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補天》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女媧補天》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女媧補天》教學反思1
《女媧補天》是三年級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是一個流傳於千古的神話故事。講的是古時候女禍為了拯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人們,冒著生命危險補天的故事。讚揚了女媧的勇敢、善良的品質;不怕危險、甘於奉獻的精神。我為這篇課文安排了兩課時,第一課時正確認讀課文中的生字詞,瞭解女媧為什麼要補天。第二課時主要是學習女媧補天過程中的艱辛,從而感受女媧那種勇敢、善良的品質和不怕危險、甘於奉獻的精神。我上的是第一課時,經過老師的指點,我靜心反思這堂課的成功之處和遺憾之處。
在這次課中,成功之處有以下一些:
1、運用多媒體手段,收集了一些有關這次四川汶川地震的照片,創設情境,讓學生感知災難的可怕,為下文學習奠定基礎。
2、注重學生的聆聽習慣的培養。當指名學生回答問題時,要求其他同學要做好姿勢,放下其他事情,認真聽。
3、記得茹茉莉老師在執教《淺水窪裡的小魚》的時說道:讀好輕聲是讀好課文,不唱調的基礎“”於是在這課字詞教學中,我就特別注重輕讀的詞語“轟隆隆”“零零星星”“窟窿”及多音字“掙”“扎”教學。
4、 把課文改成詩歌的形式,這樣有助於學生的朗讀的提高,讀起來更有節奏。
5、板書設計的簡明扼要,重點突出。
不足需要改進的地方
1、沒有充分利用好課外資源。在創設情境的時候,我只是簡單的讓學生欣賞圖片。如果當時在欣賞玩圖片之後,提問:你有什麼樣的感受?這樣更能拉近學生與文字的距離。
2、講故事《女媧補天》,我沒有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聽故事,而是單純的在講讀,沒有動作,不像舒老師那樣幽默,繪聲繪色,學生聽的似乎有些疲累,沒有提高學生親自閱讀課文的興趣。
3、課堂語言不夠豐富,激勵性不大,每個環節連線的不夠緊密。在上課時,對於學生的回答,我的評價語也不夠多,而在引導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不夠靈活的現象。
4、學生在這節課中的練筆時間只有兩分多些,比較少。由於上課沒有安排合理各環節的時間,最後學生練筆的時間不足,很多學生都是在很不情願的放下筆,聽別人所寫的。
透過這節讓我明白,在今後的教學中還需努力,多開公開課鍛鍊自己。
《女媧補天》教學反思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瞭解文章主要內容,體會女媧的獻身精神,培養想象力。
3、積累課文中的生動語句,能有條理地講這個故事。
【教學重點】
瞭解女媧為拯救人類克服種種困難,冒著生命危險,把天補好的過程。體會女媧不怕困難、不怕犧牲、敢於奉獻的精神。
【教學難點】
在閱讀中感受神話故事的神奇。
【課時】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
1、 同學們,你們愛聽神話故事嗎?你們都讀過哪些神話故事?說說看。你知道下面的圖分別介紹的是哪一個神話故事嗎?
《精衛填海》、《寶蓮燈》?
2、你知道什麼是神話嗎?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女媧補天》
二、梳理文章脈絡
1、在你的印象中,女媧是一個怎樣的人?(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 生:女媧是一個善良的人。
生:女媧是一個為人類做出貢獻的人。
2、默讀課文,思考:從本文的描寫中,你知道女媧為人類做了哪些事?(創造人類、求神滅火、造船救人、女媧補天)你知道重點是寫哪一件事?
3、讀題,你認為課題的中心詞是哪一個?
4、抓住中心詞“補”質疑。(歸納:女媧為什麼補天?——事情發生的原因;女媧怎樣補天?——事情的經過;女媧補天的結果——事情的結果。)
5、帶著你們提出的問題再讀課文,思考哪些句子寫了這三個問題?
三、品詞析句,體會人物精神。
(一)學習第一節
1、出示句子:“遠遠的天空塌下一大塊,......許多人在水裡掙扎。
a、自由讀,說說你體會到了什麼?
b、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c、你能帶著痛苦、恐懼、焦急的心理把當時悲慘的景象給讀出來嗎? d、你認為此時他們最需要什麼?
e、在這樣的環境下救人會遇到哪些困難?
f從這裡,你體會到女媧是一個怎樣的人?(不怕危險、不怕困難) 過渡:既然天火已經熄滅了,那為什麼還要補天?
(二)學習第二、三節。
1、女媧做了個什麼決定?
2、從這,我們可以看出,女媧是一個怎樣的人?
(板書:勇敢 智慧)
3、女媧是怎樣補天的?
過渡:誰願意為大家把第三自然段朗讀一遍呢?
生:?
(1)女媧補天的材料是什麼?
(2)這樣的五彩石好找嗎?
(3)想象,“女媧都到哪裡去找了五彩石?”
也許?也許?再也許?
(4)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女媧補天的艱辛?
生:1、“女媧決定?補上。”
2、“她忙了幾天幾夜,?純青石。”
3、“於是,她又找啊找啊?找到了。”
5、請一位同學有感情的朗讀這三句話。(指名讀、挑戰讀)
課件出示,請大家齊讀,讀出女媧的艱辛。
6、五彩石找齊了,女媧又是怎麼做的?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的第四自然段,完成以下練習:(課件出示)
女媧決定冒著生命危險去補天,她先尋找五彩石,接著她______,然後_________________,再把_____________,裝在一個大盆裡,端到天邊,對準那個大黑窟窿往上一潑。
生:?
7、從這些複雜的過程,我們又一次體會到什麼?
(女媧補天的過程很艱辛。)
8、女媧補天的過程很艱辛,那女媧成功了嗎?
生:成功了?
