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15篇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1

  王淑清《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新豐中洲小學王淑清語文課一定要做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和朗讀的訓練相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厄運打不垮的信念》這篇文章的語言有兩大特色:運用資料和大量的四字詞語,因此在教學中我抓住這兩個方面來引導學生體會.抓住資料20多、6次、50多、500多萬,體會艱辛,讀出艱辛,使學生走進人物內心.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透過朗讀感悟,明白四字詞語的意思,以及在句子中的作用.例如第四自然段中寫談遷為了讓新《國榷》更加翔實精彩而付出更大的艱辛時連用了好幾個四字詞語:四處尋訪、廣泛蒐集、一襲破衫、終日奔波、年老體弱、奮筆疾書等,引導學生讀書要把文字想像成畫面,比如從終日奔波一詞中我們可以想象到談遷從清晨到中午,從中午到晚上都在奔走、忙碌,可想而知是多麼的艱辛,進而感受到是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在支撐著他.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2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記敘了明末清初的史學家談遷在艱難的困境中兩次撰寫明史鉅著《國榷》的故事,表現了他不屈不撓、持之以恆的精神,《厄運打不垮的信念》第一課時教學反思。文章用詞生動凝練,激昂的文字對於表現談遷的頑強很有力度感,但同時也帶來了學生理解課文的難度。

  我執教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第一課時究竟該怎麼上,一直是很有爭議的,拿到教材,我發現,本課的四字詞語特別多,我數了一下就有二十五個之多;其次,是本課運用了大量的數字。給整堂課定位的目標就是首先一定要處理好這些詞語;其次是讓孩子透過讀,讀出數字背後的內容,理解體會運用數字的效果。開課之初我首先讓學生抓住課題質疑,引起閱讀期待。然後帶著這些問題邊讀邊畫詞語,畫出詞語後練習讀,再交流理解,然後運用積累的四字詞語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教學反思《《厄運打不垮的信念》第一課時教學反思》。這樣的設計教給了孩子在會讀、理解、積累的基礎上學會運用的方法。接下來引導學生扣住開課之初提出的問題,解決 “厄運”指什麼?是誰遭到了厄運?他的信念是什麼?等問題。最後精讀第一自然段,採用“關鍵句突破法”讓學生扣住“經過20多年的奮鬥,6次修改,談遷終於在50多歲時完成了一部500多萬字的明朝編年史《國榷》。”及“有一次,為了抄一點史料,竟帶著乾糧走了一百多里路。”來體會其勤奮、艱辛,發散交流,自讀自悟,反覆的讀悟為第二課時理解談遷的書稿被盜後他茶飯不思、夜難安寢以及重新振作,決心從頭撰寫打下了堅實的情感基礎,更反襯出人物的信念的堅定和頑強不屈的精神。在讀完這一自然的同時,要適時提出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談遷?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關注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但理解詞語和感悟人物的步驟上要更清晰些、沉穩些。《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情”,語文教學應當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讓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達到刻骨銘心的教育效果。以情教書,理在其中。整節課教者入情入境,學生切己體察、感同身受,再透過聲情並茂的朗讀,進入課文情境,與文字對話。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自己在處理詞語這個環節落實的比較到位,孩子們能成功運用所學詞語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效果很好;學習透過列數字把文章寫具體也基本完成了。但是在理解課文內容方面,顯得有點凌亂。最不足的是沒有寫字環節。這是本節課的遺憾。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3

  今天預習《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學生都知道談遷寫了一部明史鉅著《國榷》,但沒有人問我書名為什麼會是這個,我還是自己問問自己吧。

  榷,對於學生來說是個生字,對於我來說,知道“商榷”這個詞,還知道它是“商量”的意思。那麼“國榷”是什麼意思呢?查了相關資料,知道這個書名是關於“對國家大事、國家歷史的商討”。再搜一下“榷”,哇!收穫更大。“榷”的右偏旁表示“長脖子的鳥”,我的腦子中馬上想到一個最熟悉的字“鶴”,她可不就是長脖子鳥的代表嗎?再往下看,“榷”還表示一種細長的獨木橋。哦,看來它表示的是兩個部分合起來的意思了。那“商榷”是怎麼來的呢?原來是以前經商的人要過橋,要交過橋費,而這過橋費用的多少是可以商量的。由此,“商榷”便有了“商討”的意思。

  看來,這有意無意的搜尋,還真讓人受益匪淺呀!

