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範文

五年級下冊《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範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五年級下冊《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1

  統計的思想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運用,新課程改革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而統計知識的教學重在激發學生對資料的興趣,熟悉統計的基本思想方法,逐步形成統計觀念。為了培養學生具有從複雜的情況中收集、處理資料,並作出恰當選擇和判斷的能力,本節課教學中我追求讓學生在生活情景中認識折線統計圖、會製作折線統計圖、更重要的是會分析折線統計圖。

  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我認為統計很好教,教學內容不多,也不難,一節課下來我也很滿意,但是學生的作業卻問題不斷。究其原因其實是學生統計的應用價值、統計意識不高,所以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材提供了一幅條形統計圖和一幅折線統計圖,看上去單調、枯燥。怎樣激發學生學習的需求呢?我從生活中引出折線統計圖,先和學生一起欣賞全國青少年機器人大賽的參賽作品,使學生感悟科技與生活相關更與數學統計相關,再讓同學們回顧了過去學過的統計表和統計圖,說說條形統計圖的特點,然後引出學習內容折線統計圖,比較自然地從舊知識過渡到新知識。當學生認識了折線統計圖後又讓同學們交流展示課餘蒐集到的一些折線統計圖。挑選比較典型的同學上臺展示。當聽到要上臺展示時,全班同學都積極舉手。這樣一來,既培養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能力,又使學生感受到統計圖運用相當的廣泛,同時學生也真切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如此一來,學生在寬鬆、和諧、自主的環境中進行探究學習,才能敢想、敢說、敢做、敢懷疑、敢標新立異。

  二、運用比較策略,感知特點。

  “學源於思,而思源於疑。”常有疑點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發現、常有創新。折線統計圖“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這一特點,在相應的一些條形統計圖中同樣可以體現,只是折線統計圖比它體現的更清楚而已。任何讓學生有效地感知這一特點,我認為讓學生經歷從條形統計圖到折線統計圖的演化過程比較重要,就採取了加強對比的策略。通過出示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兩幅圖來進行比較,這樣可以讓學生很清楚的看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和相同點,這樣不僅溝通了兩者在反映數量變化趨勢上的不同,更彰顯了折線統計圖的直觀性與便捷性。

  當然,從思想,從現實意義上來說並不是所有的條形統計圖都可以用折線統計圖表示,所以老師在透過練習初步建立折線統計圖的表象後,安排了在不同情況下選擇統計圖的討論與練習,使學生在思辯中明晰兩種形式的統計圖各自的作用,使學生對摺線統計圖有明確的認識。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學生的整體發揮,而對於每個學生獨特的思想和做法,我不急於給予評價孰優孰劣,而是留給學生自己思考、判斷、比較的思維空間。如在案例中,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探索的空間,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去操作(繪製折線統計圖),去探索,去思考,最後,在各方面的反饋中,讓其它學生在感悟、選擇、反思、糾正中學到了知識。這樣的課堂不僅使學生獲得了共性的發展,還發展了學生的個性。更主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統計圖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真切的體會到了數學的作用。

  五年級下冊《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2

  這節課主要是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徵,能讀懂單式折線統計圖,能根據統計圖回答有關問題。在教學這節課之前,我瞭解了他們以前對統計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有把握的進行備課。

  這節課的安排是先對條形統計圖的知識的回憶,引出折線統計圖。先出示條形統計圖,向孩子們提問“這份統計圖記錄的是什麼?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哪種統計圖?”提這一問題目的,為了讓學生在分析統計圖時要先注意統計圖所記錄的內容是什麼?再讓孩子們交流從統計圖上所瞭解的數學資訊。邊說邊演示(只演示了一個), 假如我將每個月的平均溫度不用直線表示,用點表示,再依次連線,也就成了一種統計圖,告訴學生們這叫折線統計圖。然後讓同學們討論這兩幅統計圖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學生們答的不是很好,回答的過程當中又穿插重複了好多的內容。這一內容弄完後,接著問學生“這個地區2006年的月平均氣溫是怎樣變化的?”和問題“讓學生指出1月到2月間的平均氣溫的變化是哪段?2月到3月的平均氣溫的變化是哪段?”。這些問題處理完後解決“哪兩個月間平均氣溫升得最快?哪兩個月間平均氣溫降得最快?”學生自己想,交流重點是交流找的方法。還按排著一個內容是“在生活中哪些情況適用折線統計圖?”這一問題只是輕微的處理了一下處理的並不深入,時間不夠第二個草莓題沒有處理。

  這節課是順利的上下來了,孩子們在課堂上思維還是比較活躍的,能跟著老師的問題積極的思考,思維的方式也是多樣的。如提問“哪兩個月間的平均氣溫升得最快?說說你怎麼看出來的?”有個學生說“我從這兩個月之間線段的幅度看出來的”孩子回答說的不嚴密,但我能明白他說的是什麼意思,給予了及時的糾正。還有一個孩子說“我拿尺子比出來的。”他解釋不清楚,就讓這個學生進行了演示。可見孩子們各有各得法,都動腦筋了。在這個地方我要是加上一句,“我們看、量都會有誤差的。最準確的是算一算,只有算才會讓我們得到準卻的答案。但是我卻強調了一句,用計算來輔助,這樣就使孩子們誤認為,我只要能看出來就可以不算,從而忽略算得重要性。在分析折線統計圖時又將重點的總結內容落下了,“折線統計圖可以清楚的反映資料的變化情況。”課後想到在分析折線統計圖(完成書上的議一議)時,可以直接將問題出示,讓學生思考回答,就會節約很長的時間。還有一遺憾,在匯入中使用了屬於無效語言的,“今天我們在將統計的知識擴大一些行不行?”不能因導而導。孩子們對問題的回答有偏差怎麼辦?如“你從這一條型統計圖瞭解到那些資訊?”學生回答“上面的書都是小數”這一數學資訊對與這道題來說沒有太大的意義。我就沒有處理,應該進行處理要不孩子不會明白自己找的不對,也可以在孩子說出後讓孩子讀出每個月的平均氣溫,這樣孩子會更明白看些什麼內容,而不是隻看數字。在這節課中我明白了在上課時,一定要牢記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完成該完成的就好,不要太深也不能少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