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蜜蜂》教學反思15篇

《蜜蜂》教學反思

《蜜蜂》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蜜蜂》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蜜蜂》教學反思1

  這是一篇很簡短的課文,記敘了列寧透過觀察蜜蜂採蜜和飛行的路線,利用蜜蜂作嚮導,最後自己找到了養蜂人的故事。

  我在教學《蜜蜂引路》這篇課文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蜜蜂真的會引路嗎”並組織學生討論。一部分學生認為從文章的最後一句話中能夠明白蜜蜂會引路的,因為列寧說:“我有嚮導,是您的蜜蜂把我領到這兒來的”嚮導就是領路的人,蜜蜂是嚮導,所以蜜蜂會引路。另一部分同學認為因為列寧仔細觀察,又認真地想:蜜蜂的家必須也是養蜂人的家,只要跟著蜜蜂回去的路走,必須能找到養蜂人的家。列寧是這樣找到養蜂人的家的,雖然蜜蜂也有功勞,但主要還是列寧自己的功勞。我告訴他們每位同學都能認真思考,用心發言,從這個好處上說,兩方同學都是勝利者,但是認為“蜜蜂不會引路”同學的表現更佳,因為他們能認真讀課文,細心思考,找出問題的答案。另一方同學就應向他們學習。課文中,列寧這種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習慣值得大家學習。在平時的生活中,只要我們細心觀察,用心思考,必須會發現更多的奧秘。

  從整節課來看還存在著一些缺點,在時間的把握上還有待加強。

《蜜蜂》教學反思2

  《小蜜蜂》一課,重點是透過歌曲教學,感受音樂所表現“飛”的形象,表達對小蜜蜂的喜愛之情。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活動,發展音樂表現力。

  在設計這一課時,我主要考慮如何調動學生的興趣,因為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因此,在課前幾分鐘我和學生們一起用《袋鼠》的音樂玩遊戲《排排列》,在創設情境上我選用了一年級欣賞過的《大象》來匯入,將大家帶到美麗的大森林感知動物的形象。創設這樣一種情景,給學生可以聯想的音樂環境,拓寬了他們的想象空間,又為後面的創編歌詞做了準備。在實際教學中可以看出效果是很好的。在學唱歌曲中,我安排了趣味發聲環節,讓學生看老師的手勢指揮而表演模仿蜜蜂由遠及近又飛遠的情景,進行哼鳴練習,同學們比較感興趣。在本課的創編環節我設計了兩個活動,創編動作和創編歌詞。在創編動作上同學們積極創編、氣氛活躍,但是不足的是在隨著音樂表演時動作比較單一,在歌曲的創編時我利用創編歌詞環節引導學生“小朋友真聰明,為小蜜蜂想了這麼多伴奏形式,其他的小動物也想加入到我們的隊伍來了,你能用這首歌的曲調為它們編首新歌嗎?”課堂上,學生的熱情非常高,想象力也非常豐富,給“青蛙、小貓??”等許多動物創編了歌曲,下課時還意尤未盡。

《蜜蜂》教學反思3

  首先,我請學生邊默讀課文邊畫出表示列寧的住處、花叢、園子和養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麼位置。這一步驟中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理清思路,既認識事物又想象列寧看到這些事物是如何思考的?其次,引導學生對課文的重點內容進一步深入的學習,進一步從詞句中體會列寧是怎樣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的。如問學生列寧在路邊發現了什麼,他是怎樣想的?學生閱讀了課文以後說,列寧在路邊發現了蜜蜂,他會這樣想,這些蜜蜂大概是那養蜂人的吧?他還會想,蜜蜂採完蜜是要飛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順著蜜蜂飛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養蜂人的家。尤其是現在的學生知識面廣,對理解本課相對深入了許多。

  但是,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結束後,我更感到深深的不足,也引起了我更多的反思:像這類思維性強、缺乏故事性、學生似乎又不是很感興趣的課文究竟該如何上才算高效?也看了一些同行們的教學設計,不想走他們的老路,更不想牽著學生的思維走,我深切地感受到課堂的魅力是無窮的,也許這節課給我的挫敗感才是我最大的收穫吧!這將作為我新的起點,繼續探索!

