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通用30篇)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通用30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

  一、反思教材

  新教材的優點是改變了老教材過於注重知識的傳授傾向,強調了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即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健全人格,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材還注重學生的人格培養,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教學地中的習作,改變了老教材習作的獨立性,而新教材的習作是與口語交際融合在一起的。這樣對提高學生的習作大有好處,練習冊的內容也是和教材配套的,即注重了基礎知識的掌握,同時也注重了學生能力的培養。例如,每篇課文結束後,練習冊都有相對應的基礎知識題和能力提高題,與教材相輔相成,深淺適度。

  同時,這冊教材也存在不足,例如:《語文園地四》的習作,讓學生寫田園風光或鄉村景色,對城市的孩子來說,多數都不知道田園是什麼樣的,田園裡有什麼,鄉村人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因為去過鄉村瞭解鄉村的孩子畢竟是少數,這樣的文章讓城市裡的孩子來寫簡直就是無從下手;可是對農村孩子來說寫此類文章就輕而易舉。

  要想改變這一問題,只有改變少數不合理的篇章,找出適合農村或城市不同地域的學習內容。

  二、反思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方法上,我改變了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代替了學,學生是被教會的,而不是自己學會的傳統教法。採用了新課程強調的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的教學方法,使學習過程更多的成為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整個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參與意識,使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透過學生自己觀察、思考、動腦、動口,加之教師適度的引導、點撥、強化,在完成教學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多方面能力。

  三、反思語文教學中的困惑

  1、教法與學法的困惑

  新課改提倡以弘揚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為宗旨的自主學習,隨著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去學習,小學語文課越來越注重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和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學習語文。例如: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某一段,再如你想學哪一段就學哪一段。那麼其他的段落就不需要學嗎?其他的閱讀方法就不需要掌握了嗎?表面上看,教師尊重了學生的主題性,但實際教學中,這種教學方法對所有的課文都適用嗎?看起來是一堂熱熱鬧鬧的課,其實學生在這堂課上學會了什麼?掌握了那些寫作方法?明白了哪些寫作順序?更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教學方法成了教學形勢,而沒有成為深入探究的途徑。下一環節的教學幾乎從零開始。還有,在彙報時,學生彙報什麼,教師就教什麼指導什麼,教師自己沒主見,教學無主次,教師完全處在被動地位,這樣的教學怎麼能有益有效呢?學習離不開教師,自主學習的確需要寬鬆的教學氛圍,但為了讓學生去自主,教師就讓出主導作用,甚至不去組織學生學習,成為一個旁觀者,這實質上時沒有把握好教與學之間的“度”。

  2、作文指導與學生寫作的困惑

  一提起作文,多數語文教師都有同樣的困惑,作文應該怎樣指導學生才能會寫,指導細一點吧,學生寫出來的作文都差不多一個內容,不細指導,差一點的學生根本不知從何下手。可是作文教學又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任務之一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一箇中心環節。

  對學生來說作文既是重點,也是難點。的確,提高一個學生的寫作能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難在一朝一夕完成,需要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經過二十幾年的教學實踐。在作文教學中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1)讓學生養成看書的好習慣

  讓班級的圖書角發揮作用。每學期我都讓學生每人拿兩本以上自己喜歡看的書,放到圖書角,大家換著看。書的內容不要限制,尊重學生的自主權。有人喜歡“大江東流”;有人喜歡“小橋流水”。個人有個人的興趣,個人有個人的口味。我們不必強求一致,只要有益的,對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無害的都可以。看什麼書都增長知識。看書時間是利用課餘時間或作業完成後。剛開始都不習慣,但是習慣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養成的。開始時是我提醒他們,引導他們去看。看的時候允許他們講,允許他們說,允許他們笑。有時他們看到有趣的地方,笑得前仰後合;有時為了爭論一個問題都面紅耳赤。有時還讓我來當裁判,說他們誰說的對誰說的錯。在說的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我所帶過的班級學生有80%的都有自覺看書的好習慣。多看書也能開闊學生的視野。

  (2)讓學生多積累

  語言在與積累。一年級時,我讓學生每天積累一個成語,二年級時,我讓學生每天積累兩個成語,一個名言警句或一個好的片斷,隨著年級的升高,積累量逐漸增大。天長日久,日積月累,學生的語言就豐富了,寫作時就有話可說。

  (3)認真領著學生分析課文

  我告訴學生,老師領你分析課文,實際上就是在教你學寫作文。說到這,實際上我違背了新課改的要求,學生喜歡哪一段,就先分析哪一段。有時是從中間開始,有時是從最後開始。而我還是老教法,從前往後逐漸分析。我覺得這樣分析,能使學生清晰地到作者的寫作思路,先寫什麼,再寫什麼,最後寫什麼。這樣就為他們自己動筆寫時,屢清了思路,打下了基礎。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2

  《將心比心》這篇文章語言精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卻能夠帶給讀者很大的震撼力,很適合作為德育的範本。因此這節課我很注重讓學生透過朗讀和交流讀後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我與學生一起感悟課文,品味文章的語言,在有層次的導學中,讓學生深層次地感受、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促進思維發展,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達到“一處傳神,境界全出”的境界。

  我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透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性。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書然後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看看哪一小組概括得既準確又精練。這樣,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交流時的氣氛也比較好。

  我認為本次課的成功之處在於讓學生能夠聯絡生活實際,入情入境地體會“將心比心”的深層含義。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3

  核心提示:《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楊禮讚了在新疆紮根落戶的邊疆創業者。文章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性——白楊的象徵意義這個順序組織文路的……《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楊禮讚了在新疆紮根落戶的邊疆創業者。文章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性——白楊的象徵意義這個順序組織文路的。然而,課文所描寫的畫面與精神境界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差甚遠,學生初次學習這種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在備課時,我反覆參考了網上的一些資料,在教學中作了以下的嘗試:

  一、力求構建新的教學模式

  1.設計了“變序”教學。初讀課文了解課文梗概後,直奔與課文中心密切相關的段落,先學習“白楊樹的特點”,這就與理解“建設者的奉獻精神”自然銜接,而又在學生精力最充沛的黃金時段,集中學習課文主要段落。學習白楊樹的特點之後,自然引向前三個自然段,瞭解了白楊樹的生長環境;學習最後一個自然段,反顧全文,深入理解作者為什麼寫白楊樹。既突出了重點,又梳理了順序,條理異常清晰。

  2.加強了兩個意識。本節課的設計,力求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與語言文字訓練意識,如,朗讀指導貫穿於整篇課文中,強調“邊讀邊思”與“讀中理解”。在讀的形式上,有自讀、範讀、齊讀、自由讀、聽讀、個別讀、背誦,內容上則有讀詞、讀句、該段、讀全文。同時,邊讀邊總結讀書方法:

  (1)讀書時抓重點詞品味,就能作會作者要表達的感情;

  (2)讀書時聯絡上下文抓重點句理解,能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感情;

  (3)讀書時抓重點段反覆思考閱讀,就能體會感情,從內容中領悟中心。並讓學生及時將自己的所感所悟,批閱在相應的句段旁,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的閱讀習慣。這就提示了基本的讀中理解詞、句、段、篇的方法。不僅體現了以讀為本,也體現了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全面訓練。

