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初中地理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2篇)

初中地理的教學反思

初中地理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2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地理的教學反思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中地理的教學反思 篇1

  一、反思是否具備新課程的教教育教學理念

  近幾年,初中地理與其它課程一樣實施了新教材,我作為一名從教近20年的地理教師非常關心新教材的內容,拿到教材後,深感教材的難度明顯降低,但趣味性和實用性明顯提高,從而要求體現學生的主動學習,而新課標要求教師不僅要關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識,更要關注學生個性的差異,關注學生能力的發展。為此,我經過認真地反思,認為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就要求在地理教學中應從有利於學生“生活再現”和“終身發展”入手,建立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在教師的指導下,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作為一名教師應與時俱進,放棄以“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創造條件。以“34個省級行政區”(《地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教學為例,該教材如果採用傳統教學法中的講述法組織教學則效果不佳,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嘗試以“快樂教學”中的巧用遊戲法,採用多媒體技術製成“中國政區拼圖”,引導學生開展拼圖競賽活動,寓教於樂,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活化了課堂教學。同時,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透過網路、報刊雜誌及其它媒體獲取地理資訊,並適時的交流,給學生以施展才華的機會,同時在交流資訊的過程中,給予及時的指導和表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反思教學中如何進一步強化地圖教學

  翻開地理新教材,我們會發現文字篇幅有所減少,各種地理圖表去佔了近一半的篇幅,如地形圖、政區圖、氣候圖、人口分佈圖、照片等,還有各種統計圖表,不僅具有形象、直觀、資訊量大、空間性突出等特點,還可以形象、直觀、準確、趣味的表現地理事物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課堂上面對課本里種類繁多的地圖,作為一名地理教師,我經常反思在地理教學中應怎樣充分發揮這些地圖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讀圖、析圖、描圖、繪圖?怎樣將地圖變成學生學習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樣培養學生查閱地圖、獲取地理資訊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等等。

  鑑於這種情況,我主要透過現代教學手段(如多媒體等)和傳統教學方法(如掛圖等)相結合的方式,有意識地將地圖展示給學生,從地圖的三要素入手,教他們認識地圖資訊,幫助學生掌握觀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使他們提高看圖的興趣,從而養成看圖的習慣。例如,在“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的教學時,首先出示“中國的地理位置圖”然後提出問題:“從東西半球或南北半球看,我國分別位於哪個半球,從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看,中國的疆域對我國發展的作用?”並要求學生在圖中找出答案,然後讓學生再看教材,看一看自己的分析與教材是否一致。在教學俄羅斯時,請同學看一看俄羅斯地跨哪兩個大洲、以什麼地形為主、有什麼特點,緯度位置怎樣,什麼是影響俄羅斯農業的主要原因,使學生透過看圖感受到俄羅斯人口少卻要進口糧食的原因。從而養成讀圖的良好習慣。

  在教學中,作為地理教師在上課時,常常提醒自己一定要有用圖的意識,用圖匯入深入,用圖突破教材重點,解析教材難點,給學生以直觀易懂的印象。

  初中地理的教學反思 篇2

  大家知道,只有不斷學習、實踐、總結,才能提高。如何進一步發揮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改進課堂教學,是擺在我面前現實而又急需解決的問題。面對這些情況,自己有了一些體會和思考:

  一、發揮學科優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學習,才能學得好。由此可見,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條件,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密不可分。從地理知識來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點。它為學生獲得直接興趣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學中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圖片美、文字美、動畫美、語言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以興趣帶動學生的學習。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我注意發揮地理知識趣味性的學科優勢,充分利用現有的趣味知識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潛在的趣味知識並進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尋求趣味知識的切入點進行有目的的匯入,使之融入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大陸漂移假說時,先讓學生講一個小故事,不但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課堂上,而且對本課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產生了主動學習的心理,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樣易使課堂更生動,同時調動學生的思考和學習的主動性。在講季風氣候的形成時,我先讓學生回子顧一下自己身邊的風向變化的規律,再進行教學,不僅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且讓學生聯絡實際生活探究地理問題。

  二、充分挖掘教材,培養學生的主體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許多地理影象,包括分佈圖、統計圖、示意圖、景觀圖,以及一些帶有啟發性、思考性的漫畫,而地理影象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它對於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規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學中,我注意發揮影象作用,運用影象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在學習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佈特點時,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六大板塊示意圖》,注意六大板塊的範圍及其邊界,然後閱讀《世界地震帶和火山分佈圖》,引導學生觀察地震帶和火山的位置,再與前圖對照,學生相互討論得出結論: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兩個板塊的交界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影象來設計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等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充分利用課本中設計的“活動”,涉及讀圖或繪圖技能的訓練、材料收集和處理,需要動手做試驗、開展社會調查,進行合作討論等各個方面,從不同角度培養學生的能力。例如在《多變的天氣》教學時,我利用“活動”中提供的天氣圖,讓學生像氣象預報員一樣播報城市天氣,這樣不僅使學生鞏固了本課所學的天氣符號,還鍛鍊了學生讀圖、語言表達能力和應用能力。

