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音樂欣賞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1

  音樂作品分析:取材於裡姆斯基. 克薛柯夫的《野蜂之飛翔》。該作品音樂形象生動鮮明,全曲均體現急促、快速、緊張、旋轉的音樂性質。對活動設計及組織過程的反思:基於作品鮮明生動的音樂形象和

  音樂作品分析:取材於裡姆斯基. 克薛柯夫的《野蜂之飛翔》。該作品音樂形象生動鮮明,全曲均體現急促、快速、緊張、旋轉的音樂性質。對活動設計及組織過程的反思:基於作品鮮明生動的音樂形象和音樂性質,在本次音樂欣賞活動之中,我將作品音樂性質的欣賞作為一條認知目標提出。並在整個活動中貫穿。同時忽略了對作品的節奏、結構的欣賞。

  在本次活動之中我所追求的不是單一的傾聽與語言講解,而是藉助於幼兒原有經驗,營造一個多元的欣賞途徑。如:首次讓幼兒傾聽作品時,我讓他們用語言表達對音樂的感受。幼兒的回答非常豐富:“這個音樂象大灰狼在追小紅帽”、“象小老鼠被貓追著逃跑”、“象有人在原始森林裡走”、“我感到害怕”、“感到緊張、心裡嘭嘭跳”……對於幼兒的種種感受,我給予了接納與提升,以肯定幼兒對音樂性質的敏銳判斷。再次讓幼兒傾聽作品時,我引導幼兒用線條表達對音樂的感受的。大多數幼兒畫了曲折線,表示人在發抖、害怕;畫了螺旋線,表示人在跑,像龍捲風;也有個別孩子畫斜線,表示人從坡上滑下來,速度最快;畫方格,表示士兵們在戰場上打仗時身上穿得盔甲。可見孩子的潛意識中還是能發現音樂與線條的共通性的。第三次讓幼兒傾聽作品,我啟發幼兒用動作表達對音樂的感受的。

  這也是孩子較熟悉的欣賞方法。從讓幼兒遷移原有經驗,根據音樂性質自由想象表演,縮小範圍至選擇符合音樂性質的動物形象表演 , 告知幼兒作品名稱《野蜂飛舞》,刺激幼兒聽音樂創造性的表現野蜂飛舞的動作。這是一個不斷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它有助於不斷引導幼兒在挑戰中發揮主動性;同時,再一次的引導幼兒將音樂與動作進行了整合。第四次是讓幼兒在遊戲中傾聽、欣賞音樂。意圖創設一種與作品協調的,帶有審美情境的教學情緒場。讓幼兒按音樂性質選擇與之相似的遊戲,並隨音樂在“猜領袖”遊戲中不斷獲得掩護、發現領袖的策略,從而更加深刻的體驗音樂的緊張、快速性質。這樣,既幫助幼兒發現遊戲與音樂的共通性,同時,又進一步加深了幼兒對音樂的理解。

  此節音樂欣賞活動,有成功的感動也有一些遺憾:比如在活動的最後,對於遊戲策略的關注超越了對音樂的感受與表現,有偏離目標的傾向;活動中,如何將教師引導幼兒反省逐步轉化為幼兒有意識的質疑與反省等等,值得我在今後的教育活動中不斷反省與積累。

  《野蜂飛舞》音樂活動評析:

  此活動是中班的一節音樂欣賞活動,在此活動設計與組織中,我們看到教師主動將《綱要》中的理念,積極轉化為教育行為,並落實在教學策略的把握中,充分發揮支持者,引導者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關注活動目標的全面性,整體性

  此活動教師從認知、技能、情感三方面提出全面、具體、可操作的教學目標,並圍繞第一條核心目標,將欣賞的形式手段及有利兒童情感社會性發展的要求具體表述在第2、3條中,使得重點明確,難點突出,為教學過程中有層次的實現目標,提供了較好的依據。

  2、 關注教學策略的體驗性、整合性。

  教師將對音樂性質的欣賞貫穿始終,透過設定開放性的提問,創設遊戲的情景,設計易於兒童遷移已有經驗的、表達對音樂感受的方式,使兒童在教師的支援、幫助下,將對音樂的感受,欣賞中的體驗,積極主動,富有創造的表現出來。同時教師還注意引導兒童在音樂欣賞中對所運用策略、方法的理解與感知,體現了教師善於利用、整合過程中的有效資源,促進兒童音樂欣賞能力的提高。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2

  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髮展和提高,校本課程開發成為討論的焦點,由於我國高等教育音樂課程起步較晚,目前我國高校音樂教育處在一種尷尬境地,同時面臨著挑戰和機遇。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總結了一些經驗,現介紹如下,與大家交流討論,共同提高。

  關鍵詞:高校 音樂欣賞課 教學反思

  音樂欣賞課作為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可靠性、可檢測性、服務性、易操作性,大學階段正是開展音樂教育的最佳時期,萬萬不可錯過。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的培養目標和教學內容與專業音樂教育體制不同。它的主要職能和作用是,透過音樂教育和豐富多彩的課外、校外藝術活動,營造良好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審美情操,培養其創造美的能力。

  一、選用適當的教材是獲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

  面對全球化的挑戰,我國教科書政策也從“一綱一本”走向了“一綱多本”,教材選用由教研室或任課教師根據教材選用原則和教學大綱要求決定。高校音樂欣賞課教材品種多,效能各異,有多種多樣的組合方式,加上教師教材的選用存在著較大的盲目性和主觀隨意性,因此應根據高校音樂欣賞課的需要擇優選用,高校領導必須嚴格把關,嚴格審查,確保選用教材的質量。由此可見擇優選用音樂教材是獲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

  首先,注重“多學科、新知識”的滲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多學科、新知識的滲透,對知識結構的挖掘和構建,並最佳化學生的認知結構,培養學生從學科綜合知識的角度來提高音樂分析能力均是有很大幫助的。其次,注重教學內容的實時性和連貫性。教師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去選擇,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時,更需要有效地在音樂課程中整合學科教學內容。

  二、創新課堂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音樂公共課教學要達到教學過程最最佳化,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課前如何合理規劃課堂教學內容設計,優秀的課堂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教學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課堂教學設計是教師研究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分析教學物件,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應用現代教學媒體的過程。

  合理制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體現了教學實施的方向和達到的預期效果,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依據,也是教學活動的最終歸宿,它貫穿於整個課堂,在教學活動中起著“指南針”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學目標要指向清晰,儘可能量化,表述具體。教師在上一節課時,要想實現哪些課堂任務,達到什麼樣的效果,這就必須根據音樂課本身的特點、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規律,精心設計教學目標。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要透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實現角色轉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讓學生在欣賞《黃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作品時去理解其音樂內涵,突出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精神。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政治思想等多元化方面達到教學過程最最佳化,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例如教師讓學生在欣賞《黃河大合唱》時,可制定以下教學目標:①基礎知識。瞭解作者、作品創作的年代、背景,弄清這支樂曲的創作背景和其中包含的民族抗爭精神與人民奮起保衛祖國的偉大力量。②基本能力。學習、體驗大合唱的聲樂演唱形式,並欣賞作品《黃河大合唱》裡相應樂章,增強對這些藝術形式表達的效果的瞭解。③情感教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且加強其相互之間的聯絡,促使其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出教學設計的整體功能,促使學生在知識、情感、能力、理論與思想認識上的有機結合,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給學生一個自我展示,挑戰自我的機會

  大學生正處在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具有進取心和榮譽感,尤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感染下,學生的競爭意識日益顯著。在音樂欣賞課堂教學中適時引進競爭機制,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求知慾望,讓學生自主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是一種行之有效地教學策略。例如:利用業餘時間舉辦一些小型的民族歌曲演唱或民族樂器演奏比賽等,再用精神獎勵的方法予以鼓勵,讓學生們討論、評價,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學生樂於參與,樂於爭先,樂於學習,引導更多的同學參與進來,展示自我、表現自我、提高自我、不斷完善自我,這就調動了全體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

  老教育家陳鶴琴說過“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關鍵在於音樂教師精心設計每一堂課,充分做好鋪墊。採取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充分挖掘學生們的主體能動性。只有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學生才能接受,才能多思考、多練習、多比較,尋找出自己的問題,促進自我能力的、基本技能的提高,將來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

  總之,高校音樂欣賞課即是一種藝術語言,同時也是一門唯美的藝術,作為高校音樂教師,我們要充分利用音樂欣賞課本身的魅力去折服學生,當然教師自身首先應被音樂課的魅力深深地打動,要做到“育人者先育己”。

  參考文獻:

  1.李平.關於改革高師音樂傳統教學模式的探討[j].鞍山師範學院學報,20xx,(3).

