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精選11篇)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精選11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鄉下人家》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篇1

  《鄉下人家》是一篇很美的寫景散文,透過描繪一個個自然、和諧的場景,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在教學這篇文章時,要充分引導學生體會到了鄉村生活的自然親切、優美恬靜。 我根據本文所體現的人和自然的和諧出發開展教學,以學生語言的積累與運用,感情的薰陶、感染、昇華,思維的撞擊為目的的,使本課教學成為了全方位、多層次、主動而有效的資訊交流、情感溝通、心靈對話的過程。

  我在教學過程中很注重透過“品析”,加上及時的朗讀指導來實現對學生情感的關注,真正營造了一個“情感的課堂”、“感悟的課堂”、“對話的課堂”,把語文課上得有情有趣。 我們要善於用平實的課堂語言智慧,來營造和諧的氛圍、美的意境,誘導學生跟老師一道參與文字對話,進行豐實的情感體驗。在陳老師的課堂上,沒有喝斥、沒有譏諷、有的只是老師那始終帶著微笑的臉,以及鼓勵、讚賞、期待的眼神。在教學“幾場春雨過後,到那裡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裡探出頭來。”時,把“探”換成了“長”,細心的學生讀著也發現了,於是,老師就很好地引導學生體會了“探”字用的好處,學生說到擬人等。 學生美麗的情感在朗讀中飛揚。朗讀對於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形象思維,提高作文能力,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都都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四年級下冊課標中有一個學習要求,既初步學會理解課文的幾種方法,如:抓住重點句段閱讀,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聯絡上下文理解,聯絡生活實際理解等等。我在教學中注意了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段讀,能夠使學生很快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課文的每一個段落都很美,但是不可能處處講,處處讀,這就要有選擇的讀和講。對於較難理解的,對於作者的一些特殊的表達方式都重點來學習,來讀。

  如:在教學“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構成了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比那高樓門前蹲著一對石獅子或是豎著兩根大旗杆,可愛多了。”這一句時,出示南瓜,絲瓜等直觀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了這“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接著讓學生來朗讀,就有情趣多了。 交給學生學習的主動權。在教學中,我始終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孩子。圍繞“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的風景。”這句中心,充分讓學生自主地去挖掘,哪裡可以體現“獨特、迷人”?之後一起交流、討論、感悟,這又體現出一種合作。整節課都是在自主中學習,在合作中交流,在探究中解決問題。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篇2

  《鄉下人家》是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 四年級下冊有一個學習要求,即初步學會理解課文的幾種方法,如:抓住重點句段閱讀,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聯絡上下文理解,聯絡生活實際理解等等。在教學中我注重了透過多種方法理解課文。“青瓜綠藤”畫面中,學生在石獅子和瓜藤給人帶來的不同感受的對比中,感受到別有風趣一詞的含義。“雨後春筍”一段抓住一個“探”字,透過引導學生想象畫面,“如果你是小筍芽,從土裡探出頭來,看見了什麼?會說什麼?”使學生體會到擬人化手法運用的巧妙。

  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感受到鄉村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安排了多層次的朗讀。課伊始,我安排學生自由讀,邊讀邊畫寫體會,培養了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讀書習慣。品讀感悟環節透過指名讀、評讀、男女生賽讀、抓住重點詞感悟讀、齊讀、引讀等方式交錯使用,最後的欣賞讀、配樂讀,把讀貫穿由於整個教學的始終。這樣不同層次的讀,加深學生對鄉下人家那樸實、自然和諧的鄉村生活的理解,讓學生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也提高了朗讀能力。

  在課堂上,我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評價語要有提升,這個是自己一直都在努力去積累的專案。雖然備課時冥思苦想出好多評價語,但是真正站在課堂上,隨機應變的能力還是很欠缺。其二,學生的讀後感悟能力比較強,但朗讀再現的能力較弱,要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真實感受,而且要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提升。

