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司馬光教學反思合集15篇

司馬光教學反思

司馬光教學反思合集1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司馬光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司馬光教學反思1

  教是為學服務的,如何能讓學生學有所獲,並且學得輕鬆愉快呢?在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他們觀察、想象、說話,透過各種方式練讀課文中的生字詞、句子、課文,並紮實有效的指導學生寫字,使課堂靈動高效。具體做法為:

  課上,始終以學生為中心,敏感地抓住學生朗讀中的閃光點進行巧妙的點撥、指導,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老師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加上老師指導時的示範作用,感情朗讀則水到渠成。

  一、自主合作學習,培養創造能力。

  自主、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課堂主體參與,拓寬學生情感交流的一種渠道。在教學中,我更多地採用了讓學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學習、交流、檢查讀課文情況,引導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自讀、自悟、自主探究,在交流中提出不同的創新見解,有效地鍛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促進了創造精神和創造力的培養,使得雙向互動的交流得以實現。

  二、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水平。

  新《課標》把“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作為低年級閱讀教學目標的第一條,可見激發閱讀情趣在低年級是多麼重要。因此,我這堂課的教學也注意到這一點:課堂上,我用課文掛圖來貫穿生字詞、句子、課文的學習,讓學生生首先對課文有感性的認識,再引發學生想象與說話,在此基礎上掌握課文中的詞語,解決課文中句段的朗讀。

  三、點面結合,創設紮實有效的課堂。

  識字寫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課堂上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學習生字,練寫生字。但一篇課文中要求會寫的生字是非常多的,如果都一一指導的話,勢必費時費力,且效果不大。因此,課堂教學中,在學生熟練、準確的掌握生字詞,流利地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我透過“候、園、哭、爬”這四個頗具特點的生字的來進行本課生字寫法的指導。透過讓學生觀察、分析、交流、練寫這幾個環節,使學生這部分的學習非常紮實,有實效。

司馬光教學反思2

  一、匯入

  這篇課文是個很有趣的小故事,很多小朋友都聽過。所以課開始我出示三張圖片,讓學生猜”誰是司馬光“。一張為司馬光本人圖,一張為現代人的圖,一張為將軍圖。目的是希望學生能根據書上第一句”古時候,有個小朋友叫司馬光。“找出線索。但學生似乎還不能領悟,直到我提醒才排除了”現代人圖“。這裡也讓我感受到學生平時的生活體驗太少,或者說根據文字判斷的能力還欠缺。

  二、教學過程

  1、識字

  這次生字我採用給生字標序號,根據序號讀生字的方法,同桌互讀,學生的興趣還算高漲。接著我請同學上來校對,這樣的方法學生都能參與進來,但今天因為第一次這樣做,還是有些地方做的不夠細緻。到後面,還是有些小朋友不熟悉”慌,使勁“等字。

  2、寫字

  這節課的六個生字有兩個”口子旁“,兩個”利刀旁“,兩個”右耳旁“。所以我也是兩個兩個教,讓學生髮現左右結構注意”左窄右寬“。但在教學中還是發現有些小朋友急於完成作業,不好好寫字的情況。

  3、讀

  這節課的讀還是做得不夠,就初讀了一次。中間讓學生根據詞語大概說說故事內容,也就叫了三個小朋友,我應該叫更多的同學起來嘗試。再同桌互相講一講,這樣能將內容更加鞏固一些。

司馬光教學反思3

  《司馬光》這篇課文可以說是老教材留下來的一篇經典課文,學生樂學,也易學,而且興趣濃厚;可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我覺得我們的學生缺失了什麼。

  我在介紹完司馬光後,看圖學習了故事的開頭,研讀課文的時候,我讓學生“看著圖猜猜哪個是司馬光,並說出你的理由?”學生開始行動了,不一會兒,一雙雙小手就高高的舉起來了。學生都找到了答案,穿紅衣服的小男孩是司馬光,而要讓學生說理由時,學生又變得支支吾吾了。我沒有告訴他們答案,而是讓他們再去讀讀課文,找找答案。過了一會兒,有幾隻小手舉了起來。我請了一個女同學,她說:“因為課文中寫道?別的小朋友都慌了,司馬光沒有慌?。”我肯定了她的說法。這時,我看到還有小手高高的舉著,他說;“因為是司馬光砸的缸,他就在缸的旁邊,所以,他就是司馬光。”我表揚他會讀書,會思考。這個環節可以說進行的很順利,學生說的也很好。接下來,研讀“別的小朋友”的表現時,令我沒想到的情況發生了。

  課文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嚇哭了,有的叫著喊著,跑去找大人。”在讓學生模仿小朋友們慌了的表現時,“嚇哭了”做的很好,也很投入;而讓學生做“叫著喊著”時,第一個男同學說:“快來人啊,有人掉進大水缸裡了。”他在說的時候,聲音很急,把兩隻手放在了嘴邊,做喊的樣子,可以說模仿的很像。這時,我卻聽到了下面小朋友笑的聲音。於是,我馬上進行了引導:“有一個小朋友掉近水缸裡了,這個時候,你站在旁邊會笑嗎?”同學們紛紛搖頭。“如果你在旁邊,你的心裡在想些什麼?”有小朋友說:“啊呀!

  怎麼辦呢?”有小朋友說:“得馬上救他,要不然他會死的。”我及時進行了補充“這個時候,大家的心裡都很著急,不可能會笑”。教室裡又恢復了平靜。我又請了第二個學生來模仿,這個學生模仿的更像,大聲疾呼:“救命啊,救命啊。”我又讓學生自己進行了叫、喊的嘗試,我留意了一下學生的表情,我看到還是有人在笑,心中不免有一絲的遺憾。

  在課堂上,雖說我努力的創設了情境,讓學生學著叫、喊,透過角色互換,體會當時花園裡的小朋友的慌亂;在出現意外情況時也進行了引導,可還是有學生卻它當成了一種遊戲,對同學入情入境的模仿報以的是轟笑,我們的學生到底缺失了什麼?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司馬光教學反思4

  《司馬光》是一篇看圖學文的課文,寫的是司馬光和幾位小朋友在花園裡玩,一個小朋友不留意掉進盛滿水的缸裡,別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馬光卻沒有慌,他急中生智,舉起石頭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透過對這個故事的學習,啟發學生遇事不慌,沉著勇敢,並學習司馬光這種逆向思維的方法――別人想的是人趕緊離開缸,而司馬光光想到的是缸裡的水離開人。是一篇比較好的開拓學生思維的文章,目的在於教育孩子們遇到困難時切忌慌張,沉著機智才能想出好辦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小學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如果能夠發揮想象空間的資料太少,學生的想象力發展會受到嚴重影響。錯過了機會,以後再彌補會事倍功半,甚至不可能。在這篇課文中,不僅僅蘊涵著思維發展的無限空間,而且還為學生感受和體驗豐富多樣的情感帶給了機會。我透過引導學生用各種各樣的方式進行朗讀。如:自由讀、齊讀、賽讀、師生合作讀等。激發學生的情感。能夠看出,學生真正理解了課文,在閱讀中會情不自禁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變化。

