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四年級語文《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3篇)

四年級語文《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

四年級語文《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3篇)

  在辦理事務和工作生活中,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麼優秀的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語文《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語文《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1

  教了《爬天都峰》之後,一種感覺就是自己教低段的時候,好像在打散彈,課文的教學沒有高段那樣順暢。首先還是想到了三年級的特點,在文章的人文性方面關注更少了,而在字詞的學習上做了很多的文章,花了很大的力氣。

  每篇課文的生字學習,讀認擴詞就要花半節多課的時間。並且有時還要選擇一些語言文字的訓練點,展開訓練之後學生的速度不快,而我又想訓練得到位一些,所以兩堂課就顧及不了人文性的一些思想教育了。但我覺得我的路是走對的。尤其是在教學《爬天都峰》後,更讓我堅定這種上課的套路。在教學中,我們選擇了這樣兩個訓練點,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在孩子們充分朗讀第一小節之後,我問孩子一個普通的問題:天都峰是一座怎樣的山峰?孩子們馬上得出——高、陡。我接著並沒有停留在這樣的理解上,而是引導孩子去探討,作者怎樣寫的?原來前面一句是說特點的,後面一句是舉個例子的。“高”的特點,課文舉了“在雲彩之上”的例子。我話鋒一轉,說:“在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這樣有特點的事物,我們也來根據生活經驗說一說。”池塘裡的水很深,()。

  天空中的小鳥飛得很快,()。學生思路開闊,暢所欲言,不時有好的句子冒出來。我想這種練習時對學習“總分”句式的鋪墊,對寫作有一定的幫助。

  二是補一補課文中的一個空白點。在爬天都峰的描述中,作者寫了自己是怎麼爬的,“手腳並用”、“像猴子一樣”等,但老爺爺是怎樣爬的,課文中並沒有寫出來,我又安排了一個訓練,讓孩子們謝謝老爺爺怎麼爬的,同學們想象豐富。老爺爺左手扶著鐵鏈,右手住著柺杖,眼睛盯著石級向上爬;老爺爺弓著身子,吃力地邁著腳步,爬得氣喘吁吁的;老爺爺一邊拉著叔叔的手往上爬,一邊嘿喲嘿喲的為自己鼓勁。

  這個訓練是需要孩子們進行合理的想象,並且放開思路才能夠完成的。

  四年級語文《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2

  [成功之處]

  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透過對“啊,峰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的分析,結合觀看天都峰的錄影、圖片資料,讓學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峰的艱難和不易。

  接著以爬山的前後為線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爺爺艱難攀登、爬山後“我們”的喜悅的心情的有關詞語、句子,引導學生進行理解體會。在理解中,我緊緊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山時的動作詞,如:“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詞語,從中體會到爬山的艱難。又從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中,抓住“居然”“也要……才……”這些詞語來理解體會小女孩和老爺爺能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學難點。

  [不足之處]

  為了搶教學進度,對重點字詞段的品讀不夠,學生理解得不深入,教師講解過多,學生主體地位不夠突出。

  在今後的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以讀促想,以想促說,再向以說促寫過渡,加強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

  四年級語文《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3

  《爬天都峰》是習作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學習寫作方法是重點。今天的課雖然是奔著這個重點去的,但是上得很枯燥,我還不能完全從文章跳出來,把它當做一個例子來看。

  上課的條理仍然不夠清晰,我覺得還是對文字把握的不到位。孩子們聽得半睡半醒,這節課的效果好壞,一目瞭然。

  教參上指出,本篇課文需要孩子掌握的,是要體會作者是用“怎麼說”“怎麼做”“怎麼想”來把爬山過程寫清楚的。

  因為文中出現了大量的對話,聯想到學生們平時作文中最擅長的“機器人對話”描寫,我不禁把重點改成了,學習文中的對話描寫,可以在“說”字前,對人物的動作,神態加以描寫。比如:他點點頭,笑著說:“……”。她頭也不抬的說:“……”同時對標點符號的運用,適當滲透。

  然而還不敢把教參的重點拋在一邊,所以這堂課上的有點亂,沒有主次。其實,寫到這裡,我心裡已經清楚,關鍵原因還是在於,備課不到位,不夠細緻。想起於永正先生的“備課”,課文中涉及到的字或者將要板書的字,他一定會在課前練很多遍,直到寫好為止。我為自己的“輕描淡寫”式的備課而臉紅。

  以後還是要加強自己的備課。同時還要加強自己的表達能力,語無倫次,缺乏組織能力是我的常態,我必須要改掉它。

  四年級語文《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4

  《爬天都峰》是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一組中的第三篇課文。根據教材的體系編排,考慮低年級到中年級的銜接,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我在教學中力圖體現以下這些特點:

  一、緊扣重點段落,理解課文內容。

  “窺一斑而見全豹。”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我著力於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重點段落——“我”和老爺爺爬天都峰的經過。“我們”在爬山途中,相互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二、抓住關鍵語句,感覺人物形象。

  與主要內容密切相關的那些關鍵語句的理解,是學懂課文的關鍵,要把它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課文中的許多語言描寫挺有兒童味,內涵豐富,令人回味。如文中“我”和老爺爺對話中的兩個“也”字,細細揣摩,我們就可以體會到言外之意:一老一少相互羨慕、敬佩,表現了他們不怕困難、勇於攀登的精神,人物的形象自然也就豐滿了。

  三、加強朗讀指導,領悟人生道理。

  葉聖陶先生說:“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語感訓練。”本節課透過各種方式的指導朗讀,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讓他們在讀中體驗;而適當的口語交際訓練落實到閱讀教學當中,有利於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能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文中老爺爺和“我”,不怕困難奮發向上的精神,將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

  本節課最大的不足是忽視了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過多地注重理性的分析,結果學生少了些靈氣,課堂少了些生氣,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有待於進一步改正。

  四年級語文《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5

  《爬天都峰》這篇課文描寫了在暑假裡,“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一件事。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

  本篇課文具有豐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同時能給人以很多的啟迪。在教學中,我把重點放在朗讀感悟上,以讀促思。在體會天都峰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時,我讓學生對第二段進行多次形式多樣地朗讀,在熟讀的基礎上又讓學生畫一畫,畫出天都峰的高聳入雲、山高路遠,學生運用喜聞樂見的方式體會出天都峰的“高”和“陡”。同時,也達到了熟讀成誦的教學效果。

  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提出了"閱讀教學要帶學生從文章裡走個來回"的觀點,即首先把語言文字弄清楚,從而進入文章的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走出去,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在學習“我和老爺爺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峰”這一部分內容時,我抓住兩次對話,以角色體驗的方式,透過填補內心空白,讓學生透過語言的外衣,洞悉思想的本質。三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分角色朗讀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個個都躍躍欲試,爭先恐後來要求角色。其中一個小男孩還運用上了肢體語言,彎腰駝背,手捋虎鬚,聲音也是老氣橫秋的,雖然他這樣的舉動換來了個別學生的嬉笑聲,但是學生還是接受了他,紛紛效仿。就是這樣的朗讀引起了共鳴,既豐滿了角色形象,又豐富了學生的情感。不過,由於時間有限,對學生的重點字詞指導不到位,比如“奮力、爬呀爬、終於”等等。

  四年級語文《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6

  課後反思:

  語文具有豐富的情感性,情能夠感人,情能夠育人。《爬天都峰》,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相處中,能給人以很多的啟迪。因此,我將"體驗情感"作為自己此課的重要目標之一,並以讀促思,以思促說,以說促情,使學生較自然地將課文主人翁和作者的用心情感化為己有,並將在學生人生之路上刻下深刻的印跡。

  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提出了"閱讀教學要帶學生從文章裡走個來回"的觀點,即首先把語言文字弄清楚,從而進入文章的思想資料,再從思想資料走出去,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我引導學生從讀中去悟,去思,去自由表達,讓學生與文字充分對話,以到達善讀善悟,讓學生歡樂的沉醉於語文的海洋。

  言為心聲,抓住兩次對話,以主角體驗的方式,透過填補內心空白,讓學生透過語言的外衣,洞悉思想的本質。教師引導學生走進學生的內心,以真情告白的方式,強化了感受,引起了共鳴,既豐滿了主角形象,又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潛力。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體驗"與"情感"同時出現,總目標中強調"具有獨立閱讀的潛力,注重情感體驗"。如何透過語言,體會人物的內心,就需要充分的感悟,設身處地地發揮想象,受到文中感情的激勵,如從片斷中老爺爺和我登上山頂的喜悅中受到感染,去聯想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類似事情,從內心感受到戰勝困難的喜悅,真正體會感悟和朗讀緊密地結合,以讀促思,以思促說,體驗情感的過程。

  四年級語文《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7

  語文具有豐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爬天都峰》一文,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相處中,能給人以很多的啟迪。因此,我將"體驗情感"作為自己此課的重要目標之一,並以讀促思,以思促說,以說促情,使學生較自然地將課文主人翁和作者的積極情感化為己有,並將在學生人生之路上刻下深刻的印跡。

  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提出了"閱讀教學要帶學生從文章裡走個來回"的觀點,即首先把語言文字弄清楚,從而進入文章的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走出去,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我引導學生從讀中去悟,去思,去自由表達,讓學生與文字充分對話,以達到善讀善悟,讓學生歡樂的沉醉於語文的海洋。

