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二年級語文雷雨的教學反思(精選7篇)

二年級語文雷雨的教學反思

二年級語文雷雨的教學反思(精選7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二年級語文雷雨的教學反思(精選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二年級語文雷雨的教學反思1

  《雷雨》是一篇寫景的短文它的條理清晰可分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後三部分。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除了注意到完成識字、朗讀的重點外還針對這兩部分作了不一樣訓練目的的處理。

  “雷雨前”為了讓學生能充分體會到烏雲密佈、狂風大作、電閃雷鳴的緊張氣氛我結合課文的情境朗讀,讓學生感受情景,引導學生注意其中幾個動詞,如“壓、亂擺、垂、逃”結合語境來體驗輔以直觀的動作演示或經過刪減、替換詞語來比較學生很快受到感染。

  “雷雨中”重在體會雨由小到大的變化過程這個變化緊扣兩個詞語“越……越……”、“漸漸地”經過朗讀音量大小、語速的控制將雨由小到大、由大到小的過程展現出來配合用詞造句體會事物發展變化。並且讓學生充分地說“越……越……”這一句式。

  “雷雨後”一部分利用插圖觀察、想象雨停了,讓學生感受理解。

  上完這篇課文後我感覺學生對“雷雨中”一部分的掌握情景最好。首尾部分的詞語用得很生動但由於我總是擔心學生說不好表達不清在引導體會時過多地去細緻描述反而對學生的思維構成了限制沒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雖然我注意到對學生語感的訓練但對好詞好句的積累沒有落到實處。另外這篇短文的資料對二年級學生來說趣味性並不是很足如果抓住雷雨前後小動物的表現插入擬人化的語言、心理描述訓練我想在激起童趣的同時又能加強對詞句的形象理解可能效果更好些。

  二年級語文雷雨的教學反思2

  《雷雨》這次課堂教學活動留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儘管我非常投入地走進課堂,可是課後細細回味課堂中的每一環節,雖然不乏有成功的地方,但許多疏漏和處理不當的地方也清晰的展現出來。

  本節課我注重識字教學,識字教學效果比較顯著。採用多種形式進行識字教學,如自主識字,合作識字,在具體語境中識字,降低了識字教學的難度,突破生字教學的難點。尤其讓學生交流識字的方法,不僅讓學生體驗分享的快樂,還讓學生學會借鑑他人的學習方法,豐富了學生的識字經驗,增強了他們的識字能力。同時,為他們以後的識字提供了更多的方法、渠道,使他們有“法”可循,有“法”可用。

  引導學生細細地“品”讀課文。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品詞析句。如理解句子:“滿天的烏雲,黑沉沉地壓下來。”採用多種手段體會“壓”等詞語,讓學生感受雷雨前的自然現象的變化。做到“讀中感悟”而非“感悟後讀”。教師範讀,師生互評,體現了學生的學習地位,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朗讀,學生透過不同的聲音來體現雷雨這種奇異的自然現象,感悟到大自然的神奇和作者語言的精煉、優美。

  從本次教學中讓我意識到今後應該在這些方面努力:

  1、朗讀訓練的層次性。雖然課堂上重視了朗讀訓練,讀的形式也比較多。但是朗讀的層次性不強,大多數學生沒有達到一遍比一遍讀得好,一遍比一遍有進步的效果。在感悟的基礎上還要加強朗讀指導。此外朗讀的指導評價還遠遠不夠,評價語言也比較匱乏。

  2、對文章的把握力不夠、教學機智仍然欠缺、對教材的處理有點散等等。教學環節不夠清晰,有些環節的時間可以縮短一些。

  3、教學本課時,還沒到雷雨季節,學生切身感受不深,上課時,由於教學條件的限制,應該多采用一些多媒體資源,加深學生的感受,學生的語言就不會顯得蒼白無力了。

  這次教研活動,使我深刻意識到教師的教學基本功,自身素質的高低,對語文課成敗關係重大。今後,我更需要的是不斷地努力,只有我們為學生搭建起足以讓他們展示舞蹈的平臺,學生才能還我們以精彩!

