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15篇)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1

  德國現代哲學家海德格爾說:“家園是人類詩意的棲居地”。“祖父的園子”就是作家蕭紅精神的棲息地。《我和祖父的園子》講述的是作者童年的故事, 那份在祖父的園子裡隨心所欲,想做什麼便做什麼的自由令人嚮往。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貼近小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學中,我試圖在透過 課文的學習,為學生開啟一扇窗戶,以此走近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蕭紅,感覺她和祖父的一段親情。瞭解先輩的一段生活歷史,初步感覺蕭紅語言文字的魅力,體 會著名作家茅盾對《呼蘭河傳》的讚譽──“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在對教材的多次研讀後,我們發現整篇課文的 第13自然段概括了主題。課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快樂。教學時,我緊扣情感線索,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書,在朗朗的書聲中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 由和快樂。整節課以自由、快樂為線索,“四讀”13自然段,在一遍又一遍的誦讀中學生的認知得以昇華:一讀13自然段,初步感受園子裡的一切是自由、快樂 的;二讀13自然段,學生感知園子裡的一切的快樂是因為我是快樂的,引導孩子們在字裡行間中徜徉,感受“我”的快樂;三讀13自然段,學生懂得了“我”的 快樂是因為有祖父的疼愛,重點品讀對話,感悟濃濃的祖孫情;四讀13自然段,體悟寫作技巧,掌握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瞭解作者生平,昇華對作者 的情感認識,感悟作者追尋精神家園的那份執著。

  教學這堂課,我感覺思路是清晰的,教材的把握是準確的,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課堂 上師生的思維激情碰撞,學生靈動、智慧的語言,聲情並茂的朗讀充分展示了我們東臺實小孩子厚實的語文素養。課堂節奏的把握也比較到位,開課的歡快,課尾的 傷感,感染著孩子。如果把這樣一篇課文僅僅解讀為自由、快樂,那肯定是片面的,如何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出作者對自由、快樂生活的追求和嚮往,資料的呈現顯 得尤為重要。經過再三推敲,最終選擇了課中的簡短介紹,卻字字給學生以引導和啟示,因此學生的感悟是深刻的,也是水到渠成的。這堂課留給我很多的思考:一 切設計應由學情出發,併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師要做作者的知音,真正走進作者的心,才能正確把握文字。面對豐富的課程資源,教者如何取捨、選擇,從而讓課程 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做到最優。教學中,一節課要讓學生學到什麼,怎麼去指導孩子們樂學樂思,並學有所獲。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2

  這堂課,我得到了本校多位教師的熱情指導,評議,尤其感謝工大附中的盛大文老師,對我的這堂課提出了中肯的意見,下面是對我這堂課做一簡單小結。

  教材分析:

  《我和祖父的園子》是國標本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節選自蕭紅的回憶性長篇小說《呼蘭河傳》。課文描寫了“我”童年時代跟隨祖父在園子裡勞動的情景,表現了祖父的園子是“我”童年快樂、自由的家園,表達了對童年生活的眷戀和對親人的回憶。孩子氣十足的腔調,春天的泥土般新鮮的語言,詩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達方式上的突出特點。文章文字雖然淺顯,但意境很美,寓意不凡。

  學生分析:

  這篇文章重點寫了“我”跟著祖父在園子裡勞動和玩耍的情景,洋溢著童真童趣,符合學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透過自主閱讀,可以感受到“我”童年生活的有趣、快樂。但文章字裡行間祖父的愛,景物描寫清新雋永的意境,作者對自由生活的嚮往,歡樂的文字背後淡淡的哀愁,是學生較難理解與感悟的。因此,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反覆朗讀,細細品味,想像體驗,平等對話,從而觸控文字的溫度,體會文字的意蘊,感悟文字的新鮮、自然之美

  教學設想:

  1、反覆朗讀,品味感受

  這篇文章,文字優美,是一篇值得反覆讀的美文,因此在教學中我用了大量的時間,變換多種形式如:自讀、默讀、引讀、合作讀等來讓學生反覆讀文,理解文字,豐富感受。透過讀文,學生對我童年生活的自由快樂,祖父對我的疼寵呵護,有了較為深入的瞭解。

  2、尋找文眼,形散神聚

  首先,在教學中要立足文字的特點,要遵循學生的閱讀規律,從學生閱讀的前理解出發,尋找“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線索,以此來推進教學流程。文中“一切都活了,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可謂文眼,扣住此句,引領學生,走進文字,研讀文字,體會園中景物的自由,“我”的自由自在,是祖父的愛給予“我”自由,以及心中有自由,看什麼都是自由的,由淺入深,使學生對“自由”的理解逐步深刻與豐滿,使教學如同一篇散文,形散神聚。其次,在教學中始終抓住文題,透過( )的我,( )的祖父,( )的園子三個問題來引導學生體會這個園子不僅是“我”的樂園,更是一個充滿愛的園子,是我心目中美好的家園。

