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跳水》教學反思彙編15篇

《跳水》教學反思

《跳水》教學反思彙編15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跳水》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跳水》教學反思1

  曾有專家大發感慨:現在我們的一部分語文課都是遊離於文字之外的。文章寫得很有趣,寫得很有深度,但是我們教師在講課中卻不能夠引領著學生真正的走進文字中去。我想這麼感人的故事我要是講不出感覺來,那就是失敗!於是我用心的感受著,用心的朗讀著,我用心和我的學生打成一片,共同演繹著精彩的故事。這節課有下面幾個特點:

  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主。堅持學生自讀,自悟,自得;堅持教師為指導,做到"指一指引"以導向,"點一點化"以開竅,"撥一撥弄"以知曉,把學生引進理解文章的"門"引止理解文章的"路",把學習的主動權給學生。

  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互動,生互動,達到了和諧與統一。在這堂課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教師的引導恰到好處,較完美地處理了教師與學生的關係,達到了和諧,統一。這也是本課的一個亮點。

  體現了多媒體課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學生服務。《跳水》的故事動畫片,供學生欣賞,設計了多個層次的問題,供學生思考,把學生引入到故事的現場,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自然興趣盎然。

  創設和諧自主的交流的學習的氛圍。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有自主學習的機會,也有小組交流,全班交流的機會,沿著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教學。

  創設學生說話的情境和需求。在這節課中,讓學生對船長的行為進行評判和質疑,從而巧妙亮也自己的觀點。學生不斷地展示自己的才華,顯得很有成就感。尤其是最後一個問題。以一個記者的身份去向船長髮問,學生更覺得自然,巧妙。也願意很好是融入到作品中來。

  堅持"以人為本,發展學生的主體性"的教學理念貫穿整個教學環節,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跳水》教學反思2

  《跳水》這篇課文敘述了在一艘外國輪船上發生的故事:一隻猴子把船長兒子戴的帽子掛到了桅杆最高的橫木的一頭孩子為了追回帽子,走上橫木。在萬分緊急的時刻,船長急中生智,命令孩子跳水,水手及時下水搶救,終於使孩子轉危為安。故事蘊涵著這樣的道理:事物是不斷髮展和變化的,我們要根據情況的變化採取相應的果斷行為。

  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先引導學生對課題進行質疑:看到這個課題,你認為文章應該告訴我們一些什麼?學生紛紛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如:課文講誰跳水?什麼原因跳水?跳水的經過怎樣?結果又如何?跳水是唯一解決問題的辦法嗎?然後,我讓學生帶者這些問題讀書。

  學習課文第5自然段時,我組織學生小組合作探究: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救孩子?孩子如果不跳水,父親會不會開槍?學生透過討論、辨析,知道跳水是救孩子的唯一方法,從而體會到船長的沉著、冷靜、果斷。 最後,我引導學生想象續寫結尾:這件事過後,孩子會說寫什麼?船長會說些什麼?水手們又會說些什麼?透過想象,口語交際,寫結尾,既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又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和寫作能力。

《跳水》教學反思3

  《跳水》是俄國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文章,是一篇故事性極強的課文,情節跌宕起伏,學生樂於學習。課堂上因為環節設計的合理,問題提得精當,課堂上學生積極踴躍,課堂效果好。

  亮點一:在課上我從課題入手,引導學生進行質疑,從情感上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讓學生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從起因、經過、結果三個方面複述故事內容。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孩子如何步入險境,我利用板書梳理了孩子、猴子和水手之間的關係,並且讓學生把描寫猴子動作的詞語畫下來,從而走進課文情境,獲取真實感受,並對文字中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想法,得出孩子是在水手的笑聲和猴子的放肆中一步一步走入危險之中。為了使學生理解船長這一形象,理解他的品質,在體會孩子處於千鈞一髮的處境後,我丟擲了一個問題:如果你們此刻在船上,你會怎麼去救孩子?孩子們積極思考,想出了很多辦法。然後我再讓他們看看船長是怎麼做的,把自己的辦法和船長的做法進行對比,這樣他們就能夠深切體會到船長的沉著、果斷和機智,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亮點二:教學接近尾聲時,我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讀了這篇課文,你想到了什麼?學生根據自己最深切的體會暢所欲言。有的說遇到危急的情況要像船長那樣冷靜果斷地採取措施;有的說開玩笑要注意分寸。當說到船長的兒子時,大家的看法就多了,有的說當一個人的自尊受到傷害時應冷靜處理不要意氣用事;有的說這個孩子的行為不是勇敢;有的說做事要想想後果;有的說一個人要學會為自己解嘲;有的說一念之差會成千古恨;有的說做錯了事要有回頭的勇氣……我為學生的精彩發言暗自叫好,我為自己閃光的創意感到慶幸。學生雖小但是他們都有自己的思想,雖然很多要求他們做不到但是不等於他們不理解不認同。認同就是最好的開始!

《跳水》教學反思4

  這篇課文情節緊張、驚險,描寫生動。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抓住“情況危急”和“急中生智”兩點內容來學習.。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教師在上課伊始,首先要抓住學生的心,讓學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怎樣才能抓住學生的心呢?這就要靠教師新穎的匯入了。在這節課中,我是這樣匯入的:20xx年,奧運會將在我國北京隆重舉辦,跳水是奧運會上的一個非常精彩的比賽專案。我國奧運健兒田亮、郭晶晶等跳水運動員曾多次為國爭光。今天,我們所學的《跳水》一文比一般的跳水運動還要驚險。學生聽了老師的匯入語,就很想知道本文到底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怎樣驚險的故事,從情感上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課的教學我並不是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師激趣匯入後,讓學生觀看全文的影片朗讀並說說印象最深的部分,從而直奔重點段的學習(456自然段)。

  在學習45自然段時,出示這兩個自然段的內容,讓學生透過反覆研讀理解重點的語句。如抓住“逗鉤掛”動詞,理解反映孩子危險處境的句子。並把這些重點的詞語、句子以動畫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印象。.

