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揠苗助長》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1

  師:當農夫的兒子看到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他會怎麼做呢?課文中沒寫,同學們能不能開動腦筋把這個故事繼續下去呢?

  生:農夫的兒子一定會跑去向他的父親問個究竟。

  師:是呀。我們來演一演當時的情景吧。我來扮演農夫,誰願意扮演兒子?

  (學生們紛紛舉手)

  師:好!你們先討論一下:農夫的兒子該怎麼演?父子倆會說些什麼?然後選一位同學當代表上臺表演。

  生:父親,你快去田裡看看吧!咱家的禾苗都枯死了!

  師:小孩子家,瞎嚷嚷什麼!待我去瞧瞧。咦,這是怎麼回事!昨天還好好的……

  生:父親,你昨天到底做了什麼呀?

  師:我不是看到咱家禾苗老不見長嘛,為父就想出一條妙計來:把禾苗一棵棵往上拔。整整忙了我大半天呢,可把我累壞了。雖然累壞 了,但值!你沒瞧見,那禾苗棵棵都長了一大截呢!

  生:還“值”呢?現在禾苗都枯死了,你還覺得“值”嗎?

  師:為父也想不通啊,我的辦法明明很管用,現在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生:父親,難道你真的不知道禾苗是要自己長的嗎?你這樣做分明是在幫倒忙!

  師:唉,為父不是嫌它們長得太慢嘛!

  生:禾苗長高、長大需要一個過程,要耐心一點.就像我們學生一樣,不也是一天一天慢慢長大的嗎?怎麼可能一夜之間就長大成人呢?

  師:哎,聽你這麼一說,我倒想起一句話:一口吃不成一個胖子.你說是不是一樣的道理?

  生:還有“心急吃不得熱豆腐”。“欲速則不達。”

  師:等等,剛才你說得文縐縐的,為父沒聽懂。

  生:意思就是你如果急於求成,反而做不成事情,有時還會把事情弄糟。

  師: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唉,看來。我真是“老糊塗”嘍!還是我“兒子”聰明!

  ……

  課後反思到:揭示寓意是寓言教學的一個重點,而讓三年級的小學生理解含義刻的意,有時也是教學的一大難點。是教者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還是透過巧妙設計。啟發學生自主發現,得出結論?看似殊途同歸,實則反映了兩種迥然不同的學生觀和教學觀,效果也是大相徑庭。上述方法中,幫助學生不僅自己揭示了寓意,而且還輕鬆理解了寓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2

  今天,我設計並教學了《揠苗助長》一課,深感收穫頗豐,特反思如下:

  1. 設計思想

  這則寓言是家喻戶曉的作品,語言簡潔明快,內容生動有趣,勾勒出了古代一個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於求成,違背植物生長的規律,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著重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語句,插圖,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讀懂課文。在本課的教學中,設計了一些情景。在理解人物焦急的心情時,我讓學生抓住詞語:巴望、轉來轉去、自言自語、急忙,透過朗讀來體會,然後出示句子“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自言自語地說:‘我得想個辦法幫它們長。’挑一個學生把轉來轉去和自言自語用動作表演出來,這樣學生理解就更容易。另外,在理解詞語:筋疲力盡和喘氣時,我讓學生實際表演,彎腰模擬拔禾苗100棵,邊拔邊數,然後而後夥伴交流感受,這樣筋疲力盡和喘氣兩個詞語學生一下子就理解透拉,並且會用。

  2、在領悟寓言所表達的道理時,我讓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和夥伴交流,把自己看到的植物生長的過程, 自己發現的一些事物的規律說一說,並從本寓言中去領悟寓意。例如:有學生說,人的生長過程需要很長的時間,我們不能把人吊起來天天拉他的胳膊和腿啊,這樣人是長不高的。從而談就得出這樣的結論:做任何事不要著急,要按事情的規律去做。

  總之,“設景入境,對話生成”是這節課文教學成功的原因,

  在教學方法上大膽嘗試新的教學模式,積極調動學生的參與,注重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互動,師生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從而使師生達到共識、共享,實現了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獲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不足之處是:學生雖然參與活動比較積極,興趣也很濃厚,但是在讓他們自己表達時,語言的連貫性還存在一些困難。另外,有些學生在角色朗讀上還需要得到更多的訓練。在以後的教學中儘量做到完美。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3

  《揠苗助長》在品讀表現農夫急性子的語句時,學生感情把握非常充分,文章讀得非常有味道。語文課要有語文味,孩子能夠把句子讀得有感情,讀出語文味,這個過程,就是對語言文字的一種品味,消化,吸收,今天同學們表現非常好。