  作為語文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語文教材蘊含的創新教育因素,用心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想象潛力。為了調動學生的用心性,我特地在課前安排了兩則腦筋急轉彎。在結尾處設計了發散思維的訓練“如果你是這些小朋友中的一員,你怎樣做?”為了證明的聰明,都踴躍發言。聽完學生們天真的想法,儘管小朋友想的辦法在當時當地不必須奏效,但是我仍微笑著點頭鼓勵他們,使他們感受到回答的快樂。這閃爍著求異思維的火花,我們教師必須要讓它燃燒起來。倘若用批評、訓斥來澆滅它,簡直是一種犯罪。雖然有些辦法行不通。最後我又問:你們的方法與司馬光的方法比較,哪種方法好呢?透過比較,學生體會到了司馬光的機智、聰明,從而使他們對司馬光有了深刻的瞭解。

  我覺得這課時我做的不夠好的是缺少了寫的環節,雖然第一課時裡沒有安排寫字教學,但我在讀完課文後安排了一個“我會填”的訓練環節:一()假山,一()缸,一()(),我只要求口頭填,其實之後才想到應給學生一個動筆寫的機會,我們班有的小朋友課前準備裡總少了課堂練習本。課堂上,能讓學生動手就儘量讓他們動手訓練,無形中督促了孩子們在課前準備好課堂練習本。

  透過這一課時的教學與學習,我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多一點沉著、冷靜,對待孩子們的回答要多一份心思,儘量讓課堂上不留下遺憾。

司馬光教學反思5

  《司馬光》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進行了大膽嘗試,改變了以前教學文言文時直接講解課文含義的方式。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可以歸納為“兩個亮點、兩個不足”。

  兩個亮點:

  1、引導學生對課文的朗讀形式多樣,效果顯著。

  在朗讀感悟這個環節裡,我設計瞭如下教學流程:首先由學生自讀,其次由小組長檢查更正,然後分組比賽讀,跟著老師讀,最後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檢查。多種形式的朗讀,學生不僅沒有對課文的朗讀感到枯燥乏味,而且透過這些方式在潛移默化中背誦了課文,感悟了課文的大意。

  2、透過講故事的方法,深入理解了課文內容。

  在引導學生交流課文的疑難詞句後,我改變了原來的繼續講解課文內容的方法,而是開展“講故事比賽”。生動的故事語言配上精彩的動作,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得到了昇華。

  兩個不足:

  1、在對課文進行感悟時,橫向指導不夠。

  學了課文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透過課文的學習,你懂得了什麼?學生的回答都侷限於:我們遇到危險時,要學習司馬光沉著冷靜,善於動腦筋思考問題;遇到危險要急中生智,想個好辦法;遇到危險……現在回想,我覺得還應該對學生進行不到危險的地方玩耍的安全知識教育。也就是在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不要忘了對學生傳遞其他方面的思想教育。

  2、學完課文後,沒有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進行總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任何課文的學習都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文言文的學習也是一樣,透過對學法的總結,可以為教師輕鬆教學下一篇文言文做準備。

司馬光教學反思6

  《司馬光救友》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進行了大膽嘗試,改變了以前教學文言文時直接講解課文含義的方式。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可以歸納為“兩個亮點、兩個不足”。

  兩個亮點:

  一、引導學生對課文的朗讀形式多樣,效果顯著。

  在朗讀感悟這個環節裡,我設計瞭如下教學流程:首先由學生自讀,其次由小組長檢查更正,然後分組比賽讀,最後老師出示無標點課文和豎排課文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檢查。多種形式的朗讀,學生不僅沒有對課文的朗讀感到枯燥乏味,而且透過這些方式在潛移默化中背誦了課文,感悟了課文的大意。

  二、透過講故事的方法,深入理解了課文內容。

  在引導學生交流課文的疑難詞句後,我改變了原來的繼續講解課文內容的方法,而是開展“講故事比賽”。生動的故事語言配上精彩的動作,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得到了昇華。

  兩個不足:

  一、在對課文進行感悟時,橫向指導不夠。

  學了課文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透過課文的學習,你懂得了什麼?學生的回答都侷限於:我們遇到危險時,要學習司馬光沉著冷靜,善於動腦筋思考問題;

  遇到危險要急中生智,想個好辦法;遇到危險......現在回想,我覺得還應該對學生進行不到危險的地方玩耍的安全知識教育。也就是在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不要忘了對學生傳遞其他方面的思想教育。

  二、學完課文後,沒有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進行總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任何課文的學習都要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文言文的學習也是一樣,透過對學法的總結,可以為教師輕鬆教學下一篇文言文做準備。

司馬光教學反思7

  《司馬光》這一課是很傳統的課文,文中講述司馬光和小朋友在花園裡玩的時候,有個小朋友一不留意掉進了大水缸裡,在這危急時刻,司馬光沉著冷靜,用水缸旁邊的大石頭砸破了缸,救出了落水的孩子。這篇課文一向深受老師和學生們的喜歡。教學本課時我從課文的語言文字和學生實際出發,透過多種形式朗讀,理解課文資料,將語言知識,潛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有機地整合,不僅僅讓學生讀懂課文,學會生字、說話,會解決問題,同時讓學生體會到遇到困難時,切忌慌張,沉著機智才會想出好辦法。

  本節課教學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充分地讀,大膽地想,勇敢地說,盡情地演。引領學生學會積累語文。在平時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學生善於積累的習慣。文中有一個關聯詞“有的……有的……教學中我藉機讓學生思考,還有什麼時候能用上這組詞語呢?學生們各抒己見。一個適時的點撥擦然了學生的思維火花,拓展了思維空間,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針對司馬光在危急時刻機智救們學生件事我適時進行拓展。下課了,有一個同學鼻子突然出血了,看到這種狀況,你會怎樣辦學生們都說出了自己的主意,而且十分可行。

  透過這節課教學,我深深地感悟到拓展訓練應豐富多彩,就應在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引導他們用心思考,展開想象,大膽創新,展示個性,這樣的課堂才會更有生命力。我設計讓學生討論:

  1、從司馬光身上你明白了什麼?請你對司馬光或那個被救的小朋友說句話。

  2、如果你在場,你還會有什麼好辦法救那個小朋友嗎?

