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通用26篇)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通用26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安塞腰鼓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1

  自讀、自疑、教學相長的思路進行“非預設性”教學鼓勵學生藉助自己的閱讀經驗和生活積累,所以學習氣氛相對比較活躍,學生的積極性也比單純地由教師講解分析要高漲。比如同學在閱讀後提問:本文第10自然段表達的是什麼意思?我適時先作引導:要理解這個句子,先必須依次明白前面的兩個段落的意思,而且我們首先要明確的是什麼“使人想起”?學生們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回答道:是壯闊、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我接著動情地說:對啊,當作者看見這腰鼓表演情不自禁地聯想到古人所寫的詩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這是唐朝詩人的傑作,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這個詩句表現的戰爭場面,你有什麼感想呢?學生在老師激情地引導下,踏實地對悲壯的古戰場似乎有了初步感受。而《安塞腰鼓》接下來的語段則引用了“信天游”陝北民歌《王貴與李香香》的句子: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

  我又啟發學生:你們抓住該句關鍵詞“千里”、“萬里”想象一下安塞腰鼓表演的場面是怎樣的?學生們又找到了答案:很遼闊。我趕緊趁熱打鐵:是啊,作者藉助這個詩句是想要寫出腰鼓表演場面的空前壯闊!而聯絡課文短橫線下的註釋,柴同學提出的問題裡的“晦暗”是指人們對生活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對人生的領悟境界,那麼該句“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後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會表達哪個方面的感想呢?學生們回答道:那是針對人生話題的。

  我進一步開導他們:古語說人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其中“四十不惑”就是指每個人到了一定的年紀隨著閱歷的增加,對生活、對宇宙的感悟基本達到了大徹大悟的境界!我最終拉回學習話題:然而在本文中,帶給作者這種思想領悟的卻是安塞腰鼓,那麼安塞腰鼓實在是非常神奇的啊,我們要好好領略一下作者展示的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2

  為了上好這堂課,課前我進行了精心準備。我反覆朗讀課文,體會安塞腰鼓動作奔放、充滿激情的舞蹈氣勢。為了弄懂每一個句子的含義,避免出現上課生問師呆的尷尬場面,我查詢了各種資料讓自己把課備在心裡。

  圍繞著教學設計思路,我用了兩課時教授了本文。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兩點:

  1、注重文字意識。《安塞腰鼓》是一篇閃現著人文之光的文章,有著較強的文學性。作品的意旨透過朗讀深思才能心領神會。第一課時在解決了字詞關之後剩下時間全部用於朗讀。師範讀、男女生賽讀、小組賽讀、同桌賽讀、個人賽讀,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因為讀得到位,文中精彩的段落學生在品位語言中幾乎都進行了賞析,從而感受到了文章中的美,提升了審美境界。

  2、注重發揮小組互疑互助的作用。在品味環節中,我讓學生找出最喜歡的語句或語段進行賞析並談談自己喜歡的理由。文章中精彩的句子很多,如讓學生一一在全班賞析,耗時且效果不一定很佳。我讓同學們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賞析精彩的同學全班再交流,這樣既省時又顧及了班級整個面的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生憑藉著自己的閱讀經驗和生活積累進行了具有“辯論氣勢”的分析,課堂氣氛較活躍。在這個過程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動方式激活了課堂,同時也激活了氣勢磅礴、力量雄奇的散文《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3

  在看到優點的同時還有一些不足之處:

  1、重理解而忽視形象感受。講授這一課時由於條件限制未能播放一系列的安塞腰鼓舞蹈畫面或影碟給學生以視覺上的感受,致使從未看過《安塞腰鼓》的同學只能在老師描述中去想象,對於舞蹈的磅礴氣勢體味不出,體會不夠深。

  2、缺乏朗讀激情。“讀”雖然貫徹了課堂整個環節,但由於學生朗讀水平教低,對於富有感情、富有氣勢的文章缺乏朗讀激情,使充滿激情和力量的舞蹈表演氣勢遜色了許多。朗讀訓練需長抓不懈,朗讀水平需不斷提高。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4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中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歌頌激盪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濃墨大筆,抒寫飽滿的生命激情;以詩載情,使整個散文呈現出雄奇的詩意美;想象奇偉,意境雄渾。既是高原生命的熱烈頌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讚。它以詩一般凝練而又富有動感的語言,譜寫了一曲慷慨昂奮,氣壯山河的時代之歌。

  在組織教學中,我的設計思路是:

  1、瞭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透過朗讀課文,賞析語句,來分析課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

  3、多元化理解文字主旨。

  4、觀看開發大西北的圖片,感受大西北日新月異的變化,從而深入理解課文。

  課堂上,我和學生平等對話。除此,我還設計了讀者和文字的對話環節,不同的讀者對《安塞腰鼓》主旨不同理解的展示,讓學生思考,理解,探究,從而使學生對文字主旨有多元化的理解。在朗讀品味這個環節,我設計的問題是:請找出你喜歡的語句,並說說喜歡的理由。這個問題一提出,能統領下面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學生的學習目的性很明確。這樣的問題是主幹性的。在教學多元化探究文字主旨這一環節,提問:你比較傾向於哪種觀點,你的理由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現存的,而是要學生經過選擇,獨立思考,組織語言陳述出來的。這樣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但是課上完後自己覺得這堂課的教學中還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

  1、注重結果,忽略過程

  課堂教學應該是重過程,輕結果的。我在教學時偏重結果,而忽略了過程。如:有學生賞析“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這句話時,她的答案完美無缺,我很欣然,其實這答案是教學資料上的照本宣科,並不是她思考的結果。如果,我不沉湎於這個完美的答案,而提問一下他是怎樣理解的這個思考過程,這樣的課堂也許就更實在,更有味。

  2、問題設計有待推敲

  在朗讀和品味這個教學環節。我設計的兩個問題是:①你認為哪幾個段落比較精彩,用你喜歡的方式讀一讀。②你最喜歡的哪幾個句子,說說你的理由。這兩個問題其實有重複,一般來說,自己認為最精彩的句子,往往就是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應該把兩個問題合併為:哪些段落你最喜歡,用你認為恰當的情緒和節奏讀一讀,並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3、缺乏追問藝術

  在品味語句這個教學環節,本應是很出彩的環節,但由於我缺乏追問的藝術,而平淡了不少。如一個學生在談理由時,講他喜歡這個句子是因為這個句子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我沒有追問排比這種修辭手法有什麼特點,有什麼作用。這樣課堂就顯得淺薄,缺少深度。

  總之,反思使我清醒,反思使我進步,這堂課的缺憾有待於我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彌補,不斷改進。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5

  今天上午的《安塞腰鼓》一課是我來聚源路小學後上的第一節公開課,說句實話,我對這個班級的學生沒有太大的信心,因為我發現這些孩子在正式的場合沒有信心和勇氣展示自己的才華,在那麼多的聽課老師面前很容易表現出膽怯的樣子,雖然我在上課之前給孩子們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還是沒有擺脫孩子們的畏懼心理,我想這可能與他們自己平時的聽課習慣有關,也可能與自己對回答問題沒有把握有關,也可能與老師的引導有關。總之,我感覺這節課上完之後,覺得收穫不少,但同時也有些遺憾。

