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正比例》教學反思500字(精選5篇)

《正比例》教學反思

《正比例》教學反思500字(精選5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正比例》教學反思500字(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正比例》教學反思1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首要的任務是讓學生理解兩種量之間的關係,透過觀察比較,發現規律,認識和理解意義。然而我在課堂上被大多數學生的良好反應所影響,忽視了能力差的學生的發展。因而在練習判斷圓的周長和半徑、圓的面積和半徑成不成比例或成什麼比例時,一部分學生無從下手。究其原因是:

  ①本節課應立足於兩個具體的數學現象歸納出的數學結論,顯然本節課是倉促草率而缺乏普遍意義的。從出示複習題、教學例題、逐題回答、到最後的引導歸納的方式,不利於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這是影響本節課知識理解效度的重要因素。

  ②本節課學生體會教師給予的資訊的機會不多,很少有機會交流現場生成的想法,不能真實表露真實的學習狀態。在這樣的前提下,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意義感悟就形成了“似懂非懂”隨波逐流的表面形態。

  ③教師沒有在教學中把學生可能出現的學習錯誤前置,導致學生的思維走了許多彎路。這就是本節課出現練習錯誤多的原因。

  這也為以後的教學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教學設計必須以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與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終極歸宿。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創造,這正是學習數學的主要目標。教師必須帶著思考進行實踐,結合實踐昇華理念,隨學生一起成長。

  《正比例》教學反思2

  《正比例》這一節涉及到的知識點比較多:比的意義、比的化簡、比的應用、比與分數和除法的關係、商不變的規律等等。在上一節學習《變化的量》時學生已經體會到生活中存在著變數之間的關係。這些為學生學習正比例,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奠定了基礎。《正比例》一節主要是讓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以及如何判斷兩個量成正比例?這一節課我是按照課本上的一系列情境來展開教學的。首先出示正方形周長與變長、面積與邊長之間變化情況的表格,並讓學生說說發現了什麼?先引導學生填寫表格,並說出兩組變數之間的變化情況,然後找出兩者之間的共同點,引導學生說出不同點。 接著呈現速度一定,路程和時間這一組變數的變化情況表格,先填寫表格,然後觀察發現了什麼?

  最後,引出正比例的意義及判斷的依據,並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的的理解:如何判斷兩個量成正比例。學生總結得出結論: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的依據:

  1.兩種變數是不是相關聯的兩個量;

  2.在變化的過程中,這兩種量的比值是否一定。

  但是在教學中同樣也感覺到,當學生在找出兩個量之間的關係時:

  部分學生讀出時:一分之四。這樣讀其實也不錯,但是嚴格分析背後原因,學生對比的意義以及比與分數的關係掌握的`還是不太好。另外,部分學生對如何判斷兩個量成正比例不能有序、有據的思考。繼續讓學生透過理解來記憶。讓學生相互之間、小組之間說說對正比例意義及判斷依據的理解,達到對該概念的內化。

  《正比例》教學反思3

  1匯入環節

  為了激起同學們的學習熱情,提升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我以黃山風景PPT配樂(高山流水)匯入,透過第一天的課堂反應,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課堂是很積極,但是問題來了:第一匯入有一些太長,與教材內容想關聯程度不大,耽誤了課堂時間。

  2新授

  教材中例1直接引入相關聯的量,成正比例的量,我覺得引入太多,自己根據黃山風景匯入中的門票價格,編制例題一道,先來教授相關聯的量。然後透過例1來認識正比例。這樣的處理帶來的問題:教材中安排例1和試一試,兩道來認識正比例,第1題比值為速度80是整數,試一試中比值單價為0.3為小數,教材編寫從整數到小數,由簡到難,循序漸進,如果引入我的例題就打破了教材的編寫循序漸進的原則,最後決定刪除這部分內容。

  3課件PPT的製作不太合適

  內容太多,每頁上的字數太多,每頁上最多不能超過4行字,我在製作PPT時總是想把所有內容都呈現出來,總怕不全面,都想呈現給孩子看,不想錯過什麼,熟不知道孩子們根本不會看,而且呈現太多會導致重點不明確。第二次試課我忍痛刪除了一部分。

  4童謠中有反比例的部分

  現在剛上出示有一些太早,應當反比例上完呈現。學生理解深度會加深。利於掌握新內容。

  5課堂上教師不能頻繁移動自己的位置,這樣會影響學生思考。

  上完這節課,我身上暴露的問題很多,還需要不斷的去改進,反思,特別是最教材的整體把握。

  《正比例》教學反思4

  正、反比例知識,內容抽象,學生難以接受。學好正比例知識是學習反比例知識的基礎。因此,使學生正確的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在實際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1、聯絡生活,從生活中引入。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歷數學的過程”。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透過現實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課,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了生動活潑、主動的材料與環境。

  2、在觀察中思考。

  小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考”是學生學習數學認知過程的本質特點,是數學的本質特徵,可以說,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例如:在教學例題時,出示了甲乙兩輛汽車所行路程和時間的表格後,先觀察這兩個表格,然後思考下面的問題:

  (1)表1、表2中有哪兩種量?它們相關聯嗎?

  (2)哪個表中的兩種量的變化更有規律?有什麼規律?

  上面思考題中“更有”兩個字對學生的思維有一定定向作用,讓學生著重去尋找表1中的規律。在學生深入觀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後,必會發現表1中的兩個量變化的規律。另外,由於事例熟悉,且資料計算起來很簡單,便於學生口算,學生學習時能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思考這兩種量的變化規律上,進而便於提示正比例的意義。

  《正比例》教學反思5

  我在執教本課時,對杭老師的設計作了某些小小的調整:

  1、“數青蛙活動”置後。

  杭老師的“數青蛙活動”是設定在“認識相關聯的量”的第三部分並貫穿到“歸納概念”環節的。但我認為“數青蛙活動”中形成的“成正比例的量”有太多組了,有點紛繁複雜,不利於放置在認識本質屬性的環節。所以我把數青蛙活動放置在後面的鞏固練習中處理。

  2、觀察表格中,增加一問,使認識更深刻。

  在認識“相關聯的量”中觀察表格一環,除了讓學生觀察思考“表中有哪兩個量?這兩個量是怎樣變化的?”之外,我認為還應該在這兩問之後增加這樣一問“從表格中,你能找到一些不變的東西嗎?”,這樣,既可讓學生體會到這些量的變化不是雜亂無章的變化,而是遵循著一定的規則在變化,又可為學生後續發現“成正比例的量”中相對應的比值不變埋下伏筆。

  3、課容量較大,適當刪減了一些內容。

  為了節約時間,“數學書的研究”換成了“購買QQ糖的情況表”,名言欣賞從4句縮減成了1句並放在課尾(畢竟是數學課)。

  4、課後作業增加了題為“生活中的正比例”的數學週記一篇。

  【總而言之】

  當然,本課對教師的調控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別是在引導發現、歸納概括環節變數很大,要隨時跟著學生的節拍不斷調整預案、引領生成。

  上這樣的課,很有挑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