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9篇)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9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

  《早》是一篇遊記散文,課文還是比較短小,語言樸實,課文從三個方面講述了遊三味書屋時的見聞以及感受,分別是三味書屋的陳設、蠟梅花開得早和魯迅“早”的小故事。

  教學時我先組織學生分段。(1)為一段介紹了時間、地點、事件,(2—3)主要介紹三味書屋的陳設,(4—8)為魯迅的故事。

  在教學第2小節時我重點圍繞“還沒進門,迎面先撲來一陣清香……蘭花卻還要遲些日子才開”展開,讓學生理解作者未進門先聞到清香的驚喜,並透過反覆的朗讀明白昨天被這不知名的香味所吸引決心要探個究竟的心理活動,也是為下文教學揭開香味鋪墊。教學第3小節時,我組織學生找出方位詞及對應的陳設,畫出平面圖,再對應課文上的插圖認識理解。

  第4小節是過渡段,指名讓學生回答照應前文的香味並引出下文描寫蠟梅花。在欣賞蠟梅花時讓學生找出蠟梅花的特點,即花開得多,開得早,開得美,開得香。在反覆的朗讀中體會臘梅花的高貴品格。此後學習魯迅的小故事,圍繞“魯迅遲到的原因、遲到迫不得已、默默刻字”體會魯迅的優良品格。在透過課後習題3理解到作者花筆墨寫梅花的意圖是以花喻人。

  課文內容較為清楚,大部分學生也能理解,但我在教學上的銜接不夠協調,教學環節上不夠流暢,比如教學完蠟梅花這一段該如何回到魯迅書桌上,仍需加強對本課的研究。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2

  《景陽岡》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記敘了武松在陽穀縣的一家酒店開懷暢飲後,趁著酒興上了景陽岡,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現了武松豪放、勇武、機敏的英雄性格。這個故事早已家喻戶曉,所以就《景陽岡》這篇文章的內容來說,比較接近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容易接受。在教學中,我突出了以下幾點:

  一、藉助註釋,把握整體內容。對於這個耳熟能詳的故事,這一關不作重點,一筆帶過。

  二、抓重點,感知人物形象。“喝酒”、“上岡”這兩部分的內容冗長,主要透過學生自讀自悟,小組討論的方式,瞭解武松豪爽、勇敢、倔強、也有點好面子的特點。“打虎”部分作者運用了多種表現方法來刻畫人物,特別是在動詞的運用上,很有特色,對錶現武松打虎時驚心動魄的場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

  1、抓住“三閃”面對老虎的“一撲、一掀、一吼”,寫到武松的動作,只是“一閃”、“一閃”、又“一閃”。引導學生說說“閃”在文中的意思是什麼?換成“躲”字,放到文中讀一讀,體會哪個詞更合適?,引導學生體會“閃”字的巧妙之處:是武松主動地躲過,說明武松反應很快,動作輕巧敏捷,而不是被動地膽怯地躲避,顯出他的武藝高超。

  2、轉守為攻的痛打對於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一部分,先讓學生動筆找找武松分別用哪些招式來對付大蟲?並讓學生試著表演,接著播放武松打虎的影片,直觀感受當時情形的危急和場面的驚險。看過之後,再讓學生體會武松的動作。這時,武松那種智勇雙全、力大無窮、本領高超的高大形象躍然紙上。

  三、閱讀原著,重溫經典魅力學完本課,我設計了以下拓展:

  1、說說武松上景陽岡前後發生的故事。

  2、說說《水滸傳》中主要人物的綽號及來源。

  3、暢談《水滸傳》中精彩的故事片段,推薦閱讀原著。

  這節課的教學,基本上完成了教學任務,但也存在著不足之處:由於時間有限,品讀課文的時間不夠充分,課文帶有一定的文言色彩,學生書讀得不夠流暢,不能把這篇經典名著讀得有滋有味。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3

  在教學《半截蠟燭》一課時,為更好地體會人物的機智、勇敢,我設計了一個討論題:絕密情報終於沒有暴露,聯絡站沒有遭到破壞,他們一家也得救了。同學們,是誰保住了秘密,保住了聯絡站,挽救了一家人?

  學生幾乎脫口而出:“是小女兒傑奎琳。”大家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了描寫小女兒傑奎琳這一段話上。

  透過細讀,學生很快說出了理由,伯諾德夫人、傑克的計策失敗,保住蠟燭的重任就落到了傑奎琳身上。小小的傑奎琳充分施展出她的智慧,理由是那樣的不露破綻,“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她的語言最有特色,她嬌聲叫少校為“司令官先生”,極大地滿足了德國少校的虛榮心,順利地拿到了蠟燭,終於保住了蠟燭裡的秘密。