  三、加強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學習

  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要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自我發展,使他們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要教會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學的特點,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思考地理環境問題,學會解決問題,學會創新和自我發展。針對地理學的特點,在地理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

  (1)歌訣法:如記我國的主要山脈分佈可用此方法:東西走向有三橫,北天陰,中昆秦。湘桂粵贛夾南嶺。東北一西南有三撇,興安太行巫雪峰,長白武夷中間橫,臺灣山脈東分佈。喜馬拉雅弧形山,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地理歌訣簡潔而明瞭,方便記憶,在地理學習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影象法:地圖是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但平時許多學生對地圖心存畏懼,地圖應用能力較薄弱,指導學生多看圖、識圖、繪圖、用圖,並儘可能使地理知識影象化,做到以文析圖、圖文結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轉,中國的行政區劃等知識難點。

  (3)觀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地理事物,聯絡課本上所講授的地理知識,分析地理現象的成因和規律等,要使學生掌握正確學習的方法,就要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不斷向學生“授之以漁”,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使學生好學地理。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並努力創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這是學生髮揮學習主體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輕鬆、愉悅的課堂環境中,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被激發,思維的火花被點燃。為此,我在向學生傳授地理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有意識地對學生施以情感教育,給予必要的關心、激勵、尊重和理解,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的信心和熱情,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

  總之,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探索,運用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才能適應當今教育的要求。

  初中地理的教學反思 篇3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並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進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面對這樣的教材,你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的潛能?……需要地理教師冷靜、積極地不斷,才能適應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為此,我在課堂教學中很注意創設民主、平等、自由、和諧的教學氣氛,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於一種輕鬆愉快的心理狀態,來積極思維與想象。如:每節課的開始,我總是對學生說:"這節課,讓我們來共同研究,一起探討有關……的問題。"我覺得過去經常講這節課學習或今天上第幾章……,總還有點居高臨下,我教你們跟我學的味。上課期間,適當允許學生隨時舉手提出問題,講出思想的火花;課堂提問經常問"你說呢?""你認為呢?""你的觀點呢?""你的看法呢?""還有不同的想法嗎?""再想想看?"等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也經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會動腦筋!"等語氣來及時讚揚鼓勵。這樣做,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記得有天在初一(16)班上課時,一位男同學突然舉手問:"老師,你說海拔越高,氣溫就會越低,可我想,喜馬拉雅山的海拔那麼高,應該比別的地方離太陽更近,氣溫怎麼會低呢?"氣候一章已經上完,這個學生卻在幾天後提出疑問,說明他上課時認真聽、認真學,也認真想了,可總是解不開。在書上是肯定找不出答案的。我想了一下,用最淺顯易懂的話解答了這個問題,並當眾表揚他愛動腦筋,敢於提問。這件事提醒了我,書本沒有講到的知識,可能有的學生會去想,也可能有的學生心存疑問,苦苦思索又覺與書本無關,就算了。我很快在別的班級上課時舉出這個事例,並鼓勵同學們質疑問難。

  每當空閒之時我還在:一些學生在上堂課的表現,思緒是否還遊離在課堂之外?為什麼個別學生上課時表情冷漠,眼神空洞,甚至上課經常不帶書?曾試著和他課後交談以示關愛,於是曾經,他聽課認真,不再幹擾課堂,而一段時間後又恢復原樣……或許是因為沒有及時賞識他的各種變化?還是因為沒有滿足他的基本需求?差生轉化還有哪些好對策?都值得在以後的教學中去思索、去探索。

  初中地理的教學反思 篇4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的教學必須立足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傳統的地理教學偏重地理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的地理學習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及時變革傳統的"知識本位"、"學科中心"的地理教學,努力創設貼近現實生活,切合學生實際,注重人文關懷的全新地理教學。在教學中著眼於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思維。

  一:解放學生認知習慣,培養學習興趣。

  對於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識能力,可以讓他們聯絡身邊的事物來認識、獲取地理知識。例如結合生活中南方民居多用尖頂,而西北民居多用平頂的事實來加深理解我國降水空間分佈的特點。

  二:解放學生的頭腦,培養創新思維。

  在具體學習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不越俎代皰,不包辦代替,鼓勵學生大膽動腦,大膽創造。不怕出錯,不怕重複,讓學生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過程中增知長智。

  三:解放學生的嘴,培養表達能力。

  “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課堂上讓學生大膽發言,表達自己的看法、體會,得到能說會道的鍛鍊,並能和老師、同學經常性交流。例如在地理教學中,透過激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也能獨立提出問題。

  四:解放學生的雙手,培養動手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動手,開展小論文、小製作、小調查、小發明等活動,讓學生得到勞動成果的樂趣。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深入細緻的作風。

  五:解放學生的眼睛,塑造美的情操。

  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組織學生參觀訪問,讓學生到大自然、大社會中開闢智慧活動空間,增大手腦活動頻率。從中增長見識,陶冶情操,得到美的感受。