師:女媧補天成功以後,人們又過上了快樂幸福的生活。
有感情的齊讀課文的最後二自然段,想象女媧補天的景象。
四、拓展延伸
師:學了《女媧補天》這課,看到女媧主為了實現自己的志向不斷地努力著,遇到困難也沒有放棄,那麼,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誇一誇女媧。(課件出示) 誇一誇女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總結:
女媧補天這篇優美的神話故事,反映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科學不發達,不斷受自然災害威脅的情況下,渴望認識自然,改選自然的理想,顯示了人類力量的偉大。我國古代神話故事有很多,老師向同學們推薦一本書《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大家可以讀一讀,以後我們可以開一個故事交流會,把你看過的神話故事講給同學聽。
六、作業
1、把故事講給家人和朋友聽
2、閱讀課外神話故事
板書設計:
1、女 媧 補 天
創造人類
略寫求神滅火
造船救人
詳寫女媧補天 不怕危險 不怕困難 甘於奉獻
《女媧補天》教學反思3
關於教學《女媧補天》的公開課,課後,我思考頗多,今天謹借拙筆,說說我教後的反思。
《女媧補天》是三年級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是一個流傳於千古的神話故事。講的是古時候女禍為了拯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人們,冒著生命危險補天的故事。讚揚了女媧的勇敢、善良的品質;不怕危險、甘於奉獻的精神。我為這篇課文安排了兩課時,第一課時學習課文,瞭解感悟女媧補天故事的神奇。第二課時複述故事,指導寫字。
這節課,我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女媧補天的故事內容,激發他們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培養想象力。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基礎上,加上合理的想象,再現神奇、美好的畫面。因此,備課時,我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引導學生與文字對話,激發學生主動探究,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積累語言,感受人物形象,培養豐富的想象力,增強複述故事的能力,珍視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激發閱讀興趣。
一、成功之處,體驗欣喜
1、運用多媒體方法:
創設情境,透過品讀、想象、描述,感受語言文字的美,拓寬學生思維,引導探究性學習,整堂課透過學生質疑,再引導解疑,從而實現學生與文字的對話,激發學生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
2、運用畫面啟用法:
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上合理的想象,再現神奇、美好的畫面。如天塌地裂的現象在學生的生活中比較少見,學生雖能根據自己的想象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理解,但仍然比較空洞。此時我出示的一組圖片和聲音,有助於學生能夠在視覺、聽覺上進行理解,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出示的句子以及課文人物的情感。再如金光四射五彩雲霞雖然學生在平時生活中見過,但是感受不深,這時,我搜集並出示金光四射五彩雲霞的圖片,學生被美麗的圖片迷住了,在一陣陣好極了!太漂亮了!的嘖嘖讚揚聲中,學生很直觀地理解了金光四射五彩雲霞這兩個詞,同時受到了美的薰陶,為女媧的神力而驚歎。
3、角色演繹法:
《女媧補天》是一篇學生非常喜愛閱讀的神話故事,整個教學學生的心都被女媧的善良、勇敢、吃苦耐勞等光輝形象深深地牽動著,我引導學生去想象,去體驗,引導學生入境入情地讀。在這堂課中,我嘗試著讓學生透過對詞語和句子的理解來感悟人物的情感和品質,使學生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好課文,理解文字。
4、運用板書,激情總結:
我設計運用的板書,力求體現神話的起因、經過、結果,也體現我的教學思路。
女媧補天找煉補天塌地裂五彩雲霞了不起最後總結時,我藉著板書,引導學生一又一次有感情讀課題,加深了學生對這個神話故事的印象。
5、作業設計:
第一個作業摘抄課文中的生動的語句。體現語言文字訓練,重在積累。
第二個作業任選一題做做:
⑴我喜歡的女媧──把女媧補天的故事說一說。
⑵我敬佩的女媧──把女媧補天的故事畫一畫。
⑶我心中的女媧──把女媧補天后的故事寫一寫。體現因材施教,為第二課時的複述故事打下基礎。
二、遺憾之處,改進措施
1、在上課時,對於學生的回答,我的評價語不夠多,而在引導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不夠靈活的現象。
2、我不敢放開些,壓制了學生的一些質疑,沒能留更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在今後教學設計時,我要多準備些學生獨立思考、自讀自悟、質疑解疑的時間,多根據學生的需求及實際設定教學環節,這樣學生樂學,教師輕鬆。
3、當然,在教學中,教師還應為學生推薦一些課外閱讀拓展的書目,使其學以致用。只有這樣,學生自學的能力才能循序漸進,學生閱讀的自信心會日益增強,積累量會日漸豐厚。
最後,我想說語文很重要,它不僅是我們每個人學習,生活的工具,而且還負載著豐富的情感,深厚的思想和人類綿綿不絕的文明,語文學習對形成一個人的品格,一個人的底蘊,培養一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今後終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所以我們應該為自己是一名語文教師而驕傲!