《蜜蜂》教學反思4

  語文教學要體現紮實、靈動,首先需要在教學的預設與操作上要做到紮實而靈動。本設計中我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結合點定位在“發現”,透過讀、說、擺、演、找等兒童化的活動,多渠道開展言語實踐,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的過程:發現列寧的發現—發現線路圖—發現列寧思維過程—發現文字中的近義詞等等,使之由讀文進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閱讀境界,實現實與活的融合。《蜜蜂引路》這篇課文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卻能給人很深的啟迪。在深讀課文時,我抓住第三自然段為學習重點,從第四自然段入手,從最後一句列寧笑著說:“我有嚮導,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這裡來的”為切入點,引導大家質疑:嚮導指什麼?蜜蜂不會說話,不會指示真的會給人引路嗎?列寧是怎樣利用蜜蜂作嚮導找到養蜂人的?然後引導學生仔細研讀第三自然段,找一找,讀一讀列寧一邊走一邊看,他發現了什麼?他是怎麼想的?

  透過學習本課,引導孩子進一步認識觀察的重要性。怎樣進行觀察?這是本文的重點,也是難點,同時也是本課應該突破的語言發展。提高是思維的關鍵,在學習第3自然段時,為了讓學生準確理解列寧是怎樣利用蜜蜂引路的。讓學生大膽猜測列寧當時是怎樣想象的,一邊仔細觀察,最後一步一步的找到養蜂人。讓學生的語言與思維能力同時得到訓練與提高。(這個環節中,我根據學生的回答用實物擺放路線圖。路邊的花叢——花叢裡有蜜蜂採蜜——蜜蜂採了蜜就飛進了一個園子——園子旁邊有小房子——找到養蜂人。)這樣就有利於幫助學生對課文的深入理解。

  學生對課文所表達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認識以後,引導學生對課文的部分進一步深入的學習,進一步從詞句中體會列寧是怎樣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的。如問學生列寧在路邊發現了什麼,他是怎樣想的?學生閱讀了課文以後說,列寧在路邊發現了蜜蜂,他會這樣想,這些蜜蜂大概是那養蜂人的吧?他還會想,蜜蜂採完蜜是要飛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順著蜜蜂飛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養蜂人的家。這樣逐句逐段進行情節性問答和講解的教法,對於發展學生認識和思維能力是很有意義的。

  當學生深入學習了列寧觀察、思考的方法以後,又讓學習回到課文的整體上來,藉助看圖,融進自己的體驗和想象,具體敘述列寧是怎樣動腦筋、想辦法找到養蜂人的。這樣就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這堂課的教學,使我深切地感到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作為教師,只有緊緊地圍繞學生,多給他們搭建展示才能的舞臺,他們的潛能就會得到更好的發揮,學習的效果也會得到較大的提高。

《蜜蜂》教學反思5

  《蜜蜂》這篇課文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課文敘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說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過程大體是在自家花園蜂窩裡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記號,叫小女兒守在窩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飛蜜蜂。隨後寫“我”途中的觀察和猜測以及試驗的結果。結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沒有迷失方向,先後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最後得出結論:“我”尚無法解釋蜜蜂為什麼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上課一開始我給學生播放了一首兒歌《蜜蜂做工》,讓學生邊聽邊思考:歌中的主人翁是誰?學生都聽的很認真,紛紛舉手說是蜜蜂,由此來引出課題。透過這個情境的設定,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在講到“四面飛散”這個詞語的意思時,選了四個學生上來表演蜜蜂,一個學生表演風。雖然學生的表演不盡如意,但透過形象的演示,讓學生在笑的同時來理解詞的意思。當學生了解了實驗的結果後,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心情。有學生說:“蜜蜂了不起,它逆風而飛,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飛回蜂窩,真讓人佩服

《蜜蜂》教學反思6

  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因此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長,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類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施展才能的空間和機會。識字、寫字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總結規律和方法,用自己的方法自主識字,注重重、難點字的書寫指導。

  閱讀教學要抓住課文資料和語言上的特點,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邊讀邊想,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相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結合重點詞句,熟讀課文,理解課文資料,讓學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難事情的時候,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找出事物間的聯絡,進行周密合理的推理決定,就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教學中,能夠要求學生藉助想像,在紙上描繪列寧住處、養蜂人住處、路邊花叢、園子的圖畫,即進入了作者描繪的情境中,又弄請了方位,以便更好的理解課文資料。這樣的方法發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有利於學生審美潛力的培養。