  傑奎琳巧妙偽裝出來的可愛和天真、毫無破綻的理由打動了德國少校,對此學生心存疑問:通常,我們對德國侵略者常常描述為兇殘,而此處對小女孩的態度如何理解?是否是人性中的閃光?乾乾說,學生可能對納粹有錯覺,我及時補充了文章背景。在二戰中,法國投降,德法聯盟,因此名義上法國人與德國人是一起的,對德國人而言,一般的法國人與猶太人有本質的差別,因此對待他們的態度也不相同。在當時的背景下,德國人是一種權威者,主人的角色,而法國人則是僕從關係。身份完全不同。在這裡,德國人沒有態度上的轉換,因此用人性是解釋不通的。德國人要對付的是法國的抵抗組織,一旦發現這家人為抵抗組織送情報,那結果就不相同。而這一家人,也正是利用了德法聯盟這層關係與德國人周旋。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4

  《橋》在教學中我至少講過兩遍,但是每次講完都覺得效果並不理想。面對生死關頭的緊迫,學生們並沒有體驗過,無法理解危機情況;而父母尤其是內斂的中國父母,對於孩子深沉的愛,有些需要細細品味才可見。這些對於學生理解這篇課文都產生了障礙。

  但是資訊科技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讓孩子對課文的內容有了直觀的理解。

  五年級的語文教學,第一課時一般是生字和課文大意,這篇文章兩個課時同等重要。第一課時我安排的是對於洪水的理解,藉助圖片和影片,讓學生了解洪水到來時的猛烈,逐漸上漲的危險,作者特殊的寫作表達手法。這些都為第二課時做了鋪墊。

  當我把課文段落放在螢幕上時,孩子們的注意力馬上吸引過來,他們很快的找出來人們驚慌失措的重點詞語。在朗讀時,也明顯比之前有了很大的進步。

  在安全地撤離了村民後,老漢才想起來自己的兒子。和前面一樣“吼”,但是用意和蘊含的情感卻截然不同了。動作“用力”“推”,飽含著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愛。作者的表達簡潔卻意味深遠,孩子們能入情入境地體會父子情深。

  大愛無疆,大愛無私。我們經常會聽到這句話,而它究竟意味著什麼呢?課文其實就是描述了人間的大愛和父子間的小愛。

  作為村支書,他必須為村民考慮,他要忘卻自己,甚至自己的兒子,在村民面前,他和兒子都排在了後面。而作為一個父親,他當然愛著自己的兒子,所以在他們兩個人中,他首先想到讓兒子脫離危險。愛,是無言的,尤其這個老漢表現的淋漓盡致。

  這是對課文題目的解讀。橋,既是真實存在的那座繫著全村人性命的小木橋,也是老漢為了黨員和人民架起的心靈橋,讓“為人民服務”這句我們黨的宗旨落在了實處。

  語文課文的選編都十分的講究,可以說學無止境。課文所表達的情感和含義,需要我們不斷的揣摩研究。這篇文章如果我再上第四次,第五次,估計感觸又不一樣,也許我的課件又會給學生呈現不同的內容。但是每一次的新發現,新感觸,都令我欣喜。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5

  《白楊》是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含蓄凝鍊,寓意深刻,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楊來讚美在新疆紮根落戶的建設者,熱情歌頌他們不但把自己奉獻給新疆,還為邊疆培育下一代建設者的精神。教學重點是要讓學生了解白楊的特點,體會“爸爸”心,進而學習文章“借物喻人”的寫法。

  學生在學習《白楊》這篇課文之前,已經學習過一些寫景狀物文章和寫人記事性文章,能過透過抓住景物描寫領悟景物特點,透過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的描寫理解人物思想感情。但是,對於本文“借物喻人”的寫法,學生在教材所提供的文字中還是第一次見到,所以還沒有相應的概念和學習方法。此外,這篇課文歌頌建設者那種熱愛邊疆、紮根邊疆的志向和不畏艱難困苦的精神。對於當今生活無憂無慮的學生來說,距離較遠,學生對“爸爸媽媽”為什麼自願紮根新疆,建設新疆可能會留有疑問,也就很難對“建設者”產生讚美和敬佩之情。要做到語文教學的“彼時彼地彼人”,所以我帶領學生把當時的背景做了補充。

  縱觀本教學設計並結合實際操作,細細反思,發現在實際操作的預設上還有些需要彌補。首先,我在本教學設計中力求做到,切實的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知識掌握、能力培養、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但實際的細節設計中,我卻沒有反應出具體的引導和操作方法。我想針對此問題,我還應在立足於關注學生的前提下,更多的預設出一些形成性評價的語言,其實評價本身也是一種教學活動。在這種活動中,學生的知識、技能將獲得長進,甚至會產生飛躍。利用形成性評價語言,師生就文字學習進行和諧而平等的對話,教師順學而導,就可以讓學生自己探索領悟,獲得新的學習經驗,最終達到更高的教學目標。此外,在讓學生自主結合資料理解15自然段,進而處理“爸爸的心”這一部分時,我的考慮還不夠細緻。《白楊》這一課的寫作時代離學生很遙遠,其背景資料也很多很複雜,而就文字自身而言又帶有很深的時代烙印,它是作家對當時社會乃至國家的一種摯誠關注。對於這樣的`一篇文字,學生在收集整理資料就很難,要準確地運用其幫助深入理解對文字就更難,那麼,教師在預設中就應事先根據學生情況,預測到學生收集運用資料解讀文字的程度,在此基礎上由教師預設一些問題或給予一些資料的補充,讓他們的探索之船在教師不著痕跡的保駕護航中,駛向勝利的彼岸。所以,在今後的教學設計中我還需要時時地提醒自己,以為每一個學生搭建與文字對話的橋樑為己任,精心預設,上下求索,努力締造生動和諧、平等對話的優質課堂。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6