  2.戚序.21世紀中國高校審美教育解讀[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1).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3

  音樂欣賞活動,是敏銳感受音樂活動和理性認識音樂意義的心理歷程。而音樂欣賞教學,則是為實現這一歷程而提供適宜的環境,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聆聽和體悟音樂的過程。 根據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致使我們在音樂欣賞課中必須重視體驗式的教學法,讓學生在參與體驗中,感受到音樂情緒帶給自己的影響,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與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反之,以大量的語言去講解音樂的特點、情感內涵、曲式結構等,儘管你講得多麼精彩,語句修飾得多麼華麗,結果都會成為學生的耳邊風、紙上談兵罷了。教師只有採取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抓住他們的興趣點,方能吸引學生專注地聆聽音樂,從而提高審美能力。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明確小學音樂欣賞的目的,是吸引學生了解音樂,熟悉音樂,進而演繹音樂,創造音樂。下面是我在教學中感受較深的幾種教學方式:

  一、故事形式教學,拉近與音樂的距離。

  每個兒童都喜歡聽故事,利用他們這一特點,將音樂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時代背景用講故事的形式進行教學,結合故事來欣賞音樂,結合音樂來編講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加深他們對作品的理解。 鮮明的音樂形象、有趣的故事情節,對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質的形成,進行審美教育都具有重要作用。

  以《抗敵歌》為例,在欣賞歌曲前先放一段抗日戰爭的電影片段,讓學生彷彿回到了戰火紛飛的中國,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而且讓學生更加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再以故事的形式講述作曲家黃自的生平,使學生理解他的創作目的。在欣賞歌曲的時候,學生就能更全面地理解作品,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再如欣賞民樂合奏《三個和尚》,藉助於學生喜歡的動畫片形式,讓學生“看”、“聽”、“想”結合,在腦海裡形成故事的梗概,再由他們用語言來講述這個故事。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團結協作精神。

  二、表演形式體驗教學,演繹音樂作品。

  音樂表演是將作曲家的創作真正成為音樂,是將音樂作品從音樂符號變為音樂的過程,學生將在二度創作中提高審美能力和音樂表現能力。

  表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器樂表演、舞蹈表演、歌唱表演、各種角色扮演??教師可以根據音樂欣賞的內容進行選擇,在組織學生進行音樂表演時,主要是要調動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和創造熱情。

  根據以上的理念及分析,本人在欣賞課《春節序曲》中,是這樣設計的:進行到樂曲第一部分第一主題,等學生展開自己的聯想去想象出鑼鼓宣天的場景後,我給學生提供鑼、鼓、鑔、三角鐵,要求學生自由組合,並用以上的打擊樂器去表現出你心中熱鬧歡騰的場景。話音一落,大部分同學一擁而上,這難道不是學生渴望體驗、渴望表現的體現嗎?見此,我靈機一動,把打擊樂器分給個別平時不積極的同學,平時積極的同學用各種樂器的打擊動作和模仿各種樂器音響來表現,以保持學生的積極性。一聲令下,教室一片歡騰,有樂器的聲音,有嘴巴模仿各種樂器的聲音,同時還有旁邊同學的笑聲,大家樂在其中。見到如此歡快的場景,我也情不自禁地以打鼓的動作融合進去,頓時,表演的同學更加起勁了,這時,整個課堂變成了學生快樂的海洋,自由演繹自己感情的天地。大概一分鐘後,個個笑盈盈地回座位。我也及時給予表揚。 以上的案例,我緊緊抓住人的第五個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運用了體驗式的學習方法,帶領學生進行一次透過音樂去感受節日的歡快,透過參與活動去體驗樂曲的內涵,讓學生在輕鬆中得到藝術薰陶。

  在《動物狂歡節》的欣賞教學中,先由學生聆聽音樂,對作品較為熟悉後,可以由學生

  自由選擇扮演各種動物,如“獅王”、“大象”、“公雞”、“母雞”等等,或歌或舞,盡情發揮。學生在聆聽音樂,理解音樂後,進而學會演繹音樂。

  三、遊戲形式教學,加強對音樂作品的理解。

  音樂遊戲具有愉悅性和互動性,是學生所喜愛的教學模式。尤其適用於底年級的音樂欣賞教學。但是,音樂欣賞教學畢竟不是唱遊課,這就要求教師掌握好尺度,不能喧賓奪主。教師在組織音樂遊戲教學時,還要注意將學生的活動面鋪開,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

  四、圖譜結合教學,進行音樂的再創作。

  曲式結構對音樂作品而言,就像是人身上的骨架一樣,瞭解了曲式結構就知道了音樂作品的構成。小學生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對音樂作品的曲式結構往往是一理半解,藉助影象可以將音樂理論淺顯化、直觀化,讓學生一目瞭然。學生掌握了曲式結構以後,再根據曲式結構進行音樂創作就會容易多了。

  《春天來了》是很簡單帶反覆的三段體,ABA結構。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看歌譜,他們很容易就能總結出歌曲的曲式結構來,教師可以將曲式結構用圖形表示出來。然後,讓學生根據這種曲式結構進行旋律的再創作。學生從單純的音樂欣賞中走了出來,提升到了音樂創作上來了。

  音樂欣賞教學的幾種形式,只是為了提高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兒童理解音樂,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不是音樂欣賞教學的最終目的。音樂欣賞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會靜心聆聽,全神貫注地感受音樂,讓思維在時空中自由馳騁,超越自我,在欣賞中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因此,教師要把握好尺度,音樂需要的是聆聽和想象,尤其在完整欣賞音樂作品時要注意,不應在欣賞時干擾音樂,破壞了音樂美,不要只重視形式而忽略了音樂本身。 我們要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認知的特點出發,採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審美主體的興趣,提高欣賞趣味性,發展想象力,讓音樂聽覺觸動靈魂!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4

  “感受與鑑賞”是音樂新課程的一個重要學習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同時音樂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任何一種音樂能力,都是在音樂感受能力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在教學中應想方設法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激勵學生對所聽音樂發表有獨立的感受與見解,透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儘可能地為學生樹立終生學習和享受音樂的目標奠定基礎。

  一、重開放式,輕關閉式。

  在這裡的“開放”,本人詮釋為問題的答案範圍寬;而“關閉”則是侷限在某個具體的小範圍問題去思考。在音樂欣賞課堂中,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去偏重開放式地提問題,讓學生透過多方面、多層次的思考與感受發表自己個性化見解,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提高學生感受音樂的能力。反之,則要儘可能地避開關閉式地提問題。學生是教學最有用而廣泛的資源,我們應從多方面去開發他、塑造他,如果把學生引入一種思維或關在一個“峽谷”,以我個人的實踐來看,會出現三種結果:

  1不適應或這種思維較弱的學生對課堂產生厭感,甚至恐懼感;

  2就算是適合某位同學的強項思維,如果繼續發展下去,也會成為定向思維,出現智力偏向

  3整個課堂會很冷清,因為它不是面向全體學生,不注重四面鮮花齊放的創設。據此,我做了以下的教學嘗試:

  在欣賞課《瑤族舞曲》中,進行到欣賞第二部分主題時,我第一次是這樣設計問題:請同學們認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題,完成以下三個問題:拍子(3/4);速度(中速);力度(較弱)。學生聽後,老師按順序逐個引導回答。實踐後,教學任務基本完成,但由於受到關閉式問題的侷限,學生的表現為兩種:一是根據提問都不會的學生乾脆不說;二是知道個別答案但順序不對的也靜止不動。由於沒有空間讓學生去暢談,所以整個課堂陷入了凍結階段。輕鬆、愉快的情緒一時被緊張、恐懼取而代之,結果以失敗告終。之後,本人經過請教別人與查閱相關資料,進行了第二次試教,把這個問題設計為:請同學們認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題,並說說你的感受。欣賞音樂後,課堂真是像炸開了花,精彩不斷,想說的同學非常多,既分別答出了以上的答案,又增添了很多個性化的見解。如:“這一部分主題速度較慢,力度較弱,旋律悠揚,讓人聽後的感覺是悠閒自如,心情舒暢,所以我很喜歡。”我給予肯定鼓勵說:“談得真好!掌聲謝謝他的精彩回答!”又如另一位同學說:“這一部分是以木管樂器獨奏為主,音調統一,音色清晰、悅耳,讓人陶醉其中。”我也及時給予表揚說:“聽得真仔細,說得也很完整,掌聲表揚!”……雖然這些說法有時會出現大同小異,但是它是學生自己獨立感受的結果,是開放課堂產生的效果。學生高興、自由,老師輕鬆、自如,何樂而不為呢?