  二年級語文雷雨的教學反思3

  本篇這篇課文用精煉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語言生動優美,內容條理清晰,插圖形象生動,學生在看插圖讀文字的過程中把看圖與讀文有機結合起來去感受,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後的不同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觀察自然現象的慾望。

  對於本篇課文的第一課時教學,我一開始就沒抱多大信心,在內容安排上,我總覺得自己安排了太多,而且有鑑於頭幾次一直未將寫字安插進入課堂,所以又下決心在本節課一定完成四個生字的書寫,就這樣自己在糾結、矛盾、取捨中進行著本節課的教學。

  課堂進行的頭十幾分鍾,一直很順暢,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這都在自己的掌控之內,心中不免偷喜。但是,一到默讀課文,給課文劃分層次,自己就亂了陣腳,孩子們開始七嘴八舌,議論紛紛,有人已經坐不住了。就這樣,剩下的時間裡,我就硬撐著,自己管自己講,孩子管孩子聽,課堂的失敗再一次顯現出來。

  對於本堂課,我認真聽取了三位新老師和童老師的點評和建議。對於我的課,老師們肯定了我在識字教學上花的心思,這是最鼓舞我的地方,而讓我最值得反思的問題在於兩方面:

  1、課堂常規上的嚴重不足。課堂常規一直是我苦惱的問題,今天是真實的反映了我們班學生在我的語文課上的本來面目。我想最主要原因還是在於自己在班級管理上的不夠重視,在學生學習習慣養成上的'不夠嚴格。童老師針對我的情況還給出了相關建議,希望我在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指令清晰”,讓孩子明白該做什麼事。對於自己班級所暴露出來的問題,我感到難過,但又為之慶幸,終於能發現自己的不足,以後可以對症下藥了,這不就是培訓所帶來的最大的效益嗎?

  2、對於語文教學,不能將簡單事情複雜化,已不能將複雜事情簡單化。譬如《雷雨》一課中,雷雨前中後的劃分學生出現了小小的議論,而我卻不予重視,一言帶過。在這裡,我就犯了“複雜事情簡單化”之大忌,對於這一分段的過程,童老師建議最好以通讀課文為基礎,再以有沒有雨為依據,探討雷雨前中後到底應該劃分到哪裡。

  本堂課上,因為考慮到時間的問題,自己在精讀“雷雨前”這一部分時,刻意跳過內容的講解,直接銜接到寫字教學,所以導致本堂課顯現得那麼不完整,真是顧此失彼,失敗極了!這完全是自己在備課時就沒有考慮好的問題,所以這次會所課下來,感覺一下子暴露了很多問題,真的該好好反思反思,動動腦筋了!

  二年級語文雷雨的教學反思4

  《雷雨》這篇課文以簡煉的語言,形象地描繪了一幅夏日雷雨圖。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順序,清晰地展開陳述,三部分特徵鮮明,寫景細緻逼真,引人入勝。激起了學生對大自然的深刻體驗,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熱愛自然的熱情。

  《雷雨》這節課的教學,我結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課前佈置他們去收集關於雨的資料,因而在拓展時學生十分進取。初讀課文,自學生字的設計,我體現了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學習理念。在識字、寫字的環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習慣。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經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把學生的學習引向深入,讓學生充分經歷學習過程:學生按“雷雨前”的學習方法學習“雷雨中”和“雷雨後”兩部分資料,體現了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使學生理解了課文資料,體驗到了自主、合作學習帶來的歡樂。

  另外本節課我很注重朗讀訓練,記得有一句話這麼說著;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當在朗讀上。於永正教師也說過:語文是讀出來的。誠然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讀得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資料理解了,文章蘊涵的情感體會出來了。新課標也強調“讀”的重要性: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所以,這堂課我讓學生讀了很多,有第一次和課文見面的初讀,有生字詞語寶寶認識後的再讀,有講讀課文時的精讀,學生讀的形式也在發生著變化;有自我讀、有小組讀、有個別讀、有團體讀等多種形式,整堂課書聲琅琅,學生讀出了正確,到達了流利。

