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五年級下冊單式《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五年級下冊單式《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

五年級下冊單式《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五年級下冊單式《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下冊單式《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1

  這節課主要是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徵,能讀懂單式折線統計圖,能根據統計圖回答有關問題。在教學這節課之前,我瞭解了他們以前對統計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有把握的進行備課。

  這節課的安排是先對條形統計圖的知識的回憶,引出折線統計圖。先出示條形統計圖,向孩子們提問“這份統計圖記錄的是什麼?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哪種統計圖?”提這一問題目的,為了讓學生在分析統計圖時要先注意統計圖所記錄的內容是什麼?再讓孩子們交流從統計圖上所瞭解的數學資訊。邊說邊演示(只演示了一個),假如我將每個月的平均溫度不用直線表示,用點表示,再依次連線,也就成了一種統計圖,告訴學生們這叫折線統計圖。然後讓同學們討論這兩幅統計圖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學生們答的不是很好,回答的過程當中又穿插重複了好多的內容。這一內容弄完後,接著問學生“這個地區20xx年的月平均氣溫是怎樣變化的?”和問題“讓學生指出1月到2月間的平均氣溫的變化是哪段?2月到3月的平均氣溫的變化是哪段?”。這些問題處理完後解決“哪兩個月間平均氣溫升得最快?哪兩個月間平均氣溫降得最快?”學生自己想,交流重點是交流找的方法。還按排著一個內容是“在生活中哪些情況適用折線統計圖?”這一問題只是輕微的處理了一下處理的並不深入,時間不夠第二個草莓題沒有處理。

  這節課是順利的上下來了,孩子們在課堂上思維還是比較活躍的,能跟著老師的問題積極的思考,思維的方式也是多樣的。如提問“哪兩個月間的平均氣溫升得最快?說說你怎麼看出來的?”有個學生說“我從這兩個月之間線段的幅度看出來的”孩子回答說的不嚴密,但我能明白他說的是什麼意思,給予了及時的糾正。還有一個孩子說“我拿尺子比出來的。”他解釋不清楚,就讓這個學生進行了演示。可見孩子們各有各得法,都動腦筋了。

  在這個地方我要是加上一句,“我們看、量都會有誤差的。最準確的是算一算,只有算才會讓我們得到準卻的答案。但是我卻強調了一句,用計算來輔助,這樣就使孩子們誤認為,我只要能看出來就可以不算,從而忽略算得重要性。在分析折線統計圖時又將重點的總結內容落下了,“折線統計圖可以清楚的反映資料的變化情況。”課後想到在分析折線統計圖(完成書上的議一議)時,可以直接將問題出示,讓學生思考回答,就會節約很長的時間。還有一遺憾,在匯入中使用了屬於無效語言的,“今天我們在將統計的知識擴大一些行不行?”不能因導而導。

  孩子們對問題的回答有偏差怎麼辦?如“你從這一條型統計圖瞭解到那些資訊?”學生回答“上面的書都是小數”這一數學資訊對與這道題來說沒有太大的意義。我就沒有處理,應該進行處理要不孩子不會明白自己找的不對,也可以在孩子說出後讓孩子讀出每個月的平均氣溫,這樣孩子會更明白看些什麼內容,而不是隻看數字。在這節課中我明白了在上課時,一定要牢記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完成該完成的就好,不要太深也不能少完成了。

  五年級下冊單式《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2

  統計的思想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運用,新課程改革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而統計知識的教學重在激發學生對資料的興趣,熟悉統計的基本思想方法,逐步形成統計觀念。為了培養學生具有從複雜的情況中收集、處理資料,並作出恰當選擇和判斷的能力,本節課教學中我追求讓學生在生活情景中認識折線統計圖、會製作折線統計圖、更重要的是會分析折線統計圖。

  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我認為統計很好教,教學內容不多,也不難,一節課下來我也很滿意,但是學生的作業卻問題不斷。究其原因其實是學生統計的應用價值、統計意識不高,所以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材提供了一幅條形統計圖和一幅折線統計圖,看上去單調、枯燥。怎樣激發學生學習的需求呢?我從生活中引出折線統計圖,先和學生一起欣賞全國青少年機器人大賽的參賽作品,使學生感悟科技與生活相關更與數學統計相關,再讓同學們回顧了過去學過的統計表和統計圖,說說條形統計圖的特點,然後引出學習內容折線統計圖,比較自然地從舊知識過渡到新知識。