  扒完“榷”,還閒著,又上網搜尋了一下《紅樓夢》這部文學名著的字數,有說六七十萬的,有說八十多萬的,還有說一百零幾萬的。那麼《國榷》有四百多萬字,至少該是《紅樓夢》的四倍了。透過這個比較,我們應該知道這的確是一部鴻篇鉅製了!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4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文章記敘了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在艱難的困境中兩次撰寫明史鉅著《國榷》的感人故事,表現了談遷在逆境中不屈不撓、持之以恆的堅強意志和毅力。

  本課的人文性很強,讓學生談談這些人文性的東西並不難,但是也容易落入虛幻的人文精神感悟的空洞說教之中,很容易上成思品課。因此,我在教學中力求凸顯語言文字的工具性,引導學生關注語言,立足語言,確保語言,透過語言文字的賞析品位,感悟談遷的堅強,使這一課上出濃濃的語文味。

  課堂教學的主要過程我主要安排瞭如下三部分:一、解讀一組數字,體會一部奇書誕生的艱辛。二、進一段心路,見證一個靈魂的涅磐與什華。三、關注一個場景,感受一種信念的堅定與力量。

  一、解讀一組數字,體會一部奇書誕生的艱辛。

  在讀題、揭題之後,我就給學生出示了第一自然段的幾組數字。讓他們在鮮紅、醒目的數字中感受《國榷》完成得不易,感悟談遷的孜孜不倦、嘔心瀝血。讓學生明白《國榷》就是談遷的全部,就是談遷的生命!

  學生在直觀、形象的數字中獲得了閱讀感官,得到了閱讀感悟。在此基礎上,我不失時機地把學生引領到接近生活的感受中,讓他們在形象、直觀的感悟中解讀文字。

  二、進一段心路,見證一個靈魂的涅磐與什華。

  大喜之後的大悲,在學生明白談遷面對完稿的《國榷》,喜悅之情溢於言表的基礎上,感受《國榷》被偷,領悟“厄運”,點明課題。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思想薰陶。

  在學習課文的重點段落第2自然段時,我用“自讀自悟、讀中感悟”的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引領學生反覆品讀詞句,透過文字語言,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張揚閱讀個性,昇華情感的價值。

  三、關注一個場景,感受一種信念的堅定與力量。

  第3自然段是領悟人物感情精髓的重點段落,談遷的信念是什麼?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又指什麼?在談遷重寫《國榷》的過程中,讓學生在談遷的行動中感受談遷的“打不垮”。在反覆引讀課文的基礎上,我根據學生的需要重組教學,設計成更加合理的課堂教學結構。如在理解“終日奔波”這個詞語時,我創設給學生自由想像的空間,讓學生多方面形象地理解詞句,感受人物的情懷。清晨,涼氣襲人,當人們——,中午,烈日當空,當人們——,晚上,月黑風高,當人們——,從清晨到中午,從中午到晚上,這就是“終日奔波”。學生的感悟、理解是多元的,教學中,我尊重了學生思想,張樣了學生個性,促進學生多元發展。但放而不散,最終能把握住課堂,回到理解詞句,感悟人物情懷的基點上。

  以上是我教學《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一課之後的一點思考。當然,生源的不熟悉,靈活運用教學機智還是我今後需要努力的方面。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5

  今天早上第一節課,我在自己教的五(1)班上了一節公開課,是《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聽了其他老師的點評,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1、教學理念

  (1)以學定教。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方案時,我本著這樣的理念:要讓學生充分地參與到課堂中來,積極地回答問題,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任,老師扮演一個引導者的.角色。所以我在課堂上,大膽的讓學生們分小組去預習,讓小組上臺展示他們的預習成果,讓小組成員帶著全班同學學習生字詞,強調哪些字詞易讀錯寫錯,還要這個小組圍繞課題來設計一到兩個的問題,讓其他同學來回答。然後老師做點評,並對一些重點詞語再次強調。

  (2)讓學生樂於閱讀。這是第一課時,我著重引導學生們朗讀課文,做到準確、流利,為激發他們的積極性,我採取小組比賽的形式,讀錯不扣分,讀對了加分,讓學生們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把課文讀熟了,讀透了,這就為我接下來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2、教學心得

  (1)對字詞的講解還不夠透徹。本次課,我放手讓學生們去自主學習,也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但我今天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學生們對字音還不是很熟練,小組上臺時,他自己都讀錯,還怎麼教別人?但我為了節約時間,沒有及時地鞏固強化。這為我以後的教學提了一個醒,一定要以學生為中心,學生這一塊知識點沒掌握,決不往下講,一定要把這塊知識講透徹。

  (2)對課堂時間把握的不夠好。我是看著表上課,時間當然知道。在離下課還有五分鐘時,我還未總結課文,還在讓學生們讀,結果下課鈴響了,匆匆地總結,沒有收到好的效果。這也為我提了一個醒,在以後的教學中,如果時間不夠了,可以隨機應變地刪掉一些環節,一定要留出時間對課文進行總結,否則這一課難以做到精彩的收尾。

  (3)背景音樂設計不合理。其實我的初衷是讓學生們伴著音樂朗讀,做到聲情並茂。但我這是第一次採用,而且是斷斷續續地播放(因為讓學生們分小節比賽朗讀),所以割裂了音樂的整體性,沒有收到應有的效果。