  我不曾記得有誰曾經說過上課不要刻意追求十全十美,要依據學生的學情,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我想也是如此,如果想面面俱到,到了最後卻是面面都不到。細細回味一下,從課的設計,到備教材,備學生,備課堂上的每一個環節,我都經過了細心的考慮,認真地研究,甚至孩子們能說什麼,哪個問題能回答上來,哪個問題回答不上來,哪個問題要經過深思熟慮才能得到答案,我都分析過,斟酌過。新的課程標準說要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一節課上也體現了出來。上完這節課後,我當時的思緒有點亂,冷靜之後想一想,剪剪紊亂的思路,感覺收穫有如下幾點:一,這節課思路比較清晰,幾個大的板塊很明顯,讓聽課的老師都能夠聽明白(課前活動,播放歌曲匯入新課,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思路,分小組合作學習,根據學情分析課文內容,在理解中訓練朗讀,寫安塞腰鼓的廣告語),孩子們也能夠跟隨問題的思路去走。二,孩子們的討論很熱烈,我巡看了每一個小組的學習情況,他們每一個成員都參與了研究和討論。三,有幾個孩子的發言很有創新,比如有個姚潔瓊她很乾脆的給前面的一個同學糾正了一個詞,並換了個很恰當的詞亢奮,這是我沒有想到的,我很讚賞。還有個同學,他的回答話語裡有我認為……我很高興,其實每個孩子就應該有他自己的觀點,老師再加以巧妙的點撥就行了。四、我知道了今後在上課時如何駕馭平時不愛發言的學生,那就是給他們鼓勵,給他們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一節公開課上過之後,有時候失去的和遺憾的也會成為美好的回憶和最美麗的不足。一、由於今天早上升旗,上課時間晚了點,下課時間早了點,老師們到三十分鐘的時候就離開了,這多少對我有點影響,所以本節課的時間明顯不足。二、孩子們的積極性沒有完全調動起來,如果課前能讓學生唱會《黃土高坡》,可能開始的時候氣氛就渲染起來了,我覺得孩子們還是沒有在課堂上完全放開,這一點我今後應該給他們凝造一個和諧的課堂氛圍,讓他們不管說什麼,都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三、讀得少,這樣有激情的文章應該讓孩子們多讀讀,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培養他們的感悟能力。四、回答問題時,學生的參與度不高,有的孩子一節課一次都沒有舉手,有的很多次舉手發言,讓老師不明白這節課有的孩子懂了沒有。我真的希望這節課能給我五十分鐘的時間,我想那時的課會比這時的課更精彩。

  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穫。上課也是一樣,不管課上的好還是不好,都是一種收穫,都能夠在此基礎上有所提高,都能成為進步的階梯,我希望自己再次進步。希望領導和老師們給與我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在此,謝謝各位!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6

  物換星移,迎來了本學期的教學研討課。剛好講到第三單元,覺得《輪椅上的霍金》不錯,思想性強,內容也精彩,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們展示奧妙無窮的宇宙和神秘莫測的黑洞。

  決定了課題,還沒開始著手收集資料,一個早讀卻改變了我的初衷。那天早讀,孩子們一直讀到了第14課《安塞腰鼓》,沒有誰的指導,可他們卻讀得有模有樣,雖然說不上氣勢磅礴,卻讓我眼前一亮。

  我有點動搖了,便在班級內公開徵求意見,孩子們竟然異口同聲地說:“選《安塞腰鼓》吧。”

  那麼就選這篇吧,作為老師,應該培養他們的這份自主與自信。

  《安塞腰鼓》是陝西作家劉成章先生的抒情散文名篇,文章文質兼美,語言激情澎湃,思想內涵豐厚。作者以飽含激情的文字,向我們展示了產生於黃土高原上的—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安塞腰鼓,她充滿原始的意味和濃郁的鄉土氣息,那火烈的舞姿、隆隆的聲響、茂騰騰的後生,體現了黃土高原人民的粗獷、豪放、熱烈以及蓬勃的生命力。文章既是對高原生命的熱烈頌歌,也是對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讚。它以詩一般凝練而又富有動感的語言,譜寫了一曲慷慨激昂、氣壯山河的時代之歌。

  在準備這堂課的過程中,每一次誦讀文字,每一次觀看相關的影片、圖片,每一次閱讀相關的資料,我都被安塞人民不屈不撓、頑強搏擊的生存狀態深深折服。這些文字打動了我,這些人們的生存狀態打動了我。我想,生活在南方的孩子對黃土高原、安塞腰鼓存在認知距離,若是能夠給予足夠的朗讀指導及感情渲染上的鋪墊,調動他們的認知情緒,那課堂上品味文字一定會更細緻,更到位。

  根據學生實際,我確立本課主要解決三個目標,即:

  1、瞭解黃土高原人民的生活環境及背景,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洩的生命力量,培養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2、透過朗讀,品味課文語言的氣勢、節奏與激情。

  3、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掌握散文閱讀賞析的基本方法。圍繞這些目標,我在教學過程中做了如下的實踐:

  一、情境創設,走近腰鼓

  在教學時,為了深化學生對安塞腰鼓的理解,我充分利用多媒體,以奔放、動感的畫面渲染烘托出激昂活躍的課堂氛圍,點燃他們的學習熱情,讓他們感受黃土高原人民生命的激越有力,感受安塞腰鼓的壯闊、豪放和火烈,感受黃土高原後生粗獷、豪邁、開放的個性。在這樣的情感渲染下,最後再以“好一個安塞腰鼓!”這一主旨句的迴旋反覆來昇華主題,讚美黃土文化,讚美黃土高原人民與惡劣環境的搏擊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7

  《安塞腰鼓》是劉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這篇課文文質兼美,語言激情澎湃,鏗鏘有力,思想內涵豐厚,特別是其中一些寫意的語句,含義深刻,發人深思。

  但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說,要透徹理解文字的全部內涵,還有相當大的難度。根據學生實際,我確立本課主要解決三個問題,即:

  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洩的生命力量,培養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2、品味課文語言的氣勢、節奏與激情。

  3、掌握“三讀”式散文閱讀賞析方法。

  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個人對新課標的理解為指導思想。新課標認為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我的理解是這揭示了閱讀教學的本質屬性——對話性。圍繞這一屬性,教學過程中要突出五個注重,即注重情境創設,為對話營造氛圍;注重朗讀感知,為對話夯實基礎;注重內外勾連,為對話豐富內涵;注重個性化閱讀體驗,這是對話能否有效高質的重要條件;重語言表達能力培養,這是對話活動的重要目的。這節課,抓住課文的關鍵句“好一個安塞腰鼓!”設定話題。師生圍繞一個“好”字,生髮出三個子話題展開對話交流:“好鼓”,側重於對安塞腰鼓藝術形象的感知;“好文”,側重於對課文優美語言的品味;“好創意”,側重於創設特定情境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對話交流的目的在於達成新課標倡導的三維教學目標。學生能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中的那股“勁”,體驗到它所宣洩的生命的力量,潛移默化之間養成積極面對生活的情感態度和生命在於奮力搏擊的價值觀念。識別排比句,為其劃分型別,品讀排比句及意味深長的語句,體味其中的氣勢、節奏和激情,學生在朗讀感知的同時,語文知識得以落實,閱讀技能得以培養。由初讀感知,到品讀美句,再到解讀難句,逐步深入的“三讀”,既是教學內容呈現的過程,也教給了學生品讀賞析美文的基本步驟及方法。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8

  《安塞腰鼓》選自人教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課。從標題上就可以看出這篇課文有豐富的資源進行多學科融合教學。《安塞腰鼓》是新時期的經典課文,他寫陝北高原,寫高原腰鼓,寫打鼓的人,展示高原的民俗民風,以及高原人奔放雄健的精神氣質,表現了陝北高原人民蓬勃的生命力,所以在教學中,注重多學科融合,讓學生更加全面的瞭解陝北黃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的與眾不同。

  一、教學思想的反思

  《安塞腰鼓》是一篇自讀課文,是一篇帶有詩情畫意的散文,這種詩情是從黃土高原生長出來的,具有粗獷,豪放的特點,又是從高原上“一群毛騰騰的後生”身上散發出來的,充滿生命的力量。

  語文學科它的工具性比較強,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體現語文這門學科特點,教學學生識文解字,掌握其中的寫作方法,從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如果在課堂上只講語文知識,就顯得枯燥,單調,所以我們還要深挖語文學科以外的知識,看看文章中有沒有其他學科的融合,語文教學中有音樂舞蹈的融合,可以提高學生的欣賞審美能力,語文教學中有史地的融合可以讓學生明史鑑,曉天下,語文教學中有理化的融合可以讓學生精準理性有邏輯的分析判斷事物,多學科的融合,既可以讓學生學到知識,又可以增長見識,達到所有科目同步提高的效果。