  3、假如你身邊發生了意外的事,你會怎樣辦?

  設計這樣幾個問題,從課內走向課外,引導學生進行用心的思考想象,並結合生活實際開發課程資源,對學生生活適應潛力的構成起到指引作用。在這個環節中,我注意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注意引導學生把句子說通順,把意思表達清楚,進而體會司馬光的機智、勇敢。

司馬光教學反思8

  一年級下冊《司馬光》教學反思

  對於“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孩子們並不陌生。在初步感知課文後,孩子們就告訴我:這篇課文講了一個司馬光砸缸救小夥伴的故事。學習司馬光遇事沉著、不慌張是本課的教學目標,對於這個教學目標,透過朗讀感悟,很容易就能達到。理解司馬光愛動腦筋、機智、方法巧妙是本課的難點。如何攻破這一難點呢?在實際教學中我是這樣操作的:

  我讓孩子們進行比較,一個小夥伴一不小心掉進了大水缸,這時別的小夥伴、司馬光分別是什麼反應?

  板書:

  別的小朋友 司馬光

  慌 不慌

  (嚇哭了,舉、砸 叫著喊著找大人)

  透過別的小朋友和司馬光當時的反應的比較,孩子們都感受到了司馬光的沉著冷靜。但是如何讓孩子們感受到方法的巧妙呢?

  我讓孩子們想象:假如當時你也在場,你會想個什麼辦法去救這個掉進大水缸的小夥伴?經過討論:

  方法1:我叫小夥伴們一起把水缸推倒。

  生1:可是這是一口大水缸,而且裡面裝滿了水,肯定很重很重的,我們只有幾個小朋友的,推不動的。

  生2:而且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了,有的叫著喊著,哪還有力氣去推大水缸呀?

  方法2:找跟繩子把小朋友拉上來。

  生3:他們在花園裡玩,不一定有繩子的,有可能等繩子找到了,那個小夥伴也淹死了。

  生4:而且掉進大水缸的小朋友肯定很害怕,扔給他繩子他不一定抓得到。

  孩子們還有很多奇怪的方法,但都一一遭到了同伴的否定。

  就這樣在想——否定——再想——再否定的過程中,孩子們都覺得還是司馬光的方法最好!這樣,難點也就基本解決了。

司馬光教學反思9

  文言文是中國燦爛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是人文教育和語言文字學習的豐富資源。它文字簡約,卻理寓其中,意義深遠;它語言凝練,卻不失形象生動。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24課《司馬光》是小學階段第一篇文言文,它以精練的筆觸,勾勒出一個機敏的七歲男孩的形象。“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實為文眼,突顯了司馬光的聰穎機智,遇事沉著冷靜。全篇內容簡單,言簡意賅,但故事情節完整。

  “感知文言文的大意,並可以用自己的話講故事。”是本課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為了落實此目標,在學習“群兒戲於庭”時,我透過學習“戲”,學生組詞“遊戲”;“庭”書下注釋“庭院”;“足跌沒水中”學生理解時加入自己的“他一不小心,掉入甕中。”及時總結出理解文言文的三種方法:①給字組詞,②藉助註釋,③聯絡生活。在教學中,我沒有在譯文的講解上消耗時間,而是透過語言的引導,重點放在學生自己的生成。學生在課堂中發生真實性學習,課堂的節奏明快了,輕重緩急明顯了。我在課後及時總結學生習得理解內容的方法,為後面學習文言文做好知識鋪墊。

  “小古文”課程創始人朱文君老師說:“小古文怎麼讀?方法其實很簡單,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文言文是需要反覆朗讀的,只有讀出層次性,才能更好地認知文字、感受聲律、體味詞句、領會情感。

  在教學本課時,我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提高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輔助背誦積累。讀準字音,跟老師反覆誦讀讀,聽準字音,降低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難度;讀明節奏,課件中出示“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透過指名讀、集體讀、師生對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幫助學生明晰節奏,處理好停頓,感悟文言文的誦讀之法,讀出語氣。三年級需要訓練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文言文怎樣讀出情感,讀出情趣?需要依據文字特點,找準切入點,有針對性地指導朗讀。如“群兒戲於庭”寫的是一群小孩在庭院中玩耍,“戲”自然是快樂的事,朗讀時,可指導學生讀得歡快些。“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情況突變,落水小孩危在旦夕,朗讀時要能表現出“焦急”,儘量讀出緊迫感。“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這句突出表現了司馬光的沉著冷靜,讀時引導學生沉下心來,讀出敬佩。“水迸,兒得活”,小孩得救了,讓人鬆了一口氣,令人欣慰。語氣讀出來了,情趣自然也就讀出來了。

  以讀貫穿本文教學的始終,在讀中積累語言、培養語感,在讀中深入語境,提升對課文的獨特理解,讓每一次讀都有明確的目的,而不是簡單機械的重複。“每讀必有獲,邊讀邊思考”這也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方法。

  簡單的文言文,它猶如在孩子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鋪開了一條通道,讓他們穿越時空隧道,走近歷史先賢,在閱讀與思考中汲取古代優秀文化的精髓。本課的學習是本學期“智慧少年”系列文言文的一部分,後續我們還將繼續學習《道邊李苦》、《孔融讓梨》《曹衝稱象》三篇文章,這將為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掌握學習古文的方法,打好學習古文的基礎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力。

司馬光教學反思10

  我們做語文教師的,應當充分發揮語文教材蘊含的創新教育因素,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想象能力。在教學《司馬光》這一課時,我感覺閃光點就在小朋友討論如何救那個小孩,大家的積極性最高,參與意識強,好勝心也強,為了證明自己比司馬光更聰明,都踴躍發言。聽完學生們天真的想法,儘管小朋友想的辦法在當時當地不一定奏效,但是我仍微笑著點頭鼓勵他們,使他們感受到回答的快樂。這閃爍著求異思維的火 (語文課 堂網)花,我們教師一定要讓它燃燒起來。倘若用批評、訓斥來澆滅它,簡直是一種犯罪。雖然有些辦法行不通,最後我又問:你們的方法與司馬光的方法比較,哪種方法好呢?透過比較,學生體會到了司馬光的機智、聰明,從而使他們對司馬光有了深刻的瞭解,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司馬光教學反思11

  那天,在教學完課文《司馬光》之後,我照例在課後拓展延伸環節提出了那個不知被多少位老師複製了上千遍的問題:如果你是司馬光,你會想出什麼好辦法?不出所料,一個個小腦袋裡轉眼間就冒出一個個好辦法:

  王翀說:“我可以用一張漁網,把水缸裡的小朋友網上來。”

  章朱禕說:“我可以找來一要大繩子,把小朋友拉上來。”

  沈均說:“我用臉盆把水一盆一盆刮出去”

  ……

  聽著孩子們自鳴得意的好辦法,我心裡卻想著這一個個“好辦法”的不足之處,於是我隨機丟擲了第二個問題:“小朋友們,請大家開動腦筋,想一想,比一比,你覺得是司馬光的辦法好,還是我們想出的辦法好呢?請你們和小組裡的成員一起討論一下。”

  於是,轟的一聲幾個小頭已聚在一塊兒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不一會兒,各組代表舉起了小手。

  首先是第二組的沈一格發言:我們小組覺得司馬光的辦法好,因為從圖上看大水缸很高,要想用繩子把缸裡的小朋友拉上來,需要站到很高的地方地,那樣拉繩子的小朋友要是一不小心,他自己也可能掉進大水缸裡。

  顏漪銘補充說:要是幾個人一起用力,把大水缸推倒,但是水缸這麼大,缸裡雙裝潢了水,小朋友們哪有那麼大的力氣呢?

  鍾煒煒早已按耐不住自己的想法說:我有不同意見!他們想用漁網撈,用臉盆刮水,這些方法都是需要很長的時間去找工具。而這時要是慢一些缸裡的小朋友就會有生命危險。(是呀,此時時間就是生命。)而司馬光用石頭咂缸,可以在最短的時間裡把缸裡的小朋友救出來。

  我不禁為這些孩子有理有據的思考拍手叫好!

  第一小組的許多發言了:我們認為章朱禕的辦法好。因為司馬光用石頭砸破大水缸,水缸的碎片可能飛到或弄傷不朋友。

  “譁……”教室裡一下子失去了寧靜,許多的話似乎啟發了大家,或說使大部分同學產生了共鳴,有的小朋友還站起來補充到“對,還有可能這塊大石頭也會把水缸裡的小朋友的頭砸破。”

  看著孩子們為自己猶如“新大陸”般的神奇發現神采飛揚時,我不禁為此動容。看,就連平常上課時常走神的楊行,這回也著實讓他專注了一回,這不他正與同桌的王宇洋切磋著他了不起的發現呢!

  孩子們膨脹的熱情迅速感染了我!要知道在這之前,他們的回答完全在我預設之外呀!如此熱情高漲,有爭議的課堂不是天天都有的。我可不能輕易打消孩子們的積極性。對,此時課堂隨機生成的這一問題資源可不能浪費哦!

  於是,我接著引導:“小朋友們,你們的想像力越來越豐富了。思考的問題也越來越深刻了。那麼水缸的碎片到底會不會飛進大水缸裡,司馬光的石頭會不會砸到水缸裡的小朋友呢?你們想不想知道?”

  “想……”用不著組織,孩子們一個個正襟危坐,一雙雙飢渴的眼睛盯著我看。

  “這個問題有點複雜,關係到一個物理上的阻力問題。你看!”我隨手在黑板上用簡筆勾畫出大水缸,並說:“這是一口裝滿水的大水缸,是裝滿水的哦!現在請你們想像一下,一旦被砸破,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景呢?碎片會不會飛進去,大石頭會不會砸進去呢?聰明的小朋友們,開動你們的小腦筋,發揮小組的力量,再討論討論,孫老師相信你們一定會有更新的發現。”

  問題丟擲去了,可是我的心裡卻是七上八下的,因為我估摸不準這此小傢伙他們能懂這個問題嗎?

  可是,孩子們的發言卻讓我再一次的驚喜不已:孩子們的潛力是無窮的,我再也不能小瞧他們了!

  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的陳述吧!

  李恬:我們認為這麼大的水缸,裡面盛著那麼多的水,水缸一旦被砸破,水會湧出來,碎片和石頭都無法進去。

  張競鍇:我們覺得司馬光的方法好,因為很多水衝過來時,會把東西衝走。比如發洪水時連房子都會被沖走。這是一口裝滿水的大水缸,它一定也會把碎片和石頭衝出來的。

  ……

  是的,孩子們的潛力是無窮的,在很多時候他們的想像力、創造力遠遠超過大人,我想只要我們解放孩子的頭腦──讓孩子去想像;解放他們的手──讓孩子去實踐;解放他們的嘴──讓孩子去表達;解放他們的眼睛——讓孩子去發現;解放他們的時間──讓孩子去交流;解放他們的空間──讓孩子去張揚。記得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我想我們應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可以撬地球的“支點”。努力開啟孩子的多元思維,讓孩子的思維在爭辯中碰撞,讓孩子的語言在交鋒中砥礪,讓他們的個性之花在思考中綻放出各自不同的風采。

司馬光教學反思12

  文字分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內容。”本文是小學階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廣為流傳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戲。一個小孩爬上甕,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嚇跑了,只有司馬光拿石頭砸甕。甕破了,水一下子噴湧出來,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故事表現了司馬光的聰明機智與沉著冷靜。本文非常簡短,雖然是文言文,但很多詞語的意思與現代文基本一致,再加上故事本身流傳甚廣,學生學習起來並不會感到困難,反而比較容易找到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共通之處,初步體會文言文言簡義豐的文體特點,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教學時,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透過誦讀感受文言文的語言表達特色,透過註釋、查閱工具書及以往的閱讀經驗瞭解文言文的大意,在此基礎上展開想象,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講故事,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目標:

  1.認識“司、跌”等5個生字,會寫“司、庭”等7個生字。

  2.正確跟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借助註釋瞭解課文大意,並用自己的話講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簡單說出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區別。

  教學重點:1.能按照文言文的節奏朗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背誦課文。

  2.結合註釋,聯絡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簡約的特點。

  教學難點:

  抓住文中的動詞,瞭解事情的經過,體會司馬光聰穎機智、遇事沉著冷靜、愛護同伴的美好品質。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出示資料,初識古文

  導語:同學們,上新課之前,老師想請同學們先看這樣一組句子。

  1.出示組句,引導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區別。

  (1)學而不思則罔(wǎnɡ),思而不學則殆(dài)。

  (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xǐnɡ)也。

  2.學生試讀句子,相互交流說說以上句子和現代漢語有什麼不同。

  預設:不太好讀;分開每個字都認識,組成句子不知道是什麼意思;跟我們平時說話的方式不太一樣……

  3.教師範讀,學生跟讀。

  4.教師簡要說說句子的含義,歸納小結。

  (1)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思而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的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