  3、總結

  本次上課,課前我沒有做任何滲透,完全是跟平時上課一樣地來教學。而且我的小組教學也是一直在採用,在運用中不斷地豐富、完善,借本次公開課的契機,我將我的一些教學方式展現給大家,就是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評、指正,從而來改進我的分組教學。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6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記敘了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在艱難的困境中兩次撰寫明史鉅著《國榷》的感人故事,表現了談遷在逆境中不屈不撓、持之以恆的堅強意志和毅力。在教學課文中,我對文字做了這樣的處理:

  圍繞第三自然段的“新寫的《國榷》共xx4卷,500萬字,內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實、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鉅著。”這句話組織教學。採用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緊扣“原先”、“新寫”、“更加翔實、精彩”,一詠三嘆,昇華情感,深化認識。其中一扣“原先”,學習第一自然段,體會編史艱難;二扣“新寫”,學習第二自然段,體會人物意志;三扣“更加翔實、精彩”,細讀第四自然段,進一步體會談遷打不垮的精神。從而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備課過程中我自認為是從整體出發,由一句話作為引子,引出全文,抓住關鍵地方進行深入、細緻的感悟和探索。也對文字進行重新梳理,便於理解。但上下來覺得不是很理想,還有許多不足之處。

  本節課,我在時間上安排的不恰當,導致課程匆忙結束。上完課,我深深感到自己設計的內容太多,抓的要點太多,應該刪繁就簡,詳略得當。可是,我認為,這篇課文處處都是重點,是一環扣一環的,學生只有把前面的“為什麼書稿被偷對談遷來說是厄運”以及“談遷受到打擊後悲痛欲絕的樣子”這兩方面理解透徹了,才會深刻體會到談遷這個信念是多麼的堅定不移,才會體會到信念的偉大力量。

  在指導理解第三自然段方面,指導有誤,本人沒有吃透教材,這是最不應該的,本段描寫談遷的三幅圖,是在談遷寫成《國榷》之後他為了書的真實性而去考察的。並不是,他還是在寫這部書。在以後的教學中,不能盲目自信,一定要吃透文字,理解到位。

  另外,在教學時,設計的問題太碎,沒有讓學生髮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而是我在一步步牽著學生走。我想,如果設計幾個大問題,讓學生找詞句、談體會,會更好。時間上也能節約一些。

  總之,這節課令我最遺憾的是沒有把握好時間,讓最後應該出彩的地方變得暗淡無光。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注意抓重點講,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飛翔。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7

  讀了這篇課文之後便會感到這課人文性很強,讓學生談談這些人文性的東西並不難,但是也顯得很虛幻,很容易會上成思想品德課。因此,必須凸現語文的工具性,上出濃濃的語文味,即引導學生關注文字的語言因素,立足語言,確保語言,透過語言文字的賞析品味,感悟談遷的堅強,進而體會到信念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是彌足珍貴的。本課的教學我從課題入手,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弄清在本課中“厄運”指什麼,誰遭到了厄運,他有著什麼樣的信念這些基本的問題。

  理清課文的脈絡,從整體上了解課文內容。在第二課時中著重體會談遷在厄運到來時打不垮的信念,並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會充滿希望。我認為抓住一句話作為一根線來貫穿全文組織教學不失為一個好辦法,那就是從品讀新寫的《國榷》入手,這樣很巧妙地將全文串聯了起來,也讓學生懂得抓句子中的關鍵詞質疑,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語文課一定要做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和朗讀的訓練,二者缺一不可。

  這篇文章的語言有兩大特色:運用資料和大量的四字詞語,因此在教學中抓住這兩個方面來引導學生體會。抓住資料,體會艱辛,讀出艱辛,使學生走進人物內心。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透過朗讀感悟,明白四字詞語的意思,以及在句子中的作用。例如第四自然段中寫談遷為了讓新《國榷》更加翔實精彩而付出更大的艱辛時連用了好幾個四字詞語:“四處尋訪”、“廣泛蒐集”、“一襲破衫”、“終日奔波”、“年老體弱”、“奮筆疾書”等,引導學生讀書要把文字想像成畫面,比如從“終日奔波”一詞中我們可以想象到談遷從清晨到中午,從中午到晚上都在奔走、忙碌,可想而知是多麼的艱辛,進而感受到是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在支撐著他。我認為語文味是品出來的。品出“信念對人生的支撐”,就是本課的語文味!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8

  語文課一定要做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和朗讀的訓練相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厄運打不垮的信念》這篇文章的語言有兩大特色:運用資料和大量的四字詞語,因此在教學中我抓住這兩個方面來引導學生體會。抓住資料20多、6次、50多、500多萬,體會艱辛,讀出艱辛,使學生走進人物內心。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透過朗讀感悟,明白四字詞語的意思,以及在句子中的作用。例如第四自然段中寫談遷為了讓新《國榷》更加翔實精彩而付出更大的艱辛時連用了好幾個四字詞語:"四處尋訪"、"廣泛蒐集"、"一襲破衫"、"終日奔波"、"年老體弱"、"奮筆疾書"等,引導學生讀書要把文字想象成畫面,比如從"終日奔波"一詞中我們可以想象到談遷從清晨到中午,從中午到晚上都在奔走、忙碌,可想而知是多麼的艱辛,進而感受到是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在支撐著他。教學時我時時抓住“信念”這一主線不放鬆。