  二、教學設計反思

  《安塞腰鼓》一篇地域性很強的一篇文章,在設計之前,認真研讀教材,查詢資料,依據教師用書的參考建議,採用多種方式的多學科融合的教學方法,力求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課前讓學生蒐集安塞腰鼓的影片,安塞的地理位置,黃土高原的地形特點,安塞腰鼓有關的歌曲等,為上課做準備。

  匯入的時候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片段,讓學生欣賞安塞腰鼓集舞蹈、音樂於一體的大型表演,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為了讓學生更加全面的瞭解安塞腰鼓,對安塞腰鼓做了詳細的介紹:“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安塞腰鼓產生於北方黃土高原上的一種民間藝術,充滿原始的意味和濃郁的鄉土氣息,也是陝北人民精神風貌的象徵。在古代既是激勵邊關將士衝鋒陷陣、浴血奮戰的號角,也是將士凱旋的歡迎曲。如今它已成為中華民族堅毅不屈、意氣風發、蓬勃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象徵。讓學生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領悟作者所歌頌的生命的力量。

  課中當學生問道“為什麼只有黃土高原才能生養這些元氣淋漓的後生,才能承受如此驚心動魄的搏擊呢?”用地理知識來給學生講解黃土高原的地形特點,可以說只有厚重的黃土高原,才能生出一群群茂騰騰的後生,只有厚重的黃土,才有西北高原的漢子們,學生們對磅礴、壯闊、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就有了更深的瞭解。

  課的結尾播放:李政飛演唱,孟海平作詞,孟海平作曲的《吉祥腰鼓》,在音樂的激盪中,把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再次顯現出來,也把本課推向高潮,學生在欣賞中結束本課,餘味悠長。

  三、教學過程反思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又是一篇抒情性散文。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反覆朗讀,在誦讀的基礎上掌握文章的主題,由於誦讀時間過多,在時間的把握上有點偏重朗讀,導致後面分析課文不細,也沒有給學生思考和討論的餘地,在學科融合過程中,由於教學資源缺乏,資料有限,雖然有其他學科的融合,但對深度融合欠缺,甚至是生搬硬套,在授課過程中沒有把握好量,導致重難點沒有凸顯出來。

  四、改進措施

  1、人文性和工具性極強的語文學科,融入其他學科的教學,是不是有點強學科所難,但是受課題的約束,我們不得不融入其他學科,但怎麼融入,怎麼銜接的融入,怎麼有機的嵌入,值得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的思考。

  2、語文教師拿到一篇文章,我們要探討,如何傳道、授業、解惑,從那些方面入手,安塞腰鼓就是讓學生學習抒情散文的特點,學習安塞腰鼓磅礴、壯闊、豪放、火烈的特點,領悟作者所歌頌的生命的力量,進一步瞭解安塞腰鼓、黃土高原、西北漢子,學習集音樂、舞蹈於一體的安塞腰鼓,在誦讀中感受,在欣賞中審美,所以我要多角度,多方式,多思維恰如其分的融入其他學科,很好的的進行語文學科的教學。

  一篇文章,卻融合了地理、音樂,舞蹈等學科方面的知識,讓不僅學會了本課的有關的知識,還學到了地理和音樂等方面的的知識,受益匪淺。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9

  《安塞腰鼓》是劉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這篇課文文質兼美,語言激情澎湃,鏗鏘有力,思想內涵豐厚,特別是其中一些寫意的語句,含義深刻,發人深思。

  但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說,要透徹理解文字的全部內涵,還有相當大的難度。根據學生實際,我確立本課主要解決三個問題,即:

  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洩的生命力量,培養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2、品味課文語言的氣勢、節奏與激情。

  3、掌握“三讀”式散文閱讀賞析方法。

  對照生態課堂的要求,本課中教學目標預期與學生實際發展水平有差別,師生之間個性化閱讀體驗的交流落實得不夠理想。如果時間允許,我將讓學生交流一下他們從課文中讀到的體驗,這最能檢驗課堂對話的'效果。二是教師的評點由於是即興的,不見得準確、全面、到位,也應適當讓學生參與評價,進行生生間互評,從總體上肯定成績,指出不足,這樣會更加有利於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10

  《安塞腰鼓》是劉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這篇課文文質兼美,語言激情澎湃,鏗鏘有力,思想內涵豐厚,特別是其中一些寫意的語句,含義深刻,發人深思。但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說,要透徹理解文字的全部內涵,還有相當大的難度。根據學生實際,我確立本課主要解決三個問題,

  1、朗讀課文,體會安塞腰鼓激昂的氣勢,雄壯的場面和力量之美。

  2、理解文中運用排比、反覆和比喻等修辭手法的作用。

  3、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洩的生命力量,激發學生對生命的熱愛。

  新課標認為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我的理解是這揭示了閱讀教學的本質屬性——對話性。圍繞這一屬性,教學過程中要突出三個注重,即注重情境創設,為對話營造氛圍;注重朗讀感知,為對話夯實基礎;注重內外勾連,為對話豐富內涵。

  上課時,先播放了一段安塞腰鼓的影片,讓同學們對安塞腰鼓有直觀的感受,並且將自己的感受用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表達出來,然後教師對安塞腰鼓進行簡要的介紹。帶著這樣的感觸與瞭解讓同學們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大聲地朗讀課文,即本次課的第二板塊:讀腰鼓。朗讀完成之後,小組之間相互展示、點評,第三板塊:品腰鼓。找出文章中運用修辭手法的語句,體會其作用。首先要求學生獨立勾畫,然後小組交流,並且討論:你所勾畫的語句或語段是怎樣傳達自己的感受的?(提示:可從句式、用詞、修辭手法等角度考慮)第四版塊:悟腰鼓。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情感。作者借對安塞腰鼓的讚美,表達了對黃土高原人們那種奮發向上精神的讚頌以及對那種強大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讚美之情。最後,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寫一句話或一段話,描寫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時《擊缶而歌》的場面。體會並運用作者鏗鏘有力、富有節奏感的語言。

  教學中,展示影片很好地將學生引入課堂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對安塞腰鼓簡練的介紹使得學生對其有所認識,加深印象。但在讀腰鼓這一環節中學生是先讀課文,教師只是要求學生讀出節奏、重音,把握語速和語調。因為學生的朗讀,沒有涉及到作者寫作意圖的領悟,整個朗讀過程學生表現熱烈整個課堂氣氛看似熱鬧,但學生只是會讀但卻並沒有讀懂,顯得有些華而不實。其次,在品腰鼓的環節中,學生沒有讀懂,在勾畫出傳遞自己感受的句子,去品味那份屬於自己的感受時,語言就顯得蒼白所以這一環節有些遺憾。而且由於學生對句式等知識沒有接觸過,所以即使給出提示學生也很疑惑,以至於出現了短暫的冷場。所以這一環節應先給出示例,以便讓學生有所參考,這樣課堂氣氛就會活躍很多。學生的仿寫環節,由於有了對安塞腰鼓宏大場面的感受,學生在看到由2008個擊缶隊員表現的同樣盛大、壯觀的《擊缶而歌》時,很容易被感染。挑一兩個句子或一段話仿寫,對七年級的學生而言難度並不大,因此這一環節我個人還是比較滿意的。

  總而言之,這節課一個課時完成以上三個學習目標有些緊張,前兩個基本達成,但第三個目標由於時間緊湊,沒有很好的完成,學生並沒有真正感受到屬於安塞腰鼓和黃土高原人民的精神。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11

