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時分秒》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6篇)

《時分秒》教學反思

《時分秒》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6篇)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那麼問題來了,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時分秒》教學反思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時分秒》教學反思 篇1

  三年級上冊《時分秒》這一單元主要是教學秒的認識及經過時間的計算。對時分的認識學生在二年級應該掌握了。這一單元主要是對秒的認識,以及一秒鐘、一分鐘做些什麼事。針對這個知識點,我就利用課堂上讓學生一分鐘能跳幾個繩、拍幾個球、寫幾個字、做幾道口算等等,讓學生實際感受一分鐘能做什麼。

  對本單元的知識有一個疑惑,教材中對時間、時刻這兩個概念沒有作出區分。如媽媽上午8時上班,顯然這裡的8時就是8:00,即指時刻。又如媽媽一天工作了8時,顯然應該是8小時,即指經過的時間。可現在教材裡把這兩個是混為一談了。但是在上課的過程中,我還是強調了“經過的時間”和“時刻”這兩個不同概念之間的區別,如2時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2點,這是一個時刻;而2小時指的就是2個小時,比如媽媽早上9:00帶你去超市,11:00買完回家,求9:00------11:00經過了多長時間?這2小時是指一段時間。但在應用中總有部分學生分不清時刻和經過的時間。因此我就索性將錯就錯,要求學生在算經過的時間時就用普通計時法來表示,如11時—9時=2小時,即使有些學生分不清時刻和經過的時間,最後的結果是2時,根據教材應該也是對的。但在平時的練習中還是要讓學生分清這兩個概念。

  2、另一個問題比較多的地方是算結過的時間時,很多學生容易算錯。因為時間的進率是60,而我們平時的計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例:上午第二節課是9:40開始,10:20下課,求第二節課上了多長時間?很多我學生列出的算式是:10時20分—9時40分=40分,但也有些學生算式會列,但不會算。於是我就讓會算學生說說是怎樣算的,學生會說分與分想減,20分減40分不夠減,那怎麼辦?引起學生的思考,有學生會說出向時借1小時,1小時=60分,60分+20分=80分,80分—40分=40分。時與時相減,即9時—9時=0時。讓學生在說的基礎上掌握演算法、算理。結果這樣下來,大多數學生都能算經過的時間,因此有時數學的學習還是要讓學生學會“說”。

  《時分秒》教學反思 篇2

  本節課"時、分、秒的認識"是繼二年級上冊認識了整時、幾時半,以及1時=60分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秒”及知道1分=60秒,並會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很多學生忘記了認鐘的方法了,尤其是當初本來就學得不紮實的個別孩子。為此,我在教學中發現問題及時進行了複習以往舊知的環節:一是認識種面,知道鐘面有哪些部分組成,各表示什麼,同時認識新朋友“秒”,根據學生的講述,用鐘面演示;二是認識時間:時、分、秒,知道1時=60分,1分=60秒,在讓學生理解時與分、分與秒的關係時,又用鐘面向學生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圈,分針走1小格,秒針走一圈從而揭示時與分、分與秒的內在聯絡。三是複習看鐘表的方法,寫出種面上所反映的時刻。;四是進行時間的換算和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本單元最難教學的是經過時間的計算,我由淺入深,從數鐘面上的大格入手,逐步教學算出先到整時經過的時間,再過幾分,合起來一共是多少分或幾小時幾分。等學生理解方法並熟練掌握後,學生會想到把幾時中拿出1時當成60分進行加減法的計算,再把計算結果轉換成幾時幾分的計算過程,當然這種方法對一部分學生來說是有理解難度的,學生往往習慣了十進位制的換算方法,很容易在換算時不理解方法由來及各種方法的靈活運用而出錯。因此,還要學生生活中多觀察、多實踐、多體會,切實做到靈活自如的應用。

  《時分秒》教學反思 篇3

  關於時間的教學,一直是一個難點,一年級認識幾時幾分,三年級認識“秒”和經過時間的計算,每次遇到關於時間的知識,學生學起來都比較困難。去年和今年連續教兩年三年級,總結了去年的教學經驗,今年在教學時分秒時更注重難點的突破,有了一些提升,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反思了很久,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

