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5篇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伯牙絕弦》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

  高山流水,知音難覓。伯牙和鍾子期,一個善鼓,一個善聽,而且善聽者深得奧妙,能從琴聲中知其表達的志趣與內涵,由解琴、解音而推衍為解人、解心,這就十分難得了。怎樣引領學生在這篇千古絕唱中去徜徉,去讀知音,品知音,悟知音,從而領悟到“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難覓”呢?

  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知音

  語文課首先要有語文味,古文更是如此。《伯牙絕弦》充滿著濃濃的語文味,教學時我紮紮實實地進行朗讀指導。不論是從詞語生髮還是句段入手感受知音難覓,也不論是自由讀、指名讀、接讀、範讀還是背誦,“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每一次朗讀都步步落實,毫不含糊。

  學生在朗讀中理解語言、品嚐語言、運用語言,在紮實的語文實踐中習得語感,積澱語感,領悟語言規律。

  二、“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品知音

  語文離不開字詞句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文章。葉聖陶在《語文教學十二韻》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粱與津。”整堂課,我引領著學生如同暢飲著一杯醇香的酒,品味著一杯清香的茶,在字裡行間,去品讀,去感悟。

  讓學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現了幾次,每次的意思有什麼不同。在現代文中,這個字的意思又是什麼。這一品,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對伯牙琴聲的喜愛,以及他們之間的情誼。

  讓學生用文中語言的規律來讚美伯牙的琴聲,學生自然而然運用課前積累的語言來說話,看似不經意的課前伏筆卻在這裡熠熠發光,令人折服。透過這樣的師生對話,學生入情入境,領會了“知音”心有靈犀的難能可貴。

  讓學生想象:伯牙在斷絕弦的時候,還斷了什麼?透過想象說話,再一次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種刻骨銘心的痛。

  讓寫一寫安慰伯牙的話,這一品味,讓學生的情感得到了昇華: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難覓”,珍惜擁有,珍惜友情。

  三、高山流水總見情-悟知音

  人文關懷是語文的終極目標。在這節課上,我把自己的情感也深深地融入到文字中,與學生隨著作者的情緒時起時伏,或歌或泣、或思或訴,努力實現師生“共鳴”。使得學生的個性和認識,得到最大化的讚揚和釋放,人文情懷得到滋潤和滋養,人生境界得以提升,這是一種“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無為”境界。

  最後,我播放了樂曲《高山流水》,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孩子們的心靈,令人感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伯牙絕弦謝知音令人感傷,令人欽佩,這堂課上,努力營造的強烈的文化氛圍,引導學生多向感受,讓學生把心放進課文裡,設身處地去讀,去想。

  讓學生的靈魂沉浮於字裡行間,讓心靈浸染書香,同文本真切地暢談,與老師真情互動,孩子們不僅理解了“知音難覓”,還收穫了對生命的感悟。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2

  《伯牙絕弦》一課是我今年剛剛接觸到的一篇新的文言文。全文僅有77 個字,而這77 個字裡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可見這77 個字的背後有著多麼深厚的人文內涵呀!透過這一節 課的設計和教學我有很多收穫,審視自己的這堂課,還有些許不足,總結自我才能提高,反思自我才能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每次面對新的文字,我首先考慮的不是設計,而是反反覆覆地對文字進行透視: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敘述了發生在春秋時代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俞伯牙善於鼓琴,鍾子期善於悟琴,伯牙以子期為知音。後來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於這個傳說,人們把非常瞭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樂曲高妙或知心朋友。本文是文言文,學生第二次學習文言文,雖然有了一點淺顯的認識,但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藉助註釋和字典等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理解文意,同時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感受朋友間互相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一、創設情景、人文共鳴。

  經過反覆斟酌,我緊緊抓住“知音”這個情感線索,在多個環節進行了精心的設計。

  1、從圖引入,讓學生看圖介紹俞伯牙和鍾子期,瞭解他們身份地位的不同,向學生滲透真正的知音是沒有身份地位之分的。

  2 、於永正老師說:“書不讀熟不開講。”在這節課的 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首先將文言文讀通,再透過範讀引導學生將文言文讀出節奏和韻律,個別讀、男女生讀、全班讀,直至學生讀到爛熟於心我才開講。緊緊的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透過對朗讀的指導達到情感的昇華:文章的前半部分,用遷移法,透過對“善哉”的理解和指導引導學生要讀出泰山雄偉磅礴的氣勢和江河的一瀉千里,指導學生讀出知音間的默契;文章的後半部分,引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3 、結合自己能熟練運用資訊科技的特點設計製作了了恰到好處的課件,這些課件在理解主要內容上恰到好處地點撥學生、啟發學生。在創設情景上又起到了烘托氣氛的作用,在想像時播放的優美畫面,給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彷彿使學生置身於大自然中。教學中播放《高山流水》音樂,那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不但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而且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可以說課件的運用使學生的情感得以昇華為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二、拓展探究,引導昇華。

  教學中,不忘結合課文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字中豐富的資訊,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結尾時吟誦俞伯牙在鍾子期墓前留下的詩文,激發學生課後進一步拓展閱讀的積極性。

  但是認真總結這堂課的教學,還有著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我進一步努力提高:

