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關於懷念母親優秀教學反思(通用16篇)

懷念母親優秀教學反思

關於懷念母親優秀教學反思(通用16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懷念母親優秀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懷念母親優秀教學反思 篇1

  《懷念母親》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講述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從而表達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並且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首尾呼應,說明了為什麼會對兩位母親不變的情懷,使文章渾然一體。

  一、從題目入手,抓住文章主幹。課一開始,我先讓學生齊讀課題,然後我緊緊抓住“母親”一詞質問學生:“這裡的母親指的是誰?”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一個是親身母親,一個是祖國母親。”“那麼作者是在什麼情況下懷念自己的兩位母親呢?”這樣既交待了作者的寫作背景,又讓學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幹,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

  二、引用《賦得永久的悔》,做好理解鋪墊。新課開始,課件出示: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學生默讀,交流感受。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為理解本課做好鋪墊。

  三、理解詞句,感悟文章思想方面。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絡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這一點做的還是比較到位的,課堂上,學生能圍繞一些重點詞句來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夢中尋母。並抓住“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等句子,在讀中感悟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

  上完這節課,同學們都被作者對母親的懷念之情深深地感動了,有的同學甚至熱淚盈眶,這也讓我感受到: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解讀”,更應該引導學生“創讀”,以讀促講,以讀悟情,以讀激情。

  為了進一步表達感情,我讓同學們發揮自己的特長,寫一寫讀了這篇課文的感受。

  懷念母親優秀教學反思 篇2

  《懷念母親》這篇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季羨林先生對生身母親和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本課的教學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揣摩重點語句,感受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將課文的教學主線分為“懷念生身母親”和“懷念祖國母親”兩大部分,由“頻來入夢”引出“懷念生母”,由此又引出懷念“祖國母親”。五年級的孩子大多沒有母親、離開家鄉的經歷,更別說離開祖國了。為了讓孩子們與作者的情懷產生共鳴,我讓他們回憶與媽媽短暫的別離之後相見的場景,又引出以前學過的課文《梅花魂》來體會作者背景離鄉思念母親的深情,學生慢慢體會到了這種感情,雖然不深,但是能心領神會作者此時對生母和祖國的思念之情。這時讓學生朗讀相關段落,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作者的感受,一步步引領學生深入體會,帶著感情去朗讀課文。從飽含深情的朗讀中,學生體會到了作者的真情實感。他們明白了母愛的偉大,更懂得了祖國在“我”心中如同母親般的真摯情懷。

  懷念母親優秀教學反思 篇3

  《懷念母親》這篇課文主線明瞭,層次清晰,首尾照應,語言凝練,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充分表達了對生身母親及祖國母親的崇高敬意和真摯愛慕。所以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我採取以讀促悟,以景悟情,真正融入課文情景,感作者這所感。

  1、抓關鍵詞句,以讀悟情。課堂上,我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體會,讀出自己的感情。在理解作者對生身母親的懷念時,學生抓住“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等詞句,自己讀句子,說感受,然後再讀再體會。就這樣,學生在反覆閱讀中充分感受到了作者在失去母親之後的傷心、痛苦及悔恨,進而體會對母親的懷念之情。在理解作者對祖國母親的懷念時,我相機介紹作者的相關資料,再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感受作者的內心體驗,引導學生透過對比讀、選擇喜歡的部分讀、表演讀等方式,感受作者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

  2、填補情景空白,加深體會。在課文的空白處,如“我悵望灰天,在淚光中,幻出母親的面影。”我讓學生展開想象,寫出在淚光中,作者看到的母親什麼樣的面影。“天色陰得如黑夜,心裡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國了。”讓學生說說作者在想到故國時,心裡是怎麼想的。在入情入境地中,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到對母親真摯的情感。

