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江南教學反思(精選20篇)

江南教學反思

江南教學反思(精選20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江南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江南教學反思 篇1

  《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牧。詩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描寫江南的綺麗春色。同時又慨嘆南朝覆滅,流露興亡之感,寄託了諷喻之意。全詩一二句寫今:千里江南,到處是綠葉紅花,到處是水村山郭,到處是酒旗招風,展現了一幅生機勃勃的畫面。三四句弔古:南朝統治者迷信佛教,廣建佛寺,意圖託庇神靈,江山永固,可是時移事易,當年的四百八十寺,還有多少佛臺已經掩映在蒼茫的煙雨中呢?

  課前我先佈置學生預習了古詩,因此在教學《江南春》這首詩時,學生已經透過預習劃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查字典或同學之間討論過,課堂交流時,大部分孩子能準確說出“鶯啼”、“綠映紅”、“酒旗風”“郭”等詞語的意思,但是讓學生找一找詩中描繪了那些景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學生就顯得理解不深了,這時我作了適當的引導,點撥,學生就能明瞭,在此基礎上朗讀詩歌、背誦詩歌就容易了。

  當然,這首詩上得也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如對詩的整體把握不夠,詩意的落實不到位,全詩的主題思想的引導過於生硬,這些都是我在詩歌教學上需要改進的地方。

  江南教學反思 篇2

  江南這一篇課文詩一首漢樂府詩歌,比較有節奏。在講課的時候主要是讓學生體會詩歌的節奏感和江南這個地方的美麗。

  講這首詩歌的時候首先讓學生了解江南在哪裡,我選擇用多媒體展示江南的地圖。首先讓學生找我們所在的位置——山西。然後找到長江,長江以南就是江南。知道了江南的位置就開始讀課文。讀課文的時候,讓個別學生讀課文,糾正讀音。然後讓學生讀詩歌時要注意節奏和感情。

  講課文內容時,我讓學生透過圖文結合來觀察蓮、荷葉、荷花等。圖文結合可以直觀的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江南可採蓮”,江南可以採蓮,讓學生透過觀察圖片認識了蓮以後觀察課文圖片中的姑娘是如何採蓮,並模仿器動作。放幻燈片中荷葉,讓學生理解很多葉子的樣子就是“田田”。在後面的課文,我在黑板是板書東南西北,放一張學生已經畫好的魚兒各個方向遊動,來理解課文魚戲蓮葉間、東、南、西、北。這樣既調動了課堂氣氛,也讓學生理解的課文。

  這節課讓學生理解課文的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中學習了課文。但是在內容涉及上,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引入課文,相對一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難度。不應該涉入太多。總體上這節課比較理想。

  江南教學反思 篇3

  《憶江南》這首詞我已教過三遍,很熟悉了,沒想到今天的授課,學生給了我一份不曾意想的驚喜。教學時,在讀通,讀正確的基礎上,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根據自己的理解,解釋這首詞的意思。在解釋這首詞時,有的學生認為“江花”是指“江中的浪花”,有的學生認為“江花”是指“江邊的浪花”,在理解“綠如藍”時也出現了分歧,有的學生認為是“藍天”,有的學生認為是“藍草”。針對這種情況,我想這正是給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過程的一個好機會,於是我把這些問題留在課後去討論,查資料完成。下去後,學生透過上網、查課外資料、問家長等方法,理解了“江花”是指“江邊的浪花”“藍”指“藍草”。

  這堂課的學習,讓我更多的聽到了學生們來自心靈深處的聲音,讓學生切身感到了學習過程的快樂。

  江南教學反思 篇4

  眾所周知,《漢樂府》是專用來譜曲吟唱的,它們一般都具有短小精煉、朗朗上口、易於流傳的特點。而其中《江南》一首,則更是流傳久遠了。這首詩以採蓮女採蓮為基點,描寫了江南水鄉特有的寧靜美、活力美。基於這樣的考慮,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反覆的品讀上。具體來說,我覺得本課有如下幾個方面做的比較好:

  一是以不同形式的讀為中心,讓學生透過讀來熟悉、理解、品味詩歌。由於這首詩淺顯易懂,所以我沒有在字詞方面花太多的時間,只是在幾個關鍵字方面教了一會兒,一起學了寫法。在讀的方面,我試著讓他們透過個別讀、對讀、小組讀等方式,反覆讀出詩歌原本的美感。

  二是充分把學生推到了前臺,老師只是導演。學生回答、討論、角色演讀等等環節,佔了整節課的三分之二多時間。比較尊重學生個性化的感悟,有些學生在對詩歌有獨到理解的同時,我給予了認可和引導。

  三是學生參與積極,參與程度很高。整節課學生的讀、演、說、思都很主動,一些學生的感悟和理解是比較深刻的。基本達到了設定的目標。

  不足之處也明顯,主要表現在對生命課堂的內涵理解不夠深刻,學生真正的參與不夠好,一些活動停留在較淺的層面。品讀的層次性和目的性體現的不是很好,沒有隨著讀的深入,加強對文字詩歌的理解。需要繼續努力。

  江南教學反思 篇5

  一、揭題激趣,感受美。

  新課一開始,我從課題引入江南是一個魚米之鄉,學習了“江南”二字,然後憑藉多媒體課件出示採蓮圖給學生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趣,讓他們做好閱讀學習課文的準備。

  二、巧妙講解,滲透詩意。

  創設了這樣的情景後,將畫面轉換為第一句詩的景色:“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這句詩中的“何田田”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沒有單獨講解字詞的意思,而是將其融入對整句詩的描述之中。“現在,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湖的蓮葉,你想說些什麼?”“蓮葉真多呀!”“蓮葉真美呀!”“蓮葉又大又綠!”“滿湖的蓮葉又大又綠,綠油油的,像一把把大傘,你挨著我,我挨著你。”在學生交流後,引導朗讀,鼓勵學生站起來,配上動作讀。學生入情入境的神情,陶醉的眼神,稚純的語音,舒緩的動作告訴我,“何田田”一詞在學生的腦海中已形象可感,他們已經悟出了文字間蘊含的美。

