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語文《小稻秧脫險記》教學反思

語文《小稻秧脫險記》教學反思

語文《小稻秧脫險記》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小稻秧脫險記》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小稻秧脫險記》教學反思1

  《小稻秧脫險記》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的課文。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話故事,很適合兒童閱讀和欣賞。整篇課文充滿童趣,生動的語言、個性的對話、有趣的情節都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供了很好的憑藉。我在教學時主要把課文分成了兩大部分,即歷險和脫險。

  一、讀演結合,讓評價發揮指導作用。

  在第一部分——歷險的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抓住重點詞也是難理解的詞“氣勢洶洶、蠻不講理、不由分說、一擁而上”等等,採用了“讀讀、議議、演演、評評、再讀讀”這樣讀演結合的方法,先讓學生自己討論體會、再表演,讓學生自己去感悟。然後在評的過程中藉助情境去啟發學生,達到對詞語理解的目的,最後透過有感情的朗讀將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表達出來。

  二、邊讀邊演,讓表演發揮促進作用。

  在第二部分——脫險的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邊讀邊演,透過動作演出自己對詞語的理解,藉助情境去啟發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如“警覺、一邊……一邊……、有氣無力、紛紛”等,學生們一邊表演,一邊朗讀課文,讓他們在自己不斷的體驗中學習,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習成為一件樂事。

  三、方法指導,讓技巧發揮引領作用。

  在整篇課文的教學中,我有機滲透了理解詞語的方法指導,一個是表演法,在整篇課文中都有運用。在教學“收拾”一詞時,讓學生讀讀下文,從而讀懂它的意思,這就是聯絡上下文理解法。又給學生重新創設語境辨析詞意,得出不同的意思,從而讓學生明白同一個詞放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詞意也會有它的差異。更好地為學生能正確運用這一方法奠定基礎。

  文中的“紛紛、激烈”兩個詞是需要造句練習的,我在讓學生充分理解詞語的基礎上,聯絡生活,輕鬆完成造句練習。特別是“紛紛”一詞,我採用層層推進的方式,給學生做好充分的鋪墊,造句練習也就水到渠成了。

語文《小稻秧脫險記》教學反思2

  今天,我執教了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的課文《小稻秧脫險記》。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話故事,很適合兒童閱讀和欣賞。整篇課文充滿童趣,將科學常識寓於童話故事中,生動的語言、有個性的對話、有趣的情節都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供了很好的憑藉。

  一、積極質疑,自由感悟,表達獨特感受。

  在教學時,我將本課的閱讀分為三個層次:1、整體感知;2、讀通;3、讀好。

  首先,我讓孩子們自己帶著問題讀書,目的是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再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劃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透過讀書、表演等方式來解決問題、理解詞語,這些都是讀通課文的基礎。“氣勢洶洶、蠻不講理、不由分說、一擁而上”等等這些詞語都是學生畫出的不明白的地方,使自己在閱讀中發現的難點,也的確是本課需要理解的重點,這些詞語與理解課文密切相關。在教學時,我沒有單方面的向學生灌輸詞語的意思,也沒有讓學生死記硬背字典上的解釋,而是讓學生表演出自己對詞語的理解,藉助情境去啟發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感悟。他們都透過生動表演,輕鬆的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和這些詞語,又透過有感情的朗讀將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表達了出來。

  二、以讀為主,讀演結合,讓評價發揮指導作用。

  在教學第二部分時,我採用了“讀讀、演演、評評、再讀讀”這樣讀演結合的方法,仍以讀為主,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編自演,為角色的動作、神態、語氣進行設計。學生表演的生動有趣,並能在老師的引導下相互評價,盡情說出表演的感受,從中體會、感悟,在這樣“讀讀、演演、評評、再讀讀”的過程中交流了自己的閱讀感受。