  不足的是,有一部分學生的朗讀能力還有待提高,不能把自己的體會透過朗讀表現出來。

  懷念母親優秀教學反思 篇4

  說實話,對《懷念母親》這篇課文我是“敬而遠之”的,因為這是一篇散文,語言跳躍性大,表現作者季羨林先生對母親和祖國的深厚情感,而季老和學生生活年代及背景相差甚遠,學生缺乏現實體驗,難以感同身受,無法引起共鳴,所以前兩年的教學當中,我底氣不足,鑽研不深,草草了之,可同事的一節公開課讓我豁然開朗,撥雲見日,今年便學習借鑑,感覺效果不錯。新課前,我以“走近季羨林”為題介紹了季羨林的成長過程,還給學生讀了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為理解本課做好鋪墊。

  上課時,我從學生對自己母親的感情入手,獲得對文章主題的深淺把握。緊接著,在初讀文章的基礎上,我先讓學生找出一個概括課文內容的句子,並問學生“兩位母親”具體指誰,這樣既讓學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幹,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為理解奠定了背景基礎。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絡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重點詞句,品讀悟情。

  首先是對親生母親的感情,重點研讀文章第二自然段。“從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對親身母親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學生學習積極主動,交流時氣氛活躍,我不失時宜地適當補充、拓展有關的資料,充實學生認識,加深對情感的體會。

  接著轉入對祖國母親的懷念,這一部分有學生比較難理解的語句,我或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去感受作者的內心體驗,或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體會人物情感,這樣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還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只要老師引導得當,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有精彩的智慧生成。學完文章後,我還讓學生回顧課文首尾,明確首尾呼應的寫作方法,並進行拓展延伸。或許學生無法深入理解季羨林深沉的.情感,但是透過文章的學習讓他們懂得珍惜父母、熱愛祖國,這不是本組教材追求的目的要求嗎?

  懷念母親優秀教學反思 篇5

  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作者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對祖國的懷念,文章對兩位母親同樣的敬意,相同的愛慕表達得酣暢淋漓,首尾呼應,說明了為什麼會對兩位母親不變的情懷,使文章渾然一體。在備課時,我覺得必須先去讀作者的其他作品,有助於我更好地解讀文字。季老的散文《賦得永久的悔》,回憶幼時的生活和表達對母親早逝而自己無從迎養的愧疚、悔恨,對解讀《懷念母親》很有幫助。此外,《懷念母親》中有兩段文字摘自季老寫於1936年的《尋夢》。《留德十年》附錄中有《尋夢》全文,不但有助於解讀《懷念母親》,而且此文寫得情深意切,讀後齒頰留香,回味無窮。

  初讀《懷念母親》一文時覺得文章平淡無奇,甚至感覺跳躍性比較大。但讀過一些相關的作品,瞭解了寫作背景後,慢慢走近作者的心靈,再回頭去讀,漸漸讀出了味道。在教學本課時,我考慮到作者的情感是很深沉的,學生理解起來難度會比較大,因而教學此課前,我引導學生了解季羨林的成長過程,並要求學生去拜讀《永久的悔》一文。

  課堂上,學生們獨特的體驗,透過讀表達了自己感悟到的情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懷念母親優秀教學反思 篇6

  聽、說、讀、寫是語文學習的四大基本功,這是既相對獨立又有有著密切聯絡的四種語文能力。聽和說是口頭語言,讀和寫是書面語言;聽和讀是吸收,說和寫是表達:吸收是表達的前提和基礎,而表達是吸收的深化,是對吸收的檢驗。聽說讀寫能力的本質是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的能力,這一能力是動態生成的。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為促進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而教,為促進學生的言語生長而教,應成為支撐新世紀語文教學體系的核心理念!