  當然課堂中也有需要改進的不足之處:

  一、對識字的處理不夠全面,課堂中出示了田字格,但沒有和學生分析字形及佔格位置。

  二、將理解難點“何田田”放入整句詩的敘述之中,有的孩子並不能很好的理解。課後問“蓮葉何田田”是什麼意思,個別孩子不能說出“蓮葉很多很綠。”這說明課堂上的處理還不夠,需在第二課時進行強化。

  三、不能很好的處理課堂突發事件,因為多媒體器材的突然故障,對課堂的控制有些吃力,以致於沒有完成預期的教學內容。

  江南教學反思 篇6

  《江南》是一首選自《漢樂府》的古詩,描繪的是江南水鄉人們採蓮的情景。詩句生動活潑,通俗易懂;插圖色彩鮮明,形象逼真,展現了一幅盪舟採蓮、蓮葉田田、魚戲蓮葉的美麗畫卷,可謂有景、有情、有韻。孩子們讀來心情愉快,琅琅上口,便於在誦讀中陶冶兒童美的情操。

  一、揭題激趣,感受古詩美。

  新課一開始,教師可出示採蓮圖給學生看,請小朋友說說圖上畫了些什麼?你喜歡這幅圖嗎?為什麼喜歡?待學生回答問題後,教師可充滿感情地對學生說:“江南是個好地方,這裡的孩子可以划著小船,來到湖面上採蓮,看活潑可愛的小魚在蓮葉間遊玩嬉戲,大家想去嗎?”小朋友們都喜歡去,有的孩子會問:“怎麼去?”教師順勢引導:“古人把採蓮的情景寫了一首詩,題目叫《江南》,我們學好這首詩,不就是去採蓮了嗎?”這一環節透過圖片展示的實在情境和教師繪聲繪色描述的語言情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把學生們帶入了課文,初步感受到了江南水鄉的美景。

  二、自主閱讀,培養學生的個性化

  閱讀教學既是認識過程,也是活動過程。在教學中我堅持了“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人本、自由、多元和個性,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我透過創設情境,引導鼓勵學生自主學、個人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學生透過讀讀、想想、演演的學習方式理解、再現、創造詩歌的意境,並進入角色體驗“小魚”的快樂,以演促讀,以演促思。

  我還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給他們創造無拘無束的探究的天地,學生在課內研討、交流自己的閱讀體驗和自己的閱讀方法中,盡情地品讀和表演,在活動中充分地主動地動口、動手、動腦、動情,自然而然地獲得思想的陶冶、知識的積累、能力的發展,習慣的養成、個性的豐富,再相機點撥歸納又使學生豁然開朗,認識得以昇華。

  江南教學反思 篇7

  這個星期四早上第一節課,我懷著忐忑的心情,走進高一(4)班,為他們上《江南的冬景》這篇課文。雖然之前已經上過幾次課了,但是還是感覺很緊張,因為之前指導老師一直都在忙月考的事情,沒有幫我修改教案,而我又認為我的教案寫的很差勁,所以很沒有底氣。再加上這次是在我不是很熟悉的(4)班上課,所以就更加不知所措了。不過緊張是沒用的,我只能硬著頭皮上。

  課前歐老師已經告訴我,這個班級不是很活躍,如果有問題拋下去他們回答不出的話可以直接講,不必等待,否則教學任務肯定會完不成。不過今天課堂氣氛非常好,學生都很放的開,回答問題很積極。

  今天的這堂課,我首先花15分鐘介紹作者,講解課文當中的4個對比段落,然後將重點放在課文的5幅圖畫的講解。課文一共描繪了冬晨談天圖,冬郊植被圖,微雨寒村圖,江南雪景圖和旱冬閒步圖這樣5幅畫面,這5幅畫面當中描繪了很多景物,而且每段中都有作者自己的感悟,很值得學生去分析和感悟。而且這篇散文的語言也十分優美,尤其是7,8兩個小節,意境很優美,畫面感也很強,所以在上課的時候我還注重讓學生去朗讀,體悟其中的意境。

  4班的學生在這堂課當中表現的非常好,這也自然讓我放鬆了很多,所以在課堂上我也開始嘗試著和學生開玩笑,說點笑話之類的,這樣一來課堂氣氛就輕鬆了很多,互動性也增強了,我也覺得很滿意。

  下午第二節課在14班上課。早就聽說14班非常活躍,在14班上課是不會有緊張的感覺的。果然,剛走進14班,就有學生和我打招呼,讓我頓時鎮定了很多。下午的上課內容稍微做了下修改,歐蘭老師讓我加大對對比小節的分析,並且讓學生概括出每個小節的關鍵詞,也就是江南冬景的特點。所以在這堂課上,我加大了對前面小節的分析,當然,重點還是放在5幅畫面上。

  雖然說14班非常活躍,但是總體的課堂氣氛不如4班好,顯得有些亂,而且對問題的敏感程度也不高,很多問題都沒有得到及時的反饋,以至於最後拖了兩分鐘的課。

  對於這兩節《江南的冬景》,我不是十分滿意。首先是教案有點雜亂,本身課文的結構有點散亂,對比的小節是穿插在5幅圖畫中間的,因此我分析的時候有點難度,雖然最後有一個梳理文章的過程,但是學生可能還是不太明白。第二,忽視現代文閱讀的技巧。我過分的注重圖畫的解析,而忽視了現代文閱讀的解讀技巧。比如對比突出了什麼,展現了江南的冬景的審美特點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淺嘗輒止,沒有深入挖掘,沒能讓學生得到鍛鍊。第三,為了追求課堂氣氛的活躍,自己添加了一些比較搞笑的話語,有些話語不說很妥當。在課堂上,學生都比較活躍,所以我自己也放的比較開,其中穿插了一些笑話,和學生開開玩笑,活躍下課堂氣氛,但是這些笑話有些並不妥當,我課上沒有意識到,課後想想還是不應該的。