  不足之處:

  對於文中出現的四字詞語沒能很好的指導學生結合語境來理解,如果能找到恰當的突破口來理解會更好。

  教學建議:

  語文教學以讀書活動為主線,融字詞句訓練於其中,強調朗讀感悟,要求以讀為本,以講助讀,以說、寫促讀,提倡活記樂背,增加積累,注重說、寫結合,促進遷移運用。

  此篇課文,是以“百折不撓”為主題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內容豐富,層次清楚。我延續了給課文分好段落讓生寫段意這一訓練目標。我們教學這一課時不僅要挖掘人物百折不撓和信念堅定的優秀品質還要注重寫作方法的指導,這樣學生才能更好的學習和運用語言。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9

  讀了《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主人公談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談遷明末清初出生於浙江,從小就立志要編寫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經過他的努力,他給人類留下了《國榷》這一珍貴的明朝編年史。

  如何讓我的學生切實感受到談遷的信念,並且在自己的心中引起共鳴,邊成了這一節課要實現的情感目標。

  首先,緊扣課題,讓學生圍繞課題設疑,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圍繞課題提出了很多的問題,我總結歸納了以下幾個問題:誰遭到了什麼樣的厄運?他有什麼樣的信念?面對厄運,他是如何做的?對於這幾個問題,預習課文的同學覺得很容易,有的同學就開始說了自己的理解,適當表揚了會學習的學生後,我給學生新的閱讀要求:“邊讀邊畫,把談遷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畫下來,讀出你的理解,不理解的詞語可以用你的方法去弄懂。”學生靜下了心,開始了與文字的初次有效的交流。

  我在交流讀書情況前,給了學生信念的理解,信念是指自己認為正確而堅信不移的觀點。讓學生用文中的句子說一說談遷的信念,並且交流他為什麼會有這個信念,有了這個信念以後,他做了些什麼?學生圍繞“信念”很快學習了第一自然段的內容。那麼圍繞“厄運”,學生也能很快理解下面的內容。

  其次,抓住關鍵詞句的指導,凸顯談遷的品質,誘發學生的情感。

  在理解談遷的信念時,我抓住了“談遷自幼刻苦好學,博覽群書,尤其喜愛歷史,立志要編寫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中的“自幼”,“尤其喜愛”來理解談遷的志向是立在自己的興趣上的。對於他立下了志向後的作法,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悟。交流時,學生抓住了“20多年”,“6次修改”,“50多歲”,“500多萬字”來感受談遷的不懈努力。我還把“一點史料”和“一百多里路”提出來,讓學生進行討論:“為了一點史料,走一百多里路,值得嗎?”學生眾說紛紜,經過結合上文,學生覺得要想得到翔實的資料,值得!

  在理解談遷遭遇厄運後,如何面對厄運時,我抓住這句話來解讀,“很多人以為他再也站不起來了,但厄運並沒有打垮談遷,他很快從痛苦中掙脫出來,又回到了書桌旁,下決心從頭撰寫這部史書。”學生充分的朗讀,感悟。在指導時,抓住了“站”、“掙脫”、“又”、“下決心”來感悟談遷的堅忍不拔,永不言棄的毅力。

  最後,注重課外拓展,帶著情感走向自己的生活。

  學生在充分朗讀感悟的基礎上,與談遷進行了一次精神上的交流,在心靈引起了很大的震動。一個50多歲的垂暮老人,面對厄運,不屈不撓、堅持不懈……

  回憶一下,我們的身邊、我們學習過的人物中,還有過哪些這樣的人,學生立刻就交流起來:“張海迪、李時珍、恩科西、海倫`凱勒……”老師設時給學生感悟的時間,讓學生講一講知道的故事以及從中感受到的人物的精神品質。

  “結合自己的情況,你學了這篇文章有什麼收穫,有什麼感想,說一說,寫一寫。”我又丟擲了一次小練筆,學生的作文能力得到鍛鍊的同時也觸動了情感。

  這篇文章學完後,我送給學生一句話:“有志之人立長志,無志之人常立志。”希望我的學生立下長遠的志向,成為像談遷那樣有信念而不懈努力的進取之人。

  一節課過去了,學生學到了很多,我也想到了很多,對學生做人的導向,就應該從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一篇文章中滲透。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10

  我選的課文是《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執教的是第一課時。這堂課的教學目標是讀準本課的生字,讀通課文,初步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瞭解主人公談遷所遭受的厄運,理解為什麼書稿被盜對談遷來說就是厄運。

  關於字詞教學,在這節課上沒有花太多的時間,一來考慮到學生已經掌握了許多學習生字的方法,沒有必要細緻地講,二來,透過自主合作,學生可以發現組內同學在生字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然後有針對性地指導,這樣效果更好。