  怎樣理解本文最後一句“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

  我啟發他們道:這是有前提的,我們先一起來看前面的語段所寫“當它戛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的寂靜,以至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了”。我說這裡運用了“此時無聲更勝有聲”的藝術手法,我們來看句中的倆字“它”和“她”分別指代什麼?學生們略一思考就回答道:前一個“它”指安塞腰鼓,後一個“她”指出奇寂靜的世界。我進一步啟發道:你們的回答很正確,我們可以嘗試想象一下曾經喧鬧的腰鼓一旦安靜了,確實會留給觀眾格外寂靜的感覺,但是倘若我們認為“雞啼”是實寫呢?在黃土高原上是有居住在窯洞裡的人們,抗戰時期的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延安就坐落在陝西,那麼傳來一聲意外的“雞啼”也屬正常;但是倘若這是虛寫呢,作用何在!一同學解釋說:人們當時沉浸在激情的迴響中,“雞啼”反襯這份寂靜。我繼續發問:還有其他理解嗎?另一同學馬上站起來說道:人們沉浸在激情的迴響中,被一聲“雞啼”喚醒。我問全班同學:大家覺得他們倆的回答怎麼樣?大家一致認為:可以的。我評價道:兩個同學的理解都非常合理。

  上述例子只是在《安塞腰鼓》的教學過程中閃現的小浪花,其實在兩課時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生也讓老師感到震撼的“靈感火花”比比皆是,隨處可以採擷,這不能不說是得益於採用了自讀、自疑、教學相長的思路進行“非預設性”教學的方式。因為在嘗試這種教學方式的過程中,老師與學生之間人格完全平等,老師時刻注意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也意識到老師僅僅是個引導者和組織者而已;而教學活動又是在師生、生生之間從語言到知識結構到思想、心靈世界的對話中展開,所以這種學習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且在完全開放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的心靈世界完全敞開,思維的火花閃現得更加燦爛;同時授課的教師也可以從中獲得收益。雖然有些教學意外裡超出教學設計,但真知灼見也往往在其中閃光。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12

  《安塞腰鼓》是一篇散文,是一首生命的讚歌,力量的讚歌。文章用語激昂、酣暢淋漓、大氣磅礴,讓人激情澎湃。通篇貫注一個“情”字,既有對陝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讚美,又有對我們這個從沉睡中覺醒、邁著雄健的步伐,不斷走向繁榮的偉大祖國的禮讚!腰鼓其自身,就是人類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徹底的表現生命的陽剛之美,作者對其傾注了全部的熱情與筆力歌之、頌之。

  通常散文教學是一個難點,學生常常是覺得散文語言很美但是就是讀完以後不知所云。

  如何在一節課之內完成兩節課的內容,既要讓學生達到朗讀要求又要在字裡行間體會到《安塞腰鼓》對生命和力量的歌頌,的確有些棘手,考慮再三,我放棄了從結構入手而選擇了從情感匯入的方法,抓住文章中標誌性的對安塞腰鼓讚美的句子——“好一個安塞腰鼓”,我把這句話作為整節課的切入點,這句話在全文間隔反覆四次,感情一次比一次強烈,於是我設計了填空是思考題:好一個安塞腰鼓“好”在 你聽(看)

  用了 修辭方法,表現了 。這樣的句式。讓學生能明白語文中咬文嚼字品味語句,教給學生品味語句的方法。學生透過填空就明白了課文透過哪四方面展現了安塞腰鼓的魅力以及妙用排比反覆增加語言氣勢的語言特點。學生在明瞭了中間部分的安塞腰鼓動態美的特點後,開頭結尾安塞腰鼓靜態美的特點和開頭結尾互相照應的特點學生能夠輕而易舉的領悟。

  講課本來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總結這一節課得失參半。

  優點表現在

  1、整堂課思路清晰,重點突出

  2、強調讀的魅力3板書有特色

  缺點1、有點趕課,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夠。

  2、對某些問題的設計考慮欠妥。如:看完影片後就讓學生回答腰鼓的總特點是什麼而且要用文中連續的三個詞語回答。這個問題有些突兀,學生對課文不熟悉,是很難回答出這個問題的,如果把它放到總結課文的時候就會水到渠成。總之有實踐、有總結、有反思才能有進步。行者的快樂就在於成長過程的快樂!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13

  《安塞腰鼓》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飽含激情的文字,向我們展示了這一產生於北方黃土高原上的—種民間藝術,她充滿原始的意味和濃郁的鄉土氣息,那火烈的舞姿、隆隆的聲響、茂騰騰的後生體現了黃土高原人的粗獷、豪放、熱烈以及蓬勃的生命力。如何讓學生走進這篇激情四溢的散文所敘寫的動人場景中,感受安塞腰鼓別具一格、漲溢活力的精湛藝術,與作者感同身受呢?

  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腰鼓這種打擊樂器並不熟悉,腰鼓舞這種民間舞蹈也不常見,所以,我先利用相關資源,讓學生得到比較直觀感性的認識。引導學生回顧曾經看過的電影、電視中的有關鏡頭;邀請會跳腰鼓舞的人表演一段;蒐集相關的文字、圖片資料,在全班交流;播放一段“安塞腰鼓”的影片給學生看。有了這些課外資源的鋪墊和分享,學生再來閱讀課文,就容易入境了。

  學習課文時,先讓學生找出“好一個安塞腰鼓!”這句貫穿全文的句子,幫學生梳理一下課文的脈絡,然後圍繞“火烈的舞姿、隆隆的聲響、茂騰騰的後生”幾個方面展開教學。作為一抒情散文,文中有許多詞語都較難理解,如果割裂開來,脫離課文語境進行教學,效果不一定理想,所以我指導學生透過聲情並茂的朗讀,抓住重點進行理解,如“隆隆、隆隆、隆隆”一句,三個“隆隆”連續出現,學生易讀成降調,那麼安塞腰鼓的熱烈、豪放、激越的氣勢就很難表現出來,我指導學生用升調來讀,而一聲比一聲延長,很好的表現了當時火烈的場面,學生的激情也很快被激發出來。

  另外,課文中有許多的排比、比喻,詞語活用較多,內涵深刻,較難理解,運用以讀促講,讀中感悟的方法,效果也不錯。

  透過讀,明顯感覺到學生有激情了,回答踴躍了,教師不自覺的也和學生融為一體,互動性顯著增強,學生真正從字裡行間領略到了安塞腰鼓撲面而來的激情。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14

  近日,我引領學生學習了陝西作家劉成章的散文名篇——《安塞腰鼓》。學生透過品味文字,欣賞影片資料,充分感受到了安塞腰鼓震撼人心的力量和令人歎為觀止的藝術魅力。

  學習到這一步,我感到我和學生並未真正領會到作者劉成章的寫作意圖,這篇課文的價值也未得到充分的發揮。於是,我再次走進了課文,並查閱了相關資料,對本文又有了新的認識。

  透過深入閱讀,我對文章末尾的“一聲渺遠的雞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一聲渺遠的雞啼”,不僅有力地襯托了安塞腰鼓表演結束之後的“寂靜”,更是作者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寄託。有詩云:“雄雞一唱天下白”,是啊,一聲雞啼,標誌著新的一天又開始了,新的一天,就有新的生活,就有新的希望。這樣理解,是有根據的。劉成章於一九八六年寫出了他的散文名篇——《安塞腰鼓》。那時,地處陝北高原的安塞人民,由於生存環境惡劣,他們仍然過著比較貧窮的生活。作為為革命事業作出過重大貢獻的革命老區,建國已經近四十年了,卻仍這樣貧窮落後,真的讓人感到心酸,感到格外的沉重。但作家劉成章堅信:此時,全國的改革開放已全面鋪開,有這麼好的形勢、好的政策,再加之老區人民身上蘊藏著無窮無盡的力量,他們完全能徹底改變這一落後的面貌,過上嶄新的幸福生活。所以說,劉成章寫這篇文章,不僅展示了安塞腰鼓的力量和魅力,而且歌頌了中華民族強大的精神力量,更向世人宣告:有著悠久歷史和強大力量的中華民族是充滿希望的民族,一定能重新崛起。

  安塞腰鼓是鼓舞人心之鼓!奏響的是中華民族崛起的號角!