  二、在閱讀過程中引導質疑

  創新從質疑開始。創新的過程,必然要經歷積極思維。這節課,老師注意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多思、深思,並提出問題。如,學生在閱讀爸爸說的三句話時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說樹,幹嗎用了‘堅強、不軟弱、不動搖’這些寫人的詞呢”這一問題極有思考價值,說明學生已初步從理解詞語聯絡到了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這節課,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進行了聽讀質疑、合作討論質疑、反顧全文質疑,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所提出的問題又逐一得到了解決。可以看出,學生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在形成。

  三、利用多種手段突破難點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恰當運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學時,我從網上下載了有關的圖片如,戈壁灘的飛沙走石,白楊樹的挺拔高大,並製作成 powerpoint簡報,幫助學生李潔白養生春的惡劣環境及白楊的品質。同時在板書設計上,圖文並茂,使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一目瞭然。

  在教學實踐中,課堂的動態生成與設計有所偏離,細細想來,在教學中暴露出的問題讓我深思:

  1.應尊重孩子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教學就是學生與文字的對話,學生可以也一定會有自己的獨特感受,他們的朗讀就可以表達自己不同的理解、體會和感受。然而,在教學概括白楊的特點時,我又不知不覺得牽引在學生朝我心中的標準答案靠攏,忽視了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性以及獨立性。

  2、要遵循孩子的認知特點

  在教學時,有時一味的拔高教學要求。教學環節的處理缺少由易到難的銜接過程,一古腦的將問題直接拋給學生,讓學生措手不及。有時學生的問題已經回答的較圓滿,老師還是沒完沒了要求學生從更深層次去挖掘去理解。種種問題都是需要教者蹲下來,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課文。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4

  《跳水》一文是一篇富含深刻哲理的小說,故事的情節是相互聯絡,在變化中發生、發展、結束的。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寫了故事的發生、發展經過,但目的還是體現船長的機智,他的正確的思想方法,為了表現他的冷靜、果斷。

  在教材處理上,我先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事情的起因、發展、高潮、結局。因此我在讓學生初讀課文時就思考:文章裡面共有幾個角色他們之間發生了一件什麼事?這樣學生把全文貫穿了起來。然後抓住一些重點詞、句來體會孩子走上橫木時的危險處境,讓學生明白在這樣危險的情況下,其他任何辦法都是行不通的,只有跳水才有生還的希望。從而體會船長的機智、冷靜、果斷。

  但課堂永遠是塊令人遺憾的舞臺,而這次我所留下的遺憾太多。首先,在生詞方面,我本來都設計好了,透過幻燈片打出本課生詞,如第一行是一艘航行桅杆看到這些詞,你們會想到什麼,我想學生會很自然地想到船,然後再順理成章的歸結的這個故事發生的地點:一艘環遊世界的帆船,很自然,也可以說是水到渠成吧,問學生這個故事是在什麼環境發生的;第二行詞是撕咬齜牙咧嘴從這兩個詞你會想到文章中的誰?那麼這隻猴子為什麼會這樣。可是自己在關鍵時刻掉了鏈子。其次,在講孩子處境危險這塊時過於瑣碎,沒能很好的從讀中感悟,悟到了再來讀,學生說的過多。其實當時我在備課時就考慮,也反覆問自己,會不會問的太多,要不要學生說自己找這些詞句的原因,結果只顧問學生為什麼體會到,而忽視了讀,不能很好的做到以讀為本,讀中感悟。再者由於在處理孩子處境危險這部分用的時間過多,結果在體現船長機智、冷靜這部分時過於匆忙。應讓學生從多元來考慮,在當時那種地點、天氣、以及周圍的人,只有跳水這一種辦法,更能體現出船長的經驗豐富。最後就是應透過板書再次點出事物之間的聯絡:水手為什麼拿猴子取樂,猴子為什麼又把玩笑開到了孩子身上,船長為什麼能想出這種辦法,孩子為什麼能獲救。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5

  《燕子》是著名作家鄭振鐸寫的一篇散文。描寫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中、湖面上飛行,在電線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語言清新明快,描寫準確生動。燕子活潑可愛的外形特點、追趕春天的候鳥習性、輕快靈活的飛行姿態、文靜優雅的休息場面,都一一躍然紙上,動靜結合、有聲有色,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春天和燕子的喜愛之情。

  我在教學一開始,就為學生播放了一段明媚春光的錄影,學生觀看後都不由自主地發出陣陣讚歎:這真是一個浪漫無比的春天呀!可是要將這樣的景色變成文字,對於孩子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咬文嚼字,品味其內涵的滋味。

  我主要要抓住重點詞語,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想象、品味、欣賞,直至背誦,促進學生語言的積累和內化。在課堂上,我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從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入手,激發學生閱讀動機,再到組織學生自讀交流,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只是一個平等參與者,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同時我適當點撥,為學生的思維起著“搭橋引路”的作用。然後我又巧妙的創設說話情境,讓學生們運用寫作方法學以致用,舉一反三,讓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投入聽說訓練中,從而學得更紮實,更靈活,鍛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了寫作水平。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6

  編入小學語文教材的古詩,以極簡煉、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適宜的畫面,創設了柔美的意境,表達了深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詩中的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為一體,有著特別的審美功能。我在教學中深深地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中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鉅的任務。所以在設計教案及上課時,我都努力抓住古詩的幾個特點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1)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古詩的語言極為精煉。僅僅透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兒童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的、模糊的。所以我透過圖畫,詳細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透過語言,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意境之美。

  (2)引導學生“披文入情”,使學生體驗古詩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透過審美體驗,得到心靈的陶冶。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沒有詩人真摯濃烈的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動人心絃的詩歌。在這首詩中,詩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繪的景物之中,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教學時,我嘗試引導學生“從景入手”,從字詞的理解以及再現詩的畫面入手;“由曲引情”——詩與曲,自古以來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藝術。優美的歌曲,能創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學生帶進一種非凡的藝術氛圍中去,從而為學生體會古詩的情感創造條件。我自始至終輕輕地播放著一段樂曲。該曲有著優美抒情的曲調,輕快伸展的節奏,詩一般的音樂語言。學生一聽樂曲,彷彿置身之中,舒適、愉悅、嚮往的情緒便油然而生。這時,再學古詩,學生較快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學完全詩後,我再讓學生一邊聆聽樂曲,一邊展開想象。此刻,學生伴隨著二胡、琵琶、提琴齊奏所發出的優美的音響,浮想連翩……一幅悠閒安閒的農家生活圖,頓時呈現在學生眼前。

  (3)幫助學生“由讀引情”。古詩的情感經常蘊含在富有音樂美的語言之中。要透過反覆朗讀、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詩後讓學生反覆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總之,要讓學生讀得琅琅上口,滾瓜爛熟,聲情並茂,方肯罷休。

  儘管整堂課我都努力地按照設計時的想法在做,但備課還是顯得過於理想化了些,沒有更多的考慮自己班級學生的整體水平(包括理解及朗讀水平)!所以整篇課文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還是出現了一些小問題。前面鬆了些,後面有些趕。另外,在讓學生朗讀上也有“蜻蜓點水”之嫌。有些浮於表面,顯得程式化了。如果時間安排更好的話,應該照顧到整個班級學生的朗讀,並有針對性地指導。更好地來體現備課中的“由讀引情”的理念。最後,課件設計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師範讀是我設計了配樂錄音。但教學後發現,教師範讀部分始終還是自己來讀比較適合!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7