  因此,為學生創設一個開放、自由的課堂,對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是最有效的途徑,對提高學生音樂感受能力是最容易的環節。

  二、重體驗式,輕講解式。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音樂是不能“教”的,音樂的非語義性與不確定性決定了其教學機制主要不是依靠講授和詮釋的方式來進行。根據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致使我們在音樂欣賞課中必須重視體驗式的教學法,讓學生在參與體驗中,感受到音樂情緒帶給自己的影響,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與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反之,以大量的語言去講解音樂的特點、情感內涵、曲式結構等,儘管你講得多麼精彩,語句修飾得多麼華麗,結果都會成為學生的耳邊風、紙上談兵罷了。

  根據以上的理念及分析,本人在欣賞課《春節序曲》中,是這樣設計的:進行到樂曲第一部分第一主題,等學生展開自己的聯想去想象

  出鑼鼓宣天的場景後,我給學生提供鑼、鼓、鑔、三角鐵,要求學生自由組合,並用以上的打擊樂器去表現出你心中熱鬧歡騰的場景。話音一落,大部分同學一擁而上,這難道不是學生渴望體驗、渴望表現的體現嗎?見此,我靈機一動,把打擊樂器分給個別平時不積極的同學,平時積極的同學用各種樂器的打擊動作和模仿各種樂器音響來表現,以保持學生的積極性。一聲令下,教室一片歡騰,有樂器的聲音,有嘴巴模仿各種樂器的聲音,同時還有旁邊同學的笑聲,大家樂在其中。見到如此歡快的場景,我也情不自禁地以打鼓的動作融合進去,頓時,表演的同學更加起勁了,這時,整個課堂變成了學生快樂的海洋,自由演繹自己感情的天地。大概一分鐘後,個個笑盈盈地回座位。我也及時給予表揚。

  以上的案例,我緊緊抓住人的第五個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運用了體驗式的學習方法,帶領學生進行一次透過音樂去感受節日的歡快,透過參與活動去體驗樂曲的內涵,讓學生在輕鬆中得到藝術薰陶。因此,在音樂欣賞課中,要以體驗式教學法為主,捨棄頻繁無味的講解式教學法。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的音樂課堂,不是教師自我展現才藝的舞臺、生從師教的課堂,而是以學生為主,師生共營的課堂。在教學中,應帶領學生順序漸進,重在參與,重在過程,有良好的結果是最好的,如果沒有,應以發展性評價的方法去促進、完善。千萬不要出現恨鐵不成鋼的急切心理。並且在開放式提問題與體驗式教學法的實踐中,一定要以發展、激勵、發現為指導思想,努力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中得到快樂,產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能力,陶冶性情,從而達到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5

  音樂,作為一種聽覺的藝術,是透過人的聽覺器官對音律、節奏來感受於人們的心理,使人們在感知過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滿足。音樂教學對於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審美能力、開拓學生思維有著積極促進作用。《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學中應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養成聆聽音樂良好的習慣,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音樂感受與鑑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音樂新課程標準還在“分學段的內容標準”中,把“創造”作為專門一項予以闡述。可見,音樂新課程標準是十分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氛圍開放自由;

  在音樂教學課堂上學生能否用心去傾聽,能否積極地合作交流並發表自己的意見,直接影響欣賞的效果與質量。要讓聽與情感體驗融為一體,首先從聽入手,“聽”包括“精聽“和“泛聽”。精聽:指學生反覆聽,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耳朵和心靈去進行分析、感受、鑑賞,直到從中聽出“味”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避免灌輸性的講述,我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平等、開放的氛圍。讓孩子們在交流中提出對作品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還可以大膽放手讓學生去動,去實踐,去玩!在玩中感受音樂,並培養孩子們肢體協調能力,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創新的個性。

  二、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有人說:“沒有想象的人生是蒼白的人生,而沒有想象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學生時代是富於想象的時段。用音樂的閘門,培養孩子們發散思維的能力。在教學欣賞《電閃雷鳴波爾卡》時,為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使學生自主學習得到充分的發揮,我設計讓學生聆聽音樂後,思考音樂的感受,音樂中用了哪些樂器?分別表現了自然界的什麼聲音?讓學生自己創造自制樂器來表現音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出學生樂學。在欣賞《鱒魚》時,我也是將兩種不同形式的《鱒魚》音樂讓學生欣賞,一種是樂曲,一種是合唱。目的是豐富聽覺、引發思考、啟用課堂,發展學生的想象空間。設計提問:這兩首音樂表現同一內容,你更喜歡哪一首?為什麼?這一提問課堂氣氛馬上活躍起來,大家議論紛紛。接著,我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樂曲是由多種樂器演奏的,氣勢恢弘,具有立體感;而合唱聲音優美,具有感染力。這樣使音樂不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感知上,提高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變被動為主動,充分展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三、創設創造性課堂,組織創造性活動;

  創作音樂旋律對學生來說是一件較為困難的環節。是學生積累音樂創作和挖掘創造思維的手段。課堂上我利用遊戲活動培養學生創作興趣與自信。在認識唱名do、re、mi、三個音後,我讓孩子們玩“找朋友”的遊戲,增進學生合作意識。請幾位同學分別戴著畫有do、re、sol的頭飾找朋友,如兩個“do”音在一起便是“do 、do” ,如兩個do 在一起而re站住一邊,便是“do 、do 、er ”。透過找朋友的方式創造出旋律,整理好用投影儀打出,讓學生自己唱出自己編寫的旋律。同時還選擇一些低年級語文教材中學生熟悉、喜歡的兒歌,輔導學生編配上旋律,讓學生唱出來,選出編得較好的同學給予表揚並讓全班同學學唱,這樣不僅極大的培養了學生的創作興趣,而且挖掘了學生即興創作的潛能。

  不同的顏色和不同的圖形可以表達不同的情感。不同情緒的音樂也能表達不同的情感。如在欣賞《杜鵑圓舞曲》時,我啟發學生:“從音樂中你想到什麼情景?”鼓勵學生把想象的情景說一說。接著再聽,請學生用不同的圖形來區分兩段音樂主題,讓孩子們在音樂中用圖形和顏色來表現對音樂的理解。有的同學用了藍色、紅色。我問他們選擇的原因時,他們說因為這些顏色都很明亮和歌曲歡快、活潑的情緒很相符。音樂、色彩、圖形的結合給了學生很深刻的刺激,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慾望。在一種自由而富有感情的氛圍中,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其思維也活躍起來,他們的色彩感覺、音樂感覺都得到發掘與提高,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得到培養。

  音樂本身就是創造,創造精神的培養應體現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創設思維情境,激發學生思維興趣,鼓勵學生求異思維,使學生創新思維得到很好培養。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我們老師應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音樂教學環境中學到知識,讓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從而激發他們創造的靈感。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6

  一、教材分析 :《紅星歌》是電影《閃閃的紅星》的主題歌,它是首老歌,也很經典,對於孩子們來說,理解上可能有點難。不過這首歌曲,非常有特點,ABA三段體也很明顯。活動的重點為初步感受樂曲,區分樂曲中雄壯有力與緩慢抒情的不同音樂性質;其難點為初步認識三段體ABA段式音樂結構,並大膽運用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據此,我採用的對策:難點置前消化,適度豐富經驗。