  第七單元第25課《望月》是一篇散文,形散神聚,富有童真童趣。寫的是小外甥向舅舅挑戰背詩和問問題的交談過程,表現了小外甥“聰明好學、愛幻想”的特點和人們喜愛月亮,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作者趙麗宏文筆生動活潑,聰明好學,愛幻想的小外甥的形象躍然紙上。教學後,我認為以下幾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深入詞句,很好地感受到小外甥的特點。

  教學中,透過反覆有感情朗讀第2自然段,使孩子們在賞析的過程中充分感受月光之美,從而感受到小外甥的話語“是月亮把我叫醒的”。同時我讓學生細讀描寫小外甥神情、語言等詞句,感受“小外甥”愛幻想、富有童真童趣的特點,抓住小外甥與“我”的對詩和提問題,引導他們體會小外甥的聰明好學、天真活潑和愛想象。正是這種聰明好學,才能讓小外甥積累那麼多有關的詩句,使學生在品讀中感受“中國月文化之美”。

  二、品讀課文,感受月夜的魅力。

  在教學第一部分時,我緊抓文章第2自然段中的關鍵詞句,讓學生感受體會夜色之美,從“噴灑”、“鍍”、“黑色剪影”、“隱隱約約”等詞中體會月色朦朧、柔和、均勻、薄的特點,進而感受語言文字之美。對詩部分,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在歷代詩人心中,賦予月亮不同的情感,代表著詩人當時細膩的心思和美好祝願。讀文字也要讀標點,我抓文中出現的十二個點的省略號,和學生補充對詩,感受一輪多情的明月。在品讀體悟中感受“我”眼中月亮的安詳,透過引導學生在對詩中沐浴詩中月亮得多情,在遷移想象中放飛小外甥幻想中月的奇特,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生命體驗,培養學生懂得欣賞美的情懷和學會表現美的能力。此外,透過詩句積累、品析研讀重點詞句等,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由“感”而“悟”,由“悟”到“讀”到“背”。

  三、善於歸納、積累古詩

  透過本課的學習,一定要讓學生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善於歸納和積累同類型的古詩詞等。課上我讓小組內交流課前蒐集到的其他關於“月亮”的古詩,展示交流時還是以4人小組的形式彙報學習成果,可以2個人分角色繼續對古詩,第3個人說古詩出處和作者,第4個人議一議詩的意思,其他同學還可以做補充。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大家全員參與,收穫更多。

  四、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

  每個學生心中都有一個美妙神奇的世界,他們心中的形象是不同的、無限的。文中的小外甥認為月亮像眼睛,是天的眼睛,這一比喻太貼切、新穎了。在學生認識到這一點後,我問:“你們認為月亮還像什麼?它為什麼有變化呢?”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想象,有學生把月亮比成玉盤,天狗總在農曆十六開始打玉盤,越打越小,織女從月初開始補月亮,一直補到十五……有學生把月亮比成好吃的蛋糕,可總是被天狗偷吃,被嫦娥補圓……有的同學把月亮比作化妝鏡,是那麼神奇美麗……還有的同學把月亮比作蘋果,小朋友越吃越小……可見,利用文字所提供的內容,創設一定的情境,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想象,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課下,我還要求學生們把課上對月亮富於的想象寫在小練筆本上。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古人對月亮的喜愛,小外甥的聰明好學,在教學中沒有把古詩和作者的心境結合起來,學生的朗讀感情還不是很到位。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堂課或多或少會留下一些值得反思的問題,但只有多學習多反思,我們的教學才會有所提高。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7

  第一單元安排了五篇民間傳說和英雄傳奇故事。這五篇課文分別是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彝族和壯族的民間傳說故事,透過閱讀讓學生充分的感受到我國各族人民的勇敢、純樸、善良的美德,同時也會感受到少數民族文化的無窮魅力。