  《天窗》這篇課文寫得比較深刻,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我先讓學生聽了課文後完成填空題,再讓學生質疑。學生非常自然地提出了為什麼天窗是孩子們唯一的慰藉?為什麼這小小的一方空白是神奇的?因此在課上我主要圍繞著這兩個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交流。

  一、透過品詞品句的方法讓學生理解句子。我讓學生圍繞作者將他看到的,想到的寫得好在哪裡,找句子,品一品。在我的啟發下,學生們悟出了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閃電的外形,雲朵的變幻多端。作者的想象主要是在顏色、大小、形狀等方面展開,十分合理。

  二、指導學生朗讀。因為學生理解了句子,所以在朗讀的時候也就有了感情。加上暴風雨的呼叫聲,小蟲的鳴叫聲學生的朗讀有起有伏,抑揚頓挫。多次,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積累到了不少優美的句子,給寫作提供了素材。

  三、給學生說話的機會。整節課,我設計了4處說話訓練,因為平時我在課上就注意這一方面的練習,特殊是一些文字優美的課文,如:《我愛三峽》、《繁星》、《桂林山水》等課文,我都讓學生背誦積累,所以在今天這節課上,學生就非常巧妙地運用到了積累的句子。除了平時就能說會道的,我還特別讓好同學幫助那些平時不太開口的學生,讓每個人都有開口說話的機會。

  這節課的遺憾:

  1、感覺自己在教法上沒有突破,教學手段不夠有新意。

  2、說話練習時用了比較多的時間,造成後面的教學內容沒有全部完成。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8

  《烏塔》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描寫了一位十四歲的德國小姑娘,獨自一人遊歐洲的事。這對從沒出過遠門的中國小朋友來說,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因此這篇課文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思想意義方面都讓我班學生感到新穎、高興。故對這篇課文的讀書積極性相稱高,可以說是主動地去讀,專注地去讀,興致勃勃地去讀,自然收穫也相當多。無論是情感的薰陶,思想的啟迪,還是審美的樂趣。總之,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真正做了一回主人。

  學完課文後我在班級裡舉行了“一個14歲的小姑娘獨自漫遊歐州,畢竟是好,還是不好?”辯論會。這是我班學生最喜歡的一種學習形式。正反雙方進行了一場激烈的“口水之戰”:

  正方認為只要作好充分的預備,可以一人外出旅遊,這對烏塔今後的成長有好處;烏塔真勇敢,讓人好佩服;這是他們做夢都不敢想的事;烏塔是那麼自由,離開爸爸媽媽的管束,像小鳥那樣飛出去了。哪像他們除了學校就是家,活動的空間那麼小,簡直是井底蛙,籠中鳥;什麼時候他們也像烏塔那樣出去走走,闖闖,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出色……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9

  《蘆葉船》這篇精讀課文是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文章脈落清楚,層次分明,內容淺顯易懂,尤其作者將玩蘆葉船的情景描寫得形象鮮明,生動感人,貼近學生的生活,輕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教學時,我創設這樣的情境,從學生最感愛好的話題入手,“同學們最喜歡玩什麼?你們是怎麼玩兒的?”在學生充分談的基礎上,引入本課的學習。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然後讓學生描述小夥伴們玩蘆葉船的情景。引導學生想象,孩子們把船放入江水中,吹奏動聽的樂曲時,彼此可能會說些什麼,心裡可能會怎麼想?透過這樣的.角色體驗,進一步體會蘆葉讓孩子們更富有創造力,也給孩子們帶來的無盡歡樂。

  當學生談到“我和表兄玩兒蘆葉船”的情景時,引導學生勾劃出描寫表兄語言、動作的句子,從中體會表兄的自信與智慧。小小的蘆葉船順水而下,也將作者的思緒牽得好遠好遠。引導學生想象,小船可能會漂向哪裡呢?指導感情朗讀最後兩句,讀中體會小作者的無限遐想。

  最後,總結作者的描寫順序,幫助學生理清層次,作者是“先回憶了自己的家鄉,再具體回憶了小夥伴們玩蘆葉船的情景,最後講了“我”和表兄到長江邊玩蘆葉船,蘆葉船給我們帶來遐想與希望。鼓勵學生平時要養成善於觀察,大膽想象的好習慣,並要求學生寫一寫自己最喜歡的活動。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今日,作為新教師的我理解了教研室教師的聽課指導。本次我選擇的是一篇略讀課文——《將心比心》,這是一篇很簡短的小文章,文中用兩個小事例展現出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應將心比心,用自我的真心去換取他們的真心,這樣我們的世界會變得更加和諧。文章語言精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卻給讀者帶來很大的震撼力。

  因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本事,用自我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經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到達整體的完整。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選擇自我喜歡的讀書方式讀書,然後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看看哪一小組概括的既準確又精練?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交流時的氣氛也比較好。縱觀整節課,我親切自然的教學語言、大方得體的教態、適當有效的評價、切實有效的學習效果得到了陳教師的肯定。可是在磨課、上課、評課的整個過程中也引發了我很多的反思。

  略讀課文究竟該怎樣上呢?我只是粗淺地認為略讀課文也應當做到“精”、“略”得當。雖然略讀教學講究“簡”、“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則略讀就成了“泛讀”,那效率就低下了。由於受教學時間的限制,略讀課文中需“精”讀的點要更突出,更集中。所以我們需要反覆斟酌,尋找準確的著力點,從而使力氣真正花在刀刃上。正如《將心比心》中出現了兩個小故事,該如何把握呢?是兩個都具體展開還是選擇其一?在反覆的思考後我選擇了後者,我就課文中第二個故事而展開具體化,事實證明這樣既節省時間、不顯重複,教學效果又良好。

  其次在教學方式上,教師應更關注學生的自學本事,不用過分注重朗讀等方面的重複指導,應給學生創設機會讓其大膽自學,讓學生的課堂學習不受拘束。最終在教育意義上,我想經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學生必須會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為他人著想,給別人多一份寬容和尊重。作為教師的我,經過對本文的學習也深受體會,在教育孩子的同時自身也受到了教育,在教育教學中也學會了將心比心,這是我更有價值的意外收穫。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母雞》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作者描寫了作者對母雞的看法的變化,表達了對母愛的讚頌之情。課文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前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前半部分寫了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現了一隻淺薄、媚俗的母雞;後半部分則描寫了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偉大的雞母親”的形象。作者對母雞的情感由“討厭”轉變為尊敬。

  本文的語言比較口語化,直白自然,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讀起來令人感到親切舒服。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透過課文內容的前後對比,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和母愛的偉大;讓學生結合具體的語句,自讀自悟,弄清作者對母雞的態度有怎樣的變化,原因是什麼,然後再交流讀書體會。

