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數學《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1

  在“認識鐘錶”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得主動,課堂氣氛熱烈,知識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反思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認識:

  1、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在一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裡,已經有了一些鐘錶的知識儲備:上學的時間、放學的時間、看動畫城的時間……雖然這些認識是淺顯的、感性的,對於不同的學生來說層次也是不同的,但是仍為學生學習“認識鐘錶”帶給了經驗基礎。課前,為了讓課堂上撥鐘的時候不至於太亂,也為了瞭解學生在這塊的認識,我先讓孩子撥出四時,巡視了一下,發現大多數孩子明白分針長,時針短,明白把針指著四,但不是所以孩子都能撥對,有了這樣的瞭解,在課的安排上,我將重點是介紹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難點放在認識大約幾時上面,

  2、創設生動具體的學習情境

  在課的最後,我用動畫製作了一個小故事,兩個小動物分別在幾時的時候做什麼事情:

  1)複習了時鐘的認識。

  2)教育孩子要珍惜時間。

  3)透過故事中兩個八時,小動物做的事情不一樣,比較明白一天中有兩個八時。

  把對時刻的認識與現實搞笑的情境結合起來,不僅僅貼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用心參與嘗試探究學習活動,而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時間,構成時間觀念,並受到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的教育。實踐證明,學生對數學情境的問題很感興趣,能夠用心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整堂課學生都能持續濃厚的學習熱情。、

  3、創造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

  在“認識鐘面”這一環節中,主要透過同桌合作的形式,學生拿出學具鍾,撥一撥、說一說,然後向全班同學彙報。學生在合作中分享著互助與競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實際教學中看出,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創設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中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交流,使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到數學的價值,理解並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但是,本節課也存在很多不足。時間安排不是很合理,前半堂的教學整時還是不錯的,後面在教學大約幾時的時候,語言不夠規範,上的過快,導致部分學生對於什麼叫大約幾時,不是很瞭解,最後全部課上完還多幾分鐘,今後在這方面要注意。

  小學數學《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2

  鐘錶對於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大街小巷都有,家裡也有,但對於認讀鐘錶,畫指標,對學生卻是無從記起。這就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提升概括科學地認鐘錶的方法。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時遵循以學生為主體,引導他們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膽表達,在主體探究中學會認鐘錶的方法。透過實際教學,感觸頗深,反思如下:

  可取之處:

  課件引發學生的興趣。我利用精美的課件,透過小朋友喜歡的藍貓入手,把大家帶入鐘錶店,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新課的學習中,始終讓藍貓陪伴小朋友一起學習,當學生學的好時,讓藍貓來表揚他們,這比老師的表揚更能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

  抓住學生年齡特徵,整節課以玩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充分利用好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學具,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絡實際。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

  不足之處:

  學生會看鐘表認時間,但根據時間撥出相應的鐘表就有難度了。由於學生不是經常訓練操作實踐的活動,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老師的指揮,在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反思:

  學習鐘錶不僅是靜止的圖片,也要會認識真實生活中的鐘表,這就需要平時生活中的多觀察,多練習了。想讓孩子真正掌握,還需課後的大量實踐。在教學中,僅僅教會學生書本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讓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能感受到數學的魅力,熱愛數學,主動學習數學!讓數學應用於生活。

  小學數學《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3

  認識半時是認識鐘錶的第二課時,認識半時比認識整時難一些。突破重點、難點的關鍵在於把學生的學習慾望調動起來,運用觀察與操作相結合的活動方式,在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中體驗感悟半時指標位置的特點。我把電子多媒體走進課堂,以“守株待兔”的故事為線索展開,講解“8時已過,分針再走半圈就是8時半”,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學生聯想、推測得出9時半、10時半、12時半,由已有知識生成新知識,既發現了知識之間的聯絡,又體驗到半時是由整時發展而來的。吸引了學生與教師的目光,成為課堂的一個亮點。在本課教學中我比較有效地使用了實物投影,學生親手拔一拔、畫一畫、親身經歷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練習設計遵循了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了讀時間、寫時間、畫指標等內容,使學生在交流、合作中,多側面積累感性認識,再上升為理性認識,感受數學的力量。

  本節課由於強調數學學習的實踐性、探索性,教學中設定了許多新穎有趣的實踐活動內容,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性發展,增強數學內容的趣味性、開放性,強調學生數學學習過程,教學時,透過讓學生看一看,認一認,撥一撥,認識了半時,並歸納出半時的時候時針、分針所指的位置特點。學生透過對主題圖整體觀察,初步感知半時的時候時針、分針所指的位置特點。本節課安排了多次讓學生動手撥的機會,每次的要求都不同。第一次:師生一起撥,要求說說時針指著哪,分針指著哪,尤其是要說準時針的位置,即是指著幾和幾的正中間。第二次,老師說時刻,學生撥時刻,並和同桌交流,自己是怎麼撥的。第三次,看誰撥的快。老師說時刻,每組派一名代表到講臺前來撥,其餘學生在下面撥,撥好後,代表還要說說是怎麼撥的,最後評出優勝組。三次活動,人人參與,人人動口,全員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這節課力爭體現以下幾點:

  1、精心設計活動情境,促使學生主動參與。

  老師運用多媒體把“守株待兔”動畫故事呈現給學生,展示農夫早上到田裡勞動,發現兔子,等待兔子的連續情景。之後,請同學們幫故事寫完整。生動的畫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幫故事寫完整的請求”調動了小朋友積極參與的情感。每個學生都認真觀察畫中鐘面上的時刻,都想幫農夫弄清楚每項活動開始的時刻。全班學生高高興興地走進認識半時的活動中。同時,學生在活動中體驗著互相幫助的甜蜜友情。

  2、讓學生透過多種活動探索發現。

  讓學生透過實踐活動探索發現數學知識和形成相關技能,是《標準》中提出的一個重要理念。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正是學生進行多種活動的過程。首先,觀察鐘面,幫助農夫找準每項活動開始的時刻,讓學生在觀察中領悟半時這一時刻的特點;接著,動手撥出半時,並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討論,合作探索時針、分針半時的時候指向特點;然後,學生參與不同的練習活動。如,說一說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幾時半都在做什麼,做“互動遊戲”聽一方指令撥出鐘面時刻……每項活動環環緊扣,並且富有生活情趣。全班學生以愉快的心情在看一看、撥一撥、說一說的活動中經歷探索發現規律的過程,輕鬆地實現了認識半時的教學目標。

  這節課,教師輕鬆,學生愉快,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課堂學習氣氛十分活躍,課堂教學效果達到預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