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筆有多長》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鉛筆有多長》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歡迎大家分享。
《鉛筆有多長》的教學反思1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釐米和米的基礎上認識分米和毫米,感受分米和毫米是本節課最重要的體驗活動,在活動中進一步感知分米和毫米的實際意義,教學中將分米和毫米分為兩部分學習,其中將每個版塊細小的知識點整合成大的活動,使整節課的環節設計簡潔明朗。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具有親和力的教學風格,紮實的教學功底,以及4個活動設計的環環相扣,讓學生的各個感官都參與到認識分米和毫米的學習中,課堂中對“吸管”的運用恰到好處,發展了學生估測的意識,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於生活。
本節課在以下幾方面還有待改進:
1、“分米”這個概念揭示的太突兀,與前面環節聯絡的不夠緊密,如何使“分米”揭示的更加自然,還有待進一步的設計和思考。
2、尋找生活中的1分米或幾分米,孩子運用1分米長的吸管發現了文具袋的長度大約是2分米,這時候可用文具袋作為估計的標準,讓孩子估一估課桌的高度,培養學生根據不同參照物作為估計標準的估測能力,發展學生的估測意識,最後再進行追問,如果沒有吸管、文具袋、課桌這些估計的參照物,我們還可以找到哪些估計的標準呢?引導學生髮現身體上的“尺子”——一拃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進一步加深和鞏固學生對1分米長度的認識。
3、學生已經學習了釐米和米,為什麼還要學習分米和毫米呢?怎麼才能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分米和毫米的必要性?如果能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進行有機的結合,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學習這兩個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就更好了,也可以在教學中將分米、釐米和毫米進行對比認識,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測量不同物體時,使用不同的長度單位,在體驗中讓學生更加明確不同長度單位的不同使用功能。
雖然是首次嘗試該課型,但其中的收穫頗多,對課堂的整合能力和把控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在反思中進步,在反思中成長!
《鉛筆有多長》的教學反思2
本節課的目的是讓學生認識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觀念,並且體會米、分米、釐米、毫米之間的關係。這一內容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是個難點,容易混淆。我根據新課標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實質,精心地設計教學過程,使其達到較好的.效果。
本節課,由於課前對學生的原有知識瞭解得不夠,對學生的學習困難預測不準,造成課堂上讓學生觀察直尺、填寫表格,這一教學環節讓費了很多有限課時資源。這是,教師今後在備課時要努力做到的。這堂課,在引導學用所學知識(毫米)表示測量結果時,有一個學生用“14釐米”表示。這時,教師引導得不夠自然,可以說是一個敗筆。今後,要注意這方面的研究,才能不提高自身駕馭課堂的能力。
《鉛筆有多長》的教學反思3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42—43頁。這節課的教學,匯入部分“以疑引學”,新授部分“以探引學”,練習部分“以趣引學”,努力引導學生完成對分米和毫米這兩個長度單位的探索、認知和應用過程。
1、實踐操作,引導探究。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依據這一理念,利用學生已有的測量經驗,我在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時,以活動為主線,設計了兩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動,讓學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透過估一估、量一量、說一說、比一比、找一找等一系列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讓他們自己去經歷、去體驗、去獲得,使抽象的單位變得可以體驗,從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概念。
2、從生活出發,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在教學中,我向學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實物:1分硬幣、IC卡、鉛筆、橡皮和一些撲克牌等,既使學生感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源於生活,又使他們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
3、營造氛圍,體驗情感。
本節課還要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的情感和體驗,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真是其樂無窮。在教學中讓學生在一個積極主動學習的課堂環境中,不僅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間觀念,而且使他們真正體會到數學好學,數學真有趣。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數學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識,而是充滿魅力和靈性、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數學教學給學生帶來的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探索的魅力、發現之餘的喜悅和無窮的求知慾。
不足之處在“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應該再下大力氣,爭取創設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在情境中設計較科學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和發現,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鉛筆有多長》的教學反思4