  1 、 由於我指導的不到位,學生對文中人物的情感把握不夠,對知音相聚時的激動,分別時的感傷沒有深刻理解,因此也就造成了課堂上學生情緒調動不起來的情況。

  2 、課前指導學生預習不夠,因此學生課堂上對文章的大概意思不夠了解,有的甚至連下面註釋中有的內容都找不到。

  認真備課上好每一堂語文課,是我教學的追求,我會繼續努力 。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3

  “朋友”的意思學生不難理解,但“知音”的意思學生體會的就不夠深刻了。這部分片斷透過學生想、說以及仿寫,瞭解知音文化,在受到思想薰陶的同時,熟悉文言文的語言特點,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受“輕釦詩歌的大門”一單元的影響,學生積累了大量的語言,因此在仿寫上顯得比較容易。但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比較拘謹,明顯不如沒有錄相的課堂活躍,感覺有許多學生沒有走進文字,進入情境。我分析了三方面原因:教師方面,語言不夠充滿激情,學生的學習慾望沒能充分挖掘出來;學生方面,主要是以前沒有接觸過這種上課形式,在鏡頭面前放不開;教學環境方面,多媒體資源沒有利用,整個情境創設得不夠真實,一節課下來,感覺師生的狀態都有待改善。

  我心目中,像《伯牙絕弦》這樣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充滿了詩情畫意的課堂,是學生能用自己的語文素養學到更多的語文的課堂,學生們能在文字的感染下,心潮澎湃地聽、說、讀、寫。本節課的教學,離我期待的語文課堂還相去甚遠,在今後的教學中再不斷地實踐探索吧。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4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學生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學這篇文章,我把重點放在文言文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

  本文雖是文言,但相對淺顯,在教學中可藉助註釋進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本課難點在於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後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閱讀這個文字,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透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時,我以“說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為什麼在事業最頂峰的時候不再彈琴了呢?老師相信繼續學習課文大家就會對“絕弦”這個詞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一個問題激疑,設定懸念,之後在理解完課文後再向學生問:“在這裡,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

  教學中,我也注重了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在教學中,我還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字中豐富的資訊,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俗話說,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我不敢說這節課我有什麼閃光點,讓我感到很遺憾的就是由於時間的關係,有些內容會給人一種走馬觀花的感覺。有些語句處理得有點淺顯。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5

  《伯牙絕弦》六年級上冊第八組教材的第一篇。本組教材是以感受“藝術的魅力”為專題來組合課文的。《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

  一是讓學生藉助註釋初步瞭解文言文的大意;

  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這篇課文雖然是文言文,但相對淺顯在教學中學生可以根據註釋進行理解,因此我我把重點放在了理解“知音”上。理解伯牙摔琴之舉及其次舉背後隱喻的含義——子期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故破琴絕弦。

  在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回憶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然後從課文題目入手,理解課題含義,拋下懸念是什麼原因讓一代彈琴高手痛下這樣的決心呢?

  其次,在讀誦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兩個問題,一是你讀懂了什麼?二是你從哪裡看出伯牙和子期互為知音的一句話。讓學生找“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透過反覆誦讀,理解意思,引導學生理解知音,一個善聽一個善彈,這就是知音。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在遇到鍾子期前伯牙他會缺少讚美嗎?為什麼偏偏視鍾子期為知音呢?

  三是引導學生品味知音之情,這是難點。在設計這一教學環節中,在備課時我花費的時間最多,也是最用心的一個環節,怎樣讓學生理解伯牙與子期互為知音,情投意合,我設計了幾個情景教學:

  (一)是伯牙聽不到子期的讚美和聽到了子期的讚美心情分別是怎樣的?讓學生品味出伯牙遇到知音後狂喜的心情;

  (二)是如果你是子期聽到伯牙彈琴你是怎樣讚美的?讓學生體會子期和伯牙心靈相通,是一對情感共鳴的知己。

  (三)是師生扮演伯牙和子期的一段對話遊戲伯牙(師扮演讀),子期(學生扮演讀)老師與學生對話,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反覆誦讀,在讀中品味這種知音歡聚的融合與快樂。伯牙琴技高超,樂曲悠揚動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流水,你如何讚美?指導學生練習讀鍾子期讚歎的句子。在讀中感悟互為知音的喜悅,較好的昇華了“凡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這一中心。

  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麼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高山流水,那還會有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訓練學生以排比的句式仿造課文說句子,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著文字中豐富的資訊。在不露痕跡中讓學生明白知音就是世界上最懂你、知你的那個人。

  在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有感情朗讀,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伯牙那份知音難求的`情懷,我還蒐集到了子期死後,伯牙寫給子期的一首輓歌,在一曲《高山流水》樂曲中,師朗讀這首短歌,再次昇華本課的重難點,在教學尾聲時,透過欣賞《高山流水》樂曲,讓典雅流暢的琴聲浸潤學生的心靈。由此我想到只有教師切切實實地做到走進文字,理解文字,才能帶領學生在文字中自由的穿越,自由的飛揚。

  總之,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感到很遺憾的是由於時間的關係,有些內容有些詞語和句子的處理有點淺顯,有的甚至一帶而過,今後我會在自己的課堂中好好反思,努力把遺憾降到最低。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6

  《伯牙絕弦》是小學六年級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裡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透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