  當學生認識了折線統計圖後又讓同學們交流展示課餘蒐集到的一些折線統計圖。挑選比較典型的同學上臺展示。當聽到要上臺展示時,全班同學都積極舉手。這樣一來,既培養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能力,又使學生感受到統計圖運用相當的廣泛,同時學生也真切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如此一來,學生在寬鬆、和諧、自主的環境中進行探究學習,才能敢想、敢說、敢做、敢懷疑、敢標新立異。

  二、運用比較策略,感知特點。

  “學源於思,而思源於疑。”常有疑點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發現、常有創新。折線統計圖“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這一特點,在相應的一些條形統計圖中同樣可以體現,只是折線統計圖比它體現的更清楚而已。任何讓學生有效地感知這一特點,我認為讓學生經歷從條形統計圖到折線統計圖的演化過程比較重要,就採取了加強對比的策略。通過出示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兩幅圖來進行比較,這樣可以讓學生很清楚的看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和相同點,這樣不僅溝通了兩者在反映數量變化趨勢上的不同,更彰顯了折線統計圖的直觀性與便捷性。

  當然,從思想,從現實意義上來說並不是所有的條形統計圖都可以用折線統計圖表示,所以老師在透過練習初步建立折線統計圖的表象後,安排了在不同情況下選擇統計圖的討論與練習,使學生在思辯中明晰兩種形式的統計圖各自的作用,使學生對摺線統計圖有明確的認識。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學生的整體發揮,而對於每個學生獨特的思想和做法,我不急於給予評價孰優孰劣,而是留給學生自己思考、判斷、比較的思維空間。如在案例中,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探索的空間,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去操作(繪製折線統計圖),去探索,去思考,最後,在各方面的反饋中,讓其它學生在感悟、選擇、反思、糾正中學到了知識。這樣的課堂不僅使學生獲得了共性的發展,還發展了學生的個性。更主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統計圖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真切的體會到了數學的作用。

  五年級下冊單式《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3

  教學由兩幅單式折線統計圖入手,問:誰能很快回答兩個城市哪個月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相差最遠?學生遲遲給不出答案,從而順理成章引出課題。水到渠成地把兩幅單式折線統計圖合併成一幅複式折線統計圖。補充介紹圖例等名稱。

  這樣的教學設計既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參與(統計圖由學生手工製作),又使媒體的使用達到突破教學重點,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同時與製作課件相比更省時、高效。在這節課中,我在課中讓學生透過觀察例題的複式折線統計圖,自己嘗試著製作折線統計圖。不少學生出現了種種問題,(未看清圖例,沒有標明製圖日期,圖上未註明資料或將資料寫在折線上等等)。我不急於告訴學生正確與否,而是利用這基礎性的資源。讓學生小組討論:使學生感悟到怎樣製作才完整,美觀,正確。

  本節課存在的問題:

  1、提高捕捉樣本資源的意識和靈活應變能力。在課中,讓學生第一次嘗試製作折線統計圖。教師只意識到要去尋找所需要的幾種出現的狀態,等待這些資源的自然生成,而缺乏有效的應變。比如:教師在巡視過程中發現一位學生沒標製圖日期,只顧著去找另幾種結果;等回過去再看,那個學生已經補上了。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可以一發現這種資源,可以適當提示學生。

  2、數學語言要乾脆、利索、準確、清晰,要到位,但不能太過於簡單。

  3、在課中,學生做的比較多,但真正說的機會不是很多。我沒能給學生充分創造說的機會。課堂上應該根據學生的狀態隨時對教案作出調整。

  五年級下冊單式《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4

  今天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了第七單元《統計》中的第一課時《折線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生認識了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學習的,可是折線統計圖與條形統計圖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著不同的表示和用處。折線統計圖不僅能夠清楚的表示事物的多少,而且能夠清楚的表示事物的的變化趨勢。

  透過對本節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感受:

  一、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來源了生活。

  數學來源於生活,一點也不假,數學就是從生活中抽象和昇華出來的。依據我們兩個班的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這樣的引入:因為孩子們已經四年級了,而且對於條形統計圖有了很好的瞭解,所以在引入的時候,我利用我們本學期的期中考試的四年級6個班的數學成績的平均分做成條形統計圖讓學生來進行分析。然後在班級的總分給出來,是個很大的數字,然後讓學生自己試著用條形統計圖來表示,並且讓學生來解決一些問題,發現在繪製的時候很麻煩的,問題中你發現他們有什麼樣的變化情況一題時,有很多孩子不能回答上來。這時告訴孩子們我們很有解決的辦法想不想學習,給學生一個思路,讓學生小組合作來進行探討,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討折線統計圖的慾望。

  二、在小組合組中探索折線統計圖

  讓學生觀察折線統計圖,並且讓學生來觀察折線統計圖,並從圖中得到資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這一環節上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後又讓學生自己舉例來說一說你見過的生活中的折線統計圖的例子。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折線統計圖,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三、知識之間的遷移和聯絡。

  到目前為止,學生已經認識了兩種統計圖,那麼在做題的時候,我們應該選擇哪一種,哪一種統計圖又會更好一些呢?所以在練習中設計了一題,讓學生選擇你喜歡的統計圖來完成,這時學生的選擇各不相同,然後我讓兩種做法的孩子都一一進行了彙報,最後讓學生總結看哪一種更好。透過親身經歷發現所有的資料都可以繪成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但是折線統計圖比條形統計圖更有優勢,這樣使學生對摺線統計圖有了更好的認識。

  四、不足之處

  1、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面向全體,有個別反應快的孩子喊出答案的時候,就一帶而過了,使得在練習的時候有的孩子人家問變化趨勢是怎麼樣的?他不懂就把所有的數字的都加起來寫裡面。

  2、啟發性語言運用不到位。教師在設定問題的時候語言不夠精煉,使得學生不太明白老師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

  總之,教育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相信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會提醒我,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一定會揚長避短,不斷學習、反思,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和業務能力,做一名學生快樂學習的數學教師。

  五年級下冊單式《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5

  帶著學生去光碟播放室上完了複式統計圖,談談一下幾點感受:

  複式折線統計圖是建立在學生學完單式折線統計圖和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目標是讓學生產生複式折線統計圖的需求,讓學生體會它的優越性。所以在教學一開始,為了照顧基礎比較弱的同學,分別出示了青島市和昆明市03年降水量統計圖,然後讓這些基礎比較弱的同學說說兩個統計圖中的資料,並問你獲得了哪些資料?基本上錢皖、王波能說出圖中的資訊。

  接著出示問題:你能看快看出這兩個城市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學生思考,我下去巡視,這時我看出有的學生把昆明市的每月降水量寫在青島市的統計圖每月的下面;有的學生則觀察兩個表中的每個月,然後記下他們每月的差;還有幾個學生沒有思路,青島市統計圖看一下,昆明市統計圖看一下,找起來很困難。

  這時我讓比較典型的學生彙報結果,然後追問:解決這個問題要看兩個統計圖,你覺得怎麼樣?有的學生回答要細心、仔細,有的預習同學則說:看起來不方便,可以把兩個折線統計圖合在一起這樣看起來直觀方便。水到渠成,自然引出了複式折線統計圖。但這是我並沒有直接出示覆式折線統計圖,而是追問:如果你來把兩個折線統計圖合在一起,你會怎樣合起來?這是學生引出了兩條折線不能一樣,可以用實線和虛線區別開來,然後我在追問橫軸和縱軸分別是什麼,改變嗎?學生很清楚地回答後,我覺得學生對複式折線統計圖有個一個大概的瞭解。這時我再出示統計圖。學生很快判斷出前兩個問題。效果還不錯,特別在第三個問題,從圖中你還獲得了哪些資訊?學生回答更是積極。朱詳甚至把這個月的降水量是另一個月降水量的幾倍給找出來。

  整節課下來感覺還不錯,但出現了不足:一是整節課的容量不大,在照顧後進生複習以前的單式折線統計圖的時候花的時間多了,還有在讓學生回答“從圖中你還獲得了哪些資訊”時,很多學生想說,花的時間稍多了。二是本節課我只是侷限於讓學生產生複式折線統計圖的需求以及去認識和分析統計圖,沒有意識到學生統計觀念的情感培養,本節課可以讓學生很把統計和現實生活聯絡起來,可以使學生的眼界更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