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日出》教學反思(通用10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海上日出》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海上日出》教學反思 篇1
《海上日出》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描繪了作者乘船時看到的海上日出的美麗景色,抒發了作者對海上日出景色的讚美之情。課文第2-5自然段具體描繪了天氣晴朗時和天空有云時海上日出的景色。課文的重點是學習第2-5自然段,瞭解海上日出過程中景物的變化,想象作者描繪的畫面,揣摩文章的敘述順序。難點是理解課文中的難句,再現作者描繪的畫面,感悟作者的讚美之情。
“太陽像負著什麼重擔似的,慢慢兒,一縱一縱地,使勁兒向上升,到了最後,它終於衝破了雲霧,跳出了海面……”。《海上日出》中作家巴金把日出的雄偉壯觀及他對日出美景的讚歎之情都傾注於筆端,融入這段擬人比喻手法的描寫當中了。但我想,學生面對這樣一個句子,要真正讀懂它,感受到日出的壯觀,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何讓學生在閱讀中透過表面的文字去感受日出的雄壯,體會作者的情感,潛移默化受到感染,並由此產生與作者、作品相一致的情感共鳴,從而真正讀懂課文呢?!想像!只要引領學生去展開想像的翅膀,就能走進作者的心裡,就能感受到作品語言文字的魅力!想像,作為小學生學習的重要心裡因素,在語言教學中佔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
本文中的難句主要是那些描寫日出奇麗景色的句子。要處理好理解難句與理解課文的關係。不能忽視難句的理解,但也不能只抓難句的理解而忽視對課文的整體感悟,要把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要採取多種手段,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日出的景色。可在默讀中想象,也可在朗讀中想象。可啟發學生把文字想象成頭腦中的畫面,可提示學生想象太陽、雲的形狀、色彩、亮度的變化等。還可以適當地讓學生說說頭腦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恰當地運用插圖、投影、錄影片等也是幫助學生想象的有效途徑。
《海上日出》教學反思 篇2
由於這是一篇看圖學文,首先在課的設計上我重點抓了“讀”這一方面。課堂上我安排了自讀、範讀引讀等多種方式,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教會學生如何朗讀一篇文章的方法。
課堂中,有學生自由的讀,有學生嘗試的讀,有老師有層次指導的讀,在層層指導下逐步達到有語氣的讀、有感情的。透過讀讓學生去品味作者語言的優美,去體會作者潛詞造句的深厚功底,去領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
其次充分聯絡圖片,運用多媒體資源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直觀形象非常適合培養學生的思維。再次,我重點引導學生在咬文嚼字中品嚐美,抓重點詞句引導學生聯絡前後文、聯絡生活實際分析理解,體會語言背後的東西,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最後,引導學生在延伸拓展中陶醉美,總結寫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緊扣文章設計總結語,以小詩結束全文,深化主題;最佳化作業,讓自然美繼續延伸。
另外,在課堂中,我還注重引入經典誦讀,厚實學生的積累,讓語言文字美薰陶學生,培養愛國情感。
《海上日出》教學反思 篇3
《海上日出》是語文S版第九冊第七課巴金先生所寫的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課文描繪了作者乘船時看到的海上日出的美麗景色——在天氣晴朗的狀況下海上日出的壯麗奇特,和在有云的狀況下海上日出的瑰偉壯麗的景象,文章筆觸清新,文情並茂,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熱愛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課文的語言文字優美、易懂,易於學生朗讀。
重朗讀重吟誦,是漢語教學的特點決定的。葉聖陶老先生把朗讀稱之為“美讀”,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美讀得其法,不但瞭解了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能與作者心靈相感通。