  1.讀準字音。

  古文中有許多生僻字、異讀字,如果不及時掃除這些障礙,將會對學生理解古文意思、領悟內涵造成一定的困難。學生只有在讀準難讀字的字音後,才能把文章讀得字正腔圓。在初讀這一環節,老師先讓學生自讀寓言,提出“讀準字音,讀通寓言”的自讀要求。之後,在檢查學生自讀情況這一環節,又非常注意發現學生的讀音錯誤,並及時糾正。

  2.讀出語氣。

  古文教學如果單純地講解古文意思,不但學生不易聽懂,反而會讓他們覺得枯燥、乏味,效果適得其反。新課程改革倡導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古文教學尤需如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都非常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的指導。第一句“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是故事的起因,比較難理解。老師從“方”字入手,透過師生對比的朗讀,讓學生體會鷸和蚌的動作非常迅速、敏捷。第二、三句“鷸曰:‘今日不雨,時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是故事的經過,老師主要採用的是分角色讀的方法。老師扮演“鷸”,抽一名學生扮演“蚌”,連讀三遍,老師(鷸)越讀越快,學生(蚌)也越讀越快,“爭”得不可開交,下面的學生大笑,都想來“爭”一“爭”。接著分小組分角色朗讀,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在自悟自得的朗讀中體會到了何為“爭”,如何“爭”,“爭”出了效果,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感受到了朗讀的樂趣,充分展示了“以讀促悟”的理念,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堂也有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1、要繼續重視教給學生學習古文的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古文,應該教會學生學習古文的方法,讓他們在今後的古文學習中有法可循,並逐步形成一種學習能力。

  2、學生接觸古文,應多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講講寓言故事,而不能僅僅停留在古文的字面意思上,這是初學古文的重點和難點。只有在此基礎上,學生才可能對課文有更深的感悟。

  3、朗讀的深度不夠。雖然賀老師已經注意到了對學生朗讀的指導,但還需在學生講清古文意思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品出味。要讓學生透過多種形式的讀,有節奏地讀,有韻味地讀,讀出感悟,讀出深意。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4

  這篇寓言故事很老了,基本的含義是教育人們萬物都有自身的發展規律,不可違背。但是一年級學生不容易理解這點。本單元主題是“願望”。和這個主題結合,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應落腳到人不但要有美好的願望和理想,還要有正確的奮鬥方法。我設計了讓學生分析這個農夫的思想行為這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在讀書、思辨的過程中明白道理,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

  我沒有用多媒體課件。語言本身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所以需要的不是再現情景,而是邏輯思維能力,是思維的廣度,是發散思維。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的確體現出了思維的不斷提升。他們不斷討論,傾聽,思考,爭辯。我都不置可否,沒有直接給出我的判斷。而是適時的給與引導。最終道理很自然地擺在大家面前,一點也不勉強。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5

  《揠苗助長》是一篇講讀課文《揠苗助長》教學反思《揠苗助長》教學反思。這則寓言勾勒出了古代一個可笑的人物形象。透過學習讓學生明白事物是有它自身的內部的發展規律,做事急於求成,違背常理,藉助外力,強求速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

  教材安排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讓學生讀懂課文,初步瞭解寓言表達上的特點,體會寓言包含的道理。

  這篇課文的教學要求是:

  1、學習生字,理解詞語

  理解寓言含義,回答課後問題。

  2.能正確流利的讀課文,培養學生閱讀寓言的興趣《揠苗助長》教學反思教學反思。培養學生的自學潛力。

  3、能流利地朗讀課文,部分學生能在朗讀的基礎上提出較有價值的問題。

  4、學習隨文識字的方法,嘗試邊讀邊想,做簡單批註的學習方法。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6

  1詞語的理解不夠到位,沒有深入細緻的讓學生理解分析。我應該採用逐字理解的方法讓學生明白透徹。使學生容易體會這篇寓言故事。

  2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只注重引導學生理解插圖、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卻忽略了最基本的教學方法-----朗讀。朗讀是理解課文的最好手段,我反而像故事裡的主人公一樣,做事急與求成,只顧把問題羅列出來要求學生解答,本來是想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課文,但卻把事情弄的更加糟糕,而且還造成他們學習上的困難和回答不出問題時心理受到的壓力。學生不懂問題更不懂答案,所以課堂氣氛較緊張。我應當讓學生多讀課文,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才能對他們提出問題並且要求他們解答問題。

  3我羅列出的問題沒能抓住重點,沒能對學生進行引導,問題比較瑣碎,導致沒有提供給學生更多思維空間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我應當將不必要的問題去掉,整理出重點問題,一步步將他們引導到寓言的含義上。