  本文是文言文,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先把課文的字詞理解了,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再進行對“知音”的解讀。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後花了一定時間對課文進行熟讀,瞭解故事的大概,在這基礎上,引出問題,從而探索課文。

  古文教學,本人覺得朗讀是一大特點,因此,教學中,注重了朗讀。理解課文我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是對難讀的三句話:“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謂/世/再無知音”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為了學生在朗讀古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古文的韻味來。在理解課文時我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也注重了指導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幸福;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在教學尾聲之時透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試著背誦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麼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聲裡還會有哪些場景?能照樣子說上幾個動人的場景嗎?”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鍾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著文字中豐富的資訊,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課下來,首先一點,覺得在對古文的朗讀指導中,還欠缺教學方法,學生可能是把古文給讀正確了,讀順了,但古文的韻味還沒讀到位,應該在教學中慢慢滲透;其二,在理解課文時,對課堂中生成的關注度還不到位,有時,忙於趕時間,就匆匆過場,這可能跟自身的素養有很大的關係。總之,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後,要在自己的課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同時也希望同行們能多提寶貴意見。

  審視自己的這堂課,有著點滴收穫,也有些許不足,總結自我以待提高,反思自我向更高的目標邁進。每次面對新的文字,我首先考慮的不是設計,而是反反覆覆地對文字進行透視: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敘述了發生在春秋時代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俞伯牙善於鼓琴,鍾子期善於悟琴,伯牙以子期為知音。後來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於這個傳說,人們把非常瞭解自己特長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樂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文言文,學生初次見識文言文,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藉助註釋和字典等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理解文意,同時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後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

  閱讀這個文字,“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是一場人生的悲劇,是一個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嘆息,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透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

  對於文言文的朗讀問題,我考慮到學生只是透過教師範讀的聆聽是無法準確感受文言文朗讀的音韻與節奏,為此透過課件把朗讀節奏的劃分展示出來。同時課件的主體內容力求恰到好處地點撥學生、啟發學生,不求花哨而求簡潔明瞭,在課件中我把每個關鍵環節的語句、字詞透過動畫出示和顏色的變換達到提高學生認知的情緒。在教學尾聲之時透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可以說課件的運用為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這篇課文字來的教學思路我從閆學老師的課堂實錄上有所借鑑,但是畢竟東西不是自己的,用著也不順手,總是不能把那話說利索。但我有個習慣,備課的時候多寫幾次教案,哪怕是重新抄一份也好,因為每次都能有新的靈感加進來,幾易其稿,索性徹底改為自己的東西了,這樣才舒服。經過於老師的反覆斟酌,在多個環節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使得在教學中顯得整堂課環環相扣,緊扣中心而又層次分明。充分的準備使自己能對課上的每個環節爛熟於胸,所以便於在課上隨機地改變取捨的方向,保證了課堂質量的完整和流暢。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時,我以“說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為什麼在事業最頂峰的時候不再彈琴了呢?老師相信繼續學習課文大家就會對“絕弦”這個詞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一個問題激疑,設定懸念,之後在理解完課文後再向學生提問:“在這裡,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

  教學中,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我也注重了朗讀的結合體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教學中,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字中豐富的資訊,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教學中,追求本色語文,紮實、有效地體現語文課所承載的內涵。不走過場,不耍花架子,滲透對文字閱讀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導,不僅僅說清楚,也要能準確地翻譯過來。為此,在課前我為每桌都準備了字典等工具書,真正讓學生在自學文章的句子時能沉下心來,進入文字閱讀,體現語文學習的效果。

  與學生配合交流愈發成熟自然,是我在這堂課中的一個收穫。我能真正走進學生當中,課前與學生親切、隨意地交流,和學生共同進行古詩背誦競賽,完全打消了學生因為臨時抽班級而產生的陌生感,使得課上學生也能積極參與到“新”語文老師給他們上的課中。學生們的素質也是很高的,課堂上他們都能積極參與到誦讀、體驗、對話、聯想中,恰倒好處地配合著我,也給了我極大的信心。

  但是認真總結這堂課的教學,還有著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我進一步努力提高:

  學生初識文言文,朗讀不是很到位,我的範讀起到了引領的作用,但是在範讀之後,沒有引導學生把朗讀的節奏在書上劃出來,在學生朗讀的時候,個別不到位的斷句也沒有及時指出。種種原因,使得在後面的學習中仍出現了有朗讀不準確的現象,如果做到了以上這些,就能很好地避免學生斷句讀錯的現象了。

  課堂調控的能力有待於加強。當學生髮言不是很充分的時候,我的過渡語言沒有很好地激發起學生回答的慾望,隨機應變能力不夠,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熱情,使得課堂上學生髮言略顯集中,關注了一部分學生,但也忽視了一些學生的學習效果。

  教學語言的精練需要進一步提高。個別的時候,我的語言還有些碎,沒有達到最凝練的效果,影響了課的精彩。

  因為是新的授課形式,無法提前佈置學生準備,所以學生對伯牙子期的相關閱讀連結無法透過自主預習做到,我在教學設計中曾加進了延伸閱讀一方面內容,由我給學生講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並決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時給學生深情朗讀博牙所做短歌,讓學生更進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絕弦”。但可惜因為時間的關係,在授課結束之際,我不得不忍痛割捨。沒有讓學生由文字瞭解更多的知識,這也是我本節課的一個遺憾。

