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裡的生物》優秀教學反思範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表裡的生物》優秀教學反思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表裡的生物》優秀教學反思 篇1
《表裡的生物》一文,敘述了作者小時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經歷。他認為“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聽到父親的懷錶發出清脆的聲音,他認為裡面也是一定有一個小生物。可是父親不許他動,使他充滿好奇的心很痛苦。一次父親開啟表蓋讓他看,並說這擺來擺去的小東西是蠍子尾巴,他信以為真,見人就說父親有一個小蠍子在表裡。表現了作者的天真無邪,情趣盎然。
一、教學效果
《表裡的生物》這篇課文,表現了“我”強烈的好奇心和渴求知識,善於觀察思考,富有探索精神的品質。在教學中,我大力引導學生透過提問和學生自主合作交流,瞭解課文大意,然後指導學生劃出語言和心理活動描寫的語句,分別採用放錄音、自讀、默讀等形式,使學生在反覆的品讀中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寫作方法和課文表達的意思。《表裡的生物》本課教學我把朗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以讀為本、以講助讀”,我認為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外部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實現這一內化的過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讀。所以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避免老師講的多,提問多,大力提倡?“以讀為主,以讀代講,以講帶動讀、以問促進讀”。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邊讀邊想象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薰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終追求的教學境界。
二、成功之處
讀中表情。指名朗讀,要把人物當時的內心情感透過朗讀表達出來,學生聽後進行點評。例:“我愛聽這表的聲音。”我一邊說一邊向著表伸出手去。……越不許我動,我的手指越想動,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強烈的好奇感,渴望開啟那塊表探個究竟。我嚇了一跳,蠍子是多麼醜惡而恐怖的東西,為什麼把它放在這樣一個美麗的世界裡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證實我的猜測沒有錯:表裡邊有一個活的生物。——弄清緣由之後的滿足感我想,大半因為它有好聽的聲音吧。但是一般的蠍子都沒有這麼好聽的聲音,也許這裡邊的蠍子與一般的不同。——在他的心中充滿美妙的東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三、不足之處
教學調控不夠靈活有效,教學機智有待提高。
四、改進措施
作為一名教師,只有把愛注入學生心田,具體透過教學環節中的動作、語言、表情、姿態乃至眼神傳遞給學生,才能使學生體驗到親切、溫馨、幸福的情感,因此產生積極的學習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學生只要體驗到一次成功的歡樂和勝利的欣慰,便會激起進一步求知的意念和力量。
《表裡的生物》優秀教學反思 篇2
1.課前設定預習方案,讓學生蒐集關於生物聲音的相關情況,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教學時,重視學生自讀自悟,引導學生在交流中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和表達方法,同時重視聯絡實際,激發學生的回憶,提高學生的觀察與思考能力。
拓展
《表裡的生物》教案
教學目標
1.會寫“脆、攔”等5個字,會寫“洪亮、盲人”等11個詞語。
2.默讀課文。聯絡課題,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3.抓住課文中對人物對話和心理活動的描寫,說說“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並印證自己的觀點。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激發興趣。
1.同學們,你們一定見過人們戴在手腕上用來看時間的手錶,那你們聽說過表中的生物嗎?今天我們就來學一學《表裡的生物》。(板書課題)
2.大致瞭解作者資訊。
3.匯入新課。現在,我們就跟隨作家馮至,看看他在小時候是如何以為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對父親的表極為好奇,並相信了父親說的表裡有個小蠍子的故事吧。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提出讀書要求:自由、出聲地朗讀課文,小組合作,認讀本課生字、新詞。
2.指名讀生字、新詞。
著重指導:蠍(xiē)子 缽(bō)子
3.指導書寫課後方格中的字。
著重分析指導“脆”“蟋”“蟀”,並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範。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說一說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小時候的“我”認為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對父親的表極為好奇,並相信了父親關於表裡有個小蠍子的說法。)
2.點名朗讀課文第1自然段,並說說作者是怎樣設定懸念、引起下文的。
(在小時候的作者看來,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哪裡有死的東西會自己走動,並且能自動地發出和諧的聲音呢?)
3.課文中父親多次強調“不許動”,為什麼?