  (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出自《論語·里仁》。意思是幾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學習的能者,選擇他的長處學習;看見沒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樣的錯誤。

  小結:像這樣的語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是我們祖國語言文字寶庫中一筆巨大的財富。

  5.出示課題,引導學生回顧知道的傳說故事。

  過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文言文《司馬光》。你們誰聽過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學生舉手發言)宋朝時,一個小孩與小朋友一起玩耍時,其中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掉進了水缸裡。這個小孩急中生智,搬起石頭砸破了水缸,救下了落水的小朋友。這個小孩就是司馬光。這個故事就是《司馬光砸缸》。這是一則歷史故事,記錄在古代史書中。由於古代書面語與我們現代的語言有一些不同,所以,大家可能看過的故事都是用現代漢語翻譯出來的。而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篇課文,就是用古代的書面語講述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那麼,古代的書面語與我們現代漢語有什麼不同呢?讓我們一起去課文學習中體會一下吧。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學生齊讀課題,認識複姓“司馬”。

  思考:你還知道哪些複姓呢?(相機出示課件,介紹古代名人)

  預設:東方朔、歐陽修、司馬遷、司馬相如、諸葛亮、納蘭性德、尉遲恭、皇甫嵩、上官婉兒……

  2.出示課件,簡介司馬光。

  司馬光(1019—1086) 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sù)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在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都擔任過高官,死後獲贈太師、溫國公封號,諡號為文正。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踐行儒學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宋神宗時,司馬光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就離開了朝廷。花十五年時間,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

  3.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過渡:偉大的人物總是在童年時就顯現出他的與眾不同來。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看看小時候的司馬光是一個怎樣的小孩。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試著把句子讀通順。

  4.教師檢查自讀效果,引導學生識記生字,朗讀課文。

  (1)出示帶拼音的生字生詞,教師指導正音辨形。

  馬 院 落 人 丟 有 裂

  (2)指導歸類識字。

  ◆部首歸類:

  廣:庭(家庭)——應(應該)——座(座位)——床(床單)

  足:跌(跌倒)——跑(跑步)——跳(跳高)——路(小路)

  (3)詞語去拼音,自由讀,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

  (4)指名學生試讀課文,挑戰一字不差讀課文,指導多音字認讀。

  ◆多音字:

  沒 mò淹沒 沉沒 沒收 méi沒有 沒人 沒空

  得 dé得到 得知 得意 děi得虧 就得你去

  de要得 了不得

  (5)教師範讀,學生跟讀,讀準節奏。

  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6)聽音訊朗讀,齊讀。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出示學習要求,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1)參考註釋,自讀自悟。藉助工具書和書上的註釋,把關鍵字的意思放到句子裡,揣摩句子的意思。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待下一步與同學一起研討。

  (2)小組合作,互助學習。一句一句研討,各自說一說對每句話的理解,有疑惑或分歧的地方,留待集體探討。

  2.彙報展示,全班交流。

  (1)各小組推選代表彙報課文的意思。全班同學邊聽邊思考,看哪個小組理解得更好。

  (2)指名學生說說自己喜歡哪個小組的說法,教師相機點撥,明確:每句的意思說法不求完全一致,只要主要意思不變,能說出重要詞語的意思即可。

  3.引導學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劃分層次。

  起因: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

  經過: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

  結果:水迸,兒得活。

  4.全班齊讀,注意節奏、停頓。

  小結:這短短的兩句話卻寫了一個精彩的故事,你讀懂了嗎?結合註釋再來讀一讀。

  四、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過渡:文言文中的用詞寫句,跟我們現在的說話習慣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除了註釋中的字詞,還有一些字詞,我們應該怎麼理解呢?下面我們就來一句一句地讀一讀、說一說。

  1.課件出示:群兒戲於庭。

  (1)指名讀。思考:這句話中你有不理解的詞語嗎?

  (2)引導理解字詞。(“於”就是在的意思。“戲”就是做遊戲、玩耍的意思。“庭”指庭院。“群兒戲於庭”就是一群小孩在庭院玩耍、嬉戲。)

  方法拓展:文言文中的一些單音節詞語,如“戲”“庭”等,可以用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語“遊戲”“庭院”來代替。運用這一方法,可以把下文的“沒”“眾”“石”等字組成“淹沒”“眾人”“石頭”等詞語來理解。

  小結:結合註釋,再朗讀句子,融入我們的生活經驗,就能很容易地弄懂古文的意思了。古文的語序跟我們的說話習慣(課件出示:什麼人+在哪兒+幹什麼)有一點不太一樣,你們發現了嗎?

  (3)想象說話:古人的庭院裡有花有草,最適合孩子們玩兒了,想想看他們在玩什麼呢?

  (4)指導朗讀,讀出高興、喜悅之情。

  2.課件出示: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

  過渡:孩子們玩玩這個,玩玩那個,多開心啊!突然,意外發生了。怎麼回事呢?我們趕緊去看看。

  (1)出示“甕”的圖片,引導學生理解。

  預設:“甕”指口小肚大的陶器,用來儲水或是儲藏別的東西的,類似於現在的大缸。只不過甕是收口的,缸是敞口的。

  (2)出示小孩兒和甕的對比圖,做動作理解“登”。

  預設:“登”是爬的意思,登山、登梯子,也是這個“登”。水缸這麼大,孩子這麼小,難怪要用“登”。

  (3)理解“足跌沒水中”。

  預設:小孩兒爬上了水甕,就在這時,意外發生了——“足跌沒水中”。撲通一聲,有人落水了。“足”通常我們說的是“腳”,腳跌落了,也就是“失足跌落”的意思。“沒”是淹沒、沉下去的意思。小孩兒失足掉進了甕裡,甕裡盛滿了水,他一掉進去就沉沒了。

  (4)指導朗讀,讀出焦急、緊迫的感覺。

  (5)指名說說整句話的意思。(一個孩子爬到甕上去玩,一不小心失足掉進甕中被水淹沒了。)

  3.課件出示: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

  過渡:意外發生以後,別人是怎麼做的呢,司馬光又是怎麼做的呢?