  3、激發想象,體會溫暖

  在本文的教學中,我採用了讓學生想象情境的方法,來讓學生體會祖父對我的愛,以激發朗讀的興趣,在學習課文5至10自然段時,讓學生想象祖父在我犯錯時,總會笑,他會說什麼呢?這一教學設計在實際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眼前彷彿一次又一次地浮現了祖父的笑,笑中的溫暖洋溢在課堂中。

  4、本文教學中,文章中所帶的淡淡哀愁是學生很難理解與體會的,因此在收尾處我採用了配樂詩朗誦的形式,這時,教師不需多言,只需讓生靜靜感受。簡單滲透了淡淡的哀傷情緒,從課後教師的反饋中,這也成為我本文教學的亮點之一。

  不足:

  (1)、課堂容量較大,想面面俱到,但反而顧此失彼,得不償失。

  (2)、本文是一篇美文,在教學中讓生多讀,讀中悟情,教師如何抓住有利時機讓生入情入境,這是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繼續研討的。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3

  根據五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在教學中一定要多讀少講,要把比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讀書。讓學生透過入情入境的朗讀,讀懂課文,有所感悟。

  《祖父的園子》是一篇略讀課文,重點寫了作者在園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思考:“我眼中的園子是一個怎樣的園子?”並找出相關的句子談一談。在交流的過程中,我著重引導學生感悟院子的五彩繽紛和無限生機。並透過朗讀ABB式的詞語,如“胖乎乎、圓滾滾”都很優美,體現了作者別樣的情感。

  透過朗讀,學生充分感受到園子裡動物植物的自由後,我讓學生抓住“願意······就······”來把作者在院子裡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快樂心情體現出來。比如說:我願意栽花,我就栽花;我願意鏟地,就鏟地;我願意把穀穗當做狗尾草割掉就割掉······這樣一來,學生既走進了作者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也鍛鍊了自己的表達能力。

  透過閱讀,學生認識到,讓作者感到自由快樂的,不光是祖父的園子,還有慈愛的祖父。他給了孩子心靈的自由,他允許孩子隨便玩鬧,對孩子傾盡了愛心和耐心。正因為作者有了自由、快樂、幸福的童年,所以才寫出了富有孩子氣,富有詩情畫意語言。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4

  記得一位聾教育專家曾經說過:對於正常學生來說,朗讀能以聲解義、動口又動腦,調動多種感官,使大腦左右半球同時和諧地活動起來。而讓耳聾學生朗讀,則有利於理解課文、豐富詞彙,對於他們提高口語表達能力、說完整話、提高寫作水平、發展語言都有很大的好處。在學習《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時,我再次嘗試全程開啟以讀促悟的教學模式,學生透過有效的“讀”與文字進行親密接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基於我班學生聽力水平都比較低下,在本課的朗讀訓練中,用得最多、最得心應手的是表演朗讀法,動作+表情+體態語=表演朗讀法。以《祖父的園子》第13、14、15自然段為例:

  我並不細看,不過馬馬虎虎承認下來就是了。一抬頭看見一個黃瓜長大了,跑過去摘下來,吃黃瓜去了。黃瓜還沒有吃完,又看見了一隻大蜻蜓從旁邊飛過,於是丟了黃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蜻蜓飛得那麼快,哪裡會追得上。好在也沒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著蜻蜓跑了幾步就又去做別的去了。採一朵倭瓜花,捉一個綠螞蚱,把螞蚱腿用線綁上,綁了一會兒,線頭上只拴了一隻腿,螞蚱不見了。

  玩膩了,又跑到祖父那裡去亂鬧一陣,祖父澆菜,我也搶過來澆,奇怪的就是並不往菜上澆,而是拿著水瓢,拼盡了力氣,把水往天空裡一揚,大喊著:“下雨了,下雨了。”

  以上這三個自然段中有大量的表示動作的'詞句,在指導同學們朗讀時,我讓大家移開椅子,從座位上站起來讀。讀到“抬頭、跑過去、摘、吃黃瓜、大蜻蜓飛過、追蜻蜓、跑了幾步、採花、捉螞蚱、綁螞蚱、澆菜、拿水瓢、拼盡力氣往天空一揚、大喊、下雨了”這些字句時,我示意同學們一邊讀一邊表演出文中的各種動作。一時間,教室裡開始沸騰起來,只見我班學生不但個個讀得很認真,而且他們用動作、體態語外加自己豐富的臉部表情,將這幾段文字演繹得相當生動。這樣的表演朗讀法充分調動起了聾生讀的慾望,同時也讓他們透過邊讀邊表演的方式與文字中原本抽象的文字進行了很好的對接,使他們在讀的過程中能輕輕鬆鬆體會到文字表達的真諦,同時也透過朗讀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本課的朗讀教學帶給我很深的啟示:儘管聾生聽不到聲音,但是他們的動作、表情、體態語都比健聽學生要豐富得多,我們常常看到聾孩子在用手語描述一件事時是神采飛揚、眉飛色舞的,他們使用的各種動作和表情也都特別到位和形象,所以我們相信每一個聾生心裡都有一棵喜愛表演的種子在不斷地萌芽和長大。那麼在進行朗讀訓練時,我們就能恰到好處地運用聾生喜愛表演、擅長表演的天性,將表演朗讀法進行到底。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5

