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故鄉》的教學反思

《故鄉》的教學反思

《故鄉》的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故鄉》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故鄉》的教學反思1

  《故鄉》作為經典作品,有很多優秀教師對此進行深入研究,而且也有很多經典的案例,但是各個教學設計也常常離不開人物分析和主題分析。而且由於文章很長,一般需要三課時才能解決。

  我反覆閱讀文章,雖然這樣的文章自己也已經上了多次,但是每次總是有新的感受和觸動。本教學設計從理念和文章處理上希望有以下幾個突破。

  1、努力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學習。到了初三發現很多學生已經不再參與我們的課堂,哪怕是很簡單的內容也不願意,因此想透過小組學習和導學形式,逼迫這部分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這一點我覺得效果也是可以的。

  2、努力想讓學生思考,儘可能讓教師的教授放到第二位,讓學生自主去感受、體會和表達,那樣雖然可能不成熟、不完整,但比教師雖然精彩的分析,實際上效果更好。不過在本節課中,這方面的目標沒有達成,學生的思維容量不夠,語言表達和書面表達訓練不到位。

  課文解讀方面:

  1、努力想不破壞文章的整體性,以“悲哀”為情感基調,分析悲哀的具體原因,然後過渡到環境描寫和人物分析來。

  2、人物分析想透過學法指導,引導學生再度深入文字,自主比較分析閏土的前後變化,從而歸結人物命運的原因,直至挖掘文章主題。

  不過設想雖好,但是操作中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導致教學流程不夠流暢,學生表現不夠理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1、教學切入不夠明確,對文章的感情基調的把握,由於學生未能深入文字,讀出自己的感受,僅僅兩段文章的朗讀,未能引導學生進入文字,導致時間浪費,教學流程堵塞。

  2、學生學情瞭解的還是不夠準確。情感基調的把握,環境描寫的作用分析等都沒有設想的那樣順暢,對學生學情有一定的高估,還有小小組形式使得個別原本上課比較積極地學生表現機會不足,無法進入良好的教學情境。

  今天的課對人物分析進行的深入探究,表格形式還是非常有效,精讀描寫中年閏土的語言,學生的反應良好。說明細讀文字仍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方向,但是如何實踐還需要我們一起努力。

  《故鄉》的教學反思2

  《故鄉》是魯迅寫的一篇小說,對於現在的初中生來說,理解他的文章是有一定難度的。怎麼選擇切入點是教學成敗的關鍵。為了便於學生的理解,我慎重的選擇切入點。

  因為這是一篇小說,我從小說的三要素中的'人物入手。這篇小說中作者主要刻畫的就是兩個人物:閏土、楊二嫂。我以此為切入點,透過對這兩個人物形象的分析探究小說的主題。讓學生找文中對這兩個人物描寫的句子,然後分析人物形象。讓學生自己去探究造成人物性格發生巨大變化的深層原因。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是引導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最好的素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最好的材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分析,學生們探究的結果還是很不錯的,其實放開學生的手腳,他們有時真的會給你一個驚喜。我趁熱打鐵,把文章最難理解的一部分拿出來讓學生去質疑。然後大家討論,分析。雖然學生有時提出問題沒有任何價值,但是這也證明他們是在思考,只是他們思考的深度不同。

  第二步就是引導學生分析寫作特色,有幾點學生自己是能說出來的。例如:對比手法的運用、(對人物的描寫)對自然環境的的描寫。有些則需要老師的引導。學習這篇課文我覺得我的教學切入點選擇的較好,但是沒有引導進入深一層的分析,就是對主題的探究。這一塊在教學上我浪費了寶貴的時間。第二課時我才引導學生去探究。有時講課時,控制不好拓展的範圍。拓展的內容雖然對學生的成長很重要,但是與課文內容又沒有多大的聯絡。

  魯迅文章的教學還是存在著一定的難度,但是隻要自己在教學中不斷的反思一定可以做到熟能生巧,在今後的家教學中也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教無定法,只要自己始終用心,始終有一份責任心在,我相信我的教學水平一定能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