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四年級語文《琥珀》教學反思(通用5篇)

四年級語文《琥珀》教學反思

四年級語文《琥珀》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年級語文《琥珀》教學反思(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四年級語文《琥珀》教學反思1

  《琥珀》是德國作家柏吉爾寫的一篇說明文,也叫科學小品。作者用活潑、通俗易懂的文筆,發揮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紹了有關琥珀的科學知識,假想了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從而判斷了它在科學上的科學價值。

  課的開始,我出示從網上下載的一些琥珀的圖片,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讓他們觀察琥珀的特點,進而匯入課文。

  本節課我採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探究。第一步:自己獨立學習時出示三個問題:

  1、這塊護坡有什麼特點和價值?

  2、琥珀的形成經歷哪兩個階段?需要哪些條件?

  3、課文中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真實的?

  提示學生找一找、劃一劃、理一理描寫琥珀形成過程的關鍵重要的句段,進行概括、批註。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學習10分鐘。

  第二步:讓學生在小組中解決自己學習中的困難,總結琥珀形成的條件。同學們很快找出了條件並發現作者在描寫這個故事的時候用了許多生動有趣的寫作手法。

  第三步:全班彙報。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展示、補充、完善

  不足:由於前面複習環節用時較多,導致後邊的“當堂積累”任務未能在課內落實。

  措施:要合理分配時間,爭取當堂任務當堂解決。

  四年級語文《琥珀》教學反思2

  這篇課文根據一塊有蒼蠅和蜘蛛的琥珀想象其形成和發現的過程,並且判斷它在科學上的價值。其中,琥珀的形成過程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而松脂球的形成過程又是琥珀形成過程中的重點,可謂是重中之重,解決了松脂球形成過程這一重難點,從而就能讓學生明白科學家想象推理的合理性,因此,我在教學時,採用了激情引入?提問點撥?入境再現?小組總方法。現將教學中的不足及優點總結如下:

  一、教學設計的不同

  本節課採用了“篇末入手”、“邏輯提問”、“由果溯因”的教學方法和電化教學手段,這種方法不但可以營造寬鬆的課堂氣氛,激勵學生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求知心切,積極性高,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興趣,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大有好處,既解決難度較大的科學知識,又降低了坡度,同時教師適時的點撥,也為學生梳理了課堂結構,是整節課的教學顯得條理清楚,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電教手段的運用

  所設計的動畫巧妙。隨著生動的解說詞與逼真動化影像的展現,將每個小讀者引入古老的森林進行遨遊,小小課堂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是:有聲有色、有靜有動、有字有形、五彩鮮明、形象具體的情景,寓教於樂,充分體現了觀察表達的教學要求。能遵循兒童心理學規律,運用認識論進行教學,透過幻燈投影,讓學生再現松脂球的形成的過程,加深感性認識,再透過朗讀上升到理性認識。

  這樣的課教學設計,既使學生學懂了松脂球的形成的過程這個重點,從而也為學生理解湖泊形成過程奠定了基礎,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學價值這個難點。所以說,在教學中,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那麼,本節課中,我是如何確定整合點的呢?

  整合點的確立原則:根據學生對於琥珀知識的'匱乏,讓學生自己蒐集有關琥珀的相關知識困難相當大,所以,我在設計教學過程時,在第一環節,就像學生們出示了很多關於化石的圖片。

  1、教學第一環節,激情,引入新課的時候應用了多媒體

  我讓學生觀看多種多樣的化石圖片,以激起學生學習這課的熱情,在最後重點放在本課所要認識的琥珀身上,從而讓學生學習有重點,也為降低教學難度做好了準備。

  2、在講完松脂球形成的必要的條件之後,為了讓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為了讓課文富有生命力,所以在講完之後讓學生觀看松脂球的形成過程的flash動畫,這樣的話,使得這一篇科學小品不再枯燥,同時也使得本課所講的內容難度降低,學生們易於理解。

  三、創設情境活動

  精心設計了活動幻燈片,創造情境,為學生提供生動活潑的視聽形象,加強語文資訊刺激,使學生眼、耳、口、手協調識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理解,提高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記憶效果。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並激發了學生愛自然、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朗讀,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採用課前預習、檢查預習的方法,從今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減少教學用時,提高教學效果。

  四、不足之處

  1、首先,因為講課時間的關係,在本節課中我對學生朗讀的指導是有的,可是,明顯的學生的朗讀訓練不夠,學生讀得太少了應多指導,範讀,就描寫蜘蛛和蒼蠅的第3、4、5朗讀到位,後來因為時間關係,我就不那麼重視學生朗讀了,如果不是學生預習很到位的話,學生對於課文的理解肯定沒有這麼透徹。

  2、其次、在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的不是很明顯,不能放手讓學生們去做,老是不放心,擔心學生完不成交給的任務。所以,明顯的老師問得多,學生回答得多。