  4我本想讓學生在輕鬆、愉悅、活潑的課堂氣氛中學習,所以才自作聰明的讓這些根本不懂課文內容的學生對本課進行表演。

  這次的教學中,我由於緊張和上臺經驗不足,把原本備課時就規劃好的一些內容給忘記了,沒能將他們完全展現,望各位領導老師理解並給予指導、批評。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7

  這則寓言是家喻戶曉的作品,語言簡潔明快,內容生動有趣,勾勒出了古代一個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於求成,違背常理,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在本課的教學中,著重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語句,插圖,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讀懂課文。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設定了較多的問題去引導學生朗讀。朗讀是理解課文的最好手段,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語言和心理,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透過有感情地朗讀,再現了當時的場景,理解了人物。在對情節的深刻體悟中,讀出理解、讀出個性,解讀文字。但是在設疑的時候忽略了一個問題,沒有抓住重要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問題比較瑣碎,導致沒有提供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空間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其二,詞語的理解不夠到位,沒有深入細緻的讓學生理解分析。可以採用逐字理解或表演說話等方法讓學生明白透徹。

  第三,綜觀全堂課,教學設計不夠新穎,能吸引學生的成分比較少,可以採用讀完課文後,讓學生對本故事進行表演,以進一步理解詞語,理解課文。同時還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抓住課文的內在聯絡,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影響。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8

  《揠苗助長》是一則寓言故事,他透過古時候一個種田人想讓他的禾苗長得快一些,就想出了一個愚蠢的辦法——把禾苗往高處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告訴我們凡事都不能違背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成壞事。對於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說,讀懂這個故事的意思還是比較容易的。但要弄懂寓意就有點困難了。所以,在教學時,採用了以下幾步做法:一、以多種形式讀,逐步引導學生由讀通到讀懂,再到有感情的讀課文。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反覆地朗讀,文章的意思就不用老師多費唇舌了。二、為了弄懂寓意,在講完課文後,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每個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快高長大,如果此刻你的父母將你當小禾苗一樣拔高,你說行嗎?”學生都笑著說:“不行,不行。”老師再引導:“如果你就是種田人的親人或朋友,你會對他說一什麼?”學生會根據事物的生長過程去分析說:“禾苗也需要拔草、除蟲、施肥才能生長,不能違背了事物生長的規律,急於求成,反成壞事。”另外,還設計了續編故事,第二年,這位農夫有去種禾苗,他會怎樣做呢?讓學生透過續說故事,明白禾苗的生長過程。加深對寓意的理解,做什麼事都不能急於求成,要遵照事物發展的規律。透過老師的精心設計,學生學起來都會感到簡單了。

  老師也會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9

  教學這兩則寓言故事中,學生針對插圖與課文內容提了一些問題,想想還真有些道理。

  如《揠苗助長》這課,學生對著插圖提出質疑:“既然文中寫老農乾的是筋疲力盡,那為何圖中真在拔苗的他連一滴汗也看不到呢?不太符合常理呀!”針對課文內容,學生問:“既然是老農,應該是很有這方面的經驗才是,怎麼連這簡單的道理也不懂呢?是不是改成剛剛學種田的年輕人比較恰當呢?”

  如《鷸蚌相爭》這課,學生也對插圖存在質疑:“鷸蚌身旁不是有一塊大石頭嗎?鷸為什麼不把蚌甩向石頭,讓它破碎,不是可以美食一頓,又不至於被抓嗎?”針對內容,問:“既然雙方的嘴都被夾住,又怎麼能說話呢?”

  看對這麼一群善於思考的孩子,特別欣慰。雖然上面的問題都可以找到理由讓他們明白,但這些問題還是有一定的思考價值的。希望自己教出的孩子能有自己的思想,有個性,這樣社會才會不斷進步。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10

  寓言是一種用比喻性的故事來說明道理的文學作品,大都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含有諷刺意義和教育意義。

  《拔苗助長》是一篇含有深刻寓意的課文。就三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與認識能力,要理解文中的寓意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課堂必須創設一種與學生生活體驗直接聯絡的場景,讓學生去體驗、感悟,從而明理。

  語文學習應時刻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把語文帶到生活中。本片段的教學,透過讓學生回憶自己參加拔草的感受,利用已有的經驗體驗勞動的辛苦,再讓學生演"筋疲力盡"可謂水到渠成。這樣的教學,喚醒了生活場境在頭腦中留下的表象,溝通了書面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聯絡,引發了學生與語言文字的對話。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實現對語言文字的理解。