  三、採用多種形式,將練習與生活緊密聯絡。

  在本課中,“激烈”和“紛紛”是要求造句的兩個詞語。我將造句練習和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絡在了一起,學生都從生活中找到了合適用這些詞語的場景,輕鬆的完成了造句練習。

  設想都是美好的,在這節課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該更加重視對學生的評價,讓評價語言更加豐富,使評價能夠更好的發揮它的指導作用。

語文《小稻秧脫險記》教學反思3

  《小稻秧脫險記》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話故事,很適合兒童閱讀和欣賞。整篇課文充滿童趣,將科學常識寓於童話故事中,生動的語言,有個性的對話,有趣的情節都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供了很好的憑藉。

  課文大筆墨寫了小稻秧與雜草、雜草與噴霧器的對話。處理這些內容,我採用了分角色朗讀,學生對課文朗讀的興趣比較濃,並且讀得很有感情。

  在學習小稻秧遇險的過程中,為了幫助孩子進一步理解“氣勢洶洶”、“蠻不講理”、“一擁而上”等詞語,我讓孩子們運用姿體語言,把它生動的演繹出來。在學習小稻秧如何脫險的過程中,我讓學生邊讀邊演,透過動作演出自己對詞語的理解,藉助情境去啟發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如“警覺、一邊……一邊……、有氣無力、紛紛”等,學生們一邊表演,一邊朗讀課文,讓他們在自己不斷的體驗中學習,這樣既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又提高了他們把文字轉化為外在表現的演繹能力。可以說整個課堂都是樂融融的。

語文《小稻秧脫險記》教學反思4

  《小稻秧脫險記》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話故事,很適合兒童閱讀和欣賞。整篇課文充滿童趣,將科學常識寓於童話故事中,生動的語言,有個性的對話,有趣的情節都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供了很好的憑藉。

  在理解課題時,我先讓孩子們說說“記”是什麼意思?本以為孩子們會說不出,可料不到孩子們給了我意外的驚喜,說這個“記”就是“記下來”的意思,我們還知道有《木偶奇遇記》、《西遊記》、《吹牛大王歷險記》、《昆蟲記》……

  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是以演促讀,採用“讀讀、演演、評評、再讀讀”這種讀演結合的方法,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以組為單位自編自演,為角色的動作、神態、語氣進行設計。學生表演得生動有趣,並能在老師的引導下相互評價,說出表演的感受,從中體會、感悟,在“讀、演、評、再讀”的過程中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學生表演到位了,課文內容和關鍵詞語也自然都理解了。個人覺得用這種方式理解效果比較好,也不需要再去理性地解釋了!

語文《小稻秧脫險記》教學反思5

  一、反思整體設計

  優點:

  1、學生質疑,走近文字。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質疑問難是學習的重要方法,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教學中,學習課文第一部分“遇險”時,我讓學生先說自己上節課遇到的不懂的詞,學生紛紛說出了“氣勢洶洶”、“不由分說”、“蠻不講理”等詞,學生在提出疑問的過程中觸摸了文字,與文字的距離近了。

  2、扮演解詞,走進文字。

  用扮演角色表演的方式理解詞語,解決學生提出的不懂的詞,使學生真正進入了文字,用心體會課文,用身體表演課文,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角色朗讀,再造文字。

  學生提出的問題解決後,我用了分角色朗讀的方法,將學生置於朗讀的情境中,朗讀中,學生不僅感受了語言,感悟了文字,相信在每個孩子的心中,都出現了不同版本的《小稻秧脫險記》。

  缺點:

  1、德育滲透,不夠到位。

  德育目標中第二個目標,培養學生從小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我覺得這一目標的實現較難,儘管自己設計了這樣的環節,但我覺得較空洞。

  二、反思教學過程

  優點:

  匯入環節能較好地與第一課時銜接,適時激勵學生又能引導學生較好地進入第二課時的學習。

  精讀環節問題設計較精煉,能從學生學習實際情況出發設計問題。順學而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導結環節檢測題很好地與本課教學重點對應,課後作業設計模式也受學生歡迎。