  關於在課文一二小節中找說明書稿被盜就是厄運的句子,其實備課時我的預設還不只是課堂討論的句子,也就是還有些句子孩子們沒有探討到。而課堂上孩子們討論的內容又是出乎意料的多。因為時間關係,我就這樣匆匆結束了。課後,我一開始很糾結,覺得自己想和孩子探討的沒有探討完,轉念一想,又釋然了,課堂40分鐘畢竟有限,不肯能面面俱到,但只要孩子學到了方法,即使沒有探討到,孩子們運用課堂上學到的方法透過自己反覆讀自然就會有啟發了。

  困惑:雖然這節課採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不是每節課都適用這樣的方法呢?這節課,組內老師一起磨課,整整用了兩週時間,試上五次,為了更好地呈現,也由原來的第二課時改為了第一課時。距離真正的“限時講授、合作學習、踴躍展示”,我們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11

  一、瞭解談遷第一次撰寫《國榷》的不容易。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主要是抓住重點句:“經過20多年的奮鬥,6次修改,談遷終於在50多歲時完成了一部500多萬字的明朝編年史——《國榷》。”

  引導學生抓住其中的數字體會談遷撰寫《國榷》的歷時之長和無比艱難。為下文的學習作好的一定的鋪墊。這是學生在本節課上第一次與文字的對話,我採用了聽讀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邊聽邊思考,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好習慣。

  二、瞭解談遷所遭受的厄運,以及他的表現,從中體會他的精神品質。

  1、教學第二自然段,我採用了快速閱讀思考的教學方法。出示思考題:(1)談遷遭受的是怎樣的厄運?(2)談遷是如何面對這厄運的?

  2、重點討論第二個思考題。結合重點詞句讓學生談談讀文之後的感受,從“他茶飯不思,夜難安寢,只有兩行熱淚在不停流淌。”中體會談遷的痛苦萬分。從“掙脫、並沒有、很快、又回到、下決心、從頭撰寫”這些詞語中體會談遷他並沒有被厄運打垮,他非常堅強。我適時地進行指引、點撥,充分地讓學生來談自己的所思所感。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就指出了,“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學反思《《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在學生對文中語句有所感悟和思考之後,再讓學生透過朗讀將感悟到的表達出來,學生就能入情入境地讀好課文了。

  3、在組織學生學習第二自然段時,我還特別再讓學生回到第一自然段去找找談遷能如此堅強的原因,從而讓學生知道理解課文內容,聯絡上下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學習方法。

  三、感受談遷那份執著和堅持。

  1、教學第三自然段,我採用了沉下心來,認真地讀悟,過後再交流討論的方法。

  在這堂課上我一共安排了三次讓學生讀書的環節,分別採用了不同的讀書方法,主要是要讓學生懂得針對不同的內容,我們可以採用的不同的讀書方法。進而也能掌握這些方法,運用到今後的閱讀中去。

  2、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在讓學生交流了讀書之後的感受後,安排了一個寫話的訓練。《新課程標準》中也提出要我們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但要強調的是,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並不是脫離教材。因此,我還是緊緊地圍繞教材,抓住了文中的空白點,設定了幾個情境,讓學生披文入情,透過這樣的寫,更好地去感悟談遷的堅強和不屈。同時這也是讓學生和文中的主人公進行了一此對話,對學生的心靈也是進行了一次洗禮。

  本著“用好教材、用教材來教”的理念來設計整個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緊緊地圍繞教材,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去感受、體會,再透過感情朗讀來內化。其次,我們的課堂教學也是一個對話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我不僅讓學生和老師、同學對話,更讓他們充分地和文字進行對話,讓他們走進文字,靜靜地去讀、去想,進而和文中的主人公進行對話,真正地理解課文內容。力求在語文課堂上體現“樸實、紮實、真實”。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12

  不敢說,兩個星期前的實踐課《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是一堂成功的課,但可以肯定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在孩子們的腦海裡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學習《諾貝爾》《滴水穿石的啟示》時,學生談體會時許多次提到了“因為有了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才獲得了成功”。今日讀學生的讀書筆記,又有好幾位學生提到談遷。

  這是一篇新課文,篇幅較長。設計教案前,我在網上查過不少資料,也聽別人上過一堂課,教學思路大概有這麼幾種:

  ① 按事情發展順序,由“編寫《國榷》”到“《國榷》被偷”到“重寫《國榷》”,按部就班體會談遷的治學刻苦和信念堅定。

  ② 從“厄運”著手,先理解第二自然段,再感悟第一次編寫的執著,第二次編寫時的艱辛。

  ③ 以新編成的《國榷》為主線,將談遷兩次編寫進行比較,體會信念的堅定。

  在反覆研讀文字後,我覺得題目——《厄運打不垮的信念》,重點詞在“信念”,於是決定以體會談遷的形象為主線,以“立志編寫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為切入口,並貫穿整堂課。

  回憶課堂教學過程,幾點感受記錄下來。

  一、批註,感悟文字語言。

  [片段]

