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長城》語文教學反思(精選22篇)

《長城》語文教學反思

《長城》語文教學反思(精選22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長城》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長城》語文教學反思 篇1

  透過一堂課的教學,我完成了預定教學目標,學生在課堂中讀詩、背詩積極性非常高,效果良好。

  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有兩點做得尤為好:

  1、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加強朗讀訓練。由於詩歌語言簡潔且凝練,反覆朗讀可能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加上學生年齡較小,愛玩好動。我在朗讀訓練中,多次採用音樂、錄音、錄影等多種輔助手段,刺激學生感官,激發他們興趣。運用畫面,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意境;運用媒體,展現萬里長城和大運河的壯麗景象、雄偉氣勢,幫助學生讀出語氣;運用音樂,烘托、渲染氣氛,使學生的配樂朗讀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更好地表達詩意。學生們積極參與,課堂氣氛活躍輕鬆,孩子們讀詩熱情高漲。

  2、在重視朗讀訓練的同時,我也十分注重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詩歌教學難度大,常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雖說透過反覆讀,能使學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詩歌抽象表達的特點會給學生留下無限想象的空間。因此,我在指導朗讀過程中,多次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將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內容轉化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學生的腦海裡留下了雄偉的萬里長城和壯觀的京杭大運河。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進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所以,學完了課文,學生就完全能做到帶著自豪感,有感情地誦讀詩歌了。

  透過教學,我感到這堂課既有收穫,也有不足。在重視詩歌朗讀的同時,對字詞教學有些忽視,尤其是關鍵詞語的理解不夠重視。詩歌中字詞深奧,學生不容易理解,教師又不能採用以詞解詞這種簡單的方法。因此,教師在詩歌教學中如何將深奧的詞語深入淺出地教給學生,讓教學更完美。這是我想在以後的詩歌教學重點研究的問題。

  《長城》語文教學反思 篇2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材小學語文第八冊第2課《長城》是一篇看圖學文,又屬於說明文,更確切地說它應該屬於導遊詞。至於這篇課文要教到什麼程度,眾說紛紜。有參考資料明確指出:挖掘起內在的思想涵義:古長城的戰爭防禦作用與現代憑弔作用——旅遊觀光作用;有的資料則乾脆規定了長城是讚頌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的文章;還有的資料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這些說法都對。而本人認為:應從:“……巨大的條石”和“那時沒有汽車、火車,沒有起重機”想開去。

  試想:“一塊條石有兩三千斤重。”2000多年前,不可能有現代化運輸工具,可見當時的勞動條件是多麼低劣?再從萬里長城是建築在崇山峻嶺之上,把那麼多、那麼重的條石運送到陡峭的山嶺上靠的是無數的肩膀和無數雙手,文中在一句話中連用兩個“無數”字眼,可以想見,古代勞動人民的勞動有是何等的艱難?

  假如一個人能扛或能抬50千克上陡峭的山嶺,兩三千斤重的巨大條石,換算成千克就是1000千克或1500千克,這樣看來,要抬一塊條石上山差不多需要20到30人才能辦到的事。修築長城所需要的巨大條石數量是百萬、千萬……千萬個億,所需人力和時間那是多麼大銀河數字啊!只有透過資料演算,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古代勞動人民修築萬里長城所付出的汗水與智慧。因此,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才會在的心靈深處生根、發芽、開花……

  任何一篇課文的教學都離不開文章內在的思想內涵的挖掘,應該說離開思想教育與語文教學的聯絡,那才叫失敗的教育教學。

  《長城》語文教學反思 篇3

  在今天這節課上,學生總體表現令我滿意。

  成功之處:

  1、學生們的團隊意識強烈。

  2、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注意力集中,特別是平常課堂不是很專注的學生今天的表現可謂是“好得不得了”!

  3、學生根據“快樂do mi sol評價卡”進行創編,表演時能圍繞著“演唱形式、器樂伴奏、加入律動、自信演唱、加入其它藝術形式”去創編,在評價中他們自己發現三個組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表演時缺乏律動和情感”。

  4、學生為它組精心地準備了十道題,有的是圍繞著預習四步驟提出的,例如說出歌曲中的一些音樂記號的名稱作用,有的是用了“卡拉OK”的形式,讓別組接唱下句歌詞,透過這一形式既加深了他們對歌曲的理解,又促使他們去背唱歌曲。

  不足之處:

  出題中學生為了考倒別人而出題,有的題目有些偏離,例如他們提出的“《長城放鴿》一曲的詞曲作者是誰?”“《孟姜女哭長城》這首歌是什麼調?”針對這種現象,我在課堂中即時給予了學生一些指導。

  總的來說,這一單元除了給予學生學習目標外,其餘的從“學歌到創作到表現”這些環節幾乎都是學生小組合作完成,透過這一嘗試,我發現只要給予學生明確的學習目標,給予他們自主學習的學習方法,五年級學生完全可以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所以本單元的這種“年代秀”教學方式的嘗試還可以在下一單元進行進一步的嘗試。