  缺點:

  匯入環節的激勵語不一定對所有學生都有效。改進的方法我想需要自身素質的提高,如果能經常語出驚人,妙語連珠,我想學生定會喜歡你的語文課,因為那時你已是一位充滿魅力的語文老師。

  精讀環節有熱鬧的嫌疑,整個過程“動”的設計較多,有的學生可能因此當成看熱鬧而非真正的進入文字學習感悟。這就需要教師練就火眼金睛,及時發現問題,還需有教育機智,及時解決問題,這並非一日之功,需要自己修煉自身。

  三、反思教學技能與教學策略的運用

  優點:

  1、另闢解詞蹊徑,感受詞語意思。

  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詞語的理解是重點。課文中有一詞“警覺”,課前備課時我已注意到這一詞語,並想:如何讓學生理解這一詞語呢?講解詞語的.意思,有些蒼白,而且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較遠,學生的年齡水平理解這一詞語有一定的難度。反覆斟酌後,我讓學生表演“警覺的抬頭”的動作,而且還設計了一個問題,採訪表演者:“如果你是雜草,此時你警覺的抬頭,內心是何想法或者是什麼心情?”透過一演一說,讓學生感受“警覺”的意思。

  2、豐富評價語言,及時有效評價。

  為提高自己課堂教學水平,之前我曾收集過課堂評價語,並運用到本課的教學中,也許雒老師從我的教學設計中很難發現這一策略,但我確實這麼做了,並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3、合理使用媒體,有效促進教學。

  我認為製作的課件有使用價值,並且出示的時機也較合適。

  缺點:

  1、評價語雖豐富了,但還缺少自己的風格,有待自己多讀書,多學習,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

  2、媒體課件製作不夠精美。自己的製作水平較低,有待提高。

語文《小稻秧脫險記》教學反思6

  今天,我執教了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的課文《小稻秧脫險記》。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話故事,很適合兒童閱讀和欣賞。整篇課文充滿童趣,將科學常識寓於童話故事中,生動的語言、有個性的對話、有趣的情節都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供了很好的憑藉。

  我在教學《小稻秧脫險記》時,有目的、有意識的設計了一些內容讓學生動起來。比如在理解雜草對小稻秧的態度時,我讓一些學生上來表演,其餘學生做導演,這不僅讓學生輕鬆而深刻的懂得了雜草和小稻秧的不同態度、不同處境,而且培養了他們的想象力、表演能力。在讓學生理解詞語“警覺”和讀懂第三、第四自然段的時候,我通過了示範表演、會的站起來表演、同桌互演、上臺表演等多種手段,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從而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學習中去了。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下,和好朋友一起討論、表演、朗讀,思維更活躍了,感受更真切,學習效果當然更好了。

  陶行知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出能思考會創造的人。”教者巧妙創設情境,鼓勵學生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強求一致,更不拘泥於教參,“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學生置身於這種主動、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中,對課文進行了多角度的、有創意的解讀,盡展其獨特的思維和豐富多彩的個性。課文中的一些詞語,只要“意會”一下就行,不一定要“言傳”。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老師在教學詞語時,常常將“教參”或詞典上的解釋一字不漏地抄給學生,讓學生死記硬背,以便在考試時不丟分。這樣做既加重了學生負擔,實際效果也不好。強調讓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並不意味著教師可以放任不管。恰恰相反,只有教師導得得法,學生才能悟得真切。

  上完這堂課,我的最深感受是學生會讀書,喜歡讀書,關鍵在於引導。首先讓孩子們帶著感興趣的問題去讀文,探究性的閱讀。創設情境,激起學生的情緒,在讀、說、演、評等方法,加深內心感受和體驗,培養語感。在表演中積極主動的思考和感情投入,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享受讀書帶來的樂趣。