  下面以《懷念母親》為例談談我對此的做法,以此來解讀我對聽說讀寫的理解。,《懷念母親》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充分表達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字裡行間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讓人思潮澎湃,情緒跌宕起伏。

  一、讓學生靜心地聽

  聽覺,是學生認知的重要感官之一,發展學生聽力,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提高學生語言文化素質的重要舉措。在課的開始,我就請同學們認真的傾聽課文錄音,特備強調不看課本的傾聽。MP4中播放男播音員深沉的朗讀在浸潤著憂傷的音樂《此生不再》的伴隨中,漸漸走進了孩子們的心中,那洋溢在字裡行間的濃濃的愛戀和無盡的懷念也柔柔的叩擊著孩子們稚嫩的心,漸漸地,漸漸地,女生的眼睛溼潤了,漸漸地,漸漸地,男孩子俯身趴在桌上了。這樣課始,靜心地傾聽就為理解課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

  二、讓學生自由地說

  “說”是階段性思維活動結果的口頭表達形式,良好的“說”是學生良好思維水平與口頭表達完美結合的體現。因而,培養學生說的能力亦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說”的權力也主要是老師的,即使讓學生說,也只能左誘右導式的被動地說,而學生的主動權很小。我在教學中,讓學生充分聯絡生活例項,從自己身邊的事說起,並要求學生在不離訓練目標的前進下,自由地說,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聽完課文,我請孩子們隨便談談,聽出了什麼,自由聊聊。在孩子們的交流中,聊出了作者的對親生母親無盡的懷念,對母親的去世自己沒能在身邊陪著身懷悔恨,乃至痛苦的自責以及抱恨終生的愧疚,對祖國母親深深的愛戀等等,文章的情感一下子僅僅聽完課文錄音就把握的這麼精準,這也為完成下邊的目標奠定了基礎。

  緊接著我出示學習目標:“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畫出相關的句子並寫下自己的感悟。”先自學,再在小組裡交流。學生們在學習組長的帶領下,積極主動探究,熱情誠懇的交談,氣氛活躍,他們找到了"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句子,這樣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尤其是展示環節,同學們精彩的發言更是令我大為震驚:課堂上小組的交流後,進入展示環節,孩子們充分的自由表達完全超乎了我的意料,孩子們對課文的賞析完全超出了我對文字的解讀:邢一飛、黃志遠對文字“織”和“糊”的理解很唯美,而安以軒、姚博燕、張力為、吳一涵、閆鵬宇對此補充很可以說滴水不漏,全面的很。宋一天對“淒涼”和“甜蜜”的解釋很精闢,他總能聯絡上下文來理解。

  任文遠為了理解作者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另闢蹊徑,關注到日記的時間,徐浩洋則關注到“摘抄”這個詞進行解釋,特別是晁藝煊、程玉波、閆鵬宇對兩人的補充完全征服了大家。還有屈怡然、李夢琳對第七段的理解,王啟文對第六段的剖析,使原以為很理解課文的我驚呆了,原來我的理解還不深刻,我的理解還有些片面,真正的高手在六2班,真正的智慧在課堂,向我的學生致敬,向我的課堂學習。在這個自由的課堂上,在這個思想的王國裡,放飛思緒,任他天馬行空,給他自由,讓她信口開河!孩子們的侃侃而談,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充分的相信孩子,讓她自由的表達,只要老師適當的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懷念母親優秀教學反思 篇7

  繼續我的教學思路,本文可以上得“情意濃濃”,豐富的情感,作者是對母親的懷念之情,讀起來令人潸然淚下。而我卻總想著再往前“走一步”,作者是如何寫得呢?這篇散文的結構非常嚴謹,前後呼應這點發現對於學生來說已是簡單的事。穿插“日記”“散文”的寫法很有特色,這倒是值得細細去揣摩,尤其是“日記”的寫法,很有特色,引導學生走進“日記”去感悟作者的“觸景生情”,去感悟作者的“精當用詞”,成了很有意思的學習過程。

  日記一:是黃昏的夜色觸發的情感,淒涼而又甜蜜的,是濃濃地“糊”在心頭的感受;

  日記二:是房東太太對兒子的牽盼觸發的情感,不由自主想起母親;