  課堂的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如何根據學生實際、教材的特點,凸顯自身的教學特點,體現新形勢下的教學理念,這將是我不懈努力的方向。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篇3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本次授課是借用雁鳴湖鎮朱固社群學校的學生錄製的,這也是我第一次錄製課程並面對外校學生授課,所以在授課前我對學生做了簡單的瞭解,課後作了一下分析。第六單元本組教材圍繞“走進田園,熱愛鄉村”這一專題,共編排了四篇課文,從不同角度描繪了風光迷人的鄉村景色和生活,描寫方法也各具特色,但都表達了同樣的情感。本組教材編排目的,一是引導學生透過讀課文,感受充滿了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洋溢著泥土氣息、自然質樸的鄉村生活,並由此產生熱愛與嚮往之情;二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能抓住景物的特點,體會作者是透過怎樣樸實而又生動的語言展現鄉村生活的,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同時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鄉下人家》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一共7個自然段,前6個自然段寫景,最後一個自然段抒情,描繪了鄉下獨特、迷人的風景。作者抓住了鄉下人家最普通的事物和場景,展現了恬靜祥和的農家田園生活,表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歌頌了鄉下人家勤勞淳樸、熱愛生活的美好品質。在教學中,我以讀為主線,透過“自讀探究——品讀感悟——朗讀再現”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讀中賞詞、品句,讀中積累、感悟,讀中質疑、探究,讀中想象、遷移,充分尊重學生閱讀中的獨特體驗和理解。

  一、談話激趣,匯入新課由於和學生初次見面,採用了課前談話的形式,為學生呈現鄉村美景,聊一聊呈現美景的方式,同時回顧詩人王維寫作風格,激發學生閱讀、寫作興趣。

  二、檢查預習、初讀感知首先,讓學生用喜歡的方式初讀課文,並在此基礎上,掃清字詞障礙。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掌握生字詞,能夠讀通課文,為理解課文打下基礎。其次,出示生字詞,讓學生自讀觀察,小組探究,發現每組生字詞的規律,指導易錯的字、易讀錯的音,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對學生自主學習成效做一個反饋。

  三、自讀自悟,想象畫面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是在為下節課打基礎,目的是讓學生透過閱讀文字中“瓜藤攀簷、雨後春筍、雞群覓食、月夜睡夢”等幾個主要場景,體悟課文描寫順序,交流總結想象畫面。重點引導學生抓住描寫中的一些表示方位和時間的詞語,學會歸納總結。引導學生品讀、想象、思考、體驗,發現和體會作者描寫景物的語言特點。

  四、整體回顧嘗試仿寫。教學中,我始終圍繞一條主線:“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多讀課文,力求在頭腦中呈現作者描繪的畫面,然後交流品味,概括畫面,最後再回到這條主線上來,瞭解鄉村風景的特點,讓學生嘗試運用作者的描寫方式介紹自己的家鄉。在執教完本課之後,我反思了一下,在實際教學中,基本上完成了預定設計,學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找出預設的生字詞規律,掌握歸納總結的方法,但是班上的學生都是來自農村,而且他們很少有人走出這裡,對於鄉村風光,他們早已經習以為常了,儘管這篇文章語言樸實生動,清新秀美,也不能吸引他們,學生交流時的方式、語言顯得單一,或者沒有投入的去進行交流,這也是我對學情瞭解不夠造成的。其次學生的讀後感悟能力比較強,但朗讀再現的能力較弱。學生課文讀的很熟練,但是自己體悟的感情在讀中沒有表達出來,在對畫面進行歸納總結的時候,學生對於關鍵詞的把握也不夠準確。這些問題的存在一方面是我引導的不到位,另一方面則是學生習慣養成不夠,這也是我今後要努力提升的地方。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篇4

  《鄉下人家》這篇文章按照房前屋後的空間順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間的時間順序交換描寫,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也讚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於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裝點自己的家園、裝點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質。下面,我來談談教學體會。

  《鄉下人家》編排在第六組,本組主題是“走進田園,熱愛鄉村”。意在讓學生透過朗讀,感受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自然質樸的田園生活,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鄉下人家》是本組第一篇精讀課文,它用質樸而生動的文字向讀者呈現出一幅田園風光的寫意畫卷。學習本文,一是引導學生體會鄉村生活的自然親切、優美恬靜,感受作者對鄉村生活的嚮往,對生活的熱愛之情;二是在閱讀中體會作者善於抓住鄉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場面,描寫鄉村生活的特點。

  教學時,我主要分為四步:

  1.看圖匯入,進入美好情境。這樣一來,學生可以馬上進入美的情境中,激發學習興趣。

  2.自讀自悟,感受生活的美。佈置學生朗讀課文,邊讀邊想,在腦海中再現美的情境。

  3.品讀課文,展示自學成果。全班交流學習感受,並透過做小主人邀請客人這一方式,內化語言。

  4.讀讀寫寫,積累語言。讓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從他們的朗讀中,我可以及時瞭解到學生學習的反饋資訊,以學定教。作業上進行分層,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合適的要求,介紹鄉下人家的一處場景。

  在教學時我採用了比賽的方式,“請你為自己最喜歡、最想擁有的那幅畫擬個名字,並且想象著說一說它美在那裡?比一比誰選擇的畫最美。”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不僅用簡潔的語言擬了幾幅圖的名字,如“雨後春筍圖”、“群鴨戲水圖”、“月明人靜圖”等,而且對文章語言的分析,品味則更是精彩,如“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裡探出頭來”中的“探”,“即使附近的石頭上有婦女在搗衣,它們也不吃驚”中的“吃驚”。另外,他們還很非常有創意地把現在城市生活和鄉村生活相比較,談了許多自己獨特的見解!

  我感覺,教學本課時,總體氛圍創設的比較好,學生透過看圖、讀文、想象再朗讀的過程,已經能夠入情入境地體會鄉下生活的美好,產生了對農村生活的嚮往。其次,知識點的教學比較紮實。能抓住幾個擬人句、做比較的句子,深入展開教學,使學生不僅能自己入情,更能體會作者的情感。但是,課堂中時間的控制還不是很好。開始部分的學生試讀,分段讀耗費了太多的時間,而後面重點的讓學生讀讀、想想、說說,就展開的不夠。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篇5

  《鄉下人家》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透過描繪一個個獨特、迷人的場景,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教學時,我用“獨特、迷人”來統領全文教學,首先佈置了學生一個自主探究的任務,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孩子們,在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下,學生能較快融入到課文的情景中去.他們找自己喜歡的句子、段落讀給大家聽,透過指名彙報讀句子——品詞語——有感情讀等多層次、有目的的讀,如:對“探”字的理解、點撥,紡織娘唱歌等等,讓學生在充分的讀中感悟。

  在學生充分感悟課文內容後,我又佈置學生“在電腦上描繪出心中那獨特、迷人的鄉村風景。畫完後用文字描述出來,再發到班級學習論壇中和同學們交流分享。”學生的積極性又一次被調動起來,對“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的風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篇6

  一輪的同備一課書活動快要結束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受到了高主任的耐心輔導,在這個過程中,我的心裡是滿滿的感動:多少個休息日,多少個夜晚,高主任總是不厭其煩的透過網路指導著我這個並不太聰明的學生,看到我有了些許進步,在鼓勵的同時,又為我指明瞭下一步的方向。有時候我想,高主任於我,比我指導自己班裡的學生還要耐心,這也是讓我反省的地方。高主任的言傳身教,高主任的勤奮,也激勵著我和我們在不斷求索。

  下面我想就《鄉下人家》這節課中我的體會和收穫,和大家分享。

  《鄉下人家》這節課我總共講了兩節,全是陌生學生。在以前我一直認為語文課第一課時無非讀讀書,識識字,“精彩”的內容要放到第二課時來講,尤其是公開課。所以我在備這節課時就把好多關鍵詞語的解釋放到了第二課時,把對景色的體會也放到第二課時,這樣一來,第二課時的內容顯得很多,但是學生的閱讀能力卻並沒有得到真正的鍛鍊,有點華而不實。高主任建議我把了解六幅畫面和關鍵詞的理解都放在第一課時,儘量放手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老師幫助解決。這樣第二課時就可以直接切入我們的教學目標,去把目標落在實處。第一個班用的是王官營小學四(1)班的學生,因為第二課時的備課思路早已確定,所以我先去給學生們上了第一課時,感覺不錯,在第二課時時學生們也很積極,但是因為在第一個環節對於“總愛”和朗讀的指導太多,而導致最後超時7、8分鐘。有了這次教訓,我想應該刪除一些東西吧,但那時因為覺得哪個環節都挺好,又都捨不得刪,就想:在講解時就點到即止,多多朗讀根據上個班的經驗,應該也不會太差。可是再一次講這課時,換了另一個班,由於時間關係,沒有進行第一課時的鋪墊,再加上這個班相對性格比較內斂,所以課堂上很是啟而不發,一堂課下來,我暗想,唉,一節好課,學生很關鍵啊。可是靜下心來又一想,不對,作為一名好老師,怎麼能去挑剔學生呢?你遇到什麼樣的學生不得去教呢?在說,即使學生存在差異,但是也可以圍繞著自己制定的目標,使他們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啊,所以,針對這節課,我做了以下反思:

  1、對目標把握還是不明確,落實不到位,比如在第一環節,如果讓學生明白作者是用什麼方法寫出獨特的,總結之後再讓他用這種方法去找其他幾幅畫獨特的地方,效果應該更好。正是因為目標把握不到位,所以第一段的講解基礎沒打牢,以至於到後來老師還一直自己在強調“普遍普遍,常見常見”

  2、不敢取敢舍,所以講課時老想面面俱到,反而哪塊都沒到,我想這也是好多老師的通病,那就是在公開課時,怕被人批評內容淺,少,而忽視了學生能力是個否真正得到了鍛鍊,其實在一節課中,哪怕只鍛鍊了學生一個方面的能力,如果訓練到位了,學生學到方法了,那這節課就不白上。

  3、還是不自覺的用老師的講,引,代替學生的思考,學生在閱讀時的思考的習慣很重要,可是作為老師,總是不相信他們的這種能力,或者是在公開課時怕浪費時間,所以老師不放開讓孩子思考。平時又為了追進度,常常又是老師提出問題不久,就直接丟擲答案,久而久之,孩子自己思考的能力被抹殺了。其實,如果我們平時肯花幾節課費些時間去引領孩子如何思考,如何解決問題,那麼在以後就會省時高效了。這正是,“不授之漁授以魚,越想省事越費事;不如初始授以漁,基礎打牢輕鬆習”。

  4、另外,老師的語言精確性也很重要,比如我在問“再看看,還有哪幅畫是獨特的?”就容易讓學生產生有的畫面不獨特的感覺。如果換成“其他幾幅畫,你看看哪裡是獨特的?”雖然差別不大,但是產生歧義的機率就少了。

  5、還有,這也是跟高主任學到的方法,在課堂上老師要敢於追問,不要怕有矛盾,不要怕沉默,沉默的過程恰恰是學生思考的過程,這個過程沒有老師的提示所用的時間可能會長一些,但是沉默過後,學生迸發出的將是成功的快樂。這比老師給他講解千百倍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總之,以前沒跟高主任學習的時候,還覺得自己老不錯的,現在學習了一點點,卻感覺自己需要學習的地方太多了,感覺自己以前真像一隻在井裡看著巴掌大的天空,卻還沾沾自喜的青蛙,現在爬到井沿才看到天空的廣闊。孔子說:“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對於既是老師的學生,又是學生的老師的我,這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篇7

  《鄉下人家》是一篇描述“鄉村生活”的精讀課文。那些簡樸的農舍前,掛滿瓜架的是青、紅的瓜,樸素而豔麗的是各色的花,屋後或是一片青翠的竹林,母雞帶著小雞們在林中悠然地覓食,鴨子在小河中嬉戲……文章語言清新,富有生活情趣,容易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四年級下冊課標中有一個學習要求,即初步學會理解課文的幾種方法,如:抓住重點句段閱讀,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聯絡上下文理解,聯絡生活實際理解等等。本課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段閱讀,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對文章的重點段落反覆閱讀與對重點詞語的理解,能夠使學生很快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課文的每一個段落都很美,但是不可能處處講,處處讀,這就要有選擇的讀和講。對於較難理解的及作者的一些特殊的表達方式都要重點來閱讀、理解。如:作者透過對動植物擬人化的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對“探”字的理解,對雞的描寫,紡織娘唱歌等等,都寫得非常生動、形象,不僅要在充分的讀中感悟,還要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讓學生在聽讀中閉目想象畫面,然後讓學生自由說感受,從而感受到鄉村生活的美好。透過聽讀或學生朗讀讓學生體會從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場景展現出來的鄉村生活的美,從而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在教學安排上,我大膽地採用精講第一自然段,學生自學第二自然段,快速瀏覽3—6自然段,循序漸進地由教到放。教學中讓學生模仿作者用擬人、比喻等寫作方法形容花兒依著時令、順序開放的情景;學生能夠自主感悟夜晚聽見紡織娘的歌聲體會以動寫靜的寫作手法,從而感受夜晚鄉村的寧靜。