  師:談遷為了實現遠大的理想——編寫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憑著頑強的毅力,靠著堅定的信念,克服了重重困難,有很多地方打動了我們的心,讓我們走進談遷,把感受深的詞句劃下來,在旁邊寫上你的感受。

  [學生開始看書,教室內靜悄悄的。兩分鐘以後,學生紛紛動筆。]

  教師巡視,驚喜地發現,學生的感受是那麼的真切:

  花費20多年撰寫一本書,多麼不容易!人生能有幾個20年,談遷的執著讓我佩服。——尤家曜

  作了6次修改,一個一絲不苟的談遷。——焦文豪

  五十多歲了,還要四處奔波,談遷你不累嗎?我知道你想要編寫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陸嘉

  談遷真了不起!二十多年的心血沒了,但又能很快地從痛苦中掙脫出來。——丁安其

  ……

  給學生讀書的時間,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與文字對話,智慧的火花就能迸發。經常抱怨現在的語文越來越不會教了,試卷上的閱讀理解題目莫稜兩可, “你體會到了什麼?”“為什麼喜歡?”等等,學生的思考往往缺少深度廣度。語文課堂上何不多加強些這方面的訓練?在讀一讀,想一想,寫一寫以後,再進行師生之間的、生生之間的對話,讓學生真正實現從“學會”到“會想”“會學”。

  二、補白,豐富人物形象。

  [片段]

  《國榷》被偷後,“很快從痛苦中掙脫出來,又回到了書桌旁,下決心從頭撰寫這部史書。”學生抓住“很快”“掙脫”“下決心”談了體會後,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

  師:假如你是談遷,此時會怎麼想呢?

  賴玉琳:二十年的心血就這樣讓它失去嗎?。不,我不甘心。

  王 傑:我決不能向厄運低頭,我不能就此罷休,我會在我的有生之年重寫《國榷》。

  馬春暉:我談遷不是懦夫,我不會向困難屈服,我要從頭開始。

  陳 琳:什麼叫矢志不渝,什麼叫堅定不移,我一定要實現我的理想。

  ……

  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在學生與文字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學生進入到一種“文我交融”的情境,拉近了與文字的距離,激發了對話熱情,在充滿個性的對話中昇華了體驗,對人物形象的理解愈發豐滿,談遷的“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自然也會在學生的心中流下烙印。

  三、評價,“話龍”點睛。

  學生的感悟有時不一定很到位,有時雖已領會但表達不是很清晰明確,就需要發揮教師“導”的作用,透過言簡意賅的語言,透過評價,讓學生對文字的感悟由模糊到清晰,有淺顯到深刻。課堂上,我曾用這樣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回答:

  “一個不怕苦不怕累的談遷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一絲不苟的,精益求精的談遷!”

  “讓我們感受到了意志堅定的談遷!”

  “這是矢志不渝!這是咬定青山不放鬆!”

  ……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13

  這篇文章寫的是明末清初的史學家談遷如何確立信念,編成《國榷》,遭受厄運,竟至失落,又重新 編寫的經過,表現了談遷逆境中不屈不撓、持之以恆的堅強意志和毅力。剛上課,我知道學生課前的預習 工作做得並不好,甚至有的學生連課文都沒有好好地讀過。於是,我首先佈置了一個任務:大聲朗讀課文, 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學生有了壓力,讀起來還挺認真。然後,我分別請了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生講講 這個故事,三個同學講得都很好,有兩位學生還用上了“厄運、持之以恆、堅定、毅力、信念”等詞。這 倒是個不錯的開頭!有了這個基礎,我就讓學生說說“厄運”在文中的意思,學生自然能很清楚地表達出 來。然後,再追問:面對厄運談遷是怎麼做的?根據學生的口頭回答,我出示了一系列的句子,指導學生 抓住句子中的關鍵字詞認真體會談遷不屈不撓、持之以恆的精神。透過一步步地分析,學生知道了談遷為 了撰寫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吃的苦,受的累,是一般人無法想象的。由此可以看出談遷的信念是何等的 堅定。這樣就引領學生走進了人物的精神世界,感受、感悟到了談遷的堅定信念。 我還發現本篇課文在寫作上最大的特點之一是,運用了大量的四字詞語。如“刻苦好學”“博覽群書” “翔實可信”“家境貧寒”“流傳千古”“鴻篇鉅製”“家徒四壁”等。這些四字詞語概括性強,包含的 資訊量大,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讀起來也朗朗上口。因此我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積累這些詞語,這有利 於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促進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14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文章記敘了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在艱難的困境中兩次撰寫明史鉅著《國榷》的感人故事,表現了談遷在逆境中不屈不撓、持之以恆的堅強意志和毅力。

  本課的人文性很強,讓學生談談這些人文性的東西並不難,但是也容易落入虛幻的人文精神感悟的空洞說教之中,很容易上成思品課。因此,我在教學中力求凸顯語言文字的工具性,引導學生關注語言,立足語言,確保語言,透過語言文字的賞析品位,感悟談遷的堅強,使這一課上出濃濃的語文味。