  日記三:直接抒發情感;

  日記四:是風雨,是天色陰如黑夜,觸發的情感,思潮起伏。回顧引導發現。

  除了日記三:其他的幾則日記前半部分都是寫景或敘事,後半部分都是直接抒發情感。領悟遷移寫法也就有了依託,飄零的落葉、牽著孩子的媽媽、下雪的天氣、秋風颳起的時刻、空中掛著的明月,成了學生想象的情景,成了抒發情感的依託,借景抒情,敘事抒情的寫法得以形象詮釋。

  再回扣全文,作者在行文時就是這樣的寫作思路,第二自然如是寫,日記如是寫,加上總起的段落的體會,行文的結構和寫法就能引導學生得以把握。我喜歡這種“實實在在”的課堂。

  懷念母親優秀教學反思 篇8

  如釋重負,課堂上沒有出現大的紕漏,按照我的預設完成了教學任務。不過我自己都有些啼笑皆非,因為我這裡說的是“我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是否完成了學習任務呢?這個問題不可以深究,因為一深究,我就羞赧至極了!

  首先介紹下這堂課的背景,這是一節接受市教科中心進行教研評估的一堂課。為了學校,因此,這堂課我還是比較重視的!

  《懷念母親》是季羨林老人寫的一篇懷念生身母親和祖國母親的散文詩。因此,文章特別“散”。當然,以前我是一直不愛教這篇文章的。孩子們太小,不容易理解季老的感情。

  這次我不得不靜心讀讀這篇文章了,讀過了,也愛上了!文章寫得多好啊!“好幾天以前,房東太太就對我說,她的兒子今天回家,從學校回來,她高興得不得了……但是她的兒子一直沒有回來,她有點沮喪。她又說,晚上還有一趟車,說不定他會回來的。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長眠於地下的母親,真想哭!我現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的!”房東的孩子只是在外讀書,房東太太就對孩子如此思念!而作者呢,6歲就離開了母親,她該是如何分分秒秒思念著孩子呢?她該是如何度日如年呢?或許,她生存的目的就是為了與孩子相見!但是,可憐的母親,終究沒見到孩子一面,就匆匆離開了人世!母親是帶著相思離開的,母親是帶著不捨離開的,母親是帶著牽掛離開的,母親也是帶著悔恨離開的……想到這些,季老怎麼不肝腸寸斷呢,悲痛欲絕呢?此時我終於理解了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這是作者真實的心理,沒有誇張,沒有矯情,這是一個孩子對過世母親最真的愧疚和悔恨!

  文章中如這樣的例子太多!這次,我終於理解了季老的這篇文章!我終於讀懂了作者的感情!

  那麼,我的教學中是不是非要孩子們理解這樣的感情呢?我想,以我的經歷,我都經過了這麼多年才懂,孩子們怎麼能懂呢?但是我可以找尋另一個突破口,透過對作者對兩位母親的懷念之情,讓孩子們明白,要珍惜自己的父母,愛戴父母,要熱愛祖國,時刻把祖國放在心中!

  在設計教學過程的時候,我調整了教學感情的著落點。我要讓孩子們受到薰陶,愛父母,愛祖國,而不是去理解和季老的懷念之情感到底有多深沉,有多細膩!這樣,我不再感覺這篇課文的內容太散,孩子們學習起來過難。

  在今天的課堂教學中,我犯了一個低階錯誤,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很多教學環節是不落實的。我帶著孩子們跑啊跑啊……當然這樣的教學效果無庸質疑——不咋樣!

  上完課,慚愧不已,我上課的時候急什麼呢?應該踏踏實實走好每個教學環節啊!