  事實也如作家劉成章所希望的那樣,陝北高原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艱苦奮鬥,逐步擺脫了貧窮落後的面貌,如今已過上了小康生活。而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也一樣,經歷了三十餘年的改革開放,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先後趕超了英、法、俄、德、日等世界強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並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可以說,中華民族就如那安塞腰鼓一樣,一旦爆發,就會迸發出氣貫長虹、勢不可擋的力量。

  讓學生理解這些,還是有必要的。不僅要讓學生感到歡欣鼓舞,更要讓學生感到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建設強大的祖國,不能光想,也不能依賴別人,必須從現在起,好好學習本領,將來才能為建設強大的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願安塞腰鼓永遠鼓舞著我們勇往直前!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15

  今天教學《安塞腰鼓》已是第二課時,記得昨天只解決了兩個問題:一個是要求學生概述課文的故事情節;一個是引導學生勾劃出中運用修辭手法的語句,並說說運用修辭手法的作用。第一個問題回答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為這篇課文屬於抒情性散文,學生不易把握。但第二個問題,回答效果確實非常好。

  學生表現很積極,也都找到了相關語句。但學生在質疑提出是否有反覆的修辭時被我回絕了,過後想想似有些不對,那個句子,將他定性為反覆好像也沒有說不過去的道理,為什麼要回絕學生呢!確實不該。今天的教學內容有:一是除了昨天講的排比、誇張的修辭外,還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何作用?二是作者寫這篇的目的。

  新課講解前,我依然安排學生讀《愛的教育》,一個方面是想收回學生的玩心,二是誠心想讓學生得到愛的薰陶。學生讀了一遍課文以後,我便讓學生分組商量、歸納、小結。說句實話,透過教師講解,大多數同學都聽不懂;讓他自學,的確是難上加難。但是,我想,與其老師口乾舌燥的講,讓學生在下邊無所事事的玩,還不如多方點時間給他們,讓他們能飛的飛,能跑的跑,能走的走,能爬的爬。這樣各得其樂,教師也相對輕鬆,學生也會多少有些收穫。透過近一年的教學實踐,我感覺定向、分組、合作、討論、歸納的教學效果比普通的傳統教學模式深受學生的歡迎。我也為此做過幾次調查,百分之九十幾的學生都傾心於這種方法。

  以往在採用這種教學模式的時候,教學效果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教師疏忽了學生在討論時的分組指導。這個時候,老師不應該是閒著的,而是和學生一起思考,一起努力去完成教學目標。給予學生適當的點撥,有助於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資訊和勇氣。今天在小組合作的時候,我就有意巡迴觀察,並逐一質疑、釋疑。從中增加了學生克服困難的信心,於是在最後歸納小結的時候,舉手的學生非常之多。

  因為學生心中有底,老師已經透露了很多答案的資訊,減少了他們心裡的擔憂和畏懼。許多學生於是找到了生動感人的比喻句,且知道採用比喻修辭的作用是讓描寫物件更加形象、具體、生動。並且試著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歌頌貧窮、樸實的西北農民的勤勞、豪邁、開朗、奔放的優秀品質。這是我意想不到的收穫。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16

  課文《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頌激盪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她以濃墨大筆,抒寫飽滿的生命激情;她以詩載情,使整個散文呈現出了雄奇的詩意美;她又想象奇偉,意境雄渾。這篇課文既是高原生命的熱烈頌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讚,以詩一般凝練而又富有動感的語言,給我們譜寫了一曲慷慨昂奮、氣壯山河的時代之歌。所以在組織教學中,我的設計思路是首先讓學生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接著透過朗讀課文,賞析文中的語句來分析課文,進一步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最後觀看開發大西北的圖片,感受大西北日新月異變化,深入地理解這篇課文。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比較 注重文字意識、人文意識。 語文是一門有著非常豐富人文內涵的學科。在教學這一課時,大塊時間是朗讀課文,品味相關的語句。圍繞課文,認真朗讀精彩的段落,品味喜歡的語句。這不僅僅是活躍課堂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要讓我的學生充分地佔有學習時間,得到充分的語言訓練和技能訓練,充分地來感悟這篇文章的魅力,充分領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藝術境界,讓學生感受文中的語言美、音樂美、人物美、情感美,從而來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問題設計。如設計的問題:請找出你喜歡的語句,並請你說說喜歡的理由。這個問題一提出來,就能統領下面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學生的學習目的性就很明確了。因為這樣的問題是主幹性的。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現存的,而是要讓我們學生必須經過選擇、獨立思考,在透過組織語言陳述出來。這樣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17

  不知道什麼原因,就是那麼喜歡這篇文章。也許是性格使然,喜歡大氣的東西,不喜歡小裡小氣,所以骨子就缺乏點細膩和柔情,也不會矯情和造作。看到那火熱的舞蹈,聽到那震天動地的鼓聲,就感到一種酣暢淋漓的痛快。所以當大家勸我不要選擇這篇文章出課時,我猶豫再三還是選了它。因為喜歡。

  選擇了,就不能放棄。可是出課真的折磨人,尤其像我缺乏經驗,而且不是個主意很定的人。一次次的試講,一次次的修改,我決得自己沒有了,沒有了自己的想法,像個木頭人。明明知道大家都是從自己的角度理解文章的,我做的是應該集思廣益,而不是照單全收,可是卻陷於這種思路中拔不出來,自己都覺得鬱悶。結果就出來這樣一堂課,倍受爭議的課。有人說,本節課,應該分析語言,在品析內涵。可是時間就很緊張,分析也可能是蜻蜓點水,不紮實。也有人說朗讀指導就好,發揮特長即可,可是一節,尤其是一節公開課就有點避重就輕的感覺。那麼怎麼樣的一節課是成功的那?我不知道 了,茫然了。不過也好,有人說茫然好啊,那是說明在思考,的確透過這次出課真的明白許多,收穫很大。一個語文老師的知識儲備真的很重要的,在天天的忙碌中忘記了充實自己,不知道自己那點本錢什麼時候以不能滿足學生了。課堂不知覺中已經缺少點新鮮的氣息,激情越來越少,有的是困頓和疲乏。可是通過出課,好象自己又找到了站在講臺的那中感覺,自信和充實。而這一切都源於在出課中學會寬容,寬容學生的無知,因為我的要求太高。起點要低,要循序漸進都明白的,可是做的時候考慮自己的時候多考慮學生的少,逐漸我們的課堂的聲音越來越小,學生的興趣越來越來淡,學生的積極性被扼殺,而我們卻渾然不覺,自己是個劊子手。出課後,我不斷調整自己,漸漸的又找回那種感受,愉快的課堂氛圍。如果再講《安塞腰鼓》我想我知道如何讓自己和學生如何融合到一起了,那麼那生命的禮讚和力量會讓我們都愛上這狂放的舞蹈。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18

  在準備這堂課的過程中,每一次誦讀文字,每一次聽朗誦錄音,每一次觀看影片、圖片,我都被安塞人民不屈不撓、頑強搏擊的生存狀態深深折服。我確定,這些文字打動了我,而這些聲光畫面同樣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我想,生活在都市裡的孩子對黃土高原、安塞腰鼓存在認知距離,若是給予前期渲染,調動他們的認知情緒,那品味文字一定會更細緻,更到位。

  基於這樣的思索,我準備在課堂上給他們聽陝北民歌,感知黃土高原的風格;看腰鼓表演片斷,感受安塞腰鼓火烈壯闊的氣勢;聽課文朗誦錄音,品味文字的同時,渲染讚歎安塞腰鼓的情緒。從上課後反饋的情況看,這些教學手段的確起到了良好的鋪墊作用,極大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下課後,學生一致要求再放一遍影片,再聽一遍錄音,再唱一次歌曲。對黃土高原及其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安塞腰鼓所折射出的不屈不撓、強盛搏擊的精神表示了強烈的認同。

  然而,教學中,由於如何對教學素材進行取捨的問題沒有處理好,課堂上還是留下了些許遺憾──前松後緊,朗讀品味不充分!

