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1
認識圖形這節課堂教學是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初步認識,這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能夠在實際情境中識別這些圖形,但不要求學生準確的表述這些圖形的特徵。“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基於學生在學習以前,對這些立體圖形已經有了一些認識,所以在教學時我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讓學生透過觀察圖形,動手摸一摸使學生從中感覺每個圖形的形狀,透過教學活動,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這節課的教學目的,主要是透過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物、動手分類、小組合作、概括總結出四種立體圖形的名稱,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想象、動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
本節課教學比較好的方面是:
在上課時我在課前的談話中,設計了情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匯入部分,我透過讓學生認識、觀察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物體動手操作等經常見到的物體根據不同的形狀進行了分類。另外我能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所分物體的不同形狀抽象概括出了球、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的名稱,從現實的生活中引出數學內容。透過教師提供的大量實物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葉筒、積木塊等實物,使學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數學知識,對要認識的這些圖形有了最直觀的感受,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透過小組合作、動手給物體分類、觀察分類後每種物體的特點,抽象概括出了每種立體的名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於每一種圖形的認識都經歷了引入—抽象—給出圖形名稱三步,幫助了學生在直觀的基礎上建立球、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的表象。透過,列舉生活中見到的物體,有利於學生把課本上的使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的聯絡起來。
不足之處:
(1)上課時學生好動、注意力不夠集中。
(2)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對長方體的認識是一個難點,由於長方體的的形狀種類較多,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困難,我設計的作業拓展性不夠。
教學改進的措施:
(1)讓學生列舉日常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是這些形狀的。把數學與日常生活聯絡起來,使學生慢慢學會發散地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用數學的樂趣。
(2)精心設計練習,透過小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以達到加深各類物體特徵的認識的目的。
(3)讓學生拿出四種物體放在桌面上滾一滾,從而發現圓柱和球,很容易滾動,長方體和正方體不易滾動只能推動。
(4)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向學生設疑:圓柱和球都能滾動,那滾動時有什麼不同嗎?可讓學生拿實物在桌面滾一滾,看發現什麼?讓學生在小組內充分發表意見得出結論。
(5)給學生提供充分動手實踐的機會,透過觀察、操作、發現,用感觀來體驗不同立體圖形有不同的特點,加深對各立體圖形的認識,培養學生動手操做,用腦想的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合作與創新。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2
這節《認識圖形》活動課,有著成功的地方,更有不足之處,下面我就以下三方面對我的教學進行反思:
一、將遊戲活動貫穿其中是低段教學的重點
1、讓孩子對數學學習產生了愉悅的情感體驗。
在活動中,我把複習舊知識融入遊戲活動中,利用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透過富有兒童情趣的“變魔術”從口袋中依次變出四種平面圖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讓學生來猜猜它們都是那些數學朋友,猜對了我就展示它們,再人人動手、動腦,透過摸、看,初步感受,這樣一下子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的好奇心、積極性充分被調動起來了,使幼兒輕輕鬆鬆地進入了新的活動課,同時對數學產生了興趣,達到了複習舊知的目的。
2、在活動中讓孩子學到了知識,培養了能力,發展了思維。
在探索階段,我設計了找、畫、說、做、拼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學生透過找、描、分,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認識這幾種平面圖形並體會面在體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描一描,畫一畫這一環節中,透過設計富有童趣而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了學生主動思考和創造的慾望。如:師:這些圖形的家都安在這些物體上,你能想辦法把他們從物體上搬下來嗎,單獨留在紙上嗎?孩子們積極開動腦筋想到了很多的辦法,可以把立體圖形放在紙上,用鉛筆沿著立體圖形的邊畫出來。可以把物體用紙包住,然後使勁按他的邊,這樣就可以看到圖形了。在幼兒或自己、或合作在其他物體的面上尋找平面圖形時,他們用剛才找到的那幾種辦法很快就找到了,極易地體會到了,並讓孩子說說是從哪個圖形上面搬下來的,從而活動效果。
3、讓孩子體會數學就在生活中,感受數學美。
在學習了新知之後,幼兒在生活中尋找平面圖形,利用平面圖形組成漂亮的圖畫時,孩子們明顯很興奮,在最後的教學環節中我還安排了讓孩子們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有趣圖形他們都感受到了數學在生活中不僅很有用而且數學還很美!