  課文的字詞教學中,我突出了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訓練。這是從低年級就開始的一項練習。可是,到五年級,甚至六年級學生也未必能熟練掌握。教學“家徒四壁”一詞,我讓學生聯絡第一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的課文內容,談談對這個詞語的理解。可是學生的答案還是:談遷家裡窮得只剩下牆壁。沒辦法,我引讀了課文內容:談遷家裡窮得——買不起書,窮得——小偷無物可偷,窮得北上奔波時穿了——,窮得只有——一盞孤燈……所以課文中這個詞是形容——談遷家裡十分貧窮。“家徒四壁”是誇張的說法,並不是說家裡只有四面的牆壁。這時我小結:在課文中理解詞語要聯絡上下文揣摩詞語意思,不能照著詞典裡的解釋生搬硬套。後來,在理解“崎嶇”和“坎坷”兩個詞語時,我先請學生談詞典中的本意,再說說課文中指什麼?(談遷寫史書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艱難困苦,十分曲折)

  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在文中找出幾組數字。並引導學生將它們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讓抽象的數字形象化、具體化、情感化。比如課文第一自然段最後一句話中,連續用了“20多年”、“6次”“50多歲”“500多萬”等數字,我讓學生說說從這些數字中,你讀出了什麼。他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解讀:“20多年”包含了多少日日夜夜、風霜雨雪、酸甜苦辣!“6次”修改,意味著談遷不知查閱了多少史料,不知親自考察了多少地方,反覆查證,反覆修改,這“6”字包含了多少艱辛和心血啊!從中學生感受到了談遷治學的刻苦和信念的堅定。再如第四自然段中寫到“新寫的《國榷》共104卷,428萬4千字……”我讓學生思考:從“104”、“428萬4千”中,你又有什麼感悟呢?透過交流,他們知道了這是談遷用汗水澆灌、用心血滋潤、用生命鑄就而成的,是對談遷奮鬥一生的最好回報。讀著這些數字,我們不禁對談遷肅然起敬。

  第3自然段是領悟人物感情精髓的重點段落,談遷的信念是什麼?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又指什麼?在談遷重寫《國榷》的過程中,讓學生在談遷的行動中感受談遷的“打不垮”。在反覆引讀課文的基礎上,我根據學生的需要重組教學,設計成更加合理的課堂教學結構。如在理解“終日奔波”這個詞語時,我創設給學生自由想像的空間,讓學生多方面形象地理解詞句,感受人物的情懷。清晨,涼氣襲人,當人們——,中午,烈日當空,當人們——,晚上,月黑風高,當人們——,從清晨到中午,從中午到晚上,這就是“終日奔波”。學生的感悟、理解是多元的,教學中,我尊重了學生思想,張揚了學生個性,促進學生多元發展。但放而不散,最終能把握住課堂,回到理解詞句,感悟人物情懷的基點上。

  以上是我教學《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一課之後的一點思考。當然,生源的不熟悉,靈活運用教學機智還是我今後需要努力的方面。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15

  崔巒老師指出:“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真實、紮實、樸實。‘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求發展,紮紮實實求發展’的迴歸常態的語文教學。”小學語文課堂要摒棄花花綠綠的外表,紮實有效地落實課時目標。本著這一思想,我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進行了一些嘗試。今天我執教了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20課《厄運打不垮的信念》第一課時,在執教後,我對今天的課進行深刻反思。我的這節課有以下特點:

  一、準確定位課時目標,追求教學紮實有效

  第一課時教學應當如何上呢?蘇教版教材主編張慶老師提出了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倡簡、務本、求實、有度”的八字方針;朱作仁教授提出課堂教學要三實:真實、樸實、紮實。高林生老師以及不少前輩都反覆強調:第一課時,還是應該緊抓字詞的教學,在引導學生讀通讀順課文的基礎上,幫學生理清文章脈絡,學寫好生字新詞,為第二課時教學做準備。所以,對五年級學生而言,第一課時的總體目標是:

  1、紮實有效地讀通、讀順課文。

  2、幫學生理清文章脈絡。

  3、抓住重點留下懸念。

  這節課中,為充分體現第一課時特點,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檢查預習,落實初讀

  高年級的閱讀教學應該從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入手,因為透過檢查預習情況找到學生學習的起點。所以在教學一開始,我就透過同桌聽寫的方式檢查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對生字的掌握情況。結果發現“誕”字有同學寫錯,於是進行指導。這樣可以使老師的點撥(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接下來我設計了,“你透過預習瞭解了一位怎樣的談遷?” 同時引導學生讀相應的段落。此環節的設計是為了及時地瞭解學生預習時對文字的閱讀情況,檢查他們是否把課文讀通讀正確了,透過檢查,我知道孩子們對談遷已經有了初步的解,但在讀課文時沒有讀好長句,個別句子加字或減字。這時,我找準了學生學習起點,隨機引導孩子讀長句,注意換氣停頓。對讀錯的句子,老師正音後全班再讀一讀。這樣的教學看上去樸素,但都旨在紮紮實實地指導學生將課文讀通、讀順,將生字詞讀準。語文實踐證明了學生只有在把課文讀通、讀順的基礎上才可能對文字有所理解,有所感悟。如果這個環節不踩實,之後的教學都是空中樓閣毫無根基形同虛設。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讀流暢。“讀通、讀準、讀順”是第一課時教學的重點之一。有層次、有梯度、有實效的初讀,為學生對文字深入的鑽研做了很好的鋪墊,真正實現了“書不讀熟不開講”的閱讀理念。