  (1)指名回答,朗讀句子。

  (2)理解“眾皆棄去”。

  預設:“眾”指的是誰?除司馬光以外的其他孩子。“皆”是全、都的意思。在我們現代漢語中,“皆”也是這個意思,如“比比皆是”等。“棄”是拋棄、放棄、丟下的意思。“去”是逃開、離開的意思。

  (3)想象一下這群孩子們當時的表情、心理、動作,描述一下當時的場面。

  預設:一看到有人落水了,孩子們臉都嚇白了,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有人哇哇大哭,有人慌慌張張地跑去找大人。

  (4)理解“光持石擊甕破之”。

  預設:所有的孩子都驚慌失措,只有一個人不這麼慌亂。是誰呢?(司馬光。)他是怎麼做的?(持石擊甕破之。)誰來表演一下?(學生表演,教師相機點撥指導,要雙手用力,狠狠地砸)“持”,用手拿;“擊”,敲擊,擊打;“之”指代甕;“破之”,使甕破碎。

  方法拓展:“破”在句中是“使……破碎”的意思,這是文言文中的使動用法,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文言詞語用法。“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很多種,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之”是“到”的意思。對這種詞,我們可以有意識地進行摘抄、積累,有時間多讀讀,培養語感。

  (5)想象一下,司馬光持石擊甕時,他心裡會怎麼想?(我不能慌,我要趕緊想辦法,快點把他救出來。否則,他會有生命危險的。)

  (6)教師引讀。

  引讀:撲通一聲,一個小孩掉進了甕裡,眾皆棄去,光——(學生接讀)持石擊甕破之。

  引讀:小孩在甕裡浮浮沉沉,伸出小手求救,眾皆棄去,光——(學生接讀)持石擊甕破之。

  引讀:情況越來越危急,小孩的動作越來越弱,眾皆棄去,光——(學生接讀)持石擊甕破之。

  4.課件出示:水迸,兒得活。

  過渡:幸虧司馬光急中生智,持石擊甕破之,結果怎麼樣?

  (1)指名朗讀並說說句意。

  (2)理解“迸”“得活”。(“迸”是湧出的意思。甕被砸破了,水一下子湧出來了,甕裡的孩子得救了。)

  (3)危機解除了,此時你的心情怎樣?(慶幸,如釋重負……)

  (4)帶著這樣的心情讀這句話。

  5.連起來說說全文的意思。

  五、感悟形象,複述故事

  1.引導學生感悟人物形象。

  過渡:在同伴命懸一線而其他孩子驚慌失措、四散逃離的時候,司馬光選擇留下來,並想到用石塊砸破甕的辦法,救出了同伴。你覺得司馬光是一個怎樣的孩子?(沉著冷靜、機智勇敢、善良友愛。)

  2.想象說話:如果這個時候大人們來了,會對司馬光說些什麼?同伴們又會對他說些什麼?

  3.指導感情朗讀,讀出對司馬光的讚賞。

  4.出示故事圖片,引導學生看圖講故事。

  過渡:《司馬光》這篇古文我們學完了,下面我們要用自己的話來講一講這個故事。講故事不是翻譯課文,如果只說意思,那故事就太枯燥無趣了。想一想,我們該怎樣把故事講得更具體、更生動呢?

  (1)學生自由交流後,教師歸納小結。

  要用比較通俗的語言,代替古時候的書面語言。

  要按照一定的順序講,說清楚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要有場面,把人物的神態、動作、心理等描述出來。有細節,故事才更生動。

  還可以補充想象的內容。

  在講述故事的時候,要透過語調的變化和一定的肢體語言,把故事講得有聲有色。

  (2)同桌互助學習,互相練習講述故事,互相補充完善講述的內容,教師巡迴指導。

  (3)指名或是自由上臺講述故事,評選“故事大王”。

  5.播放司馬光砸缸的動畫故事,引導學生欣賞總結,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故事內容。

  6.拓展閱讀,瞭解更多與故事相關的內容,受到情感薰陶。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流傳後世千年,為人們所稱讚,那麼當年被他救下的小孩子又是誰呢?其實,這個孩子名叫上官尚光,也有人說這個人的名字是因為司馬光救過他的命而改的。上官尚光得救後,他的家人感謝司馬光的救子之恩,送了許多禮,逢人就誇司馬光聰明機智。上官尚光也不尋常,他從小喜歡讀書,參加科舉當上了官,但由於政績不突出,沒有受到重用,心灰意冷的他回老家當了一名教書先生。上官尚光十分感激司馬光當年的救命之恩,特意在老家建了一座感恩亭,並將此事記載在家譜中,讓世世代代永遠不忘司馬光的恩情。為了紀念這件事情,後人將感恩亭的所在地改名為“上官崗”。這份感恩之心,也應該被人們銘記。

  六、比較差異,熟讀成誦

  1.出示課後題第3題,引導學生結合之前朗讀、理解詞句的體會,討論交流。

  思考:這篇課文和其他課文在語言上有什麼不同?和同學交流。

  明確:(1)課文裡許多詞語是由單個字構成的。(2)課文用“光”來稱呼“司馬光”,這在其他課文中比較少見。(3)課文中的句子都很短。(4)本課中三個“兒”字,第1、第2個泛指兒童,第3個特指落水的兒童,前後意思不一樣,類似於現代漢語中的代詞“它”。(5)語序不太一樣。“群兒戲於庭”,按照現代漢語的語法規則,順序應該是“群兒於庭戲”。(6)這篇課文是文言文,需要藉助文言文知識理解文意,其他課文是白話文,容易理解。

  2.引導學生結合本課學習經驗,交流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要認真跟著老師多讀幾遍,培養語感。

  看課文的註釋,理解詞語的意思。

  給一些字組詞,也是理解詞義的好辦法。

  還有聯絡上下文、查詢資料書、遇到難句反覆多讀幾遍、讀不懂的做批註等方法。

  3.學到這裡,你能試著把這個故事背誦下來嗎?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誦的看著書朗讀。

  七、指導書寫,作業設計

  1.出示本課要求會寫的字,引導學生觀察結構、字形等特點。

  明確:“司”“庭”等右上包圍和左上包圍的字,注意筆順規則為先外後內。“登、棄”是上下結構,“登”字上邊部分撇、捺要舒展。“持”注意幾個橫畫之間距離要相等。“眾”是品字形結構,注意第二個“人”捺變點,整個字呈三角形。

  2.師範寫生字,學生注意書寫要求,練寫生字。

  3.佈置課後作業。

  (1)將《司馬光》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要講得生動有趣。

  (2)再去找一找司馬光的其他故事讀一讀,對這個人物做進一步的瞭解。

  (3)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教學重點片段實錄

  ◆探究人物活動場景,解詞悟文。

  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師:甕裡盛滿了水,小孩子很快沉了下去。看到夥伴跌入水中,其他孩子是怎麼做的?

  生:其他小孩子都離開了。

  師:註釋裡“皆”是“全,都”的意思。這個詞說明孩子們全都離開了,是這樣嗎?

  生:不是的,司馬光沒有走。

  師:那這裡的“眾”指誰?是所有的小孩子嗎?

