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通用20篇)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通用20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1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篇精讀課文。作者透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告訴我們伯父是一個愛憎分明、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達了對伯父深切的敬愛之情。

  在備課時,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透過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領悟的方式,理解並感悟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之後透過美讀表達人們對魯迅先生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透過隨後的課堂實踐,尤其是第二課時的教學,還是發現了諸多不足之處,總結如下:

  首先,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因為沒有研透教材,所以我在授課時對於課文二三部分的講解過於簡單化,沒有將內容講透,沒有引導學生根據問題找出相關語句進行體會理解。表現為:教師的點撥過於直接,講得過多,啟發孩子的太少,甚至擔心孩子回答不上來而直接引出答案,這樣一來,使學生的思維拘泥與一個狹窄的範圍內,不利於其長遠的發展:另外,問題的設定也不夠細緻到位,不能契合孩子的思維模式與思維習慣,因此,造成課堂看似熱鬧,實際上許多孩子的思維沒有得到激發而呆坐在那的情況出現。

  今後,要改變對答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多引導學生根據閱讀自己發現問題,找出答案,學生之間開展互說互評。答案模式也可多樣化,拓寬多樣化思維,不必拘泥於課本上的答案。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2

  一、整體入手:

  文章是個系統,閱讀教學教師應有一個整體觀念,整體感知,區域性體會,再回到整體感悟上。這樣學生所學不是一些零碎的東西,而是對課文完整的認識。《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脈絡清晰,敘事清楚,中心顯豁,因此我選擇了整體感知內容,直奔中心的教學方法,提綱挈領,為進一步學習課文打下基礎。

  二、以點帶面:

  閱讀教學,切忌逐詞逐句地分析講解。在課文第一段教學中,突出一句話,抓住一個詞,圍繞這句話,這個詞,分析課文,並引導學生反覆閱讀加深理解,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達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

  三、加強語言訓練:

  加強語言訓練已成共識,如何加強,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覺得:

  1、訓練點要準,要考慮到教材實際,更要考慮到學生實際,難易宜適度。“張冠李戴”、“囫圇吞棗”二詞在課文中都有上下語境可作理解參考,聯絡上下文理解詞義,再弄清兩者關係,並據此說因果句,訓練點選擇較為適當。

  2、訓練應紮實,不應架空。這兩詞的教學立足於課文,不僅加深學生對詞語意思的理解,而且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效果。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3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用倒敘的方法記敘了“悼念伯父”、“談《水滸傳》”、“談‘碰壁’”、“救助車伕”、“關心女傭”這五件事,作者透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告訴我們伯父是一個愛憎分明、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達了對伯父深切的敬愛之情。

  在備課時,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透過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領悟的方式,理解並感悟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如:“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之後透過美讀表達人們對魯迅先生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教學流程上,緊緊扣住為什麼會愛戴‘伯父’”這個問題來展開,並以填空伯父魯迅先生是一個人,作為每一段的小結。這樣,隨著學習過程的深入,學生自然而然地對“伯父為什麼得到各色各樣的人的愛戴?”這一問題越來越明白,答案會越來越豐滿,越來越完整,最終得出:因為伯父關心青少年、敢於與惡勢力作鬥爭、同情和關心勞苦大眾,所以得到廣大青少年、進步人士和勞苦大眾的愛戴。

  透過這篇課文的學習,同學們對魯迅先生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和認識。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4

  在這堂課上,如果當時老師只是把“飽經風霜”的含義直接地解釋給學生聽,學生雖然知道了這個成語的意思,但不一定能深刻領悟到它的含義,並進而靈活運用它。再說,平時學生作文,一是常為沒有寫作材料發愁,覺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二是寫出來的文章假話、空話、套話比較多,言不由衷、無病呻吟的現象也比較普遍。因此,面對此情此景,我隨機應變,巧妙地利用了動態生成資源,使一個成語成了學生練筆的好素材。這樣做,不僅點燃了學生智慧的火花,保護了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的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而且,讓學生透過聽、想、說、議的過程,把直觀感受和抽象思維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激發了學生觀察、思考、練筆的興趣。

  自己的收穫和不足

  上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要談反思,說實話,真不知從哪裡說起。那麼就按最土的方法,先談收穫,再分析不足和差距吧!

  收穫,形成了一個理念:

  本來選擇的課文是《景陽岡》,設計理念是抓住一個訓練點,即透過揣摩人物的語言和人物個性品質之間的關係,進而提高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最初設計的時候,沒覺得有不妥之處。試教過後,有些老師建議改課文,還挺老大不樂意的。假期裡,看了從圖書館借來的一些雜誌,尤其是拜讀了王淞舟《磨你千遍也不厭倦》的文章後,覺得這樣的設計,缺少人文氣息,有點像80年代的訓練課,而且中間環節透過研究劇本,表演的方式來學文,可能缺乏實效性,達不到想象當中在認真揣摩人物特點之後,進行再現,再創造的理想境界。

  而從情感角度入手,先動學生的情,在濃濃的“情”場創設好之後,再進行語言文字也好,閱讀理解也好,都很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為所有的知識、技能的學習都是為了更好的體會,感悟這個情字。一堂普通的語文課因為有了情感的浸淫而變得豐潤,令人回味。拿到一篇課文,一定要先緊緊把握住他的感情基調。這種感情也許出自於作者,也許出自於作品中的人物,也許出自於品味文章的讀者。只有先抓住了感情的線,才有可能在設計教案,安排步驟時,舍次而求主,舍形式而直奔關鍵。才能使課堂牢牢抓住聽者的心靈。

