加充滿童真童趣,更加接近孩子們的心靈世界,我則調動孩子們一起將小詩以第一人稱的口吻進行改編。如小詩的第七小節:“你如果釣到大魚,魚鱗上也有圓圈,一圈就是一歲,這又是大自然的語言。”我示範給孩子們可以這樣改編文字:“小朋友們,大家好,我是金魚身體上的魚鱗,你們知道我還有什麼作用嗎,那就是我可以告訴你我的主人金魚有幾歲了呢!我有幾個圈圈,就說明金魚有幾歲了。怎麼樣小朋友們,今天知道這個小秘密感覺很開心吧?”這樣一來,我發現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更濃了,這讓孩子們對於這篇詩文的每一個小節更有了進行改編的樂趣,讓每節小詩更加充滿童話的色彩,將學習知識與創作語言故事緊密地融為了一體。後來孩子們又對其它幾個小節,如:小蝌蚪、大樹年輪、大雁、三葉蟲等小節都做了語言文字的改編,從而改變了一種原有的教學方式,更讓孩子們學習興趣濃厚。

  2、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體會語言文字的美妙。特別是小詩的第四和第五小節,講的是蝌蚪和大雁帶給我們的關於大自然的語言。對於蝌蚪和大雁孩子們並不陌生,蝌蚪像黑色的“逗點”,大雁像省略號一串,此時,我便會引導孩子們在腦海裡進行充分想象,同時藉助書中提供的畫面,感受兩種小動物不同的可愛之處,最後再讓孩子們進行感情朗讀。這兩個小節中分別有兩句反問的語氣,更加使文字充滿了童趣,但孩子們的語氣還不是很到位,後來經過我的範讀和轉換句子形式來提醒孩子們去讀,最終能讓孩子們達到了有感情去讀。

  3、詩歌的創編。課後我佈置孩子們回去蒐集整合資料:“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寫一寫,如果能寫成詩歌就更好了。”班級多數孩子,特別是普通組和提高組的孩子們幾乎都去搜集有關大自然的語言了,有的是關於諺語的,如“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等等類似的天氣方面的諺語;有的則是將自己蒐集到的相關資料,整合了一節節充滿童真童趣的小詩。

《大自然的聲音》教學反思7

  這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段、總起段。

  學習完課文後,我提出問題:這篇文章哪些段落具體地寫了大自然的的聲音?

  學生一下就回答出:2—4自然段具體地寫了風、水、動物的聲音。

  我又繼續追問:那課文中的哪一段是概括地寫呢?學生很快就發現了第一自然段。我啟發學生思考:第一自然段和2—4自然段是什麼關係?

  學生想了一下便說:2—4自然段是圍繞第一自然段來寫的。

  我相機表揚他們很會動腦筋,並告訴他們,第一段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段,而它又是第一段,在文章的開頭,所以它又叫總起段。

  接著我又告訴學生,這篇課文的2—4自然段中還出現了總起句和中心句,看看你們能不能找到。學生的求知慾被激發了,他們積極地讀著課文,思考著,一下就找到了中心句、總起句。學會這種寫作手法。這篇課文語段優美,要讓學生把2---4自然段流利有感情的背下來。

《大自然的聲音》教學反思8

  這篇課文把大自然中的風,水,動物比作音樂家和歌手,透過形象、生動的聲音描繪大自然中那美妙的音樂,讓人對大自然油然而喜愛之情,那聲音是那樣的美妙。

  課文在構段結構是總,分,在段落中也是以這種結構來寫的。全文圍繞第一自然段來寫,在二,三,四自然段中分別介紹了大自然中的三位音樂家。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有很多的寫作方法值得講一講。一是文章的結構方式總分總的結構,可以讓孩子們仿寫。二是第二自然段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方法,讓孩子們在反覆的誦讀中感受微風與狂風的不同,孩子們會記住這種寫作方法。三是運用了頂真得寫法,讓孩子們在閱讀中去發現這種寫法的特點,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學寫,相信大部分孩子以後會運用這寫法。四是第四自然段運用了排比的寫法,在次複習排比句的特點,讓孩子們記住必須是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句子排列在一起,才是排比句。