  教學中抓住詞語讓學生去感受,文中許多ABB的詞語如“胖乎乎、圓滾滾、藍悠悠”都很優美,體現了作者別樣的情感,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都體會到了,有學生說這樣的蜜蜂抱在手裡一定很有趣;有學生說用這樣的表達顯得特別親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夥伴,胖乎乎的。吃黃瓜,追蜻蜓,捉螞蚱,澆菜……對於學生來講,這些既是新鮮的,又是有趣的,他們一定只從書本中看到過,可能只聽長輩講過,現在作者的童年帶他們走進一個全新的世界,特別新奇,讓他們想象作者可能還在園子裡做什麼,學生一個個都舉起了手,爭著說他們喜歡做的事情:爬樹、挖坑、種豆,從樹上搖果子,摘花,撒花……正因為學生對文字產生了共鳴,他們盡情地展開了思維的翅膀,盡情地說著自己喜歡的事情。再讓他們讀課文的時候已經能帶上自己的感。

  整節課的教學,我著力引領學生感悟文字,緊扣文中關鍵字、詞、句,不斷地品味,使學生實實在在地對文字進行解讀。課文學習快結束時,我進行了延伸練筆:“假如時光能夠倒流,‘我’又在祖父的園子裡玩著,鬧著,玩累了就在園子裡的那棵大榆樹下睡著了,一覺醒來……”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結合蕭紅在祖父園子裡的自由和快樂,按照作者的表達方式來續寫。孩子們熱情參與,融入了自己的童年體驗和感受。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6

  蕭紅——一個不幸又幸運的女孩,生命短暫且沒有享受過父母之愛的苦命女孩卻得到了年邁祖父的萬般疼愛,這是《我和祖父的園子》一文中透射出來的令人感動的一種情懷。要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濃濃的祖孫情,適當地補充一些關於作者的背景資料是很有必要的。課前,我就讓學生蒐集關於蕭紅的資料,由於蒐集途徑有限,學生的蒐集成果非常貧乏。課堂上,我及時進行了資料的補充和簡單闡述,學生對蕭紅有了一定的瞭解,併為學習本文奠定了情感基礎。

  本文節選自蕭紅的回憶性長篇小說《呼蘭河傳》,透過對“我”童年時代跟隨祖父在園子裡勞動情景的描寫,表達了對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戀和對親人的懷念。

  文章段落頗多,看似凌亂,實則脈絡清晰,尤其是對園子的描寫很有層次感。學生剛開始接觸課文還沒有領會課文的深刻含義,所以在分段的時候出現了問題。有同學說:“文章的第二小節和第十三小節都是描寫園子的,為什麼要把它們分開呢?”其實,我非常感謝那位同學,他看上去只是提了一個簡單的問題,實際上,他為我們學習課文,領悟文章內涵打開了一個缺口。如果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孩子們就能完全懂得文章這樣安排的用意和所要表達的情感。

  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學習第二自然段,透過找一找描寫色彩的詞語,體會這是一個怎樣的園子(美麗的園子),再找出描寫小動物的句子,讀一讀,體會這又是一個怎樣的園子(充滿生機、充滿活力的園子)。這樣一來,學生對園子就有了最初的印象。接下來,重點學習第二大段(3—12小節),跟著“我”和祖父去看一看祖孫倆幹農活、玩耍的情景。在品讀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學生比較容易地體會出了人物的特點——慈祥的祖父、疼愛下一代的祖父;可愛、淘氣、充滿好奇心、幼稚的小女孩。透過文字,一個充滿生機與自由的園子也展現在了學生的面前,在這個園子裡,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無拘無束,無憂無慮,快樂無比。在這個園子裡,沒有責備,沒有煩惱,有的只是一個年邁祖父對小孫女的疼愛和憐惜。由此,再引入第13小節的學習,學生對這個園子又有了新的認識,不僅透過大自然美好的事物,更是前面“我”和祖父在園子裡的一切活動,讓這個園子不僅充滿生機與活力,更充滿了自由,這時候的園子在孩子們的心中活了。

  一開始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是不是應該感謝那個提問的孩子呢?