語文《小稻秧脫險記》教學反思7

  《小稻秧脫險記》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話故事,寓農業常識於生動的故事之中。課文有趣,學生很是喜歡。

  在教學本課第二部分時,我採用了“讀讀、評評、演演、再讀讀”這樣讀演結合的方法。首先讓學生一邊默讀一邊思考並畫出不同人物對話的句子。在本文中人物的刻畫不同,朗讀的語氣是不同的,如野蠻的雜草氣勢洶洶的話、噴霧器大夫洪亮的聲音、有氣無力的雜草的話語。在開展指名讀、齊讀、同桌之間練習朗讀,讓同學們在交流時進行透過自評、生評、師評多種評價方式,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和鞏固朗讀的技巧。其次,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分四人一小組進行分角色朗讀,再讓學生推薦一兩個小組代表上臺表演。這樣不但生動再現了課文描述的情節,還進一步地讓朗讀與適度表演結合到一起,進一步地深化了課文朗讀的層次,提高了學生朗讀的興趣。尤其是雜草的紛紛倒下和小稻秧獲救後的喜悅心情學生都演得淋漓盡致。臺下的觀眾更是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孩子們就在這樣輕鬆、愉快、自然的情境下又一次深入到文字。

語文《小稻秧脫險記》教學反思8

  拿出《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隨手翻看,不經意間翻到於永正老師《小稻秧脫險記》詞語教學實錄片段,於永正老師透過和學生們一起表演課本片段來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讓我深受啟發。

  我在詞語教學時的通常做法是讓學生先初讀識記字詞,再反覆誦讀課文,結合上下文理解詞義,當學生仍然不能準確理解詞義時,就引導學生想象文中所描繪的情景理解,或者讓他們用這個詞造句。但這樣的詞語教學,學生往往感到枯燥無味,要麼用“氣勢洶洶”來解釋“氣勢洶洶”,要麼搬出《字詞句》《詞典》來硬生生念出詞語的意思,常常一知半解。而於永正老師的這種詞語教學,注重了學生對文章的情感體驗,不僅生動形象,學生積極性高、興趣濃厚,容易理解詞語,而且讓學生在表演中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效果自然比生硬地“解釋詞語”好得多。

  我依葫蘆畫瓢:

  師:讀到這裡,“氣勢洶洶、蠻不講理、一擁而上”的意思,沒有懂的同學請看我們表演。我當小稻秧,你們幾個當雜草。雜草把小稻秧團團圍住,你們應該怎麼站?(學生從四面把老師圍住。生笑)

  師:你們要幹什麼?

  生:快把營養交出來。(聲音低)

  師:你們沒有讀懂。要兇,聲音要大,把腰卡起來。

  生:(卡腰、大聲、兇惡地)快把營養交出來。

  師:我們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營養,怎麼能交給你們呢?(學生不知所措)

  師:(問全體同學)他們應該幹什麼?

  生:他們應該上前搶營養。

語文《小稻秧脫險記》教學反思9

  (一)師:接下來我們進行演一演活動,請同學們推選4名同學分別扮演小稻秧、雜草、噴霧器、作者。

  生:我選吳一琨演噴霧器。

  師:為什麼?

  生:因為課本上說“一陣毛毛雨從天上飄下來。”那麼噴霧器得選個個子高的。

  師:呵,你會根據課文所說給同學們量身定角色了。

  生2:讓xx當雜草,雜草要蠻不講理。(該生平時有些霸道)

  生3:讓女生演小稻秧。

  終於選定了四個主角,表演開始了,課堂上不時爆發出掌聲和笑聲。

  (二)演完之後評議:

  生:噴霧器演得很好,他的聲音很響亮,可以說是聲若洪鐘,很有正義感。

  師:你很會用詞,用你所積累的詞語“聲若洪鐘”代替了課文中的“響亮”一詞。

  生:老師,演得不對!不能只選4個人,雜草應該選很多,不然,怎麼“團團圍住、一擁而上?”