  其實,這堂課的重點應該是在朗讀文字,品味語言上。由於課前渲染鋪墊時間過長(約15分鐘),在重點環節的處理上,只能匆匆而就。我想,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是壓縮匯入材料。而可刪的素材是阿寶的《山丹丹開花紅豔豔》,以及腰鼓表演片斷一。

  有時候,不能因為自己喜歡就捨不得,“捨得”應該是語文教學的一種技巧。不要說匯入的素材可以“捨得”,即使是課文內容,如果對完成教學目標意義不大,又未嘗不可以“捨得”呢?

  “捨得”是一種策略,一種教學意識,更是一種高超的教學藝術。敢於舍,巧妙地舍,才會重點突出,優質高效地完成教學。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19

  俗語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的風情。”當我們的目光掠過繁華而又精緻的大都市,也許會為那裡的珠光寶器、燈紅綠酒所陶醉。然而,當你在漫天黃塵中看到一場鼓樂喧天的盛宴,那激情四射的震撼力一定會讓你熱血沸騰,那種種的浮華和嬌柔,就會遁形得無影無蹤,只有“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所以,在教學《安塞腰鼓》一課時,我希望學生能從陝北高原的“歌手”劉成章的吟誦中著重體會“安塞腰鼓”的沖天激情和生命力的張揚。

  由於缺乏必要的多媒體裝置,學生很難從感性上認同安塞腰鼓。我就引用一位美國研究者的感嘆:“沒想到溫良敦厚的民族舞蹈中,還有這樣劍拔弩張、野性未泯的一支。”學生都還記得香港迴歸慶典上那氣勢恢弘的歡慶鑼鼓,靜想一分鐘,就進入情境。學生自由誦讀本文,都能體會出文章的力量之美,能讀出幾分鏗鏘。讓他們為安塞腰鼓加一個定語,大多選擇“激情四射、豪放火烈、奔放的生命”等等詞語,對感情的把握很到位。

  那麼,安塞腰鼓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和流傳下來的呢?為什麼我們的中原腹地聽不到這昂揚的生命音響呢?我和學生一起回顧歷史。西北,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源地,曾擁有過強秦、大漢、盛唐的雄睨世界。陝北高原自古就是邊關要地。秦時的大將蒙田曾率30萬大軍鎮守陝北防匈奴入侵:北宋范仲淹等文臣武將率兵抵禦西夏入侵;明朝“延綏鎮”長城,幾乎承擔明朝中後期北方邊境一半的防務。西北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在古戰場上,遇敵來襲時,是報警的訊號;作戰失利時,是求援的呼聲;兩軍對壘時,是助威的號角,贏得勝利時,是慶功的笙歌。古代戰場上擂鼓鳴金的場面永遠消失了,然而這種張揚激情與力量的儀式,卻深深根植於陝北高原古老的土地上。

  那麼,本文僅僅是在歌頌安塞腰鼓嗎?學生略做深入思考,就會發現文章是借歌頌安塞腰鼓,謳歌生命中奔騰的力量、謳歌衝破束縛阻隘的強烈願望、謳歌陽剛之美、謳歌痛快淋漓的生活和表現以及奮鬥不息的黃土高原人!但是問題出來了:西北一向是貧瘠落後的代名詞,至今還處在被開發之列,作者如此傾情頌揚,卻說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難道是在謳歌貧窮嗎?學生的答案是否定的。作者謳歌的不是西北的貧瘠落後,而是渴望掙脫貧窮落後的西北高原人!因為“消化著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軀體”並沒有因生活的貧窮和封閉而喪失希望。“創世”的激情始終奔突不息,盼望搏擊,希望不泯,而這種不向環境低頭的精神就會打破落後的枷鎖,獲得重生!

  這篇文章噴湧四射的激情又是如何表現出來的呢?學生很容易發現排比的運用在文中比比皆是,這種增強語勢的修辭最適合激情的抒發。經過討論,大家又發現本文句式上很特別,多用短句。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我特意找到魯迅先生的《紀念劉和珍君》的第一句話:“中華民國十五年二十五日,就是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十八日在段祺瑞執政府前遇害的劉和珍楊德群兩君開追悼會的一天,我獨在禮堂外徘徊。”讓學生體會,長句適合表達深沉、壓抑的情感,短句則因語句鏗鏘,簡潔有力而使文章結構緊湊,便於抒發奔騰昂揚的情緒。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20

  本文以鏗鏘磅礴的語言,恢弘奔放的氣勢,魅麗奇偉的想象,急促暴烈的節奏,用一個個宛如鼓槌的漢字,在那天地之間,雄渾厚重的黃土高原上,為我們鼓盪起一場驚心動魄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彷彿洶湧的黃河奪路而出,展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鼓盪澎湃的活力。

  在“創設情境,匯入新課”這一環節中,先出示安塞腰鼓的圖片,用奔放、動感的畫面,讓學生直觀、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在上課開始就渲染烘托出激昂的課堂氛圍,點燃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緊接著又以“你喜歡這些畫面嗎?喜歡哪個方面?”讓學生自由回答交流,以簡單易懂的問題為切入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我還很注意傾聽學生的回答,一名學生在發言時說“安塞腰鼓是一種……樂器”,我耐心的等待這位學生說完之後,糾正“這是一種……大型的舞蹈”,在教學中做到師生互相交流,互相傾聽。

  “讀”是與課文接觸的開始,在“配樂朗讀,整體感知”這一環節中,透過聲情並茂的課文錄音,讓學生聽,從而對課文的情感基調有直接真切的感知,進而更好地進入課文情境,學生聽後,不僅受到了情感的薰陶,有所感悟,而且享受審美情趣,有了“說”的慾望,“你對這篇文章有什麼感受?”這一問題恰如其分地提出,讓學生把積蓄的感受抒發出來,既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營造了自主輕鬆的課堂氛圍,給學生一個展現自我的空間。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學生抒發感受後又產生“我要試著讀一讀”的想法,接著又讓學生在輕音樂的伴奏下,先分組自讀,然後在全班用比賽的方法來培養他們的參與意識,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全班先推薦一位朗讀出色的學生站出來,用飽含深情的語言表達出作者的感情,同學們發出“啪、啪”的鼓掌聲。“我們班的女生如此出色,那我們來看看男生的表現如何?”一句鼓勵的語言把男生也帶動起來了,有位男生“嚯”的站了起來,“老師,我願意試一試。”他的朗讀也毫不遜色與前一位女生。再這種氣氛的感染下,學生們個個都想試一試,我只好說“由於時間緊張,我願意下課聽同學們的朗讀。”

  “精讀品味,表演場面”中以讀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到安塞腰鼓的特點。最令人高興的是一位平時在班中不愛發言的男生也在我和全班同學的感染下,積極踴躍地回答了一個問題,在這個過程中體現學生的自主發展和差異性教學策略。

  “學貴有疑”。在“自主合作學習,質疑解答”這一環節,我讓學生主動質疑,合作學習,他們四人一組討論著,興趣很濃,有的說得神采奕奕,有的爭得直想向我尋找一個答案,這一環節培養了學生探究性閱讀,拓展思維的空間,加深了對文章內涵的理解和體驗,本文的教學重點難點也在這一環節得到解決。

  在“遷移鞏固”這一環節中,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愛的短句,並就所喜愛的音樂、舞蹈場面進行合理想象,描寫一段感悟,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發揮了自主寫作的能力,再次對教學重點進行鞏固,並有了新的突破,讓所學知識成為自己能運用的果實。

  一節課時間的交流,我利用多媒體播放課件,創設了新穎、和諧、活潑的教學情境,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揮,給學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好幾個學生下課主動和我告別,說“再見”,真正做到師生關係的融洽。

  本節課由於與學生配合默契,師生受安塞腰鼓恢弘奔放氣勢和激越的短句所感染,共同投入太多,雙方都有一種說不完、道不盡的激情,造成在同一個過程中與學生交流過多,在時間把握上還有些欠缺,導致課文小結歸納沒講完。

  雖然我是從教一年多的年輕教師,剛剛步入講壇,但今後的路還很長,需要不斷學習進取,自我完善。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21