  《長城》語文教學反思 篇4

  今天,將第一篇課文《長城和運河》結束了,收穫良多。

  課前,我和學生分頭查詢、收集了大量的長城和運河的圖片。長期的觀察經驗告訴大家,角度不同、注意點不同,是會產生不同的觀察體會的。比如:從遠處觀察連綿起伏的長城,學生髮現“長城像拉鍊”。結合長城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意義,把長城比作“巨龍”要比把長城比作“拉鍊”更合適。

  我在教學中非常重視新舊知識的聯絡,自然、有效地設計教學環節。比如:

  (1)文章中“我駕駛著飛機航行在祖國的藍天”,交待了俯視的觀察角度,得以引出下文的全景描寫。提示學生背誦古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借舊知識的古詩理解,體會新知識的描寫妙處。

  (2)本冊課文的第一、二課,都涉及到“長城”。課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中,提到了“築成我們新的長城”,與課文《長城和運河》中的“萬里長城”比較後發現:前者的“長城”是指一種萬眾一心、奮勇向前的精神,後者的“長城”是中國古代的建築奇觀。

  (3)觀看網上下載的運河圖片時,其中一幅的河面上有整齊的船隊,我引導學生根據“人來人往”的詞語,創新出“船來船往”。在語文第五冊的教材中,學過“魚貫而入”的成語,改寫成“魚貫而行”,也可以幫助對畫面的表述。

  (4)本課是一首現代詩歌,分為兩個段落,讓學生在學習第一個段落的基礎上,比較兩個段落的異同。學生迅速總結出“段落的首尾是相同的“,即:我駕駛著飛機航行在祖國的藍天,一個奇異的景象出現在我的眼前”和“是誰創造了這人間奇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

  如果在朗讀技巧上在加以更好的指導,讓學生讀出該有的感情來,那就更好了。

  《長城》語文教學反思 篇5

  《長城》是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對整個單元有開篇的作用,而且其中還連帶著單元的習作,所以,它的地位不言而喻。

  開篇,我讓孩子們分享了提前準備的長城的資料,拓展了一些關於長城的知識,接下來出示了長城的圖片讓學生欣賞,然後,讓學生說說你眼中的長城。孩子們的回答五花八門,不吝讚美之詞。我順勢提出,作者眼中的長城是什麼樣子的呢?請同學們觀看課文朗讀影片,找一找。學生找的又快又準,直接找到了文章的最後一段,也就是文章的中心句。

  接著,我檢查了同學們的預習情況,透過叫小老師領讀詞語,和強調易錯字,讓學生學習本課的生字詞。

  進而,讓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感受這世界奇蹟—長城,並叫人單獨朗讀,再同學單獨朗讀的時候讓其他同學思考,每一段都講了什麼內容。

  我點撥指導朗讀,引導他們用一個詞概括出每段的內容,效果很好。每一次我都回到中心“奇蹟”。

  最後,我讓孩子們自己去發現,本文用了什麼樣的寫作順序,文章結構是怎樣的?他們都能發現並準確的說出。

  不過,本節課還存在不少不足之處,特總結如下,有待改正:

  一、沒有大膽地把學習自主權交給學生。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急於求成,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討論或朗讀。

  二、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不夠準確,評價語單一。

  三、不善於引導孩子朝著我想要的方向走,這一點需要多多學習。

  四、教學設計簡單、常規,沒有亮點,第一次單獨授課語文,還不敢大膽突破創新。

  《長城》語文教學反思 篇6

  下課後,對這節課中出現的問題,我做了冷靜的思考。我想:教材是已知的,而學生的答案卻是未知的。也正因如此,教學中會不可避免地出現許多“問題”,若教師不能很好地把握,不能抓住其中的“亮點”,而只顧自己教學的順利進行,那麼必然會掩蓋學生的獨特思考,也浪費了難得的生成資源。

  當孩子讀了資料,說出見解時,我為了教學的正常進行,而給予了全盤的否定。其實,孩子畢竟還小,他們說出的感受就是在自己所能理解的基礎上真實的體會。而我,因為教案的預設太過於單一,當出現了種種意想不到的情況時,而覺得始料未及,因此無心關注生成。

  葉瀾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以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風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我想,我若能不拘泥於預設的教案,而是善於發現、善於捕捉,並及時納入教學流程中,生成新的問題“生長點”,那課堂將為更為精彩。當學生說出“秦始皇真殘忍,沒必要修長城”時,他們就感受到了當時條件的艱苦,感受到了勞動人民揮了汗、流了血。我若能引導:“孩子們,勞動人民為修建長城付出了許多,有些甚至是寶貴的生命,可是若沒有這道重要的防線,死傷的百姓也許更多,那將會血流成河。萬里長城也就是勞動人民用智慧與血汗建築而成的,我們一定要保護好萬里長城。”這樣,將不僅尊重了孩子的思考,也讓他們更為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讚歎之情。

  “真實”是課堂的生命本色,任何事物,只有保留了自己生命的本色才最有價值。精心預設,關注生成,才會使課堂在不斷的“生成”中綻放美麗。

  《長城》語文教學反思 篇7

  語文教學的本質是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在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去解讀文字,去品味語言、感悟語言,情感得到薰陶,思想得到提升,師生共同享受語文、享受學習,情感達到共鳴。備課時,我重點思考四個問題:

  1、如何讓學生由長城感受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讚歎之情,激起民族自豪感。

  2、如何有層次地設計教學,體現教學“不著痕跡、跌宕起伏”的和諧之美。

  3如何引導學生從文字準確平實的語言中體會作者情感,品味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之妙。

  4、教學問題的設計要精妙,點撥要促進學生的發展。我在思考的過程中經歷了一個不斷成熟的過程,它給我帶來的收穫之大是毋庸質疑的,因為自始至終我都思在其中。如何鑽研教材、如何挖掘教材、如何設計大環節、如何處理小細節;一句話、一個詞、一個字,讓我體會了語文的魅力;我在上課的過程中和學生一起經歷了思維的真實流動和情感的激越勃發的生成過程,讓我體會到了教語文的快樂。

  特級教師王淞舟老師在《閱讀教學:指向文字秘妙》一文中指出:“一篇課文在存在許多教學價值點的情況下,教學設計不僅應該關注文字的核心價值,更要抓住‘語文核心價值’。重點挖掘課文隱含的語文學習價值,重點訓練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重點完成語文課應該完成的教學目標,而適當弱化文字中可能隱含的其他教育價值,比如科學普及價值、社會生活認知價值、思想品德養成價值、生活能力指導價值等,一句話,儘量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根據這一教學思想,我以一根主線貫穿始終,即認識長城,讓長城的形象在腦海中、在心中不斷充盈、深厚,使課堂、教師、學生、作者、文字渾然一體。

  我在課前談話時設計了這樣一個話題:哪些同學去過長城,把你看到的和學生聊一聊,也可以說說你的感受。接著我悄然無痕地將學生引入《長城》一課的學習:相信大家透過今天的學習,對長城一定會有更深的認識和理解。此設計讓學生產生了閱讀期待,上課伊始,學生就懷著一種期待、一種探究走進課堂、走進文字。整體感知時需要問題作為引導,因此我對學生提出了初讀的要求:放開聲音,大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用心感受,文中哪些地方令你印象深刻。從學生的發言來看,學生此時對長城的印象比較粗略,直觀,因此深入探究文字時,引導學生自由讀課文,把自己情不自禁想讚美、想大聲讀的句子讀出來,或邊讀邊仔細地琢磨體會,把深受觸動的詞語或句子做上記號,把體會寫在旁邊。以“感受長城形象”這樣一根主線引導學生展開閱讀,去深入思考,給了學生“我即作者”的閱讀體驗狀態,親身經歷感受文中的每一個細節,關注文字背後蘊藏的內容。學生透過感悟語言,想象情境、聯絡歷史背景資料感受長城,由長城去感受中華文化,此時,長城在我們心裡,不再是有條石和方磚築起來的城,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徵,是我們中華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長城》語文教學反思 篇8

  本週二上午第3節在八年級一班上了一節學案教學驗收課。課題為《血肉築長城》。

  我是這樣設計的:針對本節課內容含量大的特點,我重點劃分為三部分處理。第一,三次戰役即平型關戰役、臺兒莊戰役、百團大戰。我想透過學生預習自學的基礎上,小組內合作,加強記憶其各自發生的時間、地點、部隊、意義。掌握基礎知識,學生感覺容易,老師需要注意的是指導學生理清三次戰役的特點,分清正面戰場、敵後戰場戰例,初步瞭解抗戰勝利的原因:中國軍民共同抗戰的道理。第二部分為中共七大的召開,這是本課的一個難點,處理方法為讓學生以小記者的採訪形式介紹七大召開的時間、地點、內容、意義等,老師只是輔助介紹中共在抗戰勝利前夕,高瞻遠矚,為抗戰勝利及勝利後中國走何道路的問題做了準備。第三部分是處理抗戰勝利的原因,利用一段材料猜謎語的形式,分析日本投降的原因。我讓學生分五個組理解“屈原”“蘇武”“蔣幹”“毛遂”“共工”,然後分析其主要原因:全民組抗戰。之後點撥理解抗戰勝利的意義。

  教法上,儘量讓學生多動口、動腦、動手,積極準備,多參與活動,小組活動等等。

  本節課學生給我的驚喜是比平常上課學習更進入狀態,調皮的學生不在惹事,省了強調紀律的環節。學生趙雅潔大方,得體的課前檢查有模有樣,令人刮目相看。趙美玲同學的收穫談得很有道理。學生的這些亮點平常課被我忽視,以後要學會賞析學生。

  《長城》語文教學反思 篇9

  《長城和運河》是首詩歌,這首詩是寫作者駕駛飛機航行在祖國的藍天所看到的景象。詩歌有兩個小節,第一節寫的是看到萬里長城,像巨龍蜿蜒在群山之中,從山海關到嘉峪關。第二節寫的是京杭大運河,從北京到杭州,開通了運河,方便了水上航運。詩歌從整體上描繪了萬里長城和大運河的特徵,還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