  在理解文字的基礎上,我重視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如課上進行拓展思維練習:還有什麼解救孩子的辦法?船長逼孩子跳水時是怎麼想的?設定了情境表演:孩子被救上來以後,船長、水手和孩子都會說些什麼?本環節的教學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讓兩個小組的同學上臺表演。同學們演得很投入,完全沉浸在當時的情境中,其他同學看了他們的表演過後。瞭解到了船長是一個機智、辦事很果斷的人,也明白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一些為人處事的道理。

  在教學前,教師一定要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自己的教學過程。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會收到意不到的效果。

《跳水》教學反思5

  本次活動總體進行的很順利,幼兒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積極性也很高,對於科學實驗的探索也具有相當的好奇心,會主動的探索,去發現。

  幼兒在實驗觀察環節裡對於教師的演示充滿的疑惑,並且教師提問環節裡幼兒也充分的表達了自己的想法,雖然對於託班幼兒來說很多回答都不找邊際,但我認為這樣的提問環節讓幼兒更好的培養了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在實驗中幼兒還透過直接的感官的接觸,更能使他們記憶深刻並且情趣濃厚。同時在孩子們的體驗活動中,孩子們各自帶著興趣和需要直接和木珠接觸。

  本次教學活動幼兒透過看看,摸摸等感官的使用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粗淺的探究方法和學習技能。孩子們由自我的好奇心開始去學會主動探索,從探索中獲得到了知識,自然積累了經驗。這也讓幼兒在獲取知識的途徑裡尋找到了快樂,讓以後更有積極性的去學習,從玩樂中學到知識,讓幼兒能夠更加快樂的學習。之後這種學習經驗又使活動昇華,這其實也是我們老師的最終目標,讓寶寶主動去學習,去觀察、去認知、去生活、去創造。

  但在活動中我也發現託班幼兒年齡較小,所以注意力的集中時間較短,部分幼兒容易去玩樂水,而不是觀察實驗。在之後的活動中我也會做以改進,爭取讓幼兒的注意力更為集中。

《跳水》教學反思6

  教學本節課,我首先由體育比賽中的跳水專案談話引入後,出示課題,引導學生從課題質疑入手,從情感上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便更好地學習課文。抓住重點段落精講,突破教學重點難點。設計拓展練習,培養創新能力。

  一、在朗讀,感悟,體驗中突破重難點。在課堂上,注重以讀為本,以讀促思。對於孩子處境危險那部分,引導學生讀書,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驗,從而體會孩子的處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了充分的討論交流,抓住一些關鍵詞句,聯絡上下文,結合語言環境,同時讓學生做一些動作,進行想象和理解,提高學生的興趣,從而使學生入情入境。在真切理解“情況危急”的基礎上,體會到船長的機智、果斷、了不起。

  二、進行發散思維訓練,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在討論想辦法使孩子脫險一部分時,首先讓學生自己想辦法:“你有什麼解救孩子的辦法?”讓學生都去思考,然後探討這個辦法是不是可行,真正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課文。最後引導學生得出船長讓孩子跳水的方法最好,使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跳水》教學反思7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在閱讀課上,學生的第一要務便是與文字對話,即透過自主的讀書實踐交流,從而內化課文的語言材料及其豐富內涵,並學會閱讀。”學生年齡小,知識和生活閱歷都有限,在閱讀教學中,很多時候是不可能直接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動。那麼,在教學中,教師如何引導學生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動呢?

  《跳水》一課記敘了發生在一艘環遊世界歸來的帆船上的驚險故事。課文情節曲折,按事情的發展順序記敘了幾個過程:船員逗猴子,猴子放肆起來;猴子戲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孩子為拿到帽子,走上最高的橫木,遇到生命危險;船長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救上船。課文雖然在船長出現之前,用了大量的篇幅寫了事情的發生、發展經過,但目的還是為了體現船長的機智,為了表現他的冷靜、果斷。怎樣引導學生從文字中理解呢?

  聯絡上下文理解。 在學生初讀課文,理清事情的先後順序,我讓學生找出描寫孩子處境危險的句子。學生找到了“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嚇呆了”,“即使拿到帽子,也難以迴轉身。”理解情況的危急,再透過感情朗讀,從而體會情感。然後讓學生找出孩子為什麼會遇險?學生找到了描寫孩子表情、動作的詞語:哭笑不得、氣得臉都紅了,氣極了,從而體會到孩子的內心。

  設身處地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動。 讓學生說說在危急時刻,船長是怎麼做的:想象一下,當時船長是怎麼想的?學生從而想到:孩子掉在甲板上,必死無疑;跳入海中,雖有危險,但有海水,還有生還的希望。用槍逼孩子跳水,是不讓他因懼怕而猶豫,因猶豫而拖延時間,拖延時間,有可能掉在甲板上,就意味著死亡。讀到這,我們不得不對船長的機智和果敢產生敬佩之情。

  想象故事的結尾 在學完課文,我讓學生說說從故事中獲得的一些有益的啟示,孩子得救後,船長、水手、孩子可能會說什麼。學生有的說,水手會說:“累死我了,還好救上來了”。有的說,船長會說:“一個帽子拿走了不就算了,有這麼重要嗎?”有的說,孩子會說:“爸爸,我以後再也不敢了。”還有的說,孩子會說:“爸爸,我要學游泳。”從而體會到文中蘊含的道理。

