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五年級《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7篇)

五年級《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

五年級《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7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年級《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7篇),歡迎大家分享。

  五年級《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1

  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生認識了條形統計圖之後進行教學的,但是兩種統計圖有著明顯的區別,雖然從兩種統計圖中,人們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資訊。但條形統計圖側重於幾個具體數量的多少,而折線統計圖則能直觀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時間裡的發展變化趨勢。

  (一)數學依賴於生活,並從生活中抽象和昇華。讓學生學習生活的數學,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我的第一想法。透過多種渠道調查和蒐集,這些資料既可以用條形統計圖呈現,也可以繪製成折線統計圖,這是非常好的素材。所以在電腦繪製出條形統計圖之後,把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引導到了另外的世界,“用一種更簡單、更清晰的方法?”使學生開啟思路,展開聯想,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討折線統計圖的慾望。接著,讓學生觀察折線統計圖,並從圖中得到資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從條形統計圖轉變到折線統計圖,讓學生對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進行一個初步的對比,體會到了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異同點,為學生正確讀取折線統計圖上的資訊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明確了折線統計圖是用點來表示數量的多少,用折線來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統計內容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先經歷一個調查統計的過程,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能力,也有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統計方法在生活中的意義。

  五年級《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2

  本節課內容是在單式折線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的,新的知識點是在同一個圖中要表示兩種不同的數。

  首先,要用兩種不同的線來表示不同的數量,然後再正確畫圖的基礎上,要從圖中發現一些正確的資訊,並加以分析,得出有用的結論。為了培養學生具有從紛繁複雜的情況中搜集、處理資料和作出適當的選擇與判斷的能力。本節課教學中,我力求做到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會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會分析複式折線統計圖。

  教學中,我首先回顧了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相關知識點有利於後面複式折線統計圖的教學,重點讓學生經歷單式折線統計圖到複式折線統計圖的變化過程,瞭解複式圖的優勢。在研究完畫法和特點後再進行看圖分析資料的訓練體現統計圖的應用功能。

  這節課有兩個重點設計,一是單式折線統計圖到複式折線統計圖的變化過程,中間我加入了很多元素來幫助學生一步步自主畫出複式折線統計圖。有兩條實線的複式折線統計圖,為了區分兩組資料,從而引出圖例,然後再讓學生展示的環節,利用展臺只能顯示黑白兩色的特點,讓學生自然想到不但可以用兩種顏色區分,還可以用不同的線表示,如最常用的實線和虛線。二是在分析圖的過程中,設計些有針對性的問題,以更好地幫助學生髮現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

  五年級《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3

  第一課時先主要複習了一下統計表,以及條形統計圖的特點,讓學生從統計表中能看出什麼資訊,學生會說可以看出某一年參加機器人大賽的隊伍有多少支。然而做成條形統計圖也可以看出某一年參加機器人大賽的隊伍有多少支,並且還可以清楚的看出最多或最少等,這主要體現了條形統計圖的優點。

  如果畫成折線統計圖又有什麼特點呢?讓學生自己發現,研究交流發言,其實學生說的非常好,能看出增減變化的趨勢,從20xx到20xx中國青少年機器人大賽參賽隊伍總體呈上升趨勢,再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感想,學生說的也很好。

  然後有練習做一做,記錄的陳東0到10歲的身高變化的統計表,讓學生繪製折線統計圖並回答問題,學生做的非常好。老師又提問了有關陳東身高增長快慢的問題,學生也回答的非常好。以及預測11歲陳東的身高大家也預測的比較合理,說明對單式折線統計圖學生理解的還是很好的。接著做練習二十六的第一題的練習1,把1到6年級的喜歡看科普讀物的人數繪製成折線統計圖,學生都畫得很對,只有個別同學用鋼筆作圖,老師再次強調一定要用鉛筆作圖,錯了便於修改。後面的問題學生回答的也很好。並且學生還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學生提出的也很好。接著的練習也都做的很好。

  總之,這節課學生學得還不錯,自己動手畫的也很多,老師能及時發現問題。

  五年級《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4

  《折線統計圖的認識》這一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認識折線統計圖及其特點,能利用折線統計圖既看出數量的多少,又能看出數量增減的特點並進行簡單分析。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初步學會使用條形統計圖描述、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本節學習單式折線統計圖,透過從單式折線統計圖上獲取資訊,獲得分析資料和進行合理推測的初步經驗。因為統計與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社會工作密切相關,我們要讓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更要讓學生體會數學的生活價值。