  1.在活動前,利用日常生活給幼兒看看影片電影《閃閃的紅星》,欣賞《紅星歌》舞蹈,讓孩子透過影片,瞭解故事中的主人公的聰明、勇敢、堅強的精神,從而體驗歌曲的特性。

  2.在平時的生活中讓幼兒對比欣賞雄壯有力的歌曲與舒緩的搖籃曲,感受兩者的區別。

  二、教學反思

  活動進行得有趣,孩子們快樂,老師感覺有勁,很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分析其成功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教師的巧妙引導。在傾聽樂曲後,教師提問:聽了樂曲後,誰來說說你的感覺?龍盧皓小朋友舉手回答:我聽到第一段和第三段是一樣的,感覺像是解放軍叔叔在走路,很精神的,第二段感覺很溫柔。一下子把樂曲的性質說了出來。看他說得這麼準確,而其它幼兒還有點似懂未懂的樣子,我讓幼兒再來聽一聽,看看你的感覺是不是和龍盧皓一樣,在聽的時候,你也可以把你的感受做出來。這樣,在播放第二遍音樂時,孩子們的熱情就一下子激發出來了,他們聽出了三段音樂的不同,並且能夠大膽地用動作來表現。

  二是圖形卡的巧妙運用。兩張圖形卡的運用,既幫助幼兒明確區別了ABA結構,知道第一段有六個樂句,第二段有四個樂句。而且還為進行節奏譜的練習打下了基礎。在我出示節奏譜的時候,我問孩子們:你們看得懂嗎?孩子們說看不懂。這時,我將第一張圖形卡放到了A段的節奏上面,用手比劃了一下,然後再問:你們看懂了嗎?孩子們恍然大悟:原來圖形卡與節奏譜表現的是一樣的句子。我接著引:是的,只不過我們要用身體動作把節奏拍出來。於是,孩子們在圖形卡的幫助下,很快拍出了A段和B段的樂句,並且能夠跟著樂曲連續地拍下來,表現非常棒。

  三是課前經驗適度豐富。我利用日常生活中對比欣賞雄壯有力的歌曲與舒緩樂曲的播放,引起了他們對先前經驗的回憶。再加上午飯、午點後讓孩子們透過影片欣賞電影《閃閃的紅星》和舞蹈《紅星歌》,他們對此歌曲既不陌生,又不完全理解,只是從中瞭解故事中的主人公的聰明、勇敢、堅強的精神,體驗了歌曲的特性,這為理解樂曲、聽樂曲創編動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三、我的感悟

  1.以瞭解為前提。幼兒音樂欣賞教學的情緒體驗應建立在兩個“瞭解”的基礎之上。一是瞭解幼兒。大班則重點引導幼兒展開豐富的想像,透過語言、動作來表達和表現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二是瞭解作品。音樂欣賞以優秀的音樂作品為載體,幼兒的情緒體驗也是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呈現出來的;並不是所有的音樂作品都適合幼兒欣賞。

  2.以對過程的關注為要旨。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我們不能僅僅關注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更應該重視幼兒健康豐富的情感的培養。一要關注幼兒動作表現的過程。動作表現是對音樂逐步熟悉和理解的過程。二要關注幼兒想像表達的過程。教師應該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拓展幼兒的思維和想像空間,引發幼兒想像的迸發。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7

  活動目標:

  1、樂於參與到音樂欣賞活動中來,享受家庭成員之間和睦相處的美好情感。

  2、發展音樂想象力、表現力和感受力。

  3、初步感受歌曲柔和、舒緩的旋律,理解歌詞的含義。

  4、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5、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音樂mp3、影片課件、“全家福”照片。

  2、知識準備:知道自己家裡有幾口人,有幸福的體驗。

  重難點分析:

  重點:感受歌曲柔和、舒緩的旋律;

  難點:理解歌詞的含義。

  活動過程:

  (一)匯入

  1、隨輕音樂學小鳥飛入教室。

  2、伴隨《讓愛住我家》的音樂,幼兒自由欣賞“全家福的照片”攝影展,激發幼兒熱愛自己家庭的情感。

  (1)教師:“小朋友,我們每人都有一個家,今天我們教室裡佈置了一個全家福照片展,想不想看?好,我們一起欣賞,看看照片上有誰?他們的表情怎樣的?”教師和幼兒一同欣賞並討論感受。

  (2)請幾名幼兒上前介紹自己的全家福。師:“誰願意來介紹一下你的全家福?”

  (3)教師總結:這些照片都是幸福的家庭,瞧!他們的臉上笑咪咪的,充滿了喜悅,在這樣一個充滿愛的家庭裡,你們生活得幸福嗎?(教師演示動作)愛就像一個大大的房子,包圍著我們,讓愛住我家!來,我們一起學一學這個表達愛的動作:讓愛住我家!(請幼兒起立學動作)

  (二)欣賞歌曲

  1、完整欣賞歌曲旋律。

  (1)過渡語:幸福的家庭裡每天都會發生著一些幸福的事情,讓我們輕輕的坐下,靜靜的閉上眼睛,伴隨著音樂,回憶著有哪些幸福開心的事情?(放音樂)

  (2)提問:伴隨著這麼優美的音樂,你想到了什麼?(幼兒回答)

  教師小結:對,小朋友想到了愛就是爸爸的擁抱、媽媽的吻…,那麼愛到底是什麼?今天老師還邀請到了一個幸福的家庭,讓我們一起欣賞他們帶來的一首好聽的歌曲《讓愛住我家》(邊說邊做出動作),歌曲的名字叫什麼?

  2、播放多媒體,分句欣賞歌曲,理解歌詞含義。

  教師提問:剛才我們欣賞的歌曲叫什麼?他們的家裡有誰?誰先唱的?(逐個回答)

  過渡語:在這個充滿愛的家庭裡,他們各自認為愛是什麼呢?我們先來聽一聽小姐姐唱了些什麼?

  (1)欣賞第一句(教師範唱):“姐姐認為愛是什麼呢?(幼兒回答)愛是不吵架,陪我一起玩耍。那你爸爸媽媽會陪你一起玩些什麼?(幼兒回答)是呀!一家人相親相愛不吵架,還有媽媽爸爸陪我玩,真是太幸福了!那爸爸媽媽認為的愛是什麼呢,讓我們仔細地聽一聽。”

  (2)欣賞第二句、第三句:“你聽到爸爸媽媽認為愛是什麼呢?愛就是忍耐,家庭所有繁雜。家裡的事情特別多,媽媽每天都在忙些什麼?你看家務活這麼多,這就是繁雜,可是媽媽從來不嫌煩,總是耐心的把家裡收拾得乾乾淨淨,這就是歌曲中媽媽唱到的忍耐,讓我們覺得更舒服。那爸爸唱了些什麼呢?爸爸的愛就是付出,讓家裡什麼都不缺。你的爸爸每天都為這個家做些什麼呢?爸爸雖然陪伴我們的少,但是為了讓我們生活得更好,在外面拼命工作,也很辛苦,爸爸就是我們的依靠,有了爸爸的保護,我們全家人都會生活的平平安安的。你想對爸爸媽媽說些什麼?”(引導幼兒大聲說出心中對爸爸媽媽的愛)

  師:“姐姐、爸爸和媽媽都把心中的愛唱了出來,讓我們也跟著一起來唱一唱吧!(引導幼兒起立跟唱歌曲第一至三句。)姐姐、弟弟、爸爸和媽媽都愛這個家,愛呀天天伴隨著他們,你們聽——”(幼兒欣賞第四句一遍)

  (3)欣賞第四句:“這就是幸福的一家,大家都在付出自己的愛,享受著別人的愛。(教師邊說邊做動作)愛就在你的家,愛就在我的家,愛就在我們的家。讓我們一起跟著這一段音樂來表達我們的愛吧!”(放第四句音樂,幼兒表演第四句歌詞。)

  3、完整欣賞。

  (1)師:“這首歌曲好聽嗎?我們除了可以用語言、歌曲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愛,還可以用動作來表達心中的愛,你知道哪些可以用來表達愛的動作呢?你的爸爸媽媽會用什麼動作來表達他們對你的愛呢?你又會用什麼動作來表達你的愛呢?(請幾名幼兒上前表現)請你把這些表達愛的動作傳遞給你身邊的夥伴,傳遞給老師吧,讓愛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讓我們跟隨著音樂一起來傳遞我們的愛吧!”

