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通用15篇)

《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通用15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1

  本節課的教學,同學們學習興趣濃厚,學習積極主動,課堂上他們動手操作,認真觀察,獨立思考,互相討論,合作交流,終於發現了知識,領悟了知識,品嚐到了成功的喜悅,學生自始至終在自主學習中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個重視上:

  1、重視學習內容的生活性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數學問題,這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和調動學生積極性參與的有效方法。在第一環節中,教師就創設了“飲料罐”情景,你想學什麼?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激發了學生創造的願望。第二環節中,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根據已掌握的數學知識大膽探索,培養了學生分析能力和創新意識。

  2、重視學習主體的創造性

  著名數學家、教育家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絡。學生獨立思考,相互討論,辯論澄清的過程,就是自己發現或創造的過程。本節課中,首先以現實生活問題引入,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從實際出發,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對問題進行獨立探索、嘗試、討論、交流,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圓柱體的側面積就推匯出來了。

  3、重視學習過程的實踐性

  建立“生活課堂”,就要讓學生在自然真實的主體活動中去“實踐”數學、在實踐中探索,在“實踐”中發現。本節課的第二環節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圓柱側面展開的三種情形,在實踐中推出圓柱的側面積的計算,從而得知圓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同時,情感上得到滿足。實踐使我們體會到,建立“生活課堂”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幫助他們架設並構建新的平臺,讓學生髮現數學問題,並激勵學生在實踐中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個性得以發展。

  《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2

  本節課的重點在於透過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推匯出圓柱的側面積公式,難點是靈活運用側面積、表面積的有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時,在突破側面積的計算方法這個難點時,我首先讓學生回憶了圓柱體的側面展開,這個在上一課時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各種展開方式最後透過割補確定沿高剪開就可以得到一個長方形(正方形),學生已經有了非常直觀的印象,而且學生也探究了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體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因此本節課直接讓學生簡單回憶這部分知識,然後透過多媒體幫助學生確定,並板書兩者之間的關係,進而推匯出圓柱體的側面積計算方法。

  練習題的安排充分考慮到今後利用表面積的知識要解決的問題時會遇到的各種情況而設定。第一組題目的對比,最後說說求那部分的面積都在提醒學生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後面對這個表面積應用的三種情況也做了總結;第二組題目除了對錶面積應用之外還考慮到材料類題目尾數取捨需採用進一法。總之題目的選擇重在體現“生活中的數學”這個理念。

  課前對這堂課充滿了憧憬,課上總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面對六年級的學生,平時一貫把他們當成大人看待,激勵方式變得單一,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也在降低,多數學生不願意單獨回答問題,讓課堂形式有些枯燥。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還是喜歡錶揚和鼓勵的,今後要在這方面稍加重視。

  《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3

  1、重學生學習的過程。傳統中的教學是教師直接出示圓柱的表面積計算公式讓學生進行死記硬背,然後套公式計算。這是隻重結果,不重過程的現象。這節課,學生初步瞭解了圓柱的表面是由兩個相同的底面和一個側面構成的,計算圓柱底面積就是計算圓面積。我在學生初步理解圓柱表面積的含義後,重點安排學生進行圓柱側面積計算方法的探索。學生透過剪、卷、滾等一系列活動探索出圓柱的側面是一個長方形,從而推匯出圓柱側面積計算公式。

  2、學生成為有效學習者。有效地複習了圓的面積計算方法,有效地掌握了圓的表面積計算方法,

  《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4

  1、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合理利用教材。

  對於圓柱體側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嚴格遵循主體性原則,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發現,促進知識的遷移,使學生輕鬆地理解掌握圓柱側面面積的計算方法,較好地突破難點。

  2、直觀演示和實際操作相結合。

  透過直觀演示和實際操作,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和探索圓柱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新知,

  3、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讓學生自主學習,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有較大的幫助,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數學知識,並感受學習的快樂與成功感。

  4、講解與練習相結合。

  本節課,改變了傳統的先講後練的教學模式,做到講、練結合,貫穿教學的始終,使練習隨著講解由易到難,層層深入。在練習表面積的實際應用時,又很自然地進行了“進一法”的教學,使講、練,真正做到了有機結合,學生學習的知識是有效的、實用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和運用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