  本單元的以“要用心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多的民族文化的無窮魅力”為專題。教學中緊緊圍繞著這個專題展開,結合每篇課文課後的思考題,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部分,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讓學生透過感悟、理解、有感情朗讀,來品味優美的詞句,感受民間故事的無窮魅力。教學中注重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比如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課文的學習中讓學生用自己總結的話語來敘述,儘量做到精簡準確,大多數學生能夠做到,極少數的同學還很欠缺。針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欠缺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加強了學生的朗讀指導,即使孩子們已經是五年級的“大”學生了,也還是運用了領讀的方式對重點、有難度的字詞句進行指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另外,增加了快速默讀的要求,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快速的閱讀,教學中特別提醒學生“快速默讀的前提是理解”,以防止學生圖快而忽視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

  縱觀第一單元的教學,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總的來說還不是很令人滿意的。學生經過愉快的寒假,心還沒有很好的收回到學習上來,學習狀態很令人擔心,經常有人上課開小差,不能集中精力專心聽講。部分學生在學習態度上也不是很端正,佈置的學習任務馬馬虎虎,不認真的完成。對於課前的預習也只是胡亂的弄上一通,也不知是在做什麼,常常讓課程無法按時的完成,同時作業質量也極差。這些現象的存在,將極大的影響到以後的語文教學。

  經過對本單元教學的反思,讓我清醒的認識到,在以後的教學中除了要注重本單元的訓練重點之外,還必須進一步加強學生的習慣的培養,讓學生有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也提醒自己要加強備課,仔細的鑽研教材,努力學習一些教育教學的理論知識來指導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繼續努力吧!!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8

  我所執教的《徐霞客遊記》一課是北師大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十組的第一篇主體閱讀課文。這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主要記敘了明末奇人徐霞客為了考察祖國山川地貌,不避艱險、徒步走遍了半個中國大陸,並將其遊歷、觀察和研究記錄下來,形成了不朽的傑作《徐霞客遊記》,歌頌了徐霞客不畏艱險、鍥而不捨、求真求實的科學研究精神。結合學生的情況和本課的教學重點,我明確地將這節課進行了定位:一是透過閱讀理解徐霞客這位奇人“奇”在哪裡,讓學生知道他的一生為中國的旅遊考察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二是在閱讀理解中幫學生體會徐霞客不畏艱險、鍥而不捨、求真求實的科學研究精神。三是聯絡上下文理解“卓爾不群”等詞語,領悟“閱讀大地”的含義,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本課教學時,我借學生之口扣住了中心句提出了有一定的難度,又具有一定探究和討論價值和開放性的問題:從哪能看出徐霞客是一位“奇”人?讓學生在一個問題的引領下展開自主學習,之後,在全班交流的環節中透過教師的順學而導,一步一步將學生的理解引向深處。學生在默讀課文把自己感受深的詞語和句子畫出來,反覆讀一讀,在旁邊批註後,使學生主動地與文字對話,主動地去探尋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情感。這是一個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由內容到中心、由外在到內心的過程,使學生處於一種興奮狀態,積極地去思考、去表達,迸發了智慧,同時情感受到了薰陶。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文字之間進行了這樣的對話,學生自然融入其中。一節課學生始終圍繞一個問題進行學習,這樣學生的頭腦是清楚的,學習思路是清晰的一篇課文的教學設計再精彩,環節再精細,如果離開學生對課文的熟練掌握也談不出獨到的理解,讀不出味道。所以,設計有目的的朗讀,有層次的朗讀和多樣的讀書形式是十分必要的。不然,學生一切的回答都將是誇誇其談,都將是空洞的說大話。離開文字本身談感受,任何話語將缺少力度,所以,只有在熟練讀書、讀句子的基礎上,再去讓學生體會文字背後想要傳達出的思想,那時的理解和體會才是最準確的,最有價值的。因此,在引導學生朗讀的時候,我設計了多種指導朗讀的方式,如默讀、指名讀、想象讀、配樂讀、抓重點詞語體會讀……試圖透過多樣的讀書方式,讓學生與文字進行對話,真正走進徐霞客的內心世界。

  教學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自己畢竟還是年輕,不論在課堂駕御能力上,還是教材的把握上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也留下了些須遺憾。

  一是在教學中感覺自己導的痕跡還是重了些,總是放不開,牽制學生的地方多了些,讓學生讀的說的少。二是課堂的節奏控制的不是很好,當有學生回答出現預設中沒有設想到的情況時,引導語處理的比較生硬,有些急於求成。三是對學生回答問題的傾聽不夠專心,因為只是想著自己教的思路而忽略了對學生及時的評價。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9

  一、個性化閱讀,讓課堂綻放活力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個性化閱讀教學就是指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個性的教學。個性化閱讀要求教師重視、珍視閱讀主體(學生)對客體(文字)的不同的認識和感受,並營造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環境,即條件、氛圍,讓閱讀成為個性釋放的過程,讓閱讀成為張揚個性的舞臺,以提高閱讀的質量。在教學童謠這一部分時,讓學生自由去讀文中的三首童謠,想想你覺得可以用怎樣的方式去讀?學生讀得方式很多,用活潑的語氣讀,用舒緩的語氣讀,用拍手的方式讀等等再由此想到小時熟悉的童謠。由熟悉的童謠感受到童謠帶給自己的快樂,想到母親帶給作者的啟蒙,這既是對文字本身的遷移,又是對自己情感的遷移。誦讀童謠洞開學生的心門,引領學生到達了情感彼岸,教學點化和潤澤了學生的情感,使得課堂綻放出朝氣蓬勃的活力。

