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四年級部編版《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1篇)

四年級部編版《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四年級部編版《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1篇)

  在現實社會中,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後。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四年級部編版《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1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四年級部編版《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1

  《爬山虎的腳》一課教學重點是瞭解爬山虎的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教學難點是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如果,只是引導學生去讀書,劃出有關詞句進行理解,學生會感到枯燥,缺乏主動性。我就採用李青老師的教法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瞭解爬山虎的腳的形狀和特點,然後請學生以畫的形式來彙報自己對爬山虎的的腳的瞭解,比一比誰畫得又快又對。學生一方面很喜歡畫畫,另一方面又爭強好勝,當然會激勵著他們積極主動地去讀書,去了解爬山虎的腳。有一部分學生急於求成,讀書不細心也沒關係,我又採取了評議畫好的畫的方法,來加以矯正。本來課前我覺得有個同學平時讀書不細心,這次一定畫不對,正好利用他來引導學生深入讀書改畫,並對那些讀書不深入的同學加以教育。沒想到,由於他課前已經找到爬山虎細細地觀察過了,所以到黑板上一畫完全正確,打了我一個措手不及。當時,我一緊張放過了這個很好的鼓勵機會。請學生評完他的畫,就到下面去找了幾個畫得不正確的,來引導學生讀書評議改畫。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應該請畫得對的那個同學指著自己的畫給大家介紹一下自己眼中的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子的,並請他給大家講講自己為什麼能畫對,然後大加讚賞,號召大家像他一樣善於觀察,深入讀書,這樣既是對他本人的激勵,又給學生樹立了榜樣,激勵學生在後面的學習中,更能深入的讀書。

  在理解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時候,我則採取了讀書表演彙報的形式,先讓學生劃出文中表示動作的詞理解一下,並在下面試演一下,然後上來演給大家看,共同依據課本評議,改演。學生邊讀書邊演示,不知不覺就在實踐中突破了難點。

  四年級部編版《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2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透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是閱讀本課的難點。本課是很好的讀書訓練和語言文字訓練的典範,在瞭解爬山虎怎樣向上爬等相關段落上,我引導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透過說、演、畫、議等方式,使學生課堂小主人的地位得以凸顯,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在整堂課中,我覺得讓學生拿起畫筆,表現爬山虎爬的過程及一順兒朝下的葉子,這是個亮點。因為在課堂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參與欲很強,而且一些平時不太表現的學生,也用其無聲語言-----畫,向大家展示其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小學生是以形象思維來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而動手畫一畫這一環節正是最好的表現形式之一。與之同時我還指名一些學生進行表演,把爬山虎“一腳一腳”向上爬的動作形象地再現出來,使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但遺憾的是,對於學生進行培養觀察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這一思想教育落實不是很到位,效果不理想。

  四年級部編版《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3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順序,介紹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腳的形狀、特點以及是怎樣用腳在爬的,啟發人們留心和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因此在本組教材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孔老師的這節課簡單實用,沒有花架子。所謂“大道至簡”,這種簡簡單單直奔目標的教法,這需要經過多少年的教學實踐才能沉澱出來啊!回味這節課,有以下特點:

  1、品味語言充分,營造了一種和諧、鮮活的品味語言的氛圍。師生完全陶醉在葉老樸實,凝練,充滿韻律感的語言環境中。閱讀是個性化行為,孔老師珍視孩子們的個性化體驗:

  學生甲:我覺得“新鮮”一詞用得好,寫出了葉子的嫩、綠。

  學生乙:“舒服”一詞用得好,如果用“漂亮”,不能更好體現作者的感受。

  學生丙:一陣風拂過,“拂”字用得好,表示風兒輕輕掠過,用“吹”沒有這種效果。

  2、感悟,品味充分,美讀則順理成章,水到渠成,於是便有了課堂中,學生自由讀,讀給學生喜歡的人聽,師生對比讀,各種形式,充分朗讀。

  3、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孔老師放手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學,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默讀後畫出來。如:可以用抓重點詞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瞭解爬山虎的腳長的位置、樣子、顏色。這一過程,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體現了學生自讀自悟的過程和以學生為主體的精神。