  時間是和生活聯絡非常緊密的,學生在沒有學的時候,都有了這方面的經驗,可為什麼作業就不會做了呢?我覺得,首先是生活經驗積累不足,現在學生看的電子錶比鐘錶多,對鐘面的認識不夠深刻;然後,生活中的直觀經驗,沒有很好的過渡、遷移到抽象的數學知識中,有些學生知道答案,但表述不出來,作業經常出現會答,不會列算式。還有些學生,在心理上就害怕數學,一遇到數學題就膽怯,思考問題的時候不會聯絡實際生活。

  教學中,我用各種遊戲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了1秒、5秒、10秒、15秒、30秒、1分鐘的時長,學生對時間概念有了深刻的感知,學生都能準確的選擇出合適的時間單位。

  光靠課堂中的動手操作是不夠的,生活中多引導學生去觀察、熟悉鐘錶,教室裡有鐘錶,讓學生多去看時間。

  難點是經過時間的計算,結束時間—開始時間=經過時間,還有提前、晚點的型別。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認識了時間和時刻的區別,結束時間和開始時間都是時刻,讓學生的思維更清晰。其次,統一書寫格式。雖然鼓勵演算法的多樣化,但最終還要最佳化成通用的格式,這樣面對不同型別的題目,不會混淆。

  《時分秒》教學反思 篇4

  《時、分、秒》是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也是實用性很強的數學知識。學生在一年級時曾學過認識鐘錶這一內容,對整時、半時和分都有了認識。本單元是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認識秒和進行時間單位之間的換算。

  考慮到與以前所學知識相隔時間挺長,在課剛開始,我引導學生對鐘面和之前所學的時間知識進行了複習。在《認識秒》的這節課上我改革了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給學生提供了主動發展的時間和空間。透過創設問題情景和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知識產生、發展的全過程;透過1秒鐘寫字、拍手、跺腳,1分鐘寫字、跳繩、轉呼拉圈等體驗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獲得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教師向學生介紹從古到今的表示時間的方法,有的放矢的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教育,激勵學生在今後學習、生活中科學的安排時間,充分利用時間。因為在教學中做到從學生的需求出發,組織教學,才能達到教學目標。

  由於時間單位之間的進率與以往所學的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都不同,所以時間單位的換算是個難點,課上雖然進行了細心的輔導,也還有不少學生會迷糊,出錯,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課後進行個別輔導。

  《時分秒》教學反思 篇5

  三年級"時、分、秒的認識"是繼二年級認識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秒”,並會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我在教學中及時進行了複習以往舊知的環節:如認識種面,複習認識時、分、秒,知道1時=60分,1分=60秒,讓學生談談自己對1時、1分、1秒長短的認識,這也是瞭解學生對時間的認識狀況,之後帶領學生看鐘面共同感受1分、1秒的長短,給學生建立準確的定義和認知。

  在讓學生理解時與分、分與秒的關係時,又用媒體向學生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圈,分針走1小格,秒針走一圈,從而揭示時與分、分與秒的內在聯絡。為進行時間的換算和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打下基礎。

  在教學了這個單元的內容後,學生在掌握理解有關時間的計算時還是出現很多了一些問題:

  1、在上課的過程中,雖然反覆強調了“經過的時間”和“時刻”這兩個不同的概念之間的區別,如2時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2點,這是一個時刻;而2小時指的就是2個小時,但在應用中總有部分學生分不清時刻和經過的時間。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進一步分清這兩個概念,我常常在課前、課後進行一些即時練習。

  2、另一個問題比較多的地方是解決問題中的書寫問題。如課本P64第5題:一列火車本應11:20到達,現在要晚點25分鐘,它什麼時候到達?學生如果按教學中總結的公式,“結束時間—開始時間=經過

  時間”,很多學生能利用公式很快計算出11:20+25分=11:45,其實這樣的計算方法就是時刻加時間等於時刻,還不是很合理,與第一種問題相似,我認為如果這樣算11時20分+25分=11時45分的話就比較合理,因為寫成11時20分+25分=11時45分,對於學生來說,比較容易理解。雖然11時45分又可以看成是11:45,我認為這樣書寫學生易理解也較合理。

  3.是經過時間的計算,我由淺入深,從數鐘面上的大格入手,逐步教學算出先到整時經過的時間,再過幾分,合起來一共是多少分或幾小時幾分。等學生理解方法並熟練掌握後,學生會想到把幾時中拿出1時當成60分進行加減法的計算,再把計算結果轉換成幾時幾分的計算過程,當然這種方法對一部分學生來說是有理解難度的,學生往往習慣了十進位制的換算方法,很容易在換算時不理解方法由來及各種方法的靈活運用而出錯。