  下個星期一我還要在12班和13班兩個班上《江南的冬景》,我必須注意到這些問題,更加努力的區完善我的授課思路,授課語言和授課技巧,爭取能完成完美的一課。

  江南教學反思 篇8

  在講授19課《江南地區的開發》一課時,我沒有按歷史書編排的邏輯順序去講授,而是運用逆向思維的.方式設計了探究學習的教學方案,並且付諸實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江南地區的開發》這節課有三個子目,“西晉的興亡和內遷的各族”“淝水之戰”“江南地區的開發”其中“江南地區的開發”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教科書以“江南地區的開發”為核心組織材料,三個子目內在關係很密切。第一個子目“西晉的興亡和內遷的各族”、主要講了西晉建立,結束了分裂的局面;西晉皇族紛爭,導致西晉滅亡;北方少數民族紛紛進入中原,北方漢族豪門大姓為逃避戰亂而舉族遷移到江南。這樣,北方南遷的豪門大姓就把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帶到江南,為江南地區的開發,提供了技術條件和人力資源。第二子目“淝水之戰”、講述了公元383年前秦與東晉之間的淝水之戰,東晉以少勝多,打敗前秦;淝水之戰後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割據混戰的狀態,南方取得了暫時的安定,為江南經濟的開發創造了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第三子目“江南地區的開發”、比較具體的講述了江南地區經濟開發的情況,前兩個子目的內容跟第三子目的內容之間存在著因果關係,前因後果,它反映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我在講授本課時沒有按前因後果的思維去講,而是先指導學生了解江南地區經濟開發的具體情況,然後引導學生探究江南地區經濟之所以得到開發的原因,這樣,因果關係一顛倒,就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使全班同學在積極的探究,研討的學習活動中,智力得到充分開發,因而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江南教學反思 篇9

  《江南》是一首選自《漢樂府》的古詩,描繪的是江南水鄉人們採蓮的情景。這首詩簡單易讀,琅琅上口。全詩共兩句話,教學第一句時,抓住“何田田”理解蓮葉茂盛鮮亮的特點。我引導學生看圖:現在,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湖的蓮葉,你想說些什麼?學生說;“蓮葉真多呀!”“蓮葉真美呀!”“蓮葉像一個個大圓盤!”“綠油油的蓮葉像一把把大傘,你挨著我,我挨著你。”在學生交流後,我教給他們詞語“挨挨擠擠”,並讓同桌用身體動作演示一下,加深對蓮葉茂盛的感受和理解,然後引導朗讀:“小朋友們說得真美。老師好像也划著小船,到了湖面上。我們一起來把第一句讀一讀,看看能不能把蓮葉的大,蓮葉的綠,蓮葉的美讀出來。”透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何田田”一詞在學生的腦海中已形象可感,這就悟出了文字間蘊含的美。接著創設情境:我們和這些採蓮姑娘們一起坐上小船去採蓮,你們來到池塘裡,看到了什麼呀?漂亮的荷葉、荷花下面,還躲著小魚兒呢,它們在幹什麼?鼓勵學生展開想象,大膽說話,感受小魚兒的機靈可愛。學生切合實際生活,想想自己就是一群活潑可愛的小魚兒,在水中快樂地捉迷藏呢。最後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江南的什麼,進一步表達對江南的喜愛之情。

  《江南》這首古詩剛開學不久孩子就已背過,可詩中的有些詞語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是難以理解,例如“戲”、“田田”、“間”等詞語。因此在教學時如何把握好學生理解的“度”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經過一番思考,我把目標定為:透過課堂教學能夠使學生感受江南水鄉蓮花滿池的美麗景色,體會到魚兒在池塘中嬉戲的快樂。

  課堂上,我先讓學生說一說:透過讀這首詩,你彷彿看見了什麼?有幾個孩子也能夠繪聲繪色地描繪出自己想象到的畫面,並且很貼切詩歌的內容。接著,我又讓學生談談:你最喜歡什麼?大多數的孩子都對文中的小魚很感興趣,於是,我便就勢引導學生想象水中的魚兒在幹些什麼,它們之間會談些什麼……從而來感受魚兒在水中嬉戲的快樂。

  緊接著再結合書上的插圖,幫助學生理解“蓮葉何田田”的美麗景色並指導第一句的朗讀。

  學習了本課以後,我覺得低年級孩子的思維方式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所以在課堂教學時,一定要結合他們的年齡特徵,使用具體生動的語言,並結合詩文中具體可感知的意像,引導學生理解詩文。

  江南教學反思 篇10

  經過兩天的積極準備,我在小學四(2)班執教了《江南好》一課。這課中,我帶領學生在江南音樂中感受江南美、江南好。這節課既有成功之處,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下面,就這節課談幾點自己的感受與思考。

  一、成功之處

  1、目標明確,主題鮮明這節課的總課題為《江南好》,我在選用了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採菱》一課作為主材料,以江南民歌《太湖美》以及民樂合奏《江南好》作為輔助材料。在這節課我緊緊圍繞江南音樂的特點展開教學。欣賞江南民歌、學唱具有濃郁江南民歌風味的歌曲、運用自己對江南音樂的感悟選擇音樂為描寫江南風景的古詩配樂,在聽、看、唱、動過程中充分感悟江南音樂的美好。