  二、有效的課外補充,讓課堂延續生命。

  語文教學具有巨大的彈性,諸如時代背景的簡介、知識的補充、資訊量的拓展,這就要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提供的可實施德育滲透的廣闊空間,把握時機,精心設計,圓滿完成預期的目標。在教學完課文後,我又出示了《月光啟蒙》的部分原文,並深情並茂地娓娓讀來。“……母親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記憶。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裡,依然那麼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裡來,不知我來趕什麼,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著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課文中慈愛聰穎的母親與此時痴呆傻笑的母親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種反差衝擊著學生的心靈,喚起了學生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這樣不僅讓課堂充滿活力,更延續著生命。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本組課文的主題是“語言的藝術”,所以教學的重點應該在“品味晏子回擊楚王的話”。在教學中,晏子的爭辯如果僅僅用嘴巴或書本傳授給學生,效果肯定很差;而用創設情景,提出問題,讓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思考,去爭論,就大大刺激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頓時就活躍起來了。我儘量讓學生嘗試著像晏子那樣思考,像晏子那樣去回答難題,然後再讀課文,就使學生為自己的觀點尋找論據,進行邏輯思考。

  本文記敘語言簡潔生動,透過對話展開情節,刻畫人物,雙方辯詞的鋒芒,都表現得準確而生動,恰當地體現了人物的身份特徵。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反覆讀晏子的語言,讓學生透過文字理解句子的含義。透過分析,再結合他們的神態動作,使學生懂得了:楚王是多麼目空一切、傲慢無禮,而晏子的沉著冷靜和聰明才智又是那麼令人拍手稱快。對這些精彩的句子,我讓學生表情朗讀,引導學生多讀,透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時,讀起來是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越讀越想讀,甚至還拍手稱快,拍案叫絕。同時,對楚王有了憤恨之感,以至於分角色朗讀的時候,很多孩子都不願當楚王了。特別是第2個小故事的學習可以很好地進行語言訓練,讓孩子把文中的句子轉變成四字詞語:揮汗如雨,拂袖成雲、摩肩接踵等等,學生在表演這個故事時,還可以變換句子,用上這些詞語,課後作業就可以引導學生積累四字詞語,文中還有哪些句子也可以改成四字詞語,你根據這篇課文還可以聯想到哪些詞語,這樣既積累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又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拓展閱讀課文內容易懂,文章比較淺顯,能引起學生閱讀興趣,便於閱讀和理解。所以在教學中,應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鼓勵學生採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逐步提高自學能力。我在教《燈塔》時,選用了“談話、引導”的教學方法,選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小組學習、全班學習的群體作用,在合作學習中,豐富語言,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勇於協作、勇於創新的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礎、前提,合作是促進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徑,探究是自主、合作學習的目的。三者互為一體,又互為促進。

  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

  1、琅琅的讀書聲貫徹整節課,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體會。

  2、給了學生比較充分的讀書時間、思考時間、討論交流的時間,把各項語文基本功訓練落在實處。

  3、關注學生的獨特感受,使每個學生都能充分表現自己。

  4、讓學生參與板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但也暴露出以下問題:

  1、學生在朗讀時,我沒有適時加以指導,應在重點之處加以引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提高學生感悟能力。

  2、我認為還應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上下功夫,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不斷學習,使自身素質不斷提高,能力不斷加強,能駕馭教材,能駕馭課堂。

  3、對學生的賞識不夠。賞識是一種信任,賞識是一種溝通,賞識是一架橋樑,賞識可以使師生溝通無限。

  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探索與追求。作為一名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努力,深入學習,全面提高自身素質,讓我們的課堂成為高效課堂,成為快樂課堂。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寫一位在邊疆工作的父親回到內地接將要上學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們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裡需要,就在哪裡紮根、發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寫一位在邊疆工作的父親回到內地接將要上學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們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裡需要,就在哪裡紮根、發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

  一、抓思路 課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楊的形象

  白楊的特點———白楊的象徵意義這一順序來組織文路的。文中巧妙地運用了三個問句,承上啟下,串聯全文,句句遞進,引向深入。理解白楊的象徵意義。教學中,我把三個問句作為“突破口”,並圍繞三個問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之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重訓練,以讀為本,聽、說、寫的訓練