由於這是一篇精讀課文,在課的設計上我也重點抓了“讀”這一方面。所以我先範讀,後由學生跟著讀,再由學生聯絡著讀,三分文章七分讀,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朗讀潛力,教會學生如何朗讀一篇文章的方法。“太陽像負著什麼重擔似的,慢慢兒,一縱一縱地,使勁兒向上升,到了最後,它最後衝破了雲霧,跳出了海面……”巴金先生把日出的雄偉壯觀及他對日出美景的讚歎之情都傾注於筆端,融入這段擬人比喻手法的描述當中了。但我想,學生應對這樣一個句子,要真正讀懂它,感受到日出的壯觀,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課堂中,我先指名試著讀一讀課文中的某些段落,之後是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再安排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合作朗讀相互找優劣,並推薦其中讀得好的同學範讀。整堂課有學生自由地讀,有學生嘗試地讀,有學生合作地讀,有老師有層次指導地讀,有師生配合讀。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課堂上沒有繁瑣的分析,有的只是學生們朗朗的讀書聲。透過讀讓學生去品味作者語言的優美,去體會作者潛詞造句的深厚功底,去領略大自然的完美景象。
從備課到講課,我深深的體會到要講好一節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想講好一節課需要教師除了有嫻熟的駕馭課堂的潛力外,還要有深鑽教材,深鑽教法,體現新的理念,敢於做新的嘗試的精神。我想自己在這些方面還差的很遠。教學這篇課文由於在教室裡上課沒有電腦,所以本來就應欣賞一些日出的圖片沒有展示給學生,其實,如果能夠看到與文章資料相關的圖片,對理解課文,對進行朗讀感悟都是有很好的輔助作用的。但是一般來說,我們都是在進行研究課教學的時候在會有條件使用,或者說有時間去使用。再如合作學習中還沒有很好的教給學習的方法,這些都將是我努力的方向。
和這個班的學生還沒有建立很默契的關係,有時一節課下來,一身汗也沒有到達預期的教學效果。畢竟是新接手,他們的很多狀況我還要慢慢了解,我的一些講課的方式他們也還需要一些時間去理解。我不期盼每節課都會上得很精彩,都取得很好的效果,我只期望我們能夠慢慢磨合,彼此適應,漸漸會更好些吧。
《海上日出》教學反思 篇4
《海上的日出》最後一句話說“這不是偉大的奇觀麼?”我在反覆琢磨怎樣才能把學生帶到情境中去,真正感受到這奇異壯觀的景象呢?
“這麼美的文章一定要讀,要用各種方式的讀代替講解,讓學生在讀中領悟。”這是我們集體備課時達成的共識。思路是正確的,那麼到底要怎樣讀呢,僅僅讀就夠了嗎?
讀的設計要有層次,第一遍讀要讀正確,讀後驗收過程中要有指導。本課教學時我把要認的字“霞和範”拿出來,由字形、字音到字義,認識這兩個字,會讀、會寫,然後結合句意進一步理解真正明白“紅霞、雲霞”的意思,並藉助這個生字的識記,指導讀熟文章的二三自然段,也就是晴天日出的情景。第二遍讀是指名按自然段讀,這次讀就是要讀流利。第三遍讀是默讀,讓學生帶著問題默讀,邊讀邊思考文章從哪兒自然段到哪兒自然段寫海上日出過程的。這次讀目的就是要孩子們逐漸學會理清文章層次 。如果說前三讀是基礎的話,那麼以後的讀就應該是深化和昇華了。
精讀的設計我重在抓住文章內容教學生去體會感悟。晴天日出部分學生自由讀,默讀,我又進行了範讀,這樣讀過之後,我請孩子們自己談談日出的過程給自己留下怎樣的印象,孩子們抓住“太陽像負著什麼重擔似的,慢慢地,一縱一縱地,使勁兒向上升。到了最後終於衝破了雲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顏色真紅的可愛。”這兩句話來理解。孫豪基說從“使勁兒向上升”體會到太陽在不斷的努力。王冰玉說從“終於”看出太陽昇起的艱難過程,不付出努力是不會有成功的。高夢潔說:“太陽昇起好像在催我們進步”。孩子們各抒己見,這時候我及時補充巴金寫這篇文章的背景,告訴孩子們,巴金老先生不僅僅在寫太陽昇起,一切景語皆情語,它是在告訴我們什麼呢?讀過有云時日出的部分,你會有更多的感悟。於是孩子們立刻進入讀書狀態,陶醉在有云時海上日出的奇異景象之中。薛雅琪說:“連我自己也成光亮的了”,是被日出的美景陶醉了。寧亞茹說:“太陽慢慢透出重圍那一刻,是在告訴我們烏雲遮不住太陽,沙子掩不住金子,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天生我才必有用。”我說:“孩子們你們體會的真好,你們真會讀書。是的,海上日出這偉大的奇觀,確實是催人奮進,它似乎在告誡我們每一個人,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怕艱難困苦,不懈努力。此時我出示兩個成語“旭日東昇、如日中天”孩子們這兩個帶日字的成語一個是說太陽剛剛升起,就是形容我們孩子們個個如初升的太陽,充滿了希望;一個是形容成年人的事業正在蒸蒸日上。孩子們讓我們在走進美景領略奇觀齊讀晴天日出過程的部分。
這節課結束了,我無意中發現王超磊的語文書上竟然把我講課的要點都仔細地記了下來。我很意外。他最後這樣寫的“讓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總有一天你會放射出自己的光芒。”
看到孩子們的生成後,我又在告誡自己,讀是語文課的血肉,而思考才是語文課的靈魂。讀重要,想更重要,一定要觸動孩子們的心靈,讓我們和文字更要和孩子們的心靈產生共鳴!