《女媧補天》教學反思4
《女媧補天》這篇課文講的是古時候有一天,天突然塌了一大塊,出現了一個大窟窿,地上山洪爆發,大火熊熊,女媧為了拯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人們,煉就五彩石,冒著生命危險將天上的窟窿補好的故事。 讚揚了女媧勇敢、善良的品質以及不怕危險,甘於奉獻的精神。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關注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過程。
如:三、四自然段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找出女媧冶煉五彩石和補天的一連串動詞,既使學生感受到女媧補天的艱難,同時使學生體會到這一連串動詞生動傳神的表達效果。
語文學習要讓大多數學生得益,必須把精力花在學生個性化、創造性讀的訓練上,課文中“女媧補天”的過程是教學的重點,喜歡第三自然段的同學最多,我問為什麼?有的學生說,因為這段寫出了女媧不怕困難補天的事。有的學生說,因為女媧不知燒了多少天,煉了多少石子,都累得腰痠背痛了,也不休息,終於成功,我很佩服她。也有的學生說,天補好了,很高興,當然喜歡這一段。還有的學生說,因為這段寫女媧不僅勤勞,而且不怕困難,終於把天補好,所以一定是大家都喜歡這個自然段。也有的學生說這段主要寫女媧不怕困難,努力實現自己的志向,我也喜歡這一段。讓學生根據各自的水平和習慣反覆讀出感覺來,讀出味道來,用準確有感情地朗讀把各自研究學習的收穫告訴大家,學生讀得動情大家聽得入神。
同時,用“邊讀邊說”的方式交流,既是讀中感悟的結果的呈現,又是自然的思維與說理的訓練,學生的發言是真實情感的流露,朗讀中有所發現,有所感悟。
《女媧補天》教學反思5
教材分析
這是人教版三年級第八單元的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講的是古時候女媧為了拯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人們,冒著生命危險補天的故事。讚揚了女媧的勇敢、善良的品質;不怕危險、甘於奉獻的精神。本組的主要學習目標有三:一是透過朗讀、討論和複述課文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感受古人豐富的想象;二是識寫生字詞,積累生動語言;三是擴充套件開去,引導學生閱讀其它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酌情給學生提示一些有關神話故事的知識,讓學生明白它們並非現實生活的科學反映,而是過去人類科學解釋世界和自然現象,以他們貧乏的生活經驗為基礎,藉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觀世界擬人化的結果。
教學目標:
1、會寫“塌、熄”兩個生字,能給多音字“掙”組詞,掌握“燃燒、圍困、掙扎、轟隆隆、熊熊大火”等五個新詞。
2、透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天崩地裂的可怕。初步感知女媧為人類不怕困難、勇敢無畏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天崩地裂的可怕。初步感知女媧為人類不怕困難、勇敢無畏的精神。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1、看圖猜成語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八仙過海 女媧造人 女媧補天
以上每個成語,都講了一個動人的故事,后羿、嫦娥、八仙、女媧、他們都是--(神),他們都具有神奇的力量,關於神的故事,我們就叫它(神話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31課《女媧補天》這個神話故事,
(設計意圖:匯入的重點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直觀的圖片讓學生課伊始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中,並讓學生感知神話誇張、神奇的特點。)
2、齊讀課題。重點“媧”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預設過渡:自從女媧創造了人類,大地上到處是歡歌笑語,人們一直過著快樂幸福的生活。可是後來女媧為什麼要補天呢?
1、請同學們開啟課文,自由朗讀,遇到生字,藉助拼音多讀幾次,遇到不懂的詞聯絡上下文或字典想想意思,努力把課文讀懂讀通。
(設計意圖:讓學生帶著問題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提出朗讀要求,對女媧補天這個神話故事有個初步的認識。)
三、細讀第一自然段
預設過渡:同學們,你們說說女媧為什麼要補天啊?你在課文哪一段知道的?請一位同學來讀一下第一自然段。(指名讀)其他同學仔細聽,她有沒讀錯字,一邊思考,哪些句子描寫女媧補天的起因?
1、學習第一段中的生字詞
(1)生字:塌下 如何記住生字“塌”
(2)新詞:燃燒 圍困 掙扎
A、指名讀、找出這些詞語有哪些共同點。
(偏旁一樣,都是近義片語成的詞語,都可以從偏旁瞭解詞義)
B、正音、齊讀
(3)新詞:轟隆隆 熊熊大火
A、指名讀
B、這兩個詞語又有什麼相同之處呢?
(都有疊詞)
C、照樣子說詞語。
(設計意圖:根據生字詞相對集中在課文第一自然段的特點,採用隨文認識的方法。兩組新詞的呈現都是依據構詞的特色,不但讓學生領悟到了漢字構詞的巧妙之處,還讓學生積累了含有疊詞的詞語。)
2、細讀第一段。
(1)學了生字,我們再次快速讀讀課文,用“--”劃出女媧補天的原因。
(2)指名讀劃出的句子,如不完整,可以再請學生補充。隨機出示課件3:
不知過了多少年,一天夜裡,女媧突然被一陣“轟隆隆”的巨大響聲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遠遠的天空塌下一大塊,露出一個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烈了,出現了一道道深溝。山岡上燃燒著熊熊大火,田野裡到處是洪水。許多人被圍困在山頂上,許多人在水裡掙扎。
(3)請大家輕聲讀課文,你讀到了哪些景象?
(4)指名說讀到的景象。我請一位同學朗讀這一段,請大家用喜歡的符號劃出那些讓你感覺可怕的詞語。
(5)彙報圈出的詞語:塌下 露出 震裂 出現 燃燒 圍困 掙扎
(6)齊讀句子。
(7)同學們,看!熊熊大火已經向山頂逼近了,人們緊緊地抱在一起,幾個孩子哭著喊著……(生說)大人也嚇得……(生說)瞧那邊!水快要漫過一個女孩子的頭頂了,只見她……(生說)一個老人快被洪水捲走了,只聽他拼命地嘶喊著……(生說)
(8)同學們,眺望遠方,你還彷彿看到了哪些可怕的情景啊?
(9)看到這樣的景象,你們有什麼感受?(板書:太可怕了!)
(10)你們和女媧的感受竟是一樣的,天哪,(生接說:太可怕了!)
(11)此時此刻,你們和女媧的心靈相通了,讓我們再來讀讀這段話吧!
(設計意圖:“天哪,太可怕了!”這個短句簡單、易讀,容易激起學生的感情。引導學生讀描寫“可怕”的句子,透過教師引讀、示範讀、學生跟讀、男女賽讀等各種方式,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課文,在讀中流露真情,在讀中體會快樂。)
四、初步感知女媧精神
過渡:看到這樣的景象,女媧的心裡難過極了!(板書:難過極了!)可是難過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為了拯救人類,她做了哪些事?
1、第一件事是--指生接說。
預設: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場雨,把天火熄滅。
又造了船,好救出掙扎在洪水中的人們。
2、每件事用四個字簡單表達。
(求神熄火 造船救人 找五彩石 煉石補天)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對句子的概括能力,轉句為詞,讓學生在腦海中留下更深的印象,而且為後面的教學做好輔墊。)
3、師生情景表演
雨神:有什麼事求我啊?
不行,我可沒那閒工夫。女媧,你別管人類的閒事!
…………
好吧,我破例幫你一次。
4、同學們,女媧求神熄火,她容易嗎?同樣,在造船救人中,她也可能遇到哪些困難的事情?女媧在困難面前退縮了嗎?放棄了嗎?你們覺得女媧是個怎樣的神?
5、小結:女媧在找五彩石,和煉石補天中,還會遇到哪些困難?我們下節課來學習。
五、學習生字
1、出示“隆、塌、露、燃、熊、掙、熄”
2、給生字拼讀、組詞
3、觀察生字,說說哪些較難寫?