《大自然的聲音》教學反思9

  《大自然的聲音》這篇課文以清新活潑的筆調介紹了大自然中風的聲音、水的聲音和動物的聲音。引導學生入境、想象、美讀、感悟,讓學生真正走進大自然,體驗大自然,發現大自然,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一、教學效果

  本節課圍繞著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巧妙解釋總分關係。

  本文的構段關係是:第一自然段是概括地寫,在文章的開頭,又叫總起段。第2—4自然段具體地寫了風、水、動物的聲音,是分寫,是具體描寫。為了讓學生形象地瞭解這樣的構段關係,我巧妙地採用這樣的方法:請班長站在講臺上,告訴同學們,班長好比是第一自然段,而其他小組長就是分寫,是圍繞班長這個中心段來寫,兩者之間的關係是總分關係。這樣一比方,學生就清楚了總起段和分寫的關係。

  接著我又告訴學生,這篇課文的2—4自然段中,也有總起句和中心句,像組長和組員之間的關係一樣,看看你們能不能找到。學生的求知慾被激發了,他們積極地讀著課文,思考著,很快就找到了中心句、總起句。

  2、以課本為本,大膽想象。

  第二自然段主要寫“風”的`聲音,當學習“那聲音輕輕柔柔的,好像呢喃細語,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溫柔”時,教師在黑板上寫下句型:“……的聲音……,好像……”,然後告訴學生:介紹一種聲音除了模仿它的發音,還可以大膽地運用想象,把與它發音相似的東西聯絡起來,再用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我以課本為出發點,並且跳出了課本的限制,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從而讓學生去感受更多的大自然的聲:雷公公、冰雹、大公雞、小青蛙……這些都是課本中所沒有提到的。這樣一來,學生既拓展了學習空間,又可擴大視野,增長知識,可謂一舉而多得。

  二、成功之處

  回顧整堂課文,我認為比較成功的一處是:讓朗讀實實在在走進學生心中。

  課堂教師範讀,常常是教師“聲情並茂,聲淚俱下”,學生聽著是茫茫然,效果甚微。教師的朗讀課文,學生“不打心裡過”,這樣的朗讀不僅使閱讀流於形式,而且會削弱學生自己思考問題的能力。在這次教學中,我變換一下方法,由我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而變為讓學生閉眼傾聽,捕捉文中感點,大膽想象,我要求:“請大家仔細聽老師朗讀課文,邊聽邊想課文中都講到了哪些聲音,然後選出一種你最喜歡的聲音談談你聯想到什麼,大家說好不好?”在聆聽教師朗讀的過程中,學生由於是閉著眼睛,比較容易專心地體會課文的意境,這種方法有益於培養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讓學生真正走進大自然,體驗大自然,發現大自然,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三、不足之處

  回顧課堂,也有不足之處。

  課文語言生動優美,寫出了大自然中許多美妙的聲音。文中第二自然段中寫了風的聲音,作者先寫了風是大自然的音樂家,然後分寫“不一樣的樹葉,有不一樣的聲音;不一樣的季節,有不一樣的音樂”。這句話中用了四個“不一樣”,寫出了聲音的不同。在指導朗讀時,缺乏指導,缺乏方法。應該引導學生抓住四個“不一樣”,讀出語調語氣的起伏變化。用師生對讀或男女生互讀等方式,讀出“微風拂過”時的輕柔“狂風吹起"時的熱烈,來體會大自然美妙的聲音。

  四、改進措施

  上完課,我覺得在今後教學中,可以採取以下改進措施:

  加強擬聲詞、描寫聲音的短語的積累。這篇課文表示聲音的詞很多。如“滴滴答答、叮叮咚咚”等直接描寫聲音的詞語,也有“輕輕柔柔的好像呢喃細語、雄偉的樂曲、充滿力量的聲音”等形式的短語。結合本單元的單元要求,引導學生自主摘抄喜歡的詞、句段,把它們進行歸類,然後用這些詞語寫一段話,學以致用,這樣不僅讓學生領略了語言文字的生動,也進行了學習方法的訓練,落實了單元目標。

