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數學《雞兔同籠》教學反思(通用5篇)

數學《雞兔同籠》教學反思

數學《雞兔同籠》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雞兔同籠》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數學《雞兔同籠》教學反思1

  1、教學目標的定位

  我把“雞兔同籠”這個內容劃分為兩個課時,本節課為第一個課時,在本節課中重點研究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列表。我想透過本節課列表發現的規律為探索新策略奠定一定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他們經歷列表、嘗試和不斷調整的過程,從中對於列表策略有所體會。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多種列表方法,對於多種列表方法引導學生對方法進行最佳化,從而達到能靈活運用列表解決雞兔同籠問題。

  教學中我補充了其他的解法,但是卻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影響了學生對列表方法這一常用方法的掌握。這是本節課的遺憾之處。

  2、凸現學習價值

  我覺得學習要讓學生感興趣地去學,發自內心的想去學,覺得學習是有用的。而雞兔同籠問題來於生活。但它高與生活,它需要用一些數學策略去解決,而學習策略以後用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在課堂小結時我放手讓學生對生活中類似於雞兔同籠問題的舉例,讓學生體會到現實生活中此類問題是廣泛存在的。進而凸顯了本節課的價值。

  3、關注結果,也關注過程

  結果是比較直接的,容易被大家重視,而過程也是不可忽視的。我們不僅要關注結果同時也需要關注過程。在解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一大亮點,有些學生想法很有創意但算錯了,這樣的學生我們應該給予表揚和肯定。

  本節課總的來說把我自己定的目標是完成了,但是還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比如說如何把北師大版的教材和人教版的教材進行結合,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展示自己的機會更多,使不同思維水平的學生對於這類問題真正鞏固

  數學《雞兔同籠》教學反思2

  一節好的數學課應該讓學生懂得一個知識點,獲得一種思想,積累學習經驗,行走在形成某種技能的路上。教學完雞兔同籠,我留下了這樣的感悟。

  雞兔同籠是六年級數學上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本節課作為本冊教材“數學廣角”中唯一的教學內容,它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是一道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數學趣題,而且它是生活中的一類典型的問題,研究這類題,不僅使學生學習一種數學思想,而且收穫解決策略與方法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研讀教材後,我依據新課標,從設計理念到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都做了認真地思考,連教學環節都是幾經修改的,但整個課堂教學效果實在有些汗顏。

  一、“猜測”形同虛設。

  其實,列表法,假設法,方程法解決問題的策略都是同“猜”字而生。猜測是一切發明創造的開始,也是思維的開始。學生應該歷經一個猜測----驗證----調整---最終找到正確答案的思維成長過程。而我把“猜測”只作為一個課堂環節,一個程式,沒有將猜測與後面的環節建立聯絡,致使“猜測”環節形同虛設。

  另外,在學生猜測後,老師應及時引導學生思考,如果發現猜測不對,腿的總條數多了,該怎樣調整;反之,又該怎樣調整,其實調整的過程,就是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發現每一次調整,一個一個地增,或一個一個地減,腿數之間都相差2。這是關鍵。應該給學生後面的自主探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同時,也為學生的自探究明確了目標和指明瞭方向。這樣就不會出現後彙報中的“嘗試法”的孤立無援了。

  雖然列表嘗試法在學生的眼中是一種笨拙的方法。但本節課的列表嘗試法是讓學生經歷由常規逐一舉例向減少舉例次數的過渡,實現“跳躍式”列舉,而且在學生在思考、交流、感悟的數學活動過程中,漸漸地發現其中的規律:“每增加一隻雞同時減少一隻兔,就會減少2條腿;反之,每增加一隻兔同時減少一隻雞,就會增加2條腿。”學生在這樣發現下就很容易找到了“假設法”的影子。為下面的假設法的策略解決問題做了提前滲透和有力地鋪墊,同時也能感受到量與量之間的共變關係。然而由於我把嘗試法探究活動與尋找其他策略併入一個學習活動中,使得學生只顧去尋找其他的方法,而有的同學直接忽略嘗試法,失去了此處探究活動的價值和意義。如果我能分步實施,細化活動要求:活動一、列表嘗試,彙報後,再進行活動二:尋找其他策略,就不至於出現彙報中的“混亂”。