  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葉瀾教授也指出:"只有關注學生的潛在性,才會促使學生實現智慧和才能的發展。"在這裡我摒棄了以往教學寓言時,把隱含的寓意用語言向學生描述的做法,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演、去說、去感悟、去體驗,讓學生的思維盡情地拓展。在輕鬆、愉悅的表演中、笑聲中,他們的潛能得到前所未有的釋放。挖掘出了生活中許許多多的類似"拔苗助長"的現象,受到了深刻的啟發和教育,這些是我始料不及的,但這又彷彿是必然的,因為我給他們的不僅僅是翅膀,還給他們展翅騰飛的空間。

  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我想說,給學生一個空間,學生就能釋放潛在的才能,在課程改革的課堂中,"教教材"只會令課堂產生窒息,"用教材教"才能凸顯課堂的生機與活力。我們應拋開一切雜念,做課改全心全意的擁護者,去追求教學合一的境界。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11

  揠苗助長是一個成語故事。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用拔高禾苗的方法幫助禾苗長高,結果禾苗都枯死了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按事情的發展的客觀規律辦事,急於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在學習時,抓住“巴望自己田裡的禾苗長得快些”這一關鍵的句子展開閱讀,先找出描寫農夫的動作、神態和語言的詞句,從“巴望”“天天”“焦急”等語句上感受農夫內心的焦急;再抓住“終於”“急忙跑到田裡”等詞句體會農夫想到辦法後急切、興奮的心情。然後邊讀邊想:“農夫幫助禾苗長高的結果?禾苗為什麼沒有長高反而都枯死了?”從而理解“揠苗助長”的意思。

  這節課雖然在教學設計上有很多考慮,但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教師在一些環節的處理上不夠靈活,比如,在對每一段重點詞的處理上,因對課堂的時間把握的不太準確,害怕學生回答不上來,好幾個學生才能說對,這樣浪費時間。所以,直接把重點詞告訴了學生,這樣的問題設計的非常好,但是這樣的處理對學生課文的推敲訓練效果是非常微小的。在以後的教學生活中,我要多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隨時進行改正,提高課堂效果。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12

  《揠苗助長》是一篇講讀課文。這則寓言勾勒出了古代一個可笑的人物形象。透過學習讓學生明白事物是有它自身的內部的發展規律,做事急於求成,違背常理,藉助外力,強求速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

  教材安排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讓學生讀懂課文,初步瞭解寓言表達上的特點,體會寓言包含的道理。

  這篇課文的教學要求是:

  1.學習生字,理解詞語。理解寓言含義,回答課後問題。

  2.能正確流利的讀課文,培養學生閱讀寓言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3、能流利地朗讀課文,部分學生能在朗讀的基礎上提出較有價值的問題。

  4、學習隨文識字的方法,嘗試邊讀邊想,做簡單批註的學習方法。

  5、從語言中體會一個道理:做事情要遵循一定的規律;生活中要有美好的願望,也要有正確的奮鬥方法,才能達成願望。

  6、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寓言故事。

  根據我執教多年低年級的經驗,我覺得:二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對一些比較淺顯的詞語,已經能夠根據上下文的意思準確理解出來,較長的句子也基本能準確斷句,讀通順。

  於是,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以讀為本結合課文的插圖,理解重點詞句,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讀懂課文內容,較為成功地執教了這篇課文。

  回頭反思,我的基本做法是:

  1、自學過關、嘗試感悟。

  教學中,我注意採用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獨立閱讀的主動性,培養獨立閱讀的良好習慣。實踐證明,自學自悟學習方式在二年級課堂教學中適當滲透,是非常必要的,真正體現了“學生是主體”的原則

  例如:開課亦始,我就以“預習過關”的方式,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

  (1)、首先,我們來預習這則寓言,中有五道關卡擋在我們面前你能闖過去嗎?

  (2)、出示寓言大闖關,請同學們根據闖關要求試著預習吧!

  朗讀關:讀通課文

  字詞關:讀準生字字音

  理解關:利用字典或聯絡上下文試著理解:揠苗助長、巴望、筋疲力盡

  思考關:再讀課文,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提問關:對課文內容,你有什麼不明白的?

  (3)、這些關卡你能過嗎?你想過哪一關就在小組內認真展示一下,讓小組同學為你加加油!想過哪一關?試試看!