4、學生練寫
板書設計:
31、女媧補天
天哪,太可怕了!
女媧 求神熄火 勇敢
造船救人 堅強
找五彩石
煉石補天
教學反思:
《女媧補天》是三年級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是一個流傳於千古的神話故事。講的是古時候女禍為了拯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人們,冒著生命危險補天的故事。讚揚了女媧的勇敢、善良的品質;不怕危險、甘於奉獻的精神。教學的重點是瞭解女媧為拯救人類,怎樣冒著生命危險、克服重重困難把天補好的過程;難點是在閱讀中感受神話故事的神奇。
回顧整堂課的教學過程, 感慨頗多:
1、動畫故事匯入,激發學習興趣
課前談話,我先讓大家講講讀過哪些神話故事,有同學講到了“女媧造人”的故事,我相機讓孩子講講這個故事,使大家對女媧有初步的瞭解,然後欣賞動畫《共公怒觸不周山》,學生興趣大增。讀完課題後,學生的問題提的很好,提出了兩個中心問題“女媧為什麼補天”和“女媧怎樣補天”。教學中我就緊緊抓住神話故事的特點,以“女媧為什麼要補天”和“女媧怎樣補天”為主線展開教學。
2、挖掘文字的空白點,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課文的文字淺顯易懂,表現人物精神的關鍵語言文字也不難理解,但如何從淺顯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來,確實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字的空白點,將文字再創造,以充實內容,使人物形象飽滿,從而發展學生的語言,培養豐富的想象力。所以在學習女媧為什麼補天部分我設計了補白想象:讓他們讀一讀,說說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學生說得很好。有的說:“我彷彿看到洪水衝來,房屋倒塌,許多人也被沖走。”有的說:“我彷彿看到孩子們在哭著尋找爸爸媽媽。”還有的說:“我好像聽到人們悽慘的哭喊聲。”……在這些想象中,學生深刻體會到人間面臨著滅頂之災,進一步體會到神話的神奇,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積累並運用了語言。
然而,經驗的不足讓我設想的效果與實際效應頗有差距,在各個環節中留下了些許遺憾之處。
1、細節處理不當。一堂近趨於完美的語文課堂在細節上的處理方法總是那麼得當,那麼恰到好處。學生的某個小動作,有時也被我忽視了,這將影響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習慣;……總有那麼多細節留下很多缺憾,語文教學更應注重細節,在日後教學過程中,我將一步步改進。
2、與學生交流不夠。本節課我準備得比較充分,但真實的課堂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心靈與心靈互相碰撞的過程,但是我深入瞭解學生,沒有完完全全地走進學生的世界。
3、對學生的評價不夠到位,教師應在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評價,特別是對低年級孩子來說,更需要教師的言語鼓勵,這樣無疑會喚起學生的自信心,激勵學生的求知慾。評價猶如催生劑,給學生以力量,給學生以精神,給學生以健全完美的人格。我在課堂中雖然有做出評價,但評價方式應更多樣話,評價語言也應該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具體性。
4、結尾處理不當。在最後講到原因、經過、結果並延伸到寫作時,這時候讓學生在課堂複述課文就顯得有些不當,課堂的收尾也不是那麼自然、得體。
細想下來,一堂課居然有那麼多缺憾。鋼鐵終需百鍊而成鋼,語文教學也需要多磨方能逐步進入軌道。多磨多煉,我將在實踐中揣摩,在實踐中逐步提升自身教學能力。
《女媧補天》教學反思6
《女媧補天》是三年級下冊第八組元的一篇課文,本組元安排的是想象神奇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可以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古人的想象是多麼豐富。《女媧補天》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講的是古時候女媧為了拯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人們,冒著生命危險補天的故事。全文條理清楚、想象奇特、內容通俗易懂、故事性強。本課教學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神話傳說的特點,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體會女媧為了拯救受苦受難的人們,不怕困難危險、甘於奉獻的精神和勇敢、善良的品質。學後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教學時,我以女媧補天的原因和補天過程中“找”五彩石之艱難為主線展開教學,在朗讀、想象、體驗、拓展中感受女媧這一神話人物不怕危險、勇於獻身的偉大精神。
回憶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我覺得自己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成功:
1、教學環節設計清晰。第一節抓住“可怕”展開教學,讓學生在朗讀、想象中充分領悟災難之可怕,體會災難中人們的可憐。然後重點抓住“找”,引導學生在重點詞句中感受其艱難、辛苦,因課文重點在於“補天”,因此第一節我簡略處理,做到重突出。
2、拓展想象。這是一篇神話故事,其特點就是想象豐富、誇張,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女媧“找五彩石”的辛苦,我設計了想象寫話,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同時也加深了學生的理解感受。
然而,這堂課也存在著諸多的不足:
1、教材的把握、處理不到位。課文裡的語言點很多,我犯了個“力求面面俱到”的毛病,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教學內容是有輕重的,教學要抓住重難點展開,“面面俱到”的後果就是“蜻蜓點水”。另一方面,因容量過大,教學節奏過快,學生自主閱讀、思考的時間就縮水了,很多學生跟不上節奏。
2、朗讀指導不到位。
捫心自問,走上講臺時,我自己也並不十分清楚該如何讀出“可怕、可憐”的感覺,自己心中沒底,那麼教學勢必是失敗的。一味地叫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缺少了指導,學生的朗讀也始終沒有提高。再者,朗讀的評價語言、評價形式單一,評價應以激勵為主,激發學生的朗讀慾望。同時可以讓學生進行評價,讓學生髮現他人朗讀的長處。
3、缺乏教學機智。
當學生沒有按照自己的教學預設走時,我的心裡就慌了,一下子想不出該如何引導,導致被學生“牽著鼻子走”,有些教學設計竟在“慌亂”中漏掉了。
都說語文是遺憾的藝術,誠然,這堂課還有很多值得我思考、改進的地方,我一定虛心聽取他人意見,再思考,再磨練!