  語文課要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首先須突出“讀”的訓練。在本堂課,我根據課文內容精心安排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齊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特別是重點段落的反覆朗讀,大大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促進理解,促使感情共鳴,使語言文字中蘊含著的思想感情,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抓關鍵詞句即“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來歸納白楊的特點。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玲玲的畫》這篇課文內容簡單,主題明確,寓深刻的生活哲理於簡單的故事之中,對於啟發學生處理生活中的類似事件有較強的教育意義。我今天上的是第二課時,反思整個教學過程,以下幾點是我認為課堂中的比較成功的地方。

  一、抓主線,幫學生理清思路本文記敘的是常見的生活小事。

  玲玲的情感變化:高興(畫好作品)---難過、著急(弄壞作品)---滿意(畫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我引導學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線索,在教學中牢牢抓住這條線索,使全文脈絡清楚。

  二、抓朗讀,讀中體會,體會中朗讀

  三、聯絡實際,理解爸爸的話。

  這篇課文的內容貼近兒童生活,因此還是能引起學生共鳴的。只是由於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對於理解爸爸說的那段話的深刻含義有一定的困難,我就引導學生在反覆讀的基礎上體會。先讓學生聯絡課文對爸爸說的這段話說說自己是怎麼理解的,再讓學生聯絡自己的實際談談對這段話的感受。朗讀、感悟後,連結生活。

  不足:

  1、課堂上只顧一味的啟發學生,說得太多

  2、點評的評價語不夠豐富。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4

  在教學《水》這課時,我採用緊緊圍繞“水,成了村子裡最珍貴的東西。”這句話展開。課上下來,我對孩子們還是比較滿意的,不僅僅是他們在課上的表現,同時也因為從孩子們行為習慣上已經展現他們對水的珍惜。但也有很多的不足之處。

  一、教學重形式沒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個教學緊緊圍繞“水,成了村子裡最珍貴的東西。”這一開放性問題展開,但在教學過程中,這種開放沒能起到實質的效果,課堂始終是我拉著學生在走。課堂中生成的資源也有很多,但我還是迫不及待地把他們往前拉,生怕下面的內容來不及,所以很多地方感覺沒說透,學生也有點意猶未盡。

  二、沒有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遷移指導

  例如在教學第2自然段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久旱無雨的快樂時,我設計瞭如下問題:假如你就是這群孩子中的一員,你會怎樣?同學們雖然能感受到孩子們的那份歡快,但卻無法明白他們為何如此歡呼雀躍?因為雨對他們而言,實在太平常。因此,他們在讀書時,雖然讀出了孩子的快樂,但那份快樂卻不夠獨特,不夠珍貴!事實上,如果我能對教材進行多一點地深入,就可以將這樣特殊的情境進行遷移,把學生平時對大海的渴望和這個山村孩子們對水的渴望進行類比,我相信課堂上他們的反應一定更真實,更強烈。

  三、課堂氛圍還不夠活躍,指導學生的朗讀還有些流於形式,沒有將指導真正落到實處,孤立了教法與寫法的結合。

  本課的最後一段是全文最感人的一段,作者把那一勺水帶給四兄弟的美妙體驗表現得淋漓盡致,細到每一個毛孔,每一根血管。品讀本段,不由得為作者出色的細節描寫深深打動。作者抓住一個“滑”字把一勺水從臉到胸和背再到大腿和膝蓋最後到腳板的美妙體驗一一傳達,這份美妙激發了身體裡的每一個毛孔,每一根血管。這種感覺是越來越強烈的,因為身體實在太需要水了。如果在朗讀時能透過分層朗讀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可以在讀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這份對水的強烈渴望,教學目的在朗讀中得到了強化,可謂一舉兩得。此外,在朗讀中教師應及時質疑:為什麼“滑”這個動作會重複出現三次呢?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從而在課堂上,將教法與寫法巧妙融合,讓學生明白:在寫作時,我們一般是不重複用詞的,但有時為了強調自己某種特別的情感時往往會進行重複用詞。而文中的作者,則是在強調這一勺水的珍貴所帶給他的難以描述的舒暢感受。寫法也在潛移默化得到強化。

  看來好的教學設計必須經過反覆的推敲和思考才能出現更好的效果,在今後的教學設計中要下功夫。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5

  教完《草原》一課,我覺得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不理想。課後進行如下的反思:

  一、準備不足,考慮不周全

  在教學設計中,我有設計了學生部分的回答,但在孩子們別樣的思維中,別樣的回答中,我沒能及時反應並加以點評,這充分說明了我在備課時候考慮欠周,準備得不充分,在課堂上沒能變通,思維受到了限制,一味的按照設計的走,一步走錯,步步錯。

  二、埋頭書本,未能及時讚賞

  新課程強調: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以更多的發展和表達的機會,教學要發揚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導多向資訊交流。同時,要展開師生、生生之間的評議,面對學生精彩的發揚,我竟然忘記了“讚賞”這兩個字,甚至最基本的鼓勵話語和眼神也沒有。對學生的發言,又沒能及時地給予點評,從而讓學生對自己的回答都一頭霧水,挫傷了孩子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在課堂上,我死板的照著我的教學設計去走,整節課,我彷彿是用一個個的問題當稻穀引導鳥雀們進食,沒有給孩子們更多的選擇,但孩子們的想象力是豐富的,思維是活躍的。他們能在我心不在焉的情況下,做出一個又一個跌宕起伏而又精彩的回答,這著實讓人興奮,我沒能及時地引導,導致孩子們慢慢地沉悶。