  課堂上我比以往表現放鬆了許多、灑脫了許多,懷念李玉學老師,是他的多次指點讓我懂得了男老師上課就要有一份瀟灑勁、一份精神氣。課堂上我比以往講話自如了許多、清楚了許多,感謝以前曾經為我指導課的盛華、崔繼明等老師,是她們讓我記住了備課不要放過每個細節,包括一句評價學生的語言也要做到心中有數;課堂上我比以往自信了許多,感謝於曉冬老師,是她的精彩設計、耐心指導、持久鼓勵,讓我在教學中有了更好的表現。

  “好上課——上好課——課上好”,是我教學的追求,我會繼續努力。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7

  《伯牙絕弦》是小學六年級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裡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透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

  本文是文言文,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獨特魅力上。課中,我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先把課文的字詞理解了,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再進行對“知音”的解讀。

  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從觀察美景入手,說一說你看到的和你想到的,由帶疊詞的短語到詩句,慢慢引導學生進入文言文的學習,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接著,引導學生讀文言文,讀出節奏,讀出文言文的韻味。讓學生感受到文言文獨特的魅力。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後花了一定時間對課文進行熟讀,瞭解故事的大概,在這基礎上,引出問題,從而探索課文。

  古文教學,本人覺得讓學生學得開心,學得有情有趣是一大特點,因此,教學中,注重了朗讀。理解課文前我首先指導學生把詞語讀正確、流利,然後引入文言文的朗讀指導,讀出節奏,讀出韻味,我特別選擇了相對難讀的兩句話入手:“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為了學生在朗讀古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古文的韻味來,也在不知不覺中突破了本文理解上的難點。在自由通讀課文後,我特意選擇班中的後進生來朗讀,一方面可藉機輔導,教學不是表演,本來就應該教那些最需要你幫助的人,公開課也一樣。作為教師不應該害怕教學的失敗。讀出節奏和韻味後,我又要求學生讀懂文言文的內涵:藉助課文的註釋來理解文言文,為讓學生更好理解伯牙和子期的友情,體會“知音”,我特意利用課前預熱的短語,幫助學生說說“伯牙志在——,鍾子期曰:善哉,——”既訓練了句式,又理解了知音,理解讓學生更好地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幸福;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文言文並不難,這應該是我們教師在學生接觸文言文之初就應該灌輸給學生的理念,學習本來就應該是件快樂的事,我慶幸,我的學生依然學得快樂!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8

  一、教材說明:六年級第十一冊 P137頁

  二、教材分析:

  本課是六年級上冊第八組教材的第一篇,本組教材是以感受“藝術的魅力”為專題來組合課文的。《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藉助註釋初步瞭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本文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教學難點在於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三、學生特點:

  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學生已初步掌握了透過多讀、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文言文的學習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有助於培養學生藉助註釋,自主讀懂課文的意思。至於課文所包含的人文內涵只要有所體會即可,不必強行灌輸。

  四、教學目標:

  1.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獨有的語言特點和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讀準字音,讀通課文,能借助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用自己的話初步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五、教學理念: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的寶貴遺產,在現行的教材中安排文言文的教學任務,充分體現了新課標“讓學生吸收祖國語言文化的珍貴遺產,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的要求。這些文言文雖然只是浩瀚文學海洋中的點滴,但卻是小學生認識、吸收我國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引導小學生學習文言文,教師應樹立“朗讀是第一位”的觀念。以讀為本,讓學生讀、悟,讀懂意思,讀出韻味,讀出語感。

  六、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感受古文形式美。

  1、欣賞“伯牙鼓琴圖”,揭示課題。

  2、課件出示豎排全文,感受古文形式美。

  二、初讀課文,感受古文音樂美。

  1、自由讀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詞句內部的停頓。

  2、檢查朗讀情況,指導讀出節奏、讀出韻味。

  重點指導難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3、教師範讀,學生再次練讀,指名讀。

  三、解文悟情,感受古文意境美。

  (一)理解大意。

  1、解題,相機總結學習方法:聯絡資料、藉助註釋以及要靈活變通地理解古文。

  2、文中有哪些文言詞是你在以往的古詩文學習中已經理解了的?

  3、還不懂的地方怎麼辦?

  (1)學生交流學習方法。

  (2)自瀆課文,試著理解每一句話的意思,然後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內容。

  (3)全班彙報交流,相機指導理解重點詞句。

  在理解“哉”字時,引導學生用上“哉”字表述太高興了(樂哉、喜哉、快哉)和太悲痛了(悲哉、哀哉、痛哉),為後面的教學作鋪墊。

  (4)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二)感悟深情。

  1、得遇知音之喜。

  從哪兒可以讀出他們是知音?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你的想法、心聲,你的朋友都能懂得,這是古今多少人嚮往的美好境界啊!這樣的朋友就叫做——知音。讓我們走近這對千古知音:焚一爐香,伯牙席地坐於瑤琴之前,子期凝望著遠方,思潮起伏。同學們,現在你就是那善聽的子期,讓我們用心來聆聽這動聽的琴聲吧! (播放音樂)

  伯牙的琴聲幽然響起,他的思緒隨琴聲飛向了那峨峨的高山之顛,子期,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伯牙的手指熟練地撥弄著琴絃,洋洋的流水彷彿從他的指間流淌而出,子期,此時你好像看到了怎樣的景象?