《海上日出》教學反思 篇5
《海上日出》選自當代著名作家巴金的《海上雜記》,是作者1927年1月從上海乘船赴法留學,途徑紅海觀賞海上日出奇景後寫下的`觀感。這是一篇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短小凝鍊、精湛優美的抒情散文。教學時,要抓住課文的特點,透過探“實”、“現”、“形”、“寄”、“情”、“賞”、“奇”,再觀作者的藝術形象,從而淨化字裡的感情,陶冶字裡的情操,美化字裡的心靈。對這篇課文教學的思考是:
一、著眼於“讀”
我也重點抓了“讀”這一方面。課堂上我安排了自讀和範讀等,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教會學生如何朗讀一篇文章的方法。課堂中,先是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再指名讀一讀課文……整堂課自讀有學生自由的讀,有學生嘗試的讀,有學生合作的讀,有老師有層次指導的讀,有在音樂配合下的有語氣的讀。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課堂上沒有繁瑣的分析,有的只是學生們朗朗的讀書聲,。透過讀讓學生去品味作者語言的優美,去體會作者潛詞造句的深厚功底,去領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
最後教師或學生邊誦邊背全文邊配放樂曲,使全體學生輕聲跟讀,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海上日出是偉大的奇觀”的烙印。
二、入手”尾句“
在引導學生對課題和首段的分析之後,可採用“潛底反浮”的散法,直插尾句“這不是偉大的奇觀麼”這牽一髮而動全文的句子,引導學生理解“這”和“奇觀”各指什麼。接著指出:海上日出究竟有什麼“奇觀”呢?用這個懸念把學生的思維集中在“奇觀”上帶回到課文中。
三、再現於“形象”
圍繞“奇觀”引導學生品詞嚼句,再現“奇觀”之形,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中要抓住的一個特點。教學時應把握好幾點:
1、引導學生在“動詞”上著墨,想象太陽上升時形狀及過程。
2、引導學生在“紅”字上著筆,感悟顏色的可愛。
3、引導學生在“亮”字上落筆,體會光亮的變化。
四、昇華於情感
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聯絡課文,從這幅日出圖得出:太陽都使勁上升”、“衝破”雲彩,突破“黑雲”把光亮送向大地,進而引導學生體會在文章的字裡行間都熔鑄著作者對光明嚮往的濃重思想感情。
《海上日出》教學反思 篇6
《海上日出》是一篇經典課文。從課文內容來看,介紹了在天氣晴朗時,海上日出的壯麗奇特和在有云時海上日出的瑰偉壯麗的景象。在課的設計上我重點抓了“讀”這一環節,力求做到以讀代講。課堂上我安排了自讀和範讀兩種方式,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教會學生朗讀文章的方法。
課堂上,我先指名請學生試著讀一讀課文中的某些段落,接著是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再安排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合作朗讀相互點評,並推薦其中讀得好的同學範讀,整堂課有學生自由的讀,有學生嘗試的讀,有學生合作的讀。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課堂上沒有繁瑣的分析,有的只是學生們朗朗的讀書聲。課上我還設計了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將課文所表達的內容以作畫的形式表達出來,想以此來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美景的喜愛之情,同時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小組合作,在討論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畫出天氣晴朗的情況下,海上日出的壯麗奇特和在有云的情況下海上日出的瑰偉壯麗的景象,並圖上顏色,將各個小組推薦的繪畫作品在同學中展示出來,並寫上一句給你感受最深的話,可以摘抄,可以創作,目的是讓學生進行一種語言的積累,再創作,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從備課到講課,我深深的體會到要講好一節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想講好一節課需要教師除了有嫻熟的駕馭課堂的能力外,還要有深鑽教材,深鑽教法,敢於做新的嘗試的精神。我想自己在這些方面還差的很遠,比如由於經驗不足課前準備的一些圖片沒有展示給學生欣賞,課前已經想了很多次的語言沒有及時的表達,合作學習中還沒有很好的教給學習的方法,對學生提出的實際問題沒有很好的思考等等,這些都將是我努力的方向。