《蜜蜂》教學反思7

  在小學階段,對於學生音樂基本功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音準。二、節奏。這兩個方面的學習應該是一直伴隨學生的。而對於沒有任何基礎的農村低年級來說更是應該多加訓練的。

  《小蜜蜂》是一首簡單的二拍子的歌曲,根據本校的具體學情我省略了二聲部合唱教學部分。在常規的發聲練習後,我用情境法匯入,激起孩子們的興趣。然後根據教學設計的層層闖關,一步一步地進入教學。這樣避免簡單知識傳授的枯燥同時也增加了學生感受美的過程。整堂課中學生都能夠跟著我一邊聽一邊感受還能一邊跳,而且顯得特別興奮。他們學得開心,玩的高興。

  從談話匯入以後進入音樂大闖關,看似遊戲,其實滲透了本堂課教學的大部分內容。

  第一環節音樂大闖關:

  第一關:詩情畫意讀出來,將《小蜜蜂》歌詞改編成短小的歌詞,配上音樂朗誦出來,讓他們在美的薰陶下理解歌詞。

  第二關:音樂節奏拍拍拍。我先示範用音樂節奏朗誦歌詞,學生感覺很新奇,很有意思,迫不及待的跟著我一起拍。把歌詞帶入到節奏中去練習,獲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加上情感的處理xxxx|xx|xxxx|x-|歌詞:春呀春風吹呀,百呀百花開。諸如此類的練習,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歌曲的節奏。

  第三關:美妙歌曲我來唱。熟悉歌詞和節奏之後,聽音訊初步感受歌曲的速度和情緒。為了提高學生唱與聽響結合,我開展了一個摘“聽誰在***”的遊戲,我把歌曲裡的旋律寫到已經做好道具上。用鋼琴彈出旋律請同學上來指出,並範唱旋律。對於一個沒有任何音樂基礎的班級,我覺得他們能透過聽出熟悉的旋律並範唱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可是這環節效果並不理想。學生熱情仍在,可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回顧整堂課我沒有完整的教唱過程,而教學重點也不再是學唱,而是以舞蹈為主了。

  第二環節“闖關”成功,播放《去郊遊》隨著音樂節奏律動。多媒體顯示農村郊外的油菜花地,引出蜜蜂。接著就是一場編排好的情景劇!然後師生隨著音樂和小蜜蜂們一起跳舞,在高潮中結束!學生很是積極,都迫不及待的演小蜜蜂!

  回憶這節課成功之舉,也有失敗之筆,我的思考如下:

  一、成功之舉

  用自己的情緒感染學生

  在整堂教學一開始我就用飽滿的情緒,富於激情的聲音叩開這節音樂課的大門。學生會隨著我的情緒投入到其中。這樣就帶動學生,提高音樂學習興趣

  採用多種新穎教學形式和方法

  對於一節好課來說教學設計和手段很重要,這節課雖然形式上都點俗套,整體效果還不錯。兩大環節環環相扣,用“郊遊”當做條件去“闖關”。小學生都有一種不服輸的精神,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更提高教學效果。

  歌曲的學習注重歌詞節奏練習,而且要把情感放在一個重要位置。

  節奏學習是小學學習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這節課很好的將節奏引入,使不露痕跡的得到訓練!

  二、不足之處(附:再教設計)

  教學重點和難點的把握

  本堂課的設計是一堂學唱課,可實踐起來就變成了學跳課了,學生學習跳的時間遠遠多於學唱的時間,更重要的是下課了學生並沒有學會這一首歌。我才發現我的教學偏移了重點!於是我將教案第一環節稍稍改了一下,以唱為主、以跳為輔!

  課堂應留給學生足夠的創造空間

  這堂課中情景劇部分是老師課前找部分同學先排練,沒有給學生充分的發揮創造空間,而且物件是部分學生,沒有照顧到每一個人。

  音樂課堂應該跌宕起伏

  音樂課中不僅僅要同學積極參與、有高潮階段,更應該留一段安靜的時間讓同學們感受美,體驗美!音樂的美是需要感受的。這一堂課整個情緒都是高揚的,我想這一點應該也是我在以後的>音樂教學中值得注意和把握的一點!