《大自然的聲音》教學反思10

  今天上了《大自然的聲音》的第二課時,整堂課給我的感覺有些不盡人意。

  下來我自己分析了一下原因,一開始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上課的過程中也沒有很好地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其實我明明可以做一些鼓勵性的評價來改善當時的課堂氛圍的,但是當時的我卻什麼也沒有做,一直就是按照我自己的進度來講。

  以至於到最後,學生的興趣已經降到一個極低的點,整堂課的氛圍就顯得有一些沉悶。其實這篇課文十分有趣,應該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一篇課文,可是由於我的沒有調動,再加上學生本身的精神狀態不是特別好,導致今天的這堂課上下來很不滿意。

  下午在上選修課的時候我特別選擇了這篇課文的課後的小練筆來作為講課內容,沒有做過多的準備,但是在孩子們的通力合作下,我有了一些新的收穫。

  這堂課我叫學生圍繞“鳥兒是大自然的歌手”這一句話來寫一段話。首先讓學生抓住這一句話的關鍵詞“鳥兒”還有“歌手”,那很明顯是要寫鳥兒的聲音。那什麼樣的聲音才能夠成為歌手呢?鳥兒的聲音會有哪些變化呢?

  孩子們回答鳥兒的聲音可能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快、有慢,還有一隻鳥兒和一群鳥兒發出來的聲音是不同的以及不同的鳥兒發出的聲音也是不同的。於是我交給學生兩個寫作的角度,第一個角度可以先從一隻鳥兒發出的聲音是什麼樣子的,像什麼歌一樣來寫,然後再寫一群鳥兒發出的聲音又是什麼樣子的,像什麼一樣。或者從另外一個角度不同種類的鳥兒發出的聲音不同來寫。

  其中一個孩子這樣寫道:鳥兒是大自然的歌手。當一隻鳥兒在那裡獨唱時,那聲音嘰嘰喳喳的,是那麼可愛,那麼淘氣。當一群鳥兒在一起合唱時,森林裡就開始了鳥兒們的大合唱,那聲音有時大,有時小,有時高,有時低。就這樣,從一隻鳥兒獨唱一直唱到鳥兒大合唱,那聲音多麼洪亮,多麼美妙,我真喜歡鳥兒們的歌聲啊!

  圍繞一篇課文上了三堂課,感受卻大不相同,時好時壞,像坐過山車一樣繞了一圈。上課可能也有所謂的天時、地利、人和吧!

《大自然的聲音》教學反思11

  這是一篇淺顯易懂、生動有趣的課文。我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入境、想象、美讀、感悟,讓學生真正地走進大自然,體驗大自然,發現大自然,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另外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我還注重指導學生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這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段、總起段。學習完課文後,我提出問題:這篇文章哪些段落具體地寫了大自然的的聲音?學生一下就回答出:2—4自然段具體地寫了風、水、動物的聲音。我又繼續追問:那課文中的哪一段是概括地寫呢?學生很快就發現了第一自然段。我啟發學生思考:第一自然段和2—4自然段是什麼關係?學生想了一下便說:2—4自然段是圍繞第一自然段來寫的。

  我相繼表揚他們很會動腦筋,並告訴他們,第一段就是這篇文章的餓中心段,而它又是第一段,在文章的開頭,所以它又叫總起段。接著我又告訴學生,這篇課文的2—4自然段中還出現了總起句和中心句,看看你們能不能找到。學生的求知慾被激發了,他們積極地讀著課文,思考著,一下就找到了中心句、總起句。

  在教學這篇文章時,出現了很多不該出現的問題,導致這些問題的直接原因:1、教師對教材鑽研不夠,對文章的熟悉程度不夠。

  2、在備課方面沒有精心準備,在教學過程中很多過渡語過於生硬,不能起到引導作用。

  3、上課教師語言不夠規範,嚴謹。

  應對措施:1、在平時上課時,注意語言的規範性。

  2、上課前對教案多鑽研,設計教案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

  3、備課時要注重細節,過渡語設計符合本年級學生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