  5、使學生能正確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

  為了讓學生能正確地計算圓柱體的表面積,我要求學生先用分部算式計算,並寫清s側=和s表=,以便學生分清自己每一個算式計算的是哪部分的面積。

  6、發展學生空間觀念,並能利用知識合理靈活地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在這方面的練習題中,學生往往對題意理解不夠,不知道是計算哪些部分的面積,通風管的材料,有不少學生加上兩個底的面積。為了讓學生髮展空間想象能力,我提示學生在解決問題前,一定要弄清題意,並儘量回憶一上實物的結構,自己沒有見過的,應透過日常應用知識來想一想、畫一畫,看看它應是個什麼樣了的,再作解答。學生中出現的共性問題,教師再集中講一講。這樣一來,就大大地提高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這節教學內容是本冊教材中的一個重難點,如何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有待我們教師去探索、去研究適合學生心理接受的更好之法。

  《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5

  “圓柱的表面積”一課,教材先提出“圓柱的表面積指的是什麼”,讓學生在交流中逐步理解圓柱表面積的含義。然後安排了讓學生將圓柱模型展開,看一看展開的面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把它們標出來等探究活動,目的是讓學生經歷實驗研究,建立數學模型的抽象思維過程,發現圓柱的表面積與已經學過的圖形面積之間的聯絡,從而得到圓柱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對於圓柱表面積的知識,學生不是一張“白紙”。有的學生可能已經從數學課本上了解了一些,加之在“圓柱的認識”中也有了一些體驗和感悟,個別學生在課外學習中已經知道一些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但是即使學生知道方法,卻不一定真正理解。所以,教學中教師注重通過出示學習材料、提問、讓學生操作和演示等活動,幫助學生獲得圓柱的表面積與圓面積、長方形面積之間的聯絡。對於圓柱體側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要遵循主體性原則,讓學生動手操作,在觀察、推理中促進知識的遷移,使學生掌握圓柱體側面積的計算原理和方法,即透過“等積變形”將圓柱的側面轉化為長方形。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並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調整教學思路。

  我認為.數學建模活動要有利於學生的數學理解。數學教學活動要促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數學教學活動的設計要有利於學生理解數學。本節課的教學,要讓學生明確圓柱表面積的含義,知道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會用表面積的計算公式進行計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經歷探究圓柱表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遵循由“觀察物體——建立表象——抽象圖形——建立模型(空間觀念)”的認知規律,透過實踐操作、討論、交流等活動,促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課開始,教師從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絡入手,提出兩個綜合性問題,喚醒學生對有關表面積計算的回憶,這是順利開展數學活動、理解圓柱體表面積的重要基礎。接著提出:“圓柱的表面積指的又是什麼?”為後來的操作和豐富直觀表象起到了導向作用,從而為學生經歷建模過程,達成數學理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節課我安排了自己製作、剪開、展開側面、觀察圖形等活動。透過實踐操作,使學生領悟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圓柱底面的周長,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圓柱的高,從而逐步歸納出圓柱的表面積的計算公式。由此可見,藉助實踐操作活動建立豐富的直觀表象,可以為學生的數學理解提供支撐,更重要的是在操作過程中學生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奠定了良好的數學理解基礎。

  我給學生留出了較為充裕的思考與實踐操作的時間,在得出結果後,教師儘可能全面把握學生的情況,及時捕捉課堂資源,提出:“說一說,在計算圓柱的表面積時,應注意些什麼?”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在交流和討論中,形成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促進學生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

  在練習中,我首先出示一組基本練習題,使學生熟練掌握求一般的圓柱體表面積的方法,加深對圓柱體表面積公式內涵的理解和把握。接著進一步聯絡生活實際提出問題讓學生解決,體驗運用知識成功解決問題的愉悅。最後,透過讓學生再次回想計算圓柱體表面積的公式,進而加深對新知識的掌握。

  《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6

  本課用課前預習課上小組內交流彙報的教學方式組織教學,課前佈置了《圓柱的表面積》預習提綱 :

  1、什麼是圓柱的表面積?