  這是一篇描寫陝北民間藝術安塞腰鼓的散文。全篇文字激昂,澎湃著激情,蘊含著力量。讓人在領略宏大火烈的舞蹈場面的同時,感受到陝北人民的粗獷豪邁,受到強烈的藝術震撼。

  鑽研教材時,我把初步領略安塞腰鼓的獨特藝術魅力,感受陝北人民粗獷豪放的性格作為本課教學的目標之一,並作為教學重點。在教學中,以“好一個安塞腰鼓”這一情感線索作為教學線索,以指導朗讀的方式讓學生達成上面的教學目標。

  由於地域等原因,學生乃至教師對安塞腰鼓這一民間藝術都不怎麼了解,頭腦中甚至沒有安塞腰鼓的概念,自然領略不了其藝術魅力,更不能透過這一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去感受陝北人民粗獷豪放的性格。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在教學中,我引用了一段網路影片,再現了百十個後生表演安塞腰鼓的情景,讓學生直觀感受安塞腰鼓舞那“火烈的舞蹈場面”、“巨大的鼓聲”、“茂騰騰的後生”“強健的舞姿”,並設計的這樣一個練習:( )的安塞腰鼓。

  從練習完成情況,學生們只是用上“熱烈”“激昂”等詞,對作為民間藝術的安塞腰鼓來說,這些詞都是表象的,說明學生透過影片對安塞腰鼓的認識停留在事物的表象,這對達成教學目標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於是我就此引導學生去讀課文,繼續完成練習。經過一段時間的自由讀課文後,學生大部分能用上課文裡的詞進行填空,學生開始填出了“震撼人心”,“充滿力量”這些詞。顯然,學生的認識在加深。但我覺得,這些詞從學生嘴裡說出來是缺乏生命的,安塞腰鼓的藝術魅力並沒有為學生所真正把握,對教學目標的達成來說,還不夠到位。為此,我進一步指導學生精讀課文,引導他們真正感受到安塞腰鼓的藝術魅力。

  在讀一段(1—4)中,學生一開始,只是透過音量的小表示出演出前的靜。我問,馬上就要演出了,這種靜是不是真正的靜。學生馬上明白,這是一種表面的靜,其實在靜的背後湧動著暗流,積蓄著力量,充滿著期待。那又怎樣讀呢?我引讀學生反覆練讀,儘可能表現出這種特殊的靜。當然,學生的朗讀並沒有將這種感覺準確地表現出來。可以說這個朗讀是不成功的。

  讀第二段時,我突出了“爆”字的教學,讓學生反覆練讀“但是,看!”,體會那種積蓄已久的力量爆發出來的感覺,體會舞蹈場面的火烈。如透過比較《茉莉花》音樂,體會“爆”字用的準確與精妙,但挖掘得不深。其實可以抓住本段話中的“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驟雨、旋風、亂蛙、火花、鬥虎”等詞句,遺憾的沒有抓住。另外,第七自然段在教學中漏掉了,沒有讓學生進一步明晰“火烈”的含義:空氣燥熱、陽光飛濺、世界亢奮。在仔細品味文字後,我讓學生齊讀:“好一個安塞腰鼓!”學生是有力且充滿激情的。可見,舞蹈那火烈的特點已深入學生的內心。

  教學第三部分(9—11)時,我設計了一個仿寫練習:“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碰撞在( ),( )驀然也變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透過這個二度創作,讓學生體會到鼓聲之響,震撼大地,震撼人心,震撼一切。

  第十二自然段中有“震撼、燒灼、威逼”三個詞,生動地表現了後生們表演舞蹈時逼人的氣勢,磅礴的力量,充沛的元氣。在這裡舞蹈的字眼不見,剩下的只是搏擊,每一個動作都是力與美的組合。我透過引讀,讓學生感受氣勢,感受舞蹈的力與美,感受陝北漢子的粗獷。

  第十七自然段理解有一點難度。我感覺自己理解也不深刻,不透徹。如文中的“都在舞姿和鼓點中,交織!旋轉!凝聚!昇華!”理解上就有點難度。我感覺理解這段話可能需要了解陝北人民特別是西北漢子的生活狀況,瞭解他們生活中的痛苦和歡樂,現實和夢幻,擺脫和追求。只有這樣,才能明白安塞腰鼓不僅是一種舞蹈形式,更是陝北漢子宣洩情感的一種獨特方式。

  課文的最後一句話,“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很有一點餘音繞樑的感覺。作者用此筆法表現大戰過後的靜,進一步襯托安塞腰鼓的氣勢磅礴,也似乎在陝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願望,一種追求與呼喚。

  回顧整堂課,我感覺,讀這個形式得到了比較好的發揮,學生在讀中感悟、體會,基本能感受出安塞腰鼓的特點。但都是我引導學生讀,學生閱讀的主動性不足。以後還要多研究如何讓學生自主閱讀。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22

  《安塞腰鼓》一文為我們描述了安塞腰鼓這一獨特的民間舞蹈藝術,透過寫安塞腰鼓強健的舞姿、沉重的響聲、震撼人心的力量來讚美黃土高原人粗狂、豪邁、開放的性格。

  雖然前幾年有教這篇文章的一點經驗,但是還是和其他老師有同感,覺得不好教,也有點膽怯,所以課前也做足了功課,精心備了課。文中四處提到了“好一個安塞腰鼓!”“好一個……安塞腰鼓!”從強烈的視覺感受,到聲音的震撼,到舞蹈的動作,再到心靈的搏擊,層層深入,寫出了安塞腰鼓的獨特激情。所以,我就決定從“好一個安塞腰鼓”著手,層層深入!我先讓學生找出這四句重複的話,然後引領學生自學課文,思考“好”在哪裡。這個環節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也引領學生疏通了課文脈絡,為後面更深入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學生透過朗讀課文,從字裡行間瞭解到安塞腰鼓舞姿強健、響聲沉重、力量震撼人心,將文章清晰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透過這一疏通,學生就不覺得這篇文章有多麼難理解了。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品詞析句。文中有不少比喻句和排比句,也有一些值得理解的關鍵句子,我主要採用反覆朗讀的方式,讓學生邊讀邊想象,邊讀邊體會,透過集體討論和我的引導,逐步理解。

  總體來說,這個單元的幾篇課文可分析的點較多,較之前面的課文稍微深奧了些。不過,正因為有了這些課文的學習,學生的品讀、欣賞能力才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23

  每個人都要自己的夢想,我的夢想是我的學生因為上我的課而感到是一種幸福,那三尺講臺是我夢想的舞臺,那裡寄託了我所有的感情。年少的時候輕狂,無所畏懼,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衝勁,什麼都想嘗試,什麼都敢嘗試,豪情滿懷的我就像那安塞的腰鼓一樣隆隆的在課堂上演繹者自己的夢想。

  不是所有的夢想都是美妙的,當我以無知者無畏的精神走上講臺演繹《安塞腰鼓》的時候,它卻當頭一棒讓我清醒的看到了那個淺薄、浮躁的我。那節課上的無滋無味,看似華麗的匯入,自我陶醉式的朗讀,活生生割裂的分析,把一篇蕩氣迴腸的《安塞腰鼓》弄的支離破碎,加上不太精彩的調撥,學生在緊張中度過了35分,常舒一口氣後逃離了現場。記得當時老關親切的安慰我說:“不錯,比在學校強多了。”那一刻,我羞愧的無地自容。此後,我消沉好長一段時間,覺得自己很失敗,甚至質疑過自己是不是不該做一個語文老師。那段灰暗的日子裡,我自己舔著傷口,常常反思自己。潦草的筆記,壓抑不住的煩躁,最喜歡的書早以蒙上了灰塵,課堂那不用麥克就可以響徹走廊鏗鏘有力激情飽滿的聲音不在,而取代的是焦躁嘶啞低沉毫無情感的低語。

