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賣報歌》的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音樂《賣報歌》的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音樂《賣報歌》的教學反思1
1、在以往的課堂中我有一個毛病,總喜歡喋喋不休地講,尤其是在介紹人物背景時。其實有很多與課文相關的人物離孩子們都已經久遠了,孩子們本來就不熟悉這些人物或事件,光靠老師的講述可能不會激發他們的興趣。這篇課文裡的聶耳是一個需要學生了解的人物。我把對他背景的介紹當作了預習作業讓學生去搜集資料,這使他們透過自己喜歡的方式去了解人物。在第二天上課前,我驚喜地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找到了聶耳的資料,還有些學生甚至找到更多安娥的資料。我想他們在認真查閱資料的過程中已經把人物背景深深印在腦海裡了。在上課時,我沒有自己介紹,而是把機會留給了學生,他們都爭先恐後地想展示自己蒐集到的資訊。一旦別人找到自己沒找到的資訊,他們就趕快牢牢地記下來。這樣的結果顯然比我在課堂上喋喋不休要好得多。
2、在對此課的操作中,我的思路不夠清晰。在聶耳為小毛頭寫歌的過程中,我劃分的板塊太細,聶耳如何認識小毛頭的這個環節有點多餘。因為在後面讓學生自己找最感動的地方時,很多學生又回過頭提到了聶耳認識小毛頭這一情節。我應該把前面的環節去掉,就在後面一起講解,這樣課文的線索更為清晰,也節約了時間,能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談談他們從課文中所受到的感動。
3、在這堂課中我最遺憾的是沒有充分利用輔助工具進行教學。開課時,我應該放一放《賣報歌》,學生的情緒在歌聲中更容易調動起來。由歌曲引出賣報的話題,我覺得效果可能會比直接詢問學生賣報的經歷要好。在結尾的拓展延伸中,我採取的是以講述的方式介紹舊社會兒童的悲慘生活。畢竟那個年代離我和我的學生都已經久遠了,我對那樣的生活沒有體會,可能講出來的效果不夠感人,不足以震撼學生。課後,我想到了我還是應運用多媒體展示當時的一些圖片,再放上比較哀傷的音樂,這樣就可以營造出悲傷的氛圍。這樣我一定會更投入,學生也一定會受到更大的震撼。那麼這堂課最後的情感昇華肯定會達到一個很好的效果。
小學音樂《賣報歌》的教學反思2
賣報歌這首歌去曲調活潑,學生非常喜歡,其實大多數學生在沒教唱之前就已經會唱這首歌了,而且熱情比較高!所以我設計了這一課!
初次聆聽歌曲的內容,學生就能聽出歌曲的大致背景——賣報童的生活環境很差,並同情他,這讓我不禁感嘆孩子們也有一顆善良的心。
在解決難點句“不等天明去等派報,大風大雨裡滿街跑,耐飢耐寒地滿街跑”時,我並沒有直接拿出來有節奏的讀,而是先提出一個問題:“完整聽一遍歌曲,請找出反應賣報童吃苦耐勞精神的三句歌詞。”大部分班級的學生能夠很快找出。然後我再進行難點解決。
雖然學生能夠接受,但這個問題我覺得自己提的有些牽強,因為反應賣報童吃苦耐勞精神的歌詞在歌曲中還有其他,只是因為我想引出難點,所以這個環節還有欠考慮。
後來的學唱環節學生的問題不大,只是歌曲的音比較高,不容易唱準,這個音準解決的環節,我先沒有從唱歌技巧上來解決,而是讓他們以情帶聲,比喻:今天的新聞真正好,七個銅板就買兩份報。這句我讓學生把自己就當賣報童在街上賣報紙,如果聲音美、亮就能吸引到顧客,報紙就買的'多,這時候我就來充當顧客,可以對他們的聲音進行評價。效果非常好!
這節課還有個細小的問題,在那一句“一邊走”“走”字那個音,學生容易唱成下劃音,雖然我多次提醒,但是還是容易忘記,這是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希望以後能找出好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這節課的內容雖然簡單,並且學生大部分都已經熟悉這首歌曲,但這次學起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高,演唱時的情緒、和聲音都達到的不錯的效果,這點我很開心!只是在歌詞的記憶方面以後還有待加強!
