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除法豎式數學教學反思

除法豎式數學教學反思

除法豎式數學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除法豎式數學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除法豎式數學教學反思1

  一、把握知識內在聯絡,找準新知識的最佳生長點

  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學生較容易掌握。但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卻是個難點。而商不變性質正是聯絡舊知與新知的橋樑,也是新知的最佳生長點。在教學中,複習舊知後,我要求學生根據214.5÷15=14.3,利用商不變的規律直接寫出21.45÷1.5、2.145÷0.15、0.2145÷0.015的商。這是學習層面的一個飛躍,但卻是有根據、有基礎的飛躍。學生能根據商不變性質來說理,就證明了這個飛躍是學生能夠接受的。只要緊緊抓住商不變性質這根線索,這部分內容就能輕鬆獲得突破。

  二、抓住本質,化繁為簡,創造性地處理教材

  計算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要根據商不變性質先轉化為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來計算,再反推出原式的商。計算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最根本的是要先按照除數是整數的除法算出商,完全沒有必要計算時在小數點的問題上過多糾纏,增加學生的學習難度。教學中,抓住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本質,不在豎式計算上設定人為的障礙,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才能使學生學得更輕鬆。被除數和除數的小數位數不同,更明顯地體現了商不變性質的應用,有助於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演算法的'本質。計算方法,在教學中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讓學生在嘗試、觀察、比較、思考中完成新知與舊知同化,更新知識結構,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中獲得新知,更新認知結構

  在教學中,出示214.5÷15=14.3,要求學生根據商不變的規律說出21.45÷1.5、2.145÷0.15、0.2145÷0.015的商,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去嘗試,再讓學生透過思考、觀察、比較2.052÷3.6、20xx÷0.36、2.052÷0.036的轉化過程來發現除數是小數除法的轉化方法。最後透過計算來總結計算方法,在教學中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讓學生在嘗試、觀察、比較、思考中完成新知與舊知同化,更新知識結構,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四、巧用兒歌教學,幫助學生總結演算法,突破難點

  在計算的過程中,除數和被除數小數點位置的確定是一個難點,部分學生容易出現錯誤,適時引用兒歌可以幫助學生較好的突破這個難點。“外移幾,裡移幾;方向一致要注意;裡缺補零要牢記;上下點點要對齊。”

除法豎式數學教學反思2

  分數應用題是六年級下期的內容,它的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如何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呢?

  教學時,我沒有采用書上的情境,而是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入。例如:我們班有多少女生?有多少男生?女生佔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現在知道“全班人數”和“女生佔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求女生有多少人,怎樣求?學生很快就知道列出乘法算式解決。反過來,知道“女生人數”和“女生佔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求全班人數呢?這樣引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讓學生理解題中的數量關係是解決分數除法應用題的關鍵。教學中,我透過省略題中的一個已知條件,讓學生髮現問題,親自感受應用題中數量之間的聯絡,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規律,從而讓學生體會並歸納出:解答分數除法應用題的關鍵是從題目的關鍵句找出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本課重點是要讓學生學會用方程的方法解決有關的分數問題,體會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模型。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我藉助線段圖的直觀功能,引導孩子們理清解題思路,找出數量間的相等關係。

  在學生學會分析數量關係後,我把分數除法應用題與分數乘法應用題結合起來教學,讓學生透過討論交流對比,感受它們之間的異同,挖掘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絡與區別,從而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生掌握了用方程解決問題的方法後,我又鼓勵他們對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解法,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教學中,給學生提供探究的平臺,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探究解題方法,在獨立探究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探究不同的解題方法。使學生經歷獨立探究、小組探究的過程,使學生對“分數除法問題”的演算法有初步的感悟,對這類應用題數量關係及解法有清晰的理解,為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除法豎式數學教學反思3

  除法豎式該按怎樣的順序寫?為什麼要這樣寫?在除法豎式教學之前,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因為我覺得對於直接利用口訣的除法,豎式不僅顯得複雜,而且豎式的作用也很難讓學生理解,學生學習除法豎式存在哪些困惑呢?

  怎樣讓學生自然地記住除法豎式的順序,並把餘數寫下來呢?其實,除法豎式形成現在簡潔的書寫格式,人們經歷了一個漫長改進逐步完善的過程。我覺得采用拿來主義,遺棄了寶貴的完善過程,直接將智慧的結果--“除法豎式”作為一種“書寫格式”進行教學,對學生的學習顯然是不利的。

  算理講解,也許對於教師和優等生是可行的,但還有更多的學生只能是不懂裝懂。即使那些優等生,明算理之後,諸多疑問還是無法消除,而除法豎式的價值在有餘數除法中容易凸顯,為此我大膽將二下簡單的有餘數除法滲透到本節課中,課堂上我創設了一個情景,學生學習的效果還是比較好的。

  我先拿了6個磁鐵,讓學生在黑板上平均分成2份,接著要求學生用語言把分磁鐵的動作表示出來,

  學生說得很好:把老師手裡的6個磁鐵平均分成了2份。

  誰能用一個算式來表示?學生說6除以2等於3。寫出的豎式是形如加法的豎式,這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且對於沒有餘數的表內除法,豎式寫成此種形式學生沒有覺得不妥。

  接著出示7個磁鐵,要求學生平均分成2份,

  分後追問:剛才分掉幾個磁鐵,現在手裡還有幾個磁鐵?怎樣用算式表示?

  學生答:分掉幾個磁鐵,用2x3=6表示,現在手裡還有1個磁鐵,用7-6=1表示。

  誰能試著用豎式計算?絕大多數學生寫的豎式仍然形如加法豎式,但餘數1不知寫在什麼地方合適了。

  針對學生的困惑我加以小結:除法豎式非常神奇,能將分東西的過程完整地記錄下來。接著邊分磁鐵邊板書除法豎式。要求學生仔細觀察,這時我及時介紹豎式中像“廠”的符號表示除號,被除數和除數和商的位置。接下來我又問:下面的6是哪裡來的?1又表示什麼?

  (由於學生受了分磁鐵這一情景的影響,很自然地想到了6就是分掉的6個磁鐵,是2×3的積,1是原來的7個磁鐵減掉分掉的6個磁鐵,最後剩一個磁鐵,也就是1)

  引導比較兩種豎式,學生體會到了除法豎式有別於其他運算豎式的價值,正確解釋6除以2等於3豎式中每一個數的含義,學生能夠透過情景理解到這一層。我心裡由衷地感到高興,我覺得直觀地利用有餘數的平均分更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對教材進行調整後,學生對本知識的學習比我預想的要好。

  透過這節課告訴我們:

  1、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要有預見性,對於學生不容易接受的難點要事先設計好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學方式,這樣才能教得輕鬆,學生也學得輕鬆,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要充分了解學生以學定教,要對課題的進行認真思考,發現學生欠缺的知識點在哪裡,知道哪些問題是有價值的,研究問題的時候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這是學習能力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要善於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合理利用教材才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