  總之,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出現了許多我認為學生容易掌握但學生實際掌握起來有困難的知識點。我想,隨著學生認識和理解的深入,時間的知識會真正深入學生的生活,學生們才能真正瞭解時間。

  《時分秒》教學反思 篇6

  “時分秒”這課,由於時間單位對於學生而言是比較抽象的,因此“時、分、秒”的認識是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一個難點內容。

  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時間概念是十分抽象的,鑑於時間的抽象性和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我在進行本節內容的教學時,使用了直觀的課件與真是教具結合讓學生進行感知。將數學與生活聯絡起來,由此讓孩子們切身感受到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勞動都與時間密不可分。

  儘管學生是初步研究有關時間的知識,但生活中學生對於時間已有了相當多的感性知識,切身感受到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勞動都與時間息息相關。在上這單元前,我將學生原有的關於時間的知識與生活經驗在課前做了個測試,發現班上的學生幾乎不能正確說出鐘面上有什麼,讀出鐘面上的時刻。針對這一現象,我從最基本的角度入手進行那個教學!

  我從四個方面開始教學:一是認識鐘面。我利用教具鍾讓學生知道鐘面有哪些部分組成,各表示什麼;二是認識時間:時、分、秒,知道1時=60分,1分=60秒,在讓學生理解時與分的關係時,又用教具向學生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圈,從而揭示時與分的內在聯絡。三是學習看鐘表的方法;四是掌握時間的寫法,並能用這幾種寫法寫出種面上所反映的時刻。我還把這課延伸到課外,讓他們隨時看鐘或表,讀出自己在什麼時間作什麼事,加強練習。僅管如此,還是有好多的學生對這課掌握不牢固。

  教學過程的開始設計時,我利用學生學過的諺語引入教學,積極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新授部分:首先是認識鐘面,知道鐘面有哪些部分組成,各表示什麼,根據學生的講述,用媒體隨機演示;接著是認識時間:時、分、秒,知道1時=60分,1分=60秒,在讓學生理解時與分的關係時,又用媒體向學生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圈,從而揭示時與分的內在聯絡。然後是學習看鐘表的方法;最後是掌握時間的寫法,並能用這幾種寫法寫出鐘面上所指示的時刻。在進行教學時,我感悟到教師不是要純粹地教給學生怎樣認,而是應該指導學生觀察,感知要學的知識,然後說出來,引導大家討論,最後再由教師歸納總結。這樣做一方面使學生的學習有了實踐的基礎,另一方面讓學生學會學習。

  由於低年級學生注意力相對分散,理解能力也有限,抽象的數學知識需要老師使之形象化、生動化、直觀化、生活化,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

  《時分秒》教學反思 篇7

  教學過程中,我以遊戲的形式,讓學生了解時鐘:矮子走一步,高個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個走半天。透過遊戲知道哪根是時針,哪根是分針。同時老師拿出一個鐘面模型,讓學生數一數鐘錶上有多少大格,多少小格,思考一大格表示幾時(幾分),一小格表示幾秒。透過有關經過時間的計算,使學生掌握了時間計算的幾種方法,知道一節課40分鐘有多長,知道了時間的重要性,明白時間就像金子那樣寶貴,因此要惜時如金。新課標教材中有關時間的內容安排都比較靠前,因此,相對於學生來說,掌握就有一定的困難,在三年級上冊教材中安排了有關時、分、秒的認識及簡單計算等內容。時、分、秒的認識倒還不算太難,至於時間的簡單計算對於學生來說就有一定的困難,因為時間的進率是60,而我們平時的計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

  在上了這個單元的內容後,學生可能會有以下幾點困惑:

  1.“時間”和“時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如2時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2點,這是一個時刻,而2小時指的就是2個小時,這是一段時間。

