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精選7篇)

《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

《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精選7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精選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1

  “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又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因為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上以及計算方法上,它們都有很大的差異。分數概念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不容易一次學好。所以,分數的知識是分段教學的,本單元只是“初步認識幾分之一”。認識幾分之一是認識幾分之幾的第一階段,是單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以後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節新課,往往是從舊知識引入,關鍵是要牢牢抓住舊知識與新知識的切入點,“分數的初步認識”必須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學一開始,我先讓學生回答“把4塊月餅分給2名同學應該怎樣分才公平,每人分幾塊?”學生很快的答到“平均分”每人分2塊,很公平。接著我又提出了“把2塊月餅分給2名同學應該怎樣分才公平,每人分幾塊?”學生也很快答出了“平均分”每人分1塊。接著我又趁熱打鐵問“把1塊月餅分給2名同學應該怎樣分才公平,每人分幾塊?”

  讓學生感受當所分物品的個數是非整數時,就可以用一種新的數――分數來表示,從而引出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個人得到其中的一半,也就是這塊月餅的二分之一。從而引出新課“分數”。《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重要方式。”所以在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自主地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透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折一折”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讓學生感受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兩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正方形的二分之一;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正方形的四分之一。讓學生親身經歷了分數的形成過程,把原本複雜、抽象的東西變得到簡單、直觀易於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學習是主動的,感悟是深刻的。當我引導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的分數時,學生的發言是那麼積極、那麼準確、那麼精彩,令我都不禁為他們鼓掌叫絕。再讓學生學具上表示分數時,學生興趣盎然,水到渠成,有的學生甚至表示出了1/7、1/12、1/24……而且對分數的意義理解很不錯。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概念,讓每個學生的思維都能有所提升,我設計的練習都是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平均分”在分數形成過程中的重要性與在平均分的基礎上如何用分數表示,用來加深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認識。練習的設計顧及了面向全體學生,也考慮到個別能力強的學生,所以安排了拓展練習,以促其思維發展,採用旋轉、推理等數學方法解決問題,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自主探索、獲得成功體驗的學習過程。

  《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2

  《分數的初步認識》主要內容是讓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瞭解分數產生的過程,理解分數的意義。針對這一教學目標,我進行了如下的教學設計: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在數字王國裡,孩子們一直接觸的是整數,對整數很熟悉,但是孩子們是第一次接觸分數,所以本節課就顯得尤為重要。我的匯入就從整數的平均分開始,從4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到2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再到把1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結果是人一半。在其中滲透“平均分”的概念,並讓學生髮現問題(半個蘋果怎樣表示),放手讓學生大膽想想,並讓學生寫出自己表示一半的方法,讓學生經歷分數的形成過程。設計這個環節有兩個目的:一是要告訴學生數學來源於生活,二是要讓學生知道數字王國裡除了整數之外還有分數。

  2、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在教學新知識1/2時,我組織學生看課件、動手摺一折、塗一塗,從看、折、塗的過程中形成1/2的表象,培養良好的數感。然後,讓學生表述過程和表示1/2的部分,透過這樣的方式進一步明確分數的形成是從生活當中用整數不能表述時才產生的。在教學時我努力讓學生明白在“平均分”的情況下才能得到分數。用課件演示圓的1/2的動態形成,讓學生髮現它表示的含義,自己說一說。再讓學生折出長方形紙的1/2,學生認識了1/2,緊接著是關於1/2的習題,及時加強鞏固。在認識1/2的基礎上,我繼續讓學生用折一折的方法,折出自己想認識的幾分之一來,放手讓學生自主去探索,讓他們自己想、自己折、自主交流、合作。並抽學生上臺彙報。在練習過程中,我設計了多種題型,讓學生從多角度鞏固新知,培養學生分數的數感。

  教學中有收穫也有失落和意外。這裡我就結合本節課教學談談我教學中的幾點不足:

  1、替學生說的太多

  學生是主體,應該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去觀察,去思考,去說,去做。在習題(把一個圓分成兩份,每份一定是它的1/2嗎?)中,沒有讓學生自己解釋這句話為什麼不對:而是我替學生解釋。這點我覺得很不好,在以後的教學中,一定用心去改正。

  2、課堂教學沒有顧全所有學生

  在教學中,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沒能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多一點激情,多一些鼓勵學生的話語,多一些關注學生的目光,爭取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

  《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3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展開的學習,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在意義上,在讀、寫方法或計算方法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的差異。認識分數是本單元的基礎,是比較重要的學習內容,它的學習直接影響分數計算的學習質量。上完這節課後,我有如下感受。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數學基於生活,數學的知識本來就來源於生活。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設計了送紙同學的活動,在送紙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分數產生的必要性,經歷分數產生的過程,強調“平均分”是分數的本質特徵。在後來的學習活動中,明顯感到,在這一點上,做得不夠好,學生還未能在活動中未能形成“平均分”是分數的本質特徵。尤其是在練習第3題時,部分學生第一次完成沒有注意到第一、二幅是沒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數表示,老師提醒後,才恍然大悟。