  於是選擇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樣一篇,感情基調明顯,利於學生進行感悟的文章。這篇文章,既有作者周曄對作為伯父的魯迅先生濃濃的感激,思念之情,也有千千萬萬素不相識的以車伕和傭人阿三為例子呈現的人民大眾對魯迅的深沉的質樸的感情,更有,再瞭解這些,瞭解更多魯迅事例之後,讀者,也就是我們的老師和學生產生的對魯迅的敬佩,懷念之情。這些感情應該成為課堂的主旋律。教師要引導學生,激發學生,和學生一起烹製一桌濃濃的感情的盛宴。

  然而,光有情感,你來我往,就像水上浮萍,沒有根基,課堂的時效性如何體現?在鑽研教材和繼續閱讀特級教師的真知灼見的過程中,我體會到,感情不能高高得飄在空中,要找到那些最寄予作者情感,最能體會到,或觸控到作者和主人公內心世界的那些詞,那些句,那些課外有益的材料,引領學生進行感悟。

  總結一句話,這個理念就是,語文課要抓住情感的主旋律,上出語文性來!

  不足,教案的設計和學生不能共鳴,課堂氣氛不活躍。自己的語言不夠生動。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5

  葉聖陶說:“吟詠的時候,對研討所持,不僅理智地瞭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性成為讀者的東西,這是一種可貴的境界。”這也是我在教學中追求的一種境界,於是,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教學中做到了這樣的嘗試,我本著以情感為主線,充分挖掘句子的內涵,以讀培情,讓學生在現實與回憶的交替回覆中體會強烈的情感反差的設計理念,設計了兩個目標:一是結合有關資料和聯絡上下文,認真品讀伯父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來體會伯父高貴品質和人格魅力。二是透過不同形式的朗讀,感受對伯父的愛戴和懷念之情。

  一、充分準備,奠定基礎—自讀

  由於時代距學生較遠,他們對魯迅和當時的社會都不甚瞭解,於是課前我讓學生蒐集魯迅的資料及他的作品,並進行閱讀,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以便加深對魯迅的瞭解,為學習本課奠定了情感基礎。另外讓學生自己熟讀課文,自主感悟,以便了解學情,以學定教。

  二、語言渲染,激發情感—多讀

  教學時抓住情感主線,反覆閱讀,激發學生對魯迅的懷念之情。

  如學完第一個小故事,教師就飽含激情地導讀:“可是,伯父不幸逝世了,從此,周曄再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我們再回過頭讀這一句,我想大家現在的理解比剛才更深刻了。”(課件出示:“我呆呆地看著來來往往弔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遠見不到伯父面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

  在學完第二個故事“笑談碰壁“後,教師用悲痛的聲音與學生交流:“ 魯迅先生經常受到敵人的迫害,他敢於跟敵人做鬥爭。他多麼富有鬥爭精神!他的語言多麼幽默、風趣!從此以後,周曄再也聽不見他的聲音了,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望到她伯父的遺體,周曄萬分 難過,讀了這個故事,我們回過頭再來讀第一段的最後一句話,把你現在的感受再次透過聲音表達出來。”(課件出示:“我呆呆地看著來來往往弔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遠見不到伯父面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

  而在學完“救助車伕”這一部分時,教師用低沉的聲音與學生交流:“還能讓魯迅說什麼呢?一切都在他的表情裡,在他的動作裡,在他深深地嘆息之中,一位對勞動人民同情,對舊社會憎恨的人,他逝世了,當年才56歲,從此以後,周曄再也見不到伯父慈祥的面容,讀了這個故事,我們再讀這段話。(課件出示:“我呆呆地望著來來往往弔唁的人,想到我永遠見不到伯父的面了,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再讀這一段。就是這樣,把伯父的愛戴和懷念之情作為一條情感之線,透過反覆朗讀來體現,在角色轉換中體驗情感,在反覆品讀中流露真情。

  三、巧設問題,啟用思維—研讀

  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預設問題的目的,是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思維資訊的思維空間。

  教學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伯父是在什麼情況下說這句話的?你認為這樣的對話應該怎樣讀?”在品讀伯父救助車伕時,這樣來說:“讀這些句子時你有什麼感受?體會到伯父是怎樣的一個人?……”這樣的問題很容易啟用學生的思維,有利於學生感悟。

  實踐證明,整個教學過程以情感為主線,以讀為主,極大地促進了學生自由的感悟和體驗。課堂既有預設又有先成,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是教師的角色轉變了,教師由教者轉變成為有經驗的組織者和引導著;二是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倡導民主、提倡開放,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學得生動,學得開心。

  不足之處:因為沒有進行試教,我對教案把握不是很熟悉,時間安排心中也沒底,所以顯得有些急躁,課文的朗讀還少了點兒。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6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往事”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作者周曄透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五件事,告訴我們伯父是一個愛憎分明、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達了自己對伯父深切的敬愛和懷念之情。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篇幅比較長,按照現在的課改,一節課要完成教學任務難度比較大。因此在教學前,我對本課進行了深入的研讀,結合我班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了導學案,讓學生結合導學案進行了充分的預習,以保障課堂教學的順利完成。課堂上,我充分利用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小組合作的積極性,讓每位學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蔡元培認為:“最好使學生自己去研究,教員不講也可以,等學生實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課時,才去幫助他。”學生的學習過程只有透過親身體驗,才能最終有效地完成。