  三、文字細讀,未能有效

  在課堂上,雖然我抓住了一些字詞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感情人物形象,但在有效上,未能表現出來,大多是點水蜻蜓,點到即止,因此學生跟著我的腳步,“飽食”了文字,卻食之無味,腹中無物。

  此外,對文中要弄明白的“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一文眼,也沒能引導孩子們透過回顧全文來加以理解,在他們還在慒懂之中,我已經結束了全文的教學。

  四、幾點啟示

  1、多練語言基本功,讓自己的語言更加生動精彩,讓自己課堂上的過渡能夠水到渠成。點評學生時,多從小處著眼。

  2、與學生交流時,應該更加平易近人,自然一些;要多關注學生,不要一味關注自己的教科書和課件,學生一旦發覺自己被忽略了,興趣自然不高。

  3、學會及時指導學生,給予孩子以鼓勵性的語言或暗示,如果多給孩子一次機會,也許能改變孩子一生。

  4、課堂上,多讓學生自主閱讀。新課程標準告訴我們,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感。學習母語尤其要重視對語文材料的積累、感悟。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6

  讀了《愛如茉莉》這篇課文,一幅平淡無奇、潔白純淨、縷縷幽香的茉莉圖便出現在我眼前,讓我不由想起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句詩。我在想,如何將這篇清新自然的課文上好,如何在自然和諧中將主題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父母之間那種平淡又真切的愛情呢?於是我在認真鑽研教材的基礎上,精心設計了教案,又精心製作了第二課時的課件,配上了美妙的音樂。基本達到了預設的效果,但是還是有遺憾的。下面就這節課的整體設計、教學技能、教學策略的優缺點及改進措施做一反思。

  一、整體設計

  本節課主要抓住細節及作者的情感變化品味大愛無痕、真愛無聲的父母之愛。所以在整體設計上我利用板書“愛如茉莉?!…”這樣的形式設計整堂課,可以使兩條線索平行進行,突破重難點。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用三種不同的形式展開:“病中囑託”;圖片捕捉法;小小辯論“父母真的睡好了嗎”。在這三個板塊進行中,強調抓細節、抓關鍵體會人物情感,並配以圖片、音樂反覆朗讀,並且注重課文的補白,創造各種情景既讓學生讀懂文字背後的內容又鍛鍊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加深體會。最後利用一首配樂小詩和許許多多生活中的其他平淡之愛結課,學生就就從課本走進了生活,也體會到了自己父母的平淡之愛,並且懂得了要你做一個懂得愛並且樂於付出愛的人這樣一個情感價值。

  二、教學技能

  在課文感知過程中,適時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以及對於音、圖、文、誦等教學技能的和諧處理的要求是很重要的。在這節課上我透過讓學生配樂朗讀、寫批註、讀中感悟、觀察插圖、聯絡實際等,讓學生逐步感受語言文字的分量,感受到“愛如茉莉”的真正意義,循序漸進地學會語文學習。不過,讓我吸取的教訓是,像類似比較抒情的課文,要巧妙地安排好學法指導,不要讓過多的學法指導沖淡了花香。《愛如茉莉》這篇課文的,我既有圍繞文章的詞句來進行讀詞,用詞語說話,關鍵詞語的理解等。又有引導學生去思考文字以外的東西,所有的學習活動都是同時引入“於細微處見真情”等詞句促使學生感受語言,提升學生的語言境界。這樣的教學可以讓人感受到這是一節充滿文化氣息的語文課。

  一個看似平靜的課堂,其實存在太多的思想。怎麼讓這些思想統一在一起,共同去學習,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有用的資訊傳遞給學生?這需要教師充分考慮。我在上課時就給學生留下空間,既是考慮到教學的需要,同樣是考慮到學生的需要,學生的學習水平。

  三、教學策略

  在教學策略上我以整體感知——逐個解讀——重點品讀——聯絡實際——小詩作結的流程展開,利用鮮明的板書理清文章脈絡。

  在各環節的實施過程中注意每一個過渡語的精心設計,用三種不同的形式學習三個板塊。層層遞進,重點賞析、品悟。

  在媒體的使用上,這節課可謂達到了“用了有用,不用不行”的效果,對於課文插圖的配樂朗誦非常好的突破了文章重難點,情感達到了一個高潮;對於最後的配樂詩朗誦更是起到了回顧全文和情感昇華的畫龍點睛的效果。