  為了讓“自由”得到更充分地展現,我佈置了這樣一個作業:想一想,說一說:小姑娘睡醒後,又會鬧出什麼好玩的事?從課堂內的自由到課堂外的自由,從感性的文字的自由到抽象的思維的自由,這就是一堂課留給我的最深的感受。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7

  《祖父的園子》是女作家蕭紅寫的一篇非常精美的散文,行文揮灑自如。這篇課文要充分地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情感,感悟語言的特點,讓學生徜徉在美麗的文字間。課上我讓學生邊讀邊體會作者童年的自由。透過三問:先問:“‘我’和祖父在園子裡做什麼?”——體會“我”和祖父關係的親密。再問:“祖父在勞動,‘我’也真的在勞動嗎?從一些詞句中,你看出了什麼?從而感受‘我’的童年生活是怎樣的?再說說形成這一切的原因。透過解讀,學生明白了為什麼把園子稱作“祖父的園子”,感情朗讀時,也就融入了對祖父的思念之情。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8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讀讀記記“瞎鬧、一動不動”等詞語。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達方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談話:童年是一幅畫,畫裡有我們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裡有我們的幸福與快樂;童年是一個夢,夢裡有我們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們將跟隨著名女作家蕭紅走進她祖父的園子,看看她的童年是怎樣的。板書課題:祖父的園子。

  2、簡介作者和小說《呼蘭河傳》。

  蕭紅,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黑龍江省呼蘭縣人,原名張乃瑩。《呼蘭河傳》就是她對故鄉的一本回憶錄,她用富有詩意的語言寫了自己的童年,尤其是重點描寫了家裡的園子,她稱為祖父的園子,自己的後花園。為什麼她對園子如此念念不忘呢?這個園子給童年的蕭紅留下了什麼呢?讓我們隨著作者美好的回憶,走進她魂牽夢繞的祖父的園子。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詞,讀通句子,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組織談話,祖父的園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用文中的語句表達。

  3、提問:作者在祖父的園子都做了些什麼?(栽花、鏟地、捉蜻蜓、澆水)

  三、細讀品味,感受快樂。

  1 默讀課文,體會“我”在園子裡的心情是怎樣的?你是從哪裡體會到的?用筆勾出相關句子,並在旁邊批註自己的體會。

  2 全班交流

  讓學生透過找句子,談體會,有感情朗讀,體會到“我”在園子裡的心情,達成共識:“我”在祖父的園子裡是自由自在、快樂無憂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人嚮往的。

  對園子的印象(1—3小節)

  “我家有一個大花園,這花園裡什麼蜜蜂、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停在上面一動不動了。”“花園裡邊明晃晃的,紅的紅,綠的綠,新鮮漂亮。”

  ①從這幾句話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祖父的園子裡昆蟲豐富多彩;昆蟲非常可愛;祖父的園子充滿生機、熱鬧、美麗……我對園子非常喜愛,難以忘懷。)

  ②有感情的朗讀,讀出熱鬧和生機勃勃的感覺。

  “我”跟著祖父在園子裡幹活、玩耍。(4—15小節)

  “伏在”、“亂鉤”,說明“我”的舉止很天真可愛,說明了園子不僅是童年的樂園,而且是學習的大課堂。這幾個小節圍繞著“我”錯把穀穗當野草割掉的趣事展開,透過對話表現“我”的年幼無知和天真頑皮,也表現出祖父對“我”的喜愛和呵護。一老一少,形象鮮明,語言生動,特別是人物心理很耐人尋味。教學中,還可安排角色表演的形式,激發興趣、豐富內容、加深體驗。

  ③小結:“我”在園子裡到底是玩還是幹活?你從中感受到了什麼?(“我”在園子裡幹活就是玩,玩就是幹活,反正都充滿了歡樂。)

  ④選擇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讀,讀出“我”的快樂。

  “撿了這個,扔了那個,心裡卻又想著另一個”,這種微妙的心情,是每個孩子共有的心理特點,因此,這一環節應重視孩子的朗讀體驗,讀出孩子所特有的俏皮可愛。

  感受園子裡所有生命的自由。(16—17小節)

  ①思考:從這兩段話中讀出了什麼?是從哪些句子讀出來的?

  ②交流、討論:

  凡是在太陽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麼,就做什麼。

  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

  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黃瓜願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願意結一個瓜,就結一個瓜。若都不願意,就是一 個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

  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願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 ……

  (寫園子裡植物和動物的自由自在,表達“我”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快樂心情;所以,在“我”的眼裡,園子裡的一切都是自由、快樂的,都是那樣美好,充滿活力。)

  ③重點朗讀17小節,體會其中的自由和快樂。

  理解作者在這一小節排舉了大量事物,花費大量筆墨細緻描寫的用意,充分感受園子中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

  有感情地朗讀後面三段話,透過適當的語氣把“我”的快樂心情讀出來。

  四。拓展談話,領悟寫法

  思考:作者為什麼能將她的童年生活寫得那樣有趣,真實,吸引讀者?

