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音樂遊戲《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班音樂遊戲《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班音樂遊戲《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
《小蝌蚪找媽媽》是中班主題活動《春天》中的一節語言活動,春天來了,在各個領域裡都涉及到一些和春天有關的活動,剛開始的時間裡,孩子們對現在是什麼季節還不是很清楚,所以春、夏、秋、冬都有回答到的。漸漸的,在系列活動開展後,孩子們已充分感知了春天氣候、植物的變化,春天的動物基本特徵等。
在上這節課之前,我們已經透過畫“小蝌蚪”“折小蝌蚪”利用一次性紙盤製作“青蛙”等一系列活動讓孩子已經初步瞭解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簡單過程。所以孩子對這節課已經有了基本的認識,在有這個故事孩子也有聽過不同的版本,孩子還是比較喜歡的。
但怎樣能使中班的孩子更進一步地瞭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成長過程,讓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對知識有所期待呢?
首先,我以猜謎語的方法匯入,激發孩子的興趣;然後請孩子觀看圖片,說說你都看到了什麼,讓孩子透過觀察說說自己的想法,然後把孩子的答案做一個整理。這樣既鍛鍊了孩子的觀察力,又給了孩子充分的想象空間,使孩子有自己的思維來考慮問題,也鍛鍊了孩子的語言表達力。
二、我在用不同的聲調來分段講故事,把問題拋給孩子:如,青蛙媽媽在水草上生下了什麼樣的卵?讓孩子學說:“黑黑的、圓圓的卵”。以此層層遞進,透過“小蝌蚪與四個媽媽”的對話,讓孩子逐步瞭解青蛙的特徵。以至於到最後“小蝌蚪透過與青蛙媽媽”的對白,知道小蝌蚪與媽媽不一樣的原因,把本課的重點推向了高潮。
三、在孩子自由觀察和透過講解的基礎上,在進行“角色表演”,使孩子的興趣點又達到了一個級別,這樣可以增加孩子對故事的進一步記憶和鞏固。
但由於故事偏長,對中班孩子來說不是一個課時就能達到目的的。所以,趁孩子午睡時我又生動地講了一遍,孩子在原有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理解了故事的內容,對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有了完全的瞭解。
每個活動過後,都有很多缺陷等待著我們去反思,去探討,去學習,只有不斷地進行剖析,我們的孩子才能有所收穫,但願自己能夠不斷地進步,不斷地瞭解孩子的所需,為了孩子的成長而努力。
小班音樂遊戲《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2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傳統課文,因其資料生動、搞笑而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改變學生上課被動和機械訓練的弊端。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尋人啟事匯入,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對某件事所表現出來的喜愛的情緒。課堂中,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有無,直接影響著課的質量。上課伊始,老師神秘地告訴學生,剛才在校門口看到了一張尋人啟事,想看看嗎在同學們詫異聲中,教師用幻燈打出《尋人啟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齊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明白我的媽媽在哪裡聽說二(7)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
同學們恍然大悟,不一會兒小臉上個個綻出燦爛的笑容,原先是可愛的小蝌蚪找他們幫忙來了。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問:“你們願意幫這個忙嗎”孩子們一邊齊聲響亮地喊願意,一邊迫不及待地開啟課本讀課文。沒有大費周折的匯入語,也沒有頗費時間的練習題,學生就這麼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進入了主角。
二、讀、說、貼、討論學文,豐富語言的積累
1、讀——分層朗讀,讀出感情
(1)初讀。教師搞笑匯入課文以後,隨即丟擲問題。a、課件播放全文,學生思考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b、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從文中找出它媽媽的特徵。學生在讀中瞭解資料梗概,獲得整體感知。帶著問題讀,使讀不再是漫無目的,提高了讀的質量。
(2)精讀。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資料的基礎。教師精心導學,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多種潛力的培養。課文第二、第三兩小節,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處理如下:a、讀這兩小節,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b、比較句子。(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見烏龜在水裡遊,就追上去。c、朗讀指導。重點指導小蝌蚪與鯉魚、烏龜之間的對話。d、分主角朗讀並表演。
2、說——以讀促說,說中理解
(1)說順序。要求學生用上先、再、之後、最後,說小蝌蚪的生長過程。透過學生的說來完成填空題。
(2)說資料。在學生明白青蛙的樣貌以後,要求他們在尋人啟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徵。把學到的資料及時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3、貼——據文貼畫,貼中取樂
教師準備好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後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小青蛙。透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教師相機貼出對應的圖片。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簡單自如,毫不吃力。
4、討論——形式多樣,深入引導
新基礎教育理論認為:“任何學校教育活動都會對人的身心產生多方面或用心,或消極的影響。所以,每一項學校教育活動都應顧及學生多方面的發展。”課堂教學尤需如此。鯉魚媽媽說蝌蚪媽媽四條腿,寬嘴巴,烏龜卻說蝌蚪媽媽長著大眼睛,披著綠衣裳,到底蝌蚪媽媽長什麼樣呢他們倆誰說的對呢問題一丟擲,立即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用心討論,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變被動為主動。在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說出蝌蚪媽媽的樣貌,並加以引申。透過學生課前資料的尋找以及課上資料的交流,學生明白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並且開動腦筋說出了許多保護的措施。增強了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體現出育人的本質和實現育人的功能。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也有許多遺憾。比如:學生讀懂了課文,但對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總結的不及時、不明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將堅持把讀的權利留給學生;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評的自由還給學生。透過感悟、聯想兩個支點,儘可能讓全體學生參與,人人動腦、動口、動手,全員活動,全程活動,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班音樂遊戲《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3