  3、如果條件允許,讓學生自己動手上網找資料,課上交流討論,然後觀看製作的動畫,教學效果一定很好,也不至於因為擔心講不完課,而讓學生沒有過多的時間去讀課文。

  4、如果能有些實物展示,我想可能會更好。不光從文章內容上理解,能用手摸一摸,感知以下,就會拉近琥珀與我們之間的距離。

  總之,這堂課是我和學生的一次大膽嘗試,不管成功與否,對於我今後的教學工作都有很大的幫助,在總結由松脂球變成琥珀的這一過程中,我採用了小組合作的形式,而且時間比較充足,這可是我的一大進步,體現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教學理念,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們能小結出條件,非常令人高興。有了這一次的歷練,我一定很有很大提高。

  四年級語文《琥珀》教學反思3

  琥珀是四年級下學期第十一課的內容,本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瞭解琥珀的基礎上來自行製作琥珀,此次製作琥珀是在三年級的基礎上所進行進一步的細製作,使所製作的琥珀更細緻、精美。重點是模具的製作,什麼樣的模具確定什麼樣的造型。

  這節課,我採用了故事匯入法,目的是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透過故事又使學生重溫了一次琥珀的形成過程,瞭解形成琥珀的條件,及它的價值。然後確定學具分配情況,分組進行分工完成任務。在讓學生了解人造琥珀的使用情況後,讓學生進行設計自己想要的琥珀,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設計出切實可用的模具,然後確定出本組的實施方案。這樣整課的任務使學生做到心裡有數,並將設計模具的任務佈置為作業。

  怎麼製作是本課關鍵,學生雖然有先前的製作基礎,但是也不能疏忽,為此在第二課時上,用自學比較的方法學習製作方法,在學生透過對比後就能很輕鬆地掌握製作的方法,然後再進行製作。最後對每組的作品進行展評,使同學間能有促動的作用,並把每班的作品在其它班級進行展示,讓學生更具創造熱情。

  本課結束後,細細地品味了一下,並聽取了校長及主任的指導後,深感還存有太多的不足。如每節課的上下連線在課前就應準備好,每節課要做什麼,不但要做到自己心中有數,還要讓學生有充分的準備。在吸引學生注意力上做得還不是很好,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課堂讓應該以實踐為主,充分讓學生動手去做,這是本課程的核心。所以在第一課時的安排上若把作業製作模具安排在課內進行效果會更好。總而言之,就是在備課上所下的功夫還不到,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在備課上多下功夫,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力。

  四年級語文《琥珀》教學反思4

  《琥珀》是一篇閱讀課文。閱讀課的任務和講讀課的任務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說,講讀課的主要任務是“教會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感知本課語文基本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而閱讀課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運用在講讀課中學到的語文基本功,半獨立地理解課文內容,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顯然,這兩類課文的任務是有差異的。因此,其教學結構、教學方法也不盡相同。

  徐國宣老師的這篇《琥珀》教案,緊扣了閱讀課的“主要任務”來設計,真正體現了閱讀課教學的特徵,把閱讀課文真正上成閱讀課。在教學活動中,有些小學語文教師總覺得閱讀課文不好上,到底怎樣上才符合閱讀課教學的要求,總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國宣老師設計的這篇《琥珀》教案,為我們上好閱讀課文提供了範例。

  一、緊扣“半獨立地理解”進行教學

  所謂“半獨立地理解”,就是教學時既不是老師包辦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語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語言文字。要使學生的“半獨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預習引進課堂。預習這個環節很重要,沒有預習,就談不上“半獨立地理解”。這篇教案設計,其教學過程的第一步,就是讓學生預習課文,並檢查預習的效果,看看學生在預習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課文內容。理解這篇課文內容的關鍵是:

  (1)這塊琥珀有什麼特點;

  (2)這塊琥珀有什麼價值。

  學生在預習中能理解了這兩個問題,也就初步理解了課文內容,達到了預習的效果。預習及檢查預習效果之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閱讀課文,理解語言文字。這一教學過程,學生也是在“半獨立地理解中進行。教學的主要方法是教師點撥,學生討論。而教師點撥的方式是設疑啟發。例如,要學生理解“約摸”一詞時,徐教師是這樣點撥:“‘約摸’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一萬年前要用上‘約摸’這個詞?”經過設疑啟發,透過討論,學生對“約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從課文中知道,這塊琥珀的形成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要有松柏樹,第二個條件必須是炎熱的夏天。第一個條件是顯性的,在課文的語言文字中明顯地表露出來,讓學生找出描寫松樹的句子並把它讀一讀就能明白。第二個條件是隱性的,它隱含在語言文字的背後,要學生理解那些語言文字並加以想象才能領悟,所以徐教師十分注意設疑點撥:為什麼科學家想象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夏天的晌午‘太陽光熱辣辣的照射著整個森林’?“透過點撥啟發,學生領悟到“松樹、柏樹只有在天氣很熱的時候才能滲出樹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陽光最熱的時候。”然後教師小結:“炎熱的夏天是科學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備的第二個條件。”這樣,學生就能“半獨立地理解課文中這些關鍵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語言文字,讀懂了這塊琥珀形成必備的另一個條件。