  六: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是新課程標準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人總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從根本上說,學習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為了更好地瞭解我們的生存環境,並在改造利用環境的同時,協調與它的關係,達到“天人合一”,實現可持續發展。

  初一學生年齡較小,缺乏生活經驗和生活技能,因此結合教材資源,如“野外迷路怎麼辦?”“地圖定位與估算距離”等,對學生進行有關地理技能的訓練,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

  初中地理的教學反思 篇5

  地理教學是一個教學過程,有輸入與輸出。從備課到上課,從測驗到反饋,從批改到評講,從評估到發展,一環扣一環,環環扣緊,螺旋上升,形成迴圈。備課不但備教材更要備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力起點、思維特點,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上課要把知識講解得深刻透徹,更要設定活動,讓學生去發現、發明、發揮;作業習題要有知識梯度和能力維度,設定情景,蘊含資訊,考察能力。教師與學生是教學兩個主體,教師佔據傳統優勢,但不能居高臨下,而應該蹲下身來傾聽學生的心聲,平等地交流,這叫心理輔導、心靈感應,雖然軟性,但極重要。教師上課以後、練習之後發現教學缺陷,透過輔導彌補缺陷。那麼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

  為此,我認為在初中階段地理課堂教學中應著重處理好以下幾種關係:

  一、處理好新教學理念與傳統教學觀的關係

  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的本質是教師組織學生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適合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環境,發揮平等中首席的作用。從以教材為主走向以學生髮展為主;從以講授為主走向以指導學習、回答疑問為主;從統一走向分散,這是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因此,地理教師在課堂上要屏棄陳舊的教學模式,努力構建新型的師生關係,把握每一個學生髮展的契機。要參透新課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內蘊涵的深層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論事,按部就班,錯失“動態生成”的施教良機。

  二、處理好教師和學生角色轉換的關係

  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核心是學生的主體參與,上課是師生一起分享理解、體驗生命的價值和自我實現的過程,而再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這必然使得教師的角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和發展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要屏棄強制性的統一思想、統一語言、統一行動,淡化教師權威,允許多元思想並存。與學生真正建立一種彼此接納、彼此敞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著精神交流與人格碰撞的新型師生關係——師生平等的民主關係。

  三、處理好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的關係

  新課程課堂教學以學生為本,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即讓有閱讀能力的學生充分利用教材、書刊、網路等,實現自主學習,實現在教師指導下的自我學習。在設計教學活動中,縮減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討論、實驗、觀察及自主探究等等,培養學生個性發展。合作教學強調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合作交流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本質觀。因此,初中地理教師要為學生營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才能完成學習任務的情境,營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教學氛圍,創設透過合作才能完成學習任務的情境,以幫助學生樹立起合作學習小組,為學生提供多種合作學習的方式方法,增加學生間的互動時間和形式等;或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讓學生主動提出課堂合作學習的形式,自由選擇合作學習的方法和手段,在“共生共進”的合作觀念下,實現師——生、生——生的共同成長。

  四、處理好學習活動與地理雙基的關係

  新課程倡導讓學生從自己的直接經驗中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在實驗操作或深入生活實際的過程中學習,或者是從他人的經驗中透過再發現來學習。實踐證明,只有在夯實“雙基”的基礎上,學生才能有條件地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自由發展。因此,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和掌握融於有趣的活動中,真正實現在“做”中學,在“樂”中學。

  五、處理好研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的關係

  傳統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學生們主要是在“聽”中學和在“看”中學。即學生聽教師講解,看教師提供的教具、圖片或音像,在聽或看後思考、記憶,這是接受性學習。新課程倡導研究性學習,即教師暫不把現成的結論給學生,而是組織、引導學生透過合作、探討;進而自己發現問題、自我思考問題、自行解決問題。和以前相比,更加註重過程。實踐證明,不管是重結論輕過程,還是重過程輕結論都是不正確的;只有將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才合乎課改的觀念。在學生經歷了研究性學習這一學習方式,還沒有得出規律性認識時,需要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性必要的演示和講授。兩種學習方式缺一不可,不能走極端。

  六、處理好創設寬鬆氛圍與學生自律的關係

  新課程要求教師給學生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鬆的教學氛圍,但所謂的“寬鬆”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無組織無紀律的。課堂上既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這就需要地理教師在開放性的課堂教學中做到收放有度,成分利用自己的調控能力,將課堂調控藝術與學生自律有機地結合起來,把課堂教學演繹到最佳狀態。教師應深入到學生中去,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對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指導。隨時監控合作學習的程序和質量,幫助學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自律作用,及時提醒學生自覺遵守學習紀律,調整學習狀態,以飽和的學習熱情投入到合作學習中。讓學生多交流、討論有價值的或有意義的話題,達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亂”的效果。