  詩歌的語言往往比較凝練,內容較為抽象,這給學生的理解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同時根據本班孩子的家庭情況,幾乎沒有孩子去過北京,看過萬里長城,感受那種雄偉的氣魄,尤其是京杭大運河,就流經徐州,而一詢問班裡沒有一個孩子知道,可見孩子只是間接地缺乏,如果讓他們再去感悟他們是中國的文化遺蹟,悠久歷史,孩子更是摸不著頭腦。因此,我準備了多媒體課件——下載了長城和運河的圖片,蒐集了有關資料,幫助學生了解、感知。

  根據班級的具體情況,我第一課時就直接利用了多媒體課件讓孩子學習課文,而改變了以往教學生字再學課文的路子,讓孩子在直觀的瞭解之下,直接感悟課文,效果還不錯,孩子朗讀起來比較有感情,同時感悟到了他們的雄偉,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能幹,但在回答問題時,孩子總是說成老百姓,少了時間範圍,於是我就問“長城是我們現在修的嗎?”讓學生明白這是古代勞動人們的成果。

  平時總認為詩歌教學比較難,較抽象不易於孩子理解,總是匆匆熬過去。經過這一課的教學,讓我對詩歌教學有了新的認識,詩歌教學抓住了主旨,運用一定的方法,孩子還是表較好理解和記憶的,決定了,今後在這方面要投入一點時間,多研究一下詩歌的教學技巧。

  《長城》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我們知道,文字是作者思想意識、藝術品位和文化視野的濃縮,如果我們的教學僅限於文字是不夠的,尤其是讀它時,令我們的心為之一震的文章,我們必須具備與文字背後更廣闊的作者思想對話的意識。只有將文字架構與作者思想的座標中,接軌與作者的文化視野中去審視、去解讀、去對話,文字才會變得豐厚起來,才會真正形成內心深處最永恆的內容,我們對文字的解讀、品味也才能更準確、更具有魅力。所以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查閱關於長城的資料並認真閱讀這項作業,在課堂上,結合學生透過查閱資料對長城的瞭解,我適時補充或糾正,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長城的雄偉氣魄、古代勞動人民修築如此浩大工程的艱辛和不易,還有他們的無窮智慧,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生命價值得到了提升。當然,文化的薰陶、思維的拔節、生命的躍進,如果只停留與課堂,只停留於感受,顯然沒有真正的意義和價值。只有當這種思考根植於學生的現實生活,在呼吸之間、在意念之中,教學才產生了意義和價值。所以我一方面在引導學生挖掘文字內涵,體會作者的情感時,一方面又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感悟與朗讀相結合,學生的思維、情感、語言、精神都得到了發展,我們看到了學生從抽象的意識情感走向真真切切的生命的歷程。例如:

  學生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時,都被長城的長和雄偉的氣勢所打動,不由自主地想大聲讀,想讚美長城。我指名學生讀,引導學生互相評價,在評價中再去品味句中重點詞,學生的感悟是多元而獨特的,我一方面尊重學生對文字的多元理解,另一方面注意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語言特點和情感基調。學生透過抓重點詞句感悟文字之後,我再讓學生有感情朗讀,此時學生的朗讀比此前有進步,但我認為學生讀得感情還不夠充沛,我範讀,再讓學生讀,學生此時的朗讀又有了提高。學習第二自然段,學生了解長城的“城”各部分的構造及其作用時,瞭解“這是什麼時候修建的長城”這一知識點後,我用詩化的語言、真實的感情講述: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用兩千年的時間來修一道軍事防禦工程,此時在你心中,長城的長還是指他的長度長嗎?長城的長不僅是長度長,還有修築的年代長。有了這樣的感受,當你看到長城時,會怎樣讚歎?再讀第一自然段。在教師語言渲染的推動下,學生此時的朗讀是發自肺腑的讀,聽不出帶有朗讀的技巧和方法的生硬朗讀了。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也是值得我思考的地方:如何讓課件不成為課堂教學的“虛設”;如何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和發展,在此後的教學中,我會繼續努力探索和實踐,追求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終至無痕的課堂。

  《長城》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這是一節教學常態課。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16課《血肉築長城》涉及的知識點很多,有三個戰役——平型關大捷、臺兒莊戰役、百團大戰;一個會議——“中共七大”;兩個對抗戰勝利的有利形勢——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放原子彈,蘇聯出兵攻打在東北的日軍;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等。重點主要是臺兒莊大捷和百團大戰,難點是中共七大的召開。為了能夠突出重、難點,在教學方法上採用講授法、提問法、多媒體輔助法。一開始透過國歌引入新課,渲染氣氛,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在新課學習中又透過課本資料和圖片、影片,讓學生有了更直觀、感性、深刻的認識,再加上老師精心設計的問題、討論,特別是讓學生對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和意義的討論,使課堂氣氛活躍,收到比較理想的效果。另外在講到平型關大捷、臺兒莊戰役和百團大戰的時候,我運用了列表比較的方法,來幫助學生學習,效果不錯。新課上完後透過練習鞏固所學的知識,大多數學生掌握的比較紮實,效果不錯。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一些缺點,由於時間安排不夠合理,沒能比較近代日本發動的兩次戰爭。