  作者留心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並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把“我”—一個小孩做的、想的、說的如實地寫下來。這些事,只有小孩會這樣做,這樣說,具有真情實感。作者的描寫具體生動,用了一系列的動作、語言,心理描寫,使我們好像真正走進了園子,看到了“我”一樣。因此,我們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這篇課文為什麼能給人帶來強烈的震撼,使人心馳神往?緣於作者敏感的心靈,細膩的筆觸,她選舉的例子看似一件件平常的小事,卻往往最易打動人,印證了“生活就是寫作的源泉”,對我們的寫作有很好的啟發意義。

  作者透過這些景物的描寫,寫出自己生活的快樂、自由、幸福,這種寫法就是──借景抒情。

  五、佈置作業,課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興趣的,還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歡的段落。

  2.摘抄課文中體現童真童趣的句段。

  3、在我和祖父的園子裡,我們讀到一個孩子自由的空間和快樂的心情,請大家課後去讀讀蕭紅的《呼蘭河傳》,用心去感受一下。

  板書設計:

  7、祖父的園子

  園子在心中的印象——充滿生命的氣息

  在園中童年生活——自由自在

  教學反思

  《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我們隨著作者富有詩意的語言,走進了祖父的園子。孩子氣十足的強調,春天的泥土般新鮮的語言,詩意浪漫的景象的描述,是本文表達方式的突出特點。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讀書,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樂,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領悟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並積累語言。重點是引導學生自主讀書,把握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領悟表達方法。

  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能引導學生品讀文中的句子,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對於作者的表達方法,能指導學生抓住作者的語言特點,用心去領悟。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9

  課堂上檢查預習情況時,我讓學生分段朗讀課文,讀到有趣的地方,比如第14、17自然段時,學生不由地笑了,他們被新鮮的語言感染了,被作者的童年生活影響了,於是我請讀的學生坐下,讓全班同學自由放聲讀起來,發現他們讀地特別有勁,我也暗暗高興,這篇文章他們一定感興趣。

  在研讀課文的時候,我主要讓學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讀課文,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樂,發揮想象,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領悟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並積累語言。整個過程有兩個地方感覺學生講得很好:

  一、(一)抓住詞語感受喜歡

  文中許多ABB的詞語如“胖乎乎、圓滾滾、藍悠悠”都很優美,體現了作者別樣的情感,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都體會到了,有學生說這樣的蜜蜂抱在手裡一定很有趣;

  有學生說用這樣的表達顯得特別親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夥伴,胖乎乎的。

  在講到“這榆樹在園子的西北角上,來了風,榆樹先呼叫,來了雨,榆樹先冒煙。太陽一出來,榆樹的葉子就發光了,它們閃爍得和沙灘上的蚌殼一樣。

  ”時學生講到作者以童年的角度去看,在她眼裡這樹像在童話中一樣,會叫,會冒煙,還會發光,在她看來一切是那麼美好。真的為學生的答案喝彩,他們用自己獨特的想法感悟作者,感悟文字。

  二、(二)在聯想中感受自由

  文中的作者字裡行間體現出生活是無拘無束的,是豐富多彩的,吃黃瓜,追蜻蜓,捉螞蚱,澆菜……對於學生來講,這些既是新鮮的,又是有趣的,他們一定只從書本中看到過,可能只聽長輩講過,現在作者的童年帶他們走進一個全新的世界,特別新奇,讓他們想象作者可能還在園子裡做什麼,學生一個個都舉起了手,熱烈地說著他們喜歡做的事情:爬樹、挖坑、種豆,從樹上搖果子,摘花,撒花……正因為學生對文字產生了共鳴,他們盡情地展開了思維的翅膀,盡情地說著自己喜歡事情。再讓他們讀課文的時候已經能帶上自己的感受。

  整篇課文學生的學習慾望強烈,氛圍濃厚,想說的話特比較多,真正走進了祖父的園子。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10

  祖父的園子是一幅明麗的漂亮的富有童話色彩的畫,畫中有樹、有花、有菜、有莊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螞蚱、有小鳥、有風、有雨,還有太陽的光芒、雲朵的影子。

  1.資料交流:學生出示自己課前準備的作者的資料,以瞭解蕭紅短短一生的文學成就,以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

  2.體會作者的情感。

  因為是略讀課文,所以我讓學生結合課前的提示,充分地自主地讀文,在讀中體會情感,在讀中感悟語言的特點。並在讀書的基礎上 ,交流(1)“我”在園子裡心情是怎樣的?(2)是從哪些描寫中體會到的?交流中引導學生讀有關的段落,讀出自己的體會,感受作者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方式。

  3.拓展遷移。

  在你的生活周圍,有你曾經難忘的去處嗎?講給班上的朋友吧!

  收穫:作者的富有孩子氣的語言,把世界在孩子心裡的樣子描繪的惟妙惟肖。同學們邊讀,便發出會心的笑。讓人真正感受文字的魅力!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11

  教學目標

  1、會認讀“螞蚱,櫻桃,蚌殼,瞎鬧,倭瓜,水瓢,圓滾滾”等詞語,透過查字典,並結合課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仔細閱讀課文,瞭解內容,體會出“我”在園子裡自由自在,快樂無憂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學習作者留心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作者當時的感受。

  重難點:1、體會“我”在園子裡自由自在,快樂無憂的心情。學習作者留心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新課

  童年冬日下的一隊隊駱駝,給作者留下了難忘的記憶,下面這篇課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的情景讓“我”對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懷呢?板書課題:祖父的園子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主要內容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找出生字新詞,注意讀準字音.