  懷念母親優秀教學反思 篇9

  《懷念母親》寫的是季羨林老先生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的懷念之情。中心句是“我對這兩位母親懷有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可是對六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很難深入體會作者這份真摯的情感。怎樣縮短學生與文字與作者的情感距離呢?我經過再三思考,多方查閱資料。決定從三個角度尋找突破口:

  一、從題目入手,抓住情感主線。

  課一開始,我先讓學生齊讀課題,然後抓住“懷念”一詞問學生:“懷念什麼意思?與思念、想念有什麼不同?”讓學生初步明確作者對母親的想念與思念是深切的沉痛的。再問學生:“這裡的母親指的是誰?”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一個是親身母親,一個是祖國母親。”“那麼作者是在什麼情況下懷念自己的兩位母親呢?”一下子引入文章寫作背景,讓學生抓住了作者的情感主線,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

  二、抓關鍵詞句,理解課文

  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絡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藉助問題:“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生們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分別找到了“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句子,並透過交流感受,逐漸感受到季羨林對母親的愧疚和對祖國的眷戀。

  三、補充資料,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課堂上,隨著學生的學習,我適時插入季老先生《賦得永久的悔》的幾個片段,讓學生明白作者對母親的悔恨原因,並讓學生反覆地讀,從讀中體會到了作者因為無法盡孝而心存自責,愧疚之情。在理解作者對祖國母親的懷念時,我結合課文內容,介紹了季羨林留學德國的一些經歷,讓學生充分感受作者的複雜心情;透過對比讀、選擇喜歡的部分讀、自讀等方式,感受作者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

  上完這節課,同學們都被作者對母親的懷念之情深深地感動了,有的同學甚至熱淚盈眶,這也讓我感受到: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解讀”,更應該引導學生“創讀”,以讀促講,以讀悟情,以讀激情。

  懷念母親優秀教學反思 篇10

  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在教學本課之前,我讓學生蒐集季羨林先生寫的謳歌母親為主題的文章,以及他在德國留學期間的一些資料,為學習課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打基礎。接著,在匯入新課時,我讓學生聯絡以前學過的課文《小苗和大樹的對話》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結合課前瞭解到的有關材料,交流各自對作者及文章背景的瞭解;從各自對母親的感情入手,獲得對文章主題的粗淺把握。

  由於文章情感豐富,對母親的懷念之情貫穿全文,所以,我積極引導學生透過對語言文字的具體感悟,感受作者對兩位母親的深厚情感,並以此為主線,引導學生畫找相關句子,進行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加深理解,感受作者對母親,尤其是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情感。首先是對親生母親的感情,我讓學生重點研讀文章第2自然段。“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聯絡上下文,讓學生感受從六歲離開母親到母親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時間不在母親身邊,雖然中間有短暫迴歸,但畢竟時間短暫,沒有與母親促膝長談的機會,如今母親逝世,即使想報答養育之恩,也永無機會,因此心中覺得傷心難過:“我的願望沒能實現。”作者曾經暗下決心,一旦大學畢業,找到工作,就立即迎養母親,以彌補長久離開母親的遺憾。然而沒等作者大學畢業,母親就離開了人世,作者的願望永遠無法實現了。“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

  作者覺得,隨著母親的死,生活變得毫無意義,一切都變得空虛和寂寞了,腦子裡一片空白,不知道該做什麼,只有遺憾和悔恨一直充滿心頭。我盡力引導學生透過朗讀,體會作者因為無法盡孝而心存自責、愧疚之情。接著轉入對祖國母親的懷念。這部分有學生比較難理解的語句,如,為什麼作者在想到故鄉、老朋友時,心中感到淒涼,卻又是甜蜜的?他想到了什麼?作者回憶房東太太的時候,為什麼會產生“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的”念頭?作者到底在尋一個什麼夢?為什麼作者又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我引導學生透過反覆朗讀並結合相關資料去理解、感悟句子。還有些句子,如,“我不開燈,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漸漸織上天空,織上對面的屋頂。一切都沉在朦朧的薄暗中。”此時,我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去感受作者的內心體驗;“我悵望灰天,在淚光裡,幻出母親的面影。”我積極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感受在作者記憶深處的母親的身影,從而體會人物情感。