  四年級部編版《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4

  首先,在閱讀教學開始時,提問:關於爬山虎的腳,你們想知道什麼?這樣設定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講爬山虎葉子的這段,我主要是讓學生在讀中去領悟葉子的美,透過朗讀把葉子的美讀出來。

  其次,小學生是透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我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採用老師引導、學生主導的方式從文中找出爬山虎腳的特點。接著默讀爬山虎向上爬的段落,邊讀邊思考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再次,邊讀邊滲透寫作方法。在講爬山虎的葉子和腳,以及怎樣爬的時候,順帶提及到作者怎樣觀察植物的,在教學中讓學生髮現寫的`秘密。這樣比平時上作文課時,單獨來講怎樣觀察植物,怎樣寫植物要容易多,學生也不會覺得枯燥無味。

  四年級部編版《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5

  這次是到崗二以來,劉校長第一次聽我的課,心裡難免有些緊張。不過畢竟也有了10年教齡,開始講課了,心裡慢慢鎮定了下來。

  課的開始進行得還不錯,孩子們配合也很好。可是當開始學習“爬山虎怎樣用腳爬牆”的時候,卻出現了問題:孩子們對於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過程、位置以及爬牆的整個過程的認識很模糊,讀了半天文章還是有孩子說不太明白。讓他們在書上畫一畫腳的位置吧,也不夠準確,最後只好我親自講解了。為了幫助孩子們理解爬山虎爬牆的過程,我又找了幾個孩子上前用手來進行了演示,最後還是自己又進行了演示,這才基本明白了。

  回到辦公室,我就在想這是怎麼回事?學校裡就有滿滿兩牆的爬山虎,課前又佈置了觀察任務,孩子們怎麼就不明白呢?估計是都沒有仔細去看!第二節課語文課我到班上了解情況,果然是他們頭一天根本就沒幾個人去認真觀察學校的爬山虎,甚至有不少人就沒有看!唉,這些孩子們呀,光有聰明的頭腦,缺乏踏實的態度!

  為了彌補上節課的遺憾,我帶孩子們來到了樓下,結合著實物,把課文又重新理解了一遍,這才讓他們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的腳是怎麼一回事。

  四年級部編版《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6

  《爬山虎的腳》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順序,介紹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腳的形狀、特點以及是怎樣用腳在爬的,啟發人們留心和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因此在第二組教材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又是一篇科學知識類的文章,知識性、教育性很強,如何引導孩子上好值得大家深思。如果等同於自然課、常識課就喪失了語文學科本來的魅力了,在教學中我儘可能的保護孩子求知、好奇的心理,啟用孩子的人生情趣,把孩子的自然能力、好奇心、新鮮感轉化為充滿情趣的人生態度。同時也要注重語言文字本身所蘊涵的深刻含義、學習遣詞造句的方法。

  另外我也注意孩子的自尊心,表演固然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感悟方法,但是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表演的不好,遭到大家的嘲笑,使孩子有深深的挫敗感,那這個環節捨棄也罷,所以在教學中教師的“導”是時時刻刻在變化的,我們要根據教學中每一個環節學生的學習狀態來調整自己的教案甚至自己的狀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把“情趣”帶進課堂,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四年級部編版《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7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觀察描寫爬山虎的精讀課文。作者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葉爺爺在本篇課文中用細緻簡潔的文筆分別介紹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牆的,來啟發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細緻地觀察身邊的事物。讀後我們也會產生探究的願望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強烈興趣。我抓住課文第3、4自然段,透過畫一畫,演一演,學習葉聖陶爺爺細緻的觀察,有序的描寫。讓學生明白怎樣寫才能將事物寫具體,寫真實。

  在教學課文第三自然段關於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和第四自然段細絲的變化時,我讓學生動手畫一畫,起初大部分學生都畫得不正確,沒有弄清爬山虎腳的位置,當我讓學生在有關的語句上反覆朗讀反覆琢磨時,學生開始尋找到自己畫上的不足。這一設計竟使學生情緒高漲起來,細細斟酌之下,一幅幅形象直觀的作品就在他們手中誕生了。而第四自然段,講述的是爬山虎怎樣爬牆的,如果單單的讓學生找到幾個表示動作的詞(觸,巴,拉,貼)來說一說是怎樣爬的,學生未必能真正理解。