  3、查字典,聯絡上下文,與同桌探討,理解課文中的詞語。

  4、分小組討論,交流,作者回憶了童年時代在祖父的園子裡快樂玩耍的哪些情景?

  5、全班彙報交流,師根據學生交流。

  三、體會作者在園子裡的心情

  1、默讀課文,體會“我”在園子裡的心情是怎樣的?你是從哪裡體會到的?用筆勾出相關句子,並在旁邊批註自己的體會。

  2、全班交流

  讓學生透過找句子,談體會,有感情朗讀,體會到“我”在園子裡的心情,達成共識:“我”在祖父的園子裡是自由自在、快樂無憂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人嚮往的。

  四、領悟表達特點

  討論:作者為什麼能將她的童年生活寫得那樣有趣,真實,吸引讀者?

  透過交流,老師點撥,使學生明白,作者留心觀察生活,並用心感受生活,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是寫好童年生活的根本原因,要求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五、作業: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課外延伸:課外閱讀有關寫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耳基的〈童年〉,為口語交際學習作準備。3、預習新課。

  板書:

  祖父的園子──“我”的樂園

  留心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實表達感受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祖父的園子》是女作家蕭紅寫的篇優美的散文,文筆揮灑自如。課文重點寫了作者在祖父的園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課文中的語言富有孩子氣,同樣富有詩情畫意,把世界在孩子心裡的樣子真實地再現出來了,學生讀來感覺親切,感覺這事就像發生在自己身上。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只是用真情實感去表現生活中的真實故事,所以會打動讀者。

  本文是略讀課文,所以要讓學生結合課前的提示,在充分地自主地讀文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情感,在讀中感悟語言的特點。在充分讀書的基礎上,交流“我”在園子裡心情是怎樣的,是從哪些描寫中體會到的,或作者為什麼對祖父的園子久久不能忘懷,交流中指導學生有感情的讀一讀有關的段落,讀出自己的體會,感受作者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方式。由於本文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所以理解起來很容易。

  最後,再細細品讀課文,對學生的引由淺入深的引導,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向深入,而又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帶來負擔和痛苦。做到起於學生實際,透過點撥、引導、啟發,使學生達到另一高度。比如,《我和祖父的園子中》中要引導學生體會的自由。我首先問,作者和祖父在園子裡做什麼?——體會我和祖父關係的親密。再問:祖父在勞動,我也真的在勞動嗎?從一些詞句中,你看出了什麼?從而感受我的童年生活是怎樣的?再說說形成這一切的原因。這一系列的問題設計,引導讓緊貼學生的原有水平,再稍加點撥,學生就過去了,沒有任何跳躍和生澀的感覺,只是很自然的像泉水一樣淙淙流淌著。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12

  《祖父的園子》選自《呼蘭河傳》,講述的是作者蕭紅童年的故事。那份藏在祖父園子裡無拘無束,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令人嚮往。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貼近兒童生活,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文中的語言非常有特色,平和、樸實、充滿童趣,運用擬人排比的修辭手法,使語言整齊而優美。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總結如下:

  1.教學效果(思效)

  句式比較,感受作者用語的精妙。

  在語文閱讀中。文字語言的載體就是語言文字。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披文得意”,在閱讀中掌握讀書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品味、消化、積累、運用課文的語言。

  教學時,我發現課文的第3、13自然段文字的描述與我們平時寫作時的用語有所不同,一種近似於反覆的寫作手法,對於凸現主旨有很好的作用。我想:何不讓學生也來體會作者用語的精妙之處,或許對他們今後的寫作有幫助呢?於是在學習這兩處時,我嘗試進行句式比較,出示一段平時常用的描寫,如針對第3自然段前半部分內容出示“我和祖父一天都在園子裡邊,我們帶著草帽一起摘花、一起拔草。”然後讓學生讀讀原文中的語句,讓學生體會到“我”的好奇、活潑以及園子給予“我”的自由外,感受作者用語的精妙,接受一次寫作方法上的薰陶。

  2.教學收穫(思得)

  (1)抓住詞語,感受喜歡。

  這篇課文很多詞語很有特色,都是兒童的表達形式,很受學生喜歡,文中許多ABB式的詞語如“胖乎乎、圓滾滾、藍悠悠”都很優美,體現了作者別樣的情感;有些動作的詞語也是很口語化,如“東一腳、西一腳、踢飛”,這些動詞充分寫出孩子無拘無束,園子裡的活動豐富多彩的特點。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都體會到了,有學生說這樣的蜜蜂抱在手裡一定很有趣;有學生說用這樣的表達顯得特別親切,學生用自己獨特的想法感悟作者,感悟文字。