  在以後教學中,我們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要藉助多種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歌曲、影片、地圖、圖片等;

  2、要精心設問,要注意啟發引導學生探究問題;

  3、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能力,如: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概括能力及綜合分析能力等。

  4、精講精練,提高課堂效率。

  《長城》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我在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圍繞“從哪兒體會到長城氣魄雄偉?為什麼說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這兩個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學習。根據學生的討論交流依次學習了課文的三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遠看長城氣魄雄偉,初讀了解了長城“長”的特點,然後結合文中的插圖,學生不僅理解了“蜿蜒盤旋”這個詞語的意思,還發現了長城“曲折”的特點。透過個人讀、男生讀、齊讀等形式讀出了長城的雄偉氣勢。在教學第二自然段“長城的結構和作用”時,讓學生透過讀了解到長城“高大堅固”特點。然後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參考書上第二幅圖,試著用簡筆畫畫出長城的結構圖。並想像當時秦始皇的軍隊是怎樣利用垛子、瞭望口、射口、城臺傳遞資訊,進行防守和打擊敵人的?從而讓學生真正認識到長城的設計巧妙,特別在軍事防禦上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學生初步領略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第三自然段為了讓學生從內心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修築長城的不易,透過與現實生活的比照和朗讀去感悟,提升學生的情感,創設情景“對古代勞動人民說些什麼?”讓學生由衷認識到“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抓最後一個自然段,提煉兩個問題,展開討論交流”這種處理教材的方法是否可行,還有待思考。不過,我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興趣濃厚,朗讀充分,感情充沛,特別在第三自然段的學習中學生髮自內心對長城的讚歎和歌頌。

  《長城》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長城》是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的課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覺到,長城對現在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在情感上,空間上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的,所以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時,我把著力點放在拉近學生和文字之間的情感距離上。

  課堂中我採用了迴文教學的設計,引導學生理解“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這句話。那麼,這句話就成了我課堂教學中的中心句。接下來,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建造長城的偉大人民三個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這個句子。

  從遠看長城引導學生體會長城的氣魄雄偉,先請學生自讀第一自然段,說說長城給自己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學生在讀文後,體會到長城很長,我們討論了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之間需要經過的`省份,感受長城之長,然後我又給學生補充資料說,曾經有人徒步走長城,用了兩年的多的時間,這樣把“一萬三千多里”轉化成學生可感知的形象,學生走出文字,又走進文字,一個來回,對長城的長有了具體的感知。

  到了近看長城一部分,我設計從長城條石的大,長城的寬,垛子、瞭望口、射口、城臺的雄偉壯觀去感受長城氣魄雄偉,我讓學生讀懂課文,充分利用課本資源,正好書上有一幅小的長城近景圖,於是我採取默讀的方法,要求學生邊默讀課文,邊對照小圖,在圖上把長城各個部位的名稱和位置標出來,這樣一來,學生在讀課文時,圖文對照,邊讀邊看,讓學生理解文字有了一個依託,在這個依託上又加深了學生對長城的理解。讀懂了課文,對長城的高大堅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但自己講的太多,學生比較被動。如果能再放手,讓學生多讀有感受的語句,相信學生可講之處會更多,所談感受體會也會更充實、深切。

  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這一點與學生在情感上的距離是非常大的,如何讓學生體會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我先讓學生讀這一自然段,說說你體會最深的句子,然後抓住“抬”“陡峭”“無數”“兩三千斤”等詞語,啟發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體會,特別是“兩三千斤”,我讓他們先說說自己的體重是多少,那一塊石頭相當於我們多少個小朋友重,有了這樣的對比,學生對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在沒有火車沒有汽車沒有起重機的情況下,肩抬手扛著這巨大的條石在陡峭的山嶺上勞動是多麼艱難的事,從而體會勞動人民的偉大。

  《長城》語文教學反思 篇14

  人教版第七冊第五單元是一組世界遺產專題的課文。這一單元的文章展示了中華文化的魅力,是引領學生了解中國的“世界遺產”的一扇扇視窗。其中《長城》是這組課文的第一篇,目的在於讓學生了解長城,感受其宏偉氣魄與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民族自豪感。課文共四段,按人的觀察和思維發展方式進行的:遠看長城——近看長城——聯想古代勞動人民——讚美長城和古代勞動人民。

  備課時,我將這課的重點定為:在閱讀中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感受長城的雄偉氣勢;理解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由遠及近的表達方式。在上課時,我藉助圖片,讓學生在充分的品詞悟句中感受長城的特點和勞動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

  課文重點介紹了長城的兩個特點,遠看像長龍,近看高大堅固。在讓學生學習這兩個特點時,我嘗試先從圖入手,再回到語言文字中咀嚼、品讀。如學習長城的長時,我先讓學生看圖,談感受,再抓住語言文字“一萬三千多里、蜿蜒盤旋”等進行品讀感悟。對於“一萬三千多里”課文中僅僅以數字的形式出現在學生的眼前,我感覺太單薄了,於是我設計了從兩方面入手理解這個詞語。一是抓住課文中“從東頭的三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讓學生到地圖上去找一找長城經過的省市,讓他們感受這個數字有多長。二是補充資料,曾經有一個人徒步走長城,共用了508天。這樣這個數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學生心中厚實起來了。