  語文給了我們太多太多的精神營養,不僅需要我們遺詞造句之妙,還要我們悟佈局謀篇之美,更要我們透過文字,體驗情感,從而做到內心思想的昇華。

《跳水》教學反思8

  《跳水》是人教社編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第十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是在透過分析比較孩子、水手、及船長在同一件事發展過程中的不同表現,在瞭解事情發展變化的基礎上,體會船長處理問題的方法。

  《跳水》這篇課文的命題與學生常見的不同,“跳水”只是事情的結果,而不是經過。而這也正是激發學生興趣的一個“亮點”,因此教學時,在整體把握內容的基礎上,我從題目入手,逆向研討內容,順向分析聯絡,具體做法如下:

  逆向溯源,層層深入學內容。

  設定問題,激發興趣。

  (1)學生邊讀書邊思考:到底是誰跳水?他為什麼跳水?(學生很容易就能說出由於孩子當時處境十分危險,船長用槍逼他跳的水。)

  (2)追問: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當時孩子處境危險?(學生抓住“橫木的一頭離桅杆一米多”、“手放開了繩子和桅杆”、“張開胳膊”、“搖搖晃晃”、“只要……就……”、“即使……也……”、“兩條腿不由得發起抖來”等重點詞句分析孩子當時的危險處境。)

  (3)出示插圖,展開討論:為什麼說他拿到帽子也難以迴轉身來?引導學生觀察,猴子掛帽子時的動作和孩子取帽子時的樣子體會他根本不可能拿到帽子,再加上他當時已嚇得心驚膽戰,兩腿發抖,隨時都可能“直摔到甲板上”;退一步講,橫木那麼細,他又沒有任何輔助物,就是他拿到了帽子,也還是一樣的結果。

  (4)指導朗讀,體會情境。引導:孩子的處境太危險了,我們每個人的心也都繃得緊緊的,那你能透過朗讀讓大家體會到當時那緊張的氣氛嗎?(學生朗讀)誰還能用平時積累的詞語來形容孩子當時的危險處境?(學生自由說)

  尋根探底,研討過程。

  孩子的生命危在旦夕,情況十分危急。那麼到底是哪些原因使孩子陷入如此危險的境地呢?

  (1)學生分組討論:根據水手的表現寫出猴子、孩子相應的表現,並說說從他們的表現中體會到了什麼。

  (2)學生透過分析比較,概括出三點:①直接原因——猴子不斷地“逗”孩子;②間接原因——水手的“笑”激起了猴子對孩子更大的放肆;③自身原因——孩子的感情壓倒了理智。這三條線交錯發展,把故事推向了高潮:

  猴子:鑽來鑽去、模仿→摘、戴→咬、撕→爬、掛、扭、做

  水手:哈哈大笑→又大笑起來→笑得更歡了→嚇呆了

  孩子:笑得很開心→哭笑不得、眼巴巴→氣得臉都紅了→氣極了

  (3)水手們的笑刺傷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失去了理智,不顧一切地爬上桅杆去追猴子,當他爬到最高的橫木時,水手們才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全都嚇呆了,那麼孩子後來是怎樣得救的呢?(歸納後可知,除了水手和孩子會水外,更重要的一點是船長的作用。)

  (4)找出描寫船長動作的詞(看見、瞄準、喊),想一想:船長為什麼要選擇這種做法?(結合上下文可以知道至少有五個理由,即孩子處境非常危險,在當時這是唯一的方法,孩子會水,有人去營救,風平浪靜。)

  (5)船長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想了這麼多問題並且採取了有效的行動,說明船長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時,船長那沉著冷靜、機智果斷的形象就躍然紙上。

  3、回溯開頭,尋找起因

  故事發生在什麼地方,是怎樣引起的?從第一部分就能看出,“環遊世界”歸來,“風平浪靜”,水手們很悠閒,才有興致拿猴子取樂,使猴子“更加放肆起來”,這一切正是故事的“源頭”。

  二順向分析,步步昇華看聯絡。

  從第一輪的學習討論中,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出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果,同人們之間的聯絡與變化有密切的關係,可以透過三個練習,強化學生的認識:

  1猴子、孩子、水手、船長是因為什麼聯絡起來了?

  救

  ——————————→

  取樂逗救

  水手————→猴子————→孩子←————船長

  ←————

  追

  2、想一想:孩子得救以後,水手、孩子和船長會怎樣反思這件事?

  3、你們從這個故事中受到哪些教育?

  在學生反覆閱讀、分析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對文章的中心有了比較明確的把握,對事物的認識能力都有了較大的提高。

《跳水》教學反思9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引導學生從課題質疑入手,從情感上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便更好地學習課文。

  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掌握字詞,理清事情的先後順序後,鼓勵學生順著事情發展的順序自讀自悟、小組合作交流,品味重點詞句,進而感受到孩子處境的危險,理解情況的危急,再透過感情朗讀,從而體會情感。最後讓學生了解在危急時刻,船長是怎麼做的,使學生感受到:跳入海中,雖有危險,但有海水,還有生還的希望。再透過多種方法的對比使學生對船長的機智和果敢產生敬佩之情。學完課文後讓學生說說從故事中獲得的一些有益的啟示。

  二、教學中重視讀、重感悟、重體驗。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以讀為本,以讀促思,讓學生隨著語速的快慢、語調的高低專心地、投入感情地讀書,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驗,從而體會孩子的處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在真切理解“絕境”的基礎上,引導孩子體會到船長的機智、果斷、了不起以及對孩子深切的愛。