  都說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上完本節課時,總覺得有許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如:在引導學生說下大雨時,還有哪些東西也看不清了,學生說的範圍較窄,而我又沒有及時地進行引導,使得這一環節有點脫節。

  二年級語文雷雨的教學反思5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強調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強調了語文學習是個性化的行為,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個性化學習方式。我在執教《雷雨》一課時,改變傳統的單純接受性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學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經過這一節課的鍛鍊,我覺得自己有了很大提高。為了上好這節課,我對學生做了充分的訓練,在訓練學生的過程中,不僅他們掌握了一定的識字方法,擁有了識字能力,而且他們的反饋對我的教學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學生們喜歡的,就是我們正要教學的。透過這節課,我有幾點感觸,接下來我從這幾方面來談一談:

  一方面我感覺到學生們現在能自主地到前面來抓重點講解生字,但有些學生的表達能力還有待於我今後再進行訓練。有幾個學生的想法很好,可一到前面來說的時候,卻表達不清。我想在今後我可以鼓勵他們多讀一些自己喜歡的課外書,讀的方式最好是大聲地朗讀,透過這樣的訓練,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鍛鍊了他們的用詞造句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靈活巧妙地掌握了所學知識,可謂一舉多得。

  另一方面我看到了自己基本功仍需要練習,就象李校長說的,要想上出一節成功的識字課,首先教師的字要漂亮,針對這個情況,我想每天抽半小時的時間來練習自己的粉筆字和鋼筆字,每天鼓勵學生也抽半個小時的時間練習鉛筆字和粉筆字。而且每天無論是上課的板書,還是平時的小事記在黑板上,我在書寫時首先要做到工整、仔細,讓學生平時就意識到字應該怎樣寫,怎樣寫才能寫好。我想日久天常的訓練過後,學生們和我的字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另外我還認為學生們在小組合作這方面有很大的進步,我覺得他們的傾聽能力比以前加強了,而且他們在小組合作中相互配合得也越來越好了。因為在小組合作中,他們體會到了合作的樂趣,所以他們也願意以這種形式來學習,並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學習方式。無論今後上每一節課,我們老師都應充分尊重學生們的選擇,滿足不同的學習需要。這樣,學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便能積極地參與教學過程;同時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交流,既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又可使學生注意學習方式的最佳化,也讓老師從學生的多角度思考中受到啟迪,得到提高,從而使教學的過程成為師生積極互動、共同提高的過程。

  二年級語文雷雨的教學反思6

  《雷雨》是人教版第四冊的一篇看圖學文。本文用精練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下面談談自己教學後的一些想法。

  在這篇課文中,雷雨前和雷雨後的景象寫得較具體,而雷雨中的景象相對來說寫的簡單了些。因此,在教學時,雷雨中的景象我講得比較少。重點講的是雷雨前和雷雨後的景象。為了體現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我在每一段課文引入上下了功夫。教學“雷雨前”時,我讓學生聽雷聲,看閃電,感受“雷雨前”的緊張氣氛。教學“雷雨中”時,我讓學生看課件,聽大雨嘩嘩的聲音,並不時穿插轟隆隆的雷聲,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在教學“雷雨後”時,我請學生欣賞課件,聽蛙鳴、蟬叫、鳥啼等各種自然界的聲音,並配以優美動聽的音樂,看精美的圖片,彩虹,太陽……感受“雷雨後”的美麗。就這樣,我把學生帶進文字,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引領他們感受大自然的變化,激起他們探究自然奧秘的慾望。“雷雨中”這一段我用請學生欣賞課件的方法引入,讓學生身臨其境;“雷雨後”這一段我採用的引入方法是:請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配樂朗讀,引領學生展開想像。

