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解方程》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解方程》教學反思

《解方程》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解方程》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解方程》教學反思1

  《解方程》這部分內容,是數與代數領域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代數”教學的起始單元,對於滲透與發展學生的代數思想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開課時,透過複習哪些是方程,鞏固方程的含義,為後面教學作鋪墊。

  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己說出推想過程,一邊板書,一邊指出解題的想法,然後著重講解檢驗的方法及書寫格式,並在後面的鞏固練習當中加入口答檢驗,根據課本上的“注意”強調說明雖然不要求每題都寫出檢驗,但都要口算進行檢驗,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出示概念時,先讓學生自學了概念。自學完概念後,應讓學生對兩概念講講自己的理解,自己勾畫出重點字,然後才是教師對概念重點的強調,這樣更能區分兩概念不同的含義,對難點的突破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將易混易錯的地方,清楚理解後,明確兩概念的區別,這點在課上忽略了。

  在後面的反饋練習時,因前面例題的格式講的還不夠明確,所以練習時有點反覆,但在後面的練習中學生已完全掌握。鞏固練習的層次很好,由易到難,對學生的學習有突破,學生完成的正確率也很高。

  這節課整體來說我比較滿意,對於細節上的處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註意,使教學更加嚴謹,也會更注意教材的研讀,爭取上一節完美的好課。

  《解方程》教學反思2

  1.認知基礎的“頑固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們熟練地掌握某種法則以後,往往就很難從另一種角度去思考問題,從而也就不容易順利地實現由“過程”向“物件”的轉變。

  在一至四年級,學生都是根據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來做計算的,它既是學生十分熟悉的運算規律,同時又為新知的學習提供了合適的基礎。方程是把已知和未知看作同等的地位,一樣參與運算,從這個角度去看,當然也可以運用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來做。而且,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學生是先入為主、根深蒂固的,具有相對的“頑固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會排斥新學的等式的性質,導致思維的“過早封閉”。因此,大多數學生這樣做也就可以理解了。

  2.兩種方法形式上的相似引發學生思維的惰性

  第一種方法書寫較少,形式簡單。第二種方法從表面看,顯得煩瑣、麻煩,而且方程左邊的“40x÷40”可以直接簡寫成“x”,這樣從表面上看就和第一種方法一樣了。根據已有的經驗已經能夠正確地解方程了,何必又多此一舉,再去理解、掌握等式的性質呢?學生形成思維惰性,就不會再去深究思路和觀念的不同,更不會創新解法。

  方程變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學生深刻認識到: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看似麻煩,實則簡單,不須思考各部分之間的關係。這時,教師再適時介紹教材之所以這樣編排是為了中小學方程解法的銜接,使學生認識到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的必要性,觀念得以更新、深化。

  《解方程》教學反思3

  解方程這部分教學內容與老教材相比有很大的差異,尤其是在方程的'解法上,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方程,學生在理解和運用上都有一定的困難,而且本部分教學很是枯燥無味,於是我加入了探秘的情節,和本節課完全吻合。下面就我講授的這節課做一下反思:

  一、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

  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兩個概念;會運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簡單的方程。在教學環節的設計和安排上,儘量為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服務,因此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在講解方程的解時,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目的,告訴他們:“解方程就是為了求出“方程的解”而“方程的解”是一個神奇的數,它能使方程的左右兩邊相等,不信咱們試一試。”

  由此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透過練習讓學生充分感知“方程的解”的神奇之處。既讓學生充分理解“方程的解”是一個數,“解方程”是一個過程,同時又為最後的檢驗做好充分的準備。每一次的解方程我讓孩子們看成是解謎,是尋寶,比一比看誰找的是寶石,誰找的是石頭,用你自己的方法就可以驗證。孩子們做的是津津有味,尋得異常開心。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本節課的知識。對於概念的理解也很紮實。

  二、在練習題的安排上也做了精心的安排。

  當講授完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方程後,馬上進行了“填空練習”,這四個練習題的安排也是經過精心考慮的:第一個方程中的數是整數,與例題相符合,較容易。第二個方程中的數變成小數,難度有所提高。第三和第四個方程,又有所變化,但解方程的方法是沒有變的。從課堂的教學和課後的練習看,學生對解方程掌握的還不錯。

  本節課不足之處在於最後留的時間過少,檢驗的格式沒有完整的交給孩子們。可內心矛盾:檢驗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必須要重視其格式嗎?

  總體來說,喜歡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到知識,喜歡聽孩子們說:“我還想再寫。”

  《解方程》教學反思4

  前兩天講解了簡單的方程的解法,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的,覺得孩子們接受的不錯,一節課下來練習了好多題,每個孩子都能得心應手,自己還有點竊喜。可是今天卻讓我大跌眼鏡。

  昨天上課講解了例4和例5,孩子們對了複雜的方程有了初步認識,但在每一步的分析之下孩子們也覺得很熟悉,原來是簡單的方程結合在一起變成複雜的,只要掌握運算順序就不難,結合例題的圖示,分彩筆的例子,先分什麼再分什麼,讓學生明白在具體算式中也是結合著實物圖來做,先把3x看做一個整體,把剩下的4根彩筆減掉,要想得到一整盒x根的彩筆,就得把3整盒再平均分配,這樣下來孩子們能夠明白每一步的意思,他們能夠知道先處理多餘的彩筆,再考慮整盒的彩筆。

  這樣下來理解也不是問題,又練了幾道同類的題,也很順手。例5的講解上有些難度,孩子始終不太理解把括號看做一個整體,但在講解和練習下也能做上了。

  今天我想驗收一下昨天學的怎麼樣,結果讓我很頭疼,為什麼過了一宿好多同學又沒了思緒,留了6道題,少數幾個好同學能夠順利的做上,大部分同學還在思索著,課下輔導了幾個差生,原來他們又把前面學的簡單的方程解法又忘了,自己思考了一下,得給孩子們消化時間,課上會了不代表他們一直不忘,還得多加練習啊!