  三、拓展交流,瞭解船長。

  船長是這篇文章的主人公,但是課文對他的描寫不多。為了使學生理解船長這一形象,理解他的品質,在體會孩子處於千鈞一髮的處境後,我丟擲了一個問題:快想想辦法,看你能想出什麼好的辦法救這個孩子?孩子們積極思考,想出了很多辦法。然後我再讓他們看看船長是怎麼做的,把自己的辦法和船長的做法進行對比,這樣他們就能夠深切體會到船長的沉著、果斷和機智,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教學永遠是有缺憾的,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認為還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現在拓展交流環節:

  在拓展交流環節可以啟發學生思考:為什麼在孩子千鈞一髮之際,其他人束手無策,船長卻這樣沉著,能想出“跳水”的辦法來呢?透過交流使學生就能進一步認識到這個船長是遠洋輪船的船長,而遠洋輪船在航行中是會遇到各種風險的,船長具有應付各種複雜情況的經驗,所以能臨危不亂,當機立斷。

  在拓展交流環節還可以啟發學生思考:萬一那孩子在船長命令發出後還沒有跳水,船長會不會真的開槍?他該怎麼辦?在交流中使學生的思維發生變通,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訓練,而這種訓練是與我們的語文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的。

《跳水》教學反思10

  《跳水》一課記敘了發生在一艘環遊世界歸來的帆船上的驚險故事。課文情節曲折,按事情的發展順序記敘了幾個過程:船員逗猴子,猴子放肆起來;猴子戲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孩子為拿到帽子,走上最高的橫木,遇到生命危險;船長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救上船。

  一、教學效果

  1、逆向溯源,層層深入教學內容。設定問題,激發興趣。

  學生邊讀書邊思考:到底是誰跳水?他為什麼跳水?(學生很容易就能說出由於孩子當時處境十分危險,船長用槍逼他跳的水。)

  追問: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當時孩子處境危險?(學生抓住“橫木的一頭離桅杆一米多”“手放開了繩子和桅杆”“張開胳膊”“搖搖晃晃”“只要……就……”“即使……也……”“兩條腿不由得發起抖來”等重點詞句分析孩子當時的危險處境。)

  出示插圖,展開討論:為什麼說他拿到帽子也難以迴轉身來?引導學生觀察,猴子掛帽子時的動作和孩子取帽子時的樣子體會他根本不可能拿到帽子,再加上他當時已嚇得心驚膽戰,兩腿發抖,隨時都可能“直摔到甲板上”;退一步講,橫木那麼細,他又沒有任何輔助物,就是他拿到了帽子,也還是一樣的結果。

  指導朗讀,體會情境。引導:孩子的處境太危險了,我們每個人的心也都繃得緊緊的,那你能透過朗讀讓大家體會到當時那緊張的氣氛嗎?(學生朗讀)誰還能用平時積累的詞語來形容孩子當時的危險處境?(學生自由說)

  二、成功之處

  1、設身處地地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動。讓學生說說在危急時刻,船長是怎麼做的:想象一下,當時船長是怎麼想的?學生從而想到:孩子掉在甲板上,必死無疑;跳入海中,雖有危險,但有海水,還有生還的希望。用槍逼孩子跳水,是不讓他因懼怕而猶豫,因猶豫而拖延時間,拖延時間,有可能掉在甲板上,就意味著死亡。讀到這,我們不得不對船長的機智和果敢產生敬佩之情。

  2、想象故事的結尾。在學完課文後,我讓學生說說從故事中獲得的一些有益的啟示。孩子得救後,船長、水手、孩子可能會說什麼。學生有的說,水手會說:“累死我了,還好救上來了”。有的說,船長會說:“一個帽子拿走了不就算了,有這麼重要嗎?”有的說,孩子會說:“爸爸,我以後再也不敢了。”還有的說,孩子會說:“爸爸,我要學游泳。”從而體會到文中蘊含的道理。

  三、不足之處

  在“自主讀識”—“檢測詞語”環節,在檢測課文詞語時相機教學多音字“咽”,此處我只是進行了口頭教學,沒有把多音字呈現在ppt上,也沒有進行板書。

  在讓學生朗讀孩子處境危險時,雖然也找了幾個同學讀,但是有的地方讀得感情不到位,沒有充分表達出作者所描寫的那種情況緊急處境危險。

  忽略了引導學生體會事情是如何一步一步發展的。

  四、改進措施

  針對以上不足,我想可以:

  1、提前把它顯示出來,學生掌握得會更加紮實。

  2、老師用生動的語言去引導一下,如當一個學生讀得不到位,根據學生回答出的感受,教師可以引導:老師聽出來了,水手們真緊張!

  3、在引導學生體會孩子心裡變化過程之後應該順勢提出:孩子為什麼會遇險?找出推動事情發展的因素。水手、猴子、孩子缺一不可。猴子在水手的取樂中放肆起來,去逗孩子,而孩子在猴子的戲弄中,在水手們的笑聲中惱羞成怒、失去理智,最終將自己至於險境。

《跳水》教學反思11

  週一,新的一週的開始!今天給五年級學生教授的是《跳水》一課。首先,我提前十分鐘開課,檢測週末古詩背默情況,從參與的孩子們來看,掌握情況較好。匯入課題後播放課文朗讀,強調一下課前準備就進入轉播課堂。在轉播課堂中,“我會讀”的生字讓孩子們藉助語音傳送到群裡,“我會寫”的生字讓孩子們練寫。

  胡老師在本課重點講授如何理解詞語意思,並且根據課文內容來舉一反三的給孩子們進行方法的指導。(聯絡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經驗)。因為上週提前觀看過“名校課堂”的網路授課,所以我針對胡老師講授的理解詞語方法設計了針對性的練習題—讀意思猜詞語。