  (2)放音樂,幼兒跟隨著音樂做愛的傳遞。

  (三)全家福

  (1)師:“每個小朋友都有一個幸福的小家庭,有著深愛自己的爸爸和媽媽。而在我們大六班,也是一個幸福的大家庭,老師和阿姨就像你們的爸爸和媽媽,深愛著你們。我們在大六班這個大家庭中一起生活、一起學習、一起遊戲、一起成長,你們覺得幸福嗎?那麼,你們想不想把這份幸福的感覺永遠留在我們的身邊呢?那就讓我們把這一張張的全家福匯聚在一起,組成我們在六班的愛心全家福吧!”(放音樂,幼兒將自己的全家福貼在已佈置好的愛心裡。)

  (2)幼兒和老師一起拍全家福,結束。

  活動反思

  這個月,我們每一位年輕教師都上了一節觀摩課,我上的是一節音樂欣賞活動《讓愛住我家》。剛開始看到這篇教案,心裡感覺很沒底,最擔心的是在活動中能否營造“愛”的氛圍,如何讓幼兒能真正地感受到愛。

  在試教完第一遍後,我從他們的表情(眼中含淚)、語言(想媽媽)中已經感覺到他們感受到了愛,這讓我感到很高興,並有了些許信心。所以,在接下來的豐富中,我有意識地讓孩子們透過語言、動作等形式來表達愛。

  就像大家說的那樣,這節課上下來,各個步驟到是挺清晰的,但在有些環節上卻沒有達到自己預設的目標,特別是“將自己的愛透過動作的形式傳遞給他人”時,我雖然引導了幼兒做表達愛的動作,但卻將這個環節的重點(傳遞“愛”)給忽略了,沒有讓幼兒明白“傳遞愛”的真正含義,有所欠缺。

  但我覺得我個人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不知如何應對和轉換幼兒對我提出的問題作出的回答,在語言方面還需要努力加強。在這次活動中讓我受益非淺,學到了不少東西。希望我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能在這方面得到提高。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8

  在欣賞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培養聆聽音樂的興趣和習慣,感受頗深,有值得保留的教學經驗,同時也有一些需要推敲的地方。

  一、成功之處:

  學生處於活潑好動的年齡階段,一般情況下很難要求他們非常靜心的投入地來完整欣賞一首音樂,那麼,就需要教師來引導他們一步一步地被音樂吸引。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多種教學手段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從而發展他們的感受力、表現力和創造力。但如何保證學生的學習物件始終是音樂,就需要教師把握一個度,因為任何教學手段都是為音樂服務的。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緊緊抓住以音樂審美為核心,讓學生充分地感受音樂情境。教學伊始,一段那達慕大會的影片將學生帶進遼闊的大草原,帶進緊張激烈的比賽現場,為學生感受音樂情緒、聯想情境做鋪墊,生動形象地引導學生開啟視野。在完整初聽音樂中模仿****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結合樂曲三樂段不同的音樂特點在分段細聽時,我根據A樂段的旋律緊湊密集音樂情緒緊張的特點設計了蒙古舞揚馬鞭的動作,將學生帶進緊張激烈的****場。學生們有的小拳頭握得緊緊的,有的興奮地揮動著馬鞭,進入到音樂的意境中。在細聽B樂段時我以主題的三次變奏用了二胡連弓、頓弓、撥絃三種演奏方法為切入點,讓學生視唱音樂主題,聆聽主題出現幾次,每次音樂情緒的變化。最後我揭示^答~`案:演奏方法的不同。學生在音樂中興高采烈的模仿二胡三種不同的演奏方法,對音樂知識,音樂情緒理解更為深刻。在細聽A1樂段設計了學生模仿****衝刺,體驗音樂。

  當學生臉上洋溢位緊張的神情時,我知道學生已與音樂融為了一體。在模仿馬嘶鳴的動作時,學生更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熱情,現在想到那一匹匹小駿馬可愛的模樣,我的心就會隨著興奮起來,這說明我的教學是成功的。他們已在律動與模仿中感受到了所表現的意境和情趣。

  二、有待提高之處:

  針對學生音樂視野窄,對民族音樂的體驗感受不足的弱點。如果教師能現場用二胡演奏一曲****,會讓學生更為深刻的感受到二胡這種民族樂器的極大藝術魅力。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9

  教學目標完成

  本節課主要是引導幼兒感受幾首不同風格的少數民族音樂,培養其對音樂的興趣。

  鼓勵幼兒在不同音樂的伴奏下,嘗試用身體動作來模仿或創編符合音樂特點的韻律。

  教學亮點

  在欣賞《民族音樂》之前,我帶領幼兒收集有關於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朝鮮族生活習俗的圖片,並組織幼兒進行觀察、交談。

  課上我請四名幼兒裝扮成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朝鮮族的小朋友;並教會他們跳會一個各自扮演的少數民族舞蹈,幼兒可以自己創編舞蹈動作。讓他們在音樂聲中充分的欣賞美表現美,激發他們表現美的願望。

  教學啟示

  我引導幼兒思考:利用收集來的圖片組織討論這是哪個民族?你是從哪裡來的?你還知道哪些關於這個少數民族有趣的事情。

  這節課的歌曲旋律很好聽,充分體驗幼兒那種愉快的心情,感受到各個民族的風貌、習俗、風情。

  問題與分析

  教師可以與幼兒一同在教室表演,共同欣賞。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10

  作為音樂教師,首先應該明確音樂教育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能力。音樂欣賞是一種審美活動,用音樂本身的力量,使欣賞者置身於音響天地中,透過教學能有效的培養學生感受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學生品德、智力、審美能力的全面發展。長期以來,我們的音樂欣賞課形成一種標準教學程式:1、先介紹作者生平;2、介紹作品時代背景;3介紹主題(可先聆聽一遍);4、介紹作品結構(可聆聽若干片斷);5、完整的欣賞全曲。於是,一切盡在教師的導聽之中。而透過這次培訓學習有了很多的感觸,再結合自己教學實踐,我覺得有幾點要重視與把握的,現將其分述如下,與大家共勉:

  1.改變學生的錯誤觀念,以利於音樂欣賞

  初中學生往往有這樣的觀念:我們來校的目的是為了升學。因此音樂對他們來說無所謂,認為學音樂僅僅是為了娛樂,這就給上音樂課增加了難度,不認真聽講,更不細心欣賞作品。面對這種局面就要給學生講學習音樂給人們帶來的好處。美國的(神經學、心理學以及物理學)專家聯合研究得知:音樂不但可以讓猛獸安靜下來,對人類有更多的益處。通常小孩一出生就喜歡音樂,一出生就對音樂有反應。空間推理能力強可提高思考邏輯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較能在21世紀找到好工作,因為所有行業都會需要能夠運用高科技的人。學習音樂可以讓思維更清晰讓人更容易專心,生活的其他方面也能處理得更好,並可有效疏解各種壓力,使人身體要健康。國家的興旺、民族的強盛,需我們每個人具有相當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只有較高的素養,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激烈競爭,人們才有創造力,社會才能更快發展,由此可見學習音樂有多麼重要。

  2.流行音樂與音樂欣賞巧妙結合

  把流行音樂作為切入點,引發學生對整個音樂文化的興趣,最大限度地拓展文化藝術的視野,讓優秀的流行歌曲走進音樂課堂,為學生搭建起通向高雅音樂的橋樑。流行音樂易被人們傳唱,具有鮮明強烈的節奏,很具體現青春活力,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熱衷於它非常自然。教師無需禁止學生去聽去唱,並且在音樂欣賞時可選用一首與欣賞作品內容相關或相近的作品,以增強學生對作品的感染力,如:當欣賞內蒙古民歌《遼闊的草原》時,可事先播放騰格爾的《天堂》MTV。透過欣賞讓學生對草原有初步的認識:藍藍的天空、潔白的羊群、賓士的駿馬、綠綠的草原……再去欣賞《遼闊的草原》,更易理解作品,感受體驗其意境。學生感受到祖國的大好河山之美,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在"美"的氣氛環境中,培養了他們的審美觀念,陶冶了他們的情操。它的這種獨特的表現方式和接受方式,在激發人的情感方面比其它姊妹藝術來得更直接、更迅速,且效率更高,又給欣賞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思維空間,促其展開想象的翅膀,翱翔在音樂藝術的天空。