  本文的語言十分生活化,使得文章是那樣的生動鮮明又通俗易懂。但是在教學時由於讓學生回答問題時過於猶豫,延誤了時間顯得有些拖沓;朗讀的指導與訓練要在平時花功夫加以落實。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清明》是小學四年級下冊《古詩詞背誦經典》中的一首詩。是詩人在清明節行路中遇雨有感而作。行人在掃墓的路上遇到了紛紛細雨,又溼又冷,心中無限憂愁。詩人尋找酒家避雨,牧童指向杏花深處的村莊。牧童給憂愁的詩人帶來了希望。全詩有景色,有人物,有情節,有對話,通俗易懂,景象鮮明,形象生動。這是我進行的一節課外閱讀指導課。透過課題組成員的評課及自己的反思,現在總結如下。

  這節課外閱讀指導課最大的亮點是教給學生學詩的方法。學生已經學過一些古詩詞,對於學詩的方法已有一定的感知。在這節課上,師生又一起總結了學詩的方法:“解詩題,知作者,通其文,明詩意,悟詩情”。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運用學詩的方法自學《清明》這首詩。這節課外閱讀指導課成為課內閱讀到課外閱讀的橋樑。

  其次,這節課外閱讀指導課體現了中年級的學習重點。《語文課程標準》對中段古詩詞教學提出的明確要求是:“小學中年級學生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中年級學生,識字量增大,理解能力有所增強,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我在教學過程中,以“吟讀、想象、感悟”為主。在“吟讀”之前正確劃分節奏,停頓正確,同時,引導把字音讀準。在閱讀詩歌時,引導學生結合註釋、圖文對照、與生活連結、展開想象的翅膀領悟內容,在頭腦中勾畫出豐富的形象,讀出了詩詞的畫面感。並透過查詢資料,瞭解了作者的生平,感受了作者在詩中流露的情感。這樣,在“吟讀”時,真正達到了口中有字,眼中有景,心中有情。

  學生掌握了學詩的方法後,我又把課外閱讀落實下去,我將和學生一起共讀一本書《古詩詞背誦經典》。這樣,我引領學生走進詩歌的殿堂,也將和學生一起感受詩歌精湛的語言,深遠的意境,深刻的內涵。讓詩歌激發我們的想象力,陶冶我們的性情、培養我們的審美情趣、提高我們的語文素養。

  總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不能就詩教詩,我們要把語文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也就是學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課程,極力傳承並弘揚祖國的傳統文化。我也將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教學水平,提高詩詞教學的有效性,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這篇課文與前幾篇課文不同的地方是作者不是冰心,而是山曼,主要的教學重點是瞭解冰心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有過著怎樣的童年生活,體會童年的大舞臺對冰心一生的重要影響,並由此文收到教育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意身邊的人和事,既注意觀察,又用心思考。

  針對於教學重點,我教學本課時主要是以讀為主,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所謂的“大舞臺”就是指他玩的地方:山上、海邊、炮臺、營房等,而正是這些經歷讓冰心有了以後書寫的素材,為她能成為作家提供了不可剝奪的經歷。經過引導,我班的學生基本能夠理解,為了能讓他們更好的理解這些內容,我還在教學完第一課時後,進行了拓展:你的舞臺有哪些,你準備如何利用你生活的舞臺?我覺得這樣的拓展才是讓學生們學習語文的真正目的,而學生們也願意將自己的舞臺給他帶來的快樂與大家一起分享。

  透過教學本課,給了我深深地啟示,那就是多利用學生身邊的事情來教學,會使他們的學習更有興趣。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4

  本課是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在交採集的樹種時,有位小女孩兒交的樹種雖然不多,但粒粒飽滿,顯然是精心挑選的。表現了小女孩做事認真的特點和純樸、誠實的個性,表達了作者對這位小女孩兒的讚美和喜愛之情。

  透過認真閱讀教材,我發現本課突出的特點有兩點:一是在描寫小女孩交樹種一事中,抓住小女孩的外貌、動作、語言、神態進行細緻描寫,從而表現小女孩做事認真、純樸、誠實的個性特點。二是採用對比的手法突出小女孩的特點。依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我採用以下策略進行教學,並取得較好的效果。

  一、找準切入點,層層深入,走進小女孩地內心世界

  課文透過小女孩上交樹種過程的描寫,來表現小女孩的特點。正是這件事,才深深地感動了老師和同學。因此,我在教學中以“為什麼那位小女孩交的樹種很少,我卻被感動了,心中充滿溫暖?”這一問題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探究課文內容,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閱讀慾望。學生們就積極主動地閱讀課文,尋找小女孩打動老師和同學的地方:小女孩交的樹種:那種子一般大小,猶如飽滿的黑豆,每一顆都閃著烏亮的光澤。透過這些種子,我引導學生想像小女孩是怎樣撿樹種的:她一定是用那雙小手挑了又挑,選了又選,樹種才一般大小,閃閃發光。可見這次任務她完成得最好,她做事最認真。此時,我再次引發學生來推想:這樣的樹種種在祖國的大地裡,會長出怎樣的樹苗來?過上十年、八年,祖國大地會是怎樣的景象?啟發學生這樣層層深入思考,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小女孩為祖國綠化事業盡心盡力。

  二、前後對比,體會小女孩的做事認真

  課文第一自然段講的是同學們交上來的樹種都挺多,抓住這些樹種的顏色和裡面摻雜的雜物來說明同學們交來的樹種不成熟而且雜質多。這和小女孩交來的樹種“那種子一般大小,猶如飽滿的黑豆,每一顆都閃著烏亮的光澤。”形成鮮明的對比。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那種子一般大小,猶如飽滿的黑豆,每一顆都閃著烏亮的光澤。”一句和同學們交來的種子進行比較:想象同學們是怎樣撿樹種的,小女孩又是怎樣撿樹種的,想象中,體會到小女孩是一個怎樣的人。進而追問:“你們喜歡這個小女孩嗎?”然後引導學生讀出對她的喜愛之情。

  三、反覆品讀課文重點語句,感悟描寫人物的方法

  課文在寫小女孩交樹種時,緊緊抓住小女孩的外貌、動作、語言、神態,進行細緻描寫來突出她的特點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找出這些語句,如“小女孩兒走到我跟前,衝我抿嘴一笑,地下頭,把手伸進褲兜裡。”邊讀邊想,體會人物特點,讓學生在朗讀中進一步感受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感悟描寫人物的方法,對以後描寫任務有一定的啟發。

  不足之處:

  本節課為了急於完成教學任務,教學中爸說的機會過多地給了舉手的學生,而對於一些不舉手的學生給的機會很少,在今後的教學中,努力做到面向全體,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5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語文園地四的口語交際為我們安排主題是“小小新聞釋出會”,一是引導學生走進社會,瞭解和收集天下大小事,是訓練蒐集材料能力的繼續;二是培養學生整理資訊的能力;三是透過組織釋出新聞和評議新聞的活動,提高口語交際能力。為了拓寬學生的視野,我一直以來都佈置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去廣泛地收集新聞資料,所以學生準備充分。而在小組交流的環節,學生面對林林總總的新聞報道,懂得了篩選,學會了比較,提選了有意義的內容進行交流、彙報。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和學生始終圍繞“說清楚、說明白。釋出的形式新穎以及聽的認真、評的細緻”這幾個方面去學習。