  《解方程》教學反思5

  這節課,先複習了方程的概念後,馬上讓學生說說方程需要滿足幾個條件,讓學生意識到方程是一種特殊的未知數,然後出判斷題,讓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方程的意義,並讓學生明白等式和方程的區別聯絡,緊接對有關方程的知識進行梳理,構建網路。並解決實際問題。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結合具體情境,瞭解方程的含義以及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係。在教學的過程中,我設計導學案,先課件出示幾個情境圖,讓學生從生活中的蹺蹺板引入,看清情境圖。讓孩子們從中找出數學資訊,從而找到等量關係,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嘗試著列出方程。知道了什麼是等式,接著在交流書本的三個情境圖,逐漸加大難度。多請幾位孩子說說他們找到的等量關係。嘗試列出等式。然後觀察列出交流,從而知道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做練習進行鞏固如何找等量關係,從而列出方程。

  本節課,我力求讓學生透過自主探索,利用生活的例子,讓每個學生都有觀察、作分析、思考的機會,提供給學生一個廣泛的,自由的活動空間,讓學生大膽嘗試,探索,感受數學的趣味。學生也都表現得比較積極,透過同桌交流等形式,找出等量關係,列方程時,同學們用不同的方式列出了式子,有些學生可能還受到舊知識的影響,把要求的未知數單獨放在了等式一邊,當時我雖然告訴孩子們方程不能這樣列,但從某些後進生做的練習來看要轉變過來還是有些困難,我想,可能是我沒能把書本第一個出現天平的情境圖講的還不夠透徹,不能真正掌握找出等量關係的方法。

  整堂課當中,感覺對後進生的關注度不夠,如果多加關注,可能可以找出錯誤資源,然後教師再加以引導,讓同學們能更好的快速找出等量關係,更快的列出方程。最後,對自己比較不滿意的是:

  1、學生說的問題與我設想的有出入。

  2、學生展示的時候不大膽。流程走完了,留給學生的空間太少了。

  想讓學生有個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但可能我還需要一些時間,希望以後能上出讓學生輕鬆愉悅的數學課。

  《解方程》教學反思6

  本節課中學生學習等式的性質是沒有多大的難度的,在運用等式的性質進行解方程時,難度也不是很大。課本安排了不少解方程的題目,學生都能一一解決。仔細觀察課本,其實會發現課本上在慢慢增加根據具體情境列出方程並解方程的題目。這是本單元的難點,這就需要讓學生根據題目中的等量關係來寫出方程。將等量關係寫出方程和學生之前根據等量關係解答是不同的。

  學生不太習慣,導致列的方程奇形怪狀。這裡有必要深入探究方程的含義。根據上節課的學習學生知道:方程是從等式演變而來。含有字母的等式才叫作方程。

  換言之,方程其實是一種含有未知量的等量關係的一種表示式。我們只需要將等量關係找到再將其表達成方程即可。學生出現問題的原因是以往大部分的解題經驗所寫出的等量關係是從結果出發來寫的,一切為結果服務這樣一種逆向的思維過程。而現在寫出題目中的等量關係卻是從條件出發的一種正向思維。

  雖然在三年級時,我們學習了從條件出發和問題出發兩種不同的解題策略,但這離幫助學生形成這兩種思維還是遠遠不夠的。透過這樣的分析,那我們在引導孩子列方程時,就要從條件出發,找等量關係來列方程了。先要幫助學生找出等量關係,在引導孩子根據等量關係表達出相應的方程。這一點的學習時必須的。

  《解方程》教學反思7

  本節課的學生學習的重難點是掌握較複雜方程的解法,會正確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係;學習目標是進一步掌握列方程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一小節內容是在前面初步學會列方程解比較容易的應用題的基礎上,教學解答稍複雜的兩步計算應用題。例1若用算術方法解,需逆思考,思維難度大,學生容易出現先除後減的錯誤,用方程解,思路比較順,體現了列方程解應用題的優越性。

  一、從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入手,降低問題的難度。

  解稍複雜的方程這部分內容煩瑣乏味,解答例1這類應用題的關鍵是找題裡數量間的相等關係。為了幫助學生找準題量的等量關係。我從學生喜歡的事物入手,引出數學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又為學習新知識做了很多的鋪墊。

  二、放手讓學生思考、解答,選擇解題最佳方案。

  讓學生當小老師,從問題中找出數量之間的關係,弄清解決問題的思路,展示講解自己的思考過程和結果,這樣既增加學生學習的信心,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然後,我大膽放手,讓學生用自己學過的方法來解答例1,最後老師讓學生把各種不同的解法板演在黑板上,讓學生分析哪種解法合理,再從中選擇最佳解題方案。這樣既突出了最佳解題思路,又強化了列方程解題的優越性和解題的關鍵,促進了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

  三、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比教會知識更重要。

  應用題的教學,關鍵是理清思路,教給方法,啟迪思維,提高解題能力。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敢於大膽放手,讓學生觀察圖畫,瞭解畫面資訊,白色多少塊,黑色多少塊,白色比黑色少多少等資訊,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再在練習本上畫線段圖,然後指導學生根據線段圖,分析數量之間的關係,討論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中去。所以在應用題的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分析應用題的解題方法,一句話,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比教會知識更重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