在這節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我準備了一段自己在海邊看日出的影片,很遺憾,由於對學生基礎的估計不足,這段影片沒能完整播放。但是我覺得這只是一個起點,起碼從現在開始,我已經有了這樣的意識和準備。那麼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把更多的生活與課堂完美地結合起來,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豐富多彩!
《海上日出》教學反思 篇7
教材分析:
《海上日出》是s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選自巴金的散文集《海行雜記》。《海上日出》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課文按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後的順序重點描繪了晴朗天氣和有云時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展示了日出這一偉大奇觀。文章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熱愛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課文的第1自然段交代了看日出的時間、地點。第2、3自然段寫了“我”在晴朗的天氣裡看到的海上日出。第4、5自然段寫了“我”在有云時看到的海上日出。第6自然段用反問的句式總括了海上日出是偉大的奇觀。這篇課文的重點是第2——5自然段,描寫了晴天和有云時看到的海上日出。以這兩部分為主,指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觀察事物,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描寫。
教學目標:
1、 掌握文中的生字詞語。
2、 能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透過品讀課文,在腦海裡構建“海上日出”美景。
3、 透過學習、理解文中“偉大”、“奇觀”的涵義,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1、 透過閱讀,感悟海上日出的動靜相宜的描寫。
2、 體會作者觀察角度的變化和擬人手法的運用。
3、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隨文入精境、以境促讀,以情怡景。
教學難點:
1、 學生能感悟海上日出的壯麗景觀。
2、 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題激趣。
1、 同學們見過海上日出的情景嗎?今天老師就帶你們一道去海邊觀看太陽從海面升起的樣子,願意嗎?(板書課題:海上日出。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我們生活在內陸山區,同學們都沒有見過海上日出的景觀,聽說老師帶他們去海邊看日出,自然就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在好心情和好奇心的驅動下,去學習課文,會產生更好的效果。)
2、 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作者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做什麼?(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
3、 檢查學生預習情況。讓二位學生上黑板聽寫生字,其餘學生在下面聽寫。
4、指名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思考:我為什麼早起?四周清靜說明什麼?(指名學生回答問題)
(設計意圖:藉助畫面,引入課題,引領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課文的學習中,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激起學生想要看到海上日出的慾望。)
二、隨文品詞析句。
(一)、學習第二自然段。
1、 讀第二自然段後注意觀察老師出示的畫面。思考:天是什麼顏色?轉眼間又有什麼變化?接著又有什麼變化?我這時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做的?
2、 引導理解。
(設計意圖:把指導朗讀與激發想象結合在一起,激起學生讀下文的慾望,這正是學生與文字的對話。)
(二)、學習第三自然段。
1、指名讀第三段。思考:“果然”一詞說明了什麼?接下來看見什麼?我當時是怎麼想的?後來的變化又怎麼樣?