  在課後練習中孩子們的正確率也是很高的。本節課跟孩子們課堂上有語音、圖片、選擇題等互動形式,不僅檢測大家的學習情況,而且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但是在時間把握上有些超時,這也需要我提前備課時對課堂環節進行更合理的安排。

《跳水》教學反思12

  《跳水》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所寫,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十分驚險的故事:一隻猴子把船長兒子戴的帽子掛到了桅杆最高的橫木的一頭,孩子為了追回帽子,走上橫木。在萬分危急的時刻,船長急中生智,命令兒子跳水,使孩子轉危為安。

  課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懸念疊起,整個故事始終在事物的聯絡和變化中發生、發展的。不僅能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而且能幫助學生獨立思考,有利於培養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迴圈)的能力,更適合於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使之在學生心中栽培下創造的“小苗”。因此,我在教學《跳水》一文時,緊扣“問”字,問在課前,問在課上,問在課後。

  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問在課前。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猶為重要。”因而在學習課文之前,應該有意識將學生帶進課文中,讓他們在學習前生疑、思疑。這樣才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在進一步思考中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1、結合課前預習問 ①讀讀課文,想想事情發生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是怎樣引起的? ②哪些句子反映小孩子處境的危險?

  2、啟用圖書資料問 ①列夫托爾斯泰是誰,他還寫過哪些文章? ②你知道哪些有關列夫托爾斯泰的故事?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問在課上。課堂是學習課文的主陣地。無任是教師的導問,學生的質疑,都應建立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上,力求每一處的導問、質疑都能恰到好處。既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又在探索過程中領會了真知。

  1、從課題處問 ①誰跳水了,為什麼跳水? ②怎樣跳水,在什麼情況下跳水,跳下去了嗎?

  2、從文章的思路入手問(不零敲碎打) 抓住文章思路,挖掘課堂中的“問”,有利於學生順藤摸瓜,把握課文的思想和內容,瞭解作者行文節局方面的特點。 ①孩子為什麼會到桅杆頂端的橫木上去? ②在危急時刻,船長是怎麼做的,他為什麼這樣做?

  3、從文章的重點、難點處問(不平均使用力量) 文中的重難點是“理清事情的發生、發展是由於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聯絡的發展和變化。” ①你能各用一個詞歸納出孩子、猴子、船長、水手之間的關係嗎?

  4、從學生的知識實際問(設計坡度) 如“我們要向船長學習什麼?”比較直接,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必須從知識實際出發,設計坡度。 ①船長幹什麼了,他怎麼會想到的? ②他碰到事情怎麼做的? ③我們應該向船長學習什麼? 5、從學生質疑能力角度問。 ①“40秒鐘,大家已經覺得時間太長了”這不是矛盾嗎?

  三、培育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問在課後。教育是一把值得人們警惕的雙刃劍: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也可能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語文課堂的內外必須著眼於培育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對於學生首次獲得的過程或獨立做好的,應該被認為是創新,應該給予鼓勵。)教學的全過程應著重培養學生再次發現知識的探索精神,培養學生重新組合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

《跳水》教學反思13

  教學實錄:

  一、 匯入新課:

  師:同學們,生活中你有過歷險的經歷嗎?和我們共同交流一下。

  生:到一個無人居住的空屋子去探險,裡面黑洞洞的,感覺很害怕。

  生:……

  師: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一篇俄國著名作家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佳作《跳水》(板書)(齊讀課題)

  師:你們預習這篇課文了嗎?今天老師想給同學們朗讀這篇課文大家想聽嗎?(師範讀課文,學生聽得非常投入)

  師:相信同學們一定會被文中跌宕起伏的情節所吸引。

  師:誰能簡單說說你的感受。

  生:當老師讀到孩子走上橫木的時候,我的心都懸起來了。

  生:我感到很緊張。

  生:我認為船長很聰明。

  生:老師,你讀得非常有感情。

  師:謝謝你的鼓勵,其實不只是老師讀的好,更重要的是作家寫得好。你們想認識一下文章的作者嗎?

  師:同學們找到有關托爾斯泰的資料了嗎?

  生:一位查到資料的同學和大家交流。

  師:我們要向這位同學學習,有一些文章透過查詢資料會幫助大家理解文章。托爾斯泰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希望同學們有時間去找找他的作品讀一讀。去感受大師的風範!

  (教師有感情地朗讀,把學生帶到有聲文字中。)

  二、 自學課文,整體感知。

  師:感謝大師留給我們的佳作,讓我們來自由朗讀,注意讀準字音,帶生字詞的句子,或者你讀起來有困難的地方反覆讀幾遍。

  (學生自由朗讀)

  師:老師在巡視的時候,聽到同學們都讀得很投入,但是還有幾個同學,沒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其中(老師模仿孩子面無表情的讀,目的是培養學生每一次閱讀都能帶著自己的感情去讀。)。我們再來讀讀,這次要把文章讀得流利。不動筆墨不讀書,讀的過程中,還要把不理解的詞語或者不懂的句子聯絡上下文去理解,可以寫一些關鍵詞,自己不懂的也做個標記。

  (學生自己閱讀,閱讀後,用了默讀或瀏覽的方法,把給文章做批註。)

  師:剛才同學們用了兩種方法來來閱讀,為了把文章讀流利,同學們大聲朗讀,在聯絡上下文弄懂詞語的時候,用的默讀或瀏覽的辦法。看來後兩種方法更利於思考。下面小組交流,說說自己理解了哪些詞語,是用什麼方法理解的,不懂的地方小組同學看能否幫助。組內不能解決的,記錄下來。

  (小組交流,教師巡視)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分享讀書的收穫吧。“指名讀第各段,(師生評價朗讀的是否流利。很多同學在評價的時候關注了是否有感情,這裡教師把握不把感情是否到位做為評價的主要指標。)

  生1:我在第一段中理解了風平浪靜一詞,形容海面很平靜,所以大家才有心情在船上逗猴子。

  生2:猴子在人群裡鑽來鑽去,我知道這隻猴子很好玩。

  師:有不懂的詞語嗎?(學生沒有舉手)那老師想問,你們知道放肆的意思嗎?(原來以為學生會對這個詞語提出問題,但是沒提出,所以教師丟擲這個問題)

  生1:就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生2:不受拘束,很沒禮貌。

  師:因而,你怎麼理解,可能難了點,你能換個詞語嗎,

  生:所以。

  生:因此

  生:於是

  師:能說說因而在這裡起了什麼作用嗎?