  在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時,我透過板畫先讓學生了解了長城的結構,“垛子、嘹望口、射口、城臺”分別在什麼地方?幹什麼用?這為學生理解後面“勞動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筆。抓住“條石、城磚”補充澆築的東西來感悟長城的高大堅固。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學生的感受還是太單一了,學生對於長城的不瞭解,而我又補充了很多課外的知識,感覺書本知識與拓展知識沒有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帶給學生的衝擊力不夠強烈。

  在瞭解了它的特點之後,在理解的基礎上再透過讀感受它雄偉壯觀的氣勢。品味語言,由“站”“踏”“扶”這幾個動詞告訴我們,作者親眼見到了長城親身接觸到了長城,由這承上啟下的句子,產生的聯想是“很自然的”。聯想教學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再次叩問文字,與文字展開充分的對話。比如體會“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這個重點句,我課前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幫助學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數不清”、“兩三千斤重”(工程浩大);“沒有……沒有……”(裝置的簡陋);“無數……無數……”、“一步一步地”(條件艱苦)。多種形式反覆讀,引導學生體會無數古代勞動人民在修築長城時付出的血汗,在品詞悟句之後,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透過這厚厚的城磚,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從而產生情感共鳴,體會長城建築的不容易。

  在課的結尾,我透過引用名人在登上長城之後發出的感慨: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造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

  以色列前總統:設計者太偉大了,長城不愧為世界奇蹟。

  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從未見過類似的傑作!”

  《長城》語文教學反思 篇15

  “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剛上班時,只是懵懵懂懂的讀,爛熟於心的記。現在深刻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含義,也體會到了備課的重要性。

  本週一講了語文課《長城》,以“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為主線,以學生朗讀為主,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討論從哪感受到長城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蹟,最後進行全班交流分享,讓學生充分的說,充分體會,充分讀。在朗讀中感受長城長、高大堅固及氣魄雄偉的特點,在朗讀中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和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讚歎之情。

  但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讓我認識到備課的重要性:

  1、本課為精讀課文,可以設計2課時,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設計過多,以至於後面學生分享體會時時間過於緊張;

  2、在整節課中教師沒有範讀;

  3、過度語不夠自然,有的直接到下一環節,教師的引導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4、課堂上語言不夠精準,有時帶自己的口頭語。發生這些情況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充分的備課,備課是上課的前提,所以在上課之前教師一定要充分地備課。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和老師們的評課,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學方面很多的不足。在以後的教學中努力改正,爭取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有所提高。

  《長城》語文教學反思 篇16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五單元是一組世界遺產專題的課文。這一單元的文章展示了中華文化的魅力,是引領學生了解中國的“世界遺產”的一扇視窗。其中《長城》是這組課文的第一篇,目的在於讓學生了解長城,感受其宏偉氣魄與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民族自豪感。課文共四段,按人的觀察和思維發展方式進行的:遠看長城——近看長城——聯想古代勞動人民——讚美長城和古代勞動人民。

  備課時,我將這課的重點定為:在閱讀中理解長城高大堅固,感受長城雄偉氣勢;理解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由遠及近的表達方式。在上課時,我充分藉助圖片,讓學生在充分的品詞悟句中感受長城特點和勞動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在這堂課的設計中我注重了資訊科技的使用,收集了大量有關長城的圖片,音訊,影片,運用了愛剪輯等軟體。

  課文重點介紹了長城兩個特點,遠看像長龍,近看高大堅固。在讓學生學習這兩個特點時,我嘗試先從圖入手,再回到語言文字中咀嚼、品讀。如學習長城長時,我先讓學生看圖,談感受,再抓住語言文字“一萬三千多里、蜿蜒盤旋”等進行品讀感悟。 在理解長城高大堅固時,我透過多媒體課件先讓學生了解了長城結構,“垛子、瞭望口、射口、城臺”分別在什麼地方?幹什麼用?這為學生理解後面“勞動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筆。在瞭解了它的特點之後,在理解的基礎上再透過讀感受它雄偉壯觀的氣勢。品味語言,由“站”“踏”“扶”這幾個動詞告訴我們,作者親眼見到了長城親身接觸到了長城,由這承上啟下的句子,產生的聯想是很自然的。在體會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這個重點句,我課前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幫助學生理解,還剪輯了一個影片插在中間。在體會勞動人民辛勞與智慧之後,我設定了一個說話環節,讓學生來讚美勞動者。最後進行總結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

  反思這節課,我覺得需要改進的地方有:

  1.學生的朗讀仍需要加強指導。學生在朗讀時不能透過自己的語氣來表現對課文的理解,問題仍突出表現的聲音不夠洪亮、朗讀比較拖上。

  2.在資訊科技的運用方面還不夠熟練,今後還得努力學習。

  《長城》語文教學反思 篇17

  為期兩週的教學賽講活動結束了,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思考與回味。本次賽講活動中我們四年級語文講的是17《長城》。我的這節課不管在他人眼中是否成功,在我自己看來我收穫了,從去年的《孔子拜師》到今年的《長城》,我首先知道了如何備一節閱讀教學課,知道了教學要抓中心句,中心詞,要抓重點詞語,《長城》一文中我抓住中心句“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進而抓住中心詞“奇蹟”,長城本身就是一個奇蹟,課文從三方面寫長城的奇蹟,第一自然段我抓住長城的長,長城像一條長龍,他不僅長,而且是中華民族的象徵,體現長城的奇蹟。第二自然段作者寫了長城的堅固,長城屹立在中華大地2000多年,體現了他是奇蹟,第三自然段透過寫勞動人民修築長城的艱難突出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是偉大的勞動任命創造了這偉大的奇蹟。段段抓中心,圍繞中心句展開教學是我本節課的整體思路,透過這次活動,我認為課堂上必要的補充資料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涵的一種很好的方法,每一課課文的高度都是螺旋上升的,這個高度必須要求我們老師先上來然後就是必要時的點撥,總結。在一個課堂上我們不僅要抓住關鍵詞語,而且關鍵詞語找出來就是為了體會感情,最終達到將感情讀出來的目的,所以課堂上朗讀要分層次,每一個關鍵詞,重點詞找出來都要透過朗讀的指導讀出文字背後的東西,《長城》這課就是要透過朗讀讀出長城的氣勢,讀出古代勞動人民的艱難,讚頌他們的偉大。

  所以每個關鍵詞語背後的感情一定要一個一個讓學讀出來,透過朗讀體會感情。上課時老師聲情並茂的講課,老師的情感也會帶動教學氣氛,使學生深受感染,也會很好的幫助學生體會課文情感,這些也是透過這次活動總結到的方法,在今後的教學中要落實到實處。增強自己的語言魅力,重點詞句找出來要落實到實處,不能水過地皮溼,找出來就完事,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要起到它真正的作用。

  《長城》語文教學反思 篇18

  新課標提出要轉變教師角色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體驗,變讓我學為我要學。因此,我在教學《長城》的設計中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努力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1、複習引入的方式有所改變:以往開課後教師直接採用提問式分別複習上節課學習的生字、詞語和理清文章脈絡。而今我採用學生齊讀課文,整體回顧,再自由彙報的方式,既檢驗了上一節課所學所悟,又發揮了學生主動複習的情趣,給予學生更多的展現機會,更有利於新課教學的開展。

  2、教學思路遵循人的思維習慣,從整體感受到區域性探究,最後再回到整體感悟的高度,使知識形成體系,情感產生共鳴,思想得到昇華。

  3、依據教材為例,合理安排學習方式:如本文的四段內容各具特點,學習方法也各不相同。第一段描寫長城遠景,文字簡短、凝鍊,適宜背誦。第二段描寫長城近景,介紹詳盡,方位明確,最能突出長城設計和建造的精良,適宜研讀、繪圖。第三段抒發了作者登長城的感慨,適於讀中體會。第四段內容是對長城存在的意義進行高度概括和讚歎,最適於發揮學生的拓展思維,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因此,採用了討論學習的方式。

  《長城》語文教學反思 篇19

  四年級學生的想象力、思維能力較差,認識事物能力差,但是他們多數都到過八達嶺長城。對於長城的特點和它的高大堅固,比較容易體會。但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他們很難理解。教學本課時,結合相關資料滲透情感等多種策略,啟發學生想象,圖文並茂,讓學生畫出長城的結構示意圖,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品位“奇蹟”,感受“艱辛”。

  本課的教學難點就是體會長城的“偉大和奇蹟”。學生對長城並不陌生,在學生眼裡,就是一座城牆,和曲阜的城牆沒什麼兩樣,她的偉大之處卻沒有人理解。由於課前師生共同蒐集閱讀了大量歷史文化知識、影視資料,有了直觀形象的手段,再加上確鑿的歷史依據,學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本課的教學充分利用網路資源,課前師生共同蒐集長城歷史背景、修築艱辛和歷史地位等相關資料(影片、圖片、文字),課堂交流,實現共享分配的方式,拓展學生視野,為學生認識長城這個“偉大的奇蹟”提供了基礎,同時也使得教師角色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習共同體中的參與者與幫助者。

  《長城》語文教學反思 篇20

  歷史性文字是中華文學的經典。引導學生從經典閱讀入手,不僅可以培養其高尚的審美情趣,而且還會影響學生終身的學習和精神的發展。但由於歷史性文字無論是時間上還是故事背景方面,都與學生相距甚遠,因此,每當面對此類文字時,我們往往會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驟降,甚至還會產生“厭學”的情況。故,如何有效地發揮歷史性文字在教學中的作用,不得不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大難題。

  根據杜威的“以生為本”理念,我們知道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在備課時,我們不僅要備教材,更重要的是也要備學生,堅持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華夏兒女的驕傲。這篇課文作為引領學生開始中國的“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視窗,不但表現了長城的高大堅固與雄偉壯觀,還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根據單元訓練目標和本文寫作特點,指導學生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以“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為線索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品讀課文,積累優美語言,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潛移默化的激發民族自豪感。課文共四段,按學生的觀察和思維發展方式可概括為:遠看長城——近看長城——聯想古代勞動人民——讚美長城和古代勞動人民。