2、分組討論。
3、本段描寫太陽形狀的詞語有那些?描寫太陽色彩的詞語有那些?用擬人手法描寫太陽動態的詞句有那些?(學生分組合作討論)回答:
描寫太陽形狀的詞語有:小半邊臉、圓東西。
描寫太陽色彩的詞語有:紅、深紅。
用擬人手法描寫太陽動態的詞語有:一縱一縱慢慢地使勁向上升,衝破雲霞,跳出海面,發出奪目的亮光。
(設計意圖:讓學生讀讀、看看、想想、說說,意在引導學生用心去看,指導學生邊讀、邊想、邊看,形成與文字的對話,,學生有獨立思考的空間,有共同討論的機會。這樣培養了學生在閱讀中學會獨立思考,自我檢查、合作探究的能力,這不僅有利於學生讀懂課文,更有益於自主能力的提高。)
(三)、學習第四自然段。
1、齊讀第四自然段。思考:我為什麼分辨不清那裡是水?那裡是天?
2、觀察畫面,分組討論。
(設計意圖:讓學生如同身臨其景,憑藉自己已有的經驗和常見的自然常識,從觀察的角度、方法等方面展開聯想,在閱讀中感悟和體會,促進師生與文字的對話。)
(四)、學習第五自然段。
1、指名讀第五自然段。思考:“有時”說明了什麼?“金邊”
指的是什麼?為什麼說連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2、觀察畫面,分組討論。
(設計意圖:從教材文字出發,緊緊扣住課文,挖掘學生思維潛能,自由表達自己的所感所想,從而把內在的感受表達為外在的語言,使文字與學生思想產生共鳴。)
(五)、指名讀第六自然段:“這不是很偉大的奇觀麼?”
思考:從這句話中你想知道什麼?為什麼說這是一種偉大的奇觀? 分組討論,引導理解。
辨析:“偉大”、“奇觀”。
“偉大”:品格高尚,才識卓越,氣象雄偉,規模宏大,超出尋常,令人景仰或欽佩的。
“奇觀”:雄偉壯麗而又罕見的景象或出奇少見的事情。
引導學生分析課文中的“偉大”和“奇觀”之處。
(設計意圖:讓學生迴歸全文,既為學生完整地欣賞文中意境創造條件,又大大刺激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慾望;既能讓學生全面地理解課文內容,又進一步內化學生知識,使老師、學生和文字之間進行了全面的對話和溝通。)
4、出示課文後面的練習。
① 結合課文內容,體會“偉大”、“奇觀”的意思。
指名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文中“偉大”、“奇觀”所在。
② 給2——5自然段加上小標題。
讓學生自己做,然後根據前面聽寫的內容,提煉出2-5自然小標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再次回顧全文內容,用智慧的金鑰匙開啟語言表達和思維想象的大門,將課文創設的意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感受,獲得感性認識。)
5、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三、拓展。
“海上日出”的自然美景永遠留在了我們的記憶中。回去能將這幅美麗的圖畫親自畫下來嗎?你能將自己觀看到的海上日出的經過講給爸爸媽媽聽,讓他們享受一下,好嗎?
板書設計: 早起看日出
天:藍 紅霞 亮光 目不轉睛
太陽:半邊臉 無光負重荷慢慢升 衝 跳 奪目光彩 海上日出躲進雲堆 光射水面 水天一片燦爛
躲進黑雲 鑲金邊光亮
偉大奇觀
《海上日出》教學反思 篇8
《海上日出》是著名作家巴金的名作,主要寫了作者站在海邊觀看日出的情景和經過。作者用貼切、樸實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擬人手法,,簡捷明快的筆墨,色彩鮮明的描繪,向我們描繪出了一幅《海上日出》的壯麗畫卷。作者在四周清靜的環境中,獨自觀賞日出美景,更顯悠然盡興。也只有在這樣的環境和情趣中,才能更好地表現出作者與山、水、雲霞相融的情懷,更好地表達作者對美好世界的嚮往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最後一句:“這不是很偉大的奇觀麼?”更充分流露出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無限讚美之情。全文條理清楚、語言流暢、文字優美、動靜相宜,很適合朗讀、背誦,讓我們在自然知識的學習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本文是學生積累詞彙、學習寫作方法、提高寫作技能的佳作。學生在朗讀時要注意情感投入和視覺變化,要求學生把自己當成文中的“我”,身臨其境地看到“海上日出”的壯麗景觀,朗讀起來既能投入感情,又能理解課文。充分發揮以朗讀、描繪代替煩瑣講解的功能,創造性地把讀、想、看、問、思、說聚合交融,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學生景中讀文、讀中看景的主體建構活動。在深情的“美讀”中,學生自然而然體會到了海上日出的美景和作者思想感情,更能體會到作者當時內心感受。