  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經歷學習的過程,加強了對知識的認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積極的學習態度,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識、實踐能力。我在課堂上,設計了讓學生摺紙的活動,讓學生自己折出1/2、1/4、1/8等分數,並在其中找出更多的分數。讓學生透過折一折,塗一塗、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個個動手操作,積極動腦探索,從而初步理解分數所表示的意義。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讓在做中學,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在練習中,發現學生用分數表示圖形和塗色表示已知分數做得比較好。

  在教學中,自己對課堂的掌握還不好,不能根據學生的情況,適時的調整教學。在設計中,採用了更多的文字敘述,而不是採有形象的圖例出示給學生,對於三年級的學生,形象的圖例比抽象的文字理解得更容易,而要將文字在頭腦中形成表象,確實有些難度,我卻忽略了這個問題。

  在學習中,聯絡生活實際,感受生活與數學的聯絡方面,也做得不夠。生活中還有哪些事情是可以用分數表示的?學生在舉例上,也比較窄,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其實學生每天寫字的“田”字格就是平均分最好的例子。在問題設計時,開放性的問題設計也不夠。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更注重對教材的理解,利用好教材裡有每一幅圖,每一句話。把握好編者的意圖。並時刻注意尊重學生,走下講臺和學生一起活動,一起討論,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樣有利於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學生創設了自由、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營造了寬鬆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在知識的獲得過程中得到發展,在發展過程中習得知識。

  孩子的潛力是巨大的,只要你給他機會,他就會還你一個奇蹟,課堂就會呈現別樣的精彩……

  《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4

  一、教學設計:做到“目中有人”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時應凸顯“以人為本”的理念,既需要心中有教材,更需要目中有學生。《分數的初步認識》這節課的設計,我關注了學習者的“初始狀態”,對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式的選擇都以適合學生的“初始狀態”為原則。

  上課伊始,我以學生喜歡看《西遊記》的故事匯入:唐僧師傅給悟空和八戒分月餅,怎樣分才讓悟空和八戒沒意見,引出“平均分”。4個月餅好分,2個月餅也好分,1個月餅怎樣分呢?每人分得多少呢?用手勢表示。在學生“山窮水盡”時,點燃探究的慾望,引發學生思維。

  二、教學方法:做到:“樸實有效”

  《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我進行了多次的試講,老師們給我提出了很多的寶貴意見。在認識二分之一時,我利用了月餅實物圖片在黑板上進行了現場操作,加上老師的體態語和手勢語以及有效的提問,讓學生初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義,再讓學生動手操作:折一折“二分之一”,並說“二分之一”的含義,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義。學生由“不會”到“會”的效果非常明顯。我認為課件取代了教師的演示,課件取代了學生的操作,這樣的課堂不一定高效。

  三、教師的主導性:做到“該出手時就出手”

  教師在課堂中不再是絕對的權威,唯一的主宰者,而更多地扮演組織者、引導者和共同學習的角色。在實際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不是由原來的“保姆式”變成“放羊式”。我認為教師還是要適時地點撥、講解和有效的提問,因為教師有組織、調控的責任和義務。學生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停步不前時,我們教師該出手時要出手。這樣,我們的教學活動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紮實有效的數學課堂需要教師苦練數學教學基本功。用樸實的教學,在真實的課堂中,一樣能開出鮮豔的“花朵”。

  《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5

  本節課有以下幾個方面比較突出:

  1、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從想半個月餅可用哪一個數來表示到想1/2以外的分數,在讓學生自己猜測、自己想象的基礎上得出揭示了課題、得到了1/3、1/4、1/5等不同的分數。讓學生由1/2的意義推廣到1/3、1/4等分數的意義,不僅使學生進一步瞭解了分數的意義,又培養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2、充分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這節課兩次讓學生動手操作,第一次是在分完蘋果和三角形的1/2以後,讓學生動手塗出長方形的1/2;第二次是在明白幾分之一所表示的意思之後動手塗出圓或長方形的幾分之一;透過學生所塗的分數進行大小比較,讓學生形象的理解了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份就越小的道理。

  3、充分聯絡生活中的事例。分數的意義對於三年級小朋友來說比較難理解。本課藉助分蘋果的例子,說透1/2所表示的意思,進而讓學生自己舉出1/2的事例,學生說出了分梨子、橘子、長方形、正方形等。在學生理解了分數的意義後,又讓學生看圖聯想分數,如看到花,想到一個花瓣大約是花的1/6、看到傘想到每份是傘的1/8、看到桌子想到1/2、1/3或1/6等等,並且將知識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到生活中的物體中尋找分數。

  不足之處:

  1、本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知識點設計太多,幾分之一的含義、幾分之一的大小比較、幾分之幾的認識都設計到了,但幾分之一的比較和幾分之幾的認識,講得不深不透,學生理解得並不是很清楚,如果將幾分之幾的認識放到第二課時學習,這樣安排也許更好。

  教學環節不夠緊湊,在讓學生動手塗分數時,應有時間限制,學生準備的圓如果是同樣大的',在比較大小時就不會出現找不到比較的圖形的現象了。正因為在兩次動手操作時,時間沒把握好,以至後續的兩個思維性較強的填分數的題沒有完成。

  《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6

  1、找準學生學習新知的“最近發展區”,在大背景下認識分數。

  分數對於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學生從“實際發展水平”向“潛在發展水平”的橋樑,學生的思維從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領域。從學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確一半是怎麼分的,從而引入一的新的數1/2來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透過摺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充分利用教具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特別是在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時,出示幾個相同圓形的幾分之一,並用分數表示出來,在比較分數大小時,我用分月餅的過程讓學生直觀的認識到分得份數越多每一分就越小,從而使學生內化了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比較這一知識。

  3、重視概念的運用,發揮概念的作用。理解概念的目的在於運用,正確、靈活地運用概念,就是要求學生能夠正確、靈活地運用概念組成判斷,進行推理、計算、作圖等,能運用概念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初步認識分數後,我要求學生照樣子說幾個分數,並完成一些有關的練習,其目的就在於要求學生能夠正確、靈活地運用概念。

  《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7

  新的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中,我透過設疑、激趣、猜想、驗證等方法,引導學生開展數學活動,收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設疑、激趣環節——重在有序呈現學習材料

  新課開始,教師有目的地呈現以下一些學習材料:6支筆、2本故事書、1個蘋果。告訴學生:老師想把6支筆獎給上週班級口算比賽得獎的2個同學,那麼,每個人應該分得幾支?把2本故事書獎給班級演講比賽的兩位同學,每個人應該分得幾本?把1個蘋果平均分給幼兒園的2個小朋友,每個人分得多少呢?這時老師實際操作一下,學生對這些材料不僅感興趣,而且馬上就會看到三種分法中,只有第三種1個蘋果平均分給幼兒園2個小朋友時,分得的結果不是整數。老師告訴學生實際生活中,當分得的結果不是整數時,我們就要用一種新的數來表示,這種數就是分數。

  二、猜想、交流環節——重在理解平均分

  著名的數學家波利亞曾經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索,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絡。

  當學生初步知道什麼叫平均分時,老師就安排學生進行分組活動,讓學生明白怎樣分才能使每一份同樣多。老師給每個小組發4張長方形紙、一個圓片、一根繩子。讓他們進行小組活動,把每一張長方形紙按照自己的喜愛隨便分成幾份,看看怎樣分以後,每一份才相等,分別是總數的幾份之幾。用分數怎樣來表示。

  這樣的合作交流活動,使學生明白只有平均分以後,才能得到分數。老師趁機讓學生完成書上的部分習題,學生很容易看出那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

  三、驗證、實踐環節——重在領會和運用

  驗證、實踐環節的創設主要是檢驗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情況。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此,在學生基本上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以後,老師可以設計了幾個層次的練習:

  1、讓學生判斷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不是平均分能不能得到分數?

  2、請你用分數來正確表示圖中的陰影部分。這要求學生能理解某個圖形,是怎麼分的?分成了幾份?用什麼分數表示。

  3、老師在一個長方形的黑板上貼了很多的大拇指,作為獎品來獎勵學生,老師要求學生拿走總數中的二分之一、再拿走總數中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等。

  這些練習主要是使學生深刻領會分數是怎麼來的、怎麼來正確地讀寫分數……

  這節課給我的啟示是:

  1、首先,數學活動姓“數”,它一定是從實際生活中產生的,與孩子們的學習生活密不可分的。本課的匯入,就比較注意這一點,適當的激取、設疑,使學生很快地進入了學習情景,對新課的學習是比較有利的。

  2、其次,數學活動姓“動”,它能喚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求,並透過自己的實踐操作來領會書本上的概念和公式、意義和法則。在本課中,老師把大部分的時間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同桌交流解決問題。一方面,有利於學生之間的優勢互補,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學生學習的潛能,讓他們的創造性極大可能地發揮出來。

  3、最後,數學活動要“活”,《分數的初步認識》是以後學習《分數的意義》等重要知識的基礎知識,這節課的一個重點是理解平均分、知道平均分,並且要會平均分成幾份,每一份(或者幾份)能用適當的分數表示。所以,老師靈活地設計一些練習,尤其是最後一個練習,就要求學生比較靈活地應用今天學習的知識來解決。這樣的數學課很有應用味,也注意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總之,要實施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就要求我們老師以課本為依據,以課程標準為準繩,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讓每個學生跳一跳,高興地摘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