二、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教學常規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別在學生對於學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聽話的按照老師的話去做了,還有一小部分的孩子總在擺弄自己的學具,等我講到下面的部分時,這部分孩子就沒有聽到,也就達不到好的學習效果,課堂效率也降低了。
2、小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的引導不夠明確,使少部分學生在操作時無目地,教學設計時沒有充分的考慮到實際操作時,孩子們卻是截然不同的表現,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組活動時僅僅是個旁觀者,而沒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動交流中去。這也需要我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注意關注每一個孩子,力求讓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和提高。
3、多關注好動幼兒的掌握情況,有些孩子在幼兒園時就已經學會認識了這幾種圖形的特徵,但對於部分孩子而言,掌握起來相對就要困難許多,由於他們好動,所以對於他們的關注我還做的不夠。
三、今後需要加強的地方
1、加強孩子的常規訓練,例如在操作學具方面,能很好地鍛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讓孩子在這方面做到“有收有放”,該拿出來的時候就整齊快速的拿出,該收起來的時候就迅速的收好並擺在指定的位置。
2、數學活動教學,要給幼兒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實現的實踐機會和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幼兒在一種“心理自由”與“心理安全”的狀態下,自主的學習,大膽的創新,主動的發展。例如在用什麼方法找出物體的面,讓幼兒小組合作解決問題,在展示幼兒的探索結果是不急於評價是很好的做法,讓幼兒自己評價,讓幼兒成為主體,老師是引導者。如果老師直接講授,幼兒可能比較難以理解,只有透過自己的探索,找出方法所在,這樣掌握的知識是比較紮實的。
這節活動課我覺得最大特點在於以活動為載體。讓幼兒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數學;在活動中交流,建構數學;在活動中發展,創新。透過幼兒的這些反應,讓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課改下的數學教學一定要從孩子們出發,勇於開拓、敢於創新,創設孩子們喜歡的各種實踐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增長知識,獲得各種能力。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3
《認識圖形》一課是北京版實驗教材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的內容。在設計和教學中,我緊緊圍繞“三維目標”和動手實踐、合作交流及主動探索的學習方式進行組織教學,較好地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教學中要求自己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著眼與學生的數學思維的培養,注重教學目標的多元畫,由於這部分的內容有很多學生在之前就已經掌握,所以我就不僅侷限於學生單純的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體驗“從立體到平面”的探究過程,在過程中讓孩子學到了知識,培養了能力,發展了思維。在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知道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與他人的合作交流能力。透過具體的教學實踐,我的收穫很多。
1、情境匯入,拉近學生的生活
上課伊始,我透過詢問學生在上學期學習過的《腳印》一課,把學生的思維帶入到了形象思維之中,在學生回憶中,我把課文中的幾個小動物請到了課堂上,透過動畫的形式讓學生觀看,動畫是學生最喜歡看的,設計成動畫的形式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觀看結束時,開始追問:小動物的腳印都像什麼?它們是怎樣留下自己的腳印的?這時學生的興趣很高。如果你也想給自己的小腳丫留下腳印,有什麼好辦法呢?這樣的問題設計,和學生的生活結合在一起,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從學習過的課文到學生熟悉的生活,這樣既有數學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又有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同時還為下面的學習鋪墊了基礎。
2、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思維