  二、採用討論方法組織教學

  採用討論方法,是閱讀課文教學讓學生“半獨立地理解”課文的一個有效方法。現代教學論認為:集體自學優於個人自學,集體討論優於個人獨立思考。強調學生“半獨立地”理解課文,必須輔之以討論式的教學方法。這篇教案設計,就是採用了討論方法組織教學,用得紮實有效。綜觀整堂課的教學過程,老師組織學生進行了五次討論。第一次是“檢查預習”時,指名學生讀課文後讓學生討論兩個問題:

  (1)這塊琥珀有什麼特點;

  (2)這塊琥珀有什麼價值。

  透過討論,互相啟發、補充。發揮集體的智慧,學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第二次是學習第一自然段、品味詞語的含義時,組織學生討論“約摸”一詞是什麼意思,讓學生透過集體的力量來感悟語言文字。第三次是對“科學家根據什麼想象就在‘蜘蛛剛撲過去,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幹上,把蒼蠅和蜘蛛一齊包在裡頭’”這句的理解,也採用了討論方法,以發揮集體的想象力。第四次討論課文的一個難點:“松脂球是怎樣變成化石的?”第五次討論課義的另一個難點:“這塊琥珀是怎樣被發現的?”教案設計這樣的五次討論,旨在讓學生透過討論,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以達到“半獨立地”理解課文的目的。採用討論方法來組織閱讀課文的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採用討論方法組織教學,必須注意兩點:一是討論必須紮紮實實,認認真真,講求實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義。我們過去聽的一些公開課或比賽課.常常看到一些流於形式的課堂討論。比如教師要學生轉過臉來進行四人小組的討論,但當學生轉過臉來剛開始討論,教師馬上宣佈停止討論而轉到別的教學活動上去了。這樣的討論,顯然是走過場,流於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課文的重點、難點和關鍵處組織討論(這可從這篇教案的設計中看出來),並非什麼問題都要組織討論。

  四年級語文《琥珀》教學反思5

  《琥珀》是一篇極富情趣、引人遐想的科普說明文。在新模式教學中,我採用了“篇末入手”的變序教學法,那麼要了解這一課,首先我讓學生們結合課外查閱到的資料談談對“琥珀”的瞭解;接著,瞭解這一課的字詞,自學了主要內容,第一課時,就算結束了。根據學急於想見到這塊奇異琥珀樣子的心理,安排學生們自學課文思考根據第二課時出示的三道問題:這塊琥珀到底是什麼樣呀?邊讀邊畫下描寫琥珀樣子的句子。彙報:“這塊琥珀什麼樣?”對照圖片,瞭解琥珀的樣子,談談琥珀樣子的奇異之處。再學習它的科學價值,探討它價值上的奇異。在學生弄懂琥珀的樣子和價值後,設疑:“看到這塊奇異的琥珀,你最想推測什麼?”(學生此時最想知道的可能是它的形成過程。)之後,看動畫影片初步瞭解形成過程,再在同學們彙報的過程中請同學們認真地讀課文,邊讀邊想一想、畫一畫這塊琥珀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它的形成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使學生充分了解這一“奇物”真正的形成過程,激發起學生熱愛科學,積極大膽探究科學的興趣。最後迴歸全文,感受作者想象合理、推理嚴密,總結寫作特點。

  在本節課上我認為自己有如下兩點成功之處:

  一、教學思路清晰,緊扣文眼“奇異”二字展開,突出了重點:琥珀的形成過程。教學環節銜接緊湊,過渡自然,時間安排合理,按時完成教學任務。

  二、在教學中,利用多種教學方法輔助學生學習,引導孩子深入地感悟語言、積累語言。師生配合較好,能全身心的投入教學。

  我認為也有以下幾點需要改進:

  一、要加強對學生回答問題時語言的流暢性和生動性的訓練。例如理解完琥珀形成的四個階段和必備條件,讓學生複述琥珀的形成過程時,教師應提示孩子複述時可以用上關聯詞和一些修飾語把這塊琥珀的形成過程講述得流暢、生動些。由於教師沒有提示,學生只限於板書內容,複述很生硬。

  二、本節課中學生的朗讀訓練不夠,應多指導,範讀,讀書時間有些少。

  三、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加強對文章內容的整合。本節課的教學顯得有些細碎,教師放手不夠。

  雖然我主要採用討論、交流、適時朗讀的方法來組織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但在組織課堂時,對課堂的節奏把握雖然表面上尚算自如,其實好多細節之處不夠老練從容,不能遊刃有餘,這也是今後提高自身素質的一個努力方向。其次是今後要意識地培養自己組織課堂語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