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教師教學不足反思三篇
在辦理事務和工作生活中,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意為自我反省。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三語文教師教學不足反思三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三語文教師教學不足反思三篇1
面對全國卷,作為高三語文教師,我們得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向與教學策略;新學期的高三教學我不能不做及時的調整,而我的學生經過了一個暑假的磨礪,好像在新學期絕大部分人似乎都有一個顯著的變化。
從九月一日到今天頭尾上了四天的課,都是複習課,主要是複習文言文,上課的重點自然與平時的新課教學是有區別的,而且這樣的複習課主要還是要幫助學生找出複習過程中還可能存在的不足與缺憾,同時針對學生的這些薄弱點進一步深入細緻地講解指點,能夠讓學生及時調整好自己的學習狀態,並能夠透過自己的努力較好地完成複習任務。教師的教學點還是著重選擇那些學生在自己複習的過程中暫時無法弄通弄明白的知識點進行較為到位的講解與拓展,爭取讓學生能夠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能夠取得較為滿意的學習效果。
課堂氣氛還是比較輕鬆活潑,而不是按部就班地講解,不是刻板的訓練,儘可能在講解的過程中,能夠選擇學生能夠接受的事例,選擇學生喜歡聽的那些語氣、語調來表達,選擇學生需要的內容來講解。客觀上說,這種方式還是有一定的效果,畢竟作為語文教師的我還是有教學激情的,懂得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此的教學學生還是能夠接受的。
除了課內的複習,最近的教學還是突出了時事評論帶入課堂,讓學生課前做好準備,並上臺點評,採用就事論事的方式,其實也就是讓學生進行課堂演講,時間控制在三分鐘以內。剛開始的效果並不是很好,第二三天慢慢地發現學生其實很聰明,每個人都是一個相當優秀的時事評論家。
但是回顧這幾天的教學,我還是發現了自己的一些不足:學生的量多,要做到人人落實還是有一定的難處;課堂的複習課還是無法完全做到人人滿意,人人接受。
高三語文教師教學不足反思三篇2
一忽略了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形成和提高。
發現對語文學科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語文是基礎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學科,學好語文會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但語文學科的重要性遠非如此。學習語文,就是在學習表達能力,其中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長時間地在字、詞、句中轉悠,我們學生的表達能力會有怎樣的提高呢?我曾經每週拿出一節課的時間閱讀,用這點兒時間閱讀別說萬卷,就是一卷都是難上加難。沒有辦法,閱讀課上我只好要求學生看一些《作文報》、《語文報》之類的報紙和《讀者》之類的雜誌,至於一些名著根本無暇顧及。因為時間的關係加之外界誘惑很多學生很難養成自覺閱讀的習慣。因此,我的嘗試常常無疾而終。
二忽略了對學生的預習,複習的全程監督和檢測。
學習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其實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而我校學生學習的最大特點就是被動的接受,因而老師對他們自主學習的引導就顯得特別困難,一段時間的努力不很見成效,放棄嘗試,回到老路上去,駕輕就熟,我往往就在這樣的心理驅使下,放鬆了對學生自主學習過程的指導和監督。然後,還是“吃力不討好”地灌輸,課堂教學改革的嘗試淺嘗輒止,課後地全程指導和檢測的原有的規定形同虛設。
三忽略了學生本身感受語文的特點和差異。反思我的語文課堂,總是滿足於課堂上幾個活躍分子的反應,依賴於課後跟學生的.單獨交流,其實,我早就發現,課堂上的那種交流是任課後怎麼彌補都無法達到的效果。要能讓每一個學生的心在我的語文課堂上都動起來,這該是多麼令人振奮的事情啊!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的心真正地動起來,而不致於使學生陷入“熱鬧是他們的,而我什麼也沒有”的窘境呢?