(表在那個貧困年代,不論是對個人還是家庭來說,除了具有掌握時間的功用外,更是一件非常珍貴的東西。父親怕被孩子弄壞了,所以規定:不許動。)
4.讀課文第2~16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在怎樣的好奇心驅使下,發現這個“美麗的世界”的?作者唯恐父親把這個“美麗的世界”蓋上指的是什麼?
(在“越不許我動,我越想動”的驅使下,父親終於打開了表蓋。這個“美麗的世界”是指“藍色的`、紅色的小寶石,釘住幾個金黃色的齒輪,裡面還有一個小尾巴似的東西不停地擺來擺去”。)
四、課堂小結。
“我”透過觀察生活中的鳥叫、狗吠、蟲唱、鐘聲、琴聲這一系列的現象,然後經過思考得出結論: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對父親的表極為好奇,並相信了父親關於表裡有個小蠍子的說法。
一、複習故知,匯入新課。
1.點名朗讀生字、新詞,檢查生字、新詞掌握情況。
2.請按順序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課文主要介紹了作者小時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經歷。從“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的認知下,到發現手錶發聲和諧的好奇,再到推測表裡有生物,最後到作者懂得其中道理,不說“有一個小蠍子在表裡”為止。)
3.匯入新課:透過上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感受到了作者的強烈好奇心以及想探究事物本質的煎熬。下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揭示表裡的生物。
二、品讀課文,分析人物。
1.課文中出現了兩個主要人物,“我”和父親,文中刻畫人物時主要採用了哪些描寫方法?在文中找出心理描寫的句子並體會當時人物的內心世界。
(1)請同學在文中找出心理描寫的句子。
(2)同桌之間互相讀讀自己找到的句子。
(3)點名說說這些描寫哪些讓你很欣賞,並有感情地朗讀,聽後進行點評。
2.思考下列問題。
(1)小時候,“我”有一個觀點,“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是怎樣得出這個觀點的?從中可以看出“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我”透過觀察生活中的鳥叫、狗吠、蟲唱、鐘聲、琴聲這一系列的現象,然後透過自己的思考總結出來的結論。善於觀察、善於思考。)
(2)父親的表不是活的生物卻能發出聲音。聽到表聲後“我”有什麼反應?從這一系列的反應中可以看出“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愛聽聲音,想伸手摸一摸表。父親卻不允許“我”動,但是越不許“我”動,“我”越想動,但是“我”不敢,因此心裡很痛苦。好奇心強。)
(3)從“我”對父親提出的一些問題中,你認為“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渴求知識、求知慾強)
三、深入學習重要句子的深層含義。
1.我嚇了一跳,蠍子是多麼醜惡而恐怖的東西,為什麼把它放在這樣一個美麗的世界裡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證實我的猜測沒有錯:表裡邊有一個活的生物。
(表達了作者的驚訝之情,整段表現了“我”弄清事情緣由之後的滿足和愉悅。)
2.我想,大半因為它有好聽的聲音吧。但是一般的蠍子都沒有這麼好聽的聲音,也許這裡邊的蠍子與一般的不同。
(有疑惑,但是整段側重於表現美妙聲音帶來的愉悅。)
3.課文中說“這樣的話我不知說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麼時候才不說了。”作者說了什麼?為什麼後來不說了?
(我有蟋蟀在缽子裡,蟈蟈兒在葫蘆裡,鳥兒在籠子裡,父親卻有一個小蠍子在表裡。慢慢長大了,知道了其中的原理,所以不說了。)
四、拓展延伸。
1.童年的你對哪些事物產生過強烈的好奇心?當時你是怎麼想的?
(提示:重點在好奇心的產生和探究的過程上。)
2.文章中多處使用了引號,說說它的作用。
(引號表示文中引用的部分,作用:表示引語;表示特定稱謂;表示特殊含義需要強調;表示否定和諷刺;表示著重論述的物件等。)
3.結合課文分析:為什麼童年的事件是人生的珍寶?