  2、沿著圓柱的高剪開圓柱的側面,側面展開圖是什麼形狀?

  3、怎樣求圓柱的側面積?

  4、怎樣求圓柱的底面面積?

  5、怎樣求圓柱的表面積?

  課上學生很快討論出圓柱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由於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接觸了“化曲為直”的數學方法,所以把圓柱體的側面展開成長方形(或正方形)學生已經能想象和深刻理解,並且透過想象和推理能夠明確展開的長方形的長(寬)就是圓柱體底面的周長,展開的長方形的寬(長)就是圓柱體的高,因此,學生對於怎樣求圓柱體的表面積能夠理解和初步掌握。

  但是,透過學生嘗試計算圓柱體表面積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第一:學生對於圓柱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雖然初步掌握但是很不熟練,具體表現在求圓的面積和圓的周長時,特別容易出現混淆,原因就是對求圓的面積和圓的周長的計算辦法掌握欠熟練,特別是求圓的面積時,部分學生總是忘記把半徑進行平方,或者是直接用給出的直徑去平方,這都是對圓的面積計算辦法掌握不熟練的表現;第二: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計算正確率都有待提高,由於在計算過程中出現了圓周率,又有半徑的平方的計算,所以很多學生的計算正確率很低。原因就是學生的口算能力、筆算能力都沒有形成技能,只掌握計算方法但不能熟練準確的計算,這都是學生能夠準確求出圓柱體表面積的障礙。

  針對這種情況,我打算採取這樣的辦法:第一:強化學生對圓的面積和圓的周長、圓柱側面積的計算辦法。第二:在計算時提醒學生仔細認真,出錯時要找出出錯的原因,對證改錯。同時結合課前三分鐘計算的時間,加強學生的計算練習。

  總之,讓學生熟練準確的計算圓柱的表面積和側面積,可以為下一步學習和計算圓柱的體積掃清障礙。

  《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7

  《圓柱的表面積》是義務教育教科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二節的內容。圓柱的表面積包括側面積和兩個底面面積。底面是圓,關於圓面積的計算,上學期已經學過,學生已能熟練、準確計算,而在上節課《圓的認識》中,學生對於圓柱的側面與展開後形成的長方形之間的關係也已了熟於胸。因此,本節課可放手讓學生自學、互學,把重點放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上。

  一、 知識連結,喚醒回憶

  課前,先讓學生進行有關圓的周長和麵積的計算,以及圓柱的特徵,目的在於喚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為新知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 自學互學,提高能力

  21世紀的文盲是不會學習的人。基於這一點,我十分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根據學生在課前所提問題“什麼是圓柱的表面積?”“怎樣計算圓柱的表面積?”為提示進行自學,在全班內交流展示之後,又以“怎樣計算圓柱的側面積?你是怎麼想的?”為提示,讓學生根據手中學具,在組內探究、交流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在這一環節中,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得以提升。

  三、 聯絡生活,鞏固練習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在學習圓柱的表面積、側面積的計算方法之後,讓學生利用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求製作廚師帽所需材料、商標紙的面積、製作筆筒所需材料、給音樂大廳的柱子塗油漆所用油漆的質量等,避免學生出現“數學無用”思想,同時,又是學生將所學知識得以鞏固。

  四、 談收穫,總結昇華

  課的最後,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穫,以及解決問題時需要注意什麼,使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做一全面的總結,同時,培養了學生總結知識的能力。

  當然,本節課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生計算能力還有待提高。為了能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按時結束,我將學生需要計算的數進行了改動,減輕學生計算的壓力,即使如此,還有個別學生計算速度慢,出現錯誤現象。

  《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8

  為了能充體現新課程理念,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學過程中我精心安排了觀察、操作、討論交流、應用等教學活動,同時積極營造愉快、民主、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反思整堂課程教學主要圍繞以下幾點展開:

  一、打破傳統教學,靈活合理地重組教材

  “圓柱的表面積”這部分數學內容包括: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表面積在實際計算中的應用。教材安排了一道生活例題,分步教學。備課時,我打破了傳統的教學程式,將這些內容重新組合,合理把握教材,力爭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首先將側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作為教學難點來突破:後將表面積的計算作為了重點來教學;將表面積的實際應用作為重點來練習。三者有機結合、相互聯絡、多而不亂。教學設計和安排既源於教材,又不同與教材。例題並沒有專門的教學,但其指導思想和目的要求分別在教學過程中得以體現。整個一節課,增加容量但又學得輕鬆,極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充分發揮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作用的統一。

  本節課在教學上採用了引導—合作—引導的方法,透過教師的“導”,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

  1、直觀演示與實際操作結合

  新課開始,教師透過圓柱教具直觀演示,引導學生複習圓柱體的特徵,進而理解圓柱體表面積的意義。在教學側面積的計算時,精心設疑:圓柱的側面是個曲面,怎樣計算它的面積呢?想一想,能否將這個曲面轉化為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從中思考和發現它的側面積該怎樣計算呢?在我的啟發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圓柱形紙筒進行實際操作,最終發現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有多種形式,而不是單純的照本宣科,沿高線展開;另外實踐中使所有圖形進而轉化為長方形。實現教材的迴歸,最後探究出側面積的計算方法。

  2、教師講解與學生練習相結合

  教學過程中,我改變了傳統的先講後練的教學模式,做到講練結合慣穿始終。而且使練習隨著講解由易到難,層層深入,一環緊扣一環。具體做法是:在學生理解圓柱的側面積的公式後,安排學生強化訓練:緊接著又複習圓面積公式,訓練計算圓柱的底面積,利用計算所得的資料,合理自然地計算出圓柱的表面積。在練習表面積的實際應用時,又很自然地進行了實際生活問題的引導教學。使學生學得輕鬆,練得有趣。

  三、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1、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創新意識。

  在教學圓柱側面積計算方法時,我沒有拘泥於教材上把側面積轉化為長方形這一思路,而是放手學生合作探究,鼓勵學生猜想和實驗,最終學生透過動手、觀察和思考,探討出了側面積計算方法。在組織學生合作學習中,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2、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本節課我大膽給予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動手測量、動手實踐,使學生處於學習主體的地位,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不僅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而且培養了實踐能力。

  四、較好地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本節課合理地利用了多媒體教學技術。在講練過程中,動態課件演示,並閃爍所求底面和側面。將直接的告訴條件和問題變成動態的先後展示,不僅做到思路清、方向明,而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多媒體將生活中的罐頭盒、筆桶、圓柱立柱等實物“搬”到課堂,加深了學生對錶面積實際計算意義的直觀認識和理解,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

  五、課後拓展、知識設計聯絡實際。

  安排有:只有側面的圓柱形;只有一個底面的圓柱形;兩個底面都有的圓柱形。設計題目的計量單位有所不同。課後習題層次加深,始終以培養學生審題習慣及應用能力的提高為主線。

  當然,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

  一、我整節課的板書安排不夠合理,書寫有些潦草!

  二、實踐操作時間安排有些急。在動手探索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時,大部分學生操作慢,展示推導的過程有些短促,導致個別學困生只能聽聽而已。

  三、學生對圓周長和麵積的計算不夠熟練,所以,在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時顯得費時費力;小組合作的初衷也是好的,但在實際教學中卻沒有達到預期的要求。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應該多吸取教訓,彌補自己的不足,用更好的教學方法進行數學知識的教學。

  《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9

  一節課講得再好,關鍵是學生學到了什麼。

  今天我在講圓柱的表面積時,先是讓學生想像圓柱是由哪些部分構成的,透過對圓柱結構的瞭解,讓學生明白在計算圓柱表面積時,我們一定要看清題目所提供的資訊,如果是一個實物圖,這個還好些,我們只要根據題目所提供的實物圖進行解答。如果題目所提供的資訊是一個生活中的實物,我們在解決時就要結合實物實際情況進行解析。如油桶的製作它就是要算圓柱的側面積與兩個底的面積。再如水桶的製作,就不再是在側面積的基礎上加上兩個底面積,而是隻要加上一個底面積即可。如給一個大廳裡的圓柱子刷塗料,這是要算的面積則是這個圓柱的側面積。所以在講解時,我放手讓學生從生活中找不同的圓柱體,從而讓學生了解生活,瞭解數學。本節課還有一個重點,那就是讓學生明白圓柱體展開後,它的側面是一個長方形或一個正方形,一般而言,展開的長方形的長是與圓柱底面的周長是相等的,否則這個水桶就會漏水。這個知識點是本節課的重點,同時也是學生以後作業中常出錯的“閃光點”。所以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我有意讓學生透過圓柱體進行實際操作,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明白,圓柱底面周長就是展開後長方形的長。