  (在指導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美哉、妙哉、壯哉……巍巍兮、浩浩兮、滔滔兮……)

  伯牙得遇子期這位知音,他內心會發出怎樣的感慨?(板書:知音得遇,喜哉)

  2、痛失知音之悲。

  現實常常是那樣殘酷,子期先伯牙而去了。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時,再也沒有人會說——志在流水時,也再沒有人會說——(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子期已歸,伯牙來到墓前,以琴聲悼念子期。秋風瑟瑟,萬木蕭蕭,更增添了伯牙心中的哀傷。明代小說家馮夢龍這樣寫道:

  (伯牙)盤膝坐於墳前,揮淚兩行,撫琴[撫琴:彈琴]一操[一操:一曲]。那些看者,聞[聞:聽]琴韻鏗鏘[鏗鏘:形容樂器聲音響亮節奏分明],鼓掌大笑而散。

  此情此景,伯牙心裡會是怎樣一番滋味呀?

  萬般的滋味化作一句話——(板書:子期已歸,悲哉!)

  (播放廣播劇剪輯)反覆感情引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激發學生情感。

  四、回味誦讀。

  隨著那一聲“破琴絕弦”的砰然巨響,伯牙的琴聲消逝了,只有這段友誼的絕唱千古流傳,讓我們把這動人的故事永遠銘記在心。

  八、教學反思:

  1.以讀為本,在逐層深入的讀中,引導學生逐步感受古文的形式美、音韻美、意境美。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帶領學生投入到了那美妙的意境之中,感受到了古文獨有的韻味,領略到了古文那博大深厚的內涵。

  2.以文言教文言,課堂處處飄溢著濃厚的古文化氣息。老師的導語、評價語充滿古韻與詩情畫意,這樣的語言不知不覺地感染著學生,學生的語言也富有詩意起來。

  3.合理運用課外資源。無論是音樂、繪畫、廣播劇,還是拓展閱讀的課外文字,都極為有效地縮短了學生與文字之間的距離,把學生帶入了一個完全忘我的境界,從而更加深入地走進語言文字,感悟其中深情。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9

  《伯牙絕弦》選自《列子·湯問》,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裡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儘管這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這篇文章而言,字詞的理解不算很難,文章比較淺顯,因此我透過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對於這篇文章,我覺得讓學生體會到伯牙與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

  一、以“絕弦”為線索,體味“知音”情深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接著,我讓學生根據課題質疑:伯牙為何絕弦?他為誰絕弦?然後找出文中說伯牙絕弦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再去思考:俞伯牙與子期地位相去甚遠,他為何為了一個樵夫而“絕弦”?初步感受知音情深。在之後的教學中,學生始終帶著這個疑問深入文字,感知文字,體會他們的互相理解,心有靈犀,從中感受知音情懷。

  在理解完課文後再向學生提問:“在這裡,伯牙?絕?的僅僅是?琴絃?嗎?這時學生很迅速地反映到:“絕的也是心絃”!”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同時也感受到了知音之死對伯牙的震撼,更深刻地體會到了知音情深!

  二、反覆朗讀,感受文言之美。

  “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為重要,首先要讀通、讀順,然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文言文的韻味。在教學過程中,我基本抓住“初讀——理解——朗讀——再理解——再朗讀” 的基本方法,多種形式反覆朗讀,從而感受文言文的結構特點,感知文言文的韻律之美。

  教學中,我也注重了朗讀。理解課文我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要注意停頓恰當。理解課文時我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也注重了指導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在教學尾聲之時透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三、拓展練習,豐盈文字。

  教學中,我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又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著文字中豐富的資訊,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四、資料補充,昇華主題

  理解體會伯牙與子期的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但就文字而言,讓學生體會到那種情誼,特別是伯牙破琴絕弦的行為,或許學生很難理解。所以我對文字進行了補充,給學生講述了伯牙作為宮廷樂師,卻無人能聽懂他的琴聲,無人理

  解他的心意,從中感受到他的孤獨寂寞,瞭解知音難求,感受“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從中也為下文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絕、肝腸寸斷作鋪墊,讓學生的情感達到高潮。

  當然,在教學中我也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在講求師生合作的同時,是否也該重視生生間的合作,安排小組合作學習的環節?生生互動合作,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主動參與課堂的機會,讓他們在教學中從單純的旁觀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使學生從與他不同的觀點中得到啟迪,有利於學習的廣泛遷移。 第二,學生初識文言文,朗讀不是很到位。儘管我給了學生停頓符號學生也注意到了停頓。但這篇課文中有兩處停頓難點:“哉”“兮”是表示感嘆的文言虛詞,讀這樣的語氣詞,延長、停頓一下,頗有音樂美。如果我能及時地給學生以範讀,相信學生能更好地體會這種美,表現這種音樂美。有助於培養學生對積累、誦讀文言文的興趣。

  第三,在教學中,我覺得我的教學語言的精練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有些時候,我的語言還有些碎,沒有達到最凝練的效果。有的導語的設計還不夠細緻、到位,影響了課的精彩。

  當然,在教學文言文字詞上,是否考慮到了面向全體?對於虛詞、實詞的理解是否到位?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0