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獨立閱讀能力,他們可以讀懂文章的基本內容,這為深入理解文章做好了鋪墊。本班學生學習語文的願望強烈,喜歡質疑問難,喜歡大聲朗讀課文,會與合作伙伴進行交流學習。但如何透過自己的朗讀展示自己對文章內容個性化理解的能力還有待於加強。
《海上日出》教學反思 篇9
這是1927年1月,巴金從上海乘船赴巴黎留學,在途中寫下的和篇雜記。文章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抓住景物的特點勾畫出了一幅朝陽初升,瞬息萬變的奇妙景象。
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我以結尾的“這難道不是偉大的奇觀嗎?”作為切入,重點品讀第二三自然段。二三自然段寫的是作者觀察到的天氣晴朗時的日出景象。把這兩個自然段作為一個整體,我依然是從整體入手,理清作者是抓住日出時天空的顏色變化和太陽出來時的動態變化來寫的。接下來便沿著這兩條線來讀這個過程。課文中的文字其實是很好懂的,在課堂上,我主要是想引著學生關注作者的表達,如,“出現了太陽的小半邊臉”、“一縱一縱的”“衝破”、“跳出”等擬人化的寫法在文中的作用,另外從這種帶有感情的文字中體會作者對日出景色的喜愛,乃至聯絡寫作背景體會作者對光明的嚮往。
課後的作業顯示,我的教學目標基本達成,但是在第一課時中,“邊讀第二三自然段,邊在腦海中想像日出的景色”這個環節許多孩子沒話可說,有的只但是是把課文中的句子進行了“改裝”。以前這樣的訓練較多,孩子就應是能有所發揮的,但是這天的課文沒有精彩呈現。課後反思,可能是因為課堂教學中理性的線條太清晰,卻削弱了課文的整體美感的感受。那麼在思路清晰與體會美、感受美這兩個同樣重要的因素中,怎樣才能找到最佳的結合點?
《海上日出》教學反思 篇10
《海上日出》是一篇寫景散文,因此學生需要透過反覆朗讀去感受畫面的美感,本節課我透過範讀、指名讀、齊讀、默讀等多樣化的朗讀指導學生朗讀指導方式,加深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讓學生的情感和作者課文所表達的感情產生共鳴,品味文章意境,實現閱讀課文的“讀中理解,讀中感悟”。
思所得:
1、品詞析句,緊扣重點,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詞句的賞析,不僅要理解其本身含義,更要讓學生對語言環境有所領悟。本節課中的課內詞語,耿老師選取了日出過程中的關鍵詞句,以點帶面、雙線結合,引導學生想像其動態、樣貌等特點,將詞句的意義具體化,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2、強化讀文,體會內涵,促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讀,始終是這節課的主旋律,課堂上,耿老師給學生留出比較充裕的時間,提出明確的問題,引導學生有目標、有任務、有空間地讀,理解之前讀,是為了讀中理解;理解過程中讀,是為了體會情感;理解之後讀,是為了強化個性化的感悟。
3、多層面、多形式、互動式地閱讀,在讀中感悟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展示自己對文字的體驗。課堂上,耿老師安排了範讀、學生仿讀,也設計了學生個別讀,其他學生品評。這樣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賦予課堂生氣,上出語文課的活力。
思所失:
在教學的過程中,雖然讓學生去反覆朗讀,但是在感受畫面美的這一方面一些孩子腦海當中還是沒有畫面的,說明孩子們平常很少關注日出帶給自己的體驗和感受。
思所疑:
寫景的文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需要我們去感悟和體會的,語言文字帶給我們的衝擊力似乎沒有直接的畫面那麼有衝擊力,怎樣讓學生能夠愛上這種文字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