  現代教學思想認為:教學過程要尊重學生的人格,相信學生的潛能,對學生透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取得成功充滿信心。因此,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自己嘗試實踐、依靠自己的勞動,積極思考、大膽探索、發現知識。如:學習“談《水滸傳》”這一段,我抓住重點詞語“囫圇吞棗”、“張冠李戴”和重點句子“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引導學生領會魯迅先生“關心下一代”。

  對於學生學習探索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教師首先應組織學生討論,發揮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啟發、思維互補,儘可能使大多數學生的嘗試實踐取得成功。在教學“談‘碰壁’”這一段,“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理解這個句子是很困難的,因為魯迅生活的年代離學生的生活很遠,學生根本無法體會句子中的含義,這時就需要教師恰當的引導,啟發和點撥。這裡我及時地向學生介紹魯迅面對白色恐怖堅持鬥爭的資料,讓學生了解魯迅說這句話的社會背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開拓思路,使學生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句子的含義,感受魯迅敢於同反動勢力作鬥爭的品格。還有,在學了談《水滸傳》這個故事後,學生只懂得魯迅對侄女的關心和愛護,還不能完全理解他對廣大青少年的關心和幫助,這時我適時地給學生出示補充介紹魯迅關心幫助廣大青少年的圖片和解說,使學生能充分感悟魯迅關心愛護青少年的品格。

  在本課結束前,我設計了一個啟發學生想象的拓展訓練:假如你現在在萬國殯儀館裡,你想對魯迅說些什麼?讓學生給魯迅寫幅輓聯或寫一兩句話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因為透過前面兩個故事的學習,教師對一些必要的課外資料的補充介紹,學生對魯迅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對魯迅的敬佩之情也隨著課文的深入學習而越來越深厚,情到深處不吐不快,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的思維被又一次啟用。他們在想象的過程中進行著創造性思維,體驗著創造成功後的喜悅。

  總之,我在課堂上一直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主旨,充分發揮小組合作機制,努力營造一種寬鬆的、民主的、和諧的課堂。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7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是周曄寫的回憶伯父的紀念性文章,透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給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幾件事,說明魯迅先生是一個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表達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無比懷念、熱愛與敬仰之情。課文的段落以空行為標誌,共分五段。課文先寫伯父去世後,“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愛戴。接著觸景生情地轉入對伯父生前的點滴回憶,分別敘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談《水滸傳》啟發教育“我”認真讀書;伯父在笑談“碰壁”中抨擊舊社會;伯父熱情地救護和幫助黃包車車伕;伯父關心女傭阿三。最後總結伯父是一個怎樣的人,呼應開頭,點明主題。

  在學習本文時,由於文章的結構敘述脈絡比較清晰,文中又進行了自然分段,因此,我引導學生首先自己來理清文章的脈絡,看文章的每一部分分別寫了什麼,這樣很自然地鍛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在此基礎上,我又引導學生給文章的這幾部分以加小標題的形式進一步的精煉概括,目的是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對於本文的思路更加清晰,尤其是對於理解作者在選材方面為什麼會選這樣幾件有代表性的事例也就更有領悟了。

  其實,語文的學習重在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因此,我順勢引導學生,同學們,我們在日常寫文章時,以前我們可能大多寫一件事,需要把這件事的經過寫清晰,透過今天的學習和上一篇文章的學習,我們明白了,在表現一個人物的美好品格時,我們要選擇人物的幾件事,那麼,作者為什麼會選擇這幾件事例呢?我們要仔細揣摩,尤其是在我們寫文章時,更要注意選擇有代表性的事例,才能更好地表達中心,表現人物的品質。

  不足之處,本文的學習,由於過於注重文章寫法以及重要語句的理解,對文章的有感情地朗讀方面有些欠缺,今後還應該重視這方面的訓練,真正提高學生的能力。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8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魯迅先生的侄女周曄1945年寫的回憶魯迅先生的文章。作者透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說明魯信先生是一個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表達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敬愛之情。

  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我以“悼念”這條明線貫穿全課,輔以“關愛”這條暗線統領全文,引導學生去感受和體會魯迅先生那種博大的胸懷。綜觀整堂課,具體體現在,用“悼念”把文字內和文字外的內容聯絡起來,把文字和擴充套件內容結合起來。以反映魯迅先生高尚品質的“深受愛戴”“談《水滸傳》”“談‘碰壁’”“救助車伕”“關心女傭”為小標題,將課文內容進行高度的濃縮和提煉。

  在課堂進行的過程中,對課堂節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救助農夫”這一個小故事濃墨重彩,從魯迅先生救助車伕的那幾個動作入手,透過對“半跪”的分析,讓學生說出了哪個動作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讓學生想象,透過想象讓畫面動起來。讓學生去尋找魯迅跪了多長時間,讓學生有了一種震撼。然後透過設計情境,自然體會到魯迅先生對勞苦大眾的同情。最後反覆誦讀兩個“清清楚楚”的句子,體會魯迅先生當時憂國憂民的神情和給周曄留下的極其深刻的印象。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共分五部分,我不是按照傳統的教學程式,由課文開頭向末尾講,而是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以疑問“為什麼伯父深受眾人的愛戴”入手,從追悼會引出生前的四個故事,最後再講第一段。這樣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將部分和整體有機地銜接起來,整個教學過程重點突出,安排緊湊,氣氛活躍,效果顯著。這樣,隨著學習過程的深入,學生自然而然地對“伯父為什麼得到眾人的愛戴?”這一問題越來越明白,答案會越來越豐滿,越來越完整,最終得出:因為伯父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所以伯父深受眾人的愛戴。