  3.要“聽” 中“思”

  音樂欣賞特別強調“靜”,這是因為音樂是聽覺藝術,只有在安靜的環境中,才能獲得最佳的聽覺效果。靜則思,在聽前教師有意識、有目的的給學生提出一些簡單的、帶啟發性的問題。如欣賞《光明行》,聽前教師出示在黑板上以寫好的幾個問題如:這個曲子是由什麼樂器演奏的?曲子的速度如何?情緒如何?你聽後有什麼感受?讓學生有目的的聆聽與思考。結果,聽一遍後學生紛紛舉手回答:曲子是有二胡獨奏的;速度是:快等等。雖然問題簡單,但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的聽,思維想象也因此而積極主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審美功能,獲得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和理解,

  4.是要“聽”中“說”

  有些樂曲學生沒聽過,不熟悉,興趣不大。遇到這種情形,教師可以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敘述樂曲形成的過程以及情感特徵,儘量縮短學生與樂曲之間的距離,並使他們逐步融入樂曲所表現得意境。也可以讓學生說出聆聽作品後的感受像《百鳥朝鳳》,我要求同學們閉上眼睛全神貫注的欣賞,之後用一個詞語或一段話把自己的感受描繪出來。於是各種各樣的詞語誕生了“爭執”“百鳥爭鳴”“清晨”......

  上面僅是粗淺的談論了音樂欣賞中的教學方法,而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所謂教無定法。問題在於隨機創造。只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努力的探索,充分看清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真分析,巧妙設計,切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讓課堂充滿活力,就會順利地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音樂欣賞課再也不會是死板的“一言堂”,那將是一個百鳥爭鳴生機盎然的春天!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11

  一、教學目標

  1、透過樂曲欣賞,使學生體驗感覺民樂合奏的情緒以及風格。

  2、使學生了解人民音樂家——聶耳,熟悉他的作品,弘揚民族音樂,培養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重點

  聽賞樂曲《金蛇狂舞》,瞭解樂曲的風格特點以及熟悉它的主題節奏形式,感受打擊樂器鼓和鑼等營造熱烈氣氛的表現力。

  三、教學難點

  如何讓學生富有生趣地、自主地、輕鬆地進行欣賞並積極參與民族打擊樂器的演奏活動。

  四、教學準備

  1、打擊樂器實物,大鑼、小鑼、鈸、鼓、木魚。

  2、教學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感受身邊音樂

  1、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匯入新課。

  2、作曲者介紹。

  人民音樂家——聶耳,是我國革命音樂的開路先鋒,重溫他的作品,能感受到鮮明的民族特徵和時代精神。下面,我們來欣賞他根據民間樂曲《倒八板》整理改編的民族合奏曲《金蛇狂舞》。

  (二)走近民樂經典

  1、初聽樂曲,感知基本情緒。

  2、認識打擊樂器:鼓、大鑼、小鑼、鈸、木魚。

  3、討論鑼鼓音樂的特點及用途:

  ①渲染歡快,熱烈的氣氛,表現節日的喜慶。

  ②用於指揮,統一步伐。

  ③常用於戲曲中的伴奏。

  (三)享受探究樂趣深入欣賞樂曲主題,多媒體出示主題曲譜。

  (四)體驗成功喜悅

  1、再次欣賞《金蛇狂舞》全曲。

  2、小組活動,配合練習。

  3、動一動,走一走。和著鑼鼓音樂有序地走出教室。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12

  內容提要:音樂欣賞教學包括音樂與相關文化教學,是一種透過對具體音樂作的聆聽,教師簡明、生動、富有活力地講解、提示,及其他輔助手段來體驗和領悟音樂美的音樂教育形式。20xx年版新的《音樂課程標準讀》中明確指出:音樂教學要以音樂為本,從音響出發,以賞為主。教師的講解、提示,力求簡明、生動,富有啟發性。由此可見要上好一節欣賞課並不容易,這不僅需要學校提供裝置支援,更離不開教師的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音樂欣賞要注重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參與音樂體驗,引發學生聯想和想象,尊重學生獨立的見解和感受;要根據學生地域水平選擇相應的內容進行欣賞,恰當的選擇電教手段進行輔助。只有如此才真正有效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促進人際交往、情感溝通及和諧社會的構建。

  關鍵詞:音樂欣賞;簡析;理解;分層;電化教學

  20xx年以前,我國的音樂課教學包括四方面內容:唱歌、欣賞、樂器和識譜。隨著時代的發展新課標把音樂課程教學內容整合為感受與欣賞和表現兩個領域,豐富了音樂欣賞的內容。音樂欣賞教學成了音樂教學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是單純地聽,它的基本任務在聽的過程中幫助學生了解和熟悉音樂語言,領會和感受作品的內容。透過音樂欣賞,不但能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發展學生的思維想象力,還能培養學生認識美和鑑賞美的能力,並且能在欣賞活動的主體性和積極參與中,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和高尚的情操,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音樂欣賞教學是一門很重要的課程,但欣賞教學又無法而法,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我根據自己幾年的教學探索和多次聽課的感受,也從中總結出了一些經驗教訓,下面就是我的一些粗淺體會。

  一、教師的教材簡析要詳略得當,不要不講或多講

  音樂教師在備課時,在理解欣賞教材透徹的基礎上已產生了豐富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體驗可以透過教師的神態、表情、語言、動作等內容表達出來,潛移默化地轉移到學生身上,使學生進入興高采烈或傷感深重等情感狀態。這樣,便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欣賞活動。教師要注意透過自己的情感來感染學生,激起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和願望,激起情感共鳴,而教材簡述是學習課文內容的開端,學生一般是透過聽教師口述看教師表演,聽音樂旋律來感受感化的。所以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對樂(曲)的作者,樂曲創作的時代背景,以及樂曲的曲式結構等有必要對學生作以介紹,但這種純知識型或理論性的介紹儘量刪繁就簡。要抓住樂(歌)曲的重點和特點用簡潔的語言點到為止,絕對不可以過多地講解。我以前也犯過這樣的錯誤,總以為應該把樂曲所涵蓋的內容要講深講透,唯恐學生不理解,結果講得多聽的少,學生無興趣,無形中扼殺了學生欣賞音樂的積極性。後來,透過閱讀音樂欣賞教參,方曉得自己教學中的弊端。但同樣也存在著另一種現象,有的教師在欣賞教學中不講或者很少講解,只讓學生自己去聽。學生,尤其是我們的中小學生,畢竟音樂知識瞭解甚少,文學藝術修養還不夠深厚,對音樂的理解只能是處在對音樂音響的感知和膚淺的認識上,教師如果不進行必要的介紹和提示,欣賞教學則很難達到教學目的,更無從談起培養學生鑑賞美的能力了。

  那麼教師在簡短的介紹中應向學生講些什麼呢?

  最首要的兩點:一是音樂的形式因素,二是音樂的背景因素。如這部作品是聲樂曲還是器樂曲,如是聲樂曲,那麼它是那種演唱形式的歌曲,如:女高音獨唱、童聲表演唱、混聲四部合唱等;如是器樂曲,那麼它是哪種型別的器樂曲,是獨奏、重奏、是西洋交響樂還是民族管絃樂。這些內容一般在音樂欣賞教材中都會提到。但是對於演唱、演奏者和詞作者及作曲家的介紹,教材中有的介紹,有的則需要靠教師去查資料了。另外,聲樂曲的演唱特點和風格,以及器樂曲各種器樂知識性的介紹和演奏方法、樂隊的配器等知識,就要看每位教師自身對這些技術性知識瞭解和掌握多少了。背景因素,即圍繞樂(歌)曲的產生而折射出的社會歷史狀況。一般來講,一部優秀的作品都會在當時社會中產生過激昂振奮的社會漣漪,它能使人們的思想得到感化受到教育和鼓舞,能引起人們對某種事物和社會意識的導向性思維。另外,這些作品都帶有深深的時代烙印,是那個時代的必然產物。如伴隨著香港、澳門的迴歸而產生的《東方之珠》和《七子之歌》,我們在瞭解了香港和澳門及中華民族屈辱的歷史之後,再來聽聽唱唱這些感人的歌曲,潛移默化中就培養了學生們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第二,音樂欣賞教學要從感受音樂的要素入手。透過欣賞音樂作品,瞭解音樂的節奏、旋律、和聲、音色等音樂要素,並瞭解音樂要素在表現音樂中的作用。這樣,學生們就漸漸學會了如何去欣賞音樂。教師主要教學目的就是教給學生欣賞音樂的知識,培養學生的音樂之耳,對於不懂音樂的人再美的音樂對他都沒意義。在欣賞音樂教學中切忌過多的作曲式理論分析,學生最討厭聽這些。教師對作品的和各種體裁用簡單的A、B、C提示即可,不可過於專業化。尤其是中國古典的音樂作品,句、段、章法並不那麼規整,無法用我們在學校所學的作曲理論去生搬硬套,這是不切合實際的。中國的音樂作品大都是表現的一種精神,注重音樂的意境和精神意味,講究的景外之景、韻外之致,思與景諧,就如同印度音樂的拉格精神。音樂不象文學,它沒有具體形象的描寫,大都為抽象的理念(旋律美)。因此,我們不能誤導學生現在音樂是在講(描寫)什麼。音樂的可感形象就每位欣賞者而言是不盡相同的,這也是音樂藝術區別於其它藝術種類的最主要特徵。