  其實,音樂課中的歌唱教學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比較值得探索的領域,單一的歌唱教

  學是不能適合新課標下的音樂歌唱教學要求的。形式的多樣性,實效性,趣味性,知識性等缺一不可。這還需要我們不斷地實踐和研究!

《蜜蜂》教學反思8

  這節打擊樂的目標設定考慮到是託班年齡的幼兒,只要求幼兒能夠分辨樂曲的節奏快慢即可,靜下心來仔細的傾聽音樂。在幼兒熟悉和了解音樂的節奏之後,讓幼兒用樂曲表現出來,節奏快的要怎樣表現,慢的要怎樣敲擊樂器。一段節奏歡快的音樂,一段節奏低沉緩慢的音樂,兩種不同型別對比鮮明的樂曲,讓幼兒能夠容易分辨。

  為了引起幼兒的興趣還準備了蜜蜂和小熊的貼紙,同時在遊戲環節時幼兒也容易區分,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

  匯入環節,引起幼兒的興趣,老師請來兩位客人,聽聽他們發出的聲音,猜猜它們是誰?讓幼兒傾聽音樂。幼兒接觸這種音樂型別較少,幼兒猜不出來,老師就公佈這是哪個動物發出的聲音,讓幼兒對音樂有初步的印象。

  在熟悉音樂這一環節,教師和幼兒一起和著音樂來扮演小動物。蜜蜂的翅膀飛的頻率很快,幼兒發現蜜蜂飛得快,就讓他來示範。幼兒在飛的時候,飛不起來的幼兒提醒幼兒飛快一點。小熊慢慢的走,請走得很像小熊的寶寶來示範給大家看。

  透過學小蜜蜂和小熊這個環節,透過肢體動作的表演,讓幼兒進一步熟悉音樂的節奏。

  幼兒熟悉音樂之後,引入樂器,我們用樂器怎麼變現蜜蜂快快的飛?讓幼兒撥弄鈴鼓,有以為幼兒發現鈴鼓可以很快的搖起來表現,請他來示範給大家看,想想小熊怎麼表現,和小蜜蜂一樣嗎?老師走起來的時候,用“口訣”一步一步慢慢走,小熊走來了,讓幼兒跟著音樂節拍走起來。

  最後遊戲環節,用簡短的故事設定情景,小熊很喜歡吃蜂蜜,但是蜜蜂出來的時候,小熊是不能出來的,因為蜜蜂指導小熊要來偷吃蜂蜜要蜇小熊,等到蜜蜂飛走了,小熊才能出來。由於幼兒的注意力都在鈴鼓上面,幼兒不能很好的帶入角色遊戲,對於老師講的故事部分幼兒沒有理解,導致不論是蜜蜂還是小熊的音樂,他們一直都在拍打鈴鼓。

  本次打擊樂研討活動,我學到了不少,收穫了很多經驗,感謝大家提出的寶貴意見,在我今後的教學活動中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在觀摩其他教師的上課過程中也不斷的在學習,從他人的身上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蜜蜂》教學反思9

  《蜜蜂引路》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圍繞“要正確看待問題,善於思考”這個主題。蜜蜂竟然能當嚮導引領著列寧順利地找到了養蜂人。這篇篇幅短小的課文給我們的啟示並不僅僅僅是對文字的理解和對列寧的稱讚,本文的教學要滲透的是“生活中,學習中,我們往往會遇到很多難題,只要我們善於觀察,勤于思考,許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辦成”的探究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透過讀、說、找、畫等兒童化的活動,多渠道開展實踐,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的過程:發現列寧的發現—發現線路圖—發現列寧思維過程—發現文字中的近義詞等等,使之由讀文進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閱讀境界。