  這節課基本上克服了滿堂課串講串問的弊端,做到了“以讀為本”,比較重視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9

  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為了營造強烈的文化氛圍,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我始終堅持從三個角度去把握教材,設計和實施教學。在上課之前,我對教材進行了深入和獨到的解讀。以“悼念”這條明線貫穿全課,輔以“關愛”這條暗線統領全文,引導學生去感受和體會魯迅先生那中博大的胸懷。綜觀整堂課,具體體現在,用“悼念”把文字內和文字外的內容聯絡起來,把文字和擴充套件內容結合起來。用這樣的設計,把文字的主旨提升到魯迅的博大上來。相互照應,讓課更顯精緻。在課堂占課的過程中,對課堂節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救助農夫”這一個小故事濃墨重彩,從魯迅的`那幾個動作入手,透過對“半跪”的分析,讓學生說出了哪個動作深深地印在你的腦海中。然後再讓同學們想象,透過想象讓畫面動起來。最後讓學生們去找魯迅跪了多長時間,透過3個角度去找理由,讓學生有了一種震撼。最後問學生,這一跪,跪出了什麼?學生自然能說出很多。再說女傭,這樣的一張一弛,舒展自如。

  當然,我覺得要上好這一課,還需要較多的引入課外的教學資源,比如說其他一些名人對魯迅的評價,加深學生對魯迅先生的認識。但是教學時間有限,引入的材料多了,會影響到閱讀課文的效果。怎麼樣處理充分感悟文字和引進課外資源的關係,這還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10

  這次有幸得到教研室蔡老師和員村六小張老師的到校指導,使我上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收穫良多。聽了她們中肯而精闢的評課意見,靜心反思自身教學過程,總結本課教學得與失如下。

  本次教學比較成功的地方有兩處:

  一是調動各種課堂資源創設課文情境,激發學生感情,感受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堪稱紀念魯迅先生文章的經典。它回憶了魯迅先生生前的四件事,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魯迅先生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的品格,表現了人們對他的愛戴和懷念之情。怎麼讓學生能讀懂課文,領會文章中心,感受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呢?這無疑是教學的難點。如何突破它,我採用了情境創設辦法。首先是結構的安排。在課文的結構上,我跨越時空整合文字,首先在第一課時透過學習第一段創設了弔唁魯迅先生的場景,並以此為軸心,透過回憶引出四件事的學習,感受魯迅先生對少年兒童及勞動人民的關懷和熱愛。每學完一個故事,再輔以描寫弔唁人們表現的資料,鋪設“周曄的淚——小孩的淚——車伕的淚——青年的淚——傭人的淚——老人的淚”情感主線,現實與回憶交織,立體多維地推進教學。使學生的情感在往昔幸福與今日悲哀之間穿行。愛之深,痛之切,自然而然激發起對魯迅先生深切的懷念。其次是相關資料的引入。巴金的《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和魯迅先生名言詩句的引入,都起到推動情節發展,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本課運用了圖片及音樂藝術手段創設情境,在渲染氣氛上、入境悟情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特別是三段配樂朗讀令學生在憂傷的樂曲聲中一次次掀起了情感的波瀾。

  二是能抓住重點詞語深入開掘,構建人物形象,並滲透寫作方法指導。

  在第三個故事中有魯迅先生救助車伕的場面描寫,我在引導孩子發揮想象進入畫面後,抓住“跪”字深入開掘,讓學生感受到這是一個寒冷的冬夜,一位受人景仰的偉人為救助低層勞動人民的長時間的一跪,體會到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深切的關懷和熱愛,構建起閃爍著“俯首甘為孺子牛”精神的偉大形象。在感受語言文字內涵的同時,我還適時地滲透抓住人物動作表現人物品質的寫作方法,讓閱讀習得的技巧在寫作中得到遷移。

  由於個人的水平所限,本課還有許多的不足。

  首先在時間分配上,第三個故事精講,花時間太多。第四個故事則略略帶過,沒有對前面的認識進行深化與提升。例如可以抓住女傭的話品味魯迅先生在乎什麼,不在乎什麼,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的中心: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其次,本次學習的資源,如課外材料與名言都是老師出示,應該培養學生蒐集資料的能力,把展示的空間讓給學生。此外,,本節課在朗讀的形式上比較單調,小組學習討論的機會不多,個別字發音未夠標準,都是我以後要注意改進的地方。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11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人教版11冊第5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個單元都是關於魯迅的文章,有魯迅自己寫的《少年閏土》,也有他人對魯迅的回憶。本文就是魯迅先生的侄女周曄在魯迅先生逝世九週年時寫下的一篇回憶錄。文中透過“趣談水滸”““笑談碰壁”“救助車伕”“”關心女傭“幾個小故事,反映出魯迅先生是一個”“為自己想得少,為他人想得多”的人。我覺得這堂課有這麼些值得肯定的地方:

  一、補充課外的知識,幫助學生理解文字

  在教學中,我將課外的巴金先生的《永遠不能忘記的事》穿插在其中,講完了一個故事,就出示一段相應的段落讓學生讀一讀,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文字的理解,降低了難度,同時也很好地激發了學生對魯迅先生的尊敬和愛戴之情。