  “領雁工程”培訓結束返校後的第一節便是教學文言文《伯牙絕弦》。個人很喜歡這篇課文。教學中,我充分挖掘這篇簡短的文言文的情感因素,以讀為本,讀中悟情。學習中鍾子期與俞伯牙之間的深厚感情強烈地感染了我,感染了學生.我深深體會到,一個語文老師,要想讓學生能從語言文字中受到感動,首先自己要有豐富的情感,要有一顆容易感動的心;其次,語文老師要錘鍊自己的語言,用優美、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去烘托文字,讓文字語言、教師語言形成一個立體的迴音壁,使學生在多種維度中全方位地受到薰陶、感染;語文老師還要善於與學生真誠、平等地交流,用自己的心去呼喚學生的心。這樣,作者、編者、教師、學生,還有作品中的人物的情感才能產生共鳴。現摘錄兩個片斷如下。

  【片斷一】(學生把文言文讀通讀順,對照註釋疏通文意後)

  師:文中有一句“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當時是楚國著名的音樂家,他彈琴只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嗎?他還會用音樂表現什麼?

  師:(清風、明月……)當伯牙彈琴志在清風時,鍾子期會怎麼稱讚?

  (前面進行過“徐徐清風、皎皎明月 ” 等AABC式的詞語練習。)

  師:真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這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知音啊!

  作為音樂家的伯牙,他會缺少讚美他的人嗎?他為什麼獨視子期為知音?

  (讚美聲是虛偽、蒼白)

  師:是啊,當伯牙彈琴志在高山時,他們不會稱讚-----當伯牙彈琴志在流水時,他們不會稱讚----

  師:現在終於遇到了知音。讓我們一起讀讀相關語句,體會伯牙找到知音的幸福。

  【反思】在這一環節中,以“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這句為契入點,先讓學生順著作者思路補充伯牙彈琴時還會想到什麼,鍾子期會怎麼稱讚;然後引導學生從反面想,這樣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引導,既讓學生從情感上體會了子期是伯牙難得的知音,又進行了文言文語言的內化、運用訓練。在這一步,我引導學生將簡短的文字還原、再現成豐富的人物形象,學生的內心受到了強烈的感染。

  【片斷二】

  師:子期死後,伯牙用一種極端的方式—破琴絕弦來哀悼自己的知音,你能體會伯牙當時的心情嗎?

  生:伯牙當時肯定想: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知音,可他又離我而去,以後,誰能像他一樣懂我的音樂呢?

  師:當我彈琴,志在高山時,誰會為我稱讚----當我彈琴志在流水時,誰為我稱讚---- (反覆進行語言的內化訓練。)

  師:在伯牙眼裡:子期,你是我唯一的知音啊,你走了我又要回到無人理解的生活裡去,這樣的日子是多麼痛苦啊!所以伯牙破琴絕弦。這破碎的僅僅是琴嗎?(破碎的心;斷絕的是對音樂的熱愛)

  師:子期死後伯牙來到他的墳前,為他留下了一首碑文。(師配樂悲情念碑文)讓我們在音樂聲中,齊讀碑文。

  師:面對伯牙的痛苦和絕望,你想對他說什麼?請寫幾句話。

  【反思】在這一環節,我先引導學生深入伯牙內心,體會他痛失知音的傷感,再補充碑文,在如泣如訴的音樂中,學生體會到了伯牙的傷心欲絕,感情達到了高潮,再讓學生有情抒發,讀寫結合。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1

  《伯牙絕弦》一課是我今年剛剛接觸到的一篇新課文,也是一篇文言文。這篇課文說它不難吧,的確不難,只有77個字。說它難吧,它又很難。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77個字裡邊講述了這樣一個千古流傳,這樣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這77個字的背後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內涵呀!透過這一節課的教學,我再一次深刻的認識到: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老師、學生與文字之間充分對話的一個過程。

  一、老師與文字的對話過程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前提。

  老師與文字的對話,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備課,這是教學之前的準備工作。準備工作越是充分,課堂教學就越是精彩。拿本課來說,教學片斷1中的課前談話這一部分,正是因為老師進行了充分了準備,所以在後面教學中,對伯牙琴聲的理解時,學生才能異口同聲,深入理解。教學片斷2中,老師從學生的傳說中引入課文,講到課文是這個傳說的歷史記載,只有五句話,77個字,既鎮住了學生,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學片斷4中對知音內涵的揭示上,也正是因為老師在上課之前對文字有了獨到的理解,才能讓學生也理解得如此到位。所以,一堂精彩的課,老師的精心準備,老師與文字的充分對話,老師對文字的獨到理解是至關重要的前提條件。

  二、學生與文字的對話過程是閱讀教學的核心目標。

  學生與文字的對話過程最主要的是就是讓學生充分接觸文字,瞭解文字,形成他們對文字的獨到理解和認識。在這一堂課中,老師幾次設計了學生讀課文的環節。先是初讀,大致熟悉一下文言文,讓他們說說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時的感受。學生的回答不盡相同,但老師卻抓住對他們有利的一面進行引導,告訴他們文言文其實很有意思,學起來會很容易,很有趣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是讓學生邊讀邊理解,接下來老師告訴他們讀文言文的方法,應該如何斷句,應該怎麼讀出輕重緩急來,師進行範讀,甚至領讀。最後讓學生模仿讀,學著讀。一堂課下來,學生從不會讀,讀不好,到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正是他們與文字有了充分對話的有力證明。