  七、處理好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的關係

  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及學習能力,是初中地理教師備課時設計教學的主要出發點。從這個角度說,所謂的備課,實際上就是備學生,就是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所謂的教學設計,就是為不同的學生設計出符合他們需要的學習計劃、學習方式和學習進度。教學設計應該只是一個教學構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藍圖。即使教師深入調查,也無法完全弄清所有學生的情況。所以,新課程的教案應該是動態性的,靈活多變的。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改變甚至完全拋開事先寫好的教學設計,根據學生的實際問題,憑藉已有的經驗,在構想的基礎上展開教學活動。課後要及時反思和總結,進而修訂和完善教案。

  八、處理好教材與教學的關係

  新課程認為教材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人格構建的文化中介,亦即“教材是範例”、“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教材是師生髮展的平臺”。要求教師應主動參與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設計,由“教教材”轉向“用教材”。用教材促進學生髮展,教會學會學習,發展情感,培養良好習慣,提高學習能力。因此,初中地理教師可以從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著眼,整合教材、教具、圖書、資料、網路、教師自身、學生等各種教學資源,以及教師的創造性和學生的創造性。對地理教材做出富有針對性的設計,進行創造性的實施。從周圍地理環境和教材中優選整合教學策略,優選整合教學資源,從激發學生超越於知識之上的智慧、靈感、激情和創造性發面,來改善和最佳化整個教學流程。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體制發生重大變革的今天,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儘快轉變教學觀念,以適應時代的要求。

  初中地理的教學反思 篇6

  近一學年的初中地理教學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反思,不斷改進教學,這是一個老師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在宜春八中的近一年的教學中,讓我體驗最深的就是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中心滿堂灌的教學模式的迫切性,這種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素質教育的需要。特別是對於初中地理教學來說,‘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課改提出的重要教學理念。以下是我對初一地理教學的體驗和反思:

  一、要結合教的材特點,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

  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並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形成和諧、融洽、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不是看老師講得如何,關鍵看學生能否成為學習的主人,看學生學得如何。初一學生年齡在12、13歲左右,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求知慾、表現欲非常強,在課堂上學生厭煩教師的‘滿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課堂上有表現的機會,教學參與意識非常強烈。老師應該最大限度的在課堂上設計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問題、教學情境,加上新課標下的教材在知識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長的文字敘述,文字表達簡潔明瞭,從教材的結構和內容上看減少了很多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增加了‘活動’、‘閱讀’、‘思考’等的版塊的內容,還提供了大量的直觀性圖片。新課改的教材特點,也為素質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是新課程標準中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可以說,學習地理學科,是為了更好的適應我們的生活環境。上冊地理教學中,有許多“生活地理”的內容。由於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學生看得到、摸得著,學生容易接受,便於理解。例如,在講地球的運動時,可以用這些生活中的問題來匯入“太陽每天從哪邊升起,哪邊落下?”“為什麼我們每天都在經歷著白晝和黑夜”“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什麼美國人總是半夜爬起來看直播”“一年有四季,什麼季節影子上,什麼季節白晝長”等等相關問題;在講天氣與氣候時,讓同學們一起探討獲取明天天氣的途徑有哪些,讓同學們自己做天氣預報播報員,在樂中完成教學目標,這些生活中熟知的現象拿到課堂上,會大大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初一學生年齡較小,缺乏生活經驗和生活技能,因此結合教材資源,如在講《地圖》一節時,提出‘野外迷路如何定向’這樣的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強生活能力。

  三、運用現代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所謂‘教無定法‘

  對於初中地理學科來說,其獨特的學科性質,更使得地理課堂上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我們幾乎可以借鑑所有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特點以及其他更方面的實際情況,結合多種教學方法,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讓地理課堂在多種教學方法的變換中,極大的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學期的教學實踐,我認為直觀教學法在地理課堂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幾乎在每堂課都要用到。如用多媒體動畫演示地球的運動,如各種天氣各種氣候的景觀圖,讓學生在直觀教學中,更快的理解、掌握和記住了地理知識,特別是各種地圖的展示,對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構建各種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學習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一節,“中國在世界的位置圖”“中國疆域圖”“中國行政區劃圖”都是不可或缺的地理教學用具。

  以上我在初中地理教學上的一些思考。教學反思是一個老師必不可少的成長過程,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也會更多的去思考,讓自己不斷在反思中成長成熟。

  初中地理的教學反思 篇7

  氣候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自然條件之一。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尤其對農業生產來說,它是一種取之不盡的自然資源。

  本節主要講述了天氣和氣候兩個不同的概念及其區別,以“當你清晨背起書包走出家門最先感受的是什麼?”為切入點,用身邊的問題引起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聯絡實際的學習習慣,體現課改中學習身邊的地理知識,引導學生歸納出天氣的概念。之後又附有天氣符號、衛星雲圖以及相關圖片,可以幫助學生輕鬆掌握天氣預報的知識,更能培養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小活動”題目的設計也是結合實際,讓學生了解天氣與生活的關係,反映了當前課改的提倡的“學習有用的地理”。