  二、抓住重點句子深度解讀文字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帶領學生品讀“救助車伕”這個故事,而在這個故事中,我又著重讓學生品讀著重描寫伯父救助車伕動作的句子,抓住一個“跪”字,我先讓學生來做一做跪的動作,然後讓學生談談這樣跪著的感覺,當學生談到這樣半跪著腳痠酸的、麻麻的時候,我再進行引申:伯父就這樣跪在車伕面前,跪了很長一段時間。接著讓學生從文字中找一找,從文字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父跪了很長一段時間。孩子們都能認真閱讀文字,從時間的變化、周曄的感覺、伯父的動作細緻等不同的方面說明伯父跪了很長一段時間。透過這樣層層深入地挖掘,孩子們就從一個跪的動作,看出了伯父關心勞苦大眾。接著,我再讓學生談:“你覺得伯父這一跪,跪出了什麼呢?”由於前面的鋪墊,在這一個環節上,學生都能從不同的方面談出自己的體會。有的學生說:“跪出了伯父的慈愛!”有的說:“跪出了伯父對勞苦大眾的關心。”還有的說跪:“跪出了伯父與勞動人民平等的關係。”……本句中,我從一個跪字入手,使得整個流程自然,達到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

  三、讀寫結合,拓展文字

  這一段中,還有個重要的句子,就是小周曄看到伯父嘆息的一句話。在這句話的處理上,我著重是讓學生髮揮想象,走進伯父的內心世界,讓學生來寫一寫當時的內心活動。透過前幾個故事的學習,以及教學中我穿插的伯父的資料的補充,學生對魯迅先生有了一定的瞭解,知道了魯迅先生的愛憎分明的個性,憂國憂民的情懷,因此,很自然地就能將先生此時此刻的無奈、擔憂、憎惡之情表達出來,從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為了讓學生將情感更加深刻地表現出來,我沒有忘記語文教學中朗讀的重要性,因此在學完了這個故事之後,在音樂的伴奏下和孩子們進行了激情地跳讀,而這個跳讀的環節為這節課營造了一個很好的課堂氛圍,有效地將學生帶入文字之中,沉浸在伯父對敬佩與懷念之中。

  我覺得自己在教學中存在這樣的不足:在教學中我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朗讀的指導上沒有真正的體現層次性,學生的朗讀並沒有因為我的指導而提升;同時,雖然我深知“自主、合作、探究”教學理念,但是在教學中我還是沒有大膽地放手,生怕學生不能體會文中的情感,牽引的太多,學生自己思考的空間太少了。而且,小組合作的討論有點流於形式。如果我在設計中能將小組合作環節讓學生充分地談一談自己的感受,我再針對學生的交流來進行有針對性地引導,可能更加合適。總之,透過這一次的賽課,我覺得自己受益匪淺,今後在教材的把握上,我會有所取捨,充分考慮課堂的重難點,訓練也要有針對性,大膽放手,保證一課一得。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12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篇精讀課文。作者透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告訴我們伯父是一個愛憎分明、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達了對伯父深切的敬愛之情。

  在備課時,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透過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領悟的方式,理解並感悟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之後透過美讀表達人們對魯迅先生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在“救助車伕”這一部分當中,文章主要描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動詞。在這一部分中,老師特別抓住了其中的“跪”字。這個字能否理解得透,直接關係到學生是否能夠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以及魯迅先生的關心勞苦大眾的品質。在執教這一部分時,我讓學生先讀本部分,然後找出怦然心動的語句,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這一個詞。究竟為何怦然心動,學生先對“跪”的意思進行了詮釋,這是一種小輩對長輩禮貌的作法;然後,又對車伕與魯迅先生的身份進行了比較,結果顯而易見。這種不計較身份的作法,的確是很多人難以做到的。是的,讓學生談出自己的怦然心動,是那麼的重要,談出自己的感受,也是那麼的輕而易舉。

  透過隨後的課堂實踐,尤其是第二課時的教學,還是發現了諸多不足之處,總結如下:

  1、如何做到向40分鐘要質量,40分鐘學生們應學到什麼?

  講了這節課,再結合平時上課的情況,自己感覺這堂課中學生所學到的東西膚淺,不深入,再結合課程標準所提出的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要求相差深遠。

  2、如何做到使學生在整堂課中都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樂於學,想辦法學?

  一堂課上,只有半數學生能夠注意聽講,積極發言,而其他的則只做旁觀者,坐在那裡默不作聲,是積極思考而不願表現自己還是跟本不動腦坐在那隻顧自由的活動呢?有時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顧忌不過來,於是課堂效果總是不理想。一直以來,總在想辦法如何使學生在積極思考、活躍氣氛中學習,而且一直努力去做。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13

  執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時,我遇到了以下問題:

  1.教學應當是“預設與生成相益得彰”的:

  但在教學中,我只顧著講教學設計步步為營地進行實施,對教學現場學生提出的一些疑問,以及產生的認識和感悟,沒有做到及時捕捉,只是輕描淡寫、蜻蜓點水地點到,甚至忽略不計,沒有使之成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基礎,更沒有被用作新的生成資源。

  2.“魯迅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由於學生基礎的差異,知識水平和思考角度不同,對於這個問題的感悟也就處在不同的層次上,但是,我拘泥於尋求惟一的答案——魯迅先生是一個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缺乏敏銳的洞察和不失時機地充分利用,沒有真正把“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落實到教學行動中去。

  因為上述原因,本課的教學顯得教條而不靈動。

  其實,課堂上即時呈現的動態生成資源是格外可貴的,因為它反映了學生學習的需要。在以上的生成資源面前,倘若能及時調整教學預設,根據學生的不同感悟,組織教學,學生不才能不但讀懂、悟透,而且更有興趣,課堂也會更有活力,更具生命氣息。