  有選擇的讀和講,有利於學生獨立思考,學習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篇8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隨文想象畫面,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教學難點是:從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場面體會鄉村生活的美,瞭解課文在空間、時間上交叉敘述的順序。

  聽了老師們的指導意見,我受益匪淺。現根據我的教學設計和學生的反饋,談談這堂課的得與失:

  1、教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識規律,我主要選擇了導讀法,圖示法,情境教學法等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帶著問題自由讀全文,這樣有利於幫助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又能鍛鍊學生閱讀思考、閱讀獲知、閱讀感悟的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我導的好像多了一點,應該更放手地讓學生自行體會,突出他們的主體地位。

  2、學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本堂課,我主要採取了抓關鍵詞句研讀法、對比法、閱讀批註法、讀寫結合法。好的閱讀方法,能使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後,我出示自學提示,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3、教學過程:過程很明確,就是對學生閱讀課文提出層次性的要求。循序漸進地深入課文。創設情境,走進美景·自讀課文,把握美景·品讀課文,感悟美景·昇華情感,學習寫法。設計時思路很清晰,但是上課時把握的不是很恰當,這點應該在以後教學實踐中不斷加強練習。

  4、板書設計:設計的時候是隨著學生彙報自己感受到的美景,在學生品讀課文時,我應該適時板書,結果忘記了,導致最後倉促地把板書補上,效果大打折扣。

  總之,上一堂公開課收穫很多,也讓自己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進步,保持精華,去除糟粕。真正按照新課標要求,上出特色。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篇9

  這篇文章是四年級第六單元第一篇講讀課文,作者陳醉雲先生抓住鄉村最普通的事物和場景,呈現出六幅美麗的畫面:屋前搭瓜棚、屋後竹筍冒、院中雞覓食、河裡鴨嬉戲、院落吃晚餐、夜聽催眠曲,展現了鄉下人家自然和諧的鄉村生活,樸實中又帶著幾分華麗的美。

  在教學中,我以讀為主線,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讀、品讀感悟、朗讀再現,讀中質疑探究,讀中想象遷移,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

  反思自己這一課的教學,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的部分:

  一、在院中雞覓食這幅畫面的學習過程中

  學生透過讀自己喜歡的部分,感受母雞雄雞的悠閒自在,引導學生髮現作者透過擬人手法的運用可以把身邊的事物寫的形象生動,並及時設計一個小練筆,練習這種寫作技巧,培養學生寫作能力。

  二、品讀感悟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透過指名讀、評讀、抓住重點詞感悟讀、齊讀、引讀等方式交錯使用,最後配樂讀。這樣不同層次的讀,加深學生對鄉下人家那樸實、自然和諧的鄉村生活的理解,讓學生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也提高了朗讀能力。

  不足之處還有許多:

  自己對課前的教學輔助工具準備檢查的不夠充分;授課過程中學生的反應超出了自己的預想,影響到自己的教學思路,心理素質還需鍛鍊;板書的設計還要再多下功夫,一目瞭然,重點突出;整節課中心內容的把握以及何時將文章感情推向高潮還應再反覆揣摩。

  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自己的不足,力爭讓自己的教學水平有所提高。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篇10

  《鄉下人家》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散文,本文乾淨、簡潔的文字,帶領感受了鄉下人家的美好生活。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和同學們一起有邏輯地學習散文,即綜合全文,把作者呈現出來的IU幅圖畫加以概括,並有選擇地對部分內容。進行重點學習。

  在和學生的合作中,我們總結出瓜藤攀簷圖、鮮花輪綻。圖、雨後春筍圖、雞鴨寬食圖、院落晚餐圖、月夜睡夢圖。在學習中,我們一起討論,哪I兒幅圖更吸引我們?孩子們異口同聲地選擇了瓜藤攀簷圖、鮮花輪綻圖、雨後春筍圖進行朗讀,學生們在多種方式的閱讀中,體會作者筆下的優美景色,結合影片資料,他們更形象感受到鄉下美景。最後,有學生主動請求配樂朗讀了!