《女媧補天》教學反思7
《女媧補天》是一篇學生非常喜愛閱讀的神話故事,整個教學學生的心都被女媧的善良、勇敢、吃苦耐勞等光輝形象深深地牽動著,我引導學生去想象,去體驗,引導學生入境入情地讀。在這堂課中,我嘗試著讓學生透過對詞語和句子的理解來感悟人物的情感和品質,使學生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好課文,理解文字。但由於各種原因,課堂效果不好。
1、在上課時,對於學生的回答,我的評價語不夠多,而在引導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不夠靈活的現象。
2、我沒能留更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在今後教學設計時,我要多準備些學生獨立思考、自讀自悟、質疑解疑的時間,多根據學生的需求及實際設定教學環節,這樣學生樂學,教師輕鬆。
3、當然,在教學中,教師還應為學生推薦一些課外閱讀拓展的書目,使其學以致用。只有這樣,學生自學的能力才能循序漸進,學生閱讀的自信心會日益增強,積累量會日漸豐厚。
《女媧補天》教學反思8
女媧補天教學反思1神話故事是我國寶貴的民間文藝瑰寶,讓學生愛讀、會講,設法讓學生浸潤到這種民間文化的氛圍中去,從中感悟、薰陶,直至喜愛是我們教學的出發點。在教學中,我注意讓“讀”深入課堂,落在實處。我的基本教法就是從感受到領悟再到積累最後到運用”。我設計的基本學法是:以讀為基本手段,促進理解、促進感悟,習得語感。
一、在倡導語文教學的人文性,關注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如:第一自然段中描寫天塌的情景,教者引導學生體會一邊串疊詞“轟隆隆”“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的作用,感受其傳達出的人間慘狀。
再如:三、四自然段的教學,教者引導學生找出女媧冶煉五彩石和補天的一連串動詞,既使學生感受到女媧補天的艱難,同時使學生體會到這一連串動詞生動傳神的表達效果。
二、本課的教學注意把精力花在學生個性化、創造性讀的訓練。
課文中“女媧補天”的過程是教學的重點,讓學生根據各自的水平和習慣反覆讀出感覺來,讀出味道來,用準確有感情地朗讀把各自研究學習的收穫告訴大家,學生讀得動情大家聽得入神。同時,用“邊讀邊說”的方式交流,既是讀中感悟的結果的呈現,又是自然的思維與說理的訓練。
不足之處有:
1、由於把課文讀的太多,課文的複述沒有完成。應該直接跳到補天的過程之上,再讓學生去感悟女媧的品質。可在前面書讀得有點多,後面顯得有點緊張。
2、我壓制了學生的一些質疑,沒能留更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在今後教學設計時,我要多準備些學生獨立思考、自讀自悟、質疑解疑的時間,多根據學生的需求及實際設定教學環節,這樣學生樂學,教師輕鬆。
3、課堂語言不夠豐富,激勵性不大,每個環節連線的不夠緊密。在上課時,對於學生的回答,我的評價語也不夠豐富,而在引導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不夠靈活的現象。
反思這節課,我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如課堂上駕御能力不強、很多地方處理的不夠靈活、教師的評價語很不到位。這也是我今後教學中要學習和加強的地方。課結束了,但是思考並沒有結束。透過這節讓我明白,在今後的教學中還需努力。
女媧補天教學反思2我在教學時緊緊抓住神話故事的特點,以女媧為什麼要補天?為主線展開教學,在引讀、想象、體驗中感受災難來臨前人們幸福的生活和災難來臨後可怕的情景。
回憶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感慨頗多:
1、讀中悟情,讀貫穿始終,抓住重點詞句來讀,讀出感受。讀出人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痛苦掙扎的悲慘景象。在教師引讀時對熊熊等詞進行解讀,突出悲慘的景象。
2、師生合作,激發想象,感受神話魅力。在教學第一節時,我採用了引讀、師生分句讀,小組賽讀,為學生營造了簡單、愉悅的朗讀氛圍。同時透過讓學生閉目想象,感受人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悲慘景象。
3、我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如課堂上駕御潛力不強、很多地方處理的不夠靈活、教師的評價語很不到位。這也是我今後教學中要學習和加強的地方。
《女媧補天》教學反思9
《女媧補天》是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我國古代流傳已久的神話故事。本文自然災害場面描寫生動逼真,全文條理清楚,層次分明,想象奇特豐富。學習本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透過閱讀受到我國曆史文化。 《女媧補天》是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我國古代流傳已久的神話故事。
本文自然災害場面描寫生動逼真,全文條理清楚,層次分明,想象奇特豐富。學習本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透過閱讀受到我國曆史文化的薰陶,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二是感受女媧為了拯救受苦受難的人民大眾不怕危險、不怕困難的精神。要求學生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讀邊想象畫面。瞭解女媧為什麼要補天以及補天的過程,體會女媧為了拯救勞苦大眾,不怕危險、勇於奉獻的精神。回憶整堂課的教學過程, 感慨頗多:
一、質疑問難,引出精彩。
在學生讀課題後,我問他們想知道什麼。學生的問題提的很好,提出了兩個中心問題“女媧為什麼補天”和“女媧怎樣補天”。在第一課時教學中我就緊緊抓住神話故事的特點,以“女媧為什麼要補天?”為主線展開教學,在引讀、想象、體驗中感受災難來臨前人們幸福的生活和災難來臨後可怕的情景。在學習災難來臨後的可怕這一自然段時,學生又出乎我意料地質疑“為什麼天會塌下一個大窟窿”。這時,我正遲疑要不要給他們講講共公怒觸不周山的故事時,沒想到班裡又小手如林,“老師,我知道為什麼天會塌下一個大窟窿,那時因為水神和火神打架時……”“老師我也知道這個故事叫《共公怒觸不周山》,我也看到過的。”我感嘆孩子們豐富的課外知識,這是課外書給他們帶來的知識,正是他們質疑問難的精神,才使他們的這一課外知識得以展示,也使課堂出現了精彩的亮點。
二、以讀為本,讀中感悟。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讀”應該是閱讀教學的永恆主題,“以讀為本”應該是閱讀教學的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上,“讀”貫穿始終,對學生讀課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讀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體讀,個別讀;大聲讀、默讀……等等。不同形式的讀也是有不同的功能。默讀有利於對文字的揣摩;出聲朗讀能加強感受、增強記憶;指名朗讀可以給對文字有不同感悟的學生施展個性的空間;自由朗讀可以讓學生很好地感受文字,品味語言。集體朗讀有增強氣勢、激發共鳴的功能……同時,為了更深入、準確地體驗情感,我指導學生抓重點詞句來做文章,透過細心揣摩,入情入境地朗讀,使學生獲得情感、昇華情感。