  2、注重朗讀,啟用感悟。

  讀、思、議是閱讀教學的三種重要手段,讀是前提,思是基礎,議是關鍵。課堂上進行多層次的朗讀並引進默讀訓練,是有效理解本則寓言所蘊含的深刻寓意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之一。

  在教學中,我合理運用朗讀這一“感悟媒介”,師生讀中悟情。特別是討論“巴望”能否換成“盼望”“希望”和理解“總算”等詞語時,透過朗讀引導使學生們達成高度的共識。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13

  《揠苗助長》這則寓言是家喻戶曉的作品,語言簡潔明快,內容生動有趣,勾勒出了古代一個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於求成,違背常理,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儘管內容簡單,但這是學生初次接觸寓言這種文體,所以承載著讓學生學會學習寓言方法的任務,也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因此在教學中側重於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語句,引導學生朗讀、感悟,並利用插圖,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讓學生讀懂寓言小故事,再感悟寓意,並引導學生在課後開展廣泛的寓言故事閱讀。第一輪磨課是在二(2)班,有些環節處理也不是很妥當,也缺少應變能力。如讓學生表演種田人焦急的樣子,可是焦急的表情學生很難表現,儘管在語言上進行了引導,但學生的表演還是稍顯粗淺;再如,第三段學習中讓學生透過“揠苗”體會“筋疲力盡”,可是部分學生覺得很好玩,並沒有深入體會。而且課堂容量太大,複述故事環節來不及完成。在第二輪磨課活動中,更重視了細節的處理。如生字“焦”的學習,“焦急”意思的理解。讓學生說說焦的意思嗎?學生自然理解不是很到位,再引導學生看圖片“看看最初的象形文字像什麼?”再引導學生想象“上面的隹在古代是鳥,在火上烤,會怎樣?”“要是這火在人心裡燒,會怎樣?”進而理解焦急的意思,找焦急的近義詞。“現在這把火燒到了種田人心裡,他是怎樣的?”再引導學生朗讀,讀出那種焦急的心情。而且在這堂課中,更重視了對學生反饋情況的及時調整,解決了第一堂課中的一些問題。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14

  《揠苗助長》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七單元中一篇課文,是一則傳統寓言。它展現了一個急於求成而揠苗助長的可笑而滑稽的農夫形象,讓學生明白做事不能急於求成,違反規律的道理。

  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如果讓他們自己說出來這則寓言故事的道理是比較難的,而且絕大多數孩子能懂得其中的道理可是很難用言語來表達,怎樣讓學生既明理又會表達呢?我是這樣設計本課教學的:揭題釋題--初讀了解大意--品讀體會“焦急”--感悟寓意--點明寓意。

  首先,從《揠苗助長》的課題著手,在圖片的輔助下,理解揠苗的意思,並從文中找出有關揠苗意思的句子。當學生明白揠苗的意思後,我適時追問: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裡拔是為了什麼呢?這樣讓孩子們理解揠苗助長的意思就水到渠成。緊接著我給孩子們一個問題:這個種田人為什麼揠苗助長?結果怎樣?孩子們明白了這個問題也就能說出故事的主要內容。

  其次,抓住關鍵詞句體會農夫的“焦急”。例如:說說“巴望”還可以換成什麼詞語?什麼叫“自言自語”?做做“喘氣”的樣子……對於句子“從中午一直忙到太陽落山”則透過3次不同層次的引讀體會農夫的焦急。在理解“筋疲力盡”的時候不是死板地用語言來解釋,而是讓學生看圖想象農夫拔完苗會有什麼感覺,這樣就非常自然貼切地理解“筋疲力盡”了。整個板塊教學中, “讀”貫穿始終。我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如:自由練讀、指名讀、範讀等,做到了在讀中“悟”,在讀中“思”,在讀中“說”。既培養了朗讀的能力,又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

  最後,借用植物生長規律的經驗,引導學生體會寓意。寓言常常是以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因此,理解寓意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對於二年級的學生而言讓他們說出故事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比較難。因此,我先讓孩子們觀看番茄生長的錄影後讓他們說說自己從錄影中明白了什麼?再追問孩子文中的這個人犯了什麼錯誤?當孩子們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其中的道理時,我再做稍微引導,如此一來,孩子們就能明白其中的寓意。

  一堂好課應該是一堂真實的紮實的有爭議的課。在這節課中,也存在著很多的不足。設計好教案後,總習慣於按照教案一步一步走下來,時間來不及了,就開始為了完成教案中的設計開始趕教案。學生在對於《揠苗助長》的寓意沒有理解透徹的時候,就可以再多花些時間,讓學生讀書、思考、討論,而不是為了一定要把後面的趕完而匆匆了事。其實上課就和生活一樣,很多時候不可能面面俱到,這就要我們學會放棄,先把前面一步紮紮實實打牢,再往後走。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15

  一、談話

  師:小朋友們喜歡寓言故事嗎?你們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

  生:狐狸和烏鴉

  生:獅子和蚊子

  生:狐狸和葡萄

  師:寓言都很簡短有趣,又都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我們書中的第24課有兩則寓言。今天我們學習其中一則

  (揭示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

  師:這裡的苗助長分別是什麼意思?

  生:苗是禾苗,助是幫助,長就是長大啦。

  師:對。如果你想讓自己的禾苗長得快些,有什麼好辦法呢?