  2、構思巧妙、亮點突出《採菱》這首歌曲旋律婉轉優美,中間還穿插了一小段輕快活潑的音樂,特別是歌中多次出現的一字多音,給學唱帶來了比較大的難度。我從“菱角”入手,製造了一系列有趣的“菱角故事”,帶領學生視聽結合感受旋律的起伏變化。之後,我大膽地設計了歌詞譜,不但能看到歌詞在演唱時的高低變化,還透過一些點線直觀形象地呈現出一字多音的旋律。一系列有趣的感知活動中,學生輕鬆感知了歌曲的旋律特點,大大降低了學唱的難度。這些“菱角故事”都是透過多媒體課件製作而成的,成為了本課的一大亮點。

  3、聲情並茂,感染學生這節課中,我親自演唱了江蘇民歌《太湖美》,音畫交融的多媒體展示把學生帶到了美麗的太湖,感受到濃厚的江南氣息,而我聲情並茂的演唱也感染了學生,贏得了他們的掌聲。在音樂課中,教師幫助學生體驗音樂的方式有很多。不過,教師自身的一舉一動是學生的最好的榜樣。教師聲情並茂的演唱會直接帶給學生內心美的體驗,從而折射到學生們的音樂活動中。雖然是第一次為這個班的孩子上課,師生之間也缺乏瞭解,但整節課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樂於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主動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這讓我非常感動,極大地激發了我的教學熱情。

  二、不足之處

  1、課堂時間把握不夠精準按照課前的設計,在學會演唱歌曲之後,有一個跟孩子們一起劃小船採菱角活動環節,由於學唱環節花費的時間過多,語言略多,導致學唱歌曲之後沒有寬裕的時間進行活動了。課後我覺得非常遺憾,仔細回想教學過程,在“圓滑線”這一知識點上,可以直接由教師告訴學生,而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啟發學生,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2、教師與多媒體互動不夠。這節課的設計著重點在於旋律線的感知。教師要緊緊抓住旋律線,直觀地進行當場指認講解,但是由於場地螢幕過高,不能點著螢幕直接進行演示,只能透過遠離螢幕的滑鼠點選,精準度、及時度都不夠,使得這一環節的實施效果打了折扣。

  3、關注學生演唱的質量。經過一節課的學習,大部分學生掌握了歌曲中一字多音的演唱方法。不過,中間樂段開頭的小切分節奏卻沒能準確把握,在第一次連唱全曲時,學生就在這裡出現了問題,可是我忙著糾正其它的地方,把這處給遺漏了,到最後學生還是存在同樣的問題。錯過了最佳的時機,這讓我深感遺憾!透過這節課,我收穫了很多:課堂中對教材的把握、時間的把握、時機的把握、學生的把握等等,為我今後的課堂教學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江南教學反思 篇11

  從這件事上,我深刻地感受到要做好二十一世紀的教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孩子們的想法是純真的,在課堂上他們會大膽地直白自己的心聲,我們不能用生硬的方法扼殺這份童真。而這節課上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緣由其一,是因為學生受到家庭條件及家長素質的限制,且每學期的教學時間緊,教師又無力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進行滲透、指導。其二,因為我的知識水平和定向思維的限制,對於學生在課堂中生成的問題並不能一一解答,尤其是與語文學科相差甚遠的問題。

  新課程的實施,倡導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我們的課堂也因為學生的動態變得生機勃勃。教學中我們不能讓“死”的教案牽著“活”的學生走,在生成的課堂中我們應該巧妙地運用教學機智,將教學目標和課堂生成有機結合起來,既要有教師的寬容和學生的自主,又要有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自律。這樣才能真正達成課堂教學的目標,實現課堂教學目標和課堂生成的統一,從而完成教學任務。

  同時,當今知識的更新速度令人驚訝,作為教師必須加強理論修養和專業學習。在多瞭解學生的基礎上,更要堅持學習,更新知識,開闊視野。任何一種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知識儲備作為前提的,教師的課堂教學機智也是以深厚的知識為基礎的。只有隨時積累新知,更新陳舊觀念,不斷擴充知識面,才能對學生進行答疑解惑,隨機應變地處理課堂教學中可能碰到的各種問題。

  要做一個無愧於“教師”這一神聖職業的“好老師”,只有不斷地學習、學習、再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才能應對學生在課堂中生成的種種問題,用我們柔和的迂迴“戰術”引導他們創新,“生成”一個美麗的“天堂”。

  江南教學反思 篇12

  《江南》是一首選自《漢樂府》的古詩,本詩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幅江南水鄉人們採蓮的情景圖。本詩共七行兩句,前兩行直接描寫了江南水鄉的美,介紹了此處是一個可以採蓮的好地方;後五行寫魚兒在蓮葉下面游水嬉戲。詩句生動活潑,通俗易懂;插圖色彩鮮明,形象逼真,展現了一幅盪舟採蓮、蓮葉田田、魚戲蓮葉的美麗畫卷。可謂有景、有情、有韻,孩子們讀來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於在讀中陶冶兒童美的情操。學生透過學習古詩可初步體驗到詩中精彩的語言,受到古詩文的薰陶。可要讓剛接觸漢字的一年級學生體會到詩的意境,感悟到語言的凝練之美,就有一定的難度。這就必須由教師透過創設情境,指導學生看圖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

  自己比較好的做法

  一、揭題激趣,感受美。

  新課一開始,我從課題引入江南是一個魚米之鄉,然後憑藉多媒體課件出示採蓮圖給學生看,請小朋友說說江南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二、讀誦詩句,感悟美。