概念性的知識與學生的認知特點存在著較大的距離,我們在教學中務必要找到一個有利於學生學習概念知識的“幫手”,這就是實踐,讓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在教學過程中,我十分注重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學習,在現實情景中“做”數學,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實踐機會,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當我提出問題:“怎樣把物體的面印在紙上呢?”學生馬上思考並且動手操作實踐起來,他們透過找一找、畫一畫、印一印等方法,從物體上“分離”出面,研究面的形狀,形成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的表象,讓學生體會到“面”在“體”上。這樣安排既蘊含了面與體的關係,使學生在整體上直觀認識這幾種平面圖形,也符合了低年級兒童的認知規律,有利於他們主動地認識平面圖形。教材強調在活動中掌握知識,其設計的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的活動,既可以將學生所需掌握的知識蘊含在活動中,又滿足不同特點學生的需要。透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有利於學生培養空間觀念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又自然地完成學習過程。並且教材選取的題材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生動有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3、分類貼上,展示學生的智慧
在讓學生操作得到平面圖形之後,我把學生的作品放在實物投影上加以展示,進行方法上的.交流,然後要求學生把圖形貼到黑板上各種圖形所在的相應位置。在貼的時候學生表現的特別積極,紛紛表示要把自己的圖形貼上去,看到學生對學習知識的積極勁,作為老師我感到十分的欣慰。這樣的安排既把學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讓學生把各種圖形進行了分類,並且初步滲透了分類的思想,為下一部分內容的學習做了鋪墊。
4、迴歸生活,強化學生的認知
在學習了新知以後,我透過設計“在日常生活中,你還在哪兒見到過這些平面圖形”問題情境,讓學生把所學的新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既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學習的立體圖形,也自然地過渡到平面圖形的認識,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增進了學生對數學的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同時在找的過程中,還強化了學生對幾種基本圖形的認識。之後,帶領學生欣賞多彩的相片,從美麗的動畫中尋找圖形,在觀賞的過程中,再一次強化對圖形的認識,還使他們都感受到了數學在生活中不僅很有用而且數學還很美!精彩的動畫效果刺激了學生的美感,讓資訊科技在數學課堂上發揮了它的作用。
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我雖然也有重視放手讓孩子們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但是因為孩子年齡和知識結構的特點,在尋找物體上的面時孩子們想到的方法不夠全面、精確,展示作品時,也沒有明確的讓孩子們評價,合作也沒有達到一定的實效性,在以後的教學中還應該加強對孩子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他們探究性學習的能力。本課還要注意語言的簡明性,讓學生在最少的語言資訊中獲得最多的數學資訊。在不斷的修煉中,練就自己紮實的教學基本功,做學生喜歡的好老師。同時透過這節課,讓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一定要從孩子們出發,勇於開拓、勇於創新,創設孩子們喜歡的各種實踐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增長知識,獲得各種能力。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4
一、教學設計反思:
本課和實際生活的聯絡性很強,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立體圖形,比如:藥盒,魔方等等。根據這一特點,我設計了主要有動手摸一摸立體圖形並分類的活動,還有就是學生感興趣的遊戲活動,透過猜一猜的遊戲來記憶立體圖形的特徵。
二、教學過程反思:
本課的主要教學過程是新授部分,在這一部分我主要設計的是:①動手摸一摸物體的樣子②動手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③說一說為什麼這麼分④教師歸納整理,教學物體的名稱及特點⑤觀看主題圖找一找四種立體圖形⑥找生活中的立體圖形。這一部分中,在第一步到第二步之間沒有一個良好的銜接,以及第三步到第四步的過渡有點快。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反思:
1、首先,學生手裡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物體,對學生來說比較新奇,這樣就分散了他們的注意力,感覺整堂課散漫,學生的注意力沒有在主要的學習任務上。
2、對於正方體和長方體的區分,只是簡單的用直觀觀察使學生了解,以及它們分別的特點,長方體是長長的,平平的,正方體是正正方方一個樣。並沒有給學生立體圖形邊和麵的概念,在這裡我是有困惑的,不知是否該給學生這些概念,如果不給怎麼可以讓它們記住並能區分呢。
3、一個看似像正方體的長方體圖形在課堂上沒有講給學生,也沒有準備這樣的立體圖形和生活的實際物體。
四、改進措施:
1、課堂中的細節要在備課時考慮周全,要結合本班學生特點提前想到學生可能出現的反應,並增加對這樣的反應的應對措施。
2、課需要提前準備,提前準備所用的教具,做到不遺漏。在備課時遇到問題,一要看書,看教參,二要及時請教其他教師學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