  一、學習身邊的、有用的地理知識。

  天氣和氣候,如果按傳統的授課方式,講起來會有些難度,因為氣候、衛星雲圖等專業術語很抽象,而本節課從身邊的地理現象出發,從同學們的觀察、回憶入手,瞭解天氣和氣候,教案中列舉了既淺顯又貼近學生生活的事例,說明掌握天氣預報的重要性,使同學們在愉快的氛圍中得到知識。

  二、給學生獨立思維的空間。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請同學們自己發現問題,師生一起探究問題。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凸現,課堂上把時間還給學生,把思維還給學生,整個教學過程注重學生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成為課堂的主人,營造出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和個性張揚的空間,充分體現新課改精神。

  不足之處主要有:

  (1)過程與方法的結合有待提高。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角色的分工應細化,特別是組內的弱者應真正在其他同學的帶動下有所提高,課堂不應總是尖子生唱主角,應使教學真正面向學生。

  (2)師生的交流的平等性應加強。在提出問題時,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實際出發,而不是一味把學生的思路往自己設計的路上引,問題的設計不宜太大,應站在學生的認知角度剖析。

  總之,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探索,運用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才能適應當今教育的要求。

  初中地理的教學反思 篇8

  新世紀之初,我國建國以來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正以令世人矚目的迅猛之勢在全國順利推進。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在實施過程中的標誌性體現。強調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本人從事地理教育教學近20年,經歷了幾次的課改,這次的課改,讓我感受很多,下面僅從地理教學方式上進行反思。

  一、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和情感體驗

  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孔子說過: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地理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

  現在的初中生思維活躍,由於認識水平的侷限性及觀念意識,普遍對地理科不重視,在課堂上的情緒不是冷漠呆滯就是惟恐天下不亂。如果教師在教學觀念上不更新,上課時只是做學科體系的傳聲筒,勢必造成學生更加冷漠更加的不興趣。因此,我們教師必須用“心”去施教,熱切地關注學生。建立一種以師生個性全面交往為基礎的新型師生情感關係。

  首先,我們教師的課前準備除了寫教案,更需要走進學生中間,瞭解他們對即將講解內容的興趣、知識儲備和他們所關心的話題,瞭解學生的需要,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並能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

  其次,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一是積極的旁觀者,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二是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援,尊重學生,讚賞學生,啟迪思維,激勵鬥志,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三是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讓學生學習在“熱鬧”中“有序”的進行。以“34個省級行政區”(《地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教學為例,該片段如果採用傳統教學法中的講述法組織教學則效果不佳。從教學方法創新角度出發,教師嘗試以“快樂教學”中的巧用遊戲法,採用多媒體技術製成“中國政區拼圖”,引導學生開展拼圖競賽活動,寓教於樂,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活化了課堂教學。具體操作如下:

  [教師啟發]簡要地介紹拼圖遊戲的操作方法及競賽規則。

  [學生活動]學生出於好奇,躍躍欲試地進入競賽活動狀態中:

  第一輪:可以看課本(《地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七頁“1。7中國政區圖”),並按地理方位的排列(一、位於東北的3個省;二、位於北部邊疆的1個自治區;三、位於黃河中下游的6個省、直轄市;四、位於長江中下游的7個省、直轄市;五、位於南部沿海的7個省、自治區、特別行政區;六、位於西南的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七、位於西北的5個省、自治區。)在電腦上完成拼圖。

  第二輪:不可以看課本(同上),並按地理方位的排列(同上)在電腦上完成拼圖。

  第三輪:正式開始競賽,不可以看課本(同上),並按地理方位的排列(同上)在電腦上完成拼圖。

  [教師點評]對學生所取得的成績及時給予肯定。成績居前六名者,可以獲得獎品(注:“中國政區拼圖”競賽遊戲,在學生完成拼圖時電腦可以自動記時)。

  這樣的教學方式使“死”圖變“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從遊戲中體驗了輕鬆愉快的學習過程,實現了“快樂教學”。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的創新精神得到了體現、創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不難看出,一堂課的質量與教學法創新性呈正相關。

  再次,善於處理偶發事件,一要做到冷靜沉著,不急不燥,善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先把偶發事件的影響控制在最小的範圍和最短的時間內。二要充分認識和挖掘偶發事件所包含積極因素,善於引導,即使進行批評也不能埋沒了閃光點。總之,教師用自己熱切的情感去影響著學生,關注學生,使學生在地理課堂上其樂融融,興高采烈,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對地理學科學習的態度是越來越積極,信心是越來越強。

  二、注重雙方交流溝通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本人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改變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透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師生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流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流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流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僅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三、重視課本地圖的使用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並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用生活中具體有趣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面對這樣的教材,你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潛能?……需要地理教師冷靜、積極地不斷反思,才能適應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