  2.“計算經過時間”,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我感到很疑惑。學生對於幾時~幾時的經過時間掌握沒有問題,但對於幾時幾分~幾時幾分中分不夠減(如4:20~5:00、4:45~6:10等)的情況掌握得不夠好,只有少數思維好的同學能夠掌握,其他同學的眼睛裡流露出來的都是茫然。如何能讓每位學生都能懂呢?老師可以把這一知識結合到生活實際中去,讓學生每天算一算如做作業所用的時間、在校的時間等。如教學時間的計算時我輔以鐘面,始終在鐘面的幫助下讓學生進行計算。這樣,學生是不是依賴習慣了,腦子裡沒有鐘面,形不成表象,無疑,對他的學習是有障礙的。所以,應該慢慢淡化出來,直至脫離直觀的鐘面,要在腦海中形成鐘面。在反饋時,我沒有抓住一些典型的錯例在反饋。一般,這樣的學生是有一定的想法的,如果沒有反饋出來,沒有進行引導、糾正,那麼對他的這堂課的學習是有阻礙的。

  《時分秒》教學反思 篇8

  《時分秒》處於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是在二年級學習了時和分的基礎上進行的,由於學生對抽象的時間學習有一定難度,時間間的進率容易和長度與質量單位的進率混淆,因此是本冊書的難點內容。

  教學時結合學生生活經驗,透過拍手、數數、讀書等方式體驗1秒、5秒的長度。調動學生關於時和分的知識積累,引發學習興趣,參與教學互動。

  教學中學生對時間的準確識別有一定偏差,接近整時的時間,比如11時55分會被誤認為12時55分,針對這種情況,我專門抽出5分鐘時間用鐘面模型練習,經過幾次練習,效果顯著。

  本單元計算經過時間時,學生掌握不是很熟練,尤其遇到跨整時,例如7:45到8:25經過多長時間?因此借鑑加減法豎式計算的經驗,將計算過程讓學生口述出來:25分減45分不夠減,借一時當60分,60+25=85分,85–45=40分,8時借一時還剩7時,7–7=0時,結果是40分;或找整時是8時,8時–7時45分=15分,8時25分–8時=25分,15+25=40分。這兩種方法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熟練易懂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計算經過時間的難點分散。

  同時,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藉助鐘錶,記錄每天重複做的事的一些固定時間,鞏固了關於時間的知識,也培養了學生的時間觀念,數學重在學以致用,服務於生活。

  《時分秒》教學反思 篇9

  教學過程設計時,我利用我們學校的鐘表來引導,給他們講時間的重要性來引發學生的積極性。

  一、先認識鐘面,透過觀察知道鐘面上有多少個大格,多少個小格,每大格里有多少個小格;鐘面上有三根針,時針,分針,秒針,用手拔動這幾些針來調動學生的興趣,從興趣中求知時針,分針和秒針在轉動時的變化,得知時針轉動一大格是l時,分針轉動l小格是l分,分鐘轉一圈剛好時針走了一大格,得知1時等於60分,秒針走1小格是1秒,走1圈時分針剛好走了1分,透過拔動鐘面,讓學生認識1分等於60秒。

  二、知道時間單位之間的進率。

  三、能正確的書寫幾種計時法。

  四、重點,難點,指導學生在寫幾時零五分時,不要把零丟掉。如5:05,另一種計時是5時零5分。還有個別學生在書寫幾時55分時,不小心就多加上1個小時。

  在講課時,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分散,理解能力差,需要老師形象化,生動化,靈活講述,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對數學感興趣,從而得到滿意的效果。

  《時分秒》教學反思 篇10

  "時、分、秒的認識"是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也是實用性很強的數學知識。在教學中始終遵循數學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觀念。

  剛開始,我從四個方面的開始教學:

  一是認識鐘面,知道鐘面有哪些部分組成,各表示什麼,並用教具鐘錶進行教學;

  二是認識時間:時、分、秒,知道1時=60分,1分=60秒,在讓學生理解時與分的關係時,又用教具鐘錶向學生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圈,從而揭示時與分的內在聯絡。

  三是學習看鐘表的方法;四是掌握時間的寫法,並能用這幾種寫法寫出種面上所反映的時刻。

  引導學生認識鐘面上時刻時,不是教師教給學生怎樣認,而是指導學生觀察,感知要學的知識,讓學生自已撥一個時刻,然後說出來,引導大家討論,最後再有教師歸納總結。這樣做一方面使學生的學習有了實踐的基礎,另一方面學會學習。在練習時,我出示了一個可以拖動的鐘面,隨機撥出一個時刻,讓學生正確說出所表示的時間,並讓學生上來撥鐘面,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對於教學難點著重練習,多次比較,找尋克服難點的好辦法。

  在教學中儘量做到從學生的需求出發,組織教學,才能達到教學目標,經過教學,學生基本上都能認識鐘面上的時間,但還是有學生不能正確算出求經過的時間,這是一個難點,需要一個學習過程,好事多磨吧!