  在這個教學設計中,重點指導學生學習第三段。我設計了一個引導學生從整體到部分再回到整體的閱讀過程。這種設計是貼合學生認識事物和閱讀課文的心理過程的。首先,我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列寧找養蜂人的三個步驟,標出列寧找養蜂人所走的路線,再想想列寧的住處、花叢、園子和養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麼地方。當學生對課文所表達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認識以後,我又引導學生用簡筆畫勾畫路線圖。(列寧的住處--——路邊的花叢——一個園子——園子旁邊有小房子——)。然後我再引導同學看黑板上的路線圖,把重點放在學生認識事物和思考問題的潛力上,進一步深入的學習,進一步從詞句中體會列寧是怎樣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的。如問學生:“列寧在路邊發現了什麼,他是怎樣想的”學生閱讀了課文以後說,列寧在路邊發現了蜜蜂,他會這樣想?這些蜜蜂大概是那養蜂人的吧他還會想,蜜蜂採完蜜是要飛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順著蜜蜂飛的方向找去,就必須能找到養蜂人的家。“他發現小房子後又是怎樣想的?”這樣當學生深入學習了列寧觀察、思考的方法以後,我又讓學習回到課文的整體上來,藉助看圖,融進自己的體驗和想象,具體敘述列寧是怎樣動腦筋、想辦法找到養蜂人的。

  透過這篇課文的教學,使我深切地感到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作為教師,只有緊緊地圍繞學生這個主體,做好教師的客體,給學生搭建好通往知識海洋的橋樑,這樣既讓學生簡單愉快的獲取了知識,教師又到達了教書育人的目的。

《蜜蜂》教學反思10

  《蜜蜂》是三年級第六冊的一課。課文中講到法布林為了證明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實驗:將20只蜜蜂背上做好記號,裝進紙袋裡,帶到兩裡多外的陌生地方進行放飛,看看它們能否回到蜂窩。透過實驗,得到蜜蜂有一個識路的本能。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了解了完成實驗有哪些必要條件後,又創設了一個讓學生個性化解讀的機會。法布林來到陌生地方放飛時,看見蜜蜂飛得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林看到這個情景,你會想些什麼會有怎樣地推測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說:"假如我是法布林,我會想,蜜蜂肯定回不了家。"我又問,那蜜蜂為什麼要飛的很低,學生有的答:"為了減少阻力,越接近地面阻力越小!"達到預期效果。

  課文總結時,我聯絡了本單元的作文,觀察日記,不過在聯絡過程中,擴充套件的不好,交給學生結構時直接按照課文的結構,沒有想到多數學生是沒有條件展開試驗的,同時,沒有課外推薦學生閱讀書籍。

《蜜蜂》教學反思11

  現代語文教學,非常注重個性化閱讀和感悟,注重學生大膽地表達個人的創見和疑問。新課程認為,對課程的內容和意義的理解不是每一個人都相同。每一個人都在重新解讀課程,把課程給的內容轉化成自己的課程。教師是課程的二度開發者。學生也應該是課程的最終創造者。所以我們要努力為學生創設參與和建設文字的機會。

  我在教學三年級第五冊語文教材《蜜蜂》時,學生個性化閱讀感悟讓我驚喜,學生咄咄逼人的質疑,也讓我不知所措。從中,我真實感受到了:只有放飛學生的個性,才能使課堂靈動起來。課文中講到法布林為了證明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實驗:將20只蜜蜂背上做好記號,裝進紙袋裡,帶到兩裡多外的陌生地方進行放飛,看看它們能否回到蜂窩。我讓學生了解了完成實驗有哪些必要條件後,又創設了一個讓學生個性化解讀的機會。法布林來到陌生地方放飛時,看見蜜蜂飛得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林看到這個情景,你會想些什麼?會有怎樣地推測?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說:“假如我是法布林,我會想,蜜蜂肯定回不了家。”有的說:“我覺得蜜蜂很聰明,它飛得怎麼低,是為了減少空氣阻力,以便更快地飛回蜂窩。”有的說:“我覺得蜜蜂很笨,飛得高才能看得遠,才容易發現蜂窩。它飛得那麼低,怎麼能看見兩離多外的蜂窩呢?”這時依然有小手高舉著,他自信地發表了自己的推測:“我猜,蜜蜂飛這麼低是因為,空氣太潮溼,空氣中的小水珠粘在了蜜蜂的翅膀上,蜜蜂身體變重了,所以飛不高,它要飛回蜂窩一定很困難。”……一個開放型問題,居然引發了學生那麼多獨特的思考,這讓我意想不到。

  在後文學習中,我讓學生從文字中尋找實驗結果。根據學生的反饋,我在黑板上板書:

  第一批 第二批

  回到了家: 2只 + 15只 = 17只剩 3只未歸。

  (花費40分鐘) (花費大約4個多小時至15小時)

  瞭解了實驗的結果,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心情?有學生說:“蜜蜂了不起,它逆風而飛,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飛回蜂窩,真讓人佩服。”可是有學生卻說:“老師,這個實驗是真實的嗎?”我不容質疑地說:“那當然”可是學生卻很不服氣地質疑:為什麼蜜蜂同時放飛,卻分兩批返回?同一蜂窩的蜜蜂飛相同的路程,為什麼所用的時間相差這麼多?我被震住了。是呀?我怎麼就沒有思考過這些問題呢?為了挽留自己的顏面,我給自己找了個臺階:“這位同學的問題提得很棒,老師把這個問題作為作業,留給大家課後思考。”課總算結束了,可是留給我的思考依然沒有結束,對於老師意想不到的課堂生成,該怎樣妥善處理呢?

《蜜蜂》教學反思12

  《蜜蜂》是三年級第五冊的一課。課文中講到法布林為了證明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實驗:將20只蜜蜂背上做好記號,裝進紙袋裡,帶到兩裡多外的陌生地方進行放飛,看看它們能否回到蜂窩。透過實驗,得到蜜蜂有一個識路的本能。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了解了完成實驗有哪些必要條件後,又創設了一個讓學生個性化解讀的機會。法布林來到陌生地方放飛時,看見蜜蜂飛得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林看到這個情景,你會想些什麼?會有怎樣地推測?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說:“假如我是法布林,我會想,蜜蜂肯定回不了家。”有的說:“我覺得蜜蜂很聰明,它飛得怎麼低,是為了減少空氣阻力,以便更快地飛回蜂窩。”有的說:“我覺得蜜蜂很笨,飛得高才能看得遠,才容易發現蜂窩。它飛得那麼低,怎麼能看見兩離多外的蜂窩呢?”這時依然有小手高舉著,他自信地發表了自己的推測:“我猜,蜜蜂飛這麼低是因為,空氣太潮溼,空氣中的小水珠粘在了蜜蜂的翅膀上,蜜蜂身體變重了,所以飛不高,它要飛回蜂窩一定很困難。”……一個開放型問題,居然引發了學生那麼多的獨特思考,這讓我既意外又欣喜。在這堂課上,我真實感受到了:只有放飛學生的個性,才能使課堂靈動起來。

  當學生了解了實驗的結果後,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心情。有學生說:“蜜蜂了不起,它逆風而飛,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飛回蜂窩,真讓人佩服。”可是有學生卻說:“老師,這個實驗是真實的嗎?”我不容質疑地說:“那當然”……課總算結束了,可是留給我很深刻。

《蜜蜂》教學反思13

  教學目標:

  1、反覆默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知道作者做了一項什麼試驗,得出什麼結論,是怎麼得出的。

  2、理解課文內容學習法布林的留心觀察和善於思考探索的精神,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

  3、積累好詞佳句。

  教學重難點:

  體會法布林的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

  課前準備:

  ①電腦課件②師生共同蒐集有關蜜蜂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聽寫檢查生字新詞掌握情況。

  2、這篇文章給我們講了一件什麼事呢?

  二、學習第一自然段

  1、法布林為什麼要做這個試驗呢?(引導學生讀第一自然段,板書:聽說)

  2、同學們,我們校園裡有一朵花,它的花瓣與眾不同,是五顏六色的。聽到這件事後,你想說什麼?或做什麼呢?

  3、法布林在聽說了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後是怎麼做的呢?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說明他不盲信,講究事實,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出示課件,介紹法布林。

  三、學習第二至五自然段

  1、那麼他是怎麼做試驗的呢?請大家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用筆畫一畫他所做的事。

  2、抽生彙報他所做的事,你能用““先??接著??然後??最後??”來說一說嗎?再給你的同桌說一說吧!(板書:捉蜜蜂做記號叫女兒等走兩裡多路放飛蜜蜂)

  3、再次默讀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去掉文中的一個步驟行嗎?再在小組裡討論一下。然後全班彙報。(體會法布林嚴謹的科學作風)

  4、讀到這裡你想對法布林說些什麼?