三、挖掘課文的空白點,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課文的文字淺顯易懂,表現人物精神的關鍵語言文字也是不難理解的,但如何從淺顯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來,確實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字的空白點,將文字再創造,以充實內容,使人物形象飽滿,從而發展學生的語言,培養豐富的想象力。所以在課堂上我設計了補白想象:讓他們說說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學生說得很好。有的說:“我彷彿看到洪水衝來,房屋倒塌,人也被沖走。”有的說:“我彷彿看到孩子們在哭著尋找爸爸媽媽。”在這些補白想象中,進一步體會到神話的神奇,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積累並運用了語言。
《女媧補天》教學反思10
經過一天一夜的準備,嘗試了兩次試教,今天在區“翱翔杯”預選賽上我執教了《女媧補天》一課。《女媧補天》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第31課。這是一個流傳千年的神話故事。講的是古時候女媧為了拯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人們,冒著生命危險補天的故事。讚揚了女媧勇敢、善良,不怕危險、甘於奉獻的精神。課文的學習重點是瞭解女媧怎樣冒著生命危險、克服重重困難把天補好;難點是在閱讀中體會女媧的勇敢精神和樂於助人的高尚品德,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
一、穩固基礎,巧妙解詞。
語文的工具性決定了我們的教學就要紮紮實實,一字一詞就如同一專一瓦打好堅實的基礎。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是學好課文的基礎,也是學好語文的基礎。
初讀課文之後我出示了三組詞語,分別讓學生讀出詞語的意思,讀準難讀易錯的字音。其中“冶煉”這個字是教學的重點難點的所在。“冶”這個字很容易和“治”混淆,我首先讓學生區分這兩個字,注意到“冶”是兩點水旁,兩點水旁的字“冰、冷、凝、涼”等等意思都很相近,都與液體有關,我想學生一定和我有著一樣的疑問,那為什麼“冶”是兩點水旁呢?我透過查詢資料瞭解到“冶”的本意就是化解,冰化解成水,後來引申為熔鍊金屬,把金屬熔鍊成液體。要是不查詢資料還真不能把“冶煉”和他的本意聯絡上呢。講解之後學生似乎明白了一些,但是“冶煉”這個詞還是離學生的生活很遠,於是,我讓學生到課文中找到“冶煉”所在的句子,讀一讀,想一想,女媧具體做了什麼事就是在冶煉,學生聯絡上下文明白了,女媧把五彩石冶煉成很稠的液體就是在“冶煉”。之所以在“冶煉”這個詞上濃墨重彩是因為這個詞語是本課的生字新詞,而且學生理解起來也的確很困難,所以,接下來指導書寫,就這樣把“冶煉”這個詞牢牢地印在學生的腦海裡了。我自認為這部分教學很紮實,也正是因為紮實有效所以它也格外閃亮。
二、想象畫面,感受可怕。
課文的第一個自然段描繪了一幅災難後的可怕畫面。單純從文字的描繪學生似乎感受不到當時的情景有多麼可怕。三次教學過程中學生都沒有讀出可怕的感覺了。我引導學生思考:“這熊熊大火可能會燒掉什麼?這滔滔洪水可能會沖走什麼?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我還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看到的災難畫面來想象再現畫面,可是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這是為什麼呢?我想學生還是沒有融入課文之中,這一行行的文字還是文字,沒有生命,沒有畫面,沒有調動起他的已有生活體驗,或者說這種情景離學生的生活太遠太遠了。這種可怕,這種災難和他並沒有任何的關係。
那怎麼能讓學生感受到這種可怕呢?用音效?電閃雷鳴、哀婉音樂?找了一些都覺得不適合,與這段文字不相配。用圖片?能找到的有關災難的圖片肯定都是現代的,高樓大廈,瓦礫廢墟,呈現在這裡總感覺不倫不類。那怎麼辦?是不是還得用語文的辦法,學生讀不出可怕,我就用我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描述激發學生的想象,煽動學生的情感,幫助學生在腦海裡浮現一幅幅天塌地裂、水深火熱、苦苦掙扎的畫面。
三、品詞析句,感受艱辛。
女媧補天是個艱辛的過程,課文中的第三個自然段重點敘述了女媧尋找五彩石時的不易。我引導學生透過抓住文中能夠體現女媧尋找五彩石艱辛的詞語進行品味、朗讀。學生找到了“零零星星”“幾天幾夜”“找啊找啊”“終於”這幾個關鍵的詞語,並透過朗讀時語調、語速的變化讀出了一點艱辛不易的感覺,但是現在回想起來這種朗讀的技巧性太強了,情感性太弱了。如果再加上一些補白、想象是不是更能體現出女媧尋找五彩石的艱辛呢?比如“找啊找啊”她都到哪裡去找了呢?最關鍵的是,由於我本身對文字理解的偏頗導致我只注重了引導學生感受神話的神奇,而沒有關注到引導學生感受女媧的不怕危險、無私奉獻精神,注意了,但是關注的不夠,做了,但是做得很膚淺,蜻蜓點水而已。
四、走進神話,感受神奇。
這是一篇神話故事,我一直在想這樣一篇課文,到底應該交給學生什麼呢?也就是我教學目標定位在哪裡呢?我想很有必要讓學生感受神話傳說的神奇之處。女媧的神力具體體現在課文的第4個自然段。我引導學生透過讀書,抓住女媧的動作來感受。“女媧把它裝在一個大盆裡,端到天邊,對準那個大黑窟窿,往上一潑,只見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補好了。”就這簡單的一裝一端一對一潑,就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補好了,這看似輕鬆的動作卻是常人不能做到的,這就女媧的神力。尤其是“潑”這個動作,還有“金光四射”“立刻”兩個詞語最能體現了女媧的神力所在。
感受到了神奇,重要的還是讓學生讀出神奇的味道了,學生注意到了那幾個重要的詞,或重讀或加快語速,讀書了一點味道,可是離讓聽者感受到神奇還差得遠。我想這個部分是不是可以讀得誇張一點?讀出一點評書的味道來?尤其是“金光四射”,是不是每個字都拖長音效果會更好一點?學生想不到,透過老師的範讀,讓學生感受神奇,感受不同的讀法,從而模仿學習這種與眾不同、別出心裁的讀法。
對於這篇課文,我從始至終沒有找到一種喜歡的感覺,一種想擁抱它的慾望,一種想立刻讀給學生聽的衝動。教學過後,思考很多,有的地方有了再教的設想,可是還顧慮這些地方都注意到,都做到時間是不是就更緊張了,有的地方到現在為止我還很困惑,不知道用什麼樣的策略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過程中儘管我自認為感覺很放鬆,但是教研員老師還是說我走教案的痕跡很重,旁觀者清,自我感覺還很良好,就說明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了,我一直在努力親近學生,關注學生,不牽著學生順著我指好的路走,而是真正為學生的學而教,學生的發展奠基。