  《時分秒》教學反思 篇11

  在本節課開始時我利用課件出示學生熟悉的新年聯歡晚會鐘聲即將敲響的倒計時的場景,立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直觀認識了生活中“秒”的存在,初步感受了“1秒”的長短,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時間概念,達到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我抓住契機出示鐘錶來讓學生認識秒,透過課件認識秒等時間,讓學生動手撥一撥,感受1小格是1秒,接著感受1秒有多長,加深了對1秒的體驗。1秒看不見,摸不著,1秒到底有多長,只有讓學生經歷豐富的活動,才能形成自己的體驗,我讓學生看著鐘面秒針的走動拍手、數數,學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種感官都能同時參與活動,全方位地感受1秒,充分體驗了1秒的長短,用“體驗”的方法來學習數學,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感受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創設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課一開始就透過一個小謎語的活動,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然後通過出示兩個鐘錶複習整時和整時半,又出示一個8時31分的鐘表,自然過渡到新課題《時分的認識》,並強調透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一定會準確地說出鐘面的時間。這樣設計,自然、簡潔、緊扣知識點,也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與學習動力。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化靜為動,突破教學重難點。

  為了讓學生建立清晰的時分的概念,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變靜態為動態,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在聲像靜觀和動態結合的情景中,自主的探索新知,成功的突破教學重點,提高了教學效果。如教師先讓學生認識鐘面,特別是認識了鐘面上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間又有5個小格,鐘面上一共有60個小格,透過課件的動態操作一一讓學生去數一數。使學生透過具體的觀察、操作,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更全面地認識了鐘面,並且也為這節課的學習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又如在時分關係的演示中,讓學生觀察感知,時針和分針同時開始走,同時結束,明白時針走一大格與分鐘走一圈的時間是一樣的,得出結論:1分=60秒。

  三.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

  “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必須由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感悟、發展,而不是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去獲得的。”根據這一理念,李老師在教學中充分地利用好了學具———鬧鐘,在探索時與分的時,不僅僅讓學生觀察課件中時針和分針的走動,還讓學生現場撥動指標,最後得出結論:1分=60秒。在這個環節中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和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及表達能力。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思考中理解和感悟。

  四、滲透德育思想

  這節課有著豐富的德育滲透素材,挖掘教材本身蘊藏著德育素材,揭示其內在的思想性,有的放矢地向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這節課無時無處不設計到珍惜時間的教育。在教學中,她向學生髮出邀請,想讓他們來體會“1分鐘有多長”和1分鐘內你能做哪些事情等等。學生都深切的體會到了一分鐘時間雖然很短,但是卻能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所以一定要珍惜時間。學生是教師教學中巨大的財富,由於他們呈現出不同的生活背景與智力特點,決定了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讓不同的學生都有不同的發展。

  《時分秒》教學反思 篇12

  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選擇最貼近學生的生活時間,學生在校一天的作息時間表。請同學們說說是幾時幾分?再請學生撥一撥自己一天的作息時間,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有效地幫助了學生理解知識,完成教學目標。

  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教學中,我注意選取生動形象的flash動畫和動手撥一撥學具鐘面,在觀察、思考、討論、實踐中逐步掌握知識:“鐘面上有12個數字、12個大格、60個小格、時分之間的關係1時=60分等等”。

  這節課有著豐富的德育滲透素材,在教學中我有的放矢地向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讓他們來體會“1分鐘有多長”和1分鐘內你能做哪些有意義的事情等等。學生都深切的體會到了一分鐘時間雖然很短,但是卻能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所以一定要珍惜時間。

  不足之處:教學內容較多,教學時間不夠,缺乏教育教學機智,不能及時地作出相應的調整。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的反思自己的不足,總結經驗教訓,努力使自己在教學上有更大的進步!