  二、數學課上的語言規範性有待加強。

  在數學課堂上,老師不但要有深邃的思想,淵博的知識,嫻熟的教學技巧與方法,還要講究教學語言的準確明晰,具有邏輯性。本堂課假設法算理是一個難點,如果老蚰能用清晰而準確,富有邏輯性的語言把算理引匯出來:

  假設籠子裡都是雞,一共有幾隻腳?條件告訴我們幾隻腳,這樣就少了幾隻腳呢?為什麼會少了10只腳呢?這樣就能使學生理解得更清晰更明朗。所以我感到教師的言之有序,才能成就學生的有序思維。

  當我上完了課,我留下了開篇的感悟。由於本課的諸多不足,後面的習題一道也沒有練。對這種低效的課堂我有些慚愧,但我想“教後知困”。使我看清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看來,在數學教學的這條路上,加強身身的數學修養是教好數學的根本。

  數學《雞兔同籠》教學反思3

  透過研讀教材和教學用書,我知道雞兔同籠問題最早出現在我國古代的一本數學著作《孫子算經》中,雖歷經1500多年,該類問題還是向我們展現出了其巨大的魅力。二、三年級的奧數中有,五、六年級的教材中有,到了初中還要學,那麼該類問題中究竟蘊含著怎樣的數學思想,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怎樣構建該類問題模型,教給學生解決該類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相應的發展呢?帶著這樣的思考,我不斷地查閱資料,尋找我課堂教學的立足點。很幸運的是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我有機會讀到了《“雞兔同籠”問題中的數學思想方法及其滲透策略》這篇文章,其中有這樣一段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這段話給我這節課的教學設計起到了很好的理論支撐的作用。這段話中提到“當轉化、猜想、列舉、畫圖、假設、建模、代數、抬腳等多種數學思想方法同時作用於“雞兔同籠”問題中時,它們之間必然存在相互關聯之處。轉化為猜想、列舉、畫圖等提供了便捷,猜想是列舉的開始,列舉則是假設的前奏,畫圖是對列舉的結果的形象呈現和為假設提供的直觀支撐,假設是對前面諸法的有效提升,建模則是假設的必然結果,代數是假設的聯想產物,抬腳無非是假設的另一種特殊形式。”

  “如果按思想方法的作用給其分類,轉化是解決“雞兔同籠”問題中的基礎性的思想方法,不可少之;猜測、列舉、畫圖、抬腳是解決“雞兔同籠”問題中的頗有侷限性的思想方法,雖為假設做好了鋪墊或延伸,但會受到數目大小或奇偶性的限制,不能廣泛用之;真正能夠適應於此類問題的具有普遍意義的一般性方法,無疑還是假設和代數的思想方法。如果按思想方法的新舊給上述思想方法分類,轉化、猜想、列舉、畫圖、建模和代數的思想方法,都是在前面教學中教師多次滲透、學生領悟較深的思想方法,惟有假設和抬腳才是本節課中新出現的思想方法,而抬腳不過是特殊的假設,且具有很強的侷限性。由此看來,學生真正最需要獲得的,又能適應解決問題普遍性要求的一種新的數學思想方法就是假設。”在進行了充分的思考與備課之後,我如期的上了這節課,透過對這節課的實際教學,檢查了學生這節課的學習效果之後,我對本節課有了以下幾點反思:

  1、體現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與最佳化

  雞兔同籠問題作為六年級數學廣角的內容,那它的思維含量必然很高,由於學生原有認知背景的不同,他們對解答本課時的題目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提出統一的要求,要允許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解題方法。本節課,師生共同經歷了六種不同的方法:列表法、假設法、列方程、畫圖法、抬腳法即古人的砍足法,在進行練習時,我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接的解答,指名生彙報後,進一步問:“還可以怎樣解?”促進學生去思考更多的解法,並儘可能多的讓學生說出解法,最後比較哪種演算法比較好。從列表的列舉法到假設的算術法,不僅從思維上層層遞進,而且更好地體現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與最佳化。