《女媧補天》教學反思11
《女媧補天》是一篇神話傳說故事,講述的是女媧求雨滅火、造船救人、尋找五彩石補天的故事。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女媧百折不撓的形象,讚美了她為拯救人類而勇於獻身的精神。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女媧補天的故事內容,激發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培養想象力。學後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我在教學時緊緊抓住神話故事的特點,以“女媧為什麼要補天?”為主線展開教學,在引讀、想象、體驗中感受女媧這一神話人物不怕危險、勇於獻身的偉大精神,領略神話故事的無窮魅力,激發學生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
課文的文字淺顯易懂,表現人物精神的關鍵語言文字也是不難理解的,如“冒著生命危險、零零星星、幾天幾夜、找啊找啊、終於”等詞並不深奧,如何從淺顯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凸顯女媧的精神。我是透過學生的體會,想象,朗讀,使人物形象豐滿起來的。
在“上山尋石”部分,感受其艱難環境中,我讓學生結合課件背景圖,去想象體驗“天上的大窟窿還在噴火”給人類及女媧帶來的重重困難。為了徹底解決人類的災難,女媧是怎樣做的?她會遇到哪些困難呢?讓學生畫出使自己感動的句子,試著寫簡單的感受,學生透過尋找重點詞,理解體會,談了各自對女媧這個人物的認識,再透過我的引讀,女媧善良、勇敢的精神品質就滲透於學生的內心深處。
“煉石補天”部分,利用想象挖掘文字的空白點,如我設計的補白想象有 “你能想象女媧會冒著怎樣的生命危險?”“你能想象女媧煉石的過程中,經歷了怎樣的五天五夜?”以此來將文字再創造,以充實內容,使人物形象充滿神奇色彩。
在教學中,同時學習了《漁夫和魔鬼》這篇神話故事,讓學生充分了解神話故事的神奇,同時學生的自學能力也能循序漸進,學生閱讀的自信心也會日益增強,積累量更會日漸豐厚。然後我在延伸到現實生活中也有像女媧這種甘於奉獻的人,你會想到誰呢?以此來達到思想教育。
最後,我想說“語文很重要,它不僅是我們每個人學習,生活的工具,而且還負載著豐富的情感,深厚的思想和人類綿綿不絕的文明,語文學習對形成一個人的品格,一個人的底蘊,培養一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今後終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所以我為自己是一名語文教師而驕傲!
《女媧補天》教學反思12
上這一課前,就想到去年的《盤古開天闢地》。雖然那是六年級的教材,但都是神話,語言文字上都沒什麼太多嚼頭。還記得那一課的校級研討,被以前專家評為“上成了一節班會課”,換言之,語文的“味兒”太淡了!所以我上這一課,總想著怎麼凸顯本來缺乏語文味兒的縮寫版“神話傳說”的特殊韻味——還是從表達上找突破口:
女媧為什麼補天?抓神態!
抓神態,其實還是扣詞扣句,還是透過有感情朗讀來學習。
女媧怎樣補天?找困難!
但相比女媧的神態,“補天時遇到了哪些困難?”層次就不是那麼清楚了,相應的“她是怎樣克服的?”也上的比較繞。一繞,讀的時間就不夠了,總體而言,體驗的也不如第1、2自然段好。
還有一個問題,可能是上“為什麼補天”時,我提到了“5.12”汶川大地震,孩子們想象畫面更直觀更容易些。相比較預裝置課裡提到的臭氧層黑洞問題,我覺得描寫景象與大地震更貼切,於是大膽引導學生想象先民創造神話時,是否也是正經歷過一場這樣的浩劫?可能因為實事的及時補充,我和孩子們對災難面前人的弱小和無助都更有深切的體會,所以“抓神態”這一部分上得比較有激情。
《女媧補天》教學反思13
這是一篇神話傳說,講述的是女媧求雨滅火、照船救人、找五彩石補天的故事。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女媧百折不撓的形象,讚美了她為拯救人類而勇於獻身的精神。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女媧補天的故事內容,激發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培養想象力。學後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我在教學時緊緊抓住神話故事的特點,以“女媧為什麼要補天?以及怎樣補天”為主線展開教學,在引讀、想象、體驗中感受女媧這一神話人物不怕危險、勇於獻身的偉大精神,領略神話故事的無窮魅力,激發學生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複述故事,提升表達能力。
回憶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我覺得自己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成功:
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以下幾點來展開。
1、反覆讀文促理解。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是語文學習最重要的基礎。新課標中也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故在教學中,我注重以讀為本,但每次讀文都有目的性,不是為讀而讀。如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自讀感知,然後展示讀(賽讀)進行體會,交流後再感情讀。在多種朗讀形式的作用下,在老師充滿情感的鼓勵引導下,最後大部分學生能讀出女媧難過而又焦急的心情了。
2、品詞析句重感悟。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要讓學生理解女媧為拯救人類,怎樣冒著生命危險、克服重重困難把天補好的過程,學習女媧不怕困難、甘於奉獻的精神。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女媧補天》這篇文章還是比較通俗易懂的,讀文後大抵感知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不難的,但要讓學生深切地理解女媧的精神品質並受到薰陶感染還得靠品詞析句來完成。學習3、4自然段,找出女媧補天不容易的詞語或句子,邊讀邊畫,結合課文說說自己的感受、體會。這給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找尋關鍵詞句中,邊讀邊想邊說,這就是一個品析感悟的過程。
3、讀練結合重積累。