我相信,透過以上反思,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做得更好。
高三語文教師教學不足反思三篇3
一、勇於創新
創新是現代教育個性強調的一個資料。語文教學和語文教師需要創新,高三的語文教師和教學更需要創新。離開創新高三的語文課堂會沉悶如一潭死水。
我所指的創新是指高三教師在複習時,不要囿於傳統的教法,而就應多思考求創新。以詩歌鑑賞為例,詩歌鑑賞教學歷來提倡並採用“知人論世”的方法。“知人論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來的。他認為要理解作品,必須要對作者和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瞭解,這才能與古人為友。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與作品的關係;“論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瞭解其創作背景,透過時代背景與創作背景鑑賞文學作品。“知人論世”的方法為歷代評論者所推崇,也為這天的詩歌鑑賞教學所推崇。
現今高考鑑於公平公正的原則,同時為了避免猜題押寶所帶來的負面性,鑑賞所選詩歌迴避名家名篇。對於陌生詩人的陌生詩作,學生如何做到知人?如何做到論世?所以我認為“知人論世”的方法不太適應此刻的高考;所以教學詩歌鑑賞時,我們要勇於突破“知人論世”的常規教學櫃架,敢於去思考去發現去創新,敢於總結出一套真正可行的鑑賞方法,這樣才能適應不斷髮展不斷改革不斷完善的高考。
其實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潛力的前提就應是教師本身具有創新性。學無定法,教亦無定法。我們不能以不變應萬變,只有勇於創新與時俱進,我們的教學才能適應這個時代,我們教出的學生才能在未來的社會立足。
二、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習慣認為高三的學生目標明確,不用再象高一、二學生那樣想方設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人們認為高三教師的主要任務是鞏固學生知識培養學生潛力提高學生成績,不必在培養、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上下功夫。其實不然,高三語文複習教學,大多是一練一講,一講一記的枯燥迴圈。學生在兩輪甚至三輪的題海中摸爬滾打極容易誕生厭學情緒,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減少他們的枯燥感覺也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
語文不僅僅僅是充滿實用的工具學科,更是飽含美感的人文學科。一位優秀的高三語文教師,他的課堂就應充滿生機,就應彰顯語文特有的人文之美;一位優秀的高三語文教師,他不是對學生做裁判性的引導,而是充分調動他們的用心性,努力誘發他們的求知慾、好奇心,用心培養他們健全的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實踐中能夠不斷獲得成功的喜悅和甜美的感受。所以,調動興趣永久都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博採約取
“博採”與“約取”是針對教師的備課而言的。我們說,教師只有“博採”才能夠開闊眼界,尤其是對於年輕的高三教師。高三教學的成功離不開教學經驗,但是經驗的積累需要時間需要歷練。即使是經驗豐富的教師,“博採眾長”也是必需的,孔子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但是“博採”並不意味著只要“博”,備課質量就會高。所以“博採”的基礎上還要“約取”。
“約取”就是要對“博採”的資料比較、加工、創新的過程。“博採”是“他山之石攻玉”,“約取”是“桑葉轉成絲,花轉成蜜”。“博採”能夠啟迪教師的思維,激發教師的創新意識;“約取”能夠讓教師把他人的東西轉成自己的東西。
四、迴歸教材
高三複習除了題海式強化訓練,還應充分開發利用課本。實踐證明,迴歸教材是提升高考分數的有效途徑,“以本為本”是高考複習的有效策略。
平常考試,我們常說“萬變不離其宗”,還說“題在書外,答案在書內”。這話適用於高考,也適用於當今極具靈活性和時代性的高考語文。
我們手中的複習材料儘管是精心挑選的,但其寬度與深度都不及教材。一是其涉及面不會比教材更全面,二是其深淺度的把握上不比教材更適中。
所以對那些掌握教材不是十分透切的學生而言,教材就應是最好的複習資料。現今的高考命題堅持以教材為依據,所以學生要想考出好成績,在高三的複習中仍不可脫離教材。下面以寫作為例談迴歸教材的重要性。
在寫作中,許多學生總是因素材太少太膚淺,從而導致“言之無物”。所以高三階段,教師和學生依然會在積累寫作素材上下大功夫,透過網路,透過報刊,透過各個途徑積累方方面面的素材。
殊不知,我們的教材就是一個巨大的材料寶藏,只是我們沒有發現,或者說沒有有意識地去開掘罷了。歷年的高考話題都沒有在教材中出現過,但是,均能夠從教材中找到直接、間接的寫作材料,找到分析問題的方法,獲得有益的借鑑或啟示。
20xx年高考話題“感情的親疏與事物的認知關係”這一話題在《鄒忌諷齊王納諫》裡就能找到素材獲得啟示。同時,歷年高考的優秀作文相當一部分是得益於“活”讀“活”用教材的,又如“相信自己與聽從別人””這一話題在《遊褒禪山記》裡也能找到素材獲得啟示。還有大家熟悉的《孔雀東南飛》一文,曾在多年的高考優秀作文中被採用被演繹。
僅從這個角度看,能夠毫不誇張地說,教材是一座富礦,等待著我們去開發。如果能靈活運用好課文中的素材,既能解決寫作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難題,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學內涵及文化底蘊,能夠說是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