  上完這節課,我發現季老經歷的時代和背景與學生生活的年代與背景相差甚遠,孩子們都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受著父母們的百般寵愛,享受著優越的生活條件,要他們感同身受地體會、理解作者當時的時代背景及發生的一系列事件,確實有一定的困難,學生們根本體會不到箇中的艱辛、痛苦與無助,因此,上類似的課文時,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動性,讓他們激情洋溢地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去,細細體會、感同身受與作者產生共鳴才是最值得我去思考的。

  懷念母親優秀教學反思 篇11

  今天教學了季羨林先生的文章——《懷念母親》。課文以回憶的形式,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對祖國的懷念,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及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前,我安排學生先蒐集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期間的有關資料,對季羨林先生有所瞭解。匯入新課時,我先讓學生回憶以前所學過的季羨林先生的文章。 為了使學生置身文字情景,感受語言文字背後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我引入了關於季羨林老先生對母親的回憶的相關資料,並以他的《永久的悔》片段作為課文的引子,帶領學生進入季老的情感世界,感悟他對母親的懷念之情。

  在理解課文內容時,我將課文的主線分為“懷念生身母親”與“懷念祖國母親”兩個部分,引導學生先自由讀相關段落,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作者的感受,再細讀相關語句加以體會,然後透過朗讀把自己的體會讀出來,讓學生自己在文字中獲得感知。從飽含深情的字裡行間,學生充分體會到了作者的真情實感。他們明白了母愛不僅僅是理解,寬容,呵護,牽掛,母愛是博大的,更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兩位母親身份雖然不同,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是永遠不變的。

  懷念母親優秀教學反思 篇12

  聽名師講課,我會自始至終被課堂吸引著,被情感包圍著,學生也是始終如一的融入課堂,達到心靈與文字對話的境界,聽這樣的課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感動,也是一種震撼。

  新學期伊始,學校舉行第一輪聽評課。每位老師都在認真的準備著。我執講《懷念母親》一課。選這課的原因是因為文章感情深厚,語言凝練,字字句句都含著淚含著情。並且文章首尾照應,主線明瞭,字裡行間表達了作者對生母的懷念、愛慕,以及對祖國的崇高的敬意和思念之情。如果能上好了,我想學生肯定會滿含激情、熱淚於課堂上,但是結果並不理想。從匯入到初讀,應該說非常到位。課堂氣氛,學生的情緒都被引入了一種沉痛憂傷的氛圍當中。可隨著課堂的深入,學生卻離文章越來越遠,到最後下課有種不了了之、虎頭蛇尾的感覺。

  懷念母親優秀教學反思 篇13

  今天,我執教完《懷念母親》這篇課文,感觸頗深。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文章字裡行間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讓人思潮澎湃,情緒跌宕起伏。

  縱觀整堂課,我主要是引導學生品讀課文。在精讀課文時,我採用了抓住重點語句來深入體會作者對生母和祖國母親的思念、愛慕之情。由面過渡到點這是正確的。但是學生找出體會最深刻的語句後,我在引導學生讀時,卻不夠深入,如:學生找的這句話“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我問學生:“作者想對自己的母親說些什麼?”生略思:“作者想說,媽媽你回來吧!”如果當時,我藉著學生的回答,讓學生帶著悲痛的語氣再讀這句話,全體學生再齊讀,肯定會深受感染,課堂氛圍也會更好。透過這點,我想:及時抓住有利時機,有效問題,“咬定青山不放鬆”,深入引導、朗讀、體會是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之一。再者,抓住重點語句精讀文章時,學生找了很多自己認為感動的句子,我不分重點平均用力,結果既浪費時間,又感受不深。我想一篇文章兩三處深入體會挖掘即可。因此,不同感情基調的文章教師在講課時,應用不同的語氣、語調、不同的表情,這也有利於讓學生正確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顯而易見,《懷念母親》文章,應該說非常到位。這篇文章,教師應帶著憂傷、深沉的語氣去讀文章、講文章,才能讓學生受到感染和薰陶。