  三、老師與學生的對話過程是閱讀教學的促進手段。

  在課堂上,老師應該力求和學生進行最簡潔,最有效的課堂對話。在本堂課的教學中,老師的每一個問題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和準備,如在教學片斷2中的匯入部分,由黃鶴樓引入龜山電視塔再引入古琴臺,老師的每一個問題都有著很強的針對性。此外,老師與學生的對話過程還體現在老師對課堂生成資源的把握上,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他應該是對課堂生成資源具有極強的敏銳度,充分利用課堂上現有的生成資源來進行教學,語文課堂更容易出彩。本堂課中,有一個學生忘記了鍾子期的名字,在回答問題時說了一句那個姓鐘的人,引得學生鬨堂大笑。老師就緊緊抓住了這一生成資源,相機提問:是啊,鍾子期確實是姓鍾,那麼,你們是否知道,伯牙姓什麼呢?結果,充分預習了課文,收集了相關資料的同學都知道了正確答案伯牙叫俞伯牙,姓俞。,而另一部分同學則回答姓伯。透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對這一課外知識也加強了記憶。

  閱讀教學中,只要緊緊抓住老師、學生與文字三者之間的充分對話,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會生氣勃勃,活力無限!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2

  首先我要感謝學校為我們年輕教師提供了這樣一次展示的機會。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這回教學對我來說既是一回嘗試,又是一次自我的挑戰。

  這篇課文說它不難吧,的確不難,只有77個字。說它難吧,它又很難。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77個字裡邊講述了這樣一個千古流傳,這樣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這77個字的背後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內涵呀!

  為了講好這篇課文,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我發現網上關於這課的資料並不多,大概別人也都在嘗試吧。課後我準備把我的資料整理一下上傳到相關的網站,供大家參考。

  大家看到了我在課上用的課件很粗糙,但是這是我有史以來第一個自己獨立做的課件。我想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在課堂上學生們聽得仔細,學的認真,讀得有感情。同時被故事的內容所打動,激發了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並且掌握了一定的古文學習的方法,我覺得這對我來說已經足夠了。

  俗話說,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我不敢說這節課我有什麼閃光點,讓我感到很遺憾的就是由於時間的關係,有些內容會給人一種走馬觀花的感覺。有些語句處理的有點淺顯。

  不過沒關係,這節課雖然結束了,可是我教學文言文的路卻剛剛開始,我會繼續努力的,盡力使我的課堂變得完美些。

  最後祝願在座的每一位,在有生之年都找到自己的人生知己。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3

  從杜郎口中學參觀回來以後一直在五年二班做實驗,可以說我們看到了杜郎口中學的很多優勢,學生的關注度、投入度、對問題理解的深度、廣度等等,這些都是我所羨慕的。我想透過我的實驗,讓我校的孩子們也能如此之會學習,如此愛學習,善學習。於是,我和另一位主任一直在苦苦地找解決的途徑,也一直親臨課堂從事我們的課堂實驗。真是不試不知道,一試嚇一跳。從課堂走下來,我著實把自己嚇清醒了。

  一、 主動權的問題

  常對老師講課堂上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才是課堂上真正的主人,可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今天我是深有體會。第一課時時,我把主動權完全交給了學生,讓學生按“自學指導”一步步學習交流。我只是課堂上的一個“看客”,我要求學生忘記老師的存在,有問題小組內解決,解決不了的到別組去請教。從同學們的神情中我讀出了自信,讀出了快樂,一節課下來,我的任務只是去評價小組內的學習與參與情況,我輕鬆,學生快樂。這樣的課堂真正是學生的課堂,“學生的課堂學生做主”。可當第二課時進行到一半的時候,由於課件字小,學生們研究的不是很熱烈,於是我轉變了自己的思路,我引導,這一導不要緊,我竟然又重新回到了老牛拉車的死衚衕。

  二、 教師何時介入最佳

  當學生彙報“知音之死”時,由於學生查到的資料沒有一個涉及到這個問題的,於是我介入進去,給他們補充了一個小典故《子期之死》。可以說這個穿插起到了畫龍點睛、激發興趣、催生靈感的作用。我如果及時收手,把時間留給孩子們,他們一定會生成更多的有價值的問題。可我沒有,我又補充了另外的一些課外資料,想讓學生得的更多。可事與願違,我在前面介紹時,從孩子們的聽課狀態、神情中我讀出了厭倦與無奈。我後悔我的多此一舉。由這個問題我想到教師介入多了,學生會厭倦、疲勞、會吃不消。教師介入少了,學生會對文字吃不透。那麼怎樣既讓學生吃飽又吃好,是我們教育人應該著手去思考的問題。我的理解是要在學生思維凝滯的關鍵時候教師挺身而出給予點撥;要在學生學無方法時給予指導;要在學生學不得法時給予糾偏;要在學生茫然無措時給予思考;總之,要從學生的眼神中讀出需要。

