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鯨》教學反思

《鯨》教學反思

《鯨》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鯨》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鯨》教學反思1

  《鯨》是新課標人教版第九冊的一篇常識性說明文。這篇精讀課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進化過程,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 課文語言簡練準確,平實質樸又不乏生動形象,作者運用列數字,舉例子,做比較,打比方等多種說明方法,通俗,生動,準確地對鯨的特點加以說明,融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體,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在教學時,考慮到鯨對於學生來講是種不常見的東西,所以我運用了課件,讓學生不僅從書上,更從視覺上深深體會到了鯨的各種特點和生活習性。首先,我讓孩子們初讀課文,抓住要點,引導他們讀通讀熟課文,弄清課文講了關於鯨的哪些內容,接著,讓學生細讀課文,體會特點。組織他們自讀課文,認真體會鯨的特點。之後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深入研讀,並根據選學內容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以第一自然段為例,研究作者是怎樣說明鯨的"大"的。畫出體現鯨大的有關詞句,品味並分析說明鯨大的方法,體會這樣寫的好處。讓學生把第2至第7自然段中所運用的說明方法找出來,讀讀議議,體會這樣表達的效果。最後,我根據課後作業題的要求,讓學生既動腦又動手,分別畫出鯨睡覺,呼吸,進食的樣子,在學生對課文理解的基礎上,又讓他們進行了生動有趣的"鯨的自述",從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這樣透過作業訓練,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技能,從而發揮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

  《鯨》教學反思2

  上完《鯨》這一課,回憶起同學們那生動有趣的“鯨的自述”,我非常激動。激動之餘,我也產生了一些感觸。

  首先,我覺得,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有利於他們自學習慣的養成。在教學中,我先重點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第四自然段,讓他們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以便下面幾個自然段的學習。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可行的,學生樂在其中,充分發揮了潛力,真正做到了低耗高效。同樣是這一課,幾年前我也上過,用的是逐段講解的方法,不僅耗時,而且低效。

  還有一點,恰當地使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堂課上完之後,還有不少學生圍著我轉,要我再播放課件給他們看,說是還看不過癮。我想,直觀形象的教學,不僅是低年級,高年級學生也是很喜歡的。

  另外,本文出現了一些常見的說明方法,但對小學生來說,顯得較為陌生。由於這些說明方法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我便在適當的時機讓學生初步認識。希望這對他們日後的學習有所幫助。

  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在學完這一課後設計的有關鯨的小報,真是讓人歎為觀止。他們在小報中介紹了抹香鯨、齧齒鯨、藍鯨……可見他們對鯨興趣濃厚,課後查找了大量的資料,對鯨的瞭解還真不少!這樣的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效果的確不錯。

  不過,我也在反思,《鯨》是一篇科普性較強的文章,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它,既讓學生學到有趣的.動物知識,又不失去語文學科的特性,能否有更好的教法或學法,讓學生獲益更多呢?

  《鯨》教學反思3

  《鯨》是一篇常識性的說明文,較之其他型別的課文知識性較強。課文介紹了有關鯨的大小,種類,進化過程及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

  這篇課文很簡單,學生在讀一遍後,往往覺得他什麼都懂了,沒有吸引人的地方了。如果此時引導學生一步一步,一段一段去分析,理解,學生的學習熱情肯定會被刻板的教學程式消解的。乾乾淨淨。為了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獲得切實的言語訓練,我在課堂上設計了很多生動的環節,比如看圖片,吸引住了學生。我充分尊重學生自主性,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彙報他的學習成果。如,同學們透過讀每一段,總結鯨的特點,並找出與之相關的句子。鯨生活習性這一部分讓學生採用多種形式展示,可以把自己當成鯨來介紹。可以畫出來,可以表演,可以談感受,在鯨吃食時,學生把鯨描繪的活靈活現,在鯨睡覺這一部分,學生的畫更能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充分展示學生個性,特長,也使學生理解更透徹,體驗也更深。他們自主選擇正是他們自主意識,自主行為,自主能力的具體體現。

  《鯨》這篇課文,最重要一點是要讓學生感知說明的方法。我利用小黑板上板書第一自然段填空的內容,故意將數字擦去,改成"很重""很大""很長"等模糊的概念,讓學生下課後與原文對比,體會不同的表達效果。學生透過比較很容易發現,用上具體數字,能更清楚,更準確地瞭解鯨的特點。舉例子,作比較,比喻等作用同理了。關於寫作技巧這東西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文中說明的方法,讓學生感知就可以了,我們不能貼標籤,硬灌輸。

  在理解鬚鯨與齒鯨特點不同時,我採用表格形式,讓學生從"牙齒""吃食""呼吸時的水柱"三方面填表對比,一目瞭然。並在理解"呼吸""睡覺"時採用簡筆畫,學生直觀地理解了課文。做到了語文與美術,語文與數學的整合。