  請小朋友們讀讀詩歌。全詩共兩句話,教學第一句時,抓住“何田田”理解蓮葉茂盛鮮亮的特點。我讓學生讀課文理解什麼叫“何田田”?看圖,教師引導:現在,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湖的蓮葉,你想說些什麼?學生說,“蓮葉真多呀!”“蓮葉真美呀!”“蓮葉又大又綠!”“滿湖的蓮葉又大又綠,綠油油的,像一把把大傘,你挨著我,我挨著你。”在學生交流後,教師引導朗讀:“小朋友們說得真美。老師好像也划著小船,到了湖面上。我們一起來把第一句讀一讀,看看能不能把蓮葉的大,蓮葉的綠,蓮葉的美讀出來。”鼓勵同學站起來,配上動作讀。透過師生齊讀,同桌互讀,互評等形式多樣的練習,學生入情入境的表情,放彩的眼神,稚純的語音,“何田田”一詞在學生的腦海中已形象可感,這就悟出了文字間蘊含的美。再有課文要想熟讀成誦,就必須反覆地讀。但我不提倡機械的反覆讀,因為這樣做會大大降低學生讀書的興趣,嚴重壓制他們身心的發展。低年級學生的表現欲很強,在指導背誦上,可以採用表演背的方法,對於這個學生應該很感興趣,這樣課堂氣氛就比較活躍,就可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不足之處:

  1、理解東南西北方位時需要加以練習就更好了,這樣到運用的時候才會比較熟練。

  2、這首詩簡單易讀,琅琅上口,故不須在背誦上花較多時間,應著重指導學生對詩歌美的感悟及生字的臨寫。在指導朗讀詩的第二句時,因為這一句中很多部分相同,所以學生讀起來會沒有精神,如果教師口述魚兒嬉戲的情景,讓學生表演一條條快活的小魚,盡情“游來游去”的環節,就會達到預先的目的。

  江南教學反思 篇13

  《江南》是一首選自《漢樂府》的古詩,描繪的是江南水鄉人們採蓮的情景。

  全詩共7行兩句話,前兩行介紹了江南是個採蓮的好地方,後5句寫了魚兒在荷葉下嬉戲。詩句生動活潑,通俗易懂;插圖色彩鮮明,形象逼真,展現了一幅盪舟採蓮、蓮葉田田、魚戲蓮葉的美麗畫卷。江南水鄉的美景被一一展現了!為了使聾生體會到這種美,教學第一句時,我抓住“何田田”理解蓮葉茂盛鮮亮的特點。學生讀課文後提問:什麼叫“何田田”?學生一下子無法回答,於是指導學生看圖,引導:現在,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湖的蓮葉,你看到了什麼?引導學生說出,荷葉的美,荷葉的綠,荷葉的大,荷葉的多,體會這麼多又大又綠的荷葉你挨著我,我挨著你,眼前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幅何田田的美景。教學第二句時,我主要抓住一個“戲”來細細推敲。首先進行這樣的過渡引導:“蓮葉長得這麼綠,這麼好,蓮花開了,結了蓮子兒。採蓮的人們划著小船,高高興興地採收蓮蓬。河裡的小魚呀,也樂開了。你看到小魚了嗎?”出示圖後,讓學生想象,用一兩句話把湖裡的小魚的姿態說一說,他們會說:“小魚真可愛!”“小魚在水裡游來游去真可愛!”“小魚正在水裡你追我,我追你,它們在做遊戲呢!

  ”教師根據回答板書“戲”字,請學生說出它的意思。然後提問:“蓮葉東,蓮葉西,蓮葉南,蓮葉北”是什麼意思?充分討論後,教師口述魚兒嬉戲的情景,一會兒游到東面,一會兒穿到西面,一會兒鑽到南面,一會兒滑到北面,他們在水中是那樣的自由與快樂!讓學生表演一條條快活的小魚,盡情“游來游去”。學生邊表演邊入情入境地誦讀,那洋溢喜悅的小臉,活潑可愛的動作,一下子把課堂推向了高潮。

  江南教學反思 篇14

  小語教材第一冊的第3課《江南》是一首古詩,選自《漢樂府》,此詩為《相和歌辭。相和曲》之一,原見《宋書。樂志》,算得上是採蓮詩的鼻祖,主要寫的是江南水鄉人們採蓮的情景。前兩行直接介紹了江南水鄉是採蓮的好地方,後五行是寫魚兒在蓮葉下游水嬉戲的情景。此詩最初為漢代民歌,整首詩語言生動活潑,通俗易懂,詩中大量運用重複的句式和字眼,非常適合兒童閱讀和吟唱。正因為如此,在識字環節我採用的是小組合作集中識字,突然重難點。因為本文不像一些小韻文、小短文、小童話,它的語言比較凝鍊,節奏迴環往反覆,節奏感極強,如果把生字抽出來,整首詩的韻律就會被破壞,不利於目標的達成。課文配有插圖,形象地展現了江南水鄉的情景,可供學生觀察,幫助理解古詩。課文後面田字格里的7個字是本課要學會的生字。

  我們大家都知道詩歌在我國有著久遠的歷史。本詩做為一首漢樂府詩,它繼承了詩經中的一些寫作風格,語言樸素、明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幅江南水鄉採蓮的風光。在初次朗讀這首詩的時候,就讓我有一種迴歸自然、迴歸本我、生命本真的感覺。曾經在一本書裡看到這樣一段話:“一年級的孩子剛剛來到學校,要想讓他們愛上語文,最好最持久的辦法就是向孩子展示語文即語言的美麗——聽見封存在語言文字裡好聽的聲音。而且一年級是帶領學生找到文字的韻律之美,也就是培養韻律感的關鍵期,錯過了,就長久地錯過了。”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在教學設計時秉承著教學要契合兒童內在成長和學習節奏的原則,結合孩子已有的生活體驗為孩子的學習創設情境,提供具體、可供想象的學習背景,讓孩子的身心和文字內容形成和諧的共震,使孩子能夠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從而愛上語文,愛上祖國的語言文字。