  三、 備課時關注什麼

  為了上好課,我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把我能查到的資料都查了,能補充的內容都設計進去了。從“相遇知音”到“知音之死”自認為設計的科學恰當,可在操作中由於做到了面面俱到,反而沒有重點了,造成了課堂的拖拉與學生的疲憊。課後,一位校長對我說:“備課備得太細也未必是件好事。”的確,備課時我過多地關注了文字內容,而少於去思考這些內容、這樣的容量,我的學生們是否會消化。我高估了學生的能力,更準確地說是我未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我讓我的孩子們吃的漲了肚。於是在課後自評中我不得不檢討,備課時我的關注點放錯了位置,我不應讓我的學生有一丁點的時間在我的盲點上。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我所提倡的三個“沒有”——沒有角落、沒有忽略、沒有放棄。

  四、 關注人本還是文字

  新課改執行了這麼多年,我一直主抓學校的教學工作,對於理念的解讀與感悟不比別人少,自以為我的設計會是完美的。可操作時才發現原來我設計的內容多了,讓學生的發現少了。由於我過多的關注了文字,而忽略了孩子們自身的感受,學生們沒了談感受,談見解的機會,自然就少了思考,少了爭論,於是就少了主動學與自覺學的慾望。新課程強調要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我們的課堂沒充分給他時間,讓他如何去感去悟去收穫呢?

  與人為本,要求我們做到,把時間交給學生;把空間交給學生;把“問”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生成問題);把想“喝什麼”、“吃什麼”的需要權交給學生。這樣才能吃好吃飽吃得舒服。“蹲下來”是一種姿態,“放開手”更是一種責任。大愛無言,但要花開有聲!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4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理解,莫過於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並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係和友情的標準,說它是東方文化瑰寶也當之無愧。

  這樣一篇飽含深意的文言文,該採用什麼方法教學呢?我參閱了很多名師的教學設計,也觀看了幾個老師的教師影片,真是越看越亂,越亂越急,覺得什麼內容都好,不知道如何取捨,曾想過用兩節課的時間,但是又怕內容太少,沒有亮點,一節課下來不夠緊湊,再三思考之下,我還是決定一個課時完成,於是藉助教師教學用書,我把這篇課文的學習分成了四大板塊:整體讀文,初解絕弦;再解絕弦(何為知音、知音相遇、知音之死);深悟絕弦;回味絕弦。緊抓“情脈”,體會伯牙與子期的心心相應。總以為這條線會一通到底,可是,事實是殘酷的,我的幻想破滅了,一個一個的問題不斷湧現出來。

  1、學生的朗讀指導沒有到位,雖然看似花了很多的時間,但是朗讀的提高不大,特別是兩個語氣詞“哉、兮”,引導了多次,學生仍然讀不出味來,如果當時能示範讀一讀,傳授一些技巧,那麼效果會更好。

  2、以學生為主體現還不夠,解難釋疑時還不能放手,應該讓學生自己讀懂文章,並有所體會,但是為了節省時間,當第一個學生說道“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時,我已經迫不及待把我的教學流程繼續下去,完全沒有留下讓學生提問的時間。

  3、時間的把握更存在問題,當鈴聲響時,我還有一個環節沒有完成,就是“面對如此傷心難過的伯牙,你有什麼想說的嗎?”本想利用高山流水的音樂,讓學生去完成練筆,再回歸課文,齊誦全文,來個總結,給這堂課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但是由於前面引的太多,導致無法完成了,課後我利用了一點時間,讓學生去完成,發現學生寫的得好,甚至還有同學引用了詩句,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莫愁前路不知己,天下誰能不識君。”等,感受頗深,事後想想,如果可以少引多放,也許這些亮點就會出來了啊。

  總之,這堂課存在的問題還有很多,幸運的是我還有機會去磨練這堂課,希望下次的我有所進步。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5

  伯牙在楚國是著名的彈琴高手,他能透過樂曲表達自己豐富的情感。當他一次次將自己的情感融入琴聲中,彈奏出一首首美妙的樂曲時,他渴望有一個懂自己音樂的人。在這一感悟的基礎上,再深化人物的情感世界。在教學過程中,我計設這樣的一個問題“在現實的生活中,你有最懂你心的人嗎?有這樣的知音在你身邊,你覺得快樂嗎?”有些孩子很自豪地談到了自己的好夥伴,有些卻顯得很沉默。可見,不同的學生,他們的交往能力不同,他們的圈子顯然不同,何謂“知己”?其實在生活中,很多孩子還沒有用心去感受朋友。用你心度他心的方法,讓學生明白要珍惜現實生活中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知音”之美是《伯牙絕弦》的文字意義,領悟“知音”境界之美,就是破譯《伯牙絕弦》的情感密碼。這種美,就看你從哪一個角度。“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這個故事是一場悲劇,所以這種美也許是一種悽美。以現代人的眼光,對伯牙又作如何的評價?我想了解一下學生的看法,也是為學生造就一個小論壇,發展學生的個性。於是我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這個問題“善鼓的伯牙為了知音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此時此刻,你想說些什麼?”有的學生說:“伯牙,你別難過了!”,有的學生又說:“伯牙,我認為你這樣做不好,琴很貴的,別把它摔破。”,有的學生說:“伯牙,你別傷心,你沒有了子期這個知音不要緊,可以再找一個呀。我也可以當你的知音,我非常喜歡聽音樂的。”從孩子們的回答中,可看到他們發射出了智慧的光芒,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