  在本文中,有些句子用詞非常精煉。於是,我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品詞析句。如理解句子:“滿天的烏雲,黑沉沉地壓下來。”我出示圖片讓學生看(畫面上厚厚的黑雲籠罩著整個天空,天色十分昏暗),隨即引導學生:在這個句子裡,你覺得哪個詞語用得好?為什麼?滿天的烏雲壓下來,給你一種怎樣的感覺?然後又引導學生把這種害怕的感覺方到句子裡讀,充分感受雷雨前的緊張氣氛。再如理解句子:“一隻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我先請學生欣賞課件,理解蜘蛛為什麼要垂下來。然後請學生來噹噹這隻害怕的小蜘蛛,讀讀這句話,體會“雷雨前”小動物的不同反應,從而進一步理解雷雨真的要來了。……現在想想,學生那天的朗讀真的很精彩,他們對文字的理解也是精彩絕倫。

  當然,這節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對“雷雨中”這一環節處理過於簡單,如果能引導學生展開想像:“透過茫茫的大雨,你彷彿看到了什麼?”這樣一來,這一環節會變得更豐滿。在教學“雷雨前”時,只考慮到品詞析句,指導朗讀,引導感悟,忽略了教材的整體性,教材處理有點散。而且,雷雨前的景物變化是緊密聯絡的,當時備課的時候,這一點考慮得不夠周全。

  二年級語文雷雨的教學反思7

  《雷雨》是小學語文課標人教版二年級下冊中的一篇文章,課文用精煉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讓學生透過學習課文感受到了天氣的變化和大自然的神奇。

  在學習“雷雨後”這一部分時,讓學生自由讀一讀課文,並說說透過朗讀知道了什麼,學生們都認真讀書,課文中所描寫的雷雨後的景色全找了出來。在學生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追問:“你們覺得這部分課文中哪些字詞用得好呢?為什麼?”這實際上就是引導學生自己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這樣學生的興致很高,紛紛舉手發言,說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有的說:“我認為‘掛’字用得好,這個字讓我們感受到彩虹像一條五顏六色的綢帶掛在天空,美麗極了。”還有的說:“我覺得‘坐’字用得好,坐著是很舒服、很快樂的,這個字讓我感覺到蜘蛛很悠閒、很自在。學生不僅理解了詞意,而且懂得了用法。有的學生還能將前後文對照著說,比如“坐”一字,學生對比前文的“垂”字,自然就理解了雷雨前後的不同,不用老師說,就能很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自讀自悟、透過重點詞語理解課文的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品詞析句的能力,為今後的寫作打下基礎。

  在本節課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訓練能力。用“越越”、“漸漸地”說一句話。這兩個句式都是學生以前學過的知識,在這裡既是對學生知識點的複習鞏固,也是增強學生自信心的最佳時機。在體會雨後景象後,讓學生說說假如你是那隻鳴叫的蟬,是那隻坐在網上的蜘蛛或是那隻快樂的青蛙,你會說些什麼呢?學生透過看動畫等活動,有了深刻的體會,說起句子來就不會顯得蒼白無力了。這樣一方面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想象的空間,抒發出自己的情感體驗;另一方面也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將閱讀文字與說話訓練相結合,實現了語文學科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在指導朗讀教學雷雨前這一部分時,我透過讓學生感受動畫,做“壓”“垂”的動作進行指導,學生興趣濃厚。在指導雷雨中這一部分時,我抓住了重點句子:“譁、譁、譁,雨下起來了。”在這一環節中,我提倡讓學生進行個性化朗讀,如:有的學生用拍手打節奏或小手輕拍桌子等透過不同的聲音來體會雨下得很大。

  都說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上完本節課時,總覺得有許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如:在引導學生說下大雨時,還有哪些東西也看不清了,學生說的範圍較窄,而我又沒有及時地進行引導,使得這一環節有點脫節。在請同學們與老師看板書複述課文時,語言不夠精煉,隨意性較大,使這一環節沒有達到我所預設的效果,這主要是教師本身的隨機教育能力欠缺的問題。

  以上是我在教完本課後的教學反思。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應該更加地努力,使自己的課堂更富有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