  在朗讀中,學生們的高低起伏的語調,聲情並茂地為我們展示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鮮花綻放美景,雨後春務的動態之美。

  結合單元要素,我和學生一起透過文章中的關鍵語句,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當然,最後一自然段是他們公認的表現作者情感,“獨特、迷人的鄉下岡光讓作者為之沉

  醉!”在文字的學習中,孩子們不僅深入感受到作者筆下的鄉下美景,同時,也學習到寫作方法--適時透過關鍵語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讓作者與讀者的距離更近一步。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篇11

  《鄉下人家》是統編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組“走進田園、熱愛鄉村”專題中的第二篇精讀課文。作者陳醉雲先生用細膩、優美的筆觸向我們描繪出了一幅充滿溫馨的田園風光畫卷。文章按照房前屋後的空間順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間的時間順序交叉描寫,讚揚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品質。

  我執教的學校地處農村,同學們對文中描寫的很多場景比較熟悉,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一些情景學生又相對陌生,如:屋前搭瓜架、院中吃晚飯等。教學中我充分考慮到了這些因素,做好了相應的準備。教學完畢,反思如下:

  1.抓住主線,層層深入。這篇課文結構清晰,語言樸實自然,教學中我圍繞最後一段:“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來進行教學。引導同學們找出每幅圖中能體現鄉下人家“獨特、迷人”之處的句子,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在頭腦中想象作者描繪的畫面,然後交流品味。

  2.抓取重點,扶放結合。這篇課文描寫了六幅不同的鄉村生活畫面:瓜藤攀簷圖、鮮花綻放圖、雨後春筍圖、雞鴨覓食圖、院落晚餐圖、秋夜蟲鳴圖。因為每一幅圖畫都很美,但是教學中不可能平均用力,這就要老師有選擇地進行教學。因此,我主要引導學生學習了“瓜藤攀簷圖”和“雨後春筍圖”,讓學生在石獅子和瓜藤給人帶來的不同感受對比中,感受到“別有風趣”一詞的含義。“雨後春筍”一段抓住一個“探”字,透過引導學生想象畫面,“如果你是小筍芽,從土裡探出頭來,可能看見什麼?會說些什麼?”讓學生體會到擬人化手法運用的巧妙。學完後及時總結學法,然後讓同學們用學到的方法自主學習自己喜歡的畫面,在學生交流時及時點撥引導,做到了扶放結合,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3.多形式朗讀,加深理解。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感受到鄉村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安排了不同形式的朗讀。課伊始,我安排學生自由讀,邊讀邊畫寫體會,培養了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讀書習慣。品讀感悟環節透過指名讀、評讀、男女生賽讀、抓住重點詞感悟讀、師生合作讀等方式交錯使用,最後的欣賞讀、配樂讀,把讀貫穿於教學的始終。這樣不同形式、多層次地讀,加深了學生對自然和諧的鄉村生活的理解,讓學生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

  4.自主作業,注重延伸。課文教學完後,我佈置了一些作業供同學們選擇:喜歡畫畫的同學,可以畫畫自己喜歡的鄉下人家畫面;喜歡攝影的同學可以走到房前屋後或是田間地頭,拍一拍鄉下人家的獨特美;喜歡詩歌的同學找一張古詩中描寫鄉下人家生活的古詩,讀一讀,抄一抄或者唱一唱;喜歡寫作的同學寫一寫我們身邊的鄉下人家風景或者是你喜歡的一處景物,用上我們今天學到的一些寫法,比如: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對比的方法,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等。這樣,讓每個同學都能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再次走進鄉下人家。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雖然這節課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同學們一直以來的朗讀指導缺乏,只有少數同學敢讀,能讀出畫面感。雖然這節課我運用了多種朗讀形式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但還是有一些學生不敢朗讀,即使鼓起勇氣讀也缺乏情感,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一直注重引導學生朗讀感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