  生:連線的作用。

  師:對,起到承接上句,引起下句。同學在表達的時候,也要學會用這樣的關聯詞語,能把文章寫得更明白。

  生:老師我不明白眼巴巴是什麼意思?

  (老師認為孩子應該能聯絡上下文解決這個詞語)

  師:你能試著說說嗎?

  生:(很不自信)我認為是沒有辦法。

  師:說得太好了!(剛才的同學很自信,也很高興地坐下。)

  生:老師還可以換個詞語,眼睜睜的。

  師:真好,同學利用換詞的方法也可以解釋我們說不太清楚的詞語意思,但是一定要結合上下文來理解。

  生:老師,什麼是桅杆?

  師:同學知道嗎?請同學們看書上的插圖,你能在圖上找到什麼是桅杆嗎?(教師看到有學生在圖片上圈了一大片的地方,把帆也畫到桅杆的範圍裡了。)

  師:請小組裡的同學相互指指,到底哪裡是桅杆,

  生:是船上的的那根最高的木頭。

  師:誰能不看書,到前面寫一個桅杆的桅字?

  (很多學生舉手,我叫了一個平時成績很差的學生到前面來寫。那個同學寫得非常正確。)

  師:老師問你,你是怎麼記住的。

  生:我剛才讀的時候,遇到生字詞就多讀了幾遍,就會了。

  師:以後就這麼讀書。你的收穫會更大!

  生:老師這個字很好記,是左右結構,左邊是木字旁,右邊是個危險的危。

  師:剛才同學們看圖的時候,知道桅杆是用高高的木頭做成的。利用形聲字記憶也是個好辦法。

  (高年級如何處理生字教學,我認為應該從文字入手,在讀中自主識字,教師不是完全不管,應該把易錯的字,不好理解的字詞單獨抽取出來,給予適當的指導。)

  生:老師,我不明白失足是什麼意思。

  師:誰能說說是什麼意思?

  生:是因為橫木很窄。沒有放腳的地方。

  師:課文中是怎麼描寫的呢?

  (學生讀文,)

  師:這回理解了嗎?

  生:老師,孩子的爸爸為什麼要開槍呢?

  師:這個問題留到下節課來解決。

  師:還有不懂的詞語嗎?請同學們默讀全文,思考在書中找到課文中講了幾個角色,說說他們之間的關係。

  (學生默讀思考)

  生:彙報教師相機板書。

  水手拿猴子取樂(發生起因),猴子逗孩子。是孩子追猴子(發展),失去了理智,發生了危險(高潮),船長用槍逼著孩子跳水,水手們把孩子救上了船,化險為夷(結果)。

  師:你能用幾個詞語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說說故事的情節嗎?

  學生結合板書來複述文章的故事情節。

  第二課時

  一、 匯入

  師:我們繼續學習《跳水》一課,看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些臺階,這和我們要學習的文章有關係嗎?

  生:這個圖表示這篇文章是一步步走向高潮的。

  師:誰能說說是怎樣走向高潮的。(學生說,教師在臺階的上下板書水手逗猴子 起因;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 發展 ;孩子遇險 高潮 孩子得救 結果)

  師:這個故事分為幾個階段?老師請幾名同學讀讀各部分,你認為讀到哪裡就讀到哪裡。

  (學生在起因的這個階段沒有異議,但是發展和高潮階段出了分歧,浪費了大量時間。本文的一個教學重點就是幫助學生理清結構,按照事情的先後順序記敘文章的方法也是學生要學習的寫作方法。新課程的語文教學屏棄了分段概括段意的教學方法,這個處理,讓孩子對文章的層次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特別是明確了文章中有些段落為了上下承接,可能既有上部分的內容,又有下部分的內容。教給學生要看這段重點寫的是什麼,學會承上啟下的寫作方法。)

  師:快速瀏覽,思考:文章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哪裡?

  生:孩子遇險的部分,

  (其他學生也同意這時有學生舉手)

  生:我認為是孩子得救的部分。

  師:我們都喜歡完美的結局,每個人都有最美好的願望,老師非常理解你,相信大家也都喜歡這個地方。是嗎?孩子遇險的部分是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那麼孩子為什麼會走到桅杆頂端的橫木上去?從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處境十分危險?請同學們獨立思考,並在書上做注。完成後小組內互相交流個人收穫。

  (1、學生自主讀書 ;2、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師: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分享讀書的收穫。

  師:孩子為什麼會走到桅杆頂端的橫木上去?

  生:猴子逗孩子,水手們在一旁“都笑起來”,孩子“哭笑不得”,很尷尬。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頭上,爬上了桅杆,坐在第一根橫木上,摘下帽子來用牙齒和爪子撕,)

  師:誰能來讀讀作者描寫猴子的句子,有什麼特點?

  (一名學生站起來讀的時候,讀得很平淡)

  師:我還想請一名同學來讀,誰能說說為什麼?