小學音樂《賣報歌》的教學反思3
1、保護學生本能的創作興趣是進行創新教學的基礎。
本案例中,該同學表面上是隨意“瞎唱”,其實是他內心真情的自然流露,表現了他本能的創作興趣。我們不能隨意地將本能的創作興趣扼殺在搖籃之中。
2、保持與發展創作興趣是保持創作教學充滿生命活力的關鍵。
本案例中,採用學生展示、教師及時進行鼓勵等方法,讓學生體驗創作的樂趣,體驗成功的愉悅,並將創作教學融於審美體驗之中,較好地保持與發展了學生的創作興趣。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始終處於積極參與、愉悅的狀態。
3、創作教學應從學生音樂創造天性和實際經驗出發,循序漸進,注重實效。
某些人的頭腦裡存在著一種十分固定的概念:音樂創作就是寫譜。誰都明白,對於“譜”而言,“樂”才是本體。音樂可以不依賴樂譜而存在,音樂才能是人類的天性,人人生來就有。對於他們來說,哼唱比寫譜容易得多。如果要求缺乏感性經驗的學生用寫譜進行創作,勢必會扼殺他們的創作興趣,影響創作教學的實效性。本案例中,從學生的音樂創造天性出發,根據學生實際的識譜經驗,從感性到理性,先讓學生哼唱,再引向對讀譜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較好地落實了“雙基”教學。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從一個學生到每一個學生富有個性和成功的創作,我們不難看出孩子們的音樂創作能力、音樂感受能力、音樂表現力獲得了很大的提高。
4、開放教學過程,實施生成教學。
課堂教室永遠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每位教師在課前都不可預測課堂上學生的反應是怎樣的。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教師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迅速捕捉到學生輸出的各種資訊,隨時反思,隨機應變。傳統教學以“教案為本位”,導致教學過程的“程式化”。課改倡導“開放教學”,倡導實施“生成教學”。本案例中,教師把“以教案為本位”轉變為“以生成為本位”,不只是忠實地實施課前所制定的計劃,而是針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和實際需要,隨時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教學策略進行調整,使教學過程顯示出動態生成的過程。
5、教師要學會寬容、學會欣賞學生。
成長中的學生難免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但是隻要不是原則性的錯誤,老師完全可以寬容、諒解,用巧妙的方法加以化解與引導,用鼓勵的方式激勵學生髮現錯誤並自己改正錯誤。本案例中委婉地指出了他的錯誤,因此,他能非常樂意地接受。同時,教師還學會了欣賞學生,把他的閃光點放大,引導其他的學生像他一樣來進行編唱,從而使他獲得了自信。如果我們把寬容和欣賞換成指責、批評,我想我們都將會看到另一種情景:他肯定會有逆反情緒,恐怕從此對音樂課都會失去興趣。
小學音樂《賣報歌》的教學反思4
《賣報歌》是音樂家聶耳三十年代創作的膾炙人口的兒童歌曲,曲調明快、流暢,並以樸實生動的語言,辛辣詼諧的筆調,深刻地描述了舊社會報童的苦難生活及對光明的渴望。本學期這首歌出現在三年級音樂教材中,屬於演唱歌曲。
教這首歌時,我沒有一句一句地教,而是先彈奏歌曲旋律給學生聽,才彈完兩句,學生就跟著唱起來了。看來,不僅是我們從小就愛唱這首歌,他們對這首歌也挺熟悉。彈完一段後,我簡要介紹了歌曲的創作背景,就讓學生自由選擇是一句一句視唱旋律,還是完整視唱旋律,學生一致要求完整視唱旋律。唱了幾遍,學生就能熟練地視唱旋律了,這時,我按節奏帶讀了一遍歌詞,就問學生能不能跟琴直接唱歌詞,學生們躍躍欲試。於是我彈琴學生們跟著唱起來了。還真別說,覺著特別熟悉的歌曲,按著印象中的去唱,和書上的就是有點對不上。我提示學生自己找哪句沒唱好,他們還真一下子就找著了。接著我也不直接教他們唱,而是讓他們聽琴自己琢磨,一遍、兩遍、三遍、四遍……我反覆彈奏這句旋律,孩子們也一遍一遍地琢磨,終於,一個、兩個、三個、四個……孩子們靠自己的努力,把問題給解決了。我問孩子們:自己學會歌曲什麼感覺啊?他們回答了一個字:爽!
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要多給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這樣,在今後的人生路上,當他們遇到困難、挫折時,才不會退縮、逃避,而是勇往直前。
小學音樂《賣報歌》的教學反思5
《賣報歌》是一首的老歌,大多數的孩子在幼兒園時就會唱這首歌了,而且學此歌的熱情持續時間比其他的歌短。當我在備這首歌時,我心裡有一種衝動:我何不讓孩子透過學習這首歌曲,來了解更多的音樂及音樂以外的相關知識呢?
我安排孩子們在聆聽歌曲《賣報歌》的同時給他們看了這首歌曲的動畫,由於這首歌曲非常熟悉,孩子們普遍會唱一點。“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孩子們個個喜笑顏開,蹦蹦跳跳,彷彿是在表現“陽光下揹著書包高高興興去上學”的情景和心情。這時,我再給他們講解了關於這首歌曲的作者聶耳的生平簡介,以及聶耳創作這首歌曲的背景。孩子們聽的非常認真,他們也更深的瞭解到當時小報童生活的不易。
在《賣報歌》的學習過程中,我講述關於報童的故事,讓孩子們對報童們的苦難生活有個直觀的瞭解,同時強調報童的生活年代是二十世紀的二三十年代,那時的社會狀態,生活背景以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況。這有助於幫助孩子們進行合理情緒的準備。
最後,我給孩子們播放了聶耳創作的《金蛇狂舞》,整節課課外涉及的知識非常多,但是孩子們聽的非常有興趣!看來,音樂課的課外拓展是很重要的,在以後的課堂上,我還要繼續講解與課本有關係的音樂基礎知識,增強孩子們對音樂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