  在課的整體設計上,我力圖透過創設各種詩意的情境,讓孩子能夠沉浸在古詩詞的世界裡,沉浸在語言文字的美麗了,在達成識字寫字目標的基礎上,心靈更加的清澈,朗讀能力和審美情趣也能得到一定培養,從小就受到文字、詩詞的薰陶。如在課的開頭我以聽詩猜花遊戲匯入,引出本課,在出示課題後我又引領學生配樂欣賞江南美景,讓孩子在愉悅、陶醉的心境中走進本課。還有課中聽採蓮姑娘的動聽歌唱,再到結尾學生簡單清淺的和我一起打著拍子讀詩的環節,都是基於這一整體意圖的設計。我希望我的語文教學關注的不僅僅是孩子學到了多少知識,更應該看到孩子的本真本我、孩子的心靈成長、孩子的生命質量,我覺得這樣的語文教學才是有生命力的語文,也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且,我想這樣的課堂也和我們現在所倡導和學習的高效課堂是相契合的。因為只有生命活力催生的效率,才是課堂真正的高效率,我想構建真正的高效課堂不是追求創新,而是迴歸——迴歸孩子生命的本真,以人為本,迴歸課堂的本真——把它還給學生。

  一直以來,我都在為我所追求的理想的課堂進行著探索和實踐,當然首先它應該是高效的,拿我這節課所教學的《江南》來說,課前準備階段我搜集了大量的相關資料,關於荷花的、關於樂府詩、甚至還有先秦《詩經》裡的一些詩歌,包括本詩創作的最初意義和指向以及選入教材所要體現的教育價值取向等。另外我對班級學生的學情也有一定掌握和了解,本學期我們小學部在夏校長的帶領下一直在組織實施開展海量閱讀、構建書香校園活動。我根據本班學生的生理特點和認知水平開展的就是經典誦讀、積累古詩活動。開學這兩個月,再加上一些孩子學前的積累,孩子們已經有了一定的古詩積累,而且拼音結束,我們已經開始學習小韻文,這個時候我覺得非常有必要上一節古詩課,引領孩子們感受古代詩歌的魅力,把積累背誦堅持下去,再加上我對古詩詞教學也想要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希望得到更多的指點和幫助,所以我選取了這節課。課上我所創設的情境,出示的小組自學提示,是在為孩子提供必要的引導和幫助,因為必竟他們還是小學低年段的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還在培養之中,只能說是剛剛開始,這個階段需要培養和等待,所以這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導學案只能先放在我的心裡。但是,我也知道不論多麼小的孩子,他們都有自主做事的願望,太多的幫助就是束縛,所以我放手讓他們合作自學生字,自己找識字方法,提出自己的質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詩詞,給他們相對自由的空間和時間。我還透過打拍子讀、想象、演一演、吟唱、比賽等多樣的學習方式來幫助孩子理解、再現、創造詩歌的意境,引導孩子進行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讓孩子在充分地展現自我、釋放自我中,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進行高效、健康、快樂地學習。還有課後我讓孩子繼續蒐集背誦有關江南的美景的古詩,和父母進行的實踐活動,都是力求使本節課的效率最大化,效益最最佳化,我希望在我的課堂上也許我沒有讓孩子們狂歡,但是至少他們的每一次微笑都是會心的、燦爛的。

  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有幾處覺得還有待加強,一是小組合作學習,雖然有提示,但是一年級的孩子控制和組織能力還不強,這樣的自學如果剛開始沒有落實到位,很容易流於形式,而且我們的確也是剛剛開始學習生字,所以還有待教師深入地指導和監督。第二,是入學兒童的課堂常規,本節前二十五分鐘左右還可以,後面就有些躁動,所以這也是我工作的方向,必竟沒有課堂紀律、良好學習習慣的保證,高效課堂是無法實現的。

  江南教學反思 篇15

  《江南》一詩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幅江南水鄉人們採蓮的情景圖。詩句生動活潑,通俗易懂;插圖色彩鮮明,形象逼真,展現了一幅盪舟採蓮、蓮葉田田、魚戲蓮葉的美麗畫卷。可謂有景、有情、有韻,孩子們讀來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於在讀中陶冶兒童美的情操。學生透過學習古詩可初步體驗到詩中精彩的語言,受到古詩文的薰陶。可是要讓剛接觸漢字不久的一年級學生體會到詩的意境,感悟到語言的凝練之美,就有一定的難度。我透過創設情境,品讀語句、聯想感悟等方法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根據以上思索,我設計了教學,上完課後又有了一些想法,略做小結:

  一、讓語感在範讀中滋長

  語文學習的精髓在於透過語言文字感受到蘊含的美,儘管現階段教學技術先進、手段高超,精美的畫面、活靈活現的動畫效果都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拉近他們與文字的距離,甚至於簡化文字學習,但品詞析句、“咬文嚼字”也絕對是必須的。課堂上,我先示範朗讀,把學生的思緒帶到了荷花池邊,帶上了採蓮船,讓學生透過教師的範讀,透過對文字的感知,在自己的頭腦中畫上一幅江南美景圖。在傾聽中,在吟誦中,教師範讀時的表情、語氣、語調、體態感染著學生,漸漸地,使他們感受到朗讀的節奏、韻味,並學習、效仿,學生的語感在教師的範讀中慢慢地滋長。即便教師在課堂上的表現看似有些誇張,但孩子們收穫不淺。

  二、插上想象的翅膀,讓思緒騰飛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江南教學反思 篇16

  《江南》是一首選自《漢樂府》的古詩,描繪的是江南水鄉人們採蓮的情景,展現了一幅盪舟採蓮、蓮葉田田、魚戲蓮葉的美麗畫卷。詩句生動活潑,通俗易懂;插圖色彩鮮明,形象逼真,可謂有景、有情、有韻。