  5、放飛了蜜蜂后,“我”想了些什麼?為什麼“我”會這樣推測呢?(同桌同學討論) 從這裡你體會到了什麼?(法布林仔細觀察、認真思考)

  6、假如你是作者,聽到蜜蜂回來了你的心情會怎樣?

  7、作者和小女兒此時的心情你想用什麼詞來形容?(激動)你認為怎樣讀才能表達他們的心情。(指生讀,大家評議。)

  8、已經有兩隻蜜蜂回來了,是否能得出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的結論呢?為什麼?

  9、那作者最後是怎麼得出結論的呢?請大家默讀第5自然段,找出能說明結論的句子。(這樣,二十隻蜜蜂中,十七隻沒有迷失方向,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儘管它們逆風而飛,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們確確實實飛回來了。)

  10、誰來讀一讀這一句。並請說一說你這樣讀的原因。(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準確無誤、確確實實讀”的意思。)

  11、二十隻蜜蜂中有十七隻飛回來了,能說明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了嗎?還有三隻蜜蜂去哪了呢?

  四、反覆朗讀第一段。

  出示第一段:同學們,讀到這裡,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還是聽說的嗎?那麼法布林可以肯定地說(生讀: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無論飛到哪裡,它總是可以回到原處。)此時他的心情多麼地激動,他興奮地對人們說: (生讀: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無論飛到哪裡,它總是可以回到原處。)

  他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佈:(生讀: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無論飛到哪裡,它總是可以回到原處。)

  五、學習最後一段。

  1、除此之外,法布林還得出了什麼結論。(齊讀最後一段)

  2、在這個結論中,可以肯定的是(蜜蜂辨認方向靠的不是超常的記憶力)無法解釋的是(能辨認方向的本能。)

  3、對這句話你有什麼疑問嗎?

  4、根據學生的提問,著重理解“本能”的意思。並舉例說明。

  5、自由讀讀資料袋裡的內容,裡面說的蜜蜂會跳舞,它們就是這樣認路的嗎?怎樣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呢?

  六、拓展延伸:

  看來,自然界的確有無數解不開的奧秘。由於法布林生活在離我們現在100多年前,當時的研究條件肯定十分有限,他不能解釋這種本能。在幾十年後,有一種研究結論,你們聽聽有沒有道理。(教師講述奧地利生物學家費裡希的研究成果)如果同學們對蜜蜂的知識

《蜜蜂》教學反思14

  在我講課文之前,我都要求學生自主預習。學生在預習本課時,很多學生提出了疑問:為什麼蜜蜂會辨認方向?我一聽,立馬感覺到學生有興趣,並且意識到這是個讓學生自己動手查資料、自主學習的好機會。

  因此,我佈置學生各自回去收集資料。上課這天,學生準備了很多資料。上課時,我預留了時間給學生上臺展示、講述自己收集的資料。展示了幾個之後,我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交換收集的資料,並解答組員提出的問題。

  總的來說,這一節課,我並沒有真正讓學習課文,而是讓學生盡情交流感興趣的內容。在交流過程中,我也適時進行總結,並梳理學生思路或者講解較難理解的字詞、知識。

  這一節課主要的收穫是將課堂內容向課外拓展,要激發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我認為,這也是讓學生對語文課保持興趣的方法之一。

《蜜蜂》教學反思15

  當課文接近尾聲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其他三隻蜜蜂還會回嗎?”學生回答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有的想象非常合情合理,我肯定讚賞透過。但好多學生的回答讓你措手不及,說他們沒道理吧好象也不全是,說他們對吧我也心中沒把握,後來對學生的好多答案我都是應付著過了,有點亂了套,幸虧我讓他們把答案都做了記錄,下課的時候透過查詢資料或詢問專業人士才得解決,事情有點被動了,或許沒注意還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呢,從這件事情我感觸頗深,教師應該懂的東西太多。還有教師在處理沒把握的事情時絕對不能草率。課堂教學中,往往有一些學生愛“鑽牛角尖”,敢於對課文中的人物的行為、老師的講解、同學的發言提出異議,給預設的課堂教學“添亂”,但這恰恰是孩子智慧創新的火花。如果老師不留意這些細節,不注重培養孩子提出獨特的見解的意識,而是嚴加訓斥,或草草應付,都有可能夭折一朵“創新的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