  做不到像徐志摩那樣的瀟灑,揮一揮衣袖轉身離去,因為講臺是我的職業,也是我的事業,我引以為豪的夢想。離去還是繼續?混日子還是奮發圖強?像團亂麻,剪不斷,理還亂,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恍惚的我,走路會撞到柱子,吃飯的時候會愣神。偶然又翻開那我最喜歡詩集。汪國真的詩句驀地跳將出來: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我不去想,身後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這不曾是我最喜歡的詩句嗎?為什麼現在的我如此不堪,曾經校歌的誓言忘記了嗎?-----我們是年輕的師範生,努力學習園丁本領本領,不忘人民囑託,牢記黨的叮嚀,幹撒滿腔青春血,換來延邊桃李紅、、、、、、不能就這樣放棄,我倔強的昂起頭。慢慢長夜有了我翻看案例的背影,精彩紛呈的假日裡有我奮筆疾書的寂寞。看著累加的筆記,心裡莫名的喜悅,近了,更近了,頭腦由混濁漸漸的清晰。

  當我的聲音又變得洪亮,狂魔亂舞的草體,變成端端正的楷體,我的心透亮了,少了點浮躁,多了點沉穩。

  如果我在講《安塞腰鼓》,我會怎樣講?我會和學生一起以課桌為鼓,雙手為錘,和著那鏗鏘的節奏親身體驗一下什麼叫激情四射,酣暢淋漓。我會讓學生用語言在現那鼓點隆聲震天,感受激盪的生命和衝破束縛磅礴的力量。我會讓學生逐層撥去語言的外衣,深入語言的深處體會安塞腰鼓所承載的生命的,赤裸裸、霸道、蠻橫,但是它會打破人們身上層層堅硬的外殼,讓生命宣洩在天地間,而不必計較功名利祿,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蒼白憔悴,讓人“遺落了一切冗雜”,“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為人,生命之所以為生命。讓學生感受內在的思想必須依賴外在的形式表現。學生會體驗到一種自己親身掌握知識的情感,從而喚起對知識的興趣,學生因認識世界,而認識自我,從而喜歡語文。

  厚積薄發是徹悟後我最大的收穫。要給學生一杯水以不是一桶水那麼簡單。也許我要學習的更多,所以我必須彎下腰勤勉的學習,再學習。因為我的安塞腰鼓,是我的夢。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24

  《安塞腰鼓》是我國當代作家劉成章寫的一篇抒情散文,課文透過寫安塞腰鼓強健的舞姿、沉重的響聲、震撼人心的力量,來讚美黃土高原人粗獷、豪邁、開放的性格。品味作者如詩如畫,極富音樂美的語言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安塞腰鼓是產生於北方黃土高原上的一種民間藝術,充滿原始的意味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學生對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

  因此,我在課前應根據教學需要製作好多媒體課件,在課的一開始,播放安塞腰鼓的視屏,給學生以感官的刺激,讓學生了解安塞腰鼓的特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感受安塞腰鼓強健的舞姿、沉重的響聲、震撼人心的力量,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我根據文字內容,結合《新方案》中的設問導讀,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有感情地讀、不同方式地說,理解文中四次“好一個安塞腰鼓”究竟好在哪裡?

  並順手完成新方案中的鞏固練習,這樣來突破本課的教學重點。最後拓展練習,讓學生仿照文章中的一段,寫生活中的一個場景。這樣將語文學習與生活聯絡起來,既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又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

  課後,教研室領導、教辦主任孟老師及同科教師對導學案的運用和課堂上的亮點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同時也提出了不足,如:課件的出示有些突然,或如果能用鼓響之前和鼓停之後的靜反襯鼓敲起來之後的鬧效果會更好。我將誠懇的接受這些建議,並且在教學中改進,力求推進導學案的順利進行,並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25

  昨天,我們一起學習了《安塞腰鼓》,循著安塞腰鼓給我們的感覺,朗讀著品味著,學習著排比句。今天,我們又迴歸整體,由“表演前的靜”讀到“表演時的鬧”到“鼓聲停息後的靜”。再抓住“好一個安塞腰鼓!”來讀第二部分內容,學習其反覆手法:師生、男女生配合讀,說出:“好一個安塞腰鼓,好在。”瞭解表現安塞腰鼓的四個方面後,再引導學生探究:這四個“好一個安塞腰鼓”感情是不是相同?仔細品讀,大家發現作者在反覆中表達的感情是層層深入的:讚歎——震撼——敬賀——沉醉。

  此時,我又丟擲一個問題:作者僅僅是在讚頌安塞腰鼓的無窮魅力嗎?由鼓及人,學生找出了寫擊鼓後生的詞。我在黑板上寫下了:黃土高原、擊鼓後生、安塞腰鼓。什麼樣的黃土高原呢?與我們這兒比較一下,學生說出了環境的惡劣:荒無人煙、寸草不生、飛沙走石。大家一起想象黃土高原人民的生活。這樣的人民擊出了這樣的腰鼓。我讓他們比較“搏擊”與“敲”有什麼不同。學生埋頭讀第十二自然段,我啟發:他們是在用什麼與什麼搏擊?學生們紛紛舉起手:他們用不屈的意志與惡劣的環境、厄運搏擊。正因為“搏擊”才有“雞啼”,兩相聯絡,學生看到了“充滿希望的明天”。

  最後我總結道:“安塞腰鼓氣勢磅礴,驚心動魄,被稱為‘天下第一鼓’。天下第一的僅僅是腰鼓嗎?”學生們更深刻地領會到,陝北人民“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屈精神。

  至此,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和拓展,深入作者內心世界,從心裡與作者產生共鳴!學生的學習,從淺層到達了深度,有了一個由淺入深的提升。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26

  《安塞腰鼓》是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中一篇課文,是陝西作家劉成章先生的名篇。這篇課文文質兼美,語言激情澎湃,鏗鏘有力,思想內涵豐厚,特別是其中一些寫意的語句,含義深刻,發人深思。“安塞腰鼓”是陝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現象,也是陝北人精神風貌的象徵和符號,而這一切均與陝北古老的歷史有關,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這對於不熟悉、不瞭解這一民間藝術的我們這裡的六年級學生來說,要想透徹理解文字的全部內涵,是有一定難度的。

  根據學生實際,我設計的教學環節是:看腰鼓表演的影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跟隨影片範讀,反覆朗讀課文精彩段落,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品味貫穿於文章始終的修辭、想象,感悟作者字裡行間流露出的對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讚頌。

  這堂課的教學,我認為有幾處是較為成功的:

  一、情境創設。新課匯入,我播放了“安塞腰鼓的頻,讓學生認識什麼是“安塞腰鼓”,感受安塞腰鼓的豪放和火烈,學生一下子感覺安塞腰鼓近了。之後讓學生聆聽一段配樂朗讀,隨著誦讀者抑揚頓挫的朗讀,學生們感受著生命的激越,課堂氛圍完全為腰鼓聲所感染了。在這樣的氛圍中,在掃除完生字新詞的障礙後,我請學生們齊讀課文。令人欣喜的是,他們的朗讀是多麼的到位,哪段該平和,哪段該激昂,哪段該舒緩……簡直可以用“聲情並茂”來形容。我心中暗喜,一個教學目標達成了。恰當的情境,點燃了他們的學習熱情,深化了學生對安塞腰鼓的理解。

  二、 注重朗讀。精讀環節中,學習重點落在品味語句。學生自主朗讀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歡的語句。識別排比句、比喻句,品讀排比句、比喻句及意味深長的語句,體味其中的氣勢、節奏和激情,在朗讀感知。透過朗讀品味,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更主要的是,讓學生自主朗讀品味中得到語言訓練和技能訓練,充分感悟到了文章的魅力,感受到了文章的語言美、音樂美、人物美、情感美,從而培養和提升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當然這堂課的教學,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在指導朗讀這一環節,我的形式過於單一,朗讀指導還不夠充分,如對重音、語調的指導只停留於示範,而沒有具體指導,效果不是很好!這篇文章所傳達的內涵,確實也不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能夠真正理解的。對主題的探究還不夠,沒有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更深入的探究。所以,課文雖然上完了,我也把自己的瞭解傳達給學生了。可是我卻沒有把握,學生真正領悟了多少。這是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