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伊索寓言的教學反思

伊索寓言的教學反思

伊索寓言的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伊索寓言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伊索寓言的教學反思1

  本屆新鄉市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我獲益菲淺。

  自己在講課前進行了認真的準備,力爭拿出一堂好課,展示出自己的優勢;比賽中選手們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激烈的比賽後,大賽評委組專家教研室宋主任、附中劉主任、四中楊主任又不辭勞苦進行了精彩深刻的點評。這一切使我獲得了巨大的進步,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許多的不足。下面就此次比賽中自己的反思做一些淺顯的總結。

  首先談一下相對成功之處,以利自己在以後的工作中堅持改進。

  1、本節課在制定教學目的時抓緊抓牢“培養創造性思維”這唯一的主線,所有教學活動都要圍繞這一主線展開。這樣就保證了使整個教學活動的效果。

  2、教學過程中層次要分明,層層之間要承接自然、連貫,讓學生在學習時思維轉換自然恰當,提高得當。

  3、教學中重視課文,對課文的解析要到位。在此基礎上更要跳出課文,引領學生走向更高的層次,以達到能力培養的目的。

  4、自己在設計時注重了淺入深出的基本原則,在最重要的創造性思維訓練階段,我先從比較容易的日常寓言入手,再到有點難度的高考寓言,最後迴歸課本寓言進行高難度訓練,使學生循序漸進,切實提高他們的能力層次。

  5、注意學以致用,就是要結合現實的教學需要,本節課中我在設計創造性思維時將20xx年高考作文題加入其中,既讓學生獲得訓練,又使學生注意到目前學習和將來高考的聯絡。

  以上是此次比較成功的地方。

  下面談一下不足之處,這才是我本次活動最大的收穫。

  1、目前的教學對課文的解析還是相當重要的,而自己在這方面做的還很不足。

  上面在談收穫時我說到了教學中更要跳出課本,但是跳出的前提是對文字充分深刻的解析,而我在本節課中對文字的解析就出現了處理急促、挖掘不深的問題,使課文沒有得到很好的開掘。

  2、課堂設計上沒能夠在最後再提高一步。

  就像楊主任提出的那樣沒有在課堂結尾處聯絡課文中錢鍾書和盧梭對“小孩子究竟該不該讀寓言”這一內蘊深厚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讓他們利用新學到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見解,從而既回到課文,又用新知識解決課文的厚重之處,在能力層次上更上一層樓。

  3、教學環節轉換中還存在著不夠簡明、連貫、銜接的地方,顯示出自己的課堂把握上的不成熟,這既需要自己進一步的努力,更需要名師大家的指點。

  最後對舉辦此次大型比賽的上級機關、領導表達深深的敬意和謝意,正是有了這樣的機會,像我這樣的教師才能得到鍛鍊和提高,使自己對語文教學有了更深更真的認識,期望以後這樣的機會多一些,促使我們這些年輕教師更快的進步。為我們的語文教育事業更好地發展盡一份力。

  4、教學中還可以採用其它的訓練材料例如(1)一個著名的教學案例:冰化了是什麼?學生回答是水當然對,但是回答是春天的更加值得讚揚。(2)薛譚學謳:原意是學無止境(褒義);新讀新解是學習是為了使用,一輩子學習而不離開學以致用,那麼這種學習又有什麼用呢?(貶義)。

伊索寓言的教學反思2

  今天的語文課上的是《伊索寓言》中的'《牧童和狼》以及《蟬和狐狸》。

  上完課覺得今天的課前半節上得很順利,也就是《牧童和狼》這則寓言故事的教學很順。而第二則故事稍微遜色一點。主要是感覺教師的教學意圖和學生的接受方面存在一絲不融洽。反思一下,覺得主要問題在於教學設計。

  第一篇故事的教學,採用順著課文的敘述順序來進行。一段一段導讀下來,重點的地方引導學生感悟和體會,指導好朗讀。寓意的理解隨著故事的結束自然領悟。這樣教學的好處是順文而導,水到渠成!學生理解和接受得較好!而且整個感受文字的過程,是隨著作者的敘述,學生饒有興致地讀下來,學生學得有興趣,感受收穫頗多!

  第二則故事的教學,我採用直奔主題的方法。首先揭示表述寓意的一句話,“一個聰明的人,總能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讓學生默讀全文去找一找,文中的“蟬”從哪些人的災難中吸取了教訓?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答案!對於寓意的理解也基本上結束了。但在反饋環節中,我卻明顯感受覺到學生對於寓意的理解是不到位的。反思一下,覺得這樣的教學設計,對於學生來說更多的只是在尋找答案,缺少了品位語言的過程,沒有了完整感悟文章的過程,因而顯得枯燥無味。況且這些答案學生一讀文章也能很快地知道了,沒有多少探究的價值。同時,由於打亂了課文的敘述順序,學生對事情發展的前因後果也不是特別明瞭。由此看來,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採用直奔主題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我想:今後對於按事情發展順序敘述的文章,採用順文而導的方法會更有利於教學的順利展開,有利於學生更全面地理解文字、感悟語言!

  授課是為了引起學習者的知識上的認同,情感上的共鳴,還是為了教學環節的花哨,過程的與眾不同?值得我們思考.

  無論什麼,過程總是最美。有時直奔主題的不僅僅是教學,還有為了一些目標而一大步浮躁的踏過生活。在尋找人生明亮的位置時,我們卻常常忽略了一路最美的風景。美麗的,就在眼前,就在我們稍稍側目的那一瞥裡。

伊索寓言的教學反思3

  《伊索寓言》三個短小的故事,深深地吸引著學生,讓人情不自禁地要循著故事情節讀下去。故事結尾,一句精煉的話語道出寓言的深刻內涵,引發學生去思考,去回味。為了使得教材的有效性得以更好的發揮,我在教學中進行了這樣的嘗試:

  1.充分發揮想象。寓言故事的短小,也就常常會有一些可供學生進行想象的空間存在。例如《狐狸和葡萄》一課,狐狸會想盡辦法吃葡萄,於是我就讓學生聯絡上下文進行合理想象。學生興趣來了,盡情地交流:有的學生說: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後猛地跳起來,但卻失敗了。有的學生說:它拿來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還是不能夠著。有的學生說:它用向葡萄扔小石子,可它的瞄準水平實在太差,一個也沒有砸下來。還有學生說:它去爬葡萄架,可支葡萄架的棍子太細太軟,它的爬樹的本領又不行,幾經努力還是失敗了。學生的想象力讓我欣喜,然後我再讓學生體會狐狸此時的心情,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有了前面充分的理解作鋪墊之後,故事的寓意學生自然而然就說出來了。

  2.恰當運用表演。在語言故事《牧童和狼》中,先後寫到了牧童的兩次大叫。我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透過對語言文字的體會,自己琢磨這兩次的大叫有什麼不同。有所體會之後,讓學生開始表演了。最後在出色的表演中學生揣摩到了牧童的心理,肢體語言傳遞出的是他們對牧童否定,對寓意的深刻領會。

  3.注意故事對比。《蟬和狐狸》與我們曾經學過的故事《狐狸和烏鴉》有其相似之處,但一貫被視為狡猾的狐狸在這則故事中沒能實現自己的心願。抓住這個不同結局,我引發學生進行思考:為什麼烏鴉會上當而蟬沒有呢?這個以舊帶新話題吸引了學生,他們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時,自覺地探究出蟬的聰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訴我們的深刻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