  在這節課中,學生真正互動起來。在老師設計的情景中,學生扮演了主持人、新聞釋出者、新聞評論員、記者等角色。這種角色驅動,使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聽記能力得到更好的鍛鍊。

  在拓展的環節,學生現場採訪聽課老師和同學。據反饋,學生有敏銳的觸覺,以身邊的新人新事作為切入點,抓重點,有目標,有創意地提出了採訪問題。這一環節的設計,不僅訓練了學生收集、儲存、整理資料、資訊的能力,也鍛鍊了學生的膽量,更重要培養學生成為一個關心學校,關心社會的人。

  這節課,也留下了不少遺憾。課堂上時間安排不恰當,出現前松後緊的狀況。學生在評論過程中老師的引導作用發揮不到位,學生評價的語言膚淺。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6

  《觸控春天》這篇課文短小精悍,語言簡潔,意境雋美,所蘊含的道理非常深刻,透過教學,一是要引導學生體會盲童對生活的感受,感受作者對生命的關愛;二是學習聯絡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並體會其表達效果,增強語言積累。因此我設計了“談話引入,感受春天——自讀課文,感知文字——細細品讀,感觸內心——昇華情感,感悟真諦”的四個環節。教學時,首先讓學生用一個詞概括對這篇文章的感受,然後不失時機地抓住“奇蹟”這個詞,深入展開,細讀品悟課文之後,再回到整體,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把自己內心最深的感受表達出來,這充分體現了“整體把握既是閱讀理解的起點,又是閱讀理解的歸宿”的思想。

  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在初讀時,透過板書“找、畫、讀、想”,讓學生“找一找安靜觸控春天時創造了哪些奇蹟,畫一畫相關的句子,讀一讀含義深刻的句子,想一想表達了什麼意思”,這樣自然地教給了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教學中,還透過教師的評價來深化學法指導,如“你聯絡上下文理解很好!你能抓住重點詞,了不起”等,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在教學中,我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透過指導讀、示範讀、、感悟讀、想像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語言,在朗讀中體會情感,在朗讀中深化感受,並引導學生邊讀邊在頭腦中浮現畫面,邊想象小女孩的內心世界,對理解句子含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我還發揮學生愛讀書的特點,向學生推薦《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既是延伸也是鋪墊,將對後幾課的學習和理解起到很大的幫助。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7

  《觸控春天》是一篇短小精悍而蘊涵著深入道理的散文,作者用活潑細膩的筆觸描寫了八歲的盲女安靜居心靈觸控春天。語言簡潔,意境雋美。這篇課文描寫了一個盲女孩在花香的引導下抓住了一隻蝴蝶,最後把它放走,仰開端來觀望的情景。本文重要有兩條線索,一條是安靜的舉措,她從捉蝴蝶,到放蝴蝶,再到仰開端觀望。一條是作者的感受,從驚歎,到感動,再到對人生髮出感慨:誰都有把握春天的權利,只有居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才幹發明一個屬於自己的春天。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接洽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含義深入的句子,體會盲童安靜對生活的熱愛,感受作者對生命的關愛。教學難點是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入道理。課堂中,隨著孩子一起品味美文、體味哲理,是一件快樂的事。然而,一節課下來,發現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

  課文語言精美,但由於話題凝重、深沉,學生年齡較小,生活經驗不夠豐盛,學生對文字的體驗不是很到位,對於一些癥結語句的含義,學生體會起來有些困難。在教學過程中,由於起點過高,學生對問題的答覆總是沒有達到預期的,此時,我就急於將自己的想法灌輸給學生,代替學生思考。如在理解重點句“安靜的手指悄然合攏,竟然攏住了那隻蝴蝶,真是一個奇蹟!睜著眼睛的蝴蝶被這個盲女孩神奇的靈性抓住了。”“許久,她張開手指,蝴蝶撲閃著翅膀飛走了,安靜仰開端來望。”時,在學生還沒有充分感知文體的情況下就直接切入,學生的情緒狀況與理解句子深入含義所需要的情緒投入發生了一定的偏差,使學生的理解始終在表面剛剛觸及而未能達到更深的層次。在最後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接洽生活實際說說,但學生說的生活實際都是和美國作家海倫。凱勒有關的,我認為學生理解得有點狹隘,我應當給他們提醒一下生活中的很多平常人他們也發明出了繽紛世界,但我怕後邊的時間不夠,我就沒作提醒,反思之後認為本文真正有效的教學應當由淺入深,再深入淺出。給學生更多的空間讓學生先充分地感知文字,做好鋪墊以後再過渡到情緒的昇華。可從觸控春天下手,讓學生找到安靜觸控春天的句子,充分地讀,品味語言,從而讓學生在體會到安靜是多麼的熱愛春天,熱愛小生靈,從而昇華到熱愛生活熱愛生命。這樣既抓住了語文教學中對語言文字的品味,又能夠體會語言文字所蘊寓的深入含義。

  今後的課堂教學首先從自己的備課入手,精心設計教案,更要備學生,備學情,備課堂中可能湧現的“節外生枝”。其次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素質,這就要求平時多研讀教育教學方面的書籍,將理論利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中,重視課堂細節的設計與處置,增強課堂教學機智,開闊眼界,增長見識,豐盛經歷,保持一顆童心,使自己的課堂成為師生共同的樂園。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8

  3月28日,我在四(2)班講了四年級下冊的《番茄太陽》。講下來,自我感覺不盡人意。

  一、教師沒有適應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不能夠很好的把握教學的時控。過於實在,不能靈活機動。這很大程度是由於自身對課改認識不夠,步子邁的不大,總覺得這次課堂教學改革太難,不敢去嘗試。所以平時訓練不到位。

  二、教師對學生的課前預習指導太少,對學情瞭解不夠。究竟導學案是否起到了引導學習,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因為很多同學讀完目標,根本不知道我說的按導學案的要求自學,要幹些什麼?還以為是要按目標完成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所以很多同學都是自讀課文。這可能與導學案的編寫有關,因為課前預習寫在匯入新課後面,合作探究在課前預習後面,學生不知道課堂進行到了哪裡。

  三、教師對學生的課堂常規訓練不到位,還沒有形成完整的課堂教學流程,對於展示,學生還不敢大膽發言,沒積極參與的動力。這可能與沒有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有關係,也與教師平時指導訓練不到位有關。

  四、教師沒有精心設計導學案,給課堂帶來諸多的遺憾。今後在導學案的設計上教師要做到合理、詳實、細緻。特別是時間的分配上要合理,對學生的要求要細化,詳盡,在形式框架上要完整,在內容佈置上要科學,在細節微觀處要著眼精雕。

  透過這次課堂教學改革的公開展示,使我更進一步認識到這次課堂教學改革的緊迫性。在平時的嘗試中,我感受到只要真的能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學生的潛力是不可估量,我們教師要放手讓學生靜下心來去學習是一定會有收穫的。但這裡的放手真的不是放任自流,教師對自學的引導不能全靠導學案,教師要關注學生是否把每一個自學要求落到了實處,要關注他們在自學中的參與學習的狀。課堂上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展示方面教師要指導學生的語言邏輯,話語通順流暢,行為大方有禮,不忸怩。