  生:我要給它澆澆水,施施肥。

  生:我還要給它拔拔草呢。

  生:我想我只要把禾苗稍微拔起一點點就行了。(眾笑)

  師:古時候的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為了讓禾苗長大,用的辦法和我們劉青松小朋友想的辦法是一樣的,拔苗。拔苗又叫

  生:揠苗。

  師:揠苗助長又叫

  生:拔苗助長。

  師:拔苗真的能讓禾苗長大嗎?開啟課文,自己輕聲讀讀,讀到你覺得很有意思的地方就多讀幾遍。

  師:誰來讀?你覺得哪兒特別有意思?讀給大家聽。

  (學生分別選擇了文中的自然段閱讀。其中樊知陽小朋友把納悶的納讀成耐,讓小朋友一起幫助他讀了第三遍後讀正確。)

  三、究因

  師:這真是個有意思的故事。農夫費了很大勁去拔禾苗,為什麼禾苗都枯死了呢?那還得從他種了禾苗後說起。誰來朗讀第一自然段,看看農夫種了禾苗後是怎樣的心情?(一生朗讀。)

  生:他種了禾苗後十分焦急。

  生:我也是這樣想的。

  師:自己讀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圈畫,你們是從哪兒看出他急著想讓禾苗長大的?(學生認真的讀書,圈畫。)

  師:你們是從哪兒看出他很急的呢?

  生:他天天到田邊去看禾苗呢。

  生:還有巴望也看出他很急。

  生:他覺得禾苗一點也沒有長。

  師:是總覺得禾苗一點沒有長。

  生:還有十分焦急中也看出來的。

  師:小朋友們真會讀書。讀到巴望這個詞,你好象看到了農夫什麼樣兒?

  生:我好像看到他在田邊轉來轉去呢。

  生:我也好像看到他彎下腰在一棵禾苗前面眼巴巴的看著。

  師:我們讀書就要這樣讀。讀著讀著好像看到了書中的人的樣兒,這就叫讀進書裡去了。我們朗讀這一段時,就要邊讀邊想像他著急的樣兒。(指導朗讀第一句。)

  師:自己再讀讀這一段,讀到哪兒你又好像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生:讀到他天天到田邊去看,我好像看到他天矇矇亮就去看禾苗。

  師:今天去了明天去嗎?明天去了後天還去嗎?大後天呢?

  生:去的,都去的。

  師:你們聽到他和禾苗說了什麼了嗎?

  生:他說:禾苗呀禾苗,你怎麼長這麼慢呀,我都快急死啦。(眾笑)

  生:我聽到他在大聲說:禾苗呀禾苗,你再不長,我可要採取措施啦。(眾笑)

  師:農夫的樣子都被我們看到了,他對禾苗說的話也被我們聽到了!下面看老師寫十分焦急的焦,看下面的四點像什麼?

  生:(恍然大悟)像流下來的汗。

  師:像誰幹什麼去流下的汗?

  生:像農夫著急的去看,跑得很快流下的汗。

  師:真像,還像什麼?

  生:還像火。

  師:這把火在哪兒燒呢?

  生:在這個農夫的心裡。

  師:對呀,他急得呀,心裡火急火燎的。還像什麼?

  生:還像小禾苗,上半部分好像農夫在田邊轉來轉去。

  師:嗯,還像什麼呢?

  生:還像農夫去看禾苗,他跑得飛快,兩隻腳都變成四隻腳啦。(眾笑)

  師:咱們祖國的漢字多麼形象,能讓我們產生許多聯想呢。在書上描紅寫一個焦字。注意寫好這四點。

  師:我們再來讀這一段,看誰能把他焦急的樣兒讀出來。誰來讀?(一生朗讀。)

  師:可他總覺得禾苗一點兒也沒有長,心裡十分焦急。 這一句讀得還不夠。禾苗是真的一點也沒有長高嗎?

  生:不是的,禾苗在長,但是天天去看,是看不見它在長的。

  師:為什麼他總覺得禾苗一點兒也沒有長高呢?再讀讀。(該學生再讀。)

  師:這一回好多了。你臉上的表情就告訴了我。咱們一起讀。(老師提示):如果你覺得就是這個人,做做動作也可以。

  師:說一個人急還有好多成語呢。老師向大家介紹幾個(詞卡揭示:迫不及待、急於求成、急不可待、操之過急) 一起讀一讀。

  四、感悟

  師:農夫是這麼的操之過急,覺得禾苗是一點兒也沒長大。於是他開始想辦

  法了。他想啊想啊,好不容易想出了一個辦法,是什麼?

  生:拔苗!