  言為心聲,抓住兩次對話,以角色體驗的方式,透過填補內心空白,讓學生透過語言的外衣,洞悉思想的本質。教師引導學生走進學生的內心,以真情告白的方式,強化了感受,引起了共鳴,既豐滿了角色形象,又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體驗"與"情感"同時出現,總目標中強調"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如何透過語言,體會人物的內心,就需要充分的感悟,設身處地地發揮想象,受到文中感情的激勵,如從片斷中老爺爺和我登上山頂的喜悅中受到感染,去聯想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類似事情,從內心感受到戰勝困難的喜悅,真正體會感悟和朗讀緊密地結合,以讀促思,以思促說,體驗情感的過程。

  四年級語文《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8

  《爬天都峰》一課教學,有兩點我覺得很成功。

  一、針對課題提問,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實踐證明,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能激發學生濃厚的思考興趣和創新思維。學生很樂意提問,並且一般問題都能在當時解決,這不僅鼓勵了愛提問題的同學,更激勵其他同學課前認真預習。重點問題是“他們是怎麼爬上天都峰的”,梳理出這個問題,作為重點進行學習討論。以學生問題定教學重點,大大提高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

  二是運用多讀多想,讀通課文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突出了本單元訓練重點。如第二自然段教學,透過多種讀書方式,教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邊讀邊想象,從中體會到什麼,有什麼感受,再用畫一畫,評一評,讀一讀的方法,一步一步引導感悟。對“小妹妹是怎樣爬上天都峰的”,啟發學生緊緊抓住重點詞語進行理解——從抽象的“奮力”,到具體的“攀著鐵鏈上”“手腳並用向上爬”,再到“終於”包含的艱辛與喜悅,有詞句意思的理解與指導,有讀的訓練,有情境、形象的想象,有情感體驗的表達。課文沒有直接、明顯地寫老爺爺怎樣受小妹妹勇氣鼓舞,下決心爬上天都峰的,對他為什麼也能爬上天都峰的理解難以具體。這一環節教學,我採用靜心讀書、獨立想象、自由練說、表演讀等方式,藉助前面學習的方法和認識基礎,啟發學生聯絡天都峰的特點、老爺爺的年紀和話語來合理想象,既擴充套件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具體理解了老爺爺的話的`內涵,順利解答了問題,又較好展現了啟發想象這一“放”的教學環節,落實了學生創造思維能力培養,發展了語言。

  四年級語文《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9

  《爬天都峰》這課描寫了在暑假裡,“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峰。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峰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後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1、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險”這兩個特點,透過對“啊,峰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和“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等句子的理解,結合觀看天都峰的圖畫和我自己在爬天都峰時的一些照片,讓學生有個直觀的印象,這樣對學生理解爬天都峰的困難,為學習我爬天都峰的過程打下鋪墊。

  2、注意引導學生充分地讀“我”和“爺爺”的兩次對話,揣摩“我”和“爺爺”各自的內心的複雜心情,想像他們的思想起伏和鬥爭,體會他們是怎樣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再抓住“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詞語,聯想他們登山的艱難,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然後,在課堂上讓學生情景表演體驗爬天都峰的困難,這樣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峰之後,為什麼會互相道謝。最後,理解爸爸說的話這個難點也就在以的上的教學中層層滲透下突破了。

  3、課後延伸,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平時在生活中怎樣克服困難的事例,讓學生自己悟出在困難面前首先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念,那樣,做任何事情就能夠達到目的。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生活談。效果還不錯。

  四年級語文《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10

  一、透過重點段和重點句理解課文

  文中,我主要抓住第二段的悟讀來感受天都峰的高。

  “我站在天都峰腳下抬頭望:啊,峰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嗎?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

  該段中,學生透過尋找重點詞語“抬頭望、這麼高、雲彩上面、筆陡,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感受到:天都峰真是“高聳入雲”啊!

  另外,比較小朋友和老爺爺說的兩句話:

  “小朋友,你也來爬天都峰?”

  “老爺爺,您也來爬天都峰?”

  兩個“也”字,學生體會到,“我”和老爺爺都從對方身上找到了自信與勇氣,並從中汲取力量。

  二、透過形象圖片感受天都峰的高

  本想在課前欣賞我搜集到的黃山天都峰的圖片,結果那天剛好電腦故障,原本想好的匯入臨時做了改變,以自己的黃山之旅為題作引了,沒想到,效果比原來得設想還好。

  在學生充分學習了課文之後,我再出示那筆陡的石級圖和天都峰高聳入雲的整體圖,還有那鯽魚背:只能由一個人通行,透過邊上的鐵鏈看下去,便是萬丈深淵。這樣的課外文字補充對學生來說還不足以真正體會到天都峰的最險要處——鯽魚背的“險”。於是,我下載來形象的圖片,看到那形似鯽魚背右似獨木橋的景點處,兩旁是令人發顫的望不到底的深淵,學生髮出了陣陣唏噓聲,原來,爬上鯽魚背真需要一定的勇氣啊。