  所以設計教學的時候,我想到了用肢體語言來展示。課堂上,我讓學生們都把兩隻手伸出來,把自己的手臂當作爬山虎的莖,手指當作爬山虎的細絲,把課桌當作一面牆。先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己演練一下爬山虎是怎樣爬牆的,接著指名讓學生到黑板上來演示,先把手指肚觸著牆,胳膊彎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個身體就貼近黑板,再經過解疑,理解爬山虎不像人一樣雙腳一前一後的走路,逐漸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

  人的肢體語言是最為豐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這節課成功之處就是肢體語言來幫助突破教學的難點。以閱讀促寫作,以閱讀扶寫作。我想學生在習作中如果能夠熟練地運用首尾呼應的手法就可以讓文章結構緊密,內容完整,主題突出。所以,我利用文字向學生滲透首尾呼應的寫作手法。我試圖讓學生透過反覆朗讀首段與尾段的方法,意會首尾呼應微妙的聯絡。因為時間的關係,學生只將首尾段讀了一遍,還沒有在讀中有所感悟。此項教學目標沒有完成。哪個都想抓,在有限的時間又怎麼可能都落實。其實,運用了首尾呼應手法的文章很多,又何必急於在一堂課完成。在總結中,前進;在反思中,成長。

  四年級部編版《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8

  今天上了《爬山虎的腳》這篇老課文,我是先用絲瓜和葡萄這兩種藤狀植物引入,讓學生知道爬山虎和這些普通的藤狀植物不一樣,它是有腳的。接著講課文時,我抓住“今年,我注意了。”這句話,先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注意”上,作者注意了什麼?學生能很快答出:作者注意了爬山虎的腳。然後就學習描寫爬山虎的腳的段落。我結合圖片讓學生理解了爬山虎的腳長在哪裡,是什麼樣子,它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腳和牆的關係是怎樣的。學生能很好地理解,但是在拓深感情的時候學生沒什麼互動,只是一味聽我在說。接著我又讓學生把注意放在“今年”上,“今年注意了”說明了什麼?學生也能很快想到是他以前沒有注意。我馬上提問:“他以前注意什麼了呢?”學生就能想到以前注意葉子去了。

  然後就學習描寫爬山虎的葉子的段落。透過看圖片和感情朗讀,我讓學生感受到了爬山虎葉子的引人注意,感受到了葉子的美感。本來想讓學生感悟爬山虎的腳在葉子後面默默奉獻的精神,可學生都不大願意去領悟這其中的深意,只是停留在表層的分析。最後讓學生從課文的字裡行間感受作者是在連續觀察,部分學生能先從表示時間的詞語入手,體會到作者的連續觀察。一小部分學生根本不願動腦筋,看來以後上課要逼一逼這些不願動腦筋的同學多舉手發言。

  四年級部編版《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9

  《爬山虎的腳》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透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並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的。在教學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

  一、畫一畫,形象又具體

  先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描寫爬山虎的腳的樣子的段落,想一想,學習這段用什麼方法最好?當時,有的學生說畫出描寫腳的相關句子來讀,有的說把爬山虎的腳畫下來最好。因為爬山虎的腳有形狀,有顏色,畫下來很形象。於是我讓學生拿出準備好了的只有葉子沒有腳的爬山虎的圖,讓他們邊讀課文邊根據自己的理解給爬山虎添上腳。然後選一些畫面展示,全班評議。學生看著自己的畫,認真聽著同伴的點評,有的說:“在莖上長葉柄的反面伸出六七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有的說:“剛長出來的爬山虎的腳是嫩紅的,可是它應該長在葉柄的反面,畫在同一側,位置錯了。”……就這樣畫畫議議,爬山虎的腳的樣子、位置、顏色就非常清晰地呈現在學生眼前。