  課堂上,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而且還要讓學生樹立學習語文,掌握語言的信心,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真正做到:學生的課堂、學生作主,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學有所樂,生活中學有所用。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9

  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每次學生最發愁的就是寫作文,一上作文課就個個愁眉苦臉,無從下手。特別是對於三年級學生,作文是剛入門的階段,無論是語言表達上還是習作素材的積累上,都會出現一定的困難。這次的研修的機會,讓我們聚在一起,共同探討習作教學的策略。我認真設計了這一堂習作課,並進行了反思。

  一、影片拓寬了學生的思路。

  在上課伊開始,我播放高科技的一段影片,目的在於拓寬學生的思路。這個影片的播放起到了極好的效果,學生看著看著情不自禁地發出了“哇”的驚歎,同時也要求學生認真觀看,並讓學生說說自己最喜歡影片中的哪些新鮮事物時,學生也瞭解到了未來的食物與現在的食物有很大的不同。

  二、說的效果

  當要求學生們說說自己要寫的事物的特點的時候,很多同學都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把自己心目中的事物的特點,功能說出來。但也有同學完成得不夠好。原因可能是對於未來的概念還模糊。

  三、範文的引路引領學生易於動筆。

  在教學中,我故意用紅色筆描紅了神奇的筆和未來房子“特性”;藍色筆描了“未來的的筆給我們生活所帶來的便利。”這讓學生再次明白了習作的方法以及路徑。

  四、透過修改,再次點撥本次習作的重點。

  我讓學生大約運用了205分鐘的時間進行習作,沒有一位學生能寫完。這一節課我主要是讓該瞭解未來事物的“特性”和“便利”兩點進行交流與修改。目的就是幫助習作上尚有困難的學生再次明確本次習作的重點,也讓同學們知道如何修改自己的習作。這堂課雖然達到了我預設的教學目標,但還是有不少的遺憾,還有學生沒有明白未來的事物為何物。我可以讓學生明確習作要求上,讓學生先默讀,再指名讀,然後再讓學生明確本次習作的要求,這樣學生更能加深理解本次習作的要求。相信不斷地探索,交流我們的習作教學會開展得越來越好。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20

  此單元課文圍繞“生命”展開的,旨在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對生命的思考,而這篇課文是本單元的開篇之作,重在讓學生理解感悟“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有可以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的人生哲理。

  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語句,並自主發現、總結體會句子含義的方法。針對我本堂課的教學在以下幾點進行總結反思:

  首先,針對本篇課文的特點,我在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語句時,應多給學生討論的時間,應引導學生注意傾聽,鼓勵學生對不同意見展開爭論,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從而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許是由於本堂課的教學任務重多,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這一點,而這恰恰是引導學生品析句子的最好方法。其次,在品析句子的過程忽視了朗讀的指導,換言之,引導學生朗讀的太少。這篇課文應在朗讀中體會感情,在朗讀中深化感受,應引導學生邊讀邊在頭腦中浮現畫面,反覆品讀語句體會感情。

  最後還有一些小的問題與失誤,比如讓學生讀得太少,齊讀的地方過多;在理解和感受含義深刻句子的這一環節,教師的分析太多,留給學生自由討論的時間太少;讀課文時出現口誤,有幾次把“悄然”()除此之外,在最後深化主題環節還出現了一個小的失誤,最後一個可以起到畫龍點睛作用的影片,由於電腦出現了故障沒能放出來,這成為我本堂課最大的遺憾。不過,在正堂教學中我也精心設計了一些教學環節。比如,在分析盲童捉蝴蝶的句子中,我適當加入音樂,用朗讀的形式讓學生閉上眼睛做動作,身臨其境來體會句子所蘊含的深刻情感,直觀而映象深刻;在對句子進行深入分析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後兩個句子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這樣由教師引導過渡到由學生自悟,無形中就培養學生自主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

  總之,從最初的選課、備課、設計教案到一遍遍反覆的摹課試講,最終的課堂教學,真的讓我深深體會到了要上好一堂課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也讓我領悟到了自己離一名優秀教師的距離還有多遠。因此,我將以此為契機,不斷努力完善自己,精心備好每一堂課,上好每一堂課,做好每一次教學反思。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21

  《觸控春天》這篇課文篇幅短小精悍,語言簡潔,意境雋美,所蘊含的道理非常深刻。第一課時,我要求學生掌握生字新詞,在此基礎上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且對文章內容有大體瞭解,初步體會安靜的內心世界。

  第一、聯絡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

  匯入新課,創設情境,讚美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好,把正常人和盲人相比較,初步感知“觸控春天”含義。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交流讚美春天的詞句,引導學生讀好課題,感受春天的美好,既是對舊知的溫故又為下一步體會盲童對生活的熱愛做好了鋪墊。

  第二、關注生字新詞,從語言文字中來,到語言文字中去。

  識字學詞是第一課時的主要任務,本節課,我採用的讓學生當小老師來提醒大家在音、形、義三方面有什麼需要大家注意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解決了難字生詞。但細說的時間太長,忽視了學生自我學習能力。

  第三:從整體入手,抓住主要內容,捕捉人物形象特點。

  四年級語文教學,學習生字新詞是為了朗讀課文,朗讀課文又是為了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語言文字。本節課作為第一課時,我們究竟要教給學生什麼?究竟要解決什麼問題。我想,在學會生字新詞,正確流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還要能夠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捕捉人物形象特點,這就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為第二課時的深入感悟,體味語言文字的味道做好了準備。

  本節課不足:

  1、設情境之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應該馬上進入讀文環節,不打斷學生感情的同時,也是整個課堂連貫有序,一氣呵成。

  2、處理生字詞時,說的太細,時間過長,忽視了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

  3、朗讀訓練得不夠到位。

  4、充分的參與度。學生個體參與交流的人數很有限,我在點名的時候,重複叫了個別學生,而沒有調動全體。主要是自己駕馭課堂的專業程度不高,教學中,對學生的自學能力不放心,沒有養成循序漸進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的習慣。在教學中不斷研磨進步。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22

  《觸控春天》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講一個叫“安靜”的盲童小女孩在春天充滿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隻蝴蝶又把它放飛的故事。

  教學中我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境中,上課伊始, “誰願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讀水平?”為學生創設了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他們學習的慾望。然後揭示新課。下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回憶一下,課文中描繪的哪些畫面出現在你的腦海裡?指名回答,教師相機板書:花香間流連---花叢中穿梭---準確地把手伸向一朵月季花---攏住了一隻蝴蝶---放飛蝴蝶。接著請學生選擇其中的一幅,認真地讀一讀描寫這幅畫面的文字,想一想從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什麼,你能把自己感受到的讀出來嗎?在小組內交流後全班交流。引導學生接觸文字,重點透過朗讀品味,想象畫面,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推敲,體會文字內涵。當學生的情感被激發後,又引導學生誦讀、品讀、想象讀等等,帶領學生以讀悟情,以讀生思,在讀中品,品中讀。經過學生自己的朗讀體會,無聲的文字轉化為了有聲的鮮活的語言。讓學生走進了文字,走進了安靜的內心世界。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23