  (二)抓關鍵詞句,理清課文脈絡

  這篇課文在語言文字方面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四字詞語較多,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了四字詞語,設計了此環節的教學。先檢查學生是否能讀準四字詞語的字音,再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說說他

  們對某個詞語的理解,最後把幾個詞分三組,引導學生悟出三組詞分別寫了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有層次的四字詞語的教學,既幫助理清了文章的脈絡,也降低了學生理解篇幅較長的課文內容的難度。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麼,並用上這三組四字詞語。這樣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故事的起因是博覽群書的談遷立志要編寫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經過是小偷偷走書稿,一夜間一部鴻篇鉅著化為烏有,於是談遷奮筆疾書重編《國榷》,結果是最終重新寫成了一部名垂青史的明史鉅著。課堂實踐證明:這樣的設計對於幫助孩子輕鬆理解課文脈絡,概括課文大意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緊扣課文重點,為學生留下懸念

  第一課時在結課時,我為學生留下了一個有探究價值的問題:“重編一部《國榷》,談何容易,這部新編的《國榷》是怎樣寫成的?”緊扣重點,設定疑問,拋下話題,啟發思考,留下懸念,在高潮處,在疑難處,在矛盾處嘎然而止,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引起學生細讀探究的慾望,達到課雖下,味還在,趣仍濃,思無限的藝術效果。達到 “一曲終了,餘音繞樑”的目的;既符合從整體到部分的閱讀教學規律,又使第一課時有味道,有看點。

  二、 讀書形式多樣,訓練行之有效

  “以讀為主”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主旋律。在課堂上,我採取了默讀、引讀、齊讀、指名讀、男女生分組讀、自由讀等多種不同形式,開課檢查預習時,指名分自然段讀,旨在檢查正音。思考書稿遺失為什麼是談遷的厄運?這一較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時,讓學生潛心默讀,

  圈點勾畫,旨在讓學生感悟談遷創作艱辛和書稿來之不易。昇華情感讓學生體驗談遷失書之痛時,教師配樂引讀,旨在讓學生感同身受,入情入境。

  三、以學生為本,順學而導

  如何設法讓學生尋找到學習語文的“鑰匙”,並教會學生使用這把語文學習的“鑰匙”, 是我們語文老師應該關注的問題。因為這樣才能變學生“要我學”為“我要學”,充分體現主體與主導的關係。課堂中,學生先理解了“博”是廣泛之意,然後就能流利地說出了“博覽群書”整個詞的意思,我就相機引導學生悟出:理解了詞中關鍵字,整個詞語的意思就一目瞭然了。這是理解詞義的一種方法,請大家用這種方法理解其他幾個詞,從感悟方法到自主學會運用方法,學生在順學而導中語文能力得到提高。

  課堂中我還讓學生去找文中哪一個詞能概括“400多萬”這天文般的數字?學生找到了“鴻篇鉅製”這一詞。我相機引導學生感悟: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是一種好方法。今後要學會運用這一方法。

  課堂中,我以兩個值得探究的問題:“談遷遭遇了怎樣的厄運?”和“這為什麼對談遷而言是個厄運?”為主線,順學而導,引導學生與文字對話,自主感悟到:談遷的創造艱辛和失書之痛。在自讀自悟之後帶著自己的閱讀體驗進行朗讀。這樣避免了繁瑣的分析。我在課堂中,不僅僅是“教”者、“講”者、“問者”,更多的是“學”者、“ 思”者、“ 聽”者,是課堂資訊的捕捉者、價值的判斷者和學習活動的促進者。

  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這節課中,有以下遺憾之處:

  1、對關鍵詞的幾個數字的感悟不夠透。“20多年”、“400多萬字”、“50多歲”這幾組數字飽含了談遷創作的艱辛,這裡應該多花時間、多下功夫,學生就會有更深的感悟。

  2、作為一名教師,應該鍛鍊自己的教學機制,善於與不同的學生進行有效教學。教學中,學生的回答或反饋達不到自己預想目標時,要學會靈活處理,隨機應變。

  課堂教學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它,浸潤著我們的操勞和智慧;鐫刻著我們的惆悵和欣喜。透過本次參評,我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了很大的鍛鍊。同時,也找到了一些不足和差距。今後,我將更加努力,不斷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