  教學是一門藝術,它永遠需要教師不斷提高應變能力,鍛鍊教學智慧,增強教學技藝和魅力。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14

  今天,神農架林區教研室操主任,吳主任及九湖中心學校的王主任和劉主任蒞臨我校,對我和劉佳兩名20xx年省招新機制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了指導。今天我講的這篇課文是魯迅的侄女周曄在魯迅先生逝世9週年時寫的一篇紀念性文章——《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課後,四名主任分別對我和劉佳老師的課堂表現進行了耐心,細緻的點評和指導。我也認真地對今天的課堂表現進行了反思。

  今天我的課堂表現不盡如人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失誤:首先,自己心裡發怵,因為小學生如果想真正理解魯迅的文章,必須要充分地瞭解這個人,而要想充分了解魯迅,又必須先去了解魯迅所處的時代。對於介紹這段歷史,我是沒有作好充分準備的,因為自己本身就不夠了解那個時代,況且就算略知一二,讓學生充分理解也是很困難的。由於自己對於講清魯迅並沒有把握,加之沒有對自己準備的多媒體材料作充分的瞭解,造成了課堂短暫冷場。其次,過渡不夠自然。從字詞講解過渡到課文講解時,我忘了對上一環節作總結,造成了過渡突兀,學生一時難以接受老師佈置的新任務。最後,我想對自己的表達能力作出反思。作為一名非專業語文老師,語言表達能力方面有欠缺在所難免,但如果不認清自己的不足並提前作好充分準備就是自己的失責了,畢竟作為一名老師,表達能力方面的自我訓練和提升是我們教學職責的重要部分,如何讓自己用最精煉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是我們每名老師需要訓練的重要教學能力。

  總之,在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作好最最充分的準備,“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不僅是形容的演員的工作,也是形容老師的工作。老師面對的是一群天真無邪的孩子,充分的課前準備是對學生負責,也是對自己的良心負責。想象自己的每節課都有其他老師在場聽課,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完成每一節課。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15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五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透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告訴我們伯父是一個愛憎分明,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表達了對伯父深切的愛戴之情。

  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一課時,我開門見山地直奔主題,出示了自學提示,讓學生透過默讀課文了解作者寫了哪幾件事。給各部分加上相應的小標題,使學生把握了課文內容。理解課文時,我始終以“為什麼魯迅先生受到這麼多人的愛戴?”為主線,把這個問題貫穿在整個課堂教學之中,組織學生有針對性地研讀課文,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教學中就是抓住一個訓練點,指導學生學習使用抓住描寫人物神態、動作、語言的句子和抓關鍵詞的方法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品質。在教學這一課時,為了突破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體會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

  眾於水火的無奈,我在此時讓學生和著音樂接讀相關語句,使學生對魯迅的崇高品質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這樣做,包含著幾層意思:

  一是繼續引導學生學習使用抓住描寫人物言行舉止和抓關鍵詞句的方法體會人物的品質;

  二是透過各種方式的讀,深刻體會作者對伯父的情感,促使學生將認識在實踐中具體體現。這兩層意思又都緊密地聯絡語言文字訓練,既提高學生的認識,受到思想教育,又鍛鍊了語文能力,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但是由於想把整篇文章的內容在一節課中完整的呈現,以至於沒有深挖“半跪”一詞,沒有很好地突破難點。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繼續專研教材,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16

  成功之處:

  1、在教學時我採取自學、自悟、自得,然後小組交流,接著全班交流,並上臺展示。這樣使全員參與,生生互動。在交流時學生上臺展示,大膽寫出了魯迅對自己的印象,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在交流完每個事件時,我都用巧妙的過渡語連線到全文的情感主線第一段,學生帶感情朗讀:我想到從此再也不能見到伯父的面了?滴下來。加強了對魯迅合作者的情感交流,我看到有些孩子讀到這兒眼圈紅了。

  2、學生能抓住關鍵句子和詞感悟魯迅,評價魯迅。我再適時加入資料補充,拓展了孩子們對魯迅深刻的瞭解。在回到第一段時又補充了巴金的《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片段,全文評價魯迅後,展示了藏克家的《有的人》進行朗誦孩子們聽了朗誦對魯迅的敬佩之情越來越深。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的思維又一次被啟用,他們在想象的過程中進行著思維,體驗著創造成功的喜悅。

  3、結尾我讓學生把課前蒐集到的魯迅名言送給同學:

  1、我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牛奶和血。

  2、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了工作上。讓學生從魯迅身上受到教益。

  不足之處:

  1、開始自學時應給學生留自學時間再小組交流,而我卻讓他們直接小組合作,沒有給學生思考的空間。

  2、學生提到魯迅愛孩子的情節,我沒有往透處點撥,讓學生理解到魯迅到廣大青少年的關心和愛護,他把希望都寄託在青少年身上。

  這幾點是我上完這一節公開課後的反思,可能會不夠深刻,或不夠全面,甚至會有些零亂,但這樣的反思能促使我不斷進步。

  總之,上完這節課,我對自己也有了新的認識和評價,在今後的工作學習中,我回揚長避短,再接再厲,努力使自己成長為創新型教師。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17

  章海玲2009年10月28日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時,我採取反饋互動的備課思路,採用分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擴大學生的參與面,提高學生的課堂活動密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合作學習高頻率地在課內互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思維在合作中碰撞,在互補互促中共同提高。

  我將本課的教學設計為以下兩個部分:

  第一課時:介紹魯迅的生平。初讀課文,理清層次。學習語文的一、二段,感受人民對魯迅的愛戴和魯迅先生對青少年的關心。

  第二課時:繼續學習課文,進一步體會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朗讀練習。

  本課教學以第二課時為主,內容是學習“談碰壁、救助車伕、關心女傭”三個故事。在教學中,我力求透過合作學習這一形式,增加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機會,創造一個互動反饋的交流環境,培養學生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協作精神,提高學習效率。

  一、組內成員的互相合作。

  為了避免合作學習中的雜亂無序,課前,我本著“條件均衡、優勢互補”的原則,將班級學生分成六個小組。每一個小組配備小組長,組織協調討論,使說的有次序,說的內容有小結,集體反饋、交流時,有代表承擔彙報小組討論的成果。

  第二課時的教學,我由複習舊知引出全文總領句:“為什麼伯父會得到那麼多人的愛戴?”簡練的提問,將第一課時所學內容和本節課要學的內容緊緊聯絡起來,體現系統性。然後總結上節課的學習方法“讀書找疑——互相質疑——合作解疑”作為本課教學的主線。比如讓學生輕聲讀“談碰壁”的故事時,學生在小組中提出問題:“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先讓小組組織討論,最後全班交流。魯迅先生所處的年代離現在學生的生活環境相距很遠,理解“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有很大的困難,這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我沒有空洞地講解,沒有包辦代替,而是採用了讓學生“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地讓學生從句子表面意思的理解引入深層次的理解。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適時地出示小資料,幫助學生探索句子中內含的意思。學生根據小資料的內容,深思了魯迅先生當時的處境,深刻地理解了句子的意思,這樣使每個學生均有收穫。 “關心女傭”屬於同一類故事,內容簡單,一讀即可。透過學習三個故事,使學生感受到魯迅愛憎分明的情感,從而在心中樹立起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形象,湧起無限愛戴之情。揭示出魯迅“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偉大人格,總結全文,照應開頭,給學生留下完整清晰的印象。至此學生自然理解了魯迅逝世時人們的悲痛心情,再讀第一段“我呆呆地望著來來往往弔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遠見不到伯父的面了,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時就能入情入境,昇華情感,讀出形、讀出味,讀出神,從而達到“情我交融,情我一致”的境界。

  二、小組之間的合作與競爭。

  小組裡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請其他小組幫助。透過小組之間的交流,擴大了資訊量,拓展了合作的內涵。

  在學習第三個故事“救助車伕”時,第一小組和第四小組的同學都提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不明白魯迅先生救助車伕之後,為什麼變得那麼嚴肅,還嘆氣。”學生提的這個問題是課文的難點之一。如何突破這一難點呢?我鼓勵學生以競爭的方式展開討論,啟用學生思維,使後進生也有機會參與,有收穫。透過激烈的討論之後,學生紛紛舉手發言:

  生甲:在當時的社會中,有錢人看不起拉車的人,把他們當牛當馬,魯迅先生對此非常憤慨。

  生乙:魯迅先生從這個車伕的遭遇,似乎看到了全中國受苦受難的人,他救得了一人,救不了全中國受壓迫的勞苦大眾。

  多麼深刻的感悟啊!正是由於競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正是由於合作挖掘了學生中蘊藏的巨大潛力。

  三、教師與學生的合作。

  在各小組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也是學習的一員,深入各組,瞭解學情、參與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充當參謀和指導者,將學生的討論引向深入,讓學生有更多機會自主探索,自主發展。在朗讀練習中老師也參與其中。如朗讀談論《水滸傳》這個故事時,師生合作讀伯父和我的話,讀好後問學生:周曄,你為什麼聽了我的話比捱打捱罵還難受?學生馬上能體會到原來伯父是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批評我讀書馬虎。而且師生合作讀,入情入境,有利學生進入情境。

  贊可夫說,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迸發出豐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和詞語。

  但在四十分鐘的教學中總是留下一絲遺憾。如在研究伯父救護車伕之後的神情動作時,我因為時間關係以讀帶過。還有設計的小練筆也沒有完成。在第三課時時,我又重新引導學生聯絡當時的社會推想一下,伯父在當時的情況下會想些什麼時,我適當地點撥,進行小練筆。於是,學生從天氣的陰冷寫到車伕的可憐,從一個車伕的窮困讀到千千萬萬的勞苦大眾,再引申到嚴重的社會問題??更值得一提的是學生的生活積累也會被啟用,同學們聯絡影視中的鏡頭想象創造,訴說這個車伕可能經歷的種種痛苦與磨難,真正讀懂了伯父的嘆息,一個令人敬仰的伯父自然而然地展開在同學們眼前。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18

  《新課程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於教學的主體地位。由此可見,在課堂上,教師要把握好這個“導”字,也就是在課堂上教師不再只一個傳遞資訊、講書本知識複製給學生的人,而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促進者。於是,教師在課堂中恰到好處的運用點撥教學,最佳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這篇課文是周曄寫的回憶伯父的紀念性文章,透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給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幾件事,說明魯迅先生是一個愛憎分明,(熱愛勞動人民;憎恨黑暗的社會)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文中有許多重點的句子在教學時要注意點撥學生理解。

  這時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見,而且現在也清清楚楚地記得,他的臉上不再有那種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變得那麼嚴肅。他沒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頭上,半天沒動,最後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個重點句的含義,我主要採用了讓學生揣摩魯迅先生的內心的心理活動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體悟魯迅先生看到了舊社會的罪惡,他無法控制對它的憎惡之情而怒形於色。

  1、先讓學生說說體會,然後引導咀嚼兩個“清清楚楚”:這裡連用了兩個“清清楚楚”,小周曄當時“清清楚楚”的是什麼?(伯父的面龐)

  2、還記得上節課,在“趣談《水滸》”“笑談碰壁”中,魯迅先生是如坐春風、談笑風生,現在為什麼變得那麼嚴肅了呢?(學生談感受)此刻,魯迅先生可能在心裡想些什麼?