  《蝦趣》是作者秦牧對齊白石大師蝦畫的高度讚揚,同時也是對藝術的發自內心的喜愛。課文寫了作者一邊養蝦,一邊欣賞大師的蝦畫,在對蝦的仔細觀察中感受到無法言傳的樂趣,表現出齊白石大師精湛的繪畫藝術和作者對生活,對蝦的喜愛之情。 在教學本課時,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整體入手,感知課文內容

  雖然有佈置學生預習課文,學生對課文內容也有所瞭解,但學生掌握的情況各不相同,因此,在提示課題後,我讓學生透過觀看生動的畫面,從整體上了解課文內容獲得直觀感受。

  二、以生活體驗情境

  課前已經讓學生觀察蝦,找一些有關蝦的資料,目的就是讓學生在身田賽就可以體驗到美的存在,從面為體會課文描述的“蝦趣”找下情感基礎。

  三、多媒體創設情境

  課堂中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廣的學習資源,以稀有和特有為主,讓學生大開眼界,學生瞪大眼睛觀察,還情不自禁地發生一聲聲讚歎,看完後讓他們互相交流,學生不僅有強烈的表達慾望,還爭相說出了各自不同的觀點,以及每種蝦的重要特徵。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24

  《天窗》這篇散文,離孩子們的生活久遠,他們可能體會不到文中孩子的感受。因此,我一開始先讓孩子們看大螢幕上的畫面。這便拉近了孩子們與文字的距離,使他們產生了學習興趣。我讓學生提出自己搞不清楚的問題,對其中一些簡單的問題我讓其他孩子為我們講解,我進行適當點撥。而有一些較難的問題,又是課文的重點,我讓孩子們組成合作聯盟,共同學習研究。如:“小小的天窗為什麼是孩子們唯一的慰藉?”在解決這個問題中我要求孩子不僅要說出是什麼,還要說出為什麼。同學們開始時畏畏縮縮的,可自從語文課代表先發言,並得到老師的加分後,同學們的熱情高漲:有的找出關鍵性語句進行分析;有的找到關鍵性字詞進行分析,還有的邊說邊打手勢,還有的竟然跑上講臺表演起來……孩子們在小聯盟、大聯盟中相互交流、互相啟發,共同提高。

  緊接著,我又設計了兩個不同的想象練習:

  1.課文中沒有寫清這雷、這電、這雨、這風怎樣猛烈地掃蕩這世界。我就讓學生看多媒體畫面,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說話練習。

  2.設計一個多媒體畫面:彎彎的月兒掛上夜空,周圍星光點點,我問孩子們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最後對於開始的問題“小小的天窗為什麼是孩子們唯一的慰藉”,我又組織孩子們或看板書或看大螢幕,說說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以此來結束整堂課的教學。

  總之,這篇文章內蘊含蓄豐富,老師不應該苛求孩子們千篇一律地得出某一條真理性的收穫,而應該帶領孩子們鑽進文字中,去尋覓,去思索,去探究,去交流,他們在自主學習中一定會有所得,這種所得會指導他們理解更多的文字。所以,問題的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出答案的過程。我很榮幸參與他們這個過程,並且在這個過程,我看到自己作為老師的不足:有的時候,我想不到的孩子們想到了,孩子們的想法啟發了我的教學。這可能就是“教學相長”吧!我教孩子們如何學,孩子也教會了我如何去教,在這樣的教學中,我感到快樂、有趣。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25

  漢語言文字的這種豐富性、形象性、靈動性、模糊性等特點呼喚語文教學的感性迴歸。感性教學是形象化的教學。感性意味著生存方式的直觀、形象、生動,它是一個千姿百態、色彩斑斕、五光十色的世界,是一種可視、可聽、可聞、可觸、可嘗、可感的教學。《西湖的綠》綠得多姿多彩,豐滿厚重。設計注重讀悟結合,讀中顯形、悟中晰形、說中賞形,限度地將文字語言轉化成形象,讓其清新而豐厚!

  感性教學是情感體驗的教學。感性意味著以情感為核心的心理能力。因此感性教學是發展情感體驗能力的教學。《西湖的綠》難道僅僅是一篇寫景的文章?如果教者心中只見其景,不見景後之人,那麼其設計、教學只會蜻蜓點水,不能深入人心了。殊不知作家宗璞先後曾三次遊西湖,卻對西湖沒有一個好印象,這是她第四次遊西湖迥然不同的感受,領略了西湖的綠。文中作者用了近20個“綠”字,酣暢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與活力。讀者透過西湖的綠,感受到作者心中流淌著的對西湖的濃濃情懷;領略到西湖的生機勃勃,欣欣向榮。所以設計重視學生對文字的獨特感悟,讀中悟情、讀中通情、讀中升情,限度地將自我情感融入綠景之中,直至通達作者心靈。

  感性教學是個性飛揚的教學。感性意味著生存的獨特性,感性教學是一種個性化的教學,要求尊重個體生命,張揚個性,充分調動和發展個體能動性。《西湖的綠》的設計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給學生以自主選擇、自我表達的機會和空間,在多元生成的課堂裡讓語言再生,精神奔湧,教師悉心呵護他們的生命發展。

  國語是“川流不息的生命”。感性的語文課堂應該放飛浪漫的詩情,充實睿智的感悟,激發豪邁的胸襟,應該給予兒童超凡脫俗的精神層面的提升,促使兒童在智慧和感情兩方面增添深層積澱。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師者不就是蕩水、擊石?讓我們去努力喚醒孩子心中沉睡的詩人,去奏響他們心中的詩的琴絃,讓語文插上詩意的翅膀,載著年輕的心靈飛向想象的藍天,去感受那浩淼和澄淨吧!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26

  新課程改革的課堂教學,提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那麼,如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小組合作學習呢?在教學《峨眉道上》這一課時,從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來看,事先的教學設想基本上都能實現。整堂課學生都很興奮,發言很積極,能透過自己反覆的朗讀,讀懂文章的內容。並且讀的比較多,讀的比較放開。如:峨眉道路的基本特點:高、長、窄、陡,學生都能透過自己的朗讀自由發揮。同時,也瞭解峨眉山上鋪路人不畏艱險、默默奉獻的精神,整堂課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盡頭自始自終都很足。

  但值得反思的是:

  1、教師對學生的信任度不高,總怕學生學得不好,體會得不深,因此表現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扶的太牢,放手的力度還不到家。其實學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學會課文,自己讀出“我”和“鋪路人”交談的不同語氣。課後,我在想:是否安排這樣一個環節:在學生理解鋪路人是“真正的無名英雄”,感受到他們高尚的精神後,創設情境讓學生說說,假如你現在就在峨眉道上遇到了鋪路人,你想對他們說些什麼?給學生有創意表達的機會,進一步激發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真正實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2、當最後讓學生說說學了本課的收穫時,從中也讓我看到了學生掌握知識比較刻板,學得不靈活,發散性思維比較差。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多創設訓練學生思維的情景,應多鼓勵學生從不同的方面看問題,要努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不但要讓學生弄懂書面上的意思,還要讓學生探究課文所隱含的深刻含義。總而言之,要努力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同時設法讓學生愛看課外書,遇事多動腦筋,多問為什麼,多角度思考問題。