  結合課文的特點在教學時,我採取了以下幾種手段:

  首先,開始上課前我先出示採蓮圖給學生看,請學生說說圖上畫了些什麼?回答問題後,我開始講解課文並聲情並茂的大聲讀:“江南是個好地方,瞧荷塘裡碧綠的荷葉像一個個大圓盤,鮮豔的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露出翠綠的小蓮蓬。微風吹過,荷花隨風擺動,好似仙子在水中舞蹈。這裡的孩子可以划著小船,來到湖面上採蓮,看活潑可愛的小魚在蓮葉間遊玩嬉戲,古人把這採蓮的情景寫了一首詩,題目叫《江南》。”深情並茂的朗讀大大激發了同學們的興趣,小孩子入迷了,進入了課文的意境中,我能感受到同學們和我一樣沉浸在江南水鄉的美景中。

  其次,在學習課文時候讓學生邊讀課文邊看圖,讓學生結合詩句進行看圖。觀察小姑娘是怎樣採蓮的,荷葉、荷花美不美,蓮葉間的小魚是怎樣遊動的。透過這樣教學訓練,我和學生的腦海中浮現出美麗的採蓮畫面,也讓讓體會出江南水鄉的美,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詩歌之美。

  最後,經過上兩個環節的訓練,讓學生細細體會詩句的美,要有更深刻的認識體會,還得透過細讀課文詩詞來完成。全詩共兩句話,教學第一句時,我抓住“何田田”來讓學生理解蓮葉茂盛鮮亮感覺,我鼓勵學生站起來,配上動作朗讀。學生誇張的表情,閃亮的眼神,各異的動作,帶來班上同學的笑聲,我想“何田田”一詞深深的印進了同學們腦海中,這就是詩歌之美。教學第二句時,抓住一個“戲”首先進行這樣的引導:“蓮葉長得這麼綠,蓮花開了,結了蓮子兒。人們划著小船採收蓮蓬。河裡的小魚呀,也樂開了”我講敘著魚兒開心嬉戲的情景,學生也進入慢慢進入詩中的意境中,同學們把自己想象成了小魚,在水中暢遊,課堂氣氛慢慢變得活躍起來,學生也進入了角色,把自己當成小魚。我相信這堂課一定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回憶。

  江南教學反思 篇17

  在教學第一課時時,我主要抓住孩子們對詩歌的整體把握,知道詩中描繪的是怎麼樣一幅場景,以及對“蓮葉何田田”及“戲”字等重點詞句的解讀。

  首先,讓孩子在已學拼音的基礎上,自由練讀詩句,並提出練讀要求:將自己識讀有困難的字圈出來,重點練讀。然後在小組間比一比誰的朗讀最標準,聲音響亮且落落大方,充分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逐句教學的過程中,主要採用圖文結合的方式,透過大量的圖片讓學生視覺感知荷塘的美麗,體會“蓮葉何田田”的中蓮葉的多與美。並經由播放動畫“魚戲蓮葉間”,讓孩子們在動態中感知魚兒的自由自在與悠然自得。最後,如何才能讓孩子們準確記住詩中的四個方位詞,我採用的方式是動作配合。每個小朋友伸出自己的小手,分別向“東、西、南、北”不同的方向作小魚狀“遊走”,經過多次的動作遊戲練習,孩子們都能在教室內準確辨別和掌握各個方向,同時也感受到了魚兒們的快樂。總的來說,這是我自己上得比較生動的一課,課堂氣氛也較為活躍。

  然而,當我聽完師傅華老師的展示課後,發現自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還是有很多。

  華老師的課堂,生動活潑、意境優美,充滿著童真童趣。簡筆繪畫帶出問題:猜猜老師畫的是什麼,世界上最長的江是哪條?充分勾起了孩子們的好奇心,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引出課題。手繪圖片貼出意境:在孩子們讀課文的同時,從蓮葉到蓮花,從蓮花到蓮藕再到小魚,一幅美麗的魚戲荷塘圖就展現在了我們眼前,整個教室頓時鮮亮了起來!看著生動的圖片,配上悠揚的音樂,孩子們韻味十足的朗讀將每一位老師都帶入了那熱鬧而美麗的荷塘深處。識字教學生動實用:長江裡水多,“三點水”加“工”就快速地記住了“江”的字形;魚兒的圖片與生字“魚”結合教學,讓孩子在學習象形字“魚”的同時,腦海中有了形象的記憶。遊戲辨向、學以致用:請小朋友們做一回小魚,快樂地遊向“東、西、南、北”不同的方向,在遊戲中體會魚兒的歡快。

  這種細緻認真的備課精神,多種教學手法的融會貫通、靈活運用,教學基本功的紮實韌勁,我都應該虛心請教、認真學習。並努力從關注自我成長中走出,還給學生一個真正自主、完整的課堂。

  江南教學反思 篇18

  從來沒有嘗試過詞的教學,孩子們也沒有學習詞的經歷,對於公開課的選課這無疑是個很大的挑戰。起初很猶豫。拿著《憶江南》,讀了幾遍,這樣的佳作,讓人衝動,於是,開始了幾天的辛勤勞作。

  《憶江南》是一首意境十分優美的詞,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絕唱之筆。作者以如畫之筆描繪出一幅江南春景圖,在人們記憶中留下難忘的印象。

  古詩詞教學有個“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詩”的共性規律——這是我執教這堂課的努力方向,也是引導我整堂課設計的基本理念!我的整個設計思路是:先從“憶”、“好”入手,瞭解詩詞創作背景及情感基調。再感受具體描繪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透過圖片感受,音樂渲染,資料供給,體驗交流,將這兩句讀“胖”,讀出江南風光的柔美、熱情,讀出這兩個短短的句子所蘊含的對江南風光的深刻理解與感觸,讀出這兩個句子“滴水藏海”似的對江南風光的涵蓋力。然後,讓學生透過對作者在江南時的作為以及之後回洛陽後的生活的簡單瞭解,將“憶江南景”過渡到“憶江南人”,提升詩歌情感,厚重“憶”的意義!最後,“唱歌兼唱情”,和曲一首《憶江南》,在聲韻悠揚中融化在山溫水暖的江南風景中!