  師:他是怎麼拔的,對於這個辦法你們有什麼看法呢?和同桌說說你的看法。

  生:他是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的。我覺得他很傻的,禾苗應該在土裡自己長大的呀。

  師:你說得很有道理。

  生:我覺得他的做法是不對的,你想讓禾苗長大,只有認真去種呀,比如給它施施肥啦,澆澆水啦。把苗拔起來,禾苗不是吸收不到營養了嗎?

  師:劉青松,一上課你說也想把禾苗稍微拔一點點的,現在聽了大家的話,有什麼想法沒有?

  劉青松:我不想拔啦,拔苗要把苗拔死的。

  師:已經明白啦。可農夫不明白呀,他以為這是個好辦法呢。所以一想出辦法就急忙跑到田裡(提示:怎麼拔得?),從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累得(筋疲力盡)

  師:想一想,他累成什麼樣了?

  生:他累得骨頭都散了架了。

  生:他累得腰都酸了。(師:那叫腰痠背疼)

  生:累得連回家的力氣都沒有了。(師:那叫有氣無力)

  師:再來看這個疲字,是不是很容易記住了?(老師範寫疲字。用彩筆標出病字頭)

  生:哦,對的,他累得好像病了一場,一點力氣也沒有啦。

  師:他拔禾苗累得筋疲力盡。再來看看被他拔起的小禾苗,現在你們就是這一棵棵小禾苗了,你們會說什麼呢?

  生:我會說

  師:你就直接說吧。(眾笑)

  生:哎呀,疼死我啦,趕快把我放到土裡去吧。(眾笑)

  師:這棵小禾苗在傷心的哭呢!

  生:農夫呀農夫,你花了這麼大的力氣把我們拔起來,你會後悔的呀(眾笑)再過一年我們就可以豐收啦。(眾笑)

  師:不用一年的,只要幾個月禾苗就會長大,就會有收穫啦。可是農夫急得一天都等不及啦。

  生:你把我們拔起來,還想不想豐收啦?(眾笑)

  師:這顆小禾苗在氣憤地說。

  他可沒聽到禾苗的話,還滿以為禾苗都長高了呢!回到家,他興致勃勃地說──,

  師:(緊挨著疲字範寫勃字,並用彩筆標出勃字右半部分的力)剛才農夫還是筋疲力盡的,現在哪來那麼大的力氣呢?

  生:他一想到禾苗長高了,就特別高興。

  生:他以為禾苗長大了,力氣又來了。

  師:那好,讓我們把他興致勃勃說的話讀出來,他說話時一定還在用手比劃著。大家可以做做手勢,再興致勃勃地說

  五、明理

  師:禾苗真的長高了一大截嗎?他的兒子很納悶,心中會想什麼呢?

  生:真的嗎?一天功夫就會長高一大截嗎?

  師:第二天跑到田裡一看,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

  師:如果你就是農夫的兒子,看到禾苗全枯死了,心裡一定有許多想法,回去會怎麼開導你爸爸呢?農夫看到禾苗都枯死了,會傷心地說什麼呢?聽了兒子的話後,又會怎麼說呢?同桌想像一下,演一演,看誰最能讓爸爸明白自己錯在哪裡。

  (反饋表演:指名兩生表演。)

  師引導:兒子看到禾苗全都枯死了,就急匆匆地趕回家去

  兒子:爸爸,爸爸,禾苗全都枯死啦。

  農夫:不會吧,昨天還長高一大截呢。

  兒子:真的呀,不信,我帶你看看去。看,這是不是枯死的禾苗。

  農夫:哎呀,真的死啦?怎麼會死的呀?

  兒子:你把禾苗的根拔出來,它吸收不到營養就死啦。

  農夫:那趕快在禾苗的葉子上澆點水,讓它活過來呀。

  兒子:那可不行呀。

  農夫:怎麼不行?澆點水它就不會枯啦。

  (師見兒子愣住了,提醒:快告訴爸爸,禾苗是靠什麼吸收水分禾營養的。)

  兒子:爸爸,我告訴你,禾苗是靠根吸收水分禾營養的,現在根都死啦,再澆也沒有用啦。

  農夫:那怎麼辦呢?