  地圖是地理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可將知識化繁為簡,不僅能幫助學生形成空間觀念,理解鞏固學過的地理知識,獲取新的地理知識,而且有利於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地理新課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圖,如八年級上冊就有120幅左右,而且種類很多,有示意圖、素描圖、景觀圖、統計圖、曲線圖、柱狀圖、餅狀圖等,並且均是彩色圖。面對這些種類繁多的地圖,作為教者,你想過沒有在地理教學中應怎樣充分發揮這些地圖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讀圖、析圖、描圖、繪圖?怎樣將地圖變成學生學習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樣培養學生查閱地圖、獲取地理資訊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這些都是我們地理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師不僅要關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識,關注學生對知識目標的認知和追求,更要關注學生個性的差異,關注學生能力的發展和人生價值的確定,關注學生個性的張揚,注重學生對學習方法的主動探究,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針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作為一名地理教師,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學習、提高自身的業務理論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學生心理動態的發展,是否想探究構建適應新課程的地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等。

  初中地理的教學反思 篇9

  最近在講解利用經線和緯線時,學生學習起來覺得很難,在第一個班講解的時候發現有點不協調。經線和緯線是本章節的重點和難點,理解掌握後對以後的地理學習,還是地理興趣的培養都是個關鍵點。怎麼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呢。正好最近在學習理論的時候看到地理智慧這一名詞,深有體會,我是不是可以從這裡找突破口呢。

  地理智慧,實質上是指一般認知能力和智力在地理學習中應具備和體現出來的能力和智力體系。能力是“指人順利完成某種活動的心理特性”。在學習地理知識時表現為能夠完成讀圖,從圖中瞭解所要表達的地理資訊。智力則是“指人能順利從事多種活動所必需的各種認識能力的有機結合,其中,以抽象思維能力為核心。”它所呈現的是學生能將文字的內容返回到地圖上,會畫圖。

  如何在此課中去培養學生的地理智慧呢。首先是重視和抓好地理概念的教學,為培養和發展智慧打好基礎。例如,我第二班上課的時候,在學生能牢記經線和緯線的定義後,讓學生在地球儀上準確的指認出緯線和經線。就比在第一班上課時好的多,學生反映很積極基本上都能指認。在此基礎上畫出經線和緯線,從立體圖到平面圖,學生更容易接受。豎線表示經線,橫線表示緯線。然後順利的進行經度和緯度的講解。完畢後必須讓學生認識赤道,南北迴歸線,南北極圈,0度和180度經線,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經線等,為下面的講解先作一鋪墊。

  其次是透過各種方法刺激學生對地圖的感知認識。培養學生正確讀地圖的方法和習慣,老師帶領學生一起畫地圖,加強學生對地圖熟悉度。在學習七大洲和四大洋那一節,學生在簡單描繪世界地圖後,將各大洲和大洋的名稱填寫在自己畫的地圖上,然後讓學生相互的指出畫的不足,進行修正,以加強各大洲和大洋相對位置的記憶。我想學生以後看到世界地圖就不會陌生。以後遇到填世界地圖時,會比沒有畫圖前得心應手的多。

  最後是到生活中去找地理事物和現象,以加強學生的記憶。這裡的記憶,不是讓學生生吞活剝、死記硬背,而是指學生對地理事象在理解的基礎上識記和再現。學習地理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生活,體會地理在生活中的用處,知道學習地理知識的一些簡單的原理對培養地理智慧是最關鍵,也是最有影響的。如對地球公轉的現象的理解,學前引導他們感受四季的變化,學完了,得讓學生回過頭去感受一年中白天和黑夜時間的變化和正午時候影子長短的變化。學生自己能親身的感受到一年變化,夏季白天長,在校時間長,冬季相反。明白了緣由,對地理產生興趣,以後能去觀察世界的變化,自己總結原因。如我們在講解氣候特點時,讓學生自己概括自己生活的地區的特點,然後向周邊地區去擴張,由點到線,在到面的去理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對生活感性認識基礎上,透過學習,轉變成理性認識,逐步提高了學生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觀察、記憶、思維能力,慢慢形成和確立正確思想觀點,提升和發展地理智慧,最終學生的能夠全面發展。

  以上是我的一點不成熟的思考,本人感覺還是可以提升學生學習地理興趣和提高成績的。

  初中地理的教學反思 篇10

  七年級上冊引領學生走入地理世界,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同時幫助學生獲得一定的地理知識(地球、地圖、陸地與海洋、天氣和氣候、居民與聚落等)與地理技能(讀圖、表和分析和繪製相關地理圖表),本學期以上冊為鋪墊,進行分割槽地理學習,以實現學生地理知識的昇華和地理技能的提升及對社會、環境的正確態度和價值取向。因此在新的學期,我打算由原來的以教授法為主,逐步轉變為以討論為主。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分析地理,能夠做到活學活用地理。