  生:她讀得沒感情,

  師:老師沒這樣說,你認為她讀得沒感情,那你能有感情的讀讀嗎?

  (生讀得也不是很很有感情,)

  師:(我馬上問先前讀文章的女孩子。)你同意剛才同學的對你的評價嗎?)

  生:我不同意。

  師:你能再次讀讀嗎?

  (那個女孩子這次是感情飽滿地朗讀了課文中描寫猴子的句子,讀罷全體同學和聽課的老師都報以熱烈的掌聲。這個環節的處理,自己認為是整堂課中最精彩的地方,如何指導朗讀,不是教師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去指導學生,而是讓學生自覺參與到對文字的解讀。這個延時的二次評價,讓學生體驗到從未有過的成功,對於其他學生也是潤物無聲的影響)

  師:剛才這位同學精彩的朗讀,讓所有的老師和同學都情不自禁的給予掌聲。這些描寫猴子的詞語大家發現有什麼特點?

  生:用了很多動詞。

  師:這些連續使用的動詞,對文章的表達起到了什麼作用?

  生:很生動地把猴子氣孩子的樣子描寫出來了。

  生:孩子才一步步走上了橫木。

  師:也正是因為猴子的樣子激怒了孩子。這時孩子是怎麼想的?

  生: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丟面子了。我一定要追上這隻可惡的猴子,奪回帽子,絕不能輕易便宜了它。這時的孩子的心情是什麼樣的?

  生:氣極了。

  師:文章中用的是“氣極了”為什麼不用“氣急了”

  生:氣極了表示孩子生氣已經到的極點。而氣急了雖然也很生氣,但是沒有氣極了更生氣。

  師:這時候的孩子處境怎樣,能找出文章的句子來讀讀嗎?

  生:孩子的處境十分危險

  生感情朗讀  ①從水手們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嚇呆了”;“有個人嚇得大叫一聲”。

  ②從“桅杆到掛帽子的橫木的一頭有一米多”、“搖搖晃晃”、“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會跌到甲板上,摔個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難以轉身走回來”、“腳底下就搖晃起來”(學生在聽朗讀的時候體會孩子的處境十分危險。指導學生從文章的語言文字中去理解當時的危險狀態:看最高的橫木與甲板的距離、橫木的寬度,理解孩子的危險境地――難以轉身,直觀感受當時緊張的氛圍。)

  師:你能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孩子處境的危險嗎?

  生:(萬分危急、心驚肉跳、膽戰心驚、危在旦夕……)

  師:看到這裡你感到緊張嗎?你想救他嗎?你想用什麼辦法救孩子?趕快想辦法,時間可不等人啊!(學生各抒己見。這裡孩子對於方法想很多,都被學生自己當場否決了)

  師:這些辦法實際上都不能行,那麼在危急時刻,船長也就是孩子的父親是怎樣做的? (指名讀課文)

  師:如果孩子不跳水,父親會不會開槍?

  生:不會,

  生:船長拿槍本來是打海鷗的。

  師:請同學們一起來讀讀父親的話,為什麼父親這樣說呢。

  生:如果不這樣說,孩子可能會馬上失足掉到甲板上。

  師:你對船長的舉措有什麼想法。

  生:船長太聰明瞭。

  生:自己的孩子遇到了危險,卻沒有害怕,想到了辦法。

  師:正是船長臨危不懼,才讓孩子得救了。齊讀最後一段。

  師:“四十秒鐘以後――大家已經覺得時間太長了”這裡互相矛盾嗎?

  生:每一秒鐘對於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決定著孩子的生命。所以人們救人心切,覺得四十秒鐘太長了。)

  師:學習課文後,你有什麼感受?

  生:這篇課文作者就是要告訴我們,遇事不要慌,不要想辦法,用最好的辦法解決。

  師:當孩子慢慢醒過來,你想船長會對兒子說些什麼?水手們又會對孩子說些什麼呢,孩子會怎麼說呢?請同學們回家想想,並寫下來。

  課後反思:這是我和徒弟同上的一節課,同時也是結合學校的校本教研中的問題:“如何上好閱讀教學的第一課時,如何幫助學生學會讀書”這一研討主題進行的教學研究課。兩課時進行下來,感覺課堂確實是現實的,的確讓我思考了很多問題。

  反思之一:關注課堂生成是把雙刃劍,很多課堂上生成的東西,比數學課更難駕御。尤其自己是個非常感性的人,可能會針對學生的思考,改變原有的教學預設。這可能有兩種結果,其一:是師生共同經歷了一次無法預約的精彩,比如處理學生閱讀描寫猴子的語句時的二次評價。其二:可能這樣的處理會讓其他環節的時間處理相對緊張,削弱其他教學重點的把握。

  反思之二:兩課時我都沒有按預案完成,我在思考我的問題出在哪裡。我想做教師的都有這樣的通病,就是生怕講少了。我這節課也是這樣,儘量想給老師呈現更多的我對閱讀教學的理解。導致第二課時中的後半部分處理的比較粗糙。所以在教學中,無論課堂學生的思緒飄到哪裡,都要把握課堂教學的幾個目標。而且目標要準確,切記過多,否則就會哪個也落實不了。語文教學的目標不是一節課都能盡展,要根據單元,根據整冊教材確立長遠的訓練目標,這樣,長短目標相結合,把對孩子的語文素養的培養落到實處。

  反思之三、第二課時前面的臺階式的板書是我臨上課前決定加進來的,在這裡為的是讓學生體會文章中按照事情的先後順序,是怎樣一步步引向深入的。這個部分大概用了3分左右,到底這樣的呈現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也歡迎讀帖的老師能給予評價。