  兒子:下回再種就不能拔苗啦。

  師:聽著兒子的話,看著眼前枯死的禾苗,想著自己拔禾苗拔得那麼辛苦,農夫好傷心,好難過,他嘆了一口氣說

  農夫:哎呀,早知現在何必當初呀(眾笑)拔苗是不能讓禾苗長大的呀。以後種禾苗我可得吸取教訓啦。

  (學生鼓掌)

  師:是呀,禾苗的生長需要陽光、水分和養料,在土壤中慢慢長大,這是禾苗生長的規律。他急於求成、操之過急,所以壞了事兒。這個寓言告訴我們辦其它事情也一樣,都急不得。

  現在這個農夫是懊悔不已呀,他發誓以後再也不拔苗了。到了第二年,農夫又種禾苗了,這回,他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訓。可是你們知道嗎,農夫種的禾苗最後又都死了,禾苗怎麼會死的呢?請小朋友們小組合作編一個新的寓言故事。看誰的故事編得棒。

  生:第二年,農夫又種禾苗啦,他吸取了教訓,不去拔苗。他想,兒子不是說過不能急嗎,就讓他慢慢長大吧。於是農夫不去管不去問,田裡長了許多雜草,禾苗的葉子上都是蟲子啦。最後,禾苗又死啦。

  師:真棒,你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

  生:不能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

  師:明白了,辦事情不能太性急,但是也不能走向另一端,為了怕犯錯誤,就連正常的事情也不去做了。

  六、拓展

  師:《揠苗助長》這個寓言故事是我國古代一個大學問家孟子寫的,離現在已經有兩千多年了。孟子的原文只用了短短41個字,可有意思了。聽老師吟誦古文。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師:今天學的寓言就是根據這篇古文來的。自己對照我們今天學的課文讀一讀,再看看下面的解釋。一定能讀懂許多。

  (學生練讀古文。)

  師:你讀懂了哪些呢?

  生:我讀懂了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就是我們課文中的第一第二自然段。

  生:我讀懂了茫茫然歸,就是很疲勞地回家了。

  師:小朋友的收穫真大,不僅讀了課文,還讀了古文呢。下面我們一起讀。讀的時候大家還可以晃晃小腦袋。(學生朗讀時,糾正讀音矣。)

  師:同學們,從遠古時代起,許多國家,許多民族中就有了寓言,像我國的古代寓言,古希臘的《伊索寓言》,俄國偉大作家克雷洛夫的《克雷洛夫寓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寫的《拉封丹寓言》等等,充滿智慧的人民又創造了許多現代寓言故事。(展示書籍),這些優秀的作品充滿了智慧的故事和話語。有興趣的,課後可以多找一些來讀。

  教後反思

  新課程改革倡導我們要給學生終身收益的東西。什麼才是讓學生終身受益的東西呢?我以為,文化的品質與素養應該是一種更加可以讓人終身受益的東西。寓言文化就是諸多文化現象中的一朵瑰麗的奇葩,是最具智慧的文化經典,它能引導兒童探尋意義,沐浴傳統,豐富涵養,提升悟性,充滿睿智和靈性地觀照世界,表現世界。《揠苗助長》便是其中一則傳統寓言。它展現了一個急於求成而揠苗助長的可笑而滑稽的農夫形象,讓學生明白做事不能操之過急,違反規律的道理。

  著名語文教育家李吉林老師的一句話:要把孩子教聰明瞭。這裡的聰明,我認為便是智慧的悟性。語文教學中就是要啟迪兒童的悟性,激發兒童的靈感,在塑造優秀品質,陶冶優雅性情,培養寬廣胸襟的過程中,讓眼界更為開闊與高遠,讓心智更為聰穎與靈慧。

  寓言教學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有兒童特點的哲學教育。兒童也有探求哲理的潛在慾望和能力,只是這種慾望和能力,離不開具體可感的形象支撐。幫助兒童學好寓言的最好策略是充分利用寓體的形象性,引導兒童在深切的感受中領會寓意。所以本課教學中,創設的一個個活動情境,就是要讓學生充分感受農夫的可笑而又發人深思的形象,如品味巴望天天總覺得等具有諷刺意味的詞語,想像焦字的四點像什麼?或者角色互換,扮演農夫、小禾苗進行誇張式的表演或思考,寓言故事續編等,身臨其境的去感悟、體會、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動,在充分的感受中萌動直觀的推論,獲得心靈的頓悟。

  課堂教學的實效表明,在某種程度上,兒童就是小小哲學家,他們能在短時間內,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寓言故事。能很清晰地明白農夫錯誤的原因,並從中明白故事的道理。因此學生只有在活動和情境中,與教材對話,與角色對話,才能產生積極的內部言語,在這些語言的邏輯思維活動中,獲得大腦兩個半球的交替興奮,從而形成自己生動的思想,成為會思考,會探索的有智慧的人。

  學生生活在母語的環境中,寓言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應讓學生從小接受薰陶與感染。教學中補充成語,感悟漢字的形象性,閱讀孟子寫的原文,明白多國家、多民族寓言的豐富性等等,無不蘊涵著語文教學的文化追求。讓學生在學習寓言的過程中感悟這一充滿智慧的寓言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悠久歷史。對豐厚學生的語文素養,無疑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