  生:這位車伕冒著嚴寒出來拉車,家庭生活是多麼困苦。

  生:這都是社會的黑暗造成的。

  生:現在的社會怎麼這麼黑暗呢?

  生:現在的社會這麼黑暗,不知道以後我的孩子還會不會生活在這樣的社會里?

  從學生的回答中,不難看出,學生的思維受到了侷限,這時,如果教師不作適當的點撥,學生的理解就只能在這裡停滯不前了。於是,我就順勢做了引導:從你課前收集到的資料中,你一定對魯迅有了很深的認識,你覺得在面對舊社會的黑暗時,魯迅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他是一位戰士。

  生:他用筆寫文章來和反動勢力做鬥爭。

  師:對。他是一個積極鬥爭的。即使“碰壁”了也不放棄希望的人。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此時此刻,他回想些什麼?

  學生再思考,再發言。

  生:從他的嘆聲中,我想象魯迅先生可能想:唉,我這一輩子還沒有完成我的事業。只有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

  生:他想,我們應該怎樣把這個黑暗的社會推翻呢?

  生:他想,我們老一輩沒有推翻舊社會,一定要教育下一代,把革命進行到底。

  生:他想,我們決不能再讓下一代過這種痛苦生活了。

  生:他想,這個社會太黑暗了,下一代將來一定要推翻這個腐敗無能的政府。

  生:他想,我已經老了,希望寄託在這些娃娃身上,你們一定要好好學習!

  葉聖陶說過:“所謂教師之主導作用,蓋在善於引導啟迪,使學生自奮其力,自孜其如,非謂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聽”、“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為新的教學內容,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19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篇精讀課文。作者透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

  “悼念伯父”、“談《水滸傳》”、“談‘碰壁’”、“救助車伕”、“關心女傭”,告訴我們伯父是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達了對伯父深切的敬愛之情。

  這一課應怎樣上,課前我翻閱了一些資料和別人設計的教案,我進行了認真地思考和備課:首先、整體入手:因為文章是個系統,教學中教師應有一個整體觀念,整體感知,區域性體會,再回到整體感悟上。這樣學生所學不是一些零碎的東西,而是對課文完整的認識。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脈絡清晰,敘事清楚,中心明確,因此備課時選擇了整體感知內容,直奔中心的教學方法,提綱挈領,為進一步學習課文打下基礎。

  其次、以點帶面:

  教學中,最忌諱的是逐詞逐句地分析講解。在課文第一段教學中,突出一句話:魯迅先生受到人民的愛戴,抓住一個詞:愛戴,圍繞這句話,這個詞,分析課文,並引導學生反覆閱讀加深理解,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達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

  第二、加強語言訓練:

  加強語言訓練已成共識,如何加強,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認為有兩點:

  1、訓練點要準,要考慮到教材實際,更要考慮到學生實際,難易宜適度。比如“張冠李戴”、“囫圇吞棗”二詞在課文中都有上下語境可作理解參考,聯絡上下文理解詞義,再弄清兩者關係,並據此說因果句,這樣訓練點選擇就較為適當。

  2、訓練應紮實,不應架空。這兩詞的教學立足於課文,不僅加深學生對詞語意思的理解,而且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效果。

  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我發現了諸多不足之處:首先,在教學中講的還是過多,啟發學生的太少,擔心回答不上來和時間不夠而直接引出答案,這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訓練。今後,要多引導學生根據閱讀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終找出答案,這樣就能拓寬學生多樣化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20

  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採用多種閱讀方式促使學生多讀,以讀悟情。學生在我為他們作以簡單時代背景介紹後,學生對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有了較深的認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較深刻了。從而很容易理解魯迅先生的品質。並決心以前輩為榜樣做一個高尚的人,當然透過教學,學生的概括能力也因為練習加小標題而得到了鍛鍊。

  在大問題背景下,進行小專題研究。在自學提示中,我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大問題:“魯迅先生為什麼能得到人們的尊敬、愛戴?”引導學生自由讀課文。開放的要求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和自信,也給了學生一個自主感受、自主發揮的思維空間,學生都帶著自己的理解挖掘蘊涵在課文中的語言文字資訊。而後進行的朗讀交流活動,學生透過展示獨特感悟將個人的發現有效地實現了與別人的共享。從而最大限度地去挖掘相關資訊,並積極地對採集來的資訊進行整理加工、重組創造,將研究逐步引向深入。將學生的情感與當時的情境想結合,讓學生會從天氣的陰冷談到車伕的可憐,從一個車伕的窮困讀到千千萬萬的勞苦大眾,再引申到嚴重的社會問題?更值得一提的是學生的生活積累也會被啟用,同學們會聯絡影視中的鏡頭想象創造,眾說紛紜,訴說這個車伕可能經歷的種種痛苦與磨難,真正讀懂了伯父的嘆息,一個令人敬仰的伯父自然而然地展現在同學們眼前。

  學生的認識由膚淺到深刻、由感性到理性,最終帶來了質的變化。但自身仍存在不足之處,所以我會更加努力地鑽研教材,讓學生學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