  感悟:孩子三年級了,很多時候,我在備課做課件時,能不用圖片的儘量不用圖片,想用文字在更大地寬度上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不會受制於圖片。然而,適當的時候,圖片的運用正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四年級語文《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11

  學習《爬天都峰》這一課,開課時以《黃山奇石》一課為匯入,我引學生背了其中的一段,學生回憶起當時的金雞叫天都了。接著以爬的前後為線引導學生進行朗讀理解。在找自然段時,學生先講學生們說前兩段是爬山前,三到七是爬的過程,我當時覺得學生說得有道理,就很贊同,然後我們就這樣進行了練習朗讀及指導,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對話和動作,說明他倆在比,這一點學生體會得較好,邊想象了當時的情況邊述說,不少學生都覺得這兩個人很有意思大笑起來。到第二節在一班講課時,學生在找時說一到五是爬山前,六七是爬山過程,並也說了理由,我覺得也算對,也讚許了。生在讀“我奮力向峰頂爬去……”時我讓他們作動作並想象,學生讀得有的都出了汗,接著讓他們對比想象爺爺爬時的樣子。有的學生就開玩笑似的說,爺爺也很奮力像老猴子一樣……惹得我和其餘學生忍不住哈哈大笑,本想忍住笑再找幾個說一說,但卻和學生一樣笑得肚子疼,這時候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了,過了一會兒我忍住笑說:“看來同學們都認為老爺爺也很努力,所以他們爬呀爬,終於爬上了山頂。”然後進行讀七八九段,學生就學會了對比。

  指導讀六七自然段時,有個學生提出來個問題“為什麼要用“爬”字呢?山上不是有臺階還有扶的鐵鏈嗎?”當時我就鼓勵說:“她提的問題很有思考價值,她真動腦子!”然後我和學生一起討論了一下,透過看天都峰的高等,學生知道因為山太高太陡,所以直起身子走可能走不動,大都是像猴子一樣爬的,所以用爬山。透過這一課的教學,我瞭解到課堂必須有一個主要目標把這個目標記在心裡,讓學生每上一節課就有一些收穫。

  四年級語文《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12

  《爬天都峰》是一篇精讀課文,寫了“我”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爺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本文隱藏著很深的哲理,體會老少二人對話的深意。

  本文設計了兩個重要的問題:

  (1)課文是怎樣講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2)“我”和老爺爺爬上天都峰以後,為什麼要互相道謝?這實際上提示了學習本篇課文的重點和思路。運用多讀多想,讀通課文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突出了本單元訓練重點。《爬天都峰》一文,如同一首詩、一副畫,包蘊著豐富的情愫。“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就是要以讀為主,以讀促悟。讓學生在自主讀,動情讀、入境讀中反覆吟詠。針對本課兒童語言較多,內涵豐富這一特點,我們在集體備課時商議上課時多采用不同形式的讀。如第二自然段教學,透過多種讀書方式,教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邊讀邊想象,從中體會到什麼,有什麼感受,再用畫一畫,評一評,讀一讀、演一演的方法,一步一步引導感悟。課文沒有直接、明顯地寫老爺爺怎樣受小妹妹勇氣鼓舞,下決心爬上天都峰的,對他為什麼也能爬上天都峰的理解難以具體。這一環節教學,我採用靜心讀書、獨立想象、自由練說、表演讀等方式,藉助前面學習的方法和認識基礎,啟發學生聯絡天都峰的特點、老爺爺的年紀和話語來合理想象,既擴充套件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具體理解了老爺爺的話的內涵,順利解答了問題,又較好展現了啟發想象這一“放”的教學環節,落實了學生創造思維能力培養,發展了語言。

  四年級語文《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13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描寫了在暑假裡,“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

  課文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課文中以吐泡泡的形式對“終於”一詞的理解作了提示,目的是讓學生讀到這裡,能聯絡上文理解“終於”的意思,體會“我”和老爺爺是如何克服了種種困難爬上天都峰的。課文中的許多兒童語言,內涵豐富,細細咀嚼,令人回味。課文中運用了大量的對話,反映了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從這些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我”由開始的猶豫、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堅定信心,再到戰勝困難,登上天都峰的心理變化的過程。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使學生從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中體會到在困難面前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要善於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二是繼續學習聯絡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方法,體會一些句子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本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理解“我”爬天都峰的過程。難點是讀懂課文最後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本篇課文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注意教學方法的靈活。可以透過圖片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天都峰,引導學生對故事的興趣。學習本課之初,要幫學生理清本文層次,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對文章大致內容有整體把握。其次,要採取分角色朗讀和表演集合的方式,使學生親身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咀嚼回味文中精彩的語言。同時,要指導學生練習生活實際,從小培養不怕困難、堅決克服困難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