  “教學是一中藝術”它的藝術性就在於每節課中的不完美。這節課也存在著不少問題。如關照文字中的詞句和文章整體的情感脈絡把握結合的不是那麼自然流暢,顯得生硬;還可以在課末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你覺得愛如什麼?”等等,這樣也許會聽到更動學生內心的想法,真正以學生為主;學生讀書的感情還要加強指導,我想,在學生不熟悉的情況下,如果我能給學生一點時間,讓學生互相讀一讀,這樣可能比老師的講解效果更好。

  讓語文課堂充滿花香,這是我們語文教師一直追求的!然而在引導過程中,在問題與情境的把握上還不到位,還不巧妙,不能很好地做到問題與情境的交融,好不容易營造起來的溫暖氛圍差點因為問題的思考與困難而破壞。所以,在以後的情境教學中,要更好地做到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交融。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7

  《金色的魚鉤》這篇課文生動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進行細緻入微的描寫,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內心世界。作者語言樸實,像講故事一樣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敘述,表達了對老班長的深切懷念。我在教學中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1、本文描寫的是紅軍長征途中發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因此教學本課,我提前讓學生查閱歷史資料,瞭解故事背景,為理解老班長的高尚品質奠定基礎。讓學生聯絡學習過的毛澤東寫的《長征》詩,根據自己的瞭解講一講長征的時間、經過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戰鬥等,使學生對長征有進一步的認識。

  2、這篇文章篇幅較長,故事性強,因此我有意識地進行快速閱讀的訓練。初讀課文時,要求學生入眼看得快,入腦想得快,邊讀邊想: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課文的題目是“金色的魚鉤”,這個魚鉤真的是金色的嗎?作者為什麼說“在這個長滿了紅鏽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

  3、在初步理解課文內容之後,我再讓學生把感受較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讀幾遍,並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寫在旁邊。之後,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讀給大家聽,並說說自己為什麼受到感動。

  4、這篇課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進行細緻入微的描寫,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學中我有意識地為學生在讀寫之間架起橋樑,引導學生從讀學寫。如,課文中幾次描寫了老班長的神態,從課文中畫出有關語句讀一讀,思考這幾次描寫老班長的神態有什麼不同,你能從中感悟到什麼?從而使學生領會神態描寫對反映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8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說明性文章要“能抓住要點,瞭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我想是否能以課後第2題“說說克隆這項技術‘奇妙’在哪裡,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介紹克隆的”來教學本文,這樣的思路應該能體現出“語文味”吧。

  克隆技術到底“奇妙”在哪裡呢?作為語文課文,當然不是從“純技術”這一角度來探討,而是用美妙的文字來詮釋這個“奇妙”:首先引用神話人物孫悟空這個大家都熟悉的形象,非常巧妙、有趣地說明了“克隆”是怎麼一回事,讓學生初步體會到克隆的奇妙;然後透過舉例子來分別介紹植物、低等生物、高等動物克隆的奇妙;最後從克隆技術造福於人類方面來說明克隆的奇妙。

  而真正要體會到克隆的奇妙,我想還是應該抓住課文的語句來細細品讀,比如寫“很多植物具有先天克隆的本領”這一段中,課文用簡潔的語言寫了柳樹的“插條”、馬鈴薯、仙人掌的“切塊”這些“克隆”的現象,“剪下、插進、一株株、活潑可愛”、“切成、種進、許多、新鮮”等一系列詞語準確地描寫了“克隆”的奇妙現象,課堂上我們應該要好好品一品這些詞語。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9

  《夢想的力量》這篇課文充滿了濃濃的人性美,小瑞恩的善良令我們倍受感動,文中還有許多人在小瑞恩的感召下伸出了熱情的雙手,獻上了愛心,這同樣使我們感受到愛的溫暖。在設計教案時,意在教育學生做人要善良、富有同情心、懂得關愛他人,做事要有明確的目標,要想美夢成真,必須要有執著的態度和堅持不懈的奮鬥。

  《夢想的力量》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時,我先讓孩子們談自己的夢想,由此引入話題,然後提出三個問題。“瑞恩的夢想是什麼?”學生一找就知道了,也初步感受瑞恩的為人善良、有愛心。關鍵是“夢想是如何實現的,從中去體會夢想的力量”。在課堂上我緊緊把握住學生的情感脈絡,多給學生讀書的時間,指導學生深入細緻地與文字對話、與作者對話,從而更深刻地體會瑞恩以及文中其他人物的精神品質。特別是第六小節,也就是描寫瑞恩克服重重困難自己靠做家務活掙錢這一節中,小瑞恩做了那麼多事花了那麼多時間足見他的耐心、堅強的意志。這篇文章語言樸實,但是蘊涵豐富的情感,學生多讀不僅能拉近與文字的距離,讀出感情,而且越讀越有體會。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只有多讀,學生才會真正讀懂語言文字背後的意蘊,有所感悟,有所收穫,進而明白要想美夢成真必須要有頑強的意志,堅持不懈付出艱苦的勞動。相信透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們肯定從小瑞恩的身上學到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