  雖然今天學生作業只是套用公式,學生沒有什麼失誤,但在拓展題,還是暴露出靈性不足。希望在以後練習中還需進一步強化,從而達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10

  一、在複習引入環節,我首先透過複習圓的周長和麵積的計算,為下面的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打下基礎;複習圓柱的特徵為後面側面積和表面積的公式推導做好鋪墊。

  二、在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環節中,我首先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自己觀察、發現,形成圓柱表面積的表象。認識到圓柱的表面積等於圓柱的側面積和兩個底面面積的和。然後,在突破側面積的計算方法這個難點時,讓學生自己展開圓柱體模型,觀察到側面展開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就是圓柱的高,從而根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自然推匯出了圓柱側面積的計算公式,在這一環節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在練習題的設計中,遵循了從易到難的原則,在形式、難度、靈活性上都有體現。判斷題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動手測量並計算圓柱體實物表面積的題目,鍛鍊了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

  四、在教學方法上,充分利用了學生現有的學具和準備的圓柱體實物,讓學生自己去動手、觀察,推匯出了圓柱的表面積和側面積的計算公式。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

  1、實踐操作展示得不夠。在動手探索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時,大部分學生聯絡上節課的經驗說出看法,而沒有實際操作,我也沒有讓他們展示推導的過程,加深印象,只是讓他們說一說,導致一部分學困生只能聽聽而已;

  2、學生對圓周長和麵積的計算不夠熟練,所以,在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時顯得費時費力;

  3、部分學生對生活問題中的圓柱表面積(不是三個面的)理解上有欠缺。

  《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11

  圓柱圓錐是小學階段幾何教學最後一部分內容,圓柱表面積計算公式的探究非常適合學生自主探究。結合我校開展的“提綱導學、自主探究”活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做了積極的嘗試,效果非常不錯。

  首先,在新授課之前,我在去年設計的道學提綱基礎上稍作修改,形成了自己的導學提綱:

  1、找一個圓柱形的物體,測量出它的底面直徑和高(儘可能取整數,最多保留一位小數)

  2、你能動手用彩色紙給這個圓柱形的物品穿上漂亮的“外衣”嗎?動手試一試

  “穿衣”之前先思考:圓柱形物品有哪幾個面?這些面都是什麼形狀?

  3、把圓柱體的漂亮外衣脫下來,展開鋪在桌面上觀察:圓柱的外衣包含哪幾部分?都是什麼形狀的?

  4、你能算出用了多少彩色紙嗎?注意觀察:計算每部分的面積所需要的資料,就是圓柱的什麼?

  5、將你的計算過程試著寫在反面。

  把這個提綱發給學生,作為晚上的作業。因為學生有了圓的周長、圓的面積提綱導學探究經歷和體驗,對這次的探究比較有興趣,加之家長的大力支援,全班同學都很認真很用心的進行了探究實踐,不及給圓柱體穿的外衣漂亮、精緻,而且認真按提綱的要求進行了觀察、思考。

  課堂上,學生饒有興趣的互相展示了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了自己的實踐過程和操作中的樂事。在此基礎上,孩子們爭先恐後的舉手發言,向全班同學展示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發現。他們透過動手實踐發現:給圓柱穿上外衣需要一塊長方形的彩紙和兩個同樣大小的圓形,長方形那個彩紙的長等於圓柱地面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而兩個圓形就是圓柱的底面。孩子們互相交流,互相補充,很自然很直觀地得到了圓柱的表面積計算公式,老師在這其中只起到了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課堂氣氛活躍,孩子們學的輕鬆愉快而且紮實。