  生:不是,是除了司馬光外的其他孩子。

  師:你真是個聰明的孩子。“眾皆棄去”中的“棄”,你是怎麼理解的?

  生:我覺得“棄”在這裡是丟棄的意思。意思是說除了司馬光外的其他孩子把這個落水的小孩子丟棄在這裡,自己離開了。

  師:如果大家都離開,棄這個落水的小孩子於不顧,這個小孩子會怎麼樣?

  生:會淹死的。

  師:一定會這樣嗎?有沒有其他可能?

  生:別的小孩可能會喊大人來救他了。

  師:不管有沒有人來,這時候時間就是生命,救援不及時,落水的孩子就真的沒希望了。在這萬分危急的情況下,司馬光留了下來,他是怎麼做的?

  生:他拿著石頭把甕砸破了,掉在甕裡的小孩子得救了。

  師:你能來演示一下司馬光砸甕救人時的動作嗎?

  (一生演示,其他同學仔細看)

  師:同學們,請將石頭拿在手中,文言文中用了一個字來表示,那就是——(持。)拿著石頭把水甕砸破的動作就叫——(擊。)

  師:“破之”就是使甕破裂。我們一邊讀句子一邊做做司馬光砸甕的動作。(全班一邊讀句一邊做動作)

  師:水甕裡的水迸湧而出,掉在水甕裡的那個小孩子得救了。當其他小孩都離去時,只有司馬光留了下來,把這個落水的小孩子救了出來,你們覺得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孩子?

  生1:他是個遇事沉著冷靜的孩子。

  生2:他是個聰明而勇敢的孩子。

  生3:他是個善良的孩子。他沒有像其他孩子一樣離開。

  師:是呀,他的確是個善良的孩子,沒有棄落水的小孩子於不顧,而是果斷做出判斷,想出辦法,救出了落水的孩子。

  賞析:本環節的設計重在探究“群兒”“一兒”“眾”“光”這些人物活動的場景,解詞悟文,體會人物的品質。具體教學實施中應注重學生課前的預習,讓他們藉助文中註釋、工具書等途徑初識字詞。授課時教師進行適時點撥,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感悟,展開合理的想象,感受文言文的語言表達特色,瞭解文言文大意,理清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從而領悟司馬光的善良和熱心助人的高尚品質。

  教學反思

  司馬光砸甕救人的故事耳熟能詳,故事的情節對學生來說並不陌生。此文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現在三年級的課文中,首要任務便是在誦讀感悟中感受文言文的語言表達特色。其次,要幫助學生學會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瞭解文言文大意,繼而在故事情境中感受司馬光的善良和熱心助人的'品質。因此,教學時,教師應善於化難為易,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從而完成教學任務。

  一、示範朗讀,識文斷句。

  學生初識文言文,對自主朗讀的要求不能過高,能疏通生字即可,朗讀時的斷句、節奏等,仍需要教師“牽手引領”。範讀之後,學生透過反覆誦讀也能感受到文言文語言的精練和韻味,結合對故事的理解,也能初步猜測到詞句大意。

  二、創設情境,識詞識人。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走進文字,體會情境,感受人物的情感、品質。因此,我不單要求學生利用註釋識詞,也結合了圖片、動作演示、生活體驗等,深入淺出,幫助他們打通文言文與現代漢語的界限;利用引讀、想象讀、講故事等形式,體悟故事情境和人物品質,最後熟讀成誦。

  三、比較感知,瞭解古文。學習需要及時反饋,學完課文之後再回頭引導學生比較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差異,能使學生對知識和學習方法的掌握更加牢靠。

司馬光教學反思13

  觀摩場景再現:教師首先帶領幼兒複習律動“司馬光砸缸”,接著,教師示範“砸缸救人”遊戲的玩法,在幼兒瞭解了遊戲的最簡單的玩法之後,如下:教師丟擲問題:怎樣才能不停地玩遊戲? 幼兒接住問題回答:得一直有砸缸的人和司馬光。

  師:誰是下一個砸缸的人和司馬光呢?

  師幼商討之後:被砸到的人到缸裡做司馬光;缸裡的人跑出來,跑得快的做下一個砸缸的人;跑得慢的人和剛才砸缸的人就做碎片,把缸的裂口填起來。

  師:現在又有一個問題,那缸裡的人往哪個方向跑?

  在這些問題解決之後,幼兒嘗試遊戲,這一環節始終是有層次的,從師幼共同遊戲到遊戲獨立遊戲,從聽教師口令慢節奏地遊戲到跟音樂快節奏地遊戲,並且遊戲的情境不斷豐富,增加了被淹的司馬光求救動作,趣味性也更濃。

  最後是集體舞環節。教師首先引導幼兒探索兩兩結伴遊戲的方法,接著丟擲問題“怎樣和更多的小朋友玩遊戲”,引導幼兒想出轉身的方法,但是這隻能解決一次交換朋友的問題,當再次遊戲時又換回了原先的夥伴,於是教師再次丟擲問題“怎樣能讓我們每次換的朋友都不一樣”,引導幼兒想出想和同伴交換位置再轉身的方法。最後,在遊戲結尾增加了“砸缸-慶祝”的環節。

  觀摩感悟及反思:

  整個活動以三大塊開展:複習律動、遊戲玩法與規則、集體舞,環節非常清晰。並且在遊戲玩法與規則、集體舞環節中,教師始終注重“循序漸進”的原則,師幼之間以“拋接球”的方式,引導幼兒逐步掌握遊戲玩法與規則。並且,師幼之間的互動很不錯,教師和幼兒之間始終是平等的對話關係,良好的師幼關係有效的促進了幼兒的學習,幫助幼兒建構自己的認知。

  這次活動的亮點和關鍵點在於如何一層一層遞進式地開展遊戲,這一點上非常值得我學習。我曾經試圖脫離趙老師的這個教案,自己去設計,自己去一步一步地遞進、理清遊戲角色的脈絡關係,我有個疑惑,是不是可以有不同於“被砸到的兩個人到缸裡做司馬光;缸裡的人跑出來,跑得快的做下一個砸缸的人;跑得慢的人和剛才砸缸的人就做碎片,把缸的裂口填起來”的方式,例如:被砸的人跑,跑得快的做下一個砸缸人,跑得慢的和缸裡的人做碎片,填補缸的裂口;砸缸的人做下一個司馬光,這種方式下,只有一個司馬光。

  總的來說,這是一次很不錯的音樂遊戲活動,讓我瞭解了音樂遊戲組織的方式,為我自己組織音樂遊戲提供了有利的幫助,當然,我不會去一味的模仿,在我熟悉和了解音樂遊戲所有的模式的基礎上,我去大膽的去創新。