  二、演一演,感受更真切

  學習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牆的部分,學生先自讀並提出不懂的地方。讀完後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我引導他們梳理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如細絲怎麼變成小圓片的?為什麼細絲巴住了牆,就彎曲呢?……然後讓學生觀看一段爬山虎爬牆的動畫,同時思考:用什麼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看完動畫,有學生提議:我們自己演一演爬山虎爬牆的過程吧!按照學生的提議,分小組表演爬山虎爬牆的過程,演完學生就有了更真實的感受:當細絲觸著牆的時候,細絲頭上就變成了小圓片,分泌的黏液,讓小圓片緊緊地巴住牆,由於“巴”產生的力量,使細絲彎曲,這樣,細絲就拉動與它相連的嫩莖,嫩莖就朝牆上靠攏並貼在牆上。這樣就完成了“一隻腳”爬牆的過程。爬山虎就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學生透過自己表演,真實地感受到了“觸、巴、拉、貼”這幾個動作的連續性,而且深刻地體驗到這幾個動作的內在力量,同時還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樣爬牆的,體會到作者用詞精確性。

  在課堂實施過程中,由於學生知識水平、生活經驗等方面的差異,致使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時也存在一定差異。我們要在實踐中去摸索一些方法,儘可能縮小學生之間的差異,讓學生享受學習語文的樂趣的同時,語文素養獲得較大發展。

  四年級部編版《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10

  《爬山虎的腳》細緻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啟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事物。

  一、課前觀察,奠定基礎

  小學部的辦公樓和大學南區家屬區樓邊上都有爬山虎,為上好這一課,提供了實物觀察的便利。課前佈置學生去觀察,在課上我們交流了觀察的結果,有的說:“我發現到爬山虎新長出的葉子和長成的葉子顏色不一樣。”有的說:“爬山虎的葉子真和課本上說的一樣,一順兒朝下,沒有重疊,,密的不留一點縫隙。”有的說:“我發現爬山虎的的腳就和葉聖陶爺爺說的一樣,牢牢的吸在牆上,不用勁真的拉不下來。”還有的說:“我還發現爬山虎的種子了。”……學生說起來滔滔不絕,好像要把自己觀察的都統統告訴我。學生的學習興趣極高,學習本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重點段,品析交流

  課文的重點部分是第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莖上的細絲比作“腳”,非常生動地描寫了爬山虎的“腳”的樣子,以及它是怎樣向上攀爬的。讓學生找到爬山虎爬牆的過程的語句,然後圈畫出幾個表示動作的詞(觸、巴、拉、貼),這幾個詞作者用得非常精準,但學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所以,設計教學的時候,我分了三步:先是讓學生體會這幾個動作是按一定順序寫的,不能隨意調換;由於我不會繪畫,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爬牆的過程,我和學生一起運用肢體動作來教授,把手掌當爬山虎的葉子,手指當莖,透過這種簡單實用式讓那些基礎差的學生也都清楚地知道了爬山虎到底是怎麼往上爬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課堂上加點適當實用的形式會讓教學過程更加順利。

  三、學文品句,學習寫作方法

  在講爬山虎的葉子和腳,以及怎樣爬的時候,順帶提及作者怎樣觀察植物的,在教學中讓學生髮現寫作的秘密,這樣比平時上作文課時,單獨講怎樣觀察植物,怎樣寫植物要容易多,學生也不會覺得枯燥無味。

  這一課上的非常成功,學生對爬山虎的瞭解更深刻。唯一不足就是朗讀的少些,對於連貫的動作描寫沒有進行語言點訓練。今後還要加強訓練。

  四年級部編版《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11

  《爬山虎的腳》一文的教學的重難點是透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並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

  在描寫爬山虎腳的部分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按步驟進行學習:

  1、讀有關段落,找出描寫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語句讀一讀,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觀看課件,對照課文內容,瞭解爬山虎腳的樣子。

  3、與此同時,理解比喻句“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從而體會作者觀察的細緻。

  4、最後,引導孩子結合板書,練習背誦段落。在讀、說、看的基礎上進行理解,練讀,有助於學生讀懂課文。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這部分內容有一定難度。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找出描寫爬山虎動作的詞語,接著透過做動作體會詞語,初步感悟。再展示爬山虎緊貼著牆往上爬的課件,引導觀察直觀理解,從而突破理解上的難點。

  由於教學經驗積累尚有許多不足,教學中,還未能很好地圍繞中心對重點詞進行比較,理解,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