本節課的特色之一在於注重引導學生活學活用、舉一反三,聯想遷移。如用關聯詞說說女媧採集石頭時的想法;用上“先……接著……然後……最後”來複述課文等,目的是加強語文基礎知識的訓練,做到讀練結合。其次,練習的形式多樣,詞、句、段都涉及其中,讓有限的課堂時間擁有更大的容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4、展開想像快樂學。
課文的文字淺顯易懂,表現人物精神的關鍵語言文字也是不難理解的,如“幾天幾夜、終於、冒著生命危險”等詞並不深奧,如何從淺顯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來,確實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字的空白點,將文字再創造,以充實內容,使人物形象飽滿。如我設計的補白想象,透過“於是,她又找啊找啊,終於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提出“你能想象女媧在尋找純青石的過程中去了哪些地方,遇到哪些困難,又是怎麼克服的?”引導學生在文字的基礎中展開想象。課堂上學生透過小組交流,討論熱烈,發言的學生都能說出自己的合理想象,成為了課堂的亮點。
5、感受神話的神奇。
女媧的神力具體體現在課文的第4個自然段。我引導學生透過讀書,抓住女媧的動作來感受。“女媧把它裝在一個大盆裡,端到天邊,對準那個大黑窟窿,往上一潑,只見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補好了。”就這簡單的一裝一端一對一潑,就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補好了,這看似輕鬆的動作卻是常人不能做到的,這就女媧的神力。尤其是“潑”這個動作,還有“金光四射”“立刻”兩個詞語最能體現女媧的神力所在。
當然,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對學生的發言評價不夠到位,對學生個體差異的關注還有待加強。但總體而言,我能根據新課標的理念並結合八項教學策略進行設計及教學實踐,達到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適時引導,課堂氣氛和諧,學生願學、樂學,學有所獲的境界。
《女媧補天》教學反思14
一、以讀為本,邊讀邊悟
“書是讀懂的,而不是教師講懂的。”葉聖陶先生的這句話也道出了學生閱讀的重要性。在這節課上,我圍繞“正確——流利——有感情”這三個目標指導朗讀訓練。課前預習要求讀正確,檢查預習情況時要求流利地讀,透過分自然段朗讀課文檢查同學們的朗讀情況,讀後引導進行評議,透過欣賞同學的朗讀讓同學們體驗到讀書的快樂;研讀課文時帶領學生有感情地讀。讀出抑揚頓挫,讀出輕重緩急。在指導中,把理解語言與訓練朗讀交融在一起,使學生在讀中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以提高朗讀效果,最終實現有感情地朗讀的目標。除了對學生讀課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讀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體讀,個別讀;大聲讀、默讀……等等,不同形式的讀發揮不同的功能。為了更深入、準確地體驗情感,我指導學生抓重點詞句來做文章,透過細心揣摩,入情入境地朗讀,使學生獲得體驗、昇華情感。
二、挖掘課文的空白點,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課文的文字淺顯易懂,表現人物精神的關鍵語言文字也是不難理解的,但如何從淺顯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來,確實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字的空白點,將文字再創造,以充實內容,使人物形象飽滿,從而發展學生的語言,培養豐富的想象力。所以在課堂上我設計了補白想象:讓他們說說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學生說得較好。有的說:“我彷彿看到洪水衝來,房屋倒塌,人也被沖走。”有的說:“我彷彿看到孩子們在哭著尋找爸爸媽媽。”在這些補白想象中,進一步體會到神話的神奇,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積累並運用了語言。
在本堂課中,我沒能留更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在今後教學設計時,我要多準備些學生獨立思考、自讀自悟、質疑解疑的時間,多根據學生的需求及實際設定教學環節,這樣才能使學生樂學。
《女媧補天》教學反思15
《女媧補天》是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我國古代流傳已久的神話故事。本文自然災害場面描寫生動逼真,全文條理清楚,層次分明,想象奇特豐富。學習本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透過閱讀受到我國曆史文化的薰陶,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二是感受女媧為了拯救受苦受難的人民大眾不怕危險、不怕困難的精神。要求學生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讀邊想象畫面。瞭解女媧為什麼要補天以及補天的過程,體會女媧為了拯救勞苦大眾,不怕危險、勇於奉獻的精神。
首先在講課前,我要求學生做好預習。包括理解生字詞,熟讀課文,這樣,在學生還沒有學習課文之前就已經對課文比較瞭解了,為進一步的學習做好準備。
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先看一段錄影,然後透過自己閱讀課文先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對課文中難讀的字音、不理解的詞語,鼓勵他們先自己解決。弄不懂的向同學和老師請教,互相討論弄懂。讓學生再讀課文時,讓他們帶著問題讀,思考問題,和同學討論來讀懂課文。然後就問題展開討論,讓他們各自發表自己的理解,讓學生體會到女媧的勇敢精神和樂於助人的高尚品德。在小組討論時,我要求他們就討論一個小組成員最感興趣的一個問題,因為就圍繞一個問題,所以每個同學都要發表自己的意見,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去,課堂氣氛活躍。
在全班同學討論時,我讓同學們自己說,他們回答問題很積極,就邊平時很少舉手的同學,這堂課上也很活躍。他們根據看書的理解,說出自己的喜歡、崇敬、嚮往、同情的感受。我想,只要給學生創造寬鬆、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學得快樂,學得主動,就能聽到學生幼稚的語言,真實的感受。
本來準備本堂課將課文學完,但沒有預計到同學們的回答會那麼積極,課文第四、五自然段沒有學完,但我覺得,同學們能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也是一種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