《鉛筆有多長》一課主要是讓學生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認識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感受分米、毫米的實際意義,掌握米、分米、釐米和毫米之間的關係。而這兩個長度單位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比較抽象,要讓孩子充分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間觀念,只有建立在豐富的表象的基礎之上才能實現,因此教學中,做到以下兩點:
一、動手操作
在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時,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測量經驗,以活動為主線,設計了兩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動,讓學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透過估一估、量一量、數一數、說一說、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讓他們自己去經歷、去體驗、去獲得,使抽象的單位變得可以體驗,從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二、聯絡生活
在學生已初步感知“1分米”“1毫米”之後,學習並不是就此戛然而止,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讓學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長度是1分米,哪些物體的長度是1毫米。在這一環節中,孩子們的表現出乎我的意料。他們所舉的例子還非常的多,非常的貼切。如1毫米的物體:自動鉛筆芯的寬度、護導牌的厚度(剛好我佩帶著護導牌)、包數學書的書皮厚度、五毛錢的硬幣厚度……1分米的物體:積木的長度、大正方體的長度、黑板擦的提手長度、開關板的寬,學具盒的長度……。透過尋找生活中的物體,不僅加深學生對“1分米”“1毫米”的印象,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間觀念,還使學生感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源於生活,又使他們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不僅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形成,還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的情感和體驗。透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狀態之中,他們感受到數學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識,而是充滿魅力和靈性、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感受到探索的魅力和發現之餘的喜悅。
《鉛筆有多長》的教學反思5
《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因此,在教學《鉛筆有多長》這一課時,我注重把測量知識的學習與學生的實踐活動緊密聯絡在一起,讓學生在做中學。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讓生活實際成為數學知識的源頭,使學習數學真正成為學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時拓寬應用數學知識的渠道,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本課中感覺處理較好的地方,有利於學生髮展的地方:
1、情境的創設
以教材為參考,創設了“鉛筆有多長”的主題情境,從學生的學習用品出發,在估測與實際測量等多種活動中,去探究新知。主題情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較為生動、貼切,使學生有一種很親近的感覺,自然地喜歡並投入到這個學習情境中。
2、新知,力求是學生自己發現的
在課堂教學中較為重視問題提出的有效性,在適當的時機恰到好處的質疑,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在學習活動中,力求以學生為主體主動探究知識,較好地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言,積極參與。
注重學生個人與小組的探究交流,引導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在活動中,引導學生透過“估一估”“量一量”“畫一畫”“找一找”“比一比”等實踐活動,體會學習分米、毫米知識的必要性;感知1分米、1毫米的實際長度;探索到米、分米、釐米和毫米之間的關係,從而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發展空間觀念。
3、注重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滲透估計方法的指導,發展學生的估測能力。
在實際測量物體的長度之前,先安排學生進行估測,估測的活動貫穿於整個測量教學過程之中。透過明確手掌上1分米長的“小尺子”、胳膊上3分米長的“小尺子”,既加深了學生的認知表象,又提高了學生的估計水平。
待發展之處:
1、在“如何有效地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習效率”上做文章,研究出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和方法等。
2、在“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再下大力氣,爭取創設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於情境中設計較科學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和發現,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鉛筆有多長》的教學反思6
在教學《鉛筆有多長》這一課時,我先讓學生回憶一年級學習過的米和釐米這兩個長度單位。讓他們說一說米和釐米分別用什麼英文字母表示,並用手勢表示1米和1釐米的長度,再說一說米與釐米之間的關係。然後創設了估計、測量鉛筆長度的情境,引出分米這個長度單位及米、分米、釐米之間的關係。我課前已經準備了4根長約10釐米的鉛筆,讓他們在小組內先估計鉛筆的長度,再進行實際測量,小組彙報,這也是本節課的第一個合作點。當學生說出測量的結果是10釐米時,我就直接告訴他們,10釐米就是1分米,讓他們看一看1分米到底有多長,再讓學生用手勢表示一下1分米的長度,用鉛筆畫一畫1分米的長度,然後讓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長,從而使學生逐步建立“分米”這個概念。最後透過學生已有的知識:1米=100釐米,推出1米=10分米。
這一課的第二個合作點是認識1毫米有多長這個知識點。我也是讓學生在小組內先估計,再進行測量橡皮有多長。當學生測量出橡皮有6釐米多一點時,我說:“多一點,你們能不能用一個具體數字來表示呢?”“能!”學生們搶著回答,此時,我乘機引導學生觀察1釐米中間有幾個小格,當學生說是10小格時,我給學生介紹每個小格就是1毫米,從而可以得出1釐米=10毫米。透過小組合作交流,認識了毫米,掌握了釐米和毫米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