  《時分秒》教學反思 篇13

  前段時間我們花費了較長時間學習了“時分秒”這一單元。時間單位對於學生而言是比較抽象的,加之還要學習理解時間單位之間的進率,因此“時分秒”的認識是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一個難點內容,也是實用性很強的數學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把教學學習活動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聯絡起來,如數心跳、讀書、寫字、唱歌等,使學生具體感知1分、1秒、的長短。只管人時分秒之間的關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互動,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總體上,大部分孩子都能比較準確的認識時間,但有些孩子容易將比如:2:55認成3:55,不過經過練習,這一現象已基本消除。現在比較大的問題是當孩子們遇到比如:從3:45開始到4:20這段時間經歷了多少時間,很多孩子不理解,覺得很難,我也費了不少口舌進行講解,由於同課的薛老師幾套專項訓練,希望透過多做題來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更好的理解。可是當孩子們教師作業,我們分比批改制後,不僅有皺緊了眉毛,情況並沒有像我們所希望的那樣有較大改變,一些孩子依舊出錯,依舊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找不著北,答案令我們哭笑不得。一時間,我們覺得很失敗,很鬱悶,哪裡出了問題?難道是我們錯了?

  我們開始不斷思索、討論。同一年級王老師的孩子也在我們所帶的班。這是一個很有靈氣、很聰明的孩子,他對這部分知識的掌握比較好。當我們與身為家長的王老師探討此事時受到很大啟發。鐘錶的認識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項活動,同時又要求孩子具備較好的'計算能力。比較好的方法是讓學生經常性地去看錶、記錄時間。比如:吃飯前記下時間是幾點幾分,吃過飯後再記下時間,看看吃飯共用了多長時間。開始時可能說不準確,家長可以進行指導,這樣孩子不僅鞏固了知識,而且還培養了時間觀念。同時這種方法最大的好處在於孩子始終看到的是真實的動態的鐘表,這比看畫在紙上的鐘面更直觀、更生動。當孩子對鐘面非常熟悉之後,中標的樣子會深深地印在腦子裡,不管他看到的是何種方法表示的時間,都會以鐘面的形式呈現於腦海之中,從而快速做出反應。

  還有,經過這次探討,我也跟清楚的瞭解了孩子們認知特點。對於一個新的知識點,孩子們從認識到消化,是需要一個變化過程的,不能太急於求成。學知識就是要應用於生活中,不能太呆板、太書面化。能夠讓學生動手操作的一定讓他們體驗。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裝置固然有它的優勢,但不能因此剝奪孩子們動手操作的機會。

  有了這些認識之後,我與薛老師又一起討論商量設計了貼近孩子生活,易於操作,又能鞏固知識的形式靈活的作業,同時與家長進行交流,溝通指導方法,讓孩子們時時感受時間、利用時間、珍惜時間。

  希望我們的改進能夠促進孩子們的認識和成長。

  《時分秒》教學反思 篇14

  數學是抽象的,抽象的數學要透過對生活內容的提煉而最終形成。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在生活中有大量的具體的“原型”。因此我引導學生在觀察操作中建立了“秒”的模型,然後設計了三個層次的多維感受,估測體驗秒的環節——體驗1秒、10秒和數秒

  因為有生活經驗的累積和前面的學習,學生對秒的感覺不是一張白紙,於是我提出了“一秒究竟有多長”?這樣的問題。

  學生的回答內容非常豐富——1秒很短,很快;1秒可以轉一下頭,眨一下眼,跺一下腳,拍一下手??總之,1秒在學生頭腦中的表象是“短而快”的,這時我適時點撥1秒真的很短,我們只能做一個簡單的動作。並且以拍手為例,和學生們一起拍拍手,從擺好拍手姿勢,到“啪”的一聲響,經過的時間約1秒。

  有了與1秒相對應的準確動作的指導,我又請學生跟著秒針的節奏,做出自己喜歡的動作,感受每一秒有多長,1秒,2秒,3秒??13秒??過去了終於全班學生整齊劃一做著與秒針同樣節奏的動作。

  此時學生眼、耳、口、手等多種感官同時參與活動,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探索、發現、創造,全方位地,個性的感受著1秒。透過觀察、傾聽、探索、實踐,學生對“秒”的認識由模糊到清晰了。

  接下來,感受10秒。這是一個遞進中體驗的過程。對10秒的感受分為三層次——先是讓學生觀察秒針一小格一小格地走動,傾聽“噠噠噠”的聲音,加深對10秒的印象;第二個層次是讓學生聽不到聲音,也看不到鐘面估計出10秒;第三個層次是將數學知識