  二、要讓學生自己去理解音樂,教師不要框架學生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往往會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詮釋音樂作品,這是不正確的。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引導學生如何去欣賞音樂,而不是去框架學生的思維,更不能將教師的偏愛強加於學生。尤其是對一些外國著名音樂家的作品,特別是一些近現代作品,決不能苟同於一些音樂作品的介紹文字。就如同畢加索的現代化,有的人竭力推崇,但也有的人就是不喜歡。教師不能用行政命令式的語言強加於學生,諸如這是某某大師的傑作、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作品,多好聽呀!等等語言威懾誘導學生,這樣的效果將會適得其反。

  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欣賞音樂。正如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自己的見解。比如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開頭的引子,長笛在輕柔的絃樂震音背景上吹奏出恬淡而美妙的旋律,有的學生講描繪的是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江南景色。而有的學生卻認為描述的是夏天的原野上,鮮花盛開,小橋流水,蝴蝶飛舞的美麗景色。他們認為春天蝴蝶還沒生出來呢。這些理解無可厚非誰對誰錯,只要認為描寫的是一種景色就可以了。

  在介紹中國和外國的一些器樂體裁的內容、風格、演奏形式和作曲技法時,教師只可作簡短介紹。要讓學生根據這些介紹自己去認識音樂和理解音樂。在分析樂曲的曲式結構時,可選一些較為簡單明瞭的小型作品讓學生分析,逐漸提高對音樂句、段、章的認識。初中音樂教材和思考與練習音響資料中有簡短介紹。要復聽音樂作品,以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印象。如我在介紹音樂的主題、副題、呈示、展開、重複、對比;和中國的作曲技法,如:合頭、合尾、魚咬尾、句句雙等時,我們可將樂譜抄於黑板或投影儀展示來進行簡短分析,以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要有意識地介紹一些復調音樂作品。就主調與復調而言,復調音樂是高於主調音樂一個層次的。我們可以看到所有大師級的作曲家的作品中,都會有一些復調因素在裡面。就是創作或改編的小品也會用復調的技法去修飾一下。復調音樂更能加深我們對作品的理解。如在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樓臺相會中,小提琴與大提琴如泣如訴哀怨纏綿的對比式復調,掐死倒好處地表達了梁山伯與祝英臺真摯的情感。

  至於復調的技法,我們可以用簡單的圖形來表示,如對比式復調:⌒⌒模仿式復調:~~支生性復調:-聲部進行,可用同向進行:-↗↗;平行進行:;反向進行:;斜向進行:;聲部交叉:;簡單的圖示,一目瞭然,使學生理解了復調高深的理論。

  三、要根據不同學生欣賞不同音樂,不要用高深音樂難為學生

  音樂有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曲,人有高雅與粗俗之分(但這種粗俗透過教育是可以改變的)。我國廣大城鄉不同區域經濟、文化環境和發展水平存在著許多差異,客觀上影響著學校音樂教育的實施現狀和教學水平,基於這一現實,音樂欣賞課要針對不同的學生施以不同層次的教育,音樂教育也是如此。就拿※※市來講吧,※※市與周圍各縣不一樣,每個縣的中心區與五郊四鄰又不一樣,中心各校區也不一樣,音樂班與普通班不一樣。要根據學生具有的音樂素質的層次進行教學。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樂課本照顧到的是中層次學校的學生,而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書音樂則是較高層次的音樂教材,作為當代的中學生應該而且必須瞭解和懂得中外音樂文化知識。但針對各地學校的情況,教學要有所不同,對具有較高音樂素質的音樂班學生,要進行深層次的教學,而對於一般的中學生,則要有選擇的教學和簡單地介紹了。我曾經到過幾個學校聽課,課餘時間做了一次調查,問學生:你們是喜歡中外古典音樂還是更喜歡現代流行音樂呢?大部分學生的回答是更喜歡流行音樂;問現代的流行音樂包括哪些內容時,有的回答未置可否,有的則認為就是流行歌曲唄。可見現代的流行歌曲對音樂教育的衝擊和在青少年的心目中的位置有多麼的大呀!同時,也能反映出現代中學生認識和欣賞音樂的水平。

  就流行音樂而言,早在《學校審美教育全書》中有這樣的解釋:流行音樂,泛指一種通俗易懂、輕鬆活潑,易於流傳,擁有廣大聽眾的音樂,它有別於嚴肅音樂、古典音樂和傳統的民間音樂。流行音樂的種類很多,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概念,在20世紀中,常有人把通俗易懂、輕快流暢、比較接近古典音樂的順樂或音樂喜劇(例如施特勞斯的輕歌劇《蝙蝠》、圓舞曲《藍色多瑙河》等)稱為輕音樂,把時尚流行的歌舞,特別是通俗易懂的歌曲稱之為通俗音樂或流行音樂。現代流行音樂包括各種形式、各種體裁的聲樂曲和器樂曲(例如:理查德?克萊德曼的鋼琴曲、一些歌舞音樂、電視配樂以及世界流行的地方性音樂)。就流行音樂的特徵:通常短小精練,器樂曲常作機械的反覆和簡單的變奏,而且多即興演奏。並且認為流行音樂多為此時此地的創作音樂,多數未得到公認的經典之作,因而其中魚龍混雜,精華與糟粕並存,需要欣賞者具備較高的欣賞水平去正確認識它。但就目前中學生認識水平而言是達不到這個層次的。我不贊成流行音樂進入課堂。當前一些學校音樂教育存在著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就是在課堂上教學一些大陸的、港澳臺的以及國外的一些流行歌曲。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更應該引起我們對音樂教育的重視,音樂教育的核心是音樂審美,在音樂課上,應該開發學生的審美與能動能力。音樂教師更不能聽之任之,學生說課本上的歌曲不好聽,教師就教學社會上流行的歌曲。我們不能說流行歌曲都不好,但是現今社會上有相當一部分的流行歌曲,格調低下,歌詞不倫不類,對學生起不到激發向上,積極進取,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但我也不反對對流行歌曲加以疏導和介紹地去欣賞,因為他們畢竟是在社會上和青少年心目中影響面太大了,一定要改變學生認為的流行音樂只有流行歌曲的不正確認識。對不層次的學生施以不同的音樂教育。對整體素質教育較高的學生在感受音樂的基礎上,要讓學生了解樂曲的體裁、題材、風格特點、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各個時期音樂的特徵,以及音樂藝術與其它藝術之間的的聯絡。這時提高學生整體的藝術修養大有裨益。但對於大多數學生的音樂教育而言,則只能是一般知識性的講解,教科書上所介紹的內容能掌握就足夠了,而且教學參考書上也是這樣要求的。