  《亞洲》是本學期的第一節課,因此這課很重要。從這課開始,就要逐漸教會學生分析地理的方法即從哪些方面入手。《亞洲》分為“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兩部分,而其實在以後學習其它地區或國家時也是從這兩方面入手。因此從《亞洲》開始,就要教會學生學習地區與國家時要從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入手。同時,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說,什麼是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他們可能沒什麼概念。所以本節課我還著重區分了自然環境包括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位置,地形,氣候等,人文環境包括人口,文化,經濟等。那麼在這節課裡,主要是我按照這些方面引導學生邊看圖,邊找出答案,並且反覆強調以後的學習中要按照這些方面分析。《亞洲》這部分一共用了3課時,一課時用來講自然環境,我會給學生們強調學習一個地方先要知道它的位置,那麼一般是從圖上獲得一個地區的位置。讓學生們養成看地圖的習慣。這樣也便於學生更加形象的記憶,而不是死記硬背。學習地形同樣是看圖,主要是看分層設色地形圖,本節課我引導學生們看地形圖的步驟,讓他們逐漸學會自己看地形圖。接下來是氣候,其實氣候是和地理位置有關的。因此我在本課開始就從位置的角度讓同學們思考亞洲的氣候,而不是毫無思路的死記硬背。二課時講人文環境,人文環境其實是和自然環境緊密聯絡的,因此我對照自然環境來講人文環境,從而引導學生在今後的學習中也從這些角度分析某個地區的人文環境的特點。三課時主要是總結以及舉例鞏固,讓“自己學會分析地理資訊”這個概念更加深刻的留在學生頭腦中。這樣的上課方式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取得較好效果。

  本課也存在有一些不足,比如對於初一學生來說,分析能力可能還比較欠缺,我沒能很好的掌握好這個度,在以後的課裡我會逐步改進。採用循序漸進的方法,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還有采用討論的方式上課,課堂紀律還比較難掌控,在今後的課裡都會逐步改進。

  透過上面對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知識的講解學習,希望可以很好的幫助同學們對地理知識的學習,相信同學們會從中學習的更好。

  初中地理的教學反思 篇11

  所謂高效課堂是指在常態的地理課堂教學活動中,透過教師引領和全體學生主動而用心的思維過程,在單位時光內高效率、高質量的完成地理教學任務。我在具體的地理教學中,始終貫徹“先學後教、以學定教、合作學習、學生互教、當堂檢測、規範要求,表揚獎勵”的教學原則,努力構建“自學自測,互學互助,導學導練”的地理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改變傳統以“教師教”為課堂主導的教學觀念為“教會學生學”的教學觀念。因此高效課堂能否成功的核心在於學生是否真正的參與到學習中來。這就給老師提出了更大的挑戰,作為“教師教”教學模式的主體,教師只需要把握自身的教學邏輯,課堂相比較較好把握。但是要轉換成“教會學生學”以學生為主體,那就需要從根本上轉換觀念,要設計一系列教學環節,激發和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課堂教學。這樣對教師的要求無疑是提高了,不僅僅要自身知識技能嫻熟,而且還要掌握課堂調動技巧。經過一學期的摸索和經驗積累,我總結出了以下幾點。

  一、“自學自測”注重匯入、引導目標

  “自學自測”是指學生根據老師佈置的學習目標,採取自學的方式,能夠自學教材,閱讀地圖,查詢資料等等,把握課堂學習知識點。也能夠根據老師預先設計“導學案”,結合教材、插圖或老師帶來的掛圖,找到相應問題的答案。

  1、要求學生結合學習目標或“導學案”,自學教材。

  2、學生自主完成學習目標或“導學案”相關問題。

  這是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起始階段,教師要重視課堂匯入的藝術,利用精彩的語言或多媒體手段(圖片或影片片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臺灣省”時,先指導學生透過配樂朗誦“鄉愁”,並與音樂烘托氣氛,創設一種富有感情的場景,情景交融,讓學生在聲情並茂的朗讀中體驗內情緒感,心靈受到感染薰陶;從而產生情感衝動,迸發出強烈的愛國感情和參與課堂教學的意識。

  就地理教學來說,教師能夠透過投影螢幕或板書黑板,把本節課的重要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出現,然後學生熟讀教材,能夠透過看書、讀圖、查閱資料等方式完成問題。當然,教師要備課充分,設計要有重點、有針對性,才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有條有理。例如:在講臺灣地區,臺灣不僅僅和祖國大陸處於分裂狀態,同時她還是與釣魚島問題、南海問題等近年來的熱點問題聯絡十分緊密的地區,透過投影將將相關的資料或影片片段介紹給學生,引導學生從地理的角度理解此刻國家間衝突的原因並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操;就“海洋與陸地”教師要引導學生如何結合世界地圖,在圖中找出“七大洲”亞洲、歐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南極洲、大洋洲,“四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並要確定它們在地圖上位置,同時在導學案上填圖,這樣在考試中無論填圖還是選取都能迎刃而解。

  “自學”階段,我們一般不要打斷學生的思維,應讓學生多渠道、多手段自主獲取知識,解決問題。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自學狀況,及時發現學生思維中的薄弱環節,為下一步指導學生“互學互助”做準備。