  折線統計圖從學生參觀科技展覽這個生活情境中來,使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線統計圖,會根據折線統計圖上的資料去分析、預測事件的發展,並且使學生體會到折線統計圖的優勢和作用,體現“數學從生活中來,並服務於生活”的課標理念。在教學中教師注重了新舊知識的聯絡和遷移,把前面學過的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進行比較,使學生在比較中認識了折線統計圖,明確了折線統計圖的特徵,體會到了折線統計圖的優勢:不僅能清楚地反映資料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資料的增減變化情況,培養了學生的統計意識。

  總之,教師給學生充裕的思考、交流的時間,能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目標。

  五年級《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5

  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資料的過程,能根據需要選擇複式折線統計圖有效地表示資料,逐步幫助學生形成統計觀念。同時,讓學生在簡單的方格紙上進行簡單的描點、連線,學會製作簡單複式折線統計圖的方法,對統計圖中所反映的資訊進行簡單的分析和歸納。

  教材提供的素材是甲、乙兩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的資料,並分別用已經學過的折線統計圖進行表示。但在教學過程中,我選擇更為接近學生生活的素材——“學生家與學校距離”的'資料,更好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過程中透過引導學生分析資料,製作單式折線統計圖,簡單回顧單式折線統計圖的製作方法及注意事項,進一步鞏固和熟悉已學過的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透過折線統計圖獲取相關資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新的問題,引發認知衝突,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主探究新知,教師指導並同學生一起完成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發現其特點,學會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並用其統計分析相關資料,得到相關資訊,解決新問題。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地位,很好的發揮了學生自主探究新知的能力,並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年級《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6

  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生學習了條形統計圖,初步掌握了統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有著明顯的區別,而且兩種統計圖在生活中也有著不同的用處,條形統計圖側重於幾個具體數量的多少和比較,而折線統計圖則能直觀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時間裡的發展變化,展示的是事物發展的趨勢。在學習時,我注重了以下兩點:

  一、利用生活例項,在生活中學習折線統計圖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只有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學生才有興趣。因此,在教學時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生身邊熟知的例子,由此展開教學。我藉助前段時間的體檢結果,把其中一個同學的身高製成統計表,引領學生根據統計表製作折線統計圖,掌握製作方法:描點、標數、連線。因為學習的材料接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興致較高。

  二、注重在分析資料與預測中體會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新課標提出,統計教學應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並能根據統計的資料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這節課中有很多題目需要進行預測,比如說預測奧運會上中國的金牌枚數、預測下一年的身高等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使學生不但能根據折線統計圖對資料進行簡單的分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而且能根據折線統計圖資料變化的趨勢做出合理的推測。同時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了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培養了學生描述、分析資料和對現實生活中多方面資訊的統計的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年級《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7

  教學由兩幅單式折線統計圖入手,問:誰能很快回答兩個城市哪個月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相差最遠?學生遲遲給不出答案,從而順理成章引出課題。水到渠成地把兩幅單式折線統計圖合併成一幅複式折線統計圖。補充介紹圖例等名稱。這樣的教學設計既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參與(統計圖由學生手工製作),又使媒體的使用達到突破教學重點,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同時與製作課件相比更省時、高效。在這節課中,我在課中讓學生透過觀察例題的複式折線統計圖,自己嘗試著製作折線統計圖。不少學生出現了種種問題,(未看清圖例,沒有標明製圖日期,圖上未註明資料或將資料寫在折線上等等)。我不急於告訴學生正確與否,而是利用這基礎性的資源。讓學生小組討論:使學生感悟到怎樣製作才完整,美觀,正確。

  本節課存在的問題:

  1、提高捕捉樣本資源的意識和靈活應變能力。在課中,讓學生第一次嘗試製作折線統計圖。教師只意識到要去尋找所需要的幾種出現的狀態,等待這些資源的自然生成,而缺乏有效的應變。比如:教師在巡視過程中發現一位學生沒標製圖日期,只顧著去找另幾種結果;等回過去再看,那個學生已經補上了。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可以一發現這種資源,可以適當提示學生。

  2、數學語言要乾脆、利索、準確、清晰,要到位,但不能太過於簡單。

  3、在課中,學生做的比較多,但真正說的機會不是很多。我沒能給學生充分創造說的機會。課堂上應該根據學生的狀態隨時對教案作出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