  3、學生的發言面還不是最廣,有幾個學生甚至整堂課都沒有舉手發言。以後的教學應多多注意,力爭讓每一個學生都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真正讓語文課堂精彩起來。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27

  我上了《鳥語》這一課,我體會到創設情境的重要性。讓學生處在一個特定的情景中,學生才能讀到點、悟到點。在課堂教學中我讓學生進入鳥類王國,感受鳥兒無拘無束的談話,學生在交流中成了鳥兒們中的一員,引起他們與鳥兒的共鳴和對大自然的熱愛。此時學生的思維被啟用,情感在心靈萌動,語言的傾吐完全是“有感而發”。

  聽鳥鳴,學生平時在這方面不注意,或者未曾思考過,如果此時我一味要求學生想象鳥的叫聲,學生也許因無法想象而進入思維的低谷。此時藉助多媒體設計一個活生生的場面,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被喚醒,由鳥聲到鳥語找到了知識的新的生長點。在情景中聯絡文字的語境想象鳥語,我想這一次是學生有意識地聽,是聽得最認真的一次。它把學生與大自然的距離拉近了,讓學生對文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學《鳥語》一課還關注了文字意蘊的人文素材。較強地體現在想象說話訓練中,那是閱讀對話的延伸,是一種處於更高層次和更廣闊視野中更自由的對話,體現了在人文精神的關懷下,感受、理解、積累、運用等能力整體協調的發展。在想象說話訓練中有機結合人文教育,挖掘教材人文因素來滲透教育,讓學生在感知形象中受教育;其次,本課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立足學生的生活實際,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語言文字品味中與人文教育有機整合,抓住文字內容重點詞句來讓學生體會、感悟人文內涵。從“勤勞刻苦”、“預報喜訊”、“聲聲催促”、“倍感親切”等文字中,感悟到作者的情思,透過蘊涵在文字裡的豐富內涵,去觸控作者樸實而積極的人生態度,與鳥結為“知音”、愛鳥、護鳥,巧妙滲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領悟、感化、吸收,直至內化,最後指導學生的自覺行動。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28

  這一個單元的課文都是關於春天的文章,特別是學完兩首古詩後,我就讓學生把這首詩帶回家,與自己的爺爺、奶奶同讀,一起春遊,一起在春天中感受,引導學生與家中老人玩,玩著春天,玩著玩著,他們自會發現到春天真的好美,說不定還能夠引發他們深入地思考,寫出一些文章來呢!

  教寫作文,每次都是先學例文,擺出一個葫蘆,然後總結歸納例文的開頭、過程、結尾,然後讓學生根據“葫蘆”來畫“瓢”。長此以往,學生的基本上“步調一致”了,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也叫人覺得單調得很,學生的個性不見了。由此,我痛恨“規範”的學生。於是,我決定進行改革,做個甩手掌櫃,讓他們放開去看,放開說,放開寫。在這次學語文習作1的時候,我首先放手讓學生觀察,由於佈置的時間期限長達近半個月,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考察”適合小學生春遊的地點。現在,要求學生寫春天的文章,我覺得除了我們與學生同遊春天去寫,引導學生同家人再遊,那春天的感覺肯丁與老師的參與不同。老師帶著學生遊,受到很多限制,家人春遊,往往限制少,自由度大,自由度大了,其實最有利於學生創造。

  上課時,我剛剛問你認為那裡最好玩?學生一下子就說出來很多好玩的地方,有爺爺、奶奶家的農家樂、水庫、濱湖公園等。接著再問,你認為適合我們小學生春遊的地點,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學生列舉出安全、景色美麗、便於開展遊樂活動、可以探險、有紀念意義等條件。然後,我對他們說:“不管你們怎麼說,怎麼寫,只要能把一個地方寫得讓我們心動,想去他建議的地方,就是最好的。”

  沒有了框框套套,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和喜好“推銷”春遊地點。沒有了例文的束縛,學生可以天馬行空,自由馳騁。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選擇春遊地點;愛吃的,更是把農家樂的招牌菜描寫得叫人垂涎三尺,再加上或是吊人胃口式的開頭和揭謎底式的結尾,或以讚美春天的美景開頭,鼓動春遊去來結尾,或是開門見山和首尾呼應式的開頭結尾構成了這百花齊放的春遊建議。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29

  《快樂的足球賽》是一首反映小學生課餘生活的詩歌。它描述了放學後一群小學生在草地上比賽足球的情景。

  這個單元的單元提示要求抓住重點段給課文分段,理解課文。在教學這首詩歌時我就抓住課題中“快樂”這個重點詞,透過這個詞讓學生找一找最能反映快樂的一節詩句來讀一讀。學生讀完那節詩句以後,讓他們自己說一說為什麼這節帶給你快樂,這樣的話,比教師講要來的好得多。還有一點,讀,首先是讓他們找到後讀一讀,可以說是初讀,第一位學生找到的那一節是全文中最能體現快樂的一節,這位學生第一次讀了以後,讓她自己說快樂在哪,也可以讓他們看看這個畫面,感受一下他們的快樂,既然那麼快樂,接著就讓她再帶著快樂的心情讀讀,這樣學生比第一次要讀的好,這樣就層層深入,達到讀的目的了,學生也真正體會快樂了。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30

  沒有情感的大力渲染,沒有任何氣氛的烘托,只是用心的去走進《小獅子愛爾莎》。在我們的課堂上,卻傳出了一陣陣的抽泣聲,這是我們在學習時情感的真實流露。“因為愛,作者把小獅子愛爾莎放回大自然,雖然戀戀不捨,但卻有毅然決然,你最欣賞那一段?”我提問。隨著我的一聲詢問,好多同學不約而同的站起來讀第8自然段:愛爾莎和我一起生活了三年。最後分別的時候,我感到莫大的痛苦。我摟住他的脖子吻著它,他好像也覺察到什麼似的,用它那光滑的身子一個勁兒地蹭我。之後,它戀戀不捨地向森林走去,一次又一次回過頭來看我,直到我們互相看不見了為止。讀完,我發現有好幾個同學的眼睛紅了,目光中流露出憂傷無奈的神情。於是,我問其中的一位: “夏靜怡,你為什麼喜歡這個自然段?” “嗚——”她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邊抽噎著邊說:“我……我捨不得讓小獅子愛爾莎離開。” “天啊!她竟然把自己當成主人公了!”我心想。隨後,我又發現,好幾個同學也爬在桌子上擦拭著眼淚,我又問:“陳磊,你呢?” “我,我好像看到了小獅子走一步一回頭,走一步一回頭戀戀不捨的樣子,它多有靈性,和人一樣懂感情。”她說。“我想小獅子愛爾莎離開後一定很傷心,很難過,也很孤獨,我很擔心它,實在不忍心。”另一名學生站起來說。是呀,孩子們說得對,這是孩子們從內心中的真實感受,從字裡行間感悟到的,感情真摯,品讀中體會到了“我”和愛爾莎之間那種難以割捨的感情。新課標對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提出了:“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我想我這節

  語文課做到了。我們需要真誠地喚起自身和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在每一堂課上都能以情感作為潤滑劑,給學生一種享受,讓學生的情感得到激發,與文字親密“接觸”,在品讀中享受由於學習而得到的滿足,從而最佳化我們的語文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