  迴歸於生活之中,讓學生在“嫦娥二號”倒計時中的感受到秒的學習與實際生活聯絡的緊密。層層深入,螺旋感知。

  調動學生用看、聽、估、數的方法感受了10秒。

  最後,在學生的頭腦中“秒”不再抽象,而是與自己的某一動作相聯絡的具象、物化的時間概念。

  這個環節中,我安排學生常見的活動,讓學生在熟悉的活動中用自己最適合的方式估算活動的時間,親身體驗抽象的時間概念,與“秒”零距離接觸,讓數學散發著“生命的活力”。

  同時,我也感受到,由於低年級學生注意力相對分散,理解能力也有限,抽象的數學知識還需要老師使之形象化、生動化、直觀化、生活化,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

  《時分秒》教學反思 篇15

  《時分秒》是三年級上冊非重點但難度最大的一個單元,它與二年級學習的認識鐘錶內容緊密相連,題型繁多且難度加大,考驗了孩子們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對於三年級來說,很難一下適應,需透過今後生活中逐步熟悉,後期習題逐步鞏固。

  透過單元測試,分析失分原因,發現全班整體是解決問題失分最多,一、二年級時的解決問題會很直接的從字面看出解題方法,但本單元的解決問題需要孩子們更多的理解題意,用心動腦。例如解決問題第3、5小題孩子們還是按照以往的固定思維,看到問題中出現“一共”這樣的字眼就用加法;第2、4小題沒有透過理解題意,仔細分析思考故失分較多;第7小題,難度拔高,大多孩子沒有理清解題思路,故失分較多。由於孩子們注意力相對分散,理解能力也有限,抽象的數學知識需要老師使之形象化、生動化、直觀化、生活化,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著重培養孩子們戒驕戒躁,養成先審題,後思考,再解答的答題習慣,順利完成低年級到中年級的知識結構和思維習慣的過渡。

  《時分秒》教學反思 篇16

  在時分秒的認識這節課中,我堅持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豐富感性認識,建立秒的時間觀念,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實現了“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學生的學習氣氛非常濃,興趣很高。我在設計這節課時注意了以下兩點:

  一、使學生經歷知識的產生過程,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伊始,給學生出了一道有趣的數學題:芳芳家有一個時鐘,時間到幾點鐘就敲幾下,每到半點時敲一下。有一天夜裡,他聽到鐘不知是幾點敲了一下,過了一陣又敲了一下,再過了一陣又聽到鐘敲了一下。園園知道是幾點鐘了,你想一想,這時是幾點鐘?這節課我們也要學習和時間有關的知識。這樣的引入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產生自然、親切地感覺,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聯絡。接著呈現一個鐘面:你能說出鐘面上表示的時刻嗎?以此來喚起學生看鐘表的已有經驗。學生十分高興地把時刻讀了出來,我也及時地複習了讀時刻的方法。然後我讓學生仔細觀察鐘面,你還知道關於它的哪些知識?簡單的一問激起了學生高度熱情,學生的發言非常全面地概括地出了鐘面上的大格、小格數量及分針、時針的走動情況,這樣,我既瞭解了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又達到了複習舊知、引入新知的目的。

  二、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體驗成功的快樂,樹立學習信心。

  布魯納說過:“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便沒有數學的發展,而在兒童的世界裡,更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和發現者。為此,我設計了這樣幾個教學環節:

  (1)靜靜地、仔細地觀察,秒針、分針、時針是怎樣走動的?

  (2)驗證:1分=60秒。讓我們再來感受一下一秒鐘有多長、一分鐘有多長。看著時鐘,我們跟著秒針一起數,從數字12開始:1、2、3、……60。在這裡我運用課件的目的有二個:一是讓學生知道1分=60秒這個時間進率,我讓學生觀察走動的時鐘,透過觀察,學生能清晰地看到分針走1小格,秒針走60小格,從而抽象出秒與分的進率,這就突破了這節課的難點;二是運用多媒體呈現秒針的走動和嘀噠聲,讓學生看見“時間”一步(一秒)一步地走來,聽見“時間”嘀噠嘀噠地過去,加深學生對秒的印象。整個教學過程是透過學生的親身感受並透過觀察、驗證、總結出了知識要點,激發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讓課堂教學煥發了生命的活力。

  (3)在學生認識了秒之後,我讓學生描述1秒鐘有多長?1分鐘有多長?讓學生聯絡實際生活,體會一秒的價值,豐富對1秒、1分的感性認識。這樣用學生身邊的事情,增加了數學學習的趣味性、,使學生體驗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從而培養了學生喜愛數學,學好數學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