  我認為,自己的設計理念正確,設計思路比較清晰完整,能基本上兼顧語文學習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在處理特殊的古詩詞教學時,自己也比較大膽,能不拘一格地去解構、組合、拓展,呈現一堂“完整”的古詩詞教學課,而非很摳門地“粘”著個別字、詞不放,而忽視詩詞的整體美及渾然天成的韻味。

  不足之處有很多,大處敗筆主要是“留白”不夠。一堂好的語文課,肯定有一部分時間是“安靜”的,在這段時間裡,學生在靜靜汲取、思考、品味,然後有更多智慧的生成,這樣的情景與“熱鬧”的“師生互動”相得益彰,才能構成一堂真正意義上的語文課。而我的課雖也有個別精彩的生成,但放手不夠,不免顯得有點畏縮。希望自己能在不斷的探索與實踐中,深厚自己的文化功底,提升自己的課感,上出好的課!

  江南教學反思 篇19

  江南水鄉是《環境與生活》單元的內容之一,要突出“環境與人的關係”這個主題,從一開始我就特別注意這一點,先用鮮明的圖片讓學生體驗水鄉之“水”的特色,結合古詩《憶江南》初步感受到了江南水鄉的美景。在初步認識“水”的前提下,透過閱讀讓學生了解水鄉人的生活。閱讀教學既是認識過程,也是活動過程。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引導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學生透過讀讀、想想、說說獲得知識的積累、能力的發展,再相機點撥歸納又使學生豁然開朗,認識得以昇華。我覺得本次上課成功之處有兩點;

  1、實現品德課的教育性。品德課要注意其教育性,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應該讓我們的學生在每一節課上,享受到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這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啊!像這種地理知識相對較多的課堂,要融入品德性教育是較難的,雖然我無法達到這樣的高度,但是我努力在教學中創設教育的機會,比如,講主要農作物水稻時,透過讓學生感受插秧的辛苦,教育學生珍惜一粥一飯;透過回憶袁隆平與雜交水稻,體會科技帶給農業的活力;透過人們生活變化的對比,體會改革開放政策的科學性和對黨的熱愛;透過水鄉產品遍佈祖國各地感受交通的便利,生活的幸福……

  2、整合知識。本單元有一個統一的主題,那就是環境對生活、農業的影響,上課過程中,我把前後知識聯絡起來對比教學,加深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理解。比如講到水稻種植,東北地區一年收穫一次,江南卻能一年收穫兩次,同樣是水稻,東北地區和江南地區為什麼不同?學生在探求中聯絡到了緯度高低與氣溫高低的關係,也就明確了環境氣候對生產的影響。

  當然,課堂也存在明顯的不足,如“魚米之鄉”的教學應該充分展開,並透過板書強調其形成原因,卻只用了20分鐘,最後的交流收穫也過於簡短,雖然有明確的圖示,學生卻沒有充分展示的時間,失去了培養語言表達能力的機會。而對於江南水鄉人們的生活變化,由於自己知識的狹隘,明顯沒有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這一問題的教學中,如果以以江南的百強縣與山東作對比,突出江南的繁榮富庶會更合理,這是準備不足造成的,以後的課堂我會更加充分的蒐集資料和完善課堂結構。

  江南教學反思 篇20

  教後記本課的教學內容所跨的時間長,涉及的歷史事件多,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的時候側重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

  1、以活動貫穿課堂,引起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探究問題的興趣。

  本課根據課文特點,設計了三個“小小故事會”,佈置學生根據之前所蒐集瞭解的和課文有關的小故事進行講述分享,增加感性認識。因為學生對三國時期及之後的這段歷史較感興趣,而且不少同學還透過電視等途徑瞭解過,所以提前佈置這項作業讓學生做好預習工作,不會很難,但為了使工作更順利地開展,課堂上的講故事還要和發展性評價體系掛鉤,對於積極參與活動的同學應該給予適當的肯定和鼓勵。另外本課還設計了“我主淝水”的活動,學生模擬親自統帥前秦軍隊,認真考慮怎樣去努力打贏這場仗以更好地理解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由於是“親臨戰場”,而且要“改寫歷史”,任務艱鉅,能引起學生(特別是好動的男同學)的極大興趣,所以該情景的創設不但能製造良好的氛圍,還能很好地解決問題。而課堂中的小組討論則有利於學生之間的交流分享,可以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

  2、運用史料教學,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本堂課引用了《史記》和《宋書》中的兩則材料,以此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在閱讀與理解材料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分析並解決問題。這種教學方法豐富了教學內容,能夠使學生在歷史的情景中感受歷史,有助於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培養他們“論從史出”的思維習慣。

  3、注意歷史與現實的結合。

  歷史教學要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歷史,關注當今的社會問題,貼近學生生活。本課的教學核心內容是江南經濟的發展,教師利用學生身處南方的現實從自身的生活出發關注當今學生的生活狀況,使學生對歷史的理解更透徹明晰。在課堂教學的最後,教師引導學生透過這堂課的學習為我們國家正在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提些建議,並建議學生課後查閱資料瞭解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南遷與“八姓入閩”的關係,這些問題都是課文內容的延伸,從而讓學生懂得學習歷史可以更好地為現實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