  不足的是,課後練習時,學生計算時由於數字不好算,常有為難思想,計算失誤較多。還有的學生,列式時容易丟三落四。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以後會注意以下問題:

  一、提綱導學法是很不錯的方法,以後會根據課題繼續嘗試。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種作業學生比較喜歡,並且各種能力都會得到鍛鍊和提高;讓學生能夠按提綱步驟探究,避免了上課探究時小組活動中部分孩子的“觀眾、聽眾”角色,每個人都要自己親手去做,提高了學生參與意識;家長參與了孩子的活動過程,關注了孩子的發展過程,有助於瞭解孩子的情況;

  二、探究不能只重過程忽視結果

  在學生探究得到結果後,更要重視知識的靈活運用,要注意不能讓學生重過程輕結果,更要重視培養和發展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時,比較複雜的問題,不要列綜合算式,以免把本來會做的題弄錯,提高正確率。

  本節課的教學採用操作和演示,講解和嘗試練習相結合的方法,使新課教學與練習鞏固有機地融為一體,使學生做到動手與動腦相結合,使課堂做到講與練相結合。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本節教學內容,我認真地分析了教材的教學三維目標要求與學生的實際數學水平之後,並結合學生現有的數學基礎,在教學時,著重注意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12

  《新課標》指出:在課堂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讓優秀學生不斷出現,並且加快發展。讓後進生也能跟上,並且在原有的基礎上有較大的提高,達到個人發展的較高水平。在這個學期,我也一直注重這方面的引導,所以在探索圓柱側面積的計算公式時,有許多同學不知道該如何推導公式,針對這種情況,我尊重學生的差異,採取分層要求:a、不知道怎麼求圓柱側面積的同學,馬上開動腦筋想想:能否將這個曲面轉化成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如果行,怎麼轉化。b、知道怎麼求圓柱側面積的同學呢?我又有另外的要求:你們看能不能再結合實驗操作清晰地表述圓柱側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過程。

  在這樣分層要求的情況下,每個學生的研究目標都很明確。每個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後,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現,這樣就促使小組交流活動有效進行。

  《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13

  教學《圓柱的表面積》重點在於透過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推匯出圓柱的側面積計算公式,難點是靈活運用側面積、表面積的有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從始至終貫穿著“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思維訓練為主線”的原則,篩選了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和靈活應用為關鍵要素,搭建了多向度、多角度的學生合作平臺,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以遊戲闖關的形式愉悅地完成本課教學。課下回顧整節課的教學同時又和同年組的老師進行了交流,反思如下:

  一、激情導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

  複習開始前,我問“同學們,老師今天把你們剛認識的新朋友帶來了,你們猜,他是誰?”就在學生們的猜測下,我拿出了課前藏好的圓柱。我繼續發問“你們認識它嗎,是怎樣認識的?你們還想知道它的什麼?”由此展開圓柱的表面展開圖。複習引入——提出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匯出圓柱的表面積的意義。

  二、探究新知,搭建平臺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本課教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學圓柱表面積的概念和側面積的計算。探究新知時,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發現,透過小組的討論、交流,呈現出不同圓柱的側面展開圖體現多向度、多角度的合作平臺,從而進一步明確圓柱側面沿高開啟是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圓柱的底面周長,寬相當於圓柱的高。由此匯出圓柱的側面積的計算方法。在學生學會計算圓柱的側面積以後,設疑:你會計算這圓柱的表面積嗎?(第二部分開始)學生在充分練習鋪墊的基礎上,合理自然地就計算出了圓柱的表面積。在練習表面積的實際應用時,又很自然地進行了“進一法”的教學。最後一部分是練習階段,以生活中的圓柱物體為例求出所需要的材料,要求學生說出要計算哪幾個面,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應用於生活”的思想。

  三、把握重、難點,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和教學資源。

  “圓柱表面積”這節課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以及用“進一法”取近似值。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題,但在教學中,我將側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作為教學難點來突破,將表面積的計算作為重點來教學,將用“進一法”取似值作為一個知識點。在突破側面積的計算方法這個難點時,精心設疑:圓柱的側面是個曲面,怎樣計算它的面積呢?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圓柱形紙筒進行實際操作,最後探究出側面積的計算方法。在學生學會計算圓柱的底面積和側面積以後,設疑:你會計算這圓柱的表面積嗎?學生在充分練習鋪墊的基礎上,合理自然地就計算出了圓柱的表面積。在練習表面積的實際應用時又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四、教學方法:

  直觀演示和實踐操作相結合,呈現梯度形態。 在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環節中,我首先讓學生摸一摸,自己觀察、發現,形成圓柱表面積的表象。認識到圓柱的表面積等於圓柱的側面積和兩個底面面積之和。教學側面積的計算方法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透過觀察、操作推匯出側面積的計算方法。調集多種要素讓學生親身實踐了,記憶一定就會更加深刻。這樣充分利用了學生現有的學具和準備的圓柱體實物,讓學生自己去動手、觀察,推匯出了圓柱的表面積和側面積的計算公式,並運用幻燈片輔助教學,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及掌握。

  當然,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

  首先,實踐操作展示得不夠。在動手探索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時,小部分同學的學具較小,展示時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其次,學生的計算能力有待加強,在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時顯得費時費力。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應該多吸取經驗,彌補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14

  “圓柱的表面積”歷來是學生學習的難點。觀察發現,難點一: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探索側面積的計算過程,有一個“化曲為直”的過程。這是理解的難點;難點二:在計算圓柱的表面積時涉及到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以及圓的周長與面積等概念,學生容易混淆;難點三:計算難度大,無論是圓的周長和麵積計算中都涉及圓周率(∏);難點四:類似製作煙囪、水桶之類,很多學生由於缺少生活經驗,不能靈活運用知識去解決問題。如何有效組織教學,談談自己的粗淺的看法。

  一 抓住特徵,建立表象。在六年級上學期,已經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學生對錶面積的概念並不陌生。教學圓柱的表面積時,重點是透過製作圓柱模型、觀察圓柱展開圖,讓學生理解圓柱的表面積是由一個曲面和兩個完全相同的圓圍成的。透過操作,真正建立圓柱側面的表象。

  二 突破難點,緊抓聯絡。探索並理解側面積的計算方法是這部分教學的難點。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例2結合具體情境,展示了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沿著高將側面展開後是一個長方形。“化曲為直”過程中,教學重點要抓二者之間的聯絡,即展開後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寬是圓柱的高。透過“展”、“圍”的反覆操作,讓學生切實建立這兩者之間的聯絡,有利於突破難點。

  三 抓住本質,理清思路。圓柱的表面積包括一個側面和兩個底面。計算圓柱的側面積時要用圓柱的底面周長乘高,而圓柱的底面積則需用到圓的面積公式。在同一題裡,周長公式與面積公式混淆也是計算圓柱表面積出錯的原因之一。怎樣能更好的理清思路,靈活的進行計算呢?我認為,儘量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以不變應萬變。即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一個長方形,計算側面積的直接條件是底面周長和高;圓柱的底面是圓形,計算圓的面積的直接條件是半徑。當然,涉及到解決具體的問題,我們就要聯絡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本單元的學習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概念,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的有序性,有利於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好習慣,提高學生靈活應用能力。

  《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15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且,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培養他們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一開始,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圓柱的特徵,而是讓他們自己觀察、觸控,感受什麼是圓柱的表面積。接著我和同學們一起動手實踐,操作,將自制的圓柱體模型展開,讓學生明白圓柱體的表面積就是兩個圓和一個長方形。透過觀察,學生明白長方形的面積就是圓柱的側面的面積。接著小組合作探討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在這裡讓我驚訝的是,有一個孩子一邊演示一邊總結,長方形的長和寬都可以做圓柱體的底面周長。這是我沒有想到的,最後孩子們透過小組合作推匯出圓柱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思路清晰,算理透徹,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可以說,在這節課的學習過程中,我不是讓學生被動地接受教材,也不是自己推匯出現成的結論讓孩子們去識記,去背誦,而是透過操作實踐等活動,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再創造”過程。由於學生經歷了不斷的“再創造”的過程,積極主動的從事數學思考、建構數學知識,所以整堂課的學習氣氛和教學效果取得了雙豐收,這樣,孩子們怎能對數學不動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