  二、“互學互助”小組合作、交流

  “互學互助”是在學生“自學自測”的基礎上,採取“生生互動”對知識點質疑、釋疑,讓學生就自學過程中的難點或易錯點相互討論、交流。

  1、學生小組合作是關鍵,是課堂的高潮部分,是學生真正獲取知識和學會尋找知識的重要環節。

  2、學生對“互學互助”中出現的問題要加以歸納和小結。

  在這個階段,對疑難問題相互討論,能夠先在小組內部讓自學潛力強,領悟潛力快的學生與同組的其他同學討論,適當的講解,使學生在互相幫忙的良好心理氛圍中完成學習資料,共同達成學習目標;然後,一部分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能夠跨小組來解決,這組學生能夠幫另一組學生,把學生能弄懂得學生自我弄懂。那裡要明確肯定學生的合作成果,並給予表揚鼓勵。最後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或易錯的難以理解的問題,能夠由教師採用提問討論的形式,讓已會的學生來解決。在這一過程中,全班學生人人參與,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體驗成功的喜悅,認為學習是“樂事”而非“苦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產生巨大的學習動力。

  三、“導學導練”教師精講點撥、學生檢測評價

  “導學導練”是在學生“自學”“互學”的基礎上,教師精講釋疑,學生對剛領悟的知識透過練習加深理解,進一步鞏固的作用。

  1、教師要尋找有針對性的問題、難點精講點撥。

  2、教師要督促學生在規定的時光內完成練習,並引導學生反思,對本節課進行評價。

  就“中國地理四大區域”的劃分界線,教師在設計“導練”題目要根據教學實際,有條件能夠利用投影儀把區域圖投影在大螢幕上,透過簡單的動畫箭頭在圖上劃分出每兩個區域的分界線。例如: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用箭頭在圖上劃出秦嶺—淮河一線,這樣更直觀的把知識點表現出來,有利於他們的記憶;其他區域之間的界線都能夠透過投影來解決。不管在前面的“自學”還是“互學”中,改善了教與學的活動方式,使教學資訊傳遞方式更加生動活潑,教學資料更加形象具體,學生的思維活動更加用心活躍,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有力地促進了學生智力的發展和提高。

  這一環節最重要的是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發現學生個性是有待激勵學生的閃光點,及時表揚學生,激勵學生,啟用求知慾,幫忙學生樹立信心、體驗成功、激發興趣,使每一節課都成為下一節課的“加油站”,持之以恆,從而真正讓每一位學生學會自學、學會思考、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總之,我們要突出學生為中心的主體地位,著眼於培養學生學習潛力、方法;必須要樹立“一切為了每位學生髮展”的理念,根據學情,透過小組討論構成疑點,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可直接由教師集中講授;要使學生明白怎樣閱讀、提問、討論等;加強小組合作學習,抓好小組長的培養,明確每位學生在本組中主角的定位。相信學生的自學潛能,大膽讓學生自學,引導他們自學。到那時,我們不僅僅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習慣,而且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初中地理的教學反思 篇12

  不知不覺在潘莊中學的倒數第三週課也已接近尾聲,經過精心備課,認真講課,及時注意學生的反饋,這一週我對我的學生、對我的課堂、對我的教學又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首先自己教的是普班的學生,雖然每個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是最好的,但是我們不能以一條水平線來要求,來衡量所有的學生。在這兩週的講課與聽課後,我不得不承認普班的學生,他們的基礎確實相對差一些,對他們的要求只能是及格萬歲,當然也有學習好的同學,我要做的就是讓高分繼續保持,讓低分的同學爭取及格。

  其次,是自己的'課堂。由於自己是個實習生,而且打扮的也不成熟。所以在學生們面前沒有威嚴,上課時學生們較隨意,上課紀律較差。所以我的課堂,首先要抓的是紀律,其次才是學習。

  最後,也是重中之重,是我的課堂。這周學校組織了特聘名師聽課,我的指導老師張老師、地理組的沈老師、王老師還有另外一個實習生去聽了我的課。課後張老師、王老師給了我很多指導性意見。張老師強調:

  ①我講的速度太快,有點兒趕的意思。

  ②大部分的內容都是自己講出來的,講知識點的時候,要讓同學多記一下;講題的時候,應該多提問下學生,讓他們說選哪個哪兒錯了;把睡覺的人叫醒,讓他們回答問題,如果自己老在那講,學生會感覺沒他什麼事,也就難免睡覺了。

  ③講得多會感覺沒重點,咱們知識點在黑板上羅列就是1、2、3、4幾點,多的不要寫。

  ④有講錯的知識點,千島寒流經過的是斯堪的納維亞島而不是朝鮮半島,以後模稜兩可的儘量不要講,要多聽課,多學習

  ⑤需要講清楚的要講透徹,例如緯度地帶分異是隨緯度變化方向變化的,而不是緯度方向。王老師也給了很多意見:首先她贊同張老師的說法並強調講題的時候沒必要每個題都講,簡單的題一遍過,難的題重點講。普班的學生還是讓他們多記記。

  為期一學期的頂崗實習要結束了,我很捨不得這裡的老師和學生們,雖然有的孩子還很不懂事,雖然他們還是每天嘰嘰喳喳,永遠不知道高考的迫在眉睫,雖然他們還是忍不住上課說話、走思,想一些青春期萌動的事情,但是他們是我可愛的學生,他們是我永遠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