  備課時,我將這課的重點定為:在閱讀中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感受長城的雄偉氣勢;理解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在這裡,我就結合預先設定的這些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和課堂實際的效果,學生的所得進行反思:

  一、課前重積累

  即讓學生有充分的知識準備。以前,許多教師習慣讓要上的課文先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等破題時才把它揭開。面對歷史性文字,我則認為完全沒有必要。學生有權利知道自己的學習內容並進行預習,或提前拜讀原著,或提前收集資料等,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自主地學習,有效地學習。正如劉良華教授所講,教師的第一種專業智慧就是“課程智慧”。而“課程智慧”體現在“吃透教材”、“補充教材”“更新教材”上。本課的學習,對學生的想象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對時間、歷史的想象和理解,學生有很大的困難。所以在這篇課文教學前,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長城”在課前收集資料,透過翻閱課外書,採訪,上網等方式多渠道地獲取了大量知識,間接地瞭解了文字內容。在此過程中,使學生由此及彼,不侷限於一節課,一本書,從而擴大學生資訊量的交流。這樣做,可充分發揮語文課本工具書的作用,對於我們老師來說這種方式不僅加大了教學密度,而且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性文字的興趣。

  二、課中重激情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如何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尤其是對於歷史性文字,由於學生對書本內容的背景瞭解是甚少的,很難有效地投入到情境中,這就要求老師透過一系列的語言和肢體表達引導學生學會“身臨其境”,同時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在這堂課中,親切的教態,嚴謹的教學語言,層層遞進的教學環節都成為我教學的突破口,如何讓學生體會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我讓學生朗讀這一自然段,說說自己體會最深的句子,然後抓住“抬”“陡峭”“無數”“兩三千斤”等詞語,啟發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體會,特別是“兩三千斤”,我讓他們先說說自己的體重是多少,那一塊石頭相當於我們同學重量,有了這樣的對比,學生對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在沒有火車沒有汽車沒有起重機的情況下,肩抬手扛著這巨大的條石在陡峭的山嶺上勞動是多麼艱難的事,從而體會勞動人民的偉大。無怪,整堂課上我們時時欣賞到孩子們全身心投入的動人姿態。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而孩子們的“情”一旦激發,他們口中的答案必將是一個個預想不到的驚喜。“激情”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三、課後重實踐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為了實現實踐的有效性,我就針對我們班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課外實踐題:請學生們去收集“長城到底給我們中華民族帶來了什麼”的有關書籍。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相信孩子們定會做很多自己願意的工作,如到圖書館,網上搜集資料等等。由於這些活動多是學生自己選擇的,所以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也帶給學生由衷的快樂。對問題的答案我並不做統一要求,而重在孩子有自己的思考觀點。學生可以探索,可以懷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標新立異。也許正是這種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創新的火花,也使語文對學生產生了巨大吸引力。

  當然這節課中也存在一定的瑕疵,比如對於課堂的生成性反應處理的不夠及時,評價方式沒有做到多元化等等。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要不斷地加強自我反思,使自己的課逐漸的飽滿。“做最好的自己”是我一直都很喜歡的一句話,我也希望在這句話的鞭策下,我能夠不斷的提升自己水平,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長城》語文教學反思 篇21

  在本課教學中,我能夠運用引導、討論和有效的提問技能,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探索創新實踐。課上下來以後,學生的反響比較好,尤其用地圖講解平型關大捷、臺兒莊戰役、百團大戰,充分展示了歷史的學科特色,易被學生接受,也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的提高和發展。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一些缺點,如對平型關大捷、臺兒莊戰役、百團大戰都講解過細,導致其它教學環節的時間比較緊張。教材還可以進一步整合,如把這節課分成兩個課時上,第一課時學習中共七大、平型關大捷、臺兒莊戰役、百團大戰;第二課時學習對抗戰有利的形勢、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這樣教學內容就不會多,教師可以發掘教材的空間也比較大。另外,學生對七大勝利召開的意義理解不夠,需要教師進一步講解和引導。

  《長城》語文教學反思 篇22

  本節課突出三個統一:

  1、思想性和時代性的統一。

  2、分組探究和合作學習的統一。

  3、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的統一。

  我認為本課不但在思想上注重採取新課程的理念,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而且把資訊時代的氣息有機的結合起來,利用學生喜愛的科技產物,貼近學生的生活,激起學生的興趣。同時,透過網路來解決學習上的難題,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能力,幫學生開啟了一扇解決問題的新大門,為學生的終生學習提供幫助。

  1、學生課前準備充分,能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師生互動效果良好。

  2、學生對設計如何打贏戰爭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教師在今後教學中要多聯絡現實,關注學生興趣。

  3、本節課教學內容重點突出,能透過多媒體課件及教師的引導較好地解決難點。

  4、課堂組織中,各組介紹部分的形式應該改進,避免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