(童年時好奇心很強,渴求知識,善於觀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4.作業:試著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將你的童年趣事寫一寫。
(提示:注意運用語言和動作描寫。)
教學反思
1.課前設定預習方案,讓學生蒐集關於生物聲音的相關情況,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教學時,重視學生自讀自悟,引導學生在交流中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和表達方法,同時重視聯絡實際,激發學生的回憶,提高學生的觀察與思考能力。
《表裡的生物》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
1.會寫8個生字.
2.抓住課文中對人物對話和心理活動的描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
3.知道“我”認為表裡有生物是幼稚、可愛的表現,培養學生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
[教學重難點]
抓住課文中對人物對話和心理活動的描寫,體會文章表達的意思,培養學生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質疑課題,匯入新課
師:(板書課題並質疑)同學們,你們知道什麼是生物嗎?表裡面有沒有什麼生物?你看過表裡藏著的生物是什麼樣子的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表裡的生物》,從文中尋找答案.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解決文字障礙.
(1)讀通讀順課文.
(2)找出文中的生字詞,藉助工具書理解其含義.
(3)同桌交流認讀生字詞.
2.再讀課文,自由交流,嘗試著概述文章的主要內容.
(小時候的“我”認為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對父親的表極為好奇,並相信了父親說的表裡有個小蠍子的話.)
3.梳理文章脈絡.
課文是分兩部分寫的: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寫“我”小時候認為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猜想父親的表裡有個生物被關在裡面.
第二部分(第7—21自然段):寫父親開啟表蓋讓“我”看到了裡面,並告訴“我”裡面有個小蠍子,只許看,不許動.他的話證實了“我”的猜測.
三、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回憶自己的童年,看一看是否有過與小作者類似的經歷,用筆記錄下來.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認讀生字.
2.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指名說)
二、再讀課文,體會人物個性
(課件出示第17自然段)作者小時候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論呢?讓我們從文中去尋找答案.
1.指名朗讀第1自然段,思考:“我”小時候有一個怎樣的觀點?
(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2.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認為“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抓住人物對話和心理描寫進行體會.(學生畫出相關句子,思考,朗讀)
(1)我想:表裡邊一定也有一個蟬或蟲一類的生物吧.
(因為父親不準“我”動手錶,這更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所以才根據蟬叫和蟲鳴順理成章地推斷出表裡有個生物.由此可以看出“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對事物是那樣善觀察、勤思考,真是一個天真可愛的小孩子.)
(2)越不許我動,我越想動,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這樣過了許多天.父親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離不開它.
(說明了“我”對錶的好奇程度很深,一心想把表裡的生物找出來看一看,從中可以看出,文中的“我”是個對事物充滿探索精神的孩子.)
(3)沒有請求,父親就自動給我看,我高興極了,同時我的心也加速跳動.
(“我”對錶十分好奇,好奇心即將得到滿足,自然心情激動.)
(4)我嚇了一跳,蠍子是多麼醜惡而恐怖的東西,為什麼把它放在這樣一個美麗的世界裡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
(因為“我”證實了自己的猜測——表裡邊有一個活的生物,心裡得到了滿足,有一種自豪感.)
(5)這樣的話我不知說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麼時候才不說了.
(作者自認為發現真理後高興地四處炫耀,唯恐別人不知道,這樣寫,很符合小孩子的心理.)
3.透過觀察表裡的生物,“我”的心理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開始,“我”對錶裡的聲音產生了強烈的,甚至認為它很;看到表裡的世界後特別;後來被父親說的表內有蜇人的小蠍子的話;弄清事情緣由後有一種極大的.
三、總結全文
1.透過前面的學習,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個性了嗎?
(“我”好奇心很強,渴求知識,善於觀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2.你有過類似“我”小時候的這種經歷嗎?給同學們講講.
3.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板書]
16.表裡的生物
猜測——表裡的生物
證實——自己的猜測——愉快
逢人便講——父親的話
天真可愛求知慾強
[教學反思]
我主要透過指導朗讀,讓學生體會作者語言生動、想象豐富的寫作特點.我又引導學生抓住人物對話和心理描寫,體會文中的作者小時候是一個好奇心強、善於觀察和思考、對未知事物充滿探究精神的孩子.這樣就增強了學生對課文情感的理解.不足之處是我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關注不夠,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太過關注教學.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改正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