  反思之四:課後交流時,有老師問我,怎樣在閱讀教學中教給孩子學會過渡,我把自己對第一自然段中對因而和放肆的處理,和老師們做以交流。因而是句子與句子的過度。“因而更加放肆”一句是對上下兩段的一個過渡。下面的段落對猴子是如何更加放肆的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宋老師還提到她的作文教學中,要學會留茬。其實這個“因而更加放肆”就是留給下段的茬。

  反思之五:交流中給老師們感受最大的是,我給予學生了廣泛的思考空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有一個學校聞名三“不”的學生(上課不發言,不寫作業,不聽老師話)在這節課上表現了從未有過的積極性,不但發言,而且還提出了幾個很關鍵的問題,比如:眼巴巴,失足是什麼意思?這些關鍵詞對理解文章非常重要。其實每朵花都有盛開的理由。要看我們的問題如何設計,如何引領學生的思考。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帶著一顆童心走進課堂,走進孩子的心靈。

《跳水》教學反思14

  首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之母”,積極愉悅的情感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促進他們主動地鞏固和調節自己的學習行為。當學生把學習當作一種樂趣,就會使學生的自主性得到發揮,當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時,他就能成為學習的主人。如教學《跳水》這一課,我創設了幾個問題:這本是一件鬧著玩的事,卻讓事情變得有危險,誰是最主要的原因。假如你是孩子,你會怎樣做?你是船長還會有其他方法救孩子嗎?當時同學們興趣很高,充分醞釀後抒己見,有個學生說如果他是船長,會立即叫水手們把海棉、棉被等放在甲板上,小孩摔下來不會硬碰硬,那生還的可能性還是很大。有個學生說如果他是那個小孩,他就用猴子喜歡吃的東西逗它,猴子貪吃,自然會靠近他,然後趁機把帽子搶過來……,此時,不僅學生學得愉快,教師也教得非常輕鬆。巧妙設計,引導學生參與自主學習活動。

  其次,語文課堂不但要讓學生主動地去學習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讓學生正直成意義構建的主體。如教學《跳水》一課,在“猴子戲弄孩子”“孩子追猴子”這部分的內容中,描述猴子的動作、神情,一連用了多個動詞,準確傳神。教學中如果採用猴子怎麼樣,孩子怎麼樣的問答式,這些精彩之筆就將因無法凸現而大大失色。教學時可以用表演方式,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詞語的理解,表演出猴子、孩子的動作及神情。這種學生自演的學習活動,不僅有助於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這些詞語用於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的具體含義,而且使學生明白,連用動詞避免重複,並要力求用得準確、傳神,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跳水》教學反思15

  《跳水》是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17課。本文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小說。主要講了一艘往回航行的帆船上,水手拿猴子取樂,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遇險,船長逼孩子跳水,孩子得救的故事。

  匯入環節,我以題目為切入點。跳水本是一項體育運動,但是本文所講的跳水,卻是一件驚心動魄的事件。因為佈置有預習作業,所以學生很感興趣,似乎想要在本節課上大顯身手。在認識完作者後,我們開始了本課的學習。

  在檢測預習環節,我特意提問了基礎較弱的三個同學,但是回答令人很不滿意。加了拼音的詞語也讀得磕磕絆絆。我嚴厲批評了他們預習不認真。預習是學習的關鍵一步,如果沒有提前的學習,課堂上就沒有一個心理準備,思維總會慢人半拍,久而久之,自己跟不上節奏,便會產生自我懷疑,產生負面情緒。所以,指導學生預習方法,讓學生學會預習也是指導學習的重要步驟。

  在梳理課文內容環節,我採用了根據課文內容填空的方式。同學們都能很快解決這一問題,也能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梳理出主要情節。但是在複述故事環節,學生可以把握主要情節,只是在語言表達和流利度上還比較欠缺。比較活躍的同學,如張涵、董佳俊總會一聽到問題就舉手發言,邊想邊說就導致語言思維不夠清晰,語言不流利。當我刻意留時間給大家組織語言時,一些同學總會或大聲吆喝自己的想法,或小聲咕噥自己的見解。雖然在課堂上多次強調,想好再舉手,要給自己也要給他人留思考的時間,舉手問答。但是依然會出現課堂失控之狀,活躍的同學就像脫韁的野馬,不恣意馳騁不快。

  總體來說,第一課時相對順利,同學們也跟得上課堂節奏,但是課堂略顯凌亂,課堂節奏把握不到位。

  第二課時,主要把握人物思維過程。我設定了以下問題:

  3.學完課文,你想對人物說些什麼?你有什麼啟示?

  在引導之下,同學們能夠體會孩子由無奈到生氣再到惱羞成怒的心理變化,能夠理解水手的笑對情節發展的推動作用,也能體會船長的思維過程。

  在知識層面上,我對這節可還是比較滿意的。一是提出的問題,學生都能夠回答。二是學生對本課比較感興趣,積極性較高。

  在課堂把控層面,我對這節課略有不滿。學生積極是一件特別好的事情,但是活躍滾頭就會顯得凌亂不堪。而此時的課堂就有一絲這樣的狀態。學生特別興奮,總想表現自己,問題一出,就想喊出答案。這讓我的課堂駕馭能力受到了極大的挑戰。

  在課堂效果層面,本節課也處於一個兩極分化的狀況。一部分同學無比興奮,理解能力,思維節奏都比較快。一部分學生思維相對遲緩,還沒有思考好,其他同學就喊出答案,阻斷了思路。

  所以,現階段,如何把握好課堂節奏,如何規整課堂紀律,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如何最大限度面向全體,如何提高課堂效率的同時又讓課堂活而不亂是我應該好好思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