  (2)推己及彼,感悟快樂。

  課上完後,學生們對文中的小蕭紅羨慕不已,文中所寫的小事雖然內容看似零散,但都圍繞“趣”字展開。此時,如果課文僅僅停留在這是一個怎樣的園子,遠未觸及課文的教學價值,我繼續引導學生把關注點落在作者獨特的表達方式上,讓學生明白:小蕭紅是快樂的,她看到的蜜蜂、螞蚱等都是快樂的,都是別有一番情趣的,我們也有自己的童年,自己的“趣事”,我們的快樂和自由不僅僅侷限於田野、圖書館、操場、河邊,包括屬於自己的房間,我們也應該有不一樣的快樂,學生暢所欲言,由童年的快樂拓展開來,讓學生聯絡自己的童年生活,課堂就會變得更有生趣了。

  3.不足之處(思失)

  反觀整堂教學,也有一些遺憾:在總結昇華這個環節,我設計了第三次小練筆: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當你來到這生機勃勃、無拘無束的園中時,你想幹什麼?學生練筆後內容不充實,我在練筆時應該給出句式:請用上“想……就……願意……就……”,這樣學生在寫作時就很有條理了。

  4.改進措施(思改)

  以後教學中,可以結合學生的預習進行匯入,出示三組詞語“第一組:蜜蜂、蝴蝶、蜻蜓、螞蚱”,“第二組:倭瓜、黃瓜、玉米、韭菜、穀穗”,“第三組:栽花、拔草、下種、鏟地、澆菜”讓學生注意這五個詞語之間有哪些內在的聯絡,然後激情匯入:“我和祖父的園子裡,有這麼多的昆蟲、這麼多的莊稼。在我童年的眼裡,這些昆蟲、這些莊稼又是怎樣的呢?讀讀描寫昆蟲和莊稼的兩個段落。大聲、用心地讀,要讓老師聽得到你讀書的聲音”,這樣的匯入和預習課文結合起來,不空洞,切實有效。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13

  不知是誰說過的一句話:教育是愛的藝術,教學卻是遺憾的藝術。上完這堂課後,我發現好像可以很深刻的理解這句話了。說實話,真的有遺憾在裡面。總結一下,真的有很多不足,很多很多的地方需要改進。

  一、課前準備不足

  1.沒有提前試試電腦和投影是否可以很好連線,以致於今天早上上課時出現突發事情,重新換電腦,既耽誤了上課時間,又使自己感到很緊張。

  2.沒有提前試試課件,以致於今天在課堂上投影會不清楚,或是字型太小,學生無法看清楚。

  3.備課時忘了參考《同步學習》上面的問題,在課堂上可能會講不到位。

  二、由於開始上課時突發事件,使我感到有點亂,在上課時竟忘記了板書課題。

  三、上課聲音有點小,後邊的學生聽不太清楚。

  四、提問問題太散,沒有把問題集中到一起讓學生討論。

  五、上課時,老師是主導,學生跟著老師的思路走,不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六、在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時,沒有及時給學生示範。

  本堂課中的優點是:

  一、上課中語言比較自然,教態大方,應付自如。

  二、較好的把握課文中心,提出一個較好概括課文內容的中心問題,引導學生一起思考,圍繞中心一起學習。

  三、課堂中能靈活運用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學習課文內容,並且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今後要改進的地方是:

  一、課前一定要準備好

  1.備課要充分。教材、教師用書、《同步學習》充分運用,綜合備課。

  2.提前試試課件,不清楚的幻燈片及時修改。

  3.課件不能喧賓奪主,而是為學生服務。

  二、上課開始一定要板書課題,不能再犯忘記板書課題這樣的錯誤。

  三、提高上課的聲音。

  四、集中呈現問題,留時間給學生討論交流並思考,鍛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14

  《我和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節選自中國三四十年代著名女作家蕭紅的回憶性敘事小說《呼蘭河傳》。而蕭紅被魯迅先生稱為“三十年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所以這篇課文可謂是名家名篇。課文作者透過平淡、質樸的語言,回憶了童年時期在祖父種菜的園子裡的那段自由快樂的時光。

  我校教研組以“崇簡、務本、求實”為教學理念,以文字為教學抓手,引導學生在作者質樸、歡愉、反覆的語言特色中細細咀嚼,從而體驗作者童年生活的快樂和自由,感悟祖父給作者那深深的愛和溫暖。