  2、注重了數學思想、數學文化的傳承

  “雞兔同籠”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數學趣題,教學中,我從該趣題引入,到解決該趣題,到感悟古人解決該類問題的方法,揭去了它令人生畏的奧數面紗,還其生動有趣的一面。透過學習,不僅使學生感受了祖先的聰明才智,滲透一種古代數學文化,更重要的是體會了其中蘊含的豐富數學思想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如:用容易探究的小數量替代《孫子算經》原題中的大數量的“替換法”解決問題,滲透了轉化的思想和方法;用“算術法”解決問題,滲透了假設的思想和方法;用“方程法”解決問題,滲透了代數的思想和方法等等。

  3、形成了假設的數學思想

  課前,我就感受到了這節課容量大,學生難理解,如果一節課中要求學生理解所有的思想內涵,必將導致課堂內容學習的擁堵和孩子們學習的不知所措。教學中,我並沒有平均分配學習時間和關注度,而是結合孩子們認知方式的,選取了算術解決的假設模型為本課數學思想的.重點去滲透,讓孩子們在學習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不知不覺的對比中,體會數學思想。正如一些聽課老師所說的,學生能夠提出用假設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那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就已經達到了,因為他已經體驗和形成了假設的數學思想。

  4、構建了該類問題的數學模型

  在學生重點掌握了兩種解題思路後,我話鋒一轉,告訴同學們“雞兔同籠”問題並不單指“雞兔同籠”,該類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遇到,如龜鶴問題、民謠中的人狗問題、租大船小船問題等。明確其在生活中的應用,體現數學的生活味和應用價值。讓學生感受到“雞兔同籠”問題的學習,貴在學習一種假設推理與代數方程的思想方法,貴在用來解決生活中類似於雞兔同籠的變式問題。拓寬了對“雞兔同籠”問題的認識,構建了該類問題的數學模型,形成了知識的遷移。

  數學《雞兔同籠》教學反思4

  本節課我從較簡單的問題入手,讓學生嘗試解決,熟悉此類題型的一般思路,再讓學生以填表的方式初步體驗雞兔同籠情況下兩種動物的只數和腳的數量之間的關係,同時探索隨著雞兔只數的變化,腳的數量也跟著變化的規律。透過展開小組討論,引導學生從體驗雞兔同籠中雞兔的頭數和腳的只數關係到用“假設法”和列方程解的方法經歷探究過程,此環節是本課的重點,學生從體驗、嘗試到此處的討論、彙報,個人或集體的智慧在這裡得到展現,方程解、算術解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至少有一種方法是他自己理解或掌握的。

  但是,可能是由於我課前準備不夠充分,或者駕馭課堂的能力有限,在學生彙報的過程中沒有做到機敏地傾聽和機智地誘導,對於學生的列式沒有指明理由,因此感覺學生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出現不能理解的情況。我覺得可能是在處理雞兔只數和腳的數量變化規律的推導過程時,我直接讓學生透過表格的形式進行觀察,並沒有引導學生到比較實際的方向上。如果我能插入具體的雞和兔的只數變化時的動態影象,學生應該能更加直觀的體會到其中的規律,那麼對後面的教學展開將易如反掌。由於此處設計的失誤,導致後面的方程解的方法時間不夠,課堂鞏固練習也沒能很好的展開。我想這也可能是我在設計教案時並沒有準確考慮到學生自身的實際認知水平,本課內容安排過多。如果下次再次教學雞兔同籠,我想我會把假設法和列方程解的方法分成兩個課時,爭取讓大部分學生都能從多角度思考,運用多種方法來解題。