  師:你有一雙慧眼,在用詞中發現了表演的問題。

  生:小稻秧的“挺了挺身子”沒表現出來!

  師:如果讓你演,你會怎樣演?(生挺立,扭動幾下身軀做舞蹈狀)為什麼這樣演?

  生:這裡應該體現出小稻秧的高興。

  評議後又進行了第二遍表演,雜草們的表演應該說很到位。那種氣勢洶洶、蠻不講理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且很有敬業精神喲,演到紛紛倒下時,他們竟然真的都躺到了地上!

  (三)這遍剛結束,又有人質疑:

  生:不對!應該是“一棵雜草警覺”,這時不能所有的雜草都說話,一個演雜草的發言就行。

  生:是“紛紛倒下”,雜草怎麼一下子都倒下去了?最好一個接一個地倒下去。

  只好進行了第三遍表演。各位主角們在吸取了大家評議的經驗後,進行了惟妙惟肖地表演,小稻秧們在結尾時還用歡快輕鬆的小舞蹈來體現了自己的愉悅之情。表演終於在大家的掌聲裡結束。

  (四)結合剛才的情境體驗,聲情並茂地朗讀全文。此時,學生搖頭晃腦,進入了閱讀。

語文《小稻秧脫險記》教學反思10

  在這次評教評學中我講了《小稻秧脫險記》這一課。《小稻秧脫險記》這篇充滿童趣的科普童話,以它生動的語言,個性的對話,有趣的情節吸引著孩子們的眼球,同樣也吸引著我。講完課後,結合自己教學中的問題和各位老師的意見,我對教學進行了認真反思。

  我認為這節課成功的一面是:建立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比較充足的時間和開放空間,讓學生合作交流。記得陶行知先生說過一句話“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出能思考會創造的人。”教者巧妙創設情境,鼓勵學生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強求一致,更不拘泥於教參,“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學生置身於這種主動、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中,對課文進行了多角度的、有創意的解讀,盡展其獨特的思維和豐富多彩的個性。課文中的一些詞語,只要“意會”一下就行,不一定要“言傳”。基於此我在教學中我注重聯絡生活實際,同時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在解釋什麼叫“有氣無力”時,儘量讓學生往生活方面尋找,學生也說出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有的學生說到了體育課長跑後累極了的樣子,這個就比較形象了。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學生自己也提出了一些問題。另一方面,我在教學中做到了適當的有針對性的評價。我改變了以往的“你真棒,你真行!”。而儘量評學生的情感方面。如:“聽了你的發言,我彷彿已經看到可惡的雜草就站在面前了。”這樣在整節課上學生總是那麼興奮。

  當然,對這節課的不足我也深有體會:

  1、時間把握不當,前面用時太多,後面用時太少,前松後緊,以致於後面的內容急匆匆的趕了下來。

  2、插圖沒有很好的利用,圖片與文字應融合在一起,但卻被我孤立的割開了。

  3、導學案使用不夠靈活,應注意與文字前後的聯貫性。

語文《小稻秧脫險記》教學反思11

  這學期,我在課堂上探索了小組合作學習,我認為有了一定的效果,將學習的自主權下放給學生,孩子們一下就“活”起來了。我在教學中改變了單一的教學方式,採取了自由選擇學法、小組合作學習等多種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我還注重從孩子自身的需要出發,以學定教。在學習詞語時,對於能基本掌握字音的學生,他們能選擇讀一讀詞語;對於字音掌握較好的學生,他們能選擇教讀詞語,全班在跟讀時又對詞語得以鞏固;大家根據自己不同的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既照顧到了學生個體的差異,又活躍了學習氣氛,大家在主動地學習、互助中自然地掌握了本課詞語,學習效果非常不錯。

  可見,同一個教學內容,只要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所以,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多從孩子的實際需要出發,設計形式多樣的教學,這樣才會受到學生們的歡迎,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