司馬光教學反思14

  整節課,教師以學生為主休,設計了抽讀生字詞,個別朗讀自然段,講故事的活動,激發了課堂氣氛。學生在課堂上也能大膽猜想、大膽表現,體現了小學生活潑開朗的個性。

  在本堂課中,我感到設計得較好的是引導學生思維循循善誘,學習感知理解課文內容。如:先引導學生學習本堂課的興趣,再讓學生一邊看圖,一邊聽老師範讀。整體感知,認識生字,學生自由讀課文,我給學生提出問題:“司馬光在這篇課文裡遇到一件怎樣的事?”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回答。(司馬光和夥伴在花園裡玩……掉進了水缸)我又接著問:其他夥伴遇到這件突發事件,有怎樣的表現呢?這時學生根據思路,爭先恐後的回答: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嚇哭了,有的……有的……只有司馬光沒有慌,想出了一個很好的方法,舉起石頭砸缸。)這裡為了很好的讓學生體會“司馬光”當時的心情,讓學生學做司馬光的動作,加深感知。量後掉進缸裡的小朋友得救了。我再把課文延伸到生活中,如果這件事發生在同學們身邊,你們會怎麼做呢?讓學生說說,再和司馬光的方法比較,使學生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

  在這節課裡,也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如:不能很好的匯入課文,組織教學不夠理想。(如:有個別學生不專心聽課等。)學生自己讀,個別讀的機會少,沒有把本課的重點詞語引導好。如:“一不小心、有的……有的……”這裡應該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理解句子,再延伸到生活中,引導學生用身邊熟悉的字說說,再讓學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說一句話。

  但在這節課裡,我也感到困難,那就是農村學生的普通話不夠好,知識有限,且這樣的鍛鍊機會不是很多,因此好些拓展活動只能量力而行,但我相信在新課程程改革折活動感召下,師生會越來越容易配合,相信以後效果會更好。

司馬光教學反思15

  《司馬光》是小學教材中的經典課文,課文講述了司馬光在童年時代遇事不慌,小小年紀砸缸救人的故事。課文的故事性很強,而且脈絡清晰,將事情的起因、經過、結尾都講得清楚有條理。特別是在遭遇困難時,對司馬光和別的小朋友進行的對比描寫,簡單幾句就將他們之間的不同之處刻畫得非常生動清楚。“慌”與“不慌”的兩種表現截然不同,從而更讓司馬光這個聰明、遇事機警的孩子形象躍然紙上,讓孩子們心生佩服。

  第一次在一(3)班試教時,我採用的是順著故事發展脈絡一步一步推進課文的方法,想透過設定故事的懸念讓孩子身臨其境的瞭解故事。後來發現這個故事本身非常簡單易懂,學生們透過讀書,已經非常清楚故事的發展過程,故事的懸念設定缺乏神秘感,孩子們的興趣點不在上面,對孩子來說也就沒什麼吸引力了,所以有些學生的注意力就分散了。而且整堂課的內容比較單一,對學生的訓練不夠。自己反思了一下,覺得這樣的課文故事簡單移易懂,不能將講課重點放在理解故事本身,而應該挖掘故事背後的新的興趣點,讓孩子對課文重新產生興趣。

  第二次在一(2)班試教,我調整了教案,第一課時完成生字教學,並教完要求會寫的六個生字,並做到讀通讀順課文。第二課時,增加了聽寫生詞的環節,把較難寫的三個生詞作為對第一課時生字掌握情況的檢測。課文的講解上,增加孩子多形式讀書的安排,特別是課文的第二、四、五段,讓學生們自由讀,同桌讀,比賽讀,學生們很快就把重點段落的背誦任務完成了。課堂進行的比較實效,但是課堂氣氛還是不夠活躍。

  第三次在一(4)班試教,這次教學中,對重點段落的講解花了不少心思。比如講解第二段時,讓孩子瞭解了“水缸”非常大,而且裝滿水,孩子掉進去有生命危險。朗讀指導時,都先給孩子創設情景,讓孩子瞭解到時情況,帶著感情去讀。整堂課氣氛熱烈,孩子們興趣很濃,能夠透過自己的朗讀表現出“別的小朋友”的慌張,以及表現司馬光的不慌,舉石砸缸的鎮定有力。總觀整課,比前兩次試教效果要好。但是在延伸拓展時,讓孩子們說說還有什麼辦法救人時,學生的思維比較發散,說的辦法不合理、不實用,比如去找繩子爬到樹上去救人、或者幾個人壘起來把他拖出來。孩子們沒有體會到當時情況的危急,時間非常緊迫,缸裡的水會讓孩子很快就窒息。所以學生在想辦法時沒有考慮到這些情況,所以想的辦法不實用,不合理。在以後的教學中還有要改教學內容。

  第四次上課,在一(1)班上課,我重新調整了上課的側重點。在第二段的解讀中,除了讓孩子瞭解水缸很大,掉進去很危險。而且創設情景讓孩子聯想,掉進水裡面有什麼危險,能不能等很很久來救。學生透過不斷思考,想到了,掉進水裡是非常危險的,因為水會讓人很快就窒息,此時情況危急,時間就是生命,要儘快想辦法把缸裡的小朋友就出來,也為後面凸顯司馬光砸缸救人的合理正確進行了鋪墊。在教學第四、第五段時,改變了按照課文順序先講別的小朋友,再介紹司馬光的想法。而是採用對比教學的方法,把第四、第五段結合起來教學。在引導學生學習時,都時刻注意進行兩者之間的對比。朗讀課文時,也採用分段讀的方式,比如,老師讀“別的小朋友”的段落(第四段),學生讀司馬光的段落誇一誇司馬光。學生們在不斷的對比朗讀和講解中,理解了情況如此危急的情況下,別的小朋友慌張、哭泣是沒有用的,司馬光的舉石砸缸能讓水裡的小朋友最快脫險,這種辦法非常好。而且有了前面對情況危急的想象介紹,孩子們更容易明白,找大人並不一定是最好的辦法,因為大人不在現場,就算找來了孩子也一定有救。但是孩子們畢竟還小,當他們解決不了難題,特別是遭遇危險時,讓他們樹立尋求大人幫助的意識也是對的。所以在課堂最後階段,我也引導孩子,在實在想不到好辦法解決時,可以尋求大人的幫助。

  每一次的講課,無論是孩子呈現的狀態,還是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都用不盡相同的地方。而透過不斷的磨課,不斷的反思改進,自己的課堂能讓孩子感受得更多,學得更有興趣,是我們的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