  懷念母親優秀教學反思 篇14

  學完《懷念母親》這篇文章,我感觸很深。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寫出了對親生母親和祖國母親的懷念。表達了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作者透過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片段的字裡行間表達了對親生母親和祖國線親的懷念之情,文章先寫出對親生母親愛戀和懷念,又在懷念生母的基礎上融進了對祖國母親的深切懷念,對兩位母親的同樣的敬意,同樣的愛慕之情表達得酣暢淋漓。本文首尾呼應,使文章渾然一體。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對生的悔恨,怕學生對作者失去母親的那種痛理解的不夠到位,我為同學們讀了一段課外資料,是寫作者和母親生活的經歷,這樣學生感受到了終天之恨的情感,學生把這種傷心的情感在朗讀中體現出來了。

  學習本文,我同樣採用了讓學自己找感受深刻的句子,自己先體會再交流,我在交流過程中適時點拔,這樣學生的情感調動起來,讀的也比較到位。我同時又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因為,現在很多學生與父母開始有逆反心理,對他們進行感恩父母的教育是比較合適的。

  我感覺自己在備課過程中,備得還是不夠細,應多查閱資料,對有效的課堂教學會有很大益處的。

  懷念母親優秀教學反思 篇15

  我個人對本篇設計的最得意之處是板書。它簡潔、巧妙,它不僅突出課文重點,而且體現兩位母親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板書的設計體現了文章的線索,所以根據板書,我的問題設計比較精要,與課後練習結合,注重了提高課堂效率,還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讓他們透過讀表達自己感悟到的情感。

  課文的結束部分設計得也很有創意,本來教材是朗誦詩,我把它設計為先唱後朗誦,因為音樂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在音樂的氛圍中,人會顯得輕鬆,而且學生更易接受,更容易表達和抒發自己的情感,這樣最後朗誦詩歌時,學生的情緒會更飽滿、感情會更到位。

  本課,作者的情感是很深沉的,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因而教學此課前,可引導學生了解季羨林的成長過程和拜讀《永久的悔》一文。至於如何更好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深層的思想感情,我還得思考。

  懷念母親優秀教學反思 篇16

  《懷念母親》這篇課文,讓我感觸頗深,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充分表達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字裡行間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讓人思潮澎湃,情緒跌宕起伏。

  課前,我安排學生先蒐集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期間的有關資料,對季羨林先生有所瞭解。匯入新課時,我讓以“國寶”一詞引入,結合資料,讓學生了解季羨林先生在學術上的偉大貢獻,從而引出季老那一段長達十年的留學生涯。以及季羨林老先生去世的時間(7月11日9時,享年98歲)和悼念儀式的隆重進行體驗。 新課開始,我給學生讀了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學生聽後,交流感受。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為理解本課做好鋪墊。緊接著,我先讓學生齊讀課題,然後我緊緊抓住“母親”一詞質問學生:“這裡的母親指的是誰?”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一個是親身母親,一個是祖國母親。”“那麼作者是在什麼情況下懷念自己的兩位母親呢?”這樣既交待了作者的寫作背景,又讓學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幹,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為理解奠定了背景基礎。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絡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

  課堂上,學生們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找一找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並在小組裡交流,學生們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學習積極主動,交流時氣氛活躍,他們找到了“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句子,這樣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只要老師引導得當,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想在教學中 “解讀”課文,更應該引導學生“創讀”,以讀促講,以讀悟情,以讀激情。

  與過去的課堂教學相比,我覺得這一節可更加充滿親情,相信透過學習,孩子們一定會與自己的母親更加親近,也一定會更加懂得母親對自己的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