  四、要充分運用電教手段,但不要盲目隨意

  一節成功的音樂欣賞課能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表現力、鑑賞力和感受力。一段樂曲或歌曲光聽教師的彈奏或演唱遠遠達不到欣賞的效果。在進行音樂欣賞教學時,運用直觀形象手段,透過放錄音、幻燈片、影像資料等手段,能夠將作品更準確形象的表現出來,同時較易培養學生感知音樂內涵的能力,並陶冶情操。如在欣賞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時,先放一段錄影,動靜並置、遠近呼應的畫面。同時引導學生聯想,想象理解。一群牧羊邁進朝霞,山村姑娘提著籃子走向村野--提示樂曲內容清晨放牧的情景,碧草青青,溪水潺潺;一群頑童們正在忘情地追逐嬉戲--暗示樂曲歡快的情緒和節奏;星星點點的茅屋農舍,家家戶戶的縷縷炊煙;小姑娘頭上清新秀麗的野花,還有牛背上悠然吹笛的牧童--展示瞭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襯托著樂曲對美好生活的讚美,再配上優美而富有表現力的曲調,這樣讓學生透過視覺和聽覺的結合去理解作品、深情投入地欣賞樂曲。

  但是電教手段的運用也要慎重選擇,切勿出現盲目性和隨意性。教師在媒體選擇及運用上要注重實效,從音樂教學實際的需要出發。比如,欣賞音樂《天鵝湖》片斷,雖然教材上寫明瞭教學內容是瞭解什麼是舞劇音樂,重點也是欣賞音樂,但在媒體運用上電視及DV就要比錄音機的效果好。它能夠把聲音和影象結合起來,使學生可以透過舞蹈演員的形體動作幫助自己來了解音樂所要表達的內容及思想,同時,也明白了舞劇音樂與其他音樂的不同。

  運用電教手段,省時高效,聲、形、圖、文並茂,可以創造一種學生喜聞樂見、輕鬆活潑的音樂氛圍,啟用音樂課堂使學生大道樂的境界,同時又能加深學生對樂曲的理解,提高唱歌及欣賞水平。但是電化教學這條路任重而道遠,我相信經過教師們不斷去努力求知、探索,音樂電化教學的前景將更為為壯觀,電化教學之路也將越走越實。總之,要組織好一節成功的音樂欣賞課需要教師付出大量的辛苦和智慧,需要教師組織好自己的語言、展示出自己的才藝、發揮出自己的綜合知識能力;需要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立足於學生的主體性,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發展形象思維能力和智力;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樂的欣賞分析能力;引導學生產生深刻的情緒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強烈的審美激情,提高審美能力,最終才會使學生的素質得以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20xx)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王懿穎(20xx)《談音樂教材中的有關問題》中國音樂教育

  [3]楊兆新(20xx)《音樂教育在教學中的價值取向》中小學音樂教育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13

  在這節課的教授中,第一環節我透過欣賞無聲的《葫蘆兄弟》影片,讓學生初步感受沒有聲音的影片是怎麼樣的?然後透過三段不同音樂情緒的欣賞,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沒有音樂的影片與有音樂的影片的差別。透過動一動、演一演,不僅提高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自主的去學,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和指導他們主動的去自主的解決問題,而且為下面的知識點作了鋪墊。

  那麼第二個環節我呢運用了動畫片《龜兔賽跑》的影視片段,讓學生先透過聽音樂感受音樂形象,再透過學學烏龜和兔子走路讓學生根據音樂形象來挑選小樂器,跟著鼓點和琴聲走一走,反覆感受兩段音樂不同的情緒,同時也很好的複習和鞏固音的強弱、快慢,再透過形式多樣的故事表演,讓小朋友充分感受不同的音樂可以表現不同的音樂形象,收到的效果也非常不錯。

  第三個環節也是一個拓展部分,讓小朋友把三段音樂和三段影片配對,提高他們對電影音樂的理解。授課中,我用“音樂編輯遇到了麻煩”的假設,讓小朋友幫助音樂編輯找一找的表現形式,既發揮了小朋友樂於助人的精神,又調動了小朋友學習的積極性,讓小朋友融於此景、此音樂,很好的活躍了課堂學習的氛圍,較好的鞏固了前面學過知識。

  在這三個教學環節當中,透過師聲的互動、內容的細化、形式的多樣,豐富了教學內容,活躍了課堂氛圍,較好的完成了本次教學任務,基本達到了課前的設想。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14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音樂欣賞往往被忽視,但學生如果缺少必要的音樂欣賞能力,那麼音樂的美感就不能為學生所感受,更談不上達到陶冶性情,培養情操的目的。在音樂欣賞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老師的主導性,二者相互結合,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在欣賞這課之前,首先輕聲播放《我愛我的家鄉》並和學生互動,問一些關於家鄉的問題,音樂和對話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歌曲。在學生聽完歌曲之後,試試讓學生把歌中的歌詞改為讚美和歌頌家鄉的話語,讓學生對家鄉更加了解,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並能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含蓄,深情,真摯”的情感所在。

  在教學中老師還要重視欣賞教學的方法,學生天生活潑,愛玩好動,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不可能整堂課都安安靜靜地坐在座位上欣賞音樂。根據學生以上這些特點,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啟發他們把聽到的音樂和感受用各種方式表現出來,充分調動起學生欣賞的積極性,讓他們親自參與到實踐中來。例如,在學生聽完歌曲之後,試試讓學生把歌中的歌詞改為讚美和歌頌家鄉的話語,讓學生對家鄉更加了解,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並能夠對比著原歌詞唱一唱,對音樂的表現作用有進一步的感性認識。為了把學生從座位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可以讓會舞蹈的學生在音樂的伴奏下即興的,輕鬆隨意的跳些舞蹈,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獲取音樂知識,受到美的薰陶。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15

  音樂欣賞教學是音樂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擴大音樂視野,進行美育薰陶有著重要作用。在平時的音樂欣賞教學中,我採取以下幾種做法:

  一、圖文並茂,增進理解

  欣賞教學看似簡單,其實是一個複習的過程。首先是音樂對欣賞者的主觀感受,透過欣賞者的知識結構、與生活體驗,形成自己獨特的認識。所以教師要給學生一個準確的音樂形象。在欣賞教學中適時掛出圖片,介紹風土人情。如:在欣賞《草原上》時,由於歌曲意境較成人化,學生比較難體會這種情緒,更別說引起共鳴,因此,在讓學生欣賞歌曲的同時配以錄影畫面,展現草原蒼茫遼闊之美,白雲般的羊群,強悍奔跑的駿馬,綠毯上那星星點點的帳篷,在一輪紅日的映襯下,如詩如畫,再加上雄渾嘹亮的歌聲,學生的情感被牢牢抓住,為明朗的草原氣息陶醉。學生很有感觸地看到曲子描繪草原迷人景色,讚美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抒發了草原人民的爽朗情懷……

  二、介紹背景,激發興趣

  好多音樂作品,給人的感覺比較理性,況且學生年齡較小,閱歷不深,不能理解、分析、感受作品。針對這一情況,教師要給學生介紹有關作品的小故事,引起學生的興趣。如在欣賞莫扎特的作品時,可以不忘重點圍繞“神童”、“生活清貧”,“學習刻苦“,”追求真諦”幾個方面來介紹“音樂神童”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向他們展現一個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後,再來聽賞他靈活,充滿陽光的作品,效果就不一樣了。有時,老師還可以親自為同學演奏一遍,讓他們印象更為深刻。

  三、靜中有思,動靜結合

  音樂欣賞較強調“靜”,因為音樂是聽覺藝術,只有在安靜的環境中,才能獲得最佳的聽覺效果。如勃拉姆斯《搖籃曲》,老師可以讓學生用一段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有的說:夜深了,滿天星斗,微風如輕紗,吹走了白天的悶熱,連小蟲子都鑽進洞裡睡覺。小朋友說得這麼好,說明他對歌曲有一定高度的理解。欣賞《歡樂頌》時,由於歌曲情緒高亢,可以先讓學生輕聲跟唱,體會音樂情緒,感受樂隊驚心動魄的演奏,瞭解人民要求和平、自由、平等的感願望,更深地瞭解音樂家貝多芬的創作靈魂,學習他那不撓的堅強性格。與此同時,還可以創編一些律動,如擊掌,拍腿等,聽著歡快的音樂做不同的律動,讓學生陶醉其中。

  在欣賞教學中,教師注意引導,就能夠給學生一片絢麗的天空,學生就能插上想象的翅膀,成為創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