  一、用心去研讀文字、解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

  剛接到上課課題時,自己思緒比較亂,於是就到網上收集相關資料,發現好多名師都上過這一課,覺得每位名師都上得非常精彩。可自己如果就這樣依葫蘆畫瓢,隨意“克隆”大師的教學設計,肯定不利於我的教學。陳校長一再要求我自己去用心讀課文,先讀出自己的感受,而且要每一篇都要讀出自己新的感受。於是,我靜下心來,捧起課本細細地讀,反覆地品、用心地悟,再從網上查詢蕭紅和《呼蘭河傳》的相關資料,瞭解到蕭紅的身世,再讀完《呼蘭河傳》這本書,我被蕭紅的文字深深感動。在教材研讀中,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接著讀,逐字逐句細細地讀,讀著讀著,漸漸地主題清晰起來:因為有了祖父的愛,所以作者童年生活快樂和自由的。文章的思路也漸漸清晰起來,作者首先描寫了祖父的園子

  是個五彩繽紛的昆蟲的世界;接著寫自己在祖父身邊做的很多有趣的事:種白菜,除草,灑水,到處瘋玩;結尾處借景抒情,昇華自己的感受:祖父的園子是個自由的園子、更是個充滿愛的園子。而從整篇課文來看,這種快樂自由和愛,不僅洋溢於作者各個生活場景片段裡,更多的滲透在作者那平淡、質樸的特色語言裡,更多的是流淌於作者那一次次反覆句式裡,有了這樣的頓悟,教學重點也就明確了:引導學生在作者質樸、歡愉、反覆的語言特色中細細咀嚼,體驗作者童年生活的快樂和自由,感悟祖父給作者那深深的愛和溫暖。課堂流程也就清晰起來:課堂主要分為兩大板塊:先引導學生透過品味我童年生活的“樂趣”,再感悟祖父對我的“愛”。

  二、以問題來引領,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教學中,全課圍繞兩個問題來組織教學流程。在第一環節中,我以課後習題的第二題“你覺得作者在哪一自然段寫得最有趣?”為引領,組織學生透過自己閱讀課文,去發現課文中有趣的自然段,然後透過交流,指導朗讀品“趣”,從而完成第一大環節的教學;在第二大環節中,我設計了“在園子裡,我除了擁有了快樂和自由,還擁有什麼?”這個問題,從而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透過自主閱讀、合作交流討論,學生從而認識到我還更多的擁有祖父的“愛”,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再細心閱讀文中語句,品味祖父愛的細節,再引導學生透過閱讀、看插圖想象說話、品味祖父的“笑”,更深刻地悟到所有的自由和快樂,都是源自祖父的“愛”。

  三、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學法的指導。

  教學中,不是教學生學,而是教學生怎麼學,所以在教學中潛移默化的教給他們讀書的方法,讓他們在其它任何讀書的時候,都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有教學的第一環節,指導學生品“趣”的過程中,我相機指導學生採用抓關鍵詞句讀書、邊讀邊想象、邊讀邊聯想、邊讀邊體會作者感情等各種讀書方法,從而引導學生去口味“我”在園子裡快樂和自由的生活;而在第二環節裡,我側重於教給學生學會品讀作者語言、關注作者表達的方式去讀書,第十三自然段中把物當著人來寫的寫法、全文中反覆手法的運用,先引導學生初步認識這種寫法的語句形式,然後抓住重點語句,透過反覆品讀,體會出這種寫法的作用,就是在一次次地反覆中表達出我快樂、自由和祖父對我的愛。相信如果能長期對學生讀書習慣、讀書方法上加以指導,學生肯定會在讀書的質量上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然,在收穫的同時,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在真正的課堂教學中,雖然有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進行聽說讀寫訓練的意識,但是由於顧慮過多,還欠缺嫻熟的引導技巧。課上設計的幾次說話訓練,學生有內容說,說得還不夠生動。當學生朗讀不夠到位,沒有感情時,當學生說話語言貧乏,語調平淡時,我沒有能充分引導,給學生練習和表現的機會。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盡量擯棄這些功利的想法,實實在在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教學,把學生的發展作為課堂上作重要的因素來考慮。

  文字是美麗的,充滿魅力的,課堂上,讓我們語文老師帶著學生在美麗的文字間徜徉,享受學習語文的幸福,領略語文的詩情畫意。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15

  題目中最核心的詞語是“園子”。是園子給了蕭紅自由歡樂、幸福的童年,是園子承載了祖父和蕭紅純真、親密而濃厚的親情之美。作者蕭紅在二十九歲回憶故鄉的園子時,仍備感親切與溫暖,那園子是她一生難以忘懷的最溫馨的家。教學中我緊扣“園子”展開教學,一下子把學生帶進了蕭紅童年時代的那個動人的生活環境。學習第二自然段,重在體會園子的特點:樣樣都有,同時感覺作者對童年生活環境的懷念和喜愛之情。學習植物自由生長一段,重在感覺園子裡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感覺園子的活潑和靈動。

  透過學習,學生進入情境,趣味盎然。學習祖孫倆在園中發生的趣事後,在學生情緒達到高潮,彷彿身臨其境一般;再次讀這一段,感覺另一番情致,是境由心生。最後透過朗讀語段,和補充材料,引導體會蕭紅夢中的園子,深深體會蕭紅對祖父的懷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