  數學《雞兔同籠》教學反思5

  教學完《嘗試與猜想》一課後,在一張綜合練習的題卡上,出現了這樣一道題。“雞兔同籠,有17個頭,24條腿。雞兔各有多少隻?”這是課堂上練過的習題,並沒有什麼難度,我想孩子做起來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一個學生問我,“老師,這道題可以用“假設法”做。可是我已經忘了假設法怎麼做了,你能告訴我嗎?”我沉吟了片刻,回憶了一下我上“雞兔同籠”的經過。

  雞兔同籠出現在“嘗試與猜想”中,既然課題是《嘗試與猜想》,那麼編者的意圖一定不再是讓我們教給孩子做此類題的技巧,而是透過合理猜測和調整達到想要的結果。不管是列舉還是列表,都是要不斷調整自己的假設結果里正確結果更近。也就是要在一個合理區間中不斷逼近正確的答案。

  我記得當時是透過一個幸運52的“猜價格”匯入的。孩子在課堂中也展現了自己的很多思路,包括畫圖,有的孩子還在課外書上讀過說讓兔都抬起前腿,雞都金雞獨立。這些有趣的解答方法雖然沒有代表性,但也為課堂增添了很多樂趣。孩子對雞兔同籠問題的記憶還是很深刻的。後來我簡要介紹了“假設法”。其實以前我們奧數內容是直接把這種方法教給孩子。這種方法孩子不易理解,也很難自己探索到,但老師教會後,這確實是解答此類問題的最有效方法。在新課改後,我們理解的是:讓孩子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比掌握一點知識更重要。所以再講雞兔同籠問題,課堂的主陣場交給了孩子,孩子自己先列舉再調整,這樣是費了一些時間。“假設法”的介紹時間相對就短了許多,孩子當時聽懂了,過一段又忘了,這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這是個聰明的學生,見我半天沒有回答,馬上說:“老師,其實我記得這節課的內容,就是一時忘了怎麼做了。”我說;“那你可以列表看看呀!”。“老師,列表我會,可是那得好一會才能找到答案,太麻煩了,請你告訴我假設法好嗎?”我樂了,這孩子並不是解決不了問題,而是怕麻煩。我說:“麻煩點沒事,遇事別鑽牛角尖,只要能做出來就行”這是個很執著的孩子,他不肯走,一個勁的說:“老師,請你告訴我吧”我又按照課堂上的講法

  給他講了一遍,他很快聽懂了,高興的走了。我實在不能保證他是不是過一段還會忘。

  這件事過去了很久,我一直在想,新課改後,老師的許多觀念都發生了變化。我們想給孩子最有價值的東西。最有思維價值的數學方法。希望這些數學思想和方法能伴隨孩子的一生,即使在以後的生活工作中不做數學了,也可以用這些思路和方法來解決一些其他的問題。所以我們的價值取向就變了。當時間發生衝突時,我們更願意讓孩子多感受多經歷,相對講授和練習的時間就少了。象雞兔同籠這樣的問題學生掌握假設法,不反覆練習是很容易遺忘的。但是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孩子的經歷也是需要大量的時間。就我們現在的價值觀來取捨,我們選擇了讓孩子來自己體會嘗試與猜測的快樂!可是,這個孩子的一句話卻一直在我的心裡迴響:“老師,那樣太麻煩了,請你告訴我吧”孩子有他自己的價值取向,他認為猜測再調整太麻煩,當他沒有學到“假設法”時,他沒有比較。但當他比較之後,他執著的選擇了這個簡潔的方法。雖然這個方法對於一個孩子的思維來說還是有點生澀難懂。但是,簡潔明瞭不正是數學的魅力嗎?我們總是想透過一些別的東西讓孩子感受數學的美,當孩子感到數學的魅力去追尋時,我們還遲疑什麼呢?對於課改,我們應以平常心去看待。我想,以後我遇到這樣的問題,我一定不會遲疑。我會很高興的告訴他:“孩子,你選擇了最簡單的方法,老師樂意給你再講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