這天上午我給小朋友進行科學《小蝌蚪找媽媽》教學活動。在圖片的幫忙下,孩子們的把小蝌蚪觀察的清清楚楚,教學活動的要求只是讓孩子們瞭解蝌蚪的生長過程以及基本形態。而在活動中孩子們對小蝌蚪在水裡游來游去的故事情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及時抓住孩子們的興趣點,讓孩子們來扮演小蝌蚪,用自己扭動的身體來演示,活動從靜態的觀察演變到動態的身體演示,孩子們更加有興趣的瞭解小蝌蚪的一舉一動。(教師要有及時發現孩子們的興趣點和調整教學過程的潛力)
說到小蝌蚪長大後能變成青蛙,孩子們對青蛙這個小動物是比較熟悉的,我們討論了青蛙的外形特徵、喜歡吃什麼、有什麼本領等。孩子們躍躍欲試地想跳一跳,我就調整了這天的戶外活動資料,讓孩子們到戶外進行青蛙跳,孩子們體驗到青蛙抓害蟲是多麼的辛苦。同時也激發幼兒熱愛青蛙、保護青蛙的情感。
在活動中,教師要善於發現孩子們的興趣點,並進行適當、適量的引導,使活動推向高潮。
小班音樂遊戲《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4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小蝌蚪找媽媽》這一童話故事生動地敘述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系列過程.文章是按“找”和“變”兩條線索展開情節的,兩條線索齊頭並進,我運用電教手段,使學生能形象直觀地觀察到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學中我是這樣處理這一環節的。
一、抓明線從課題入手,首先演示小蝌蚪找媽媽的畫面,並提問:小蝌蚪是什麼樣子的?這一動畫畫面馬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透過學生的主動觀察,使小蝌蚪的樣子給學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著再問,題目中哪個詞是重點詞,小蝌蚪為什麼要找媽媽/他是怎樣找的?結果怎樣?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聽錄音範讀課文,瞭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弄清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層次。
二、引暗線透過上面的學習,學生知道了小蝌蚪是根據鯉魚、烏龜的指點找到媽媽的,我接著提問:小蝌蚪找到媽媽後,媽媽對他們說了一句什麼話?他為什麼說:“你已經長成青蛙了”引導學生回頭去找每一小節的首句,再將學生的回答透過多媒體逐次演示在螢幕上,使學生開象地瞭解了小蝌蚪在找媽媽的同時,身體外形怎樣變化的,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線,這一暗線就是文章的重點,透過多媒體演示使學生對這一暗線的瞭解得到了加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從而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小班音樂遊戲《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5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搞笑的課文。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忙媽媽一齊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改變學生上課被動和機械訓練的弊端。
在教學時,我採用瞭如下方法,感覺比較成功:
一、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
根據低年級孩子特有的年齡特點及他們愛思考,樂於探索新鮮事物的特點。我在匯入題時採用了層層揭示的方法。如教學本課時,我先用謎語引出“蝌蚪”,學生在猜謎之後興趣已被激發,然後,我又說“但是這群小蝌蚪最近卻遇到了些麻煩事,它們悄悄告訴宋老師當它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齊玩耍時,它們很羨慕,可它們卻不明白自己的媽媽是誰在哪它們聽說一(6)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所以想請你們幫它們找找媽媽,你們願意幫這個忙嗎”話音剛落,全班孩子幾乎是異口同聲地說:“願意!”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了。以興趣為前提,讓學生主動用心地去讀書,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再輔助提一些讀書的具體要求,收到的效果十分明顯。
二、用多種方式進行朗讀練習。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多種形式為學生創設朗讀的機會,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愉悅。本文生動搞笑,以對話為主,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材料,在教學中我用了自讀、對讀、男女生讀和分主角讀等多種方式進行朗讀練習。重點體會並讀好了以下幾個地方:小蝌蚪在水裡游來游去的快活情緒;對鯉魚媽媽有禮貌的問話;叫媽媽時高興激動的情緒;鯉魚、烏龜和青蛙媽媽說話時慈愛的語氣。在讀的同時不少孩子自然而然地表演了起來,要明白,能夠這樣的表演,讀好課文是前提,而讀好課文務必是在理解故事資料的基礎之上完成。這樣一來,讀中感悟、悟中激情,這樣生動、活潑的朗讀形式令孩子興致盎然。
小班音樂遊戲《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6
這次美術活動與其他繪畫形式不同,是故事連環畫,要求幼兒學習畫故事連環畫,並在畫面上寫數字以表示閱讀的順序,與同伴分工,確定自己表現的故事情節,在畫面中表現出故事中主角和主要情節,感受故事畫與其他繪畫形式的不同風格效果。
由於在語言課上已教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了,所以幼兒對故事資料比較熟悉了,首先我在每組放了倆本幼兒用書,讓孩子們參考幼兒用書來畫,並且規定孩子們選取我翻到的那頁進行繪畫,其次,我重點教了青蛙的繪畫方法,但是繪畫下來效果卻是差強人意。大部分孩子畫了鴨媽媽,龜媽媽,只有幾個孩子願意畫青蛙,魚,透過觀察,我發現幼兒用書上的圖畫是比較複雜,導致孩子們都不願意嘗試。
在第二教時時,我就吸取了教訓,首先讓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你要畫哪幅,有的組讓小組長幫忙分配,然後請幼兒自己說說要畫哪浮,其次在青蛙,鵝的師範圖上都相對簡單了,最後,簡單的從整體佈局和均勻塗色這2方面上對幼兒的作品上進行了評價,並把較優秀的作品佈置在了主題牆,其餘幼兒作品合訂在一齊,變成一